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数学心理障碍表现及其消除方法

来源:初中周记 发布时间:2021-01-21 点击:

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表现及其消除方法     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十几年来,我认为学生多多少少都存在着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农村学生尤其严重。而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基础教育必不可少的学科,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因此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消除这种现象的方法。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
  一、缺乏自信心     教学中,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当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时,开始还有一部分学生回答,如果我反问一下就基本没有学生回答了或者重新作出回答,原来明明回答对了,结果又改错了。这就是缺乏自信心的一种表现;
另外一种表现是在作业上,现在无论是课辅资料还是教材,都附有参考答案,学生写好作业总是习惯看看参考答案,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以至于平时的大小测试都对自己的答案不敢确定,导致出现不该出现的失误。

  二、依赖心理 
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希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细致的讲解与归纳,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
二是希望教师能对例题作详细的讲解与板书,然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给学生阅读与思考问题的时间,课后也不安排学生复习巩固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大量例题讲解。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有“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高涨的激励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我这里就有很多这样的案例,上学期班里转来一位外校的学生,其他学科成绩都很优秀,就是数学差。后来通过她的 妈妈了解到,这孩子以前数学成绩挺好的,在八年级的时候换了数学老师,这位数学老师就是一位“全包办”老师,无论是课堂例题还是课后练习全是逐题讲解,甚至课堂作业都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学生反而无事可做,学习的积极性与动力也没有了,一切都等着老师来解决,成绩怎能不下滑。可见这位学生家长还是很懂得一些教学道理的,及时给孩子转了学,否则孩子受到的影响就不是暂时的了,可能是终身的。

 三、毛燥心理        这种学生做数学题时最突出的表现是:一看就会,一会就做,一做就错典型的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

      该种学生常常是一未认真读题、审题未弄清题意,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
二是未进行条件分析与选择,没有从掌握的知识中去提取题答问题所需要的材料,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
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
四是缺乏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多向迁移等等“。

四、偏重成绩现象       侧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解题过程,这是数学教学与学习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当然从教师方面来讲,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很少顾及“数学过程“。从家长方面来讲,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偏重结论心理。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此外,还有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自弃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益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针对以上提到的种种表现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与吸引力?这是数学教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要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同时教学中更要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本人在教学中也积累了和借鉴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下面介绍给大家,希望对教育孩子能有所帮助。

一、把课堂交给学生,消除学生的被动与依赖心理     作为教育者首先我们应该明白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课堂上的主角也应该是学生。因此每次授课前,我都让学生提前预习,并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通过和其他同学共同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知识途径。其次讲解例题我也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答,有时学生会为一道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会给出各种不同解法,比老师自己讲解效果要好很多。学生在共同学习探讨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重要的是学生不再被老师牵着走,也逐步摆脱了对老师的依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都得到极大的提高,由于有自己的参与数学学习也变得有趣而快乐,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也就随之提高。当然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就撒手不管,教师要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组织与讨论,对于学生不能渗透的知识教师还要进行必要讲解,使学生形成正确全面的知识体系。

二、扩大优点,点燃自信之火     对于学习数学缺乏自信心的孩子并不是真正没有能力学好数学,分析起来形成孩子这种心理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启蒙教育阶段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导致数学成绩差误认为是自己没有学习数学的能力;
二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与肯定从而怀疑自己的能力。因此帮助这类孩子消除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最需要的就是让他自己发现存在的潜质,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中我首先注意观察这类学生课堂上的接受情况,然后把认为他们可以解决的问题交给他们,开始的时候他们会很紧张,教师要用眼神鼓励他们或是做“不经意”的提示,使他们有勇气回答出问题,而且不管他们的回答是否全面准确教师都要对回答中的正确点给予表扬,那么在下次下下次他们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会越来越高,回答问题的勇气也会越来越足。慢慢的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被点燃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黄孝军是八年级转入我班的一名学生,教学中我就发现这名学生课堂上比较沉默,很少参与课题活动,考试成绩也很不理想。在一次我的公开课上,我把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交给了他,没想到他竟然小脸涨得通红非常紧张。我知道这是一个机会  ,于是我微笑着注视着他并巧妙做了提示  ,他结结巴巴的讲出了答案,没想到的是那天的学生好像和我心有灵犀一样,在黄孝军说出了答案的同时爆发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时我再看黄孝军,虽然还是有些紧张,但小脸上已经露出了笑容。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又多次让他展示自己,目前他不仅不再紧张害怕,而且课堂上很主动的参与同学的讨论,数学成绩自然提高了很多,更为重要的是让他看到了自身的能力。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只要让孩子看到他的优点,老师通过扩大他的优点,他就一定会重塑自信心,回到正常的学习状态。

三、规范要求,消除毛糙心理     对于这类学生其实矫正起来比较麻烦的,因为他们和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刚好相反,他们是太过于自信,而且毛糙的毛病有也不是一天两天 形成的。首先这类学生应该接受挫折教育,让他们在挫折中明白毛糙的后果,其次教师教学中要做规范解题的要求,多给这类学生一些板书的机会,让他们的解题过程展示在同学的面前,通过同学的评议发现自己的不足,逐步矫正自己的毛糙毛病,注重解题过程与知识的正确应用,形成严谨的学习习惯,从而取得实效的学习效果。

 总之,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多方面的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其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与此相应,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也应是多样的,没有固定模式。我们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改进教法,引导学生自觉消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作为教师要做到心到、情到、人到,同时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心心相印,心意相通。课堂步入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教学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最富有创造性、最激动人心的“精神运动“。

推荐访问:
上一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地理《期末测试题》附答案解析
下一篇:年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总结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