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五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五4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来源:高中作文 发布时间:2020-11-03 点击:

  语文必修五第四课导学案

 编写人:李

 玲

 班

 级

 姓

 名

 每日分享 —— 经典语录

 我们常会为错过一些东西而感到惋惜,但其实,人生的玄妙,常常超出你的预料,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坚持,努力,勇敢追求,那样就有突然的惊喜到你的世界中来。

 第四课:归去来兮辞

  教师寄语:

 抛去世俗的喧嚣,归去的快乐和幸福,如同清凉的溪涧,在风里,在我眼前,汩汩而过 …… 【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及山水田园诗派的有关知识,从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及创作风格。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掌握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学法指导】

 课前反复阅读课文,做好标记勾画,结合背景介绍及课本注释,理解并翻译文意。

 第一课时

 【 自主预习 】

 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今存诗歌 125 首,其中四言诗 9 首,五言诗 116 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

 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 12 篇,其中辞赋3 篇,韵文 5 篇,散文 4 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严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 29 岁开始入仕,从此 13 个年头,时官时隐,达 3 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有《陶渊明集》。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二、写作背景与文体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 405 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关于辞的体裁特点: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小组;以六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四、五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

 三、朗读指导

  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 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 1、2、1、2 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四、 字音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怅然(

 )

 一稔(

 )

  轻飏(

 )

 熹微(

 ) 眄庭柯(

 ) 流憩(

 )

 出岫(

 )

  翳翳(

 )

 盘桓(

 )

 棹孤舟(

 ) 寻壑(

 )

 耘耔(

 ) 【 合作探究 】

 一、文言知识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乃瞻衡宇(通,

 )

 (2)景翳翳以将入(通,

  ) 2.指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园日涉以成趣(

 )

 (2)时矫首而遐观(

 )

  (3)策扶老以流憩(

 )

 (4)或棹孤舟(

 )

  (5)生生所资(

 )

 (6)幼稚盈室(

 )

  (7)眄庭柯以怡颜(

 )

 (8)悦亲戚之情话(

 )

  (9)乐琴书以消忧(

 )

  3.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在句中的意思

  (1)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

  今义:

  (2)将有事于西畴

 古义:

  今义:

 (3)既窈窕以寻壑

 古义:

  今义: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复驾言兮焉求(

 )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3)乐夫天命复奚疑(

  )

 (4)农人告余以春及(

  )

  (5)将有事于西畴(

 )

 (6)既自以心为形役(

 )

  (7)遂见用于小邑(

 )

 (8)稚子候门(

  )

  (9)寓形宇内复几时(

 )

 (10)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

 5、解释下面虚词意思 (1)以

 既自以心为形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余船以次俱进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木欣欣以向荣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2)而

  门虽设而常关

 觉今是而昨非

  时矫首而遐观

  鸟倦飞而知还

  二、翻译文章 小组内部合作翻译,不会翻译或有疑问的句子做上记号,之后全班共同解决,翻译难句。

 【 课后提升 】

 1.名句填空

  (1)

 ,奚惆怅而独悲?,

  (2)实迷途其未远,

 (3)

  ,鸟倦飞而知还

  (4)木欣欣以向荣,

 (5)善万物之得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B.乃瞻衡宇/乃设九宾礼于廷

  C.策扶老以流憩/云无心以出岫

  D.门虽设而常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我的收获和反思】

 】

 :

  每日分享 —— 哲理小故事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的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

 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得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下来。

 感悟: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 息!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 合作探究 】

 一、分析作者的归隐线索

 注意:要读文章了解文意,借助文章中一些句子的提示来完成

  作者的归隐路线是:

 决意辞归-----回归途中--------(

 )-----(

 )------(

  )--------纵情山水 二、深入探究、难点突破 1、序言中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有哪些?你觉得哪一点是最根本的原因?

  2、作者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抵家时的欣喜又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到家后生活的闲适从何看出?从第二段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隐土情怀?

 3、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第三段中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4、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5.总结作者的情感线索:

 自责,自悔---------(

 )-----------(

 )

 【 课后检测】

 】

 :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①觉今是而昨非

 ②策扶老以流憩

 ③请息交以绝遊

 ④乐琴书以消忧

  2、指出下列各句中表示疑问的词

 A. 田园将芜,胡不归?__________

 B. 奚惆怅而独悲?__________

 C. 复驾言兮焉求?__________

 D. 寓形宇内复几时?__________ 3、各句中“之”字作结构助词“的”的是()

 A. 知来者之可追

 B. 羡万物之得时

 C. 悦亲戚之情话

 D.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既自以心为形役(役:役使)

  B.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棹:长桨)

 C.眄庭柯以怡颜(怡:使„„现出愉悦)

  D.景翳翳以将入(景:日光)

  5、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奚惆怅而独悲

  B.实迷途其未远

  C.僮仆欢迎

  D.悦亲戚之情话 之情话 6、翻译句子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7、仿写句子: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

  【 我的收获和反思】

 】

 :

推荐访问:西安市 陕西省 归去来兮
上一篇:对于基层公务员年终工作总结例文2020-优秀例文
下一篇:阿根廷阿尔米兰德布朗市访华代表团商贸洽谈会地点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