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省域农业均衡初探—以云南省农业要素投入产出效益为例

来源: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0-10-26 点击:

 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省域农业均衡初探—以云南省农业要素投入产出效益为例

 摘要:遵循钱学森院士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选取云南省 2010 年度经济、社会、资源及环境指标,以其对地区 GDP 的贡献为权重,对云南省各市州该年份农业的发展能力进行系统评估。评估结果为:昆明、玉溪二市的农业产业发展能力最优;发展能力较差的地区多集中在滇西的部分市州;各市州在“基础—目标”模式下的发展能力呈均衡状态。论文关键词: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农业贡献度,农业均衡 在我国,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这一状况可上溯千年,作为一个直接利用自然力进行生产的产业,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和农村建设中存在着大量问题,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下降、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农村发展区域差距日益扩大等等,都成为了制约我国三农发展的重要问题。国家“十二五”规划报告指出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这是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农业在云南省占有重要地位,但受自然地理条件制约,加之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资金缺乏和技术落后等多重因素影响,至今仍发展落后。籍此,对云南省农业的发展能力的评价、农业的区域均衡等研究日趋紧迫。

 2 农业地域系统理论假设 生产力(Productivity)是指人类运用各类专业科学工程技术,制造和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在

 产业经济中,生产力是衡量产业发展状况的主导因素,其具体表现为生产中的各种要素。生产力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主要包括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Relations of production),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可以这样认为:这里的“生产关系”,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具体表现为生产力所包含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产出状况。

 对地域系统的认识有两种。人地关系中的“地域系统”:①是指某一个地域内的各种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经济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等和各种因果反馈关系而行成和维持的系统;②是指某一地域和与其有关的其他地域——它的背景地域、相关地域和次级地域——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等和各种因果反馈关系而行成和维持的系统[1]。

 就农业地域系统而言,它的要素关系地域系统是指,农业产业中的生产力要素(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的对象)与生产关系(表现为农业的产业产出、资源使用率、生态占用状况等)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等和各种因果反馈关系而行成和维持的系统。在这个地域系统中,各部分要素、参与系统耗散和维持的“流”和各种因果反馈关系,不是单一地,而是地域内的经济、社会、资源以及生态系统的综合。

 追求区域间农业的产业均衡,可以有三种层次:一是各区域在优化调控的过程中,以农业产业状况达到最优目标的区域为标准,通过对其他各区域的优化调控,使区域之间达到均衡;二是在各区域的优化调

 控过程中,以研究区域背景区域的农业产业状况为参照,通过“研究区域—背景区域”之间差距的优化调控来实现区域间的均衡;三是在区域的优化调控中,把各区域的农业产业发展状况纳入更大的系统中,既考虑区域的农业产业状况,又综合考虑促进和制约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其他因素,使各区域在“基础—目标”相对应的前提下,通过协调区域与背景区域间的差距,最终达到区域间的均衡。对比而言,前两种均衡的方式较为理想化,在实践中不易实现;第三种方法将区域发展的众多因素综合集成,使各区域在一个相对公平的起点上追求均衡,是实现区域间均衡的可取之法。

 3 农业地域系统的系统结构与模型构建 3.1 系统结构 3.1.1 生产力要素 依据农业地域系统的系统假设,农业的生产力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源、资金投入和耕地的生态承载力四个方面。

 1、劳动力是农业生产力要素的重要组成。在农业产业活动中,农业人口是农业生产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也是农业产业社会性的重要部分。经济学家刘易斯、托达罗等先后提出,随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一种必然趋势[2-3]。可以预见,区域内农业人口比重的大小、单位面积农业人口的集散等对区域农业产业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2、耕地资源是农业生产最原始的要素构成[4]。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近 10 年来(1998-2007)我国耕地的变

 化情况可以得出,耕地不断减少的趋势短时间内不会改变[5]。2007年 3 月 5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坚守耕地的 18 亿亩“红线”坚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3、农业资本投入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要素。资本投入是农业产业活动中的消耗环节,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离不开资本的投入,研究表明:劳动和资本要素投入是省域农业产出增长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而土地贡献不显著,农业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要素禀赋差异仍是影响中国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6]。

 4、耕地的生态承载力是农业生态系统维系的保障。农业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耕地生态承载力也是生态承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耕地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只能供养一定数量的人口。据此,区域内耕地的承载能力越大,其支持的生态经济系统也就越大,对区域农业产业的发展越有利。

 3.1.2 生产关系 农业的生产关系直接表现为农业的产出状况,在设定系统中,这些产出状况包括农民收入、耕地使用率、农业产值和归于耕地中的生态足迹四个方面。

 1、农民收入是农业社会性产出的直接反映。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民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和家庭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生产活动的产出表现为一定的社会性,即通过农民收入的状况反映出来。要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更多地应注意农民本身,即劳动力的

 素质和能力问题[7]。

 2、耕地使用率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农业活动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时期中,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增加,农业对生产资料(耕地)的开发越来越深远。马克思指出,人类改为耕种比较不肥沃的土地,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也就是说,农业生产力提高的客观表现就是其对土地(特别是耕地)利用率的不断提高。但是随着耕地使用率的提高,耕地资源的压力也就随之加大,耕地后备资源的不足严重地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8]。

 3、农业产值是农业经济属性产出。农业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农业产品和对其生产活动进行的各种支持性服务活动的价值总量。影响农业产值的众多因素中,资本投入的影响最大,对于资本指数较低的城市,进一步加大资本投入提高资本在要素投入中的比重,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增长[9]。

 4、农业生产中生态占用最直接的反映是归于耕地中的那部分生态足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不仅表现在农业所表现出的经济、社会价值,更在于农业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在维系生态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农业的生态作用尤为重要,且更直接地表现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消费—供给”状况。农业中耕地生态足迹的增大,除了加大生态系统的负重外,也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等与之紧密相关的其他系统。

推荐访问:云南省 农业 投入产出
上一篇:发展远程开放教育,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下一篇:浅谈农业经济发展论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