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古诗词曲鉴赏汇总

来源:高中作文 发布时间:2021-05-07 点击:

2021年部中考语文古诗词曲鉴赏汇总 1. 观沧海 (东汉·曹操) 版本导航:◎统编七上第4课;
◎语文七上第21课;
◎苏教九下第五单元诵读欣赏。

内容:开篇点题,交代观海的地点,传达出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内容、手法:描写海水和山岛,是实景描写。先描写海水和山岛,再写草木和洪波。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手法: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通过两个“若”字可以看出)。借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情感: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附文,为合乐而加,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

【主旨: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洗练的笔法,奇特的想象,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诗歌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首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起笔气势不凡。

B. 诗人把登上碣石山,观望沧海所见到的秋天自然景色,特别是把大海壮阔、宏观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让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萧瑟”一词营造了一种宏大、壮阔的氛围;
“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洪波连天的形态,还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 这首诗场面宏大,气象壮阔、宏伟,通篇以写实的手法表达了一种壮美、豪迈的情感。它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1. 观沧海 1.(2分)D 【解析】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D项中“通篇以写实的手法”赏析有误。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版本导航:◎统编七上第4课;
◎语第21课;
◎苏教七上第五单元诵读欣赏。

手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首句点明闻讯的时节是暮春,“杨花”给人飘忽不定之感,暗喻诗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此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闻道”,听说,可见诗人得知挚友被贬时的惊愕痛惜之情,“过五溪”表明友人的远去,为下文的“寄愁心”作衬笔,体现出龙标的偏远。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手法、情感:借景抒情。“愁心”传达出忧郁之情。这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同情、关切之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风)语、苏直到夜郎西。

【主旨: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以景传情,表达了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深表同情和关心,于是写下这首诗,遥寄给友人,以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

B. 首句写景。其中“杨花落尽”和“子规啼”不但点明时令,烘托一种凄凉悲惋的气氛,寄寓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还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C. 第二句由写景转入言事。从“闻道”二字可以看出诗人得知友人遭贬时的惊愕痛惜之情;
“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 后两句紧扣题目中的“遥有此寄”,由写景言事转为抒情寄慨。这里诗人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当成友好的使者,表达了对友人的忧愁、无奈以及关切之情。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2分)D 【解析】“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通过诗人的想象,将月亮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项中“夸张的修辞手法”赏析有误。

3.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版本导航:◎统编七上第4课;
◎语文七下第17课;
◎苏教七上第六单元诵读欣赏。

内容:对偶点题。“客路”即驿道,是诗人在船上的想象,暗含旅途奔波之意,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炼字:“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
“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正”和“悬”的对应,写出了江风的和缓与行船的平稳。“潮平”一语为“江春”一语做铺垫。

修辞: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意境开阔,情绪饱满,象征了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其心情乐观昂扬。

画面: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挂起帆,乘船顺风疾行。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修辞、炼字:“生”“入”二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日”和“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哲理:通过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

画面: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情感:运用设问,在自问自答中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主旨:诗人通过描写冬末春初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的壮丽之景,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修辞、炼字:“生”“入”二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日”和“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哲理:通过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

画面: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海残日生夜, 江春入旧年。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这首五言律诗除中间两联外,第一联也是对仗的,第一联押韵的字是“前”,是平声韵。

B.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两句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C. 颔联中的“潮平两岸阔”一句,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情景,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其中“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D. 颈联诗人从炼意着手,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2.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首联以对偶发端,点明题意:诗人从北向南外出游历已有多时,途中路过满目青翠的北固山。这里还不是目的地,他还要乘船继续前行。

B. 颔联写了江面宽阔,江风劲吹,船行快速的景象。其中“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C.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
那江上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寒冬,蕴含新旧交替、时序变迁的自然理趣。

D. 尾联运用设问,在自问自答中借“雁足传书”的故事,抒发了诗人的思乡愁绪,这一联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次北固山下”中“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诗人泊舟北固山下,眼望长江两岸的风景,抒发乡思的愁绪,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B. 颔联妙在“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即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也表现出来了。意境开阔,情绪饱满。

C.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蕴含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D.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泛舟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一群北归的大雁正略过晴空。诗人想借北归的大雁捎信给远在洛阳的家人。

3. 次北固山下 1.(2分)D 【解析】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D项中“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赏析有误。

2.(2分)B 【解析】“风正”“帆悬”表明江风和缓,行船平稳而快速。B项中“江风劲吹,船行快速”赏析有误。

3. (2分)A 【解析】“次”是“停宿”的意思。A项中“‘次’是‘游览’的意思”赏析有误。

4.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版本导航:◎统编七上第4课;
◎语文七下第17课;
◎苏教八下第三单元诵读欣赏。

内容: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秋郊夕照图。其中“古道西风瘦马”勾勒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图,透露令人哀愁的情调。

画面: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
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不时地啼叫几声;
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

枯藤老树昏,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手法:“夕阳西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将前九种独立的意象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为末句“断肠人”做铺垫。

情感:“断肠”是全曲之眼,“断肠人在天涯”是全曲的主旨句,抒发了飘零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主旨: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郊夕照图,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曲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前三句描写了九种事物,由“夕阳西下”一句,将这九个独立事物巧妙地统一到一幅画面中,不但毫无堆砌痕迹,而且格外显得文思流畅、音节铿锵、色调鲜明。

B. 这首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其中“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该句以哀景衬托乐情,抒发了作者归乡似箭的愉悦之情。

C. “古道西风瘦马”是羁旅他乡的游子当时的真实写照,与归巢的昏鸦和团聚的人家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寄情于物,表达了天涯游子的凄苦之情。

D.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之中,使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4. 天净沙·秋思 1.(2分)B 【解析】“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应为“以乐景衬哀情”,反映出作者羁旅他乡的凄凉孤独及思乡之情。

5.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版本导航:◎统编七上第六单元课外诵读;
◎语文七上第17课;
◎苏教八下第六单元诵读欣赏。

内容:先叙事后写景。首句设问点题,“问归期”而“未有期”一问一答,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次句借凄凉的秋夜雨景抒写客愁旅况。诗人在巴蜀羁旅中,在“夜雨涨秋池”的环境中,更感到孤独凄凉。

炼字:“涨”字富于动态感,既写出了巴山雨水注满秋池的自然之景,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衬托出诗人深重绵远的愁思。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手法: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

【手法:本诗打破近体诗的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主旨:这首诗是诗人寄给妻子的复信,语言朴素自然,即兴写来。通过对归期的询问和回答,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相聚之时的幸福欢乐,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对团聚的期盼之情。】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首句诗人通过对归期的问询和回答,巧妙地抒发了自己羁旅他乡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和不得归之苦。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B. “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它既写出巴山连绵的夜雨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C. 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回家团聚后与久别的妻子剪烛西窗,说起了自己羁旅巴山时的情景,表达出诗人与妻子重聚时的欢乐气氛和喜悦之情。

D.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即兴写来,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诗中“期”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恰当表现了时间和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

5. 夜雨寄北 1.(2分)C 【解析】诗的后两句是诗人想象的场景,表达诗人急切地想和妻子相聚的情感。C项赏析有误。

6. 木兰诗 (《乐府诗集》) 内容:以“唧唧复唧唧”声开篇,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设置悬念。

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 唯(惟)语闻女叹息。

版本导航:◎统编七下第8课;
◎语文七上第22课;
◎苏教八上第14课。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内容:这一段道出了木兰“叹息”的原因,即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 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内容: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手法:前四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详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后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受到紧张的战争氛围。“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内容:概写木兰的征战生活。前两句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情形。中间两句描写了木兰在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最后两句,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 送儿还故乡。

内容:木兰还朝辞官。“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既表现了木兰对家园生活的眷念,又自有其秘密所在,即她是女儿身。

修辞:前两句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三、四句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从侧面写出了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手法、内容:运用排比铺叙的手法,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
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装束的喜爱;
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修辞: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奔跑,难辨雄雌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主旨: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劳动妇女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的英雄主义理想。】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B. 全诗写人叙事,有时“泼墨如水”,有时“惜墨如金”。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具体描写战前的紧张和忙碌,泼墨如水。

C. “旦辞”领起的一组句子,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仅用两天时间,便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场,夸张地表现了木兰出征行程之艰难,侧面衬托出木兰之坚毅勇敢。

D.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了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金柝的打更声,寒光照在战士身上冰冷的铠甲上的画面,反映出木兰在边塞军营的战斗生活之艰苦。

6. 木兰诗 1.(2分)C 【解析】“旦辞”领起的一组句子是说木兰小心夜宿,征途之长,行军之急。C项“夸张地表现了木兰出征行程之艰难”赏析有误。

7.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版本导航:◎统编七下第20课;
◎语文七下第17课;
◎苏教七上第二单元诵读欣赏。

内容: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却无缘相见。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的形象跃然纸上。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炼字:“念”字表现了诗人囊括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独”字是全诗的诗眼,诗人登上幽州台,茕茕孑立,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手法、内容、情感: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宇宙的永恒、人的孤单渺小。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营造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表达了诗人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凉的情感。】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前两句写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诗人不由感慨自己生不逢时。

B. 后两句写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其中“悠悠”一词营造了苍茫寥远的意境。

C. 这首诗在句式上,长短参错。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前两句比较急促,后两句比较舒畅。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D. 诗人在这首短诗中,通过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壮志难 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之情。

7. 登幽州台歌 1.(2分)D 【解析】这首诗直抒胸臆,语言奔放而有感染力。D项中“含蓄”赏析有误。

8. 望 岳 (唐·杜甫) 版本导航:◎统编七下第20课;
◎语文七上第21课;
◎苏教八上第四单元诵读欣赏。

内容: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开篇以问答的形式,表明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未了”写出了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表现出山势的绵延不尽。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炼字:“钟”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手法:写近望之势,虚实结合,上句虚写泰山的神奇秀美;
下句实写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

内容:
写细望之景。“曾云”衬托山高,“入”表现了山腹之深远,“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写望时的这种全神贯注,浮想联翩,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内容:写极望之情。“会当”“凌”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
“小”写出了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这两句表明诗人由望岳产生登岳的意愿,似写登山,实为明志,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主旨:全篇紧紧抓住题目中的“望”字写景,由远及近,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雄伟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表现了青年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前两句自问自答,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绵延不尽、高耸入云。而首句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诗人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

B. 三、四句虚实结合,上句虚写泰山的神奇秀丽,下句实写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其中“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企盼登山之情。“会当”是“一定要”之意,这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看似写登山,实为明志。

D. 全诗紧扣“望”字来写,由近到远,赞美泰山的秀美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该诗炼字讲究,意境深远,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2.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前两句诗人以主观体验来描写泰山的地理特点: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在此诗人别出心裁地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B. “割”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像一把巨斧,把阴阳和昏晓劈开,泰山险峻、雄伟、高大的形象给人深深的震撼,体现了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

C. 第五、六句写诗人细望所得:泰山上面层层白云涌现,变化多端,诗人望之,感到自己的胸中云气回荡,无比开阔。这两句蕴藏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D. 结尾两句写诗人登临泰山极顶所见景象,蕴含着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

3.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这是诗人早期的一首诗,字里行间洋溢着蓬勃的生机。诗的题目是《望岳》,“望”字贯穿全篇。先仰望泰山整体,再仰望泰山周围,最后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B. 三、四两句是上句“青未了”的脚注。“钟”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
“割昏晓”三字则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写到了极致。

C. 五、六两句由静景描写转为动景描写。“决眦”二字将诗人极目俯视时全神贯注、浮想联翩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

D. 结尾两句化用孔子名言,以众山的“低小”反衬泰山的高大。句中“会当”“凌”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8. 望 岳 1.(2分)D 【解析】此诗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而不是“由近到远”。D项中“由近到远”赏析有误。

2.(2分)D 【解析】结尾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并没有真正登上山顶。D项“结尾两句写诗人登临泰山极顶所见景象”赏析有误。

3. (2分)C 【解析】五、六句是写诗人仰望泰山时的情景。C项中“极目俯视”赏析有误。

9.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版本导航:◎统编七下第20课;
◎语文七上第21课;
◎苏教八上第四单元诵读欣赏。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内容:诗的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一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第二句写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这两句诗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的展望,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用典:用典直抒胸臆,“浮云”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在这里表现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情感:“身在最高层”是点睛之笔,点出了“不畏浮云”的原因,可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借此抒发诗人的广阔胸襟和远大抱负,升华了主旨。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主旨:这首诗将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起来,借写登高远望的感受,以理入诗,表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考;
表明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飞来山上千寻塔”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一寻是八尺,诗人用“千寻”这一词语,极言飞来峰上的古塔之高,以此表现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B. “闻说鸡鸣见日升”巧妙地呈现了晨鸡报晓时分,在飞来峰顶的高塔上所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这里的景色描绘属于实景描写。

C. 结尾两句表达了多层含义。首先表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考;
其次表明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D. 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起首即富奇趣,灵动峭拔,而随后之句,更是一句再胜一句。到了结尾,诗人孤高傲岸、不可战胜的形象已跃然纸上。

9. 登飞来峰 1.(2分)B 【解析】 “闻说鸡鸣见日升”从“闻说”二字可以看出“鸡鸣见日升” 是诗人听说的景象,是虚写,而不是实写。B项中“这里的景色描绘属于实写”赏析有误。

10.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炼字:“莫笑”二字,道出了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足”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内容:以劝说别人不要嫌弃农家腊酒浑的口吻,写农家在丰年殷勤待客的情谊,间接抒写了自己在山西村农家做客时的感受。

版本导航:◎统编七下第20课;
◎语文八上第17课;
◎苏教九下第一单元诵读欣赏。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内容、炼字:“山重水复”写地形复杂,显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疑无路”和“又一村”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山阴道上自然景象的特点。

哲理:诗人触景生情,表达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内容:农人欢天喜地地庆贺一年一度的“春社”。迷人的山水,古朴的风俗,淳厚的农民,使诗人流连忘返。

情感:表现出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风俗与热情好客的乡民的赞美之情。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情感:颈联与尾联抒写了诗人归途中的悠闲惬意之情,以及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之情。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主旨:这首诗记叙了村行沿途的风光,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诗人以明快、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这首诗中,诗人以明快、抒情的笔调,记叙村行沿途的风光,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B. 首联以劝说别人不要嫌弃农家腊酒浑的口吻,写农家在丰年殷勤待客的情谊,间接抒写了做客时的感受。其中“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C. 颔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在前往农家路上,诗人越过一重重山,蹚过一道道水,正疑惑无路可行之时,忽见柳林浓绿,花丛艳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D. 尾联中“拄杖无时夜叩门”的“拄杖”一词说明诗人已经年迈,加之罢官闲居在家,心情郁闷,所以即使自己与村人相处融洽,也不愿再乘月叩门叨扰他人。

2.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首联中“丰年”“足鸡豚”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表现出诗人与乡民的深厚感情。

B. 颔联两句诗人触景生情,表达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人生思考,不仅反映出诗人对前途抱有希望,还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C. 颈联描写了南宋初年的农家祭社祈年,欢天喜地地庆贺“春社”的风俗画卷,“衣冠简朴古风存”一句写出了乡土风俗之古老,表达出诗人对当地风俗的好奇。

D. 这首记游抒情的七言律诗,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层次分明,而又结构明快。

10. 游山西村 1. (2分)D 【解析】尾联主要表现的是诗人归途中的愉悦之情和对重游的期望。

D项赏析有误。

2. (2分)C 【解析】“衣冠简朴古风存”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之情。C项中“表达了诗人对当地风俗的好奇”赏析有误。

11.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版本导航:◎统编七下第20课;
◎语文八上第21课;
◎苏教八上第三单元诵读欣赏。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内容:叙事抒情。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

炼字:“浩荡”一词将无形的离愁有形化、动态化,广阔无边的离愁,将画面无限放大,表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

修辞、情感:展开联想,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借“落花”自喻,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现出诗人虽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命运,表达了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拄杖无时夜叩门。

【主旨:这首诗寓理于景,借物抒情。诗人以“落红”自比,表现了诗人虽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本篇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B.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两句叙事抒情,点明“离愁”。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诗人被排挤出京城,成为“天涯沦落人”的愤懑抑郁。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诗人以“落花”自喻,在比喻中融入议论,自然朴实,表达出诗人虽脱离官场,依然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D. 该诗寓理于景,借物抒情。诗中用“浩荡”来形容“离愁”的广大无边,用“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11. 己亥杂诗(其五) 1.(2分)B 【解析】此次诗人是辞官离京,是离愁和喜悦交织在一起。B项中“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诗人被排挤出京城,成为‘天涯沦落人’的愤懑抑郁”赏析有误。

12. 泊秦淮 (唐·杜牧) 版本导航:◎统编七下第六单元课外诵读;
◎语文九上第17课;
◎苏教八上第8课。

炼字: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勾勒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寂的景象,描绘了一幅朦胧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

内容:“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夜泊秦淮”揭示时间、地点,并巧妙点题,以“近酒家”引发思古之幽情,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内容:这两句诗看似是在批评歌女,实际是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示忧虑与愤慨,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

炼字:“犹唱”二字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凸显出诗人的忧愤之情。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主旨:这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全诗情景交融,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前事的深刻思考、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诗人通过写夜泊秦淮时的所见所闻,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于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该诗将对历史的咏叹与现实的思考结合在一起,委婉深沉。

B. “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用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融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冷的气氛。

C. “夜泊秦淮近酒家”中,“夜泊秦淮”四个字既照应题目,又为上一句景色点明时间、地点,“近酒家”引发幽古之思,极具个性和典型意义。

D. 后两句,诗人由一曲《后庭花》引发历史兴衰之感,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

12. 泊秦淮 1.(2分)B 【解析】“烟笼寒水月笼沙”描绘了一幅朦胧冷寂的水色夜景。B项中“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水色夜景”赏析有误。

13. 黄鹤楼 (唐·崔颢) 版本导航:◎统编八上第12课;
◎语文九下第15课;
◎苏教七下第六单元诵读欣赏。

内容、炼字:从神话传说起笔,增加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再从古代回到现实,现在鹤去楼空。一个“空”字,似有无限感慨,刻画了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入无限沉思的形象。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内容:“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而“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空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前两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

炼字:前两联两个“空”字,体现了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惆怅的情感。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内容:诗人从怀古之思回到现实中,转写登楼所见之明丽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有音乐美。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情感:以抒情作结。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吊古怀乡之情。】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前两联四句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写登上黄鹤楼远望之景:汉阳川上的树木历历可见,而江中鹦鹉洲上长满了凄清荒芜的杂草,令人伤感。

C. 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孤独空寂之情。

D.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2.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这首诗描写的景象前后三变,先是明丽如画,接下来神异渺茫,最后归于朦胧凄迷,风貌有别,诗意也生波澜。

B. 诗作以“愁”字收篇,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照应开头,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C. 颈联写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D. 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
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13. 黄鹤楼 1.(2分)B 【解析】“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诗人登上黄鹤楼看到江中鹦鹉洲上长满了茂盛的草木,心情应是愉快的。B项中“而江中鹦鹉洲上长满了凄清荒芜的杂草,令人伤感”赏析有误。

2.(2分)A 【解析】这首诗首联、颔联写黄鹤楼的悠久历史和神异色彩,颈联写登楼所见的明丽景色,尾联写傍晚时分朦胧凄迷的江面景色。A项中“先是明丽如画,接下来神异渺茫”赏析有误。

14. 使至塞上 (唐·王维) 版本导航:◎统编八上第12课;
◎语文九上第17课;
◎苏教七下第六单元诵读欣赏。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内容: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单车”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表达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

内容:承接上联,直抒内心感受。既言事,又写景,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手法:“征蓬”与“归雁”,“出汉塞”与“入胡天”,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凄凉中蕴含悲壮。

修辞、情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征蓬”“归雁”自比,即景生情,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画面:极目大漠,不见村落,只见一线孤烟,冲霄上腾,与天相接,显得格外笔直;
遥望长河,不见树木,只见一轮落日在河面浮动,显得格外浑圆。

情感:以传神的笔墨勾勒出一幅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图,营造了一种开阔雄浑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孤寂的情感。

炼字:“大”写出了沙漠的浩瀚,“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表现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孤”“直”二字写出景物的简单纯净,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长”表现黄河的杳无尽头,“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大,形象地描绘了奇美壮丽的边塞景象。

内容: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诗人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杀敌军,已到了最前线,流露出诗人对都护的赞赏以及对前线战事的关心。

用典:“燕然”为用典,不是实指燕然山,而是代指前线,暗示前方战事取得了胜利。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主旨:全诗重在写景,情景结合,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表现出诗人的达观。】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B.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描写塞上的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 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的景象。这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了该诗慷慨豁达的艺术特色。

D. 第四联写使者在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前线大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2.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写诗人王维以使者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单车”写出了形单影只的情状以及行程中内心的孤寂。

B. 颔联叙事兼写景。写诗人自觉如“征蓬”般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进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暗写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的内心感受。

C. 颈联中诗人用白描手法,借助对“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象的描写,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D. 尾联“都护在燕然”一句与首联“属国过居延”一句遥相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萧关的侦察兵却骑马来报:“都护正在前线作战。” 3.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自己奉命出使。“单车”是说随从不多,规格不高。“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即前往边塞慰问将士。

B. 颈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孤烟”本显苍凉,“直”却给人劲拔、坚毅之态;
“落日”本带给人伤感之情,“圆”字却又显得亲切温暖。

C. 尾联“都护在燕然”一句巧用“燕然”的典故,既感慨自己遭逢种种厄运、不得朝廷重用的境遇,又赞扬了将士们奋勇杀敌、以身报国的爱国热情。

D. 这首诗角度新颖,艺术构思不落俗套,语言自然精练,写景状物逼真传神,抒发情感深沉饱满,情景交融,内蕴丰富,意境雄浑。

14. 使至塞上 1.(2分)B 【解析】第二联诗人借“征蓬”“归雁”自比,画面苍茫悠远,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生发的孤寂心情。B项中“画面静谧而温馨”赏析有误。

2.(2分)C 【解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C项中“一幅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赏析有误。

3.(2分)C 【解析】“都护在燕然”一句运用了“燕然”的典故,“燕然”代指前线,暗示前方取得了胜利,流露出诗人对前线统帅的赞扬和对前线战事的关心。C项“感慨自己遭逢种种厄运、不得朝廷重用的境遇”赏析有误。

15.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版本导航:◎统编八上第12课;
◎语文九下第15课;
◎苏教八上第四单元诵读欣赏。

内容:首联点题,交代游踪。第一句点明地点,第二句写远景,写诗人行至孤山寺和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勾画出钱塘湖早春的轮廓,是从大处落笔。

画面(第二句):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炼字:“争”“啄”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几处”说明早莺还少,勾画出早莺鸣叫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似问非问,灵巧俏皮,彰显了诗人对钱塘湖的喜爱之情。

画面:远处近处都有早莺婉转的叫声,它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树头飞,不知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忙着衔泥筑巢。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炼字:“乱”字描绘出早春时节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
“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没马蹄”既写了草浅,也写了人在钱塘湖边骑马游春的习俗。

画面:乱花初放,而未缤纷,但可以预见即将盛放,会让人眼花缭乱;
芳草才生,尚未长高,仅能没过马蹄。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情感: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湖东”点明诗人行踪,与首联呼应;
“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一派春和景明气象;
“行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阑。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主旨:全诗紧扣“早春”着笔,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诗人紧扣景物和季节特征,通过对春水初涨、莺争暖树、燕啄春泥、花迷人眼、草没马蹄、翠柳遮堤六组画面的描摹,把早春钱塘湖的明媚春光描绘得生机盎然,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早春盛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首联点题,交代游踪。初春时节,旭日初升,时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来到钱塘湖游春,登孤山寺、 入贾亭、赏湖水,在白沙堤上漫步赏花。

B. 颔联从禽鸟角度来细腻描摹钱塘湖的春景。“争”“啄”二字,描绘了一幅“莺争暖树,燕啄春泥”的动态图景,展现了初春的勃勃生机。

C. “最爱湖东行不足”中“行不足”,说明钱塘湖自然景物美不胜收,回味无穷,诗人完全沉浸其中,间接地表现了诗人的愉悦心情。

D. 全诗紧扣“早春”着笔,准确抓住景物特征,运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形象鲜活,色彩鲜明,清新自然,充分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艺术风格。

2.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颔联选取的“莺”“燕”是春天的象征,具有典型性。该联从早莺新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B. 颈联写乱花初放,而未缤纷,但可以预见即将盛放,会使人眼花缭乱;
芳草才生,尚未长高,仅能没过马蹄。其中“渐欲”“才能”写出了花草欣欣向荣的景象。

C. 尾联中“最爱”二字,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春景的喜爱;
“湖东”点明诗人游踪,与首联呼应;
“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一派春和景明的气象。

D.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钱塘湖早春图,如春水初涨、莺争暖树、燕啄春泥、花迷人眼、草没马蹄,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3.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这首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钱塘湖,描绘得生机盎然,恰到好处。

B.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北,到达贾亭以西,眺望湖面,看到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勾勒出钱塘湖早春的轮廓。

C. 颈联从花草变化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的春景。其中“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小草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D. 该诗围绕钱塘湖初春景物,如“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白沙堤”等,描绘了钱塘湖明媚秀丽的早春特点。

15. 钱塘湖春行 1.(2分)C 【解析】尾联直抒胸臆,直接表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C项中“间接地表现了诗人的愉悦心情”赏析有误。

2.(2分)B 【解析】“渐欲”说明花开渐盛,“才能”说明草刚出新芽,写出了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B项中“写出了花草欣欣向荣的景象”赏析有误。

3.(2分)D 【解析】“白沙堤”不能体现钱塘湖早春的特点。D项中“都突出了西湖早春的特点”赏析有误。

16.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版本导航:◎统编八上第24课;
◎语文七下第17课;
◎苏教九下第一单元诵读欣赏。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内容: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修辞: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回答了“而无车马喧”的原因,即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自然会偏僻安静。

内容:“心远”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手法:以客观景物“菊”“南山”衬托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内容:“东篱”象征诗人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悠然”“见”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内容:前句承上启下,承上点明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飞鸟结伴归林。后句以飞鸟自喻,借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的景象,表达出诗人弃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内容: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真意”指能够悠闲自在地生活,不在世俗中迷失自我的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主旨:这首诗融情入景,写出了人与自然相契合的场景,表达诗人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的心境及其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超脱世俗的高雅追求。】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自己归田后的生活状况: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以“心远”二字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反映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句中“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风格吻合。

D. “此中有真意”中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之“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真意”与“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2.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这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该诗前四句从哲理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 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诗人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这两句是妙手偶得之笔,可谓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C.“山气日夕佳”一句承上启下。其中“佳”字,写出了诗人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渴望仕途生活和对归隐田园的厌倦情怀。

D. 这首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它是一首具有鲜明形象和悠远境界,又蕴含某种宇宙人生之理的哲理诗。

16. 饮酒(其五) 1.(2分)A 【解析】前两句写诗人住在众人聚居的闹市,却没有世俗交往的喧闹,表现出诗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A项中“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赏析有误。

2.(2分)C 【解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生活的厌倦之情。C项中“表现了诗人渴望仕途生活和对归隐田园的厌倦情怀”赏析有误。

17. 春 望 (唐·杜甫) 版本导航:◎统编八上第24课;
◎语文七下第21课;
◎苏教八上第8课。

内容:写春望所见,即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
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炼字、情感:“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残败景象,“深”字写出了杂草遍地,林木苍苍、荒无人迹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寄情于物,融情于景,为全诗营造了一种荒凉凄惨的氛围。“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形成强烈的反差,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情感:以乐景衬哀情,描写“花”“鸟”两种春日的美好景物,借景抒情,移情于物,写“花”落泪、“鸟”惊心,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感时伤世的深沉情感。

结构: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修辞:“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和战事使消息隔断,久盼家人音信而不至的迫切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情感:“白头”为愁所致,“搔”字是对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苍老之态、苍老之快,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伤时、思家、悲己之情。

【主旨:全诗围绕“望”字展开,融情于景,用春城破败的感叹,离情中思念亲人的境况,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体现了杜甫诗作“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  ) A. 首联写春望所见:虽然国都已经沦陷,城池残破,但是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草木繁 密茂盛。诗人感慨万千,禁不住赞美眼前明媚的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通过对“花”“鸟”的描写,运用触景生情的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C. 颈联中的“家书抵万金”一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们心中共有的 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D. 整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17. 春 望 1.(2分)A 【解析】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A项中“赞美眼前明媚的景象”赏析有误。

18.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版本导航:◎统编八上第24课;
◎语文七下第17课;
◎苏教八上第六单元诵读欣赏。

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炼字:“黑云”一词营造出大战开始之前紧张的氛围,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状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也衬托出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画面: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
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内容:“角声满天”表现出战争的规模。鼓角齐鸣,杀声干云,战争是残酷的,而“秋色”又是美丽的,将反差极大之事凝于一句,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雄浑壮烈之美。

修辞: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并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做铺垫。

画面: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
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内容:“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临易水”暗示将士们具有悲壮激烈的豪情。接着写苦战的场面:援军到来即投入战争,无奈夜寒霜重,战鼓也擂不响,困难重重,渲染了悲壮的气氛。

用典: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之士的典故,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贤士。“提携玉龙”是提着宝剑的意思,表现了将士们忘身报国之情。

情感:直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的心愿,表达了官军全体将士报效朝廷的决心。升华了主题,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主旨:全诗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官军全体将士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表达了官军全体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该诗是古乐府旧题。诗人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C.“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从正面写出了战争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角声满天”表现战争的规模,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雄浑壮烈之美。

D. 第七、八句引用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之士的典故,写出了 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升华了主题,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2.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这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诗人用凝练的方式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 官军全体将士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B.“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情状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C.“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描绘出“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的情景,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写主将提剑上阵,面对强敌,殊死战斗以报君恩,由此可以想到其他将士以死报国的决心。

18. 雁门太守行 1.(2分)C 【解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写战争的惨烈,属于侧面描写。

C项中“从正面写出了战争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赏析有误。

2.(2分)C 【解析】“塞上燕脂凝夜紫”从视觉方面渲染了战斗的残酷场面,突出了战斗的惨烈,营造了一种黯然凝重的氛围。C项中“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赏析有误。

19. 赤 壁 (唐·杜牧) 考情搜索:近7年未考。

版本导航:◎统编八上第24课;
◎语文八上第21课;
◎苏教七上第六单元诵读欣赏。

手法、内容:借物起兴。以古战场上的遗物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暗含岁月流逝,物是人非之感,为后两句的议论做铺垫。

内容、手法:发议论,抒感慨,深刻警策。作者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政治上的影响,而是反说其事,借“二乔”的可能命运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而又颇见风致。借史事以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含蓄蕴藉。

【主旨: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折戟沉沙铁未销”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折戟沉沙”点出这里曾有过历史风云,“铁未销”暗含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中“自将磨洗”和“认”的动作,显示出诗人对这一前朝古物的兴趣,为后两 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直抒胸臆,反说其事,用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了东吴 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D. 这首诗通过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19. 赤 壁 1.(2分)C 【解析】后两句诗人借三国史事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慨。C项中“直抒胸臆”赏析有误。

20.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南宋·李清照) 版本导航:◎统编八上第24课;
◎语文八下第21课;
◎苏教八下第22课。

炼字:“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二字化静为动,既形象地描绘了繁星的闪烁流逝,传神地写出了词人气魄的昂扬飞动,又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了读者。

画面:天上云海茫茫,那一团团的白云相接,就像奔涌的波涛,又和拂晓的晨雾连在一起,越发显得迷蒙。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那天河好像也在流转,河中似乎漂浮着许多船,风帆舞动,随云涛起伏。开篇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景象极为壮丽。

内容:词人在梦中穿过云涛、晓雾、星河,来到天帝居住的宫殿,“归”字在无形中缩短了仙凡之间不可逾越的距离,就好像词人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旁。听到天帝殷勤的垂问,得到了诉说的机会,自然引出下阕。

炼字:“路长嗟日暮”化用《离骚》诗意,“路长”谓人生之路漫长修远,一个“嗟”字,生动地传达出词人对日暮途远的叹息。

内容:“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谩有惊人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自己空有才华,却身为一个弱女子,无法有大作为;
二是战乱之时,国难当头,诗词文章无用。这两句把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痛苦经历,以及空有才华却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深刻地表现出来。

情感:“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以喻腾飞之志。词人以记梦的特殊方式,抒发心中抑郁不平之气,反映了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

【主旨:这首词通过记梦,展示了一个神奇的境界,抒发内心的苦闷,也表现了词人不为苦难所磨灭的追求与向往。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典故信手拈来,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带有气魄雄壮的豪放词风。】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上阕写词人坐在船上在风浪颠簸中赶路,仰望着天亮前云雾弥漫、繁星摇动的天空,迷糊之中梦见 自己来到天帝住地,听到天帝情意恳切的问候。

B.“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一个“嗟”字,生动地传达出词人对日暮途远的叹息;

“谩”字则流露出词人对自己创作的不满之情。

C.“蓬舟吹取三山去”中“三山”是神话中三座海上的仙山,词人在此交代海中仙山为自己的归宿,与上阕结尾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相呼应。

D. 这首词借梦境中与天帝的对话,表达了对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丧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定幸 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

2.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词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雄奇瑰丽的景象。“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 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B.“仿佛”以下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词人在幻想的境界中,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生疾苦的天帝形象。“梦魂”二字是全词的核心。

C.“我报路长嗟日暮”中用“路长”“日暮”四字概括出“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洁自然,浑化无迹,反映出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痛苦经历。

D.“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三句,意境壮阔,想象丰富,将庄子的《逍遥游》和神话传说融入其中,充满了写实主义色彩。

20.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1.(2分)B 【解析】“谩”字,流露出的是对现实的强烈不满。B项中“流露出词人对自己创作的不满之情”赏析有误。

2.(2分)D 【解析】词人将庄子的《逍遥游》和神话传说融入其中,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D项中“写实主义”赏析有误。

21.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北宋·晏殊) 版本导航:◎统编八上第六单元课外诵读;
◎语文九上第17课;
◎苏教九上第五单元诵读欣赏。

手法:“新”“旧”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惆怅情思;
“夕阳西下几时回”借景抒情,生动形象地倾吐了满腔的沉郁,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以及叹惜年华将逝的伤感,暗含了但愿美好希望重现的情怀。

情感:词人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光阴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惆怅。“几时回”三字折射出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微妙心态。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情感:“无可奈何”“似曾相识”形成情感上的对照,一无情,一有意,一惋惜,一欣慰,构成情感的跌宕和内涵的丰富。既流露出对繁华易逝的“无可奈何”,又传达出看到旧识重来的欣喜,惋惜伤感与通达欣慰交织在一起,融入花开花落、燕去燕来等景物中,蕴含着生活哲理。

炼字:“徘徊”是动作描写,反映了词人的心绪不宁,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独”字更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手法:“花落去”是伤春,“燕归来”是伤别,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景中寓情,赋中有比,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伤别怀旧之情。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主旨:词的上阕因今思昔,追忆难忘的欢聚,感叹时光的易逝;
下阕描写落花、归燕,抒发伤春怀人的感慨。全词抒写了词人对人世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叹惋。】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词的上阕,写词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夕阳西下 几时回”一句,表面是在发问,实际上是抒发一种深重的感慨。

B. 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中“徘徊”反映了词人的心绪不 宁,“独”字更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写出了词人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既感到无可奈何,又觉得似曾相识的感受,景中寓情,情景交融。

D. 这首词抒写了词人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以及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叹惋。词人巧妙运 用典故,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语言平实直白。

21.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1.(2分)D 【解析】词人通过对自然景物变与不变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由此产生的对光阴流转、物是人非的“无可奈何”及难以名状的惆怅之情。词中有理念而无理语,意境高远,含蓄典雅,但该词没有运用典故。D项中“词人巧妙运用典故”“语言平实直白”赏析有误。

22. 关 雎 (《诗经》) 版本导航:◎统编八下第12课;
◎语文九下第15课;
◎苏教九上第16课。

内容:以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三、四句统领全篇,奠定了感情基调。

内容:写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以及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小伙子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寤寐思服”写男子追求、想念的迫切心情,“辗转反侧”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两个“悠”字写尽男子长夜不寐时绵绵不断的忧思。

内容:写小伙子想象中的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以及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诗的格调变为轻松明快,与第二章的迂回低缓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以“琴瑟友之”表现恋爱生活的和谐美满,以“钟鼓乐之”来描绘婚礼的盛况,着墨不多,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男主人公愉悦的神态也跃然纸上。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主旨:本诗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把青年男子的爱慕之情和相思之苦,以及对美好爱情大胆热烈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诗的开篇采用“比”“兴”的手法,以雎鸠相互应和的叫声起兴,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了和谐悠扬的气氛,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姑娘的爱慕之情。

B. 该诗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悠哉游哉,辗转反侧”连用两个“悠”字,把男子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致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C. “琴瑟友之”以弹琴奏瑟,喻其相会相处时的和谐愉快;
“钟鼓乐之”以钟鼓之声,表现结婚时的热闹场面。从这两句可以看出男子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D. 这首诗感情率真、淳朴、真挚、健康,是一篇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它巧妙运用重章叠句,以一咏三叹的形式,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22. 关 雎 1.(2分)C 【解析】“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男子对未来的设想。C项中“男子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赏析有误。

23. 蒹 葭 (《诗经》) 版本导航:◎统编八下第12课;
◎语文九下第15课;
◎苏教九上第16课。

内容:以蒹葭起兴。前两句点明时间、环境,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气氛。三、四句写主人公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五、六句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七、八句描绘顺流追寻时的幻象。由此,主人公思见伊人而不得见的如痴如醉的形象跃然纸上。

内容:描述了主人公追寻之路困难重重,刻画出主人公焦急而痴迷的情状。“苍苍、萋萋、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萋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环境的清冷和主人公心境的寂寞。“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不定,难以寻觅。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主旨:这是一首抒情诗,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与伤感。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浓郁。】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这是一首抒情诗。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萧瑟冷落的气氛,三、四句即点明追寻“在水一方”的“伊人”,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

B.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采用《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是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索凄迷的意境。

C. “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D. 这首诗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该诗意 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浓郁。

23. 蒹 葭 1.(2分)B 【解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以蒹葭起兴。B项中“采用《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赏析有误。

2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川)苏 (唐·王勃) 版本导航:◎统编八下第三单元课外诵读;
◎语文七上第17课;
◎苏教八上第三单元诵读欣赏。

内容、炼字: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工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辅卫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中“五津”代指“蜀州”,点明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州,视线被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 情感: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出诗人宽广的胸襟。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情感: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既表现了诗人乐观的心态、宽广的胸襟和与友人真挚深厚的情谊,也道出了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阻隔的哲理。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情感:“歧路”照应送别,以豪迈之语相送,以劝慰之语送别,不要因为离别伤心落泪,要心胸开阔,坦然面对。

【主旨:这首诗抛开了伤感的情绪,唱出了一曲高亢嘹亮的别离之歌。诗人以全新的视角,劝勉好友乐观面对离别,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点出送别的地点和友人的去向。其中“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守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B. 颔联中诗人用“同是宦游人”即以两个人的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写与友人的离情别意,感情真挚,态度诚恳,增强了友人悲凉和孤独的感受。

C. 尾联写青春年少当奋发有为,怎会面临“歧路”泣下沾巾呢?其中“儿女”二字,原指年轻的情侣,在这里,诗人以幽默的口吻劝慰友人不要儿女情长。

D. 这是一首送别诗,离愁别恨在所难免,该诗却抛开了伤感的情绪,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充分体 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2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川) 1.(2分)B 【解析】颔联中诗人用两个人的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友人,减轻友人的悲凉、孤独之感。B项中“来写与友人的离情别意”“增强了友人悲凉和孤独的感受”赏析有误。

2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版本导航:◎统编八下第24课;
◎语文八上第17课;
◎苏教九下第22课。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内容:写狂风呼啸吹走茅草。“风怒号”以拟人化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
“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动作性和感情色彩,写出狂风威力之大。运用“卷”“飞”“渡”“洒”等动词写出狂风对茅屋的破坏,组成了一幅鲜明的秋风呼号图,营造了凄苦的氛围,衬托出诗人痛惜、焦急的心情。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内容:写群童抱茅而去,诗人空自叹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及面对群童抱草入竹而气喘吁吁、悲叹不已的情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屋破难修的无奈心情,反映了诗人穷困的现实。

内容:写秋雨漏屋,由愤懑无奈转向悲凄愁苦。“俄顷”二句描绘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烘托出诗人凄惨的心境。“布衾”二句,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自经”二句,一纵一收,从眼前的处境延伸到“安史之乱”带来的种种痛苦,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自然过渡到全诗结尾。

修辞:“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秋雨的细密连绵。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情感:前两句直抒胸臆,写出诗人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的宽广胸怀。后两句是本诗主旨,表明了诗人急切地希望实现愿望,把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主旨: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诗以描写开篇,先写秋风的威力,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其中“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写出狂风对茅屋的破坏,组成了一幅鲜明的秋风呼号图。

B.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描绘出深秋夜晚,风雨过后,天空出现墨色的云的景象,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气氛,从而烘托出诗人内心深处沉重的苦闷。

C.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穷苦人们水深火热的生活,体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D. 该诗属于歌行体,句数没有限制,用韵灵活,语言朴素、生动。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

2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2分)B 【解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风停之后,乌云如墨,秋日的天空阴沉迷蒙,天也渐近黄昏,黑下来了,描绘的是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B项中“描绘出深秋夜晚,风雨过后,天空出现墨色的云”赏析有误。

26. 卖炭翁 (唐·白居易) 版本导航:◎统编八下第24课;
◎语文九上第21课;
◎苏教七下第26课。

内容: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后两句仅用十四个字就勾画出一个长期遭受烟熏火燎、疲惫憔悴的老翁形象。

手法:运用衬托手法,写两鬓可见其苍老,写面庞、十指可见其生活之艰辛。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炼字:诗人先用“可怜”二字倾注无限同情,继以一“忧”一“愿”来写卖炭翁的悲惨处境和矛盾的心理活动。

内容、手法:写老翁赶车卖炭的情景。“一尺雪”与上文“衣正单”形成对比,突出老翁生活的艰难。“辗”字借天寒地冻的天气状况,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
“晓驾”从侧面表现了卖炭翁的勤劳。“牛困人饥”说明南山到长安城路途遥远,“泥中歇”写出老翁精疲力竭的情态。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内容、炼字:描绘“宫使”横行霸道的丑恶行径:“翩翩”写出其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
“手把”“口称”可见其仗势欺人、专横跋扈;
“回”“叱”“牵”这一连串动作,则刻画出其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面目。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内容:写被掠夺的结果。“惜不得”三字,尽显卖炭翁的无奈、悲愤和绝望。“半匹红纱(绡)一丈绫”,数量极少,价值极低,与“一车炭,千余斤”构成强烈的反差,这种赤裸裸的抢劫,却打着“宫市”的旗号,无耻的嘴脸更是暴露无遗。

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绡)语、苏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主旨:这是一首叙事诗。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
“满面”两句则勾画出一个长期遭受烟熏火燎、疲惫憔悴的老翁形象。

B. 诗人通过“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种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表现出卖炭翁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希望都寄托在这车炭上,真实地反映出卖炭翁的悲惨境遇。

C. “翩翩”四句描绘“宫使”横行霸道的丑恶行径:“翩翩”写出其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
“回”“叱”“牵”这一连串动作,则刻画出其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面目。

D. 该诗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渴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

26. 卖炭翁 1.(2分)D 【解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D项中“表达了诗人渴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赏析有误。

27.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版本导航:◎统编八下第六单元课外诵读;
◎语文七上第21课;
◎苏教七下第一单元诵读欣赏。

内容:首联属于流水对,点明时间和地点。诗人在清晨漫步山林,进入古寺,旭日初升,光照山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诗人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内容: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曲径”“幽处”“禅房”“花木深”形象地描绘了破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营造了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让烦乱的心顿觉宁静。

内容: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内容、情感:好像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洪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万籁此都(俱)苏寂, 但余钟磬音。

 【主旨: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感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这首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从晨游破山寺写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构思含蓄委婉。

B.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两句,勾勒出诗人在清晨时分入古寺,旭日东升,光照山上树林的画面。

“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

C.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句描写的曲折小路,幽深的花木,肃穆的禅房,构成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暗示禅味佛理有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作用。

D.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两句,用正衬手法,通过钟磬音来衬托破山寺清幽的环境,寄托了诗人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凡脱俗的神秘境界。

27. 题破山寺后禅院 1.(2分)D 【解析】诗歌尾联以动衬静,运用了反衬手法。D项中“用正衬手法”赏析有误。

28.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版本导航:◎统编九上第13课;
◎语文九下第19课;
◎苏教九下第一单元诵读欣赏。

内容、修辞:开头以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

炼字:“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对比,强烈地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 内容、情感: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意味。这两句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表现出无限的惆怅之情。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 用典:运用典故。借历史人物姜尚、伊尹受重用的事实,表明诗人期待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 情感:连用三字短句,反复咏叹“行路难”,又表现出徘徊和沉底的心境。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 情感:“长风破浪会有时”暗指诗人终将实现远大理想,表现出诗人“长风破浪”的坚定信念和沧海扬帆的勇气,抒发了诗人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以及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不断追求的乐观积极的心态。

【主旨:这首诗感情充沛,波澜起伏,主要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这首诗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诗人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其浪漫笔法主要表现在词语、诗句、意境 的夸张上。词语的夸张,如“金樽”“玉盘”“斗十千”“直万钱”等。

B. 诗歌以叙事开篇,第一、二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
第三、四句急转直下,“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抑郁苦闷,感情的激荡变化。

C. 第五六句用“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仕途的艰难,形象化的语言中蕴含无限的失意;
第七八句诗人巧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进一步抒发了政治失意的悲愤之情。

D.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冲开险阻,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28. 行路难(其一) 1.(2分)C 【解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巧用了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又找到了奋斗的信心,体现了诗人积极昂扬的心态。C项中“进一步抒发了政治失意的悲愤之情”赏析有误。

29.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版本导航:◎统编九上第13课;
◎语文七上第17课;
◎苏教八下第五单元诵读欣赏。

内容:“凄凉地”和“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悲凉。

用典:运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前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悼念,后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充满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情感:格调从沉郁中振起,抛开个人的悲苦,表达了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沉舟”和“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自己,“千帆”和“万木”比喻在诗人被贬谪后仕途得意的新贵们。两者对比虽暗含身世的凄苦,却充满了昂扬的精神,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但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旧事物交替的自然规律。

哲理: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产生。

情感: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长精神”三个字,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主旨:这首酬答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遭受贬谪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这首诗是酬赠诗中的优秀之作。首联中“凄凉地”和“弃置身”写出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流露出诗人压抑已久的愤激心情,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B.“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运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含自己贬谪时间之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含义十分丰富。

C. 颈联景、情、理相结合,对举“舟”“帆”与“树”“木”,劝慰友人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途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胸襟。

D. 这首诗感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如“暂凭杯酒长精神”一句表明诗人打算暂时借酒来振作精神,流露出举杯浇愁愁更愁的忧愤不平之情。

2.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诗人在感慨身世、抒写半生怀才不遇的愤慨中化沉郁为通达、变悲怨为乐观,表现了诗人的豁达胸襟。全诗感情真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B. 颔联写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人事全非,心中感慨万千。“闻笛赋”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烂柯人”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的悼念。

C. 颈联以“沉舟”“病树”和“千帆”“万木”来对比,一改伤感低沉的情调,尽显昂扬气概,艺术形象明朗清新,意境沉郁又有豪迈之气。

D. 尾联是点睛之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要振作精神面对未来,表达出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29.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2分)D 【解析】“暂凭杯酒长精神”表达了诗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D项中“流露出举杯浇愁愁更愁的忧愤不平之情”赏析有误。

2.(2分)B 【解析】“闻笛赋”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的悼念,“烂柯人”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B项赏析有误。

3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宋·苏轼) 版本导航:◎统编九上第13课;
◎语文九上第17课;
◎苏教七上第14课。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内容:开篇设问,把词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表现出来,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内容:“不知”两句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

炼字:“恐”字把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不胜寒”明写月宫的高寒,暗写月光的皎洁。

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炼字:“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表明夜已深;
“无眠”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暗示了词人的忧伤。

情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转入抒发怀人之情,表面上写对月有怨,实际上写与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情感:前三句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婵娟”指月亮,“共婵娟”就是“共赏月亮”的意思,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主旨:这是一首咏月怀亲词。上阕叙述了词人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
下阕写对月怀人,情绪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金题演练 1.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整句话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中,苏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C. 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

D.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整首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远高深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这首词反映了词人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事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的“遁世”念头,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B. “我欲”“又恐”“何似”几词,写出了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纠结心理,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的逃避;
“清影”则营造了一种孤独、凄清的氛围。

C. “何事长向别时圆”,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无理的语气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情深。其中“何事”一词,表达了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之情。

D.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了美好祝愿,表现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3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2分)C 【解析】词人开始苦闷、困惑,发出疑问“何事长向别时圆”;
后来想通了,变得豁达,感慨“此事古难全”。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福。

全词以豁达乐观的情绪结尾。C项中“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赏析有误。

2.(2分)B 【解析】 “我欲”“又恐”“何似”这几个词语写出了词人虽然向往天上的生活,但又留恋人间的矛盾纠结心理,表现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B项中“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的逃避”赏析有误。

31. 无 题 (唐·李商隐) 版本导航:◎统编九上第六单元课外诵读;
◎语文九上第17课;
◎苏教八下第五单元诵读欣赏。

炼字:连用两个“难”字,突出强调了“别亦难”。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指心境的痛苦难堪,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苦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增强了“别难”的沉重力量。

手法:第二句情景交融,写春风不再、百花凋零的景象,象征爱情的艰难。

手法:以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对爱情的至死不渝:春蚕自缚,蜡烛自煎,生命耗尽而爱心不变。“丝方尽”隐指“思方尽”,“蜡泪”隐指“相思之泪”。

内容:拟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从“晓镜”的青春易老,到“夜吟”的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但愁”“应觉”均是诗人的猜测之词,担心、怜惜之情尽流于外。“云鬓改”“夜吟”写出了因相思之苦,青春年华消逝,夜不成眠。“月光寒”不仅指月光的清冷,还指诗人孤独的心境。

内容:诗人希望青鸟传信,惆怅而又伤感。

【主旨:这是一首思恋之歌,写尽离别之痛,相思之苦。全诗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托物寄意,借景言情,抒发了诗人缠绵执着的相思之情以及对美好愿望的追求。】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连用,加重了“别亦难”的沉重力量。它们表面似同,实义有别: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指心境的痛苦难堪。

B.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情景交融,以春光将尽,营造了一种痛苦而又美丽的境界,表达了对身世遭逢、人生命运的深深叹惋之情。笔调风流,神情燕婉。

C.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千古传承的名句,“丝”与“思”谐音,以蜡泪喻相思之泪,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

D. 尾联借神话故事进一步表达相互关切和思念之情。

青鸟是神话中的信使,因与对方无法经常见面,只能希望有人前去传信,透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奈之感。

31. 无 题 1.(2分)D 【解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说明两人无法经常见面,希望青鸟前去为“我”打探消息,并没有“无奈之感”。D项中“无奈之感”赏析有误。

32. 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版本导航:◎统编九下第12课;
◎语文八上第17课;
◎苏教八下第三单元诵读欣赏。

炼字:“塞下”点明地点是边塞,“秋”点明季节,“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地带风景的不同。“无留意”托物寄兴,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萧索荒凉。

内容:风吼马嘶混杂着军中的号角声,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长烟、落日、孤城等景象描绘出苍凉、孤寂的边塞风光。“千嶂里”指处在崇山峻岭之中的孤城,“长烟落日孤城闭”写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城门紧闭,点明了当时西北战事吃紧,守军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动静结合,为下阕抒情蓄势。

内容:全词核心,正面揭示自己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即他们思念家乡,却又因战功未建,不能如愿而归的心理。“一杯”与“万里”对比悬殊,表现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感情。

用典:后句化用典故(勒石燕然),表现了征人虽然思念家乡,但因战事未平,功业未成而欲归无计的复杂感情。

手法:“羌管”发出的是凄切之声,加上大地上铺满的秋霜,从听觉和视觉方面加重了征人的愁思。

修辞情感:“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用悲怆的情调表达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思念家乡的情感,含蓄地表达了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之情。

【主旨:这首词上阕写塞外秋景,景中有情;
下阕抒发边关将士的愁情。全词意境苍凉悲壮,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感情抑郁诚挚,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相结合,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上阕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塞下风景与中原地带风景的大不相同。

B. 上阕后半部分景物描写极具感染力,边声、号角声写动,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写静,动静结合,生动地展现出一幅充满祥和之气的战地画面。

C.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正面揭示了词人与征夫们的一种矛盾心理:他们思念家乡,却又因战功未建,不能如愿而归。

D. 整首词意境苍凉悲壮,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词中描写的是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词人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情感,读来真切感人。

32. 渔家傲·秋思 1.(2分)B 【解析】“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所见;
“边声、号角声”,这是所闻。作者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B项中“祥和之气”赏析有误。

33. 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版本导航:◎统编九下第12课;
◎语文九下第15课;
◎苏教九下第五单元诵读欣赏。

内容: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词人有少年人的豪情。

炼字:“狂”字贯穿全篇、统摄全词,写出了词人的豪情壮志。“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用典:后两句引用典故,以孙权自比,写词人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要亲自挽弓射虎,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猎场面,突出表现了词人的少年狂气。

内容:下阕抒情,表达了词人为国杀敌、效命疆场的政治主张,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以“鬓微霜”的“何妨”衬托“少年狂”,表现出词人壮志未已的英雄本色。

用典:后两句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以魏尚自喻,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情感:“天狼”即天狼星,代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射天狼”表达了词人渴望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主旨:本词上阕叙事,下阕抒情,全词用语刚劲,挥洒自如,融叙事、用典、言志为一体,通过密州出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突出词人的豪放、英勇,并借历史典故委婉地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和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狂”字贯穿全篇、统摄全词,写出了词人的豪情壮志。“卷”字极言打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以及打猎场面之壮观。

B.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借用典故,表明词人希望像汉代的魏尚一样,有冯唐为之请命;
“何日”写出了词人急切盼望的心情。

C. 下阕抒情,表达了词人为国杀敌、效命疆场的政治主张,抒写了词人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以“鬓微霜”的“何妨”衬托“少年狂”。

D. 整首词在人物描写上,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渲染,由虚而实,把主人公的威武英姿和豪情满怀刻画了出来。

2.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词的上阕和下阕都用了一个“射”字,但情感内涵却有所不同。上阕的“射”字突出表现了词人的少年狂气,下阕的“射”字则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B. 词中“鬓微霜,又何妨”两句表达出词人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只希望朝廷能够重新重用自己,给自己机会去建功立业。反问语气强烈,感情丰富。

C. 下阕词人借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词人希望朝廷能够派人来赦免自己的罪名,重用自己,让他有机会到边防杀敌的强烈愿望。

D. 该词是苏轼任密州太守时出城打猎所作。词作以出猎开始,以“射天狼”作结,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3.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本词上阕紧扣题目,写太守出猎的场面,极其壮观,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
下阕抒情,写词人向朝 廷请战,其上阵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跃然纸上。

B. 前三句表明词人有少年人的豪气,左牵黄,右擎苍去打猎。首句自称“老夫”,略带抑郁之意;
“鬓微霜,又何妨”则表现出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C.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三句,描绘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其中“天狼星”暗喻自己征战沙场的勇猛,抒写了词人的爱国思想和豪情壮志。

D. 诗人用语刚劲,挥洒自如,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完成了艺术形象的塑造,这首词从题材、 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体现出粗犷、豪放的风格。

33. 江城子·密州出猎 1.(2分)D 【解析】上阕写景,实写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
下阕抒情,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D项中“由虚而实”赏析有误。

2.(2分)C 【解析】下阕词人借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C项中“直截了当”“赦免自己的罪名”赏析有误。

3.(2分)C 【解析】“天狼”指西北进扰的西夏军队。C项中“‘天狼星’暗喻自己征战沙场的勇猛”赏析有误。

34. 破阵子·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版本导航:◎统编九下第12课;
◎语文九下第19课;
◎苏教七下第26课。

内容:首句刻画的是一位落魄英雄的形象。“醉里”点明酒醉之中,“挑灯看剑”写动作神态,表现词人杀敌报国的迫切愿望。“梦回”指回到梦中,是词人的想象而非现实,“吹角连营”表现士气的高涨、军心的振奋,描绘了一幅词人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

用典:“八百里”出自《世说新语·汰侈》,用典贴切,写出了战前的准备充分。

手法:“八百里”“五十弦”与“吹角连营”相照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军乐,衬托出军容的威严和气氛的肃穆。“点兵”二字透出战斗即将开始,“秋”点明了季节,暗示秋季草盛马肥,正是阅兵的好时节,烘托了出征前肃杀的气氛,隐含词人仍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的志向。

情感:“可怜”指可惜,笔锋陡转,与之前的梦境形成鲜明对比,情感由雄壮转为悲壮,抒发了词人年岁渐老、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抑郁和悲愤之情。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内容:摹写了战争的惊险场面,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刻画了一个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词人希望自己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的愿望。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 【主旨:全词虚实结合,首尾写实。词人追忆了年轻时雄壮豪迈的军旅生活和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发了渴望杀敌立功、统一祖国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抒写了因赋闲和年老而壮志难酬的悲壮情怀,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激励和慰勉之情。】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词的开头情景交融,不胜感慨。“醉里”点明是在酒醉之中,“挑灯看剑”是写动作和神态,显示出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愿望万分迫切。

B.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渲染了军中的战前气氛:部队有充足的给养,官兵同甘共苦,军乐队“翻塞外声”以鼓舞斗志。

C.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描绘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刻画了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抗金英雄形象。这个形象正是词人的化身。

D.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和建功立业的豪情。“可怜白发生”则是对苟且贪生之徒的讥讽嘲笑。

2.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词题为“壮词”,“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壮阔的战斗生活,道出了英雄渴望杀敌报国的一片壮心。

B. “八百里”出自《世说新语》,用典贴切,描绘了秋天沙场点兵场面的辽阔、宏大与苍凉,烘托出一幅肃杀、庄严的战争画面。

C. 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与之前的梦境形成鲜明对比,情感由雄壮变得悲壮,作者壮志未酬的抑郁和悲愤跃然纸上。

D. 全词虚实结合,首尾写实,“梦回吹角连营”一句即写梦境,激情直泻,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常规写法,凸显艺术上的独创。

3.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 这首词描绘了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等壮阔的场景,表达了词人誓要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该词豪壮中蕴涵着深沉和苍凉。

B. “醉里挑灯看剑”一句刻画了一位落魄英雄的典型形象,连用“挑”“看”两个富有特征性的动词,使得词人渴望早日奔赴杀敌战场的急切心情跃然纸上。

C.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抓住战场上最具典型特征的“马”和“弓”来写,摹写了现实中战争的惊险场面,衬托出词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D. 这首词共十句,前九句每一句咏一事,最后以“可怜白发生”作结,将理想与现实相互映照,抒发了词人“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愤,读来令人扼腕叹息。

34.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2分)D 【解析】“可怜白发生”是诗人因为朝廷主和派的阻挠而没能完成抗金事业,人至暮年壮志难酬,从内心发出的无限感慨。D项中“对苟且贪生之徒的讥讽嘲笑”赏析有误。

2.(2分)B 【解析】“八百里”指牛,此处用典是为了写战前给养准备,气氛是豪迈热烈的。B项中“沙场点兵场面”“肃杀、庄严的战争画面”赏析有误。

3.(2分)C 【解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是词人想象的战斗场景。

C项中“摹写了现实中战争的惊险场面”赏析有误。

35. 满江红(小住京华) (近代·秋瑾) 版本导航:◎统编九下第12课;
◎语文八下第17课;
◎苏教八下第22课。

内容:写中秋时节的京城之景:菊花盛开,天空明净。花好月圆,秋色清爽,但词人的心却是沉甸甸的。“又”字体现出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

内容:第一句借四面楚歌喻指八国联军攻破北京一事。第二句表现了词人貌似过着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表达了思念故乡浙江之情。

情感:写词人虽然过着贵妇生活,但对这样的生活,并不留恋,反而加以蔑视,不甘心做女子。

情感:“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词人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文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情感、典故:世间凡夫俗子,谁能知晓自己的理想抱负?英雄人物在失意潦倒、前途黯淡之际要经受诸多折磨。世界这么大,可哪里能寻觅到相知相悉的知音呢?“青衫湿”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指眼泪打湿了衣服,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算平生肝胆, 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主旨:这首词是词人写于赴日留学前一年,反映了词人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表现了词人对外国列强进逼中华大地前途危殆的忧思。】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写京城的气候特点。前句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既有冲破家庭牢笼的兴奋,也有寓居客栈的愁苦。

B.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写国家和个人的处境。前句化用“四面楚歌”这个典故,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后句表达对在浙江时那段贵妇人生活的留恋。

C. 下阕前四句,运用“身”与“心”、“列”与“烈”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表达了词人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突显了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

D. 全词以抒情为主,在抒发悲情的同时,显露出刚烈女性特有的英雄气质。上阕和下阕之间,语意贯通,而下阕表现出来的情感愈加悲愤和壮烈。

35. 满江红(小住京华) 1.(2分)B 【解析】“八年风味徒思浙”表达的是词人对贵妇人生活的厌恶和不屑。B项中“后句表达对在浙江时那段贵妇人生活的留恋”赏析有误。

36.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版本导航:◎统编九下第23课;
◎语文八下第17课;
◎苏教七上第五单元诵读欣赏。

修辞、内容: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主人公从军之久,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炼字:一个“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内容:前两句说明久别家乡,急于了解家中亲人的现状。后两句用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凉破败的景象,同时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友的离去。

内容:近景描写,描写出一派凄凉破败的景象。家中空无一人,老兵举目无亲,其凄楚的心境可以想象。其中,“狗窦”“旅谷”“旅葵”等词暗示“君家”早已荒废。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情感:后两句进一步表现出老兵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

内容:细节描写,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主旨:这首诗通过一位退伍老兵之口,记述他在返乡途中和到家之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揭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八十始得归”中“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从军多年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B.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四句以乐景写哀情,写老兵出征归来,看见故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情形。

C.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两句是细节描写,将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寂寞难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读后令人心酸。

D. 这是一首第一人称的叙事诗。该诗借一个老兵从军多年回家后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

36. 十五从军征 1.(2分)B 【解析】“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四句表现出老兵故居没有人影,没有炊烟,只有野物出没,杂草丛生,一派破落、荒凉的景象,这是以哀景写哀情。B项赏析有误。

3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版本导航:◎统编九下第23课;
◎语文七下第21课;
◎苏教九上第三单元诵读欣赏。

内容:突出边塞的气候特征,即北风扫荡,草木摧折,八月飞雪。

炼字:“卷”字写出了北风怒吼扫荡的巨大之势,“折”字写出了北风摧枯拉朽、狂暴肆虐的情态,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即”表明这里与内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不免使人惊异。

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梨花”喻冬雪,展现了边塞雄奇瑰丽的景象。“忽如”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雪之骤之大和诗人对此的惊奇。

手法:把视线从室外拉到室内,正面写漫天大雪造成的酷寒气候。

炼字: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侧面烘托气候的寒冷,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

内容: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愁”“惨”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愁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为送别营造了一个奇异壮伟、广漠辽阔的氛围。

内容:用“胡琴”“琵琶”“羌笛”三种典型的西域乐器渲染送别场景的悲凉气氛,委婉地流露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内容、手法:从视觉角度写红旗与飞雪的色彩,动静结合。“掣”字描绘出红旗冻住,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运用夸张和反衬的手法写出了边塞的奇寒。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象征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诗人心中奔涌的豪情。

内容:写轮台东门送别的情景,诗人送友人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雪大风狂,归途遥远,诗人的心中既有惜别的深情,又有隐隐的担忧。

炼字:“空”字写出了边塞空旷苍凉之景,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画面: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串长长的马蹄印。

【主旨:这是一首送别诗,前十句咏雪,后八句送别。从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着笔,通过描绘特殊的环境背景,衬托出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该诗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真实的描绘,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再 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B. 开头两句突出边塞的气候特征:北风扫荡,草木摧折,八月飞雪。一个“即”字,表明这里与内地 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不免使人感到惊异。

C. 结尾四句描绘出一幅空旷寂寥的雪中送别图景。“雪满天山”令人凄迷,“山回路转”使人惆怅, 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充满伤感情绪。

D. 这首诗气势宏大,写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把美丽的雪景写得形象生动,同时写景中又 抒发了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

3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2分)C 【解析】该诗表现的情感基调是豪放的,诗中虽然写了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但没有伤感的情绪。C项中“充满伤感情绪”赏析有误。

38.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辛弃疾) 版本导航:◎统编九下第23课;
◎语文八下第17课;
◎苏教八上第8课。

内容:上阕落笔眼前引遐思。词人站在北固楼上,极目远眺,不禁兴起千古兴亡之感,通过一问一答,自然地引出下文。

情感:首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表达了自己望不见中原的惆怅之情。“悠悠”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末句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将词人的愁思和感慨比作长流不息的江水。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情感:下阕纵怀远古寄豪情。词人歌颂孙权割据东南,抗击敌人,并战而胜之的气魄,反衬南宋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用典、情感:引用典故,认为只有号称天下英雄的曹刘才是孙权的对手,强调孙权的雄才大略。今昔对比,令词人慕古伤今,忧患怅惘,流露出词人对苟且偷安、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主旨:通过对三国时期孙权的歌颂,表达了词人对被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怀念,并希望有像孙权那样有雄才有胆略的皇帝来领导抗金斗争,收复失地,统一中原,饱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开篇用“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八个字写出了潼关的雄伟气势,然后用“山河表里潼关路”一语收住,暗示潼关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B. 开头两句突出边塞的气候特征:北风扫荡,草木摧折,八月飞雪。一个“即”字,表明这里与内地 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不免使人感到惊异。

C. 结尾四句描绘出一幅空旷寂寥的雪中送别图景。“雪满天山”令人凄迷,“山回路转”使人惆怅, 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充满伤感情绪。

D. 这首诗气势宏大,写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把美丽的雪景写得形象生动,同时写景中又 抒发了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

38.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2分)D 【解析】作者称颂孙权,一方面作者渴望像孙权那样金戈铁马,收复山河,但报国无门;
另一方面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无心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故D项赏析有误。

39.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版本导航:◎统编九下第23课;
◎语文八上第21课;
◎苏教八上第8课。

内容:首联回顾自己经历的两件大事:一是遇到朝廷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飘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和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修辞、内容:运用对偶和双关的修辞手法概括抗元经历,表现了诗人的忧愤、孤独之情。“说惶恐”是追忆过去,表明诗人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叹零丁”是慨叹眼前,说的是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漂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伶仃。巧用“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地名,自然对仗,将诗人昨日的惶恐、眼下的伶仃之感渲染得淋漓尽致。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情感: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愿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以及威武不屈的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主旨: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的忧国之痛,愿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以及诗人威武不屈的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首联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一是遇到朝廷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B. 颔联运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如雨中的浮萍动荡不安,生动形象,极具艺术感染力。

C.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兵败被俘后害怕、惊恐的心情。

D. 尾联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和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39. 过零丁洋 1.(2分)C 【解析】颈联有双层含义,一指地名,二则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境况的危苦。

“惶恐”追忆过去,表示自己对当时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
“零丁”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漂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伶仃。C项中“诗人兵败被俘后害怕、惊恐的心情”赏析有误。

40.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版本导航:◎统编九下第23课;
◎语文八上第21课;
◎苏教九下第五单元诵读欣赏。

修辞、炼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潼关的雄伟气势。“聚”是群峰汇聚之意,化静为动;
“怒”形容波涛汹涌。开篇即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雄伟与地势险要。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踌躇(蹰)语。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炼字、内容: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踌躇(蹰)”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作者驻马远望,心潮起伏、感慨横生的情态,从眼前衰败之象,追忆当年长安繁华之景,对世事沧桑感慨无限。“伤心”二字不仅是对古都长安今非昔比的感慨,也是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

. 情感:这是全曲之“眼”,是主题的开拓和深化,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及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主旨:作者通过写景与想象,勾勒出王朝兴亡的景象,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王朝兴亡带给百姓疾苦的伤感之情,表现出作者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曲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开篇用“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八个字写出了潼关的雄伟气势,然后用“山河表里潼关路”一语收住,暗示潼关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B.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作者路经潼关见到昔日宫阙尽化尘土,见证了西都由盛到衰的过程,不禁感到“伤心”。

C.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道破了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以兴亡的对比把人民的悲惨命运表现了出来。。

D. 这首曲通过写景与想象,勾勒出王朝兴亡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2. 下列对曲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山坡羊”是这首曲的曲牌名。该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主题: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只有改朝换代,人们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

B. 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峰峦如聚”中的“聚”字赋予静态峰峦以动感;
“波涛如怒”中“怒”字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的情态。

C. “望西都,意踌躇”中“踌躇”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则是作者驻马潼关,思绪万千之时兴起的感慨。

D. 结尾两句为全曲点睛之笔,是作者对历史的概括与评判,表达对百姓的深切同情。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得的。

40. 山坡羊·潼关怀古 1.(2分)B 【解析】“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是作者的感慨,不是亲眼所见,作者“伤心”是因为无论王朝兴衰,苦的都是百姓。B项赏析有误。

2.(2分)A 【解析】从“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可知,不管朝代如何更换,人们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A项中“只有改朝换代,人们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赏析有误。

推荐访问:
上一篇:2021年局保密工作总结
下一篇:劳务协议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