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仿真卷04-2021年高考历史模拟考场仿真演练卷(解析版)

来源:初中周记 发布时间:2021-05-12 点击:

  绝密 ★ 启用前 2021 年高考历史模拟考场仿真演练卷 第四模拟 本试卷共 23 题(含选考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2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商代以“人虎”这一特殊纹饰为主题的青铜器物,广泛分布于安徽阜南、河南安阳、湖南宁乡、四川广汉三星堆、江西新干等地区。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A.审美观念趋向同一 B.等级观念的强化 C.区域间的文化认同 D.冶铸技术的传播 【答案】C 【详解】

 材料反映了商代的“人虎”纹饰的青铜器分布广泛。结合所学可知,“人虎”纹饰青铜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商代各地区认可“人虎”纹饰并用它做装饰,说明了当时各区域人们对商代文化的认同,故选 C;材料只反映了商代各地对“人虎”这一纹饰的认可,不代表各地区审美观念趋同,各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对其他事物的审美会不尽相同,故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到人们的等级观念情况,故排除 B;材料反映的是青铜器的纹饰情况,没有涉及到冶铸技术在地区间的传播情况,故排除 D。

 2.刘邦曾下诏禁止商人及其子弟为官。汉武帝则不顾汉初以来的传统,任命大量商人出身的官员为其理财,由中央统一调度商业营运,使国家成为市场最大的商业主体。这一变化反映出 A.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废止 B.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加强 C.经商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 D.财税来源发生了重大转变 【答案】B 【详解】

 由材料“由中央统一调度商业营运,使国家成为市场最大的商业主体”可知,汉武帝之所以大量任命商人

  出身的官员帮其理财,目的在于加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与民争利,故选 B;汉武帝之所以任命商人出身的官员帮其理财,只是想要借助其力量助其成事,不代表他就重视商人的地位,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废止,排除 A;在重农抑商的古代,经商不可能是入仕的主要途径,C 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材料未对整个汉帝国的财税来源进行宏观分析,无法得出 D 项结论,排除。

 3.下图中的唐草纹是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由忍冬纹发展而来。忍冬纹最早产生于古埃及,经希腊传到印度,后随佛教传入我国,并在唐朝逐渐发展为自由饱满、富丽华美的唐草纹。唐草纹的形成,说明

 A.外来物品推动观念更新 B.佛教冲击中国文化 C.经济往来带动文化交流 D.唐朝中外交往频繁 【答案】C 【详解】

 根据“忍冬纹最早产生于古埃及,经希腊传到印度,后随佛教传入我国,并在唐朝逐渐发展为自由饱满、富丽华美的唐草纹”可得出唐朝在对外交往过程中吸收了外来的文化,因此反映出经济往来带动文化交流,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观念更新,排除 A;材料没有反映佛教的影响,排除 B;唐朝中外交往频繁只是总体的反映,但材料强调文化方面的影响,排除 D。

 4.宋初对“陈桥兵变”众说纷纭,宋太宗命重修《太祖实录》:“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并指出,时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帝,此时势所趋,非人力所为。宋太宗意在 A.肯定宋朝政权的合法性 B.确定兵变夺权的性质 C.宣扬宋太祖的丰功伟绩 D.隐瞒兵变得国的事实 【答案】A 【详解】

 宋太宗修撰的《太祖实录》中将宋太祖兵变篡位的事件进行了粉饰和遮掩,其本质上是肯定宋朝政权的合法性,故选 A;宋太宗就是要否定兵变夺权的性质,排除 B;宋太宗的本意是否定兵变夺权的性质,不是为了宣扬宋太祖的丰功伟绩,排除 C;宋太宗是否定事件的性质,不是隐瞒兵变得国的事实,排除 D。

  5.下图为中国人口变化示意图,对图中人口变化趋势及其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秦朝统一,版图扩大,使中国人口出现了第一个高峰期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口发展处于低值期 ③辽宋夏金时期,户籍混乱等原因,导致人口统计数字误差较大 ④明清以来,高产作物的引进,促使实际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趋势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口发展处于低值期,辽宋夏金时期,户籍混乱等原因,导致人口统计数字误差较大。明清以来,高产作物的引进,促使实际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故②③④,D 项正确;中国人口出现了第一个高峰期应该是在汉代,而不是秦朝,故①错误,排除 ABC。

 6.据同治二年(1863 年)户部奏:该年应解京饷 700 万两,除山西、山东、粤海关等解银 21 万两外,“余俱丝毫未解”。上谕频频饬令地方大员将欠款解齐,甚至近乎哀求:“各督抚等俱有天良,无论如何为难,总当依限速解,力顾大局。”由此可知,当时 A.清政府的财政赤字加剧 B.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减弱 C.地方政府的离心力明显 D.国家赋税制度亟待改革 【答案】B 【详解】

 材料信息是,1863 年各地基本未上交饷银,上谕近乎哀求,希望各督抚顾全大局尽快上交。由此可知,当时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减弱,故 B 正确;材料未说明清政府的财政赤字加剧,故 A错误;材料不是强调地方政府的离心力,故 C 错误;这也不能说明国家赋税制度亟待改革,故 D错误。

 7.1903 年,知识分子汉驹在《新政府之建设》中提出"荣矣哉建设新政府,耻矣哉不建新政府""急矣哉建设新政府,危矣哉不建新政府";同时,留日人士江天铎在其《政体进化论》中大胆预测"二十世纪中,必现

  出一完全无缺之民族的共和国耳"。可见,他们主张 A.大力引进日本代议制度 B.变革政体以促进国家进步 C.以革命的方式结束旧制度 D.将民族主义作为政治目标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 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构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材料可知,1903 年,知识分子汉驹在《新政府之建设》中提出建设新政府的主张,留日人士江天锋在《政体进化论》中也提出建设民族共和国的主张,根据所学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相关知识,他们均主张通过变革政体以实现国家的近代化转型,故选 B 项;江天铎虽是留日人士,但并未明确表明效仿日本政体,反而明确提出建立民族共和国的主张,故排除 A项;革命方式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 C 项;他们主张的共同点是新政府、共和国,而不是民族主义,故排除 D项。

 8.下列信件为研究中国民主革命的一手史料。它可以直接用来研究

 A.共产党成立初期的斗争 B.国民大革命运动兴起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 【答案】B 【详解】

 由材料中的“铲除国内军阀,打倒外国帝国主义”信息可知,这是研究国民大革命运动兴起的史料,故 B正确;“代表全省同志谨祝政府诸公”不符合共产党成立初期的史实,故 A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都不符合“铲除国内军阀,打倒外国帝国主义”,故 CD错误。

 9.上海解放初期,针对当时人民币币值不稳,通货膨胀较为严重的情况,政府调整外资公用事业价格,如1949 年 7 月,英资和法资上海自来水厂水价分别为每立方米 115 元和 108 元,至 1950 年 6 月,分别提高至每立方米 1122 元和 979 元。这一调整 A.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适应了恢复国民经济的需要 C.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积极灵活 D.加剧了生活物资的供应紧张 【答案】B 【详解】

  由材料“针对当时人民币币值不稳,通货膨胀较为严重的情况,政府调整外资公用事业价格”可知,政府的这一调整有利于稳定人民币币值,减轻通货膨胀状况,这适应了恢复国民经济的需要,故选 B;政府的这一做法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不是损害,排除 A;政府的这一行为针对的是国内经济问题,而非外交问题,C 项无从体现,排除;政府的这一行为有利于缓和通货膨胀,这减轻了生活物资的供应紧张,排除 D。

 10.下图反映了 1978 年—2017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构成变化情况,据此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A.农业发展速度趋于缓慢 B.第三产业发展反哺工业 C.市场经济激发经济活力 D.农业工业比重差距扩大 【答案】D 【详解】

 由示意图看出,1978 年—2017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构的产值差距不断扩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故选 D;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不等于农业发展速度缓慢,排除 A;B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市场经济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排除 C。

 【点睛】

 11.古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相邻一方将污染的水排放到邻人土地中、树荫遮住邻人的土地,影响了作物生长,邻人均可提起诉讼以获得赔偿。这一规定旨在 A.消除邻里间经济矛盾 B.维护公共利益不受侵犯 C.增强民众的环保意识 D.解决公民权益间的冲突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相邻一方将污染的水排放到邻人土地中、树荫遮住邻人的土地,影响了作物生长,邻人均可提起诉讼以获得赔偿”可知,排放污水和在自己地里栽树是自己的权益,但如果此权益无意中损害了相邻人的权益,就形成同邻人之间的冲突,材料中的规定旨在解决这种冲突,说明材料所述规定是要解决公民权益间的冲突,D 项正确;材料中的规定可以解决公民权益间的冲突,但不能消除经济矛盾,A 项错误;材料

  中的规定不是针对公共利益,而是针对私人间的权益冲突,B 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材料所述规定旨在解决公民权益间的冲突,与增强民众环保意识无关,C 项错误。

 12.据 1691 年法国的一份有关拉丁美洲贸易的报告分析,当时各国人所占比例分别为:法国人 25%.热那亚人 21%.佛拉芒人 11%,英国人 11.汉堡人 7.6%.西班牙人 3.8%.下列相关的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欧洲列强对拉美的经济渗透日益加剧 B.拉丁美洲基本被列强瓜分完毕 C.经济落后制约西班牙对殖民地的控制 D.重商主义扩展了法国海外势力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当时拉丁美洲的贸易中,欧洲各国占据大部分比例,这说明当时欧洲列强对拉美的经济渗透日益加剧,A 正确;1691 年的拉美大部分是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排除 B;拉美地区是西葡两国的殖民地,题干内容无法得出西班牙对殖民地的控制强度,排除 C;题干仅仅涉及到拉美地区的贸易情形,不能证明拉美已经是法国的势力范围,排除 D。

 13.下列为 1841—1871 年间英国各产业产值占比情况简表。据此表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年份 1841 1861 1871 农业 22.3% 18.8% 15.3% 工业 48.5% 55.7% 54.6% 其他 29.2% 25.5% 30.1% A.最终确立工业资产阶级的主导地位 B.重工业在工业中比重不断上升 C.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D.自由贸易成为英国的国策 【答案】C 【详解】

 1840 年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由表格数据看出,1841—1871 年间英国工业产值占比不断增长,超过了农业,说明英国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实现了工业化,故选 C;从英国各产业产值占比情况不能说明工业资产阶级的主导地位的确立,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重工业的信息,排除 B;材料信息与自由贸易政策无关,排除 D。

 【点睛】

 14.1943 年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的报告中称,在乌拉尔地区的一位农民说:“美国和英国要求苏联解散集体农庄并且为军队佩戴肩章。如果苏联完成了这些要求,那么美国和英国将帮助苏联打败德国人”。而且

  农民关于解散集体农庄的说法一天之内在该农庄就被转达了 30 多次,在后来的日子被传播的次数更是不断增加。材料说明 A.政府与农民对集体农庄看法趋于一致 B.农民对改革集体农庄制度的深切期盼 C.战争促使苏联有了体制变动的可能性 D.外界干预是促成农庄解散的主要动力 【答案】B 【详解】

 材料“农民关于解散集体农庄的说法一天之内在该农庄就被转达了 30 多次,在后来的日子被传播的次数更是不断增加”体现的是关于解散集体农庄的消息迅速在苏联农民之间传播,说明的是该项政策不得人心,改革迫在眉睫,B 正确;政府受自身既得利益的影响,与农民的看法并不一致,A 排除;材料未涉及战争对苏联体制的影响,C 排除;苏联集体农庄解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 排除。故选 B。

 15.1957 年,《终局》首演,其主要人物包括:坐在轮椅上、无法站立的哈姆,侍立一旁、跛足的仆人克劳夫,以及住在垃圾筒、双腿皆无的哈姆的双亲纳格和耐尔。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怀,却又彼此厌弃互相伤害。该戏剧旨在 A.注重真实再现生活细节 B.采用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想象 C.表达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D.展现精神危机下的孤独与无助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二战后创作的荒诞派戏剧《终局》中,作者通过主要人物的身体残疾和渴望得到关怀又彼此厌弃互相伤害的矛盾状态,旨在展现精神危机下的孤独与无助,D 项正确;注重真实再现生活细节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A 项错误;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想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 项错误;表达对理性王国失望的浪漫主义风格与材料内容不符,C 项错误。

 16.1957 年,《罗马条约》规定:把当时的六国分为 4 个关税区,将 4 个关税区在 1957 年 1 月实际实施的关税率的算术平均数作为共同税率。成员国 1958 年 1 月的平均税率,法国为 22%,意大利为 18%,联邦德国为 11%,卢、比、荷是 9%,六国税率分三个阶段拉平,统一对外关税税率于 1968 年 7 月实现。这些规定 A.导致东西欧经济市场分裂 B.致使世界经济一体化受阻 C.制约了资本的集中与垄断 D.助推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在 1957 年 1 月……1958 年 1 月……1968 年 7 月”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

推荐访问:考场 仿真 年高
上一篇:教师专业成长吉祥三宝
下一篇:高速公路房建工程品质工程实践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