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意义挑战和战略

来源:高中作文 发布时间:2020-09-26 点击: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挑战和战略

 中国科学院院长 路甬祥

 (2008年9月28日)

 一、生态文明的意义

 生态:是指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环境、生命个体与相同和不同生命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人类通过获取能源、资源、空间、排放废弃物、享受自然生态的服务来影响自然;

 另一方面,自然由于能源、资源、空间供给有限、生态环境恶化等,限制了人类的发展;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打破和谐,再到实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遇到新的挑战;

 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

 生态文明在人类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石器时代(上百万年):原始文明;铁器出现(一万年):农业文明;工业革命(三百年):工业文明;发端于1962年《寂静的春天》发表:生态文明。

 原始文明——人与自然保持了一种原始和谐关系

 ? 人类生活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 人口数量少,寿命低;

 ? 技术水平落后,维持低水平消费;

 ? 家庭和部落构成主要社会组织形式;

 ? 人类被动适应自然,与自然处于原始和谐。

 农业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整体保持和谐的同时,出现了阶段性和区域性的不和谐

 ? 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比原始社会有了很大的提高,产生了以耕种和驯养为主的生产方式;

 ? 自给自足,人口增加,出现以大家庭和社区为主的社会组织形式;

 ? 生活活动范围扩大,过度开垦和砍伐,特别是为了争夺水土资源而频繁发生战争,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局部性和阶段性紧张;

 工业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紧张,并在全球范围内扩大

 ? 人类占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大为提高,创造了农业社会无法比拟的社会生产力和舒适便捷的生活方式;

 ? 人类的生活范围不断扩大,寿命延长,人口数量大幅增加;

 ? 工业社会依赖于不可再生资源和化石能源的大规模消费,造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导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

 ? 发达国家走了一条只考虑当前发展,忽视他国和后代利益,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的道路;

 ? 发达国家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价值观在全球扩散,发展中国家面临资源被掠夺、环境被破坏的威胁。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

 我们。

 ——恩格斯1876年《自然辩证法》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一书,用触目惊心的案例、生动的语言,阐述大量使用杀虫剂对人与环境产生的危害,深刻揭示出工业繁荣背后人与自然的冲突,对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和“征服自然”等理念提出了挑战,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拉开了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帷幕。

 世界范围内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历程:

 我国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历程:

 我国建设生态文明也经历了一个认识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初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直是党和国家的主要目标。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生态、环境的问题逐步显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党和政府开始更加关注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

 ? 年,我国率先制定出台《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白皮书》;1994

 ? 年,在“九五计划”中,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张;1996

 ? 年,党的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2002

 ? 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3

 ? 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主张;2006

 ? 年,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大新的更高要求之一;2007

 党的十七大标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十七大报告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内涵。

 l?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l?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l?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l?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建设生态文明对于我国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 生态文明”写入十七大报告,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产生重大影响“

 ? 生态文明”写入十七大报告,是我国经济社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全球关注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

 ? 生态文明”写入十七大报告,使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生态文明,既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二、生态文明的挑战

 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峻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

 1、资源短缺,汚染物排放增加

 人口增加: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二战之后,世界人口数量大幅攀升;本世纪,尽管人口增长速率有所降低,但是由于基数大,妇幼保健水平提高等因素,世界人口仍将维持较高的数量。

 资源短缺:世界石油的消费呈不断上升的态势;原油价格连创新高,并在高价位波动,最高时曾超过140$/桶;煤炭价格的增长,带动了发电及其他产品价格的增加,对于我国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稳定物价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石油、煤炭等化石资源的短缺,价格的高企,需要我们审慎思考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和现行的生产生活方式;尽管主要金属的产量增加,但受需求和垄断的影响,铁矿石等金属价格不断高攀,大幅增加了制造业的成本。

 2、全球气候变化危及生态安全

 世界煤炭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变化:从1980年到2004年呈递增趋势;

 全球和中国地表平均温度(相对于1961-1990年均值) 呈上升趋势;

 1957-2006年中国年平均气温中国大部分地区呈增温趋势,以北方增温最为明显;

 1957-2006年中国年降水量西部、华南降水呈增加趋势;华北、东北大部降水呈减少趋势;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

 ? 全球降水重新分配,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 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

 ? 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 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3、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下降

 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是指某一地区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主要包括环境向经济社会系统输入有用物质和能量,接受和转化来自经济社会系统的废弃物,以及直接向人类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如人们普遍享用洁净空气、水等舒适性资源)

 ? 人类无法享受清新的空气

 ? 无法获得洁净的饮用水

 ? 固体垃圾影响了人类的生活

 ? 无法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

 ? 无法获得工农业生产所需的土地、水等资源

 ?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

 4、人类的福利和健康受到影响

 1952年12月5日-8日,英国伦敦因煤烟和汽车尾气污染,导致4000人死亡最严重时候,殡仪馆已无棺材,上学的学生甚至找不到校门;

 1955年9月,美国洛杉矶,因汽车尾气造成光化学烟雾污染,两天之间,400多老人死亡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因甲基汞污染水源产生水俣病。持续将近20年里,污染地区不断有人死亡,并时有畸形儿和痴呆儿出生;

 1984年12月,印度博帕尔市因农药厂化学原料泄漏,导致1408人死亡,2万人严重中毒;

 2005年底,受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爆炸事故影响,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苯、苯胺、硝基苯、二甲苯等主要污染物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整个松花江流域受到污染,哈尔滨市停水四天,严重影响了沿江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据测算,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淮河流域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当地GDP总值的15%;

 2007年,太湖发生重大蓝藻污染事件,沿湖地区饮水受到影响;

 滇池面积300km2,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导致全湖发生蓝藻水华;

 2007年春天,黄河爆发高盐度废水污染。近年来,黄河水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15亿至156亿元。除了工农业用水之外,黄河一共担负着沿黄河地区50座大、中城市和420个县的城镇居民生活供水任务。

 5、环境安全与健康遭到威胁和破坏

 酸雨蔓延——欧洲几乎所有国家都受到过酸雨的侵害。酸雨不仅导致森林毁坏,而且造成湖泊中生物的大量死亡;

 森林锐减——欧洲几乎已无原始森林,世界各地的原始森林几乎砍伐殆尽;

 在已砍伐的森林中,75%发生在20世纪;

 土地荒漠化——全球每年数千公顷农田因荒漠化而几乎无法继续耕种。占全球陆地1/3面积的干旱地区正在承受沙漠化的威胁;

 生物多样性减少——在人类的现代社会中,生物物种正以100-1000倍的自然速率消失,是自从白垩纪恐龙灭绝以来,动植物最大量灭绝的时期;

 我国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100%。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90%;

 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

 我国海域近年来赤潮频发,危害加剧,已严重威胁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成为沿海地区主要的海洋灾害;

 海岸带开发利用破坏自然环境状况:近40年,我国人工围垦和城乡工矿建设用地各导致滨海滩涂面积丧失1.19万平方公里和1万平方公里,滩涂面积仅剩1.9万公顷,50%以上的滨海滩涂已不复存在。

 总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建设和破坏并存的复杂状况,挑战严峻。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既有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发生的自然环境本身的变化,更面临着高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人类活动的剧烈干扰和破坏;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交织在一起,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排放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生态环境问题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相互影响,呈现出多时空尺度、立体式、复合型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局面。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战略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 认知科学规律

 ? 完善法律法规,创新体制机制

 ? 依靠科技创新

 ? 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 建设生态文化

 ? 提高人的素质

 认知科学规律包括:

 ? 认识能源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 认识资源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 深刻认识国情

 ? 深刻认识区域发展的条件

 ? 认识现代化发展的规律

 认识能源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化石能源终将被人类开采耗尽,石油、天然气价格将持续高位,优质油气资源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科技创新是人类最终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最近,国际能源署发表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2008:Scenarios?& Strategies 2050,描绘了至2050年的能源图景,提出了17项关键技术发展路线图;

 节能依然是人类社会应对能源危机的首选战略。至2050年,欧、日、美等国单位GDP和人均能耗均可望再下降1/2—2/3;

 发展新能源成为逐步减小对化石能源依赖的重要途径,瑞典、挪威、法国等都已提出在二三十年内摆脱对化石能源依赖的战略规划。

 认识资源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我国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2002年以来,全球矿产品价格一路飙升,如铜价上涨343%,精铁矿价格上涨240%

 我国矿产资源采出率仅30%左右,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70%。资源利用率低,矿山及冶炼废渣严重污染环境;

 资源替代和循环利用率低,亟需发展先进资源勘探与利用技术,发展可替代资源,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深刻认识国情:

 我国生态环境本底脆弱,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国土面积52%,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面积64万平方公里,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达200万平方公里,石漠化的岩溶地区面积90万平方公里;

 人口总量大, 环境压力大; 人均资源量少、利用率低,是我国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主要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单位GDP的能耗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

 预计至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15亿,人均资源消耗量将继续增加,资源还将持续下降。资源短缺将严重限制我国未来发展;

 战略性资源供求关系比较紧张,部分战略资源对外依存度高。2005年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40%;2010年预计达到50%以上。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建立战略性资源的合理使用、有效替代、动态优化和安全保障体系,一旦战略性资源供需矛盾超出一定的限度,势必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产生严重影响。

 深刻认识区域发展的条件:

 浙江的优势:

 经济发达, 2007年GDP总量18600多亿元,居全国第四位。人均3.7万元,紧隨沪、京、津之后居全国第四位,各省第一位;

 市场经济活跃,民营经济实力强劲。2006年,民营企业创造的生产总值已占GDP的62.9%;在全国工商联统计的民营企业500强中占203家;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制造业持续快速增长,高技术产业发展加快。服务业加快发展

 资源节约和污染减排取得积极成效。循环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全社会能源、水等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

 文化底蕴深厚,教育事业发达,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学前到高中段15年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8%。

 浙江的不足:

 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生态环境容量十分有限;

 能源、资源稀缺;

 高端产业少,产品的品牌效益和附加值低。

 认识现代化发展的规律:

 从英、德、美等国工业社会的发展历史可见,推进制度文明和科学技术创新,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保护生态环境,是工业化国家文明进步的普遍规律;

 从欧美日等国进入知识经济的历程可见,科技创新在当代社会和未来发展中已占据主导地位;

 韩国集中力量在电子、制造业等领域加强技术创新,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芬兰在上世纪80年代及时把握无线通讯技术发展的机遇,大力促进通讯产业的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

 新加坡着力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加强信息化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综合竞争力名列世界前茅的国家;

 也有一些国家,由于单纯依靠本国资源优势或过度依赖外国资本和技术,忽视自主创新,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

 完善法律法规,创新体制机制:

 完善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并实施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划、政策、制度;

 将能源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损耗记入成本;

 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体制与机制;

 将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绩效纳入干部考核任用指标;

 完善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标准;

 依法完善科学监测、行政管理、民主监督机制。

 案例:日本完善法律促进节能环保:

 制定《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地热、垃圾发电和燃料电池发电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到2003年,日本能源消费对石油的依存度已经降至50%以下;

 1998年的《节约能源法》对能源标准作了严格规定,提高了建筑、汽车、家电、电子等产品的节能标准,不达标产品禁止上市。同时,要求企业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每年递减1%;

 1970年的《废弃物处理法》(该法至今已修改过20次),并通过了《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1993年,日本又以减少人类对环境的负荷为理念制定了《环境基本法》

 2000年被称为日本“资源循环型社会元年”,同年日本国会通过了六项法案:《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废弃物处理法》(修订)、《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修订)、《建筑材料循环法》、《可循环食品资源循环法》、《绿色采购法》。2002年还通过了《车辆再生法》。

 依靠科技创新:

 根据资源、地理、经济、科技、人文基础,科学规划引导产业结构合理布局;

 依靠科技创新,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附加值提高,也就意味着单位耗能和排放的降低;

 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信息网络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意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绿色制造,降低制造产业的能耗和污染;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和低排放的生物产业、低碳技术;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提高环境风险预测、预防和治理能力;

 加大投入,依靠科技,科学管理,加强污染环境的治理和修复。

 绿色制造:又叫清洁生产或面向环境的制造,指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它使产品从设计、制造、使用到报废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不产生环境污染或使环境污染最小化,符合环境保护要求,节约资源和能源,使资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协调最优化。

 绿色能源的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和逐步发展氢能体系

 绿色材料:包括低耗能、少污染、易加工的材料,可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可再生材料,以及节能、自降解新材料等

 绿色生产过程:采用低污染的加工与成型工艺,应用绿色工艺装备,提高装备的能效,减少生产过程的废弃物,使工作环境符合环保标准,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材料;

 数百年来以产品为中心的制造业正在向服务增值扩展延伸——

 这是制造业的历史性发展和进步,是制造业走向高级化的重要标志。而信息化和高技术应用为制造业服务内容的扩展和水平的提高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一些经验表明,经济转型必须根据自身的经济、资源、科技禀赋,发挥优势,面向未来,大胆创新改革;

 由高物耗、高能耗产业转向低物耗低能耗产业;

 由低附加值产业转向高附加值产业;

 由OEM向ODM再向创国际自主著名品牌方向发展;

 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高新产业、近零排放的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设计、咨询、服务等);

 大力倡导发展绿色生产和生态环境友好生活方式;

 美国GE公司? 上世纪80年代初,已经提出要从世界最大的制造商转变成既提供产品也提供服务的服务商。经过20多年的努力,2005年该公司的服务收入已占其总收入的60%;

 IBM公司 2005年的服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55%;

 海尔集团? 把市场竞争的重点由原来的产品成本竞争转变为服务竞争。

 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瑞士的经验

 瑞士是欧洲现代化起步较晚的国家,但发展很快,并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竞争力

 凝聚机械、电子和金属加工业、钟表制造业、特色农牧业、特色医药化工业等少数产业,发展高端产品,占据国际市场,例如,瑞士的手表95%以上用于出口,以中高档手表为主,有的品牌手表的附加值超过成本的百倍甚至更多

 大力发展旅游业、酒店管理业、会展产业、金融业、保险业等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

 改变生产生活方式——英国曼彻斯特的转型

 曼彻斯特曾经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二战之前,重工业产值占英国的2/3

 曼彻斯特也曾经是英国工业污染和耗能最严重的地区

 二战以后的半个多世纪,曼彻斯特一直在推进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

 现在,曼彻斯特已经成为英国除伦敦以外最大的金融中心城市

 上个世纪后期,曼彻斯特大力发展软件服务业、信息技术咨询业、电信与计算机相关的电子元器件服务业,以及其他配套服务业

 曼彻斯特是英国西北地区的创意产业集散地,曼彻斯特区年经济附加值总量达到470亿英镑,几乎是英国西北部地区总生产税收的50%?

 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丹麦的经验

 ? 养猪是丹麦的传统产业。注重通过技术创新提高饲养加工水平,目前,只有丹麦的鲜猪肉可以直接出口到美国、日本这样的高卫生标准市场

 ? 丹麦将高新技术注入传统产业,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丹麦的猪肉加工品在欧盟国家占据第一的位置,食品加工设备和服务也在欧洲首屈一指

 ? 发展基于养猪业的兽医、生物制药、饲料和服务业优势

 ? 丹麦根据自身能源和资源缺乏的特点,丹麦大力发展风力发电技术,是全球最早的风电产业主导者,2004年,丹麦风电发电量已占总发电量的20% ,丹麦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风机制造商Vestas 风能系统A/S公司,2003年,Vestas拥有21.7%的全球市场占有率。

 建设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抛弃人类在宇宙中占据中心位置的思想,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是由追求人的一生幸福转向追求人类世代幸福的文化。

 ? 生态文化的重要特点在于用科学、系统的观点去观察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 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人类文明进步,建立科学的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进化的理念;

 ? 通过认识和实践,形成经济、社会、科学、人文、自然相结合、相协调的价值观和发展观;

 ? 使人们自觉认识节能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 汲取中国古代和当今世界“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当代人和世代人的平等权利”,“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营造良好的节约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文化氛围。

 ? ?

 提高人的素质:

 推进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量,优化结构,培养创新创业的人才,加强创新创业队伍建设,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人才基础;

 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和充分发挥才能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

 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和节能、生态环保意识;

 提高人的素质——爱尔兰的启示

 上个世纪80年代,爱尔兰人是欧洲最贫穷的居民。失业率接近7%,农业人口占全国就业年龄人口的15%。今天,爱尔兰信息产业在欧洲增长最快,其人均收入在欧洲排行榜上位居第二,仅次于卢森堡

 l?改革传统教育,大力发展新兴学科,特别是信息科技教育

 l?完善政策环境,吸引移居它国的科技人才纷纷回国

 l?推出各种优惠措施,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创新创业人才

 l?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大力发展应用科技、绿色科技

 l?鼓励年轻人创办新的企业,推广新的技术,开辟新的发展领域

 一些通过开放合作,吸引凝聚人才的做法,值得借鉴

 ——引进智力,带动创新

 n?沈阳机床公司从国外聘请了刚退休的一流机床设计专家到公司工作,为其配备了助手,组成专家工作室,不仅开发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同时培养了一支优秀设计人才队伍

 ——走出去,在国外设立企业研发机构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在国外设厂,开办研发机构,取得了初步成功,这表明一批中国的跨国公司已经崭露头角。

  华为、中兴、联想集团分别在美国、俄罗斯、印度和日本等设立了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国外的人才优势,创新研发,为我所用,合作共赢。

 ?浙江和杭州人民有着三十年改革的成功经验,有着思想解放、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具有发达的教育科技和雄厚的人才资源,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深切的体会和认识,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有力的举措,一定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造福于4800万浙江人民,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优秀的典范。

推荐访问: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 文明建设 意义 生态
上一篇:2020年发展绿色产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内容
下一篇:在2019年度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