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与有关核心素养教学论文合辑合集

来源:高中作文 发布时间:2020-08-18 点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六篇与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论文10篇合集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六篇 【篇一】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新世纪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认为新世纪阅读教学应该以读为本,以悟为主,以练为基,实施“读、悟、”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

一、以读为本。

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所以,最初的阅读能力只能是朗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

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要求他们读每篇课文都要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首先要正确地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其次,是流利地读。在正确读的基础上,重点要求读得连贯自然,不读破词句。再次是有感情地读。在读音正确、速度合适的基础上,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尤其是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

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一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鲶在银色月光下轻轻翕动着。”有些同学读出惊奇的语气,有些同学读出得意的语气……可见尊重学生的感受,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地机械重复,而是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读这些内容,然后才是怎样读好的问题。如要求孩子们在读中找出不会读的词语;
读准词语的音;
读通课文;
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读后把不明白的地方告诉老师,以便顺学而导;
读流利课文;
读中体会文章的标点符号、词语、句子表达的效果,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读中要求领悟修辞表达的妙用;
读中发现文章重点段落的构段方法;
读中揣摩文章写作的顺序……只有把读和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习得方法、运用语言、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等结合起来,学生才能从大量的读中感悟到语言的点点滴滴的妙用。

二、读中感悟。

感悟,感知而领悟。在读中领悟。就是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学生对课文有所领悟,有利于逐步形成阅读和表达的能力,是谓“善教者授其法也”。小学课文都是经编者精心推敲选择的佳作,均有启智育人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可特别注意对重点语句的点拔,诱导通过朗读吟诵,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如《我爱故乡的杨梅》课文描述“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在雨雾中欢笑。”在指导学生品读课文中,创设情景播放有关杨梅树吮吸甘露的图景,启发学生由其意景美,下雨的声音,吮吸的样子,山林的景象,联想语言文字再进行描述。学生描述道:沙沙沙,沙沙沙,春雨轻轻地下,山蒙蒙,树也蒙蒙,杨梅树醒了,它伸伸腰,笑容满面拌擞精神,咕咚咕咚,多甜美啊!你看它那贪婪的样子,像婴儿吮吸母亲的乳汁一样,吸得多欢啊!那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它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那些嫩叶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这真是“春雨绵绵润杨梅啊”!多好的再造想象,感受到物的美,景的美,语言也美。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课文,不仅能读出对杨梅树的喜爱之情,同时课文的语言文字也就通过领悟储存在学生脑中。

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就必须注重和突出“感悟、积累、运用”。它是构成阅读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课程标准提出的“感悟、积累、运用”,除了读之外,还在着大量的其他学习活动,例如说、听、写、思考、游戏等。读是感悟、积累的重要手段与方式,说、听、写、思考、游戏等也是积累、感悟、运用的重要方式。这些方式在不同的时候针对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对象运用,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这些方式往往体现为训练,就是“读”也是训练的一种方式之一。我们的语文课堂提倡以读代讲,是为了减少教师对课文进行繁琐零碎地分析,把读书的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作了这样的要求。这说明《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没有把训练作为其核心内容,但也并非意味着语文教学不需要训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把字、词、句等的训练与读有机结合起来,我们的“以读为本”才能真正焕发出其特有的生命力与活力,让学生在扎实有效的语文基本技能训练中积累、感悟“语”与“文”,在多层次中品读中进一步感悟和内化语言,进而能在相应的生活图景中积极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语文课堂应当是有“语”有“文”,充分体现其特有的学科本色,既不能把研究重点聚集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淡化了“语文的感悟”;
又不能将学习焦点凝固在单纯的语言感悟上,强化了“语文的感悟”,淡化了“双基的训练”。惟有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抓好,“强化人文”,“优化语文”,我们语文课堂“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得以落实,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痼疾才能有望得以进一步的改善。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和“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如教学《火烧云》中的一段:“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我引导学生注意阅读的体验,指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哪一个字用的好?为什么?有的认为“红”字用得特别好,有的认为是“火”字,有的认为是“烧”字。学生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议,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是“烧”字。接着学生大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烧”字让我们感觉颜色特别美;
“烧”字让我们看出火烧云在变化;
“烧”字让我们有天空的云从西到东移动的感觉;
……这种自悟自得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阅读时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经验认识和想像,唤起活生生的形象,体验到文章蕴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人文价值以获取美好的感受。

三、多形式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要避免单调乏味,有效的策略之一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孩子们在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读书的形式也就多种多样。阅读目的:引读、范读、赛读、评读、品读。阅读速度:速读、慢读、跳读。阅读人数:个别读、开火车读、小组读、男同学读、女同学读,集体读等。是否出声:默读、朗读、背诵。阅读意图:精读、略读、浏览、正确地读、流利地读、感情朗读。读与其它语文学习相结合:抄读,读思、边读边想象画面、诵读、分角色朗读、配乐读、表演读、读画、听读、读说、读写……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自读自悟的机会,在生动活泼、乐此不疲的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形成积淀,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如教《火烧云》这篇课文的4、5、6自然段时,由于这三段的构段方法是相同的,我把读思、读说、读写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引读:“⑴师: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什么?生读有关的句子(下用“生读”表示)。师:什么样子的?生读。师:后来怎么变化的?生读。⑵师:忽然又来了什么?生读。师:什么样子的?生读。师:后来怎么变化的?生读。⑶师:接着又来了什么?生读。师:什么样子的?生读。师:后来怎么变化的?生读。老师引着大家这么一读,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启发学生发现规律性的东西。然后设计读写结合训练:天空里还会变些什么来?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几句话。(①天空里出现或来了什么?②是什么样子的?③后来如何变化、消失的?)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实践证明:通过引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引领学生发现课文构段的规律,可以习得方法,启迪思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读思、读说与读写结合,先说后写,水到渠成,为单元的作文教学做了厚厚的铺垫。

四、自主阅读,放飞心灵。

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的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以读为本,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之目的。语文阅读不应是生活中随意的漫无目的消遣性阅读;
也不应是一般的了解性的浅尝辄止地阅读,;
它应该是一种全身心投入地欣赏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审美心态,集中自己全部心智,去充分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要观其“言”,更要品其“味”,悟其“神”,让阅读过程成为学生一次审美的体验,一次发现美的旅程!可见,阅读已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内涵,它在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厚重,每篇课文教学的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而教学的时间却是很有限的。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选准“读”的内容。只有选准了“读”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品词析句、体味情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引导,给予浓墨重彩的强化,并通过引导学生多读、细读,体会它的妙处。欣赏价值极高的地方。课文中有些描写精美的片断,它不仅内容生动,语言形象,而且引人入胜,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如何将这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再现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进而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那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多读多思,引导他们进行语言的鉴别与欣赏,熟读以成诵,积累美词佳句。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鲜明的态度,真实的情感是朗读的灵魂。而选择好了“读”的方式,找准了语言文字情感的基调,才能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涌起随之而至的激情,鲜明的态度与真实的情感也才能从“读”的声音语调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是悟的基础,悟是读的深入,练是读和悟的融会贯通,是语言积累和运用的水乳交融,是技能的形成过程。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以人为本,“训练”中包容“感悟体验”;
以读为本,“感悟体验”中体现“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感情是要靠读者去品味。如何去品味?根据要求中将“正确、流利”放置“有感情”之前,不难发现,读者只有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感情,也才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初读的指导,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耐心指导,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顺畅。教师可利用范读、指读等引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得学生都能把课文读得琅琅上口,使“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落到实处。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可见,创新是阅读教学的生命。我们要加大改革的力度,让读贯穿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积累,模仿,创造,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篇二】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话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课标中对一二年级写话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写话刚入门,这是一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平时缺乏语言积累、不善于观察,写话时无从下笔;
有的学生为了应付,只写三两行;
有的学生的写话咋一看还不错,书写工整且有一定篇幅,但只要仔细一看,问题就出来了,抓不住重点,比较啰嗦。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将低年级学生写话能力的培养作为研究主题,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以求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

我认为写话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这是重点;
其次是重视阅读、说话,加强积累;
再次是加强写话的指导与训练。具体措施如下:
一、加强阅读,重视积累 阅读是由外到内的吸收,写作是由内到外的表达。所以没有阅读就没有表达。低年级的写话练习应该视为一个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模仿的过程。课本是阅读和积累的重要材料,课堂上我注重学生的阅读积累,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加强阅读指导;
课外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积累好词佳句。我每天都布置学生读《同步拓展阅读》,每天晚上读一篇,要求读熟,划出好词好句,提倡学生把好词佳句写在摘记本上。二年级上时对于摘记本,不做硬性要求,但对于做到的学生给予奖励,每周在班上进行一次交流,同时展示好的摘记本,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学习摘记。到了现在下半学期,形成制度,每天记录四字词语4个,好句一句,每周五上交。定期评讲指导并展示佳作。

二、重视说话训练 除了平时教学中进行说话训练外,每周利用一节语文课,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自己看课外书的收获,说自己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生活趣事,说节假日和父母外出游玩的所见和感受……先同桌互相说,然后推荐几个在班上讲。对胆小的同学,先让他们在自己座位上讲,逐渐到讲台上面向大家讲。学生在说话的时候,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找出同学发言中的优点,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积极的氛围,使学生从不敢说——想说——能说——会说——乐说,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得到锻炼,从而为写话打下基础。

三、写话训练循序渐进,形式灵活多样 (一)从造句入手 根据一个词写一句话,要求把话写完整。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把话说具体。如用“书包”造句,有的学生写:我有一个书包。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我有一个什么样的书包,这个书包怎么样。以扩句的形式,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把话写生动具体。

(二)凭借教材,仿写诗歌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而教材是学生练习写话的一块肥沃土壤。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特别丰富,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根据固定的句式练习说话、写话,或变换句式进行说写,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写话训练。这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是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如学了《请不要》让学生仿写一两小节,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编了许多生动形象的小诗歌,如庄欣怡写道:请不要把树木砍光,留一片茂密的森林,做小猴的秋千,小鸟的家。请不要随地吐痰,留一条干净的马路,让我们的脚步更欢,空气更加新鲜!请不要在公共场所吸烟,留下新鲜的空气,让人们感到舒畅,让生活更美好。吴雅婧这样写:请不要在花园里摘花,留下美丽的花朵,让蜜蜂快乐地采蜜,让蝴蝶愉快地飞舞。

一首首儿歌看似稚嫩,但都展现了孩子们智慧的火花。类似这样的仿写练习,既给了孩子一个写作的“阶梯”,又为他们用力“攀登”提供了条件。

(三)观察细节,看图写话 看图说话写话,是低年级作文训练的重点内容。看图写话,看图是基础,低年级学生观察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学中我在指导学生看图上下功夫,让学生掌握看图的顺序,在了解画面所反映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关注细节,从而把画面内容写具体、生动。如宫诗嫣描写《秋天》,就能有顺序地看图并写下来:秋天真美啊!瞧,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一群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北方到南方去过冬,一会儿变成“一”字形,一会儿变成“人”字形。田地边种着几棵苹果树,已经结了果,红红的苹果象笑脸一样。王新宇写道:秋天真美啊!瞧,一群飞往南方的大雁,排着一字形在天空中飞翔。看,果树上果实累累,让人看了就想吃。观察《小兔过河》一图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观察画面,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小兔为什么要过河?2、他遇到了什么困难?3、他会有什么想法?4、当他看见乌龟时,他们会说些什么?5、他们会怎样过河?6、想象一下,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和动作。让学生仔细看图,把看到的、想到的连起来说一段完整连贯的话,并写下来。李玲这样写道:一天早晨,小兔要去河对岸采蘑菇.它兴高采烈地跑到河边,惊奇地发现小木桥不见了,小白兔急得团团转。就在这时来了一只乌龟,小兔对它说:“乌龟哥哥,你能帮帮我吗?”乌龟慢吞吞地说:“什么事啊?”小兔说:“我想要到河对岸去。”乌龟说:“没问题!”说着就让小兔坐在自己的背上。小白兔坐上了“小船”。乌龟开始游了,不一会儿,它们到岸啦!小兔高兴地对乌龟说:“乌龟哥哥,谢谢您,帮助我过了河。”乌龟头摇得像个拨浪鼓。啊!多美的风景啊!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学习乌龟助人为乐的精神吧!引导学生抓住与图画有关的细节练说,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四)引入活水,体验写话 生活是写话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学生的写话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育家魏书生说:“学生作文的过程就是认识世界,感悟生活,认识自我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写普遍,写平凡,才有无穷无尽的素材,作品才有更普遍的意义。”如,教学了《微波炉的话》后,教学生对此类文章很感兴趣,就让学生回家后去观察了解一种家电,以《**的话》为题,学着用第一人称写下来。学生经过观察或询问大人或查阅说明书的方法了解了他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家电产品,再加上七八岁的孩子想象力丰富、乐于表达,便呈现了一篇篇像模像样文章。陆彦冰写的《石英管室内加热器的话》专业性很强:我叫石英管室内加热器,我的身体是小巧玲珑的长方体,不冒烟,也没有火,却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发出热量,在寒冷的冬天使人们感到温暖。我的身体内主要有发热管、网罩、面框、档位开关和跌倒开关组成。我的特点是设计合理、造型美观、安全可靠、使用方便,具有热效率高、热感应快和热量集中之优点,适用于局部空间加热取暖。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千万不能用衣物和手脚去碰我。不然的话,我会把你们烧焦烫坏的哦!”陈芊卉写的《洗衣机的话》也很有趣:我是喝水大王,长大方头方脑,虽然我用的是冷水,但却能在短时间里,把脏的衣裤洗得干干净净。人们叫我洗衣机。我最大的本领是“转”,我靠旋转来洗衣,再用旋转来把衣服甩干。这样衣服就由脏变干净了。在我运行的时候,小朋友们是不能把手伸进桶里,那样的话,小朋友的小手绘受到伤害,我也会被损坏的。通常,我运行得很好,是人们的好帮手。用我洗衣服,不但节省时间,还非常干净。

我认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关注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高兴、悲哀、自豪、委屈,这是学生写好话的重要前提。

(五)张扬个性,创编故事 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让孩子展开想像的翅膀,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编写心中的一个个童真世界,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写话训练。如尝试寻找课文中的留白让学生加以补充;
者根据故事设定的情景让学生续编结尾;
对于基础好一点的学生,也可以创编童话。在学了《丑小鸭》后补写丑小野的几次心理活动;
学了《送小蚂蚁回家》之后,引导学生学习用文中给予的资料续编故事,他们写道:蜻蜓背着小蚂蚁飞过弯弯的小桥,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美丽的花坛前,小蚂蚁到家了。小蚂蚁一进家门,妈妈就着急地说:“孩子,天都黑了,你怎么才回家呢?”小蚂蚁不紧不慢地说:“妈妈,我今天不小心掉进池塘上不了岸,睡莲姑姑看见我趴在一根水草上她就弯弯腰,让我爬上去了。”妈妈又说:“那你怎么那么快就回来了呢?”小蚂蚁高兴地说:“我和睡莲姑姑的对话被正在休息的蜻蜓听见了,他要送我回家,这时又有一只萤火虫飞过来,他说他在我们前天照亮。这样,我就很快回家啦!”学了《狐假虎威》之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罗霆钧写道:狐狸骗过了老虎之后正得意着呢!后来老虎回到家里想了想,才发觉自己被骗了,老虎就去找狐狸报仇,哎!自作聪明的狐狸呀,后果不堪设想……学生非常感兴趣,自然想说、乐说,在说中充分张扬了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说的好,写起来自然就得心应手。

经过一段时间的写话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多数学生在写话时能做到语句通顺连贯,许多学生还能用上阅读中积累的好词,写话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出了不少充满想象力和闪现着他们智慧火花的精彩短文。

【篇三】 摘要:为大力发展和弘扬社会主义特色文化,教育便是一重要主题。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少年强,则国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是现在语文教师所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质量;
策略 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也是需要教师终身研究的课题。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将影响到素质教育的发展,是教育工作的一大立足点。本文将针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提出几点看法:
一、正确引导,激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一堂生动的语文课离不开学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对维护学生学习动机,达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于漪)这就需要精心设计语文教学的课堂导入,让学生感受一种新意,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比如讲《司马光》,可以放一段“救命”的呼喊声,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全神贯注地融入到课堂当中去,接下来便是引来司马光砸缸的课题。再如教学《海底世界》,可由提问导入“大海是那样的辽阔美丽,可大海的深处是什么样子?海底究竟什么样呢?”激发起学生急于探索海底世界的兴趣,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

二、分层教学,激发主动 新课标的教材内容一方面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尊重个体的差异,让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这就要求教学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创造条件。

江苏如皋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很好地发展了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致力培养学生敢于展示自我,勇于挑战自我,不断提升自我的行为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推动了课堂发生质的变化。一堂课,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好中差的学生组成,每个学习小组在教师的引领下,根据“活动单”的要求,开展1-2个活动,每个活动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然后进行展示交流。所有学生都能针对某一个问题,大胆发言,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和创造性的思路。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小组内成绩好的学生会对他们进行帮助,互相交流学习经验。他们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并且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进步。当然,教师也可采用补课的方式,利用课余时间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这样的语文教学能因材施教,促使广大学生去主动接受知识,并且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又能思考出新的东西,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

三、科技手段,激发情趣。

单调的黑板教学,只会让学生们感觉枯燥无味。每节课都一成不变的面对着黑板,就严重压制了他们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质量。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集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设备越来越发达,多媒体课件、优秀的教学资源光盘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质量有效策略。教学设备资源的优势还能激发同学们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有一点,多媒体教学毕竟是辅助工具,不能喧宾夺主,忽略学生们的自我思考。教师应了解他们的需求,备好课,利用辅助工具将重点难点一一讲述给学生听,最重要的是要留给他们足够的思维空间,经历过程,获得更多丰富的知识和体验。

四、课外阅读,激发拓展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书斋式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孩子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许多未知的东西,并且这样的知识是开放式的,无穷无尽的,因此学习语文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知识,更重要是的加强课外阅读,激发学生拓展课外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增加自己的课外阅读量,培养兴趣,教之以阅读方法,指导课外阅读,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可以给学生推荐比较好的作品,可以针对一本名著让学生交流读书体会,可以召开一个讨论会,或者举行一场 演讲会,这些都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语文能力也会大大提高。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能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也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之一。

一个孩子一旦有了课外阅读的行为习惯,就会不由自主地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阅读,这无疑是一生中最大的财富,可以让孩子们受益终身。

五、融洽关系,激发能量。

小学语文教学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根本点。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勇于发言,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学习环境中去。我们总会遇到这种情况,有的学生不喜欢语文课,问其原因便是不喜欢语文老师,语文课也不愿意学了。本来成绩挺好的,就因为不好的师生关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这样看来,师生关系确实不是一个小问题,相反是却是极其很重要的。

总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是很重要的,策略也有很多。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让学生获取知识,学有所成。教无定法,贵在创新。每个教师都应该摸索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把握教材特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为祖国培养高素质人才。

【篇四】    教过一年级拼音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拼音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但一教起来就感觉特别累,学生总感觉学习很难。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少让学生一味的死记硬背,拼命抄写,让学生灵活自主的学习,或许大家都不会这么累,如何做到呢?那就是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倪海曙说过:“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的最大动力,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教学实践也证明:兴趣是学好汉语拼音的关键,只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巧妙创设学习环境,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起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我在一年级教学中的方法是:
    1、充分利用教材的图形和各个教学板块。

汉语拼音课的教学每堂课学生学习的都是一些抽象的表音符合,而且这些符号既难读又难记,学生学起来易感到枯燥乏味。应该将字母的形和发音与插图结合起来,将抽象字母具体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情趣。例如在教学aoe时,教a时可结合教材插图,小男孩拿着话筒唱歌,张大嘴巴a,形状也像,话筒就是a的尾巴。对于写法教材安排了书写顺序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养成看书的习惯。为以后自学逐渐养成好习惯,达到事半功倍。教o、e也可这样。既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练习,又充分借助插图的情景调动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在自我探索、自我发现中愉快的认读、书写。

    2、形近字母比较记。

 汉语拼音是符号文字,由一些固定的字母笔画组成,包括左半圆、右半圆、长竖、短竖等等。在教授由这些笔画组成的b、p、d、q等字母时,可将这四个字母分成两组启发学生采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这组形近字母在比较时,可以引导学生想:b-p都是右半圆,听广播(b)天线往上拉,泼水(p)水往下流;
d-q都是左半圆,马蹄(d)向上带土,气球(q)下边拉绳。还可同时加上手势和口诀:右下半圆b,左下半圆 d,右上半圆p,左上半圆 q。学生在边看、边说、边比划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这两组字母的记忆。两个相近字母一目了然,使学生模糊的形象得以清晰。

   3、顺口溜辅助记。

    “一个门洞n,两个门洞m,小棍赶猪l l l。“当学生们背着这些琅琅上口的口诀时,字母的音和形已被他们牢牢掌握。在教学中,应根据低年级孩子喜爱诵读的特点,尽量设计一些口诀让他们背诵。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唤起学生的创编激情,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启发学生自编口诀。学生们对这种提议积极性很高,还能够自已编出一些儿歌助记,如:小棍儿带帽(i);

1上加点(i );
小圆圈o o o等生动形象的顺口溜。

   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刚入学的儿童注意力短暂,记得快、忘得快,如何将暂时记忆有效化,变成 长期记忆。我们也需要反复训练强化,根据学生的年龄小,好动、爱表现、记忆力强的特点,可以将枯燥无味的复习巩固方法换成找朋友、摘花、摘苹果,送信、爬山比赛等游戏形式激起学生的兴趣。儿歌是低年级学生易接受且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儿歌的趣味性和琅琅上口的特点,让学生多读多拼少写,既能纠正其发音又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总之,我们在教一年级拼音时,要多一些办法,少一些抄写,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或许低年级的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会让老师刮目相看。

【篇五】   在小学低年级进行仿句练习,有助于阅读教学和识字教学的进行,还能为以后写作文打下基础。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低年级学生阅历浅,识字少,多把作文起步训练放到三年级以后进行,大大加重了中、高年级的作文教学负担,从而造成中年级语文成绩滑坡的现象,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当然,低年级学生是有不利于进行作文教学的一面,但这时候的孩子,语言和思维的发展非常快,模仿力极强,如果能抓住这一有利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各种生动有趣的说写和读写的初步训练,不仅不会影响正常的阅读教学和识字教学,相反地还会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下面就自己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起步作文的仿句训练谈点体会:
 一、帮助学生建立句子的概念.  低年级儿童,虽然想说、敢说,但常常说话不完整,辞不达意。这就要求在仿句训练之始,帮助学生建立完整句子的概念。我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计过这样一些练习:
 1、每天抄写、听写、诵读一句话。通过手、耳、口三者并用,让学生逐步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为以后的仿写提供范例。

 2、用词组句。

例如用以下六个词让学生组成四个句子:
给  《童话故事》
 小华  借了  小明  一本  (1)小华借了一本《童话故事》给小明。(2)
小明借了一本《童话故事》给小华。

(3)小华给小明借了一本《童话故事》。(4)小明给小华借了一本《童话故事》。

3、选词填空。如:大雁( )成个( )字,往( )飞。

  4、补充句子。如:( )有时(   ),有时(   )。

  我爱( ),我也爱( )。

 (  )是(  ),(  )也是(  )。

 (  )能(  ),(  )也能(  )。

 通过反复多次练习,使学生懂得:说话不能只说半句话,要说完整,有头有尾,这样才能把表达的意思说清楚,讲明白。

  二、引导学生掌握常见的句式.   低年级作文起步练习的重点是写好句子,而句子是由词语组成的,所以,同学们首先要养成积累词汇的好习惯,在学习中找出课文里的好词语,进行仿写练习。如《小猴子下山》一文中,出现了“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等词语,通过老师引导,同学们理解了这几个词分别讲了玉米、桃子、西瓜的两个特点,要同时介绍事物的两个特点,课本是用两个“又”字连起来的。掌握了这种构词方法,同学们就可以仿写出很多词语,如又高又大、又白又胖等。如果学生每学一课,从中学会一些词语,再模仿说写,就会积累很多的词语。有了丰富的词汇,并不等于说我们能写好句子。首先我们要掌握句子最基本的三种形式,即“谁干什么”、“谁是什么”、“谁怎么样”。通过“补充句子”、“判断句子是否完整”、“连词组句”等形式的练习,加深对句子的感知和理解。

 三、指导学生把句子写具体  在说话、写话中,学习添加一些词语,把话说得更形象、更明白。如:给词扩句练习“妹妹提了一个问题.”(奇怪、可爱),可以扩写成“可爱的小妹妹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这样扩写使这个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明白、更准确。掌握了这种方法,同学们就会在造句或说话、写话中自觉运用了。再如在《秋天的图画》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在这里,作者运用优美的词汇和形象的比喻、拟人,描写了“梨子”“苹果”“稻谷”“高粱”成熟后的的形象。在学生仿写训练时,我采用了“画图、想象、悟句”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动脑想象悟句,加深对原句的理解,体会运用比喻手法的好处,然后指导学生看图,说写比喻句。如:牵牛花  牵牛花开了,像一个个小喇叭。1、蜻蜓  蜻蜓在空中飞舞,像一架架小飞机。2、燕子  燕子的尾巴像一把黑色的剪刀。

 在训练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较好地进行句式仿练,我注重在训练方法的多样性和趣味性等方面下功夫。经过以上循序渐进的练习,不但能使同学们牢固地掌握常用句式,也会为中高年级时写作文打好语言表达的基础。

【篇六】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形成,让他们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名篇佳作,汲取更多的知识养料。群文阅读,从“单篇”走向“群文”,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加强课内外资源的融合,迈向更为广阔的阅读世界,提升了语文阅读的效率。群文阅读具有开放性、探究性,能让学生在自主发现、自主探究中实现自我成长。

一、明晰目标,提升能力 在群文阅读实践中,部分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的阅读时间短,被老师牵着鼻子走,阅读不尽如人意。教师应明确学年目标,然后分布到每个单元,细化到每一节中。教学目标要根据学情的变化而适时调整,要深入挖掘文本,把握文本的内涵,不盲目采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改变过于注重品德教育,而将语文课上成德育课,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也要避免无具体目标,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自顾自玩的现状,应着重点培养学生的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教师要善于选择阅读材料,可以从课内选,可以从课外选,出可以从网上搜集资料。如在古诗词教学中,送别诗有《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等;
山水诗有《望庐山瀑布》、《江南春》、《钱塘湖春行》、《登鹳雀楼》等,教师要有意识地搜集一类文章让学生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分析、运用能力。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不同阶段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目标,从书写背诵到理解记忆,再到听说读写训练。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趣味性、探究性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通过群文阅读,能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渗透一定的写作技巧。教师要让学于生,放手让学生进行阅读,引学生融入角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提升阅读的效率。

二、内外融合,拓展视野 教师要安排学生查阅资料,阅读文本,扫清生词障碍,体会文本蕴含的情感,再寻找同类的作品进行阅读,这样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文章的理解更具层次性。在群文阅读时,教师要推荐一组文章来阅读、分享,能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群文阅读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选择文本的时候要考虑文本的难度,不能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要对文本进行合理地组合。教师要把握文本的整体内容,要让学生学会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去阅读文本,要勾画出其中的关键词,如在阅读记叙文时要勾画出记叙文的六要素,并将它们组成一段完整的话,能复述文章的主要情节,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文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写作技巧,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合作运用,在读写结合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巧。

三、整合资源,提升效率 在群文阅读中,教师要加强内部资源的整合。教师先要充分了解教材,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教材内容进行恰当地整合。如在苏教版五下第五单元以“亲情依依”为主题,《爱如茉莉》以朴实语言让学生感受到真爱如茉莉一样发出清香,看似平淡而真切持久;
《月光启蒙》通过回忆童年母亲唱民谣、唱童谣、讲神话的故事,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我和祖父的园子》表达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在学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亲情,说说这几篇文章分别写了什么?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篇?找出其中动人的语句,并说说表达了怎样的亲情?读《爱如茉莉》,揣摩细节,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爸爸妈妈了无痕迹的真爱。读《月光启蒙》,通过词句的评析获得情感的体验,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
自读《我和祖父的园子》,感悟语言的特点,体会童年生活中的乐趣。

在群文阅读中,教师还要善于将教材内容与教材外的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以一篇带动多篇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如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具体情况去网上查找《水浒》片段,让学生了解北宋末年一百零八条好汉梁山泊聚义的故事,体会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师选择内外结合材料时要关注学情,因情施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体会感悟。如果教师选取的文章过于深奥,学生难以理解,就会导致很多学生畏难而放弃阅读。教师在选取阅读材料的时候,要分析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基于“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基础上选择群文阅读的内容,由浅入深地开展阅读,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群文阅读,学生的视域得到拓展,会融入自己的理解,产生很多的感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与同学进行分享。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他们交流阅读体验,进行情感的交融、思想的交汇,促进自己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

总之,教师既是群文阅读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生生讨论的聆听者,要树立生本理念,要敢于放开学生的思维,加强课内外资源的融合,为学生选择合适的群文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自由的阅读中培养兴趣、开启思维,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

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论文10篇 篇一 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自觉地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充分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

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考及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观念品质。一个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主要表现在:能主动的、积极的、有兴趣的学习数学,并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数学意识,自觉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解决数学问题、打好数学基础、感受数学的应用,具备比较扎实的数学基本功。

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和大家谈谈我对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肤浅认识: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要从学生们的思想和态度入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首先要让数学走进生活,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要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思考的氛围。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例如,在学习“方向与位置”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利用学生已有的“太阳从东方升起”的生活经验,先确定东方,再来认识其他三个方向。这样就把教学视野拓展到了生活空间,利用生活原型来有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教学“体积和容积”时,利用从粉笔盒抽出粉笔和放回粉笔的动态过程,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让“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还有在学习“搭一搭”时,老师先出示两幅从物体前面和右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前面:右面:然后让学生通过想一想、搭一搭、说一说等活动,知道有多种可能的情况,不能确定物体的具体形状。最后,大家通过想一想、搭一搭确定了物体的形状。教学过程把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思考、交流等活动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同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数形结合,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数是形的抽象,形是数的表现。“数形结合”能帮助学生生成正确的数学表象,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

(2)精心组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生的推理能力应以合情推理为主。“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推理策略。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老师要求学生把圆柱形的胡萝卜削成等高的圆锥,并猜测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有的认为是圆柱的1/2,有人认为是1/3,也有人认为介于1/2和1/3之间。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借助观察与实验进行了大胆猜想;
我们也可以运用类比提出猜想,如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可以类比推断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小学生的推理能力往往不是靠“传授”得来的,而是在自主参与的推理活动中“领悟”出来的。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并不仅局限于课堂,一些有效的课外活动及游戏方式同样是培养推理能力的良好途径。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中也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后,让学生估测自己身边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物体的体积,如:自己铅笔盒的体积、教师讲台的体积、教室里电视机的体积、上课的教室可以容纳多少体积的物体等。突出操作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另外,数学学习过程中各种计算比较多,有不少学生计算容易出错,并且计算速度比较慢,究其原因:学过的运算定律不能灵活运用。例如:计算38+77+62时,按顺序计算,根本不观察数字特点,更不考虑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运用。在学习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时,遇到一些计算,比如:15×15×6,学生都先来列竖式计算15×15,我说,要我计算的话,我不会这样算,我会先算15×6,学生听到我的话开始感到很吃惊,我就让他们想我为什么这样算,有的学生马上明白可以用乘法结合律让计算简便,接着再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让学生计算,学生尝到简便计算的甜头,自然会常用运算定律。

总之,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创造适合他们开展和参与各种探究活动的条件,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探索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开拓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所在,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篇二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立,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自然就成了深化教育改革的头等大事。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在此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新的育人目标要求,这也必将成为今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一时,“核心素养”成了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当下最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让“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落到实处。

要想让“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落地生根,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何谓“核心素养”?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核心素养”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教育部颁发的《意见》中对“核心素养”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不难看出,“核心素养”的内涵直接指向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及关键的能力。

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人学习母语的启蒙阶段,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进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支撑。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教学新思路。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积累必要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对母语热爱的情感,拥有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具备语文学科所独有的语文能力。让学生爱上表达、敞开心灵,真正形成良好的品格、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能力素养,我想语文素养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曾听到北京教育专家,史家小学万平老师讲过一堂《教育是温暖》的一个专题讲座,她说自己教学之处给自己的定位是:以自己的努力,使我的每一个学生都获得益处,以至于对他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句话也深深地震撼了我。由此我认为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实施策略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赏识教育,鼓励学生爱上学习。

世界绘本大师有一个作品叫做《点的故事》,瓦斯蒂本是一个不爱学习与画画的小男孩,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美术老师看到一节课里瓦斯蒂什么都没有画,一张空空的白纸,老师还是大加赞赏他:“哇,一场暴风雪中的北极熊,你画得可真好!”“可是老师,我什么也没花呀!”瓦斯蒂说。“你看,你什么都画就已经使画这么有意境,如果你试着画一画呢?画线,画点,看它带我们去哪儿?”瓦斯蒂就画了一个点,老师把这幅画用精致的画框裱起来。瓦斯蒂看着墙上的自己的画被老师放在墙壁上欣赏,心中默默地想:我可以比这个画得更好。渐渐地,瓦斯蒂爱上了画画,越来越专注,越来越用心,即便是用点聚集起来的作品,也能让所有小朋友非常佩服,大家都说:“瓦斯蒂可真了不起,他画的边框简直美极了。”瓦斯蒂越来越优秀,终于成为了一个优秀的画家。

这就是赏识教育,只有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爱上学习,像种子一样破土发芽,阳光积极。

二、日记互动教学,走近学生心灵。

在语文教学的日常,我们如果像让学生们不再觉得语文学科像拦路虎一样,那就要想办法去突破瓶颈。万平老师用实例教学中的日记互动教学法,开启了一个个有一个问题儿童的心灵,使他们从黑暗、闭塞、离群中逐步走向了团体、也走向了光明。

学生们从最开始写作困难到最后乐于表达,善于表达,最终全班几乎以百分之九十的优秀作文率,使得语文统考一下子取得惊人的成绩。

万平老师说:“日记互动,使学生也使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使得我那些孩子们从沼泽到走向平地,最终走向远方。” 孩子们亲切地称万平老师为“蓝喵呜”,这份日久见人心的大爱,终于在笔头、纸上的交流中碰撞出火花,释放出最为撼动人心的美好。

我非常认同万平老师的做法,记得她在送给学生生日礼物《文字是有力量的》诗歌中这样写道:所以爬爬小格子并不是乏味的事情,因为小小的格子搭就的可能就是通天的路呢,通向孩子的梦想、愿望、快乐。多么美好的一份教师的仁爱与宽容。

三、注重集体的影响,鼓励学生进步。

我珍视每一次跟学生们亲近的机会,激发学生们班级热爱之心的机会,给予每个人锻炼的机会。十一月底的校园冬季趣味运动会,其中活动之一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啦啦操表演。明知全部同学都上台跳肯定不及人少整齐划一,但是我还是让全部的同学都参与。每一天的大课间,下午上课前的时间,我总会带学生在扩音器的陪伴下操练起。元旦表演本是几个女孩子之前表演过的手语节目,班级其他同学不温不火的冷观态度,让我看在眼里急心里,一个深夜趁无眠即兴创作了一首诗歌《冬天,少年的觉醒》,从选主要朗诵的同学到训练整体合颂,花了很多时间。虽然结果并不是期待中的最好,但是孩子们走过的那些心灵路程却是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

清晰地记得一个午间英语老师神秘地问我元旦的诗稿是否是自己所写,并告诉了我是孩子们很自豪地告诉她稿子出自语文老师之手,英语老师惊羡的表情传达了班级孩子们对我喜爱和敬佩。这些美妙的情感我默默地收藏,不动神色地继续做着我该做的,释放我所拥有的正能量。

四、利用有效地媒介,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情操。

好的影片是最直观的教育,即使学不到很多知识,也能对学生的人格进行一种潜在的陶冶,因为时间关系,这学期我给学生播放了两步影片,一部是颇具温情和爱的动画《龙猫》,一部是富有责任与担当的《圣诞狗狗》,教室里孩子们在欢快的笑声、感动的泪水里一次次轻轻拔节着一棵棵小小的心灵之树。我把收集的一些美丽深刻的图片在大课间穿插背景音乐做幻灯片循环播放。在12月14的周一,开课前,我先给学生们看了一些战争中的血腥图片,并简要的是讲授了周六是全国第2个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每个人都应该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加强学生们的爱国思想教育。告诉他们一个好孩子,一定得是一个责任担当的人,有着强烈民族自尊心的人,是一个热爱祖国和同胞的人。

在12月底的时候有幸听到一次国学讲座,深感教育的重要,它不单单是教授文化知识的一门职业,而旨在作为一名老师,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信息时代,在物欲横流腐蚀人心的时代,在精神土壤贫瘠的时代,教孩子做人的认知,做事的认知,品行态度的认知,价值观念的树立等,这使我困惑使我举步维艰,可也使我充满穿越荆棘的力量,边做边思考边校正边努力——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曾读过一篇很好的文章,颇为触动。文章里说:一个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和审美,其人格和心性的塑造,其内心浪漫和诗意的诞生……这些任务,一直是由一门叫“语文”的课程来默默承担的。有人说语文的能量,比想象中要大的很多。古代有一门课,即语文课,那是一门人生课,一门教孩子“做人”的课,把“人”做对,做好,做美,提升做人的成绩,它里面盛放的,是人的故事,是自然和伦理,是情感美学和理想人格。我愿成为最美的灵魂摆渡人,在这教育的神圣土壤上辛勤耕耘,期待这里的每一粒种子,都能发芽,都能成人成才,即便不能成才,也能成为一个正直、善良、乐观、进取的人。

园丁受世人尊敬和礼待,被人们誉为“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一代人的精神脊骨的养成、良好性格的塑造、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启迪智慧等重大的责任。我深知个人力量淡薄,所以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之余多为自己充电,补充精神营养适量,争取给学生一杯水的前提是我拥有更为宽阔的一片知识和心灵的海洋,让园丁的花香一季更清香于一季。

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儿童是天生的创造者,老师是小小幼苗的播种者,是祖国接班人的奠基者,是伟大理想的引导者。让我们在不断地探索中,一起期待着小学语文学科能成为学生一生发展最具活力、最富营养的一棵精神之树。

篇三 【摘要】本文探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学生知识外,要渗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他们将来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从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素养、英语技能,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核心素养英语知识英语技能团队精神价值观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何为核心素养?它与过去我们所强调的知识、技能等是什么关系?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仲出来的素养。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

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人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健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那么,小学英语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英语知识素养(单词,语法,以及应用),英语技能(听说读写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通过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英语知识素养 在英语教学中,我通过狠抓落实备、教、测、批、辅、改等各个环节,让学生熟练掌握英语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表演、讲故事、歌唱等形式,寓教于乐,努力提高他们的英语知识素养。

二、运用各种手段提高学生英语技能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我尽可能运用英语进行教学,我要求学生尽量用英语进行交流,我还利用多媒体播放英语听力材料,通过这些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其次,教学中,我除了利用教材中的Let’stalk和Let’slearn让学生多练习说外,还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较为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这样就逐渐提高了学生说英语的能力。另外,除了让学生熟读教材内容外,我还让学生订阅英语报纸杂志,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努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最后,我又采用让学生写英语日记,英语写作竞赛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正确处理与小组成员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我利用教材中的Let’stalk和Let’splay让学生进行小组式探究、合作、互助学习,然后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和奖励。让学生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四、通过自身行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学中,我通过标准且流利的英语口语,渊博的英语知识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来感让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教学中,英语教师要通过启发教育的方式,开发学生的脑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分清是非对错,让学生受到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的影响,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我们小学英语教师应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紧紧围绕语言表达技能,紧扣英语交际性特征,让学生在会听、敢说、能读、可写的过程中丰富认知感知,在实践运用中提升学科综合素养;
教学过程中,密切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并懂得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约束,成为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为之后的成长成才铺设道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3,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英语(PEP)
4,《中小学阶段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北师大王蔷教授 篇四 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说白了,“核心素养”就是胜任力。在课程改革中,我们提出课程目标是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现在,又提核心素养体系,它同这三个维度是怎样的关系? 简单地说,我们的传统是比较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现在提出三维目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素养”是教化的结果,是自身努力、环境影响的结果,由训练和实践而习得的思想、品性、知识、技巧和能力。其中,能促进人生命成长、人生发展,可提升、进阶的就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主要有以下四大方面:能判断会选择,能理解会反思,能包容会合作,能自律会自主。我在教学中是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融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并为学生走向社会、面对未来培育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教学要通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一个人的素质是经过一门一门学科的教学去实现的,而不是简单地增加一些“蹦蹦跳跳”的内容。因此,素质教育反映在整个教育教学之中,反映在课程中、教学中、课堂中、活动中。有人说,什么是素质?当你把在学校学的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剩下的就是素质。今天孩子在课堂里学语文,不是让他成为文学家,以为这毕竟是极个别人的事。我们关注的是,毕业以后,作为一个公民,是否有终身受用的东西,这就是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这门学科在孩子身上能够产生哪些变化?对孩子的素养有哪些贡献?并以此为纲,选择教育内容,确定教学要求。教育目标一定要从追求分数转到育人为本,转到立德树人。现在,我们大量的教育研究只是怎么提高分数。为了提高分数,给孩子做大量的题目,报很多学习班,牺牲孩子的健康、性向和志向,更罔顾孩子的素养形成。给学生造成巨大的身心压力,甚至走向了极端。这种局面在新时期教学中必须改变。

核心素养的培育,我主要做法有:一是调整课程结构。2006年提出了“尊重生命,崇尚人文、热爱科学、追求卓越,把班级建设成为师生生命成长、人生发展的幸福家园”的教学理念,基于此理念,我启动了系列工作,其中之一就是把语文教材整合为:品德与价值观、生命与健康、语言与文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探究、信息与技术、艺术与审美七大领域。我在教育教学中,根据不同的科文,除了把握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之外,还引申到以上领域中,学生喜欢上我的语文课。按他们的话说:我们喜欢语文冯老师讲社会、讲人生、讲故事(历史),还没有听过瘾一节课一会儿就过去了……    二是丰富课堂内容。近年来,我校持续建设绿色校园、书香校园、竹文化校园、智慧校园,并全面开发各领域的延伸型、发展型、研究型、创新型等课程,动、静、雅、趣,这些素养型课程适应学生身心特点、爱好特长,提供学生多样选择的可能,进而满足学生差异性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学校配合班主任、学生会开展体验类、探究类、实践类、服务类等活动,让学生从学习者向组织者、活动者、探究者、实践者转变,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人生幸福感,促进知识、能力转化为素养,并促进素养的进阶、提升。可是,现在为了片面追求学生的安全,为了官运乌纱帽,把学生关死在校园、关死在教室;
甚至上学放学,都有专人专车接送;
免掉一切家务活。让学生尝不到自己童年生活的酸甜苦辣,不流泪,不流汗,不流血,使他们不懂怎样去面对生活,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要尽快改变的 。

三是推进学科融合。以学生的素养不断进阶提升为目标,打破学科界限,融通各学科知识,贯通价值观、思维力和创造力,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并借此激发学生志趣、引导学生制定生涯规划,形成自我修持、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终身学习能力与习惯,培养跨学科、跨领域的人才成长的核心素养。如语文教学可以结合数学、音乐、美术、品德、科学、影视、网络等,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另外,我们还要有一套完善的个性化分析诊断系统,通过对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习风格、学习方法和学科漏洞进行测评,形成综合性的诊断报告,并非单一的评价。老师结合报告为不同学生制订一套完整的个性化学习成长方案,然后根据方案分阶段进行个性化辅导。在有的放矢的前提下,学生从不同层面较快进步,就会有比较好的成就感。当他们有了成就感后,又得到了学校、老师、家长、学生的全面认可,慢慢地就建立了自信心。学生的创造发明、手工制作,更有校内外的劳动、庄稼地里的活等都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以增强自信力,提高个人素养。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关注家庭教育。一个孩子的成绩好坏、素养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学校老师,家庭教育也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不能放任自流。俗话说:树不修不成木,人不柞不成才。该严格教育时绝不手软。所以,在学生的成长路上,随时予以纠正,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们老师既要当好技师,又要当好人师。在教学中渗透教育,做到教书于育人两不误。即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的基础,有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素养不断进阶提升。教师要变教学视觉为教育视觉,突破传统的知识视野、课堂视野,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田,给学生适合的教育。打破教育部门对教师、对学生专一的知识考核,让一线教师针对不同能力、不同兴趣、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和要求,让学生快乐向上健康发展。

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能接触到各种电子设备,故无需专门培养他们的信息技能,我认为应该让他们多接触大自然和现实社会。深入到学生平常不容易接触到的区域去见识和感受。如政府单位、银行、超市、福利院等。小学阶段学习的大都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如读写算等。更要保持学生活泼开朗的天性,就像稀有珍贵动物一样,保持它们原始的野性。因为,最好教育不是扭曲孩子,而是保持他们的自然天性。

总之,核心素养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教学的变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能够把知识加以综合化,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知识化能力的关系上,实现从把知识作为手段到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地转变,这样就做到了“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素质”的目的。不管怎么说,核心的素养着力点就是“育人”。

篇五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那么,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素养和人格素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课前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期第8课《静夜思》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
学习五年级上期第6课《梅花魂》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梅花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等。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抽选学生诵读、展示。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素养和人文素养。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讲四年级上期《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运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上课时,我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时。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掉进溪水中。通过这样的对比试验,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村民之间的默契与和谐,体会到过搭石时的有序和动作的整齐划一,感受到村民心灵之美、民风淳朴之美。这样的学习,生动活泼,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二、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1、依靠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来培养学生养良好的语感能力,最终达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譬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课文《触摸春天》时,因为这篇课文内涵比较深刻,小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不容易理解课文内涵,文中许多句子比较长且难以读通顺,因此教学时我反复让学生诵读,甚至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盲女孩安静双手拢住蝴蝶和放飞蝴蝶的片段背诵出来。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慢慢地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对安静细腻而丰富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能力,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保证。

语文教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预习的习惯(明确预习的基本要求,每个老师的要求可能不一样,读书3遍,勾画生字新词,生字表里的生字组词1-2个,数自然段,简要回答课后的问题,在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等等),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专心读书的习惯(各种形式的读:默读、自由读、快速浏览、有感情朗读等等),读书批注的习惯(中段开始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书上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可以是勾画好词佳句,简单的批注自己的体会等等),背诵摘录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思考提问的习惯(让学生学会质疑,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认真写作的习惯等。

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给小学习作教学准确定性,为习作教学的改革铺平了道路。写作既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能力,也是语文素养蕴含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的重要的呈现载体。在广泛阅读和积累的而基础上,学生们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文学底蕴。那么,如何让孩子们能够将厚积的文学、知识内涵薄发而为优秀的习作呢? 1、结合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要求每个孩子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完成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经过自己修改、生生互改后,在班上进行读后感交流活动。因为很多同学都是通过借阅和漂书的方式得到书籍的,所以往往一本书同时有几个阅读者,不同的读者写出的读后感又各不相同,这样的交流活动对帮助孩子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几年下来,孩子们先后共完成了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2、每次习作,我会选择部分同学(尽量不重复)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对孩子的习作加以润饰,然后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征文比赛,或者上传到自己的空间。我也同时将这些好的作品上传到家长QQ群进行交流展示。孩子们很重视这样的机会,他们往往会把这样的机会视着一种荣誉而对老师充满亲近之情。这样的举措使孩子们写作的兴趣会更加浓厚,会愿意主动去写更棒的作品,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学生的写作欲望被充分激发,就会一直坚持写下去,成为自发的行为。

我坚信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所做的努力使得所教班级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和语文能力会有明显的进步,课外阅读和积累方面也会明显超出同龄的孩子。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实践活动,为孩子们在文学、文章修养和文风、情趣风格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六 数学核心素养一般与学习领域内容相关。如,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与“数与代数”领域直接相关,在学习数的认识、数的运算、运用字母表示数等内容时,与这些核心素养直接联系,数的认识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形成学生的数感,数感受建立有助于学生数的理解和把握。空间观念与“图形与几何”领域密切相关,学习图形的认识和图形的关系等内容应注重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探索一个正方体有多少个面、怎样求易拉罐的表面积等内容时都需要空间观念的支撑。数据分析观念与“统计与概率”领域直接密切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呈现和判断的整体过程是形成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的过程。

有些核心素养与几个领域都有密切的关系,不直接指向某个单一的领域,包括几何直观、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几何直观与“图形与几何”、“数与代数”都有联系。在解决具体数学问题时,可以采用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数与代数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推理能力在几个领域的学习中都会用到。推理在几何中经常运用,特别是实践阶段的平面几何的证明。在数与数中也常常用到推理。如数学运算律的学习是用归纳推理的方式来实现的:
3+4=7,4+3=7,3+4=4+3;

15+6=21,6+15=21,15+6=6+15;

24+58=82,58+24=82,24+58=58+24;

模型思想同样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以及“统计与概率”中都会用到。如,“时、分、秒”可以从建立时间模型的角度理解。方程的学习更是一个建模的过程。数轴和直角体系都是刻画空间位置的模型。“最简单的一维几何模型是一条线,如果在线上标出原点、单位、方向,则称这样的线为数轴。” 一个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人,数学思维特质的外显和内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数学使人精细”是数学素养特质的外在表现。高数学素养的人往往受过系统的数学教育,数学知识丰富,在生活和上作上常表现出对数的敏感和适应,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事例中分离出数学因素,建立模型,通过数学进行观察分析,善于用数学的观点说明问题。其个性品质往往给人以精明、精细、富有逻辑的感觉。

其二,数学锻炼人的思维是数学素养特质的内在特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本身就具有客观性、直观性、深刻性和灵活性等特征。

数学思维的客观性。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追求的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数学思维相对于其它思维,其精度更高、信度更强、效度更可靠,原因就在于数学思维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用数学思维的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更能体现真实再现的特点。

数学思维的直观性。思维本是抽象的东西,如果凭借数学模型,以数据、图形作为载体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大大加强其直观性。

数学思维的深刻性。用数学方法进行思维,不仅可以了解事物的表面,而且可以通过对问题进行根本地了解和透彻地分析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如果没有数学方法的参与,有时我们很难对某些问题进行定性认识,甚至会使问题的解决半途而废。而一旦通过数学方法对事物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则不难找到事物的本质联系或根本症结,作出合乎现实的正确决断。

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数学思维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以及数学运算简捷便通性,给我们运用数学知识,通过数学的观点、方法判断、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既可以宏观、全局、整体把握事物特征,又可以从某一方面、某一事例入手微观、局部地认识事物,达到窥“一斑”以见“个豹”的认知效果;
既可以反思、总结过去,又可以设计和展望现在和未来;
既可以通过数字符号反映事物间联系,又可以运用图形刻画事物的状态。随着数学手段的发展和数学器具的便捷,社会对数学运用关注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诸多便利因素的出现为我们在现实之中用数学解决问题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人们普遍认为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的形成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渐进的自主生成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省、反证的自我体验过程。它一旦形成必将超过数学学科知识范畴,并发挥长期、实在的功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最终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只有深化了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企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具有综合性、整体性,贯穿整个小学数学教育的全过程。

篇七 新课改要求在数学学习要突破在以前教学中单纯的模仿与训练,倡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高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学习伙伴的重要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一、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积极的学习氛围,能够带给学生愉快、和谐的心理感受,让学生得到很大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参与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广度、灵活度大大提高,创造力得到巨大发挥,有利于学习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在和谐、轻松的状态下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应有的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目标的空间。教师可多用轻松幽默同时又充满信任和鼓励的语言,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尊,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合作学习打下基础。其次,尽量多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倡导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引导学生在探究、合作中确定学习目标,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允许、鼓励在学习中采用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解答方法,扩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加以总结归纳,从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教师要采用一定的策略,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优势。例如可以组织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合作分工完成,先完成的小组设定一定的奖励,使他们认识到只有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搭建合作学习平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技能 合作学习可以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获得一定的学习和成功的机会,可以在合作学习的集体内扬长避短,在拓宽思路的同时更加全面地掌握知识。在小学阶段,学生之间的组织能力和操作能力有限,老师要注意为学生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进行自我实现的机会,学习和掌握合作学习的技能。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采取的主要合作学习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按照“组内异质、足见同质”的原则,将班级的学生分成3~6人的学习小组,引导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在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进行一定的学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看法,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加深对相关原理、定律的理解,掌握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合作学习技能的指导,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接受别人的看法并吸取其中的可取之处。例如,在教授《圆柱体的侧面积》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分析侧面积可以总样切,有几种切法,上下底面有变化吗?小组成员提出各自的看法,再进行比较和实践验证。这样的合作成果,可以说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牢记于心,认知水平达到自我认知境界。

三、学会合作,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 良好的合作习惯有助于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合作学习是需要学生人人参与的学习过程,良好的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体会到显著的学习成果,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是在合作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首先要学习尊重别人,要学会在平等的条件与别人进行交流,以虚心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意见。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第一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合作学习时,老师要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分工,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素质安排学习任务。合作学习建立在独自思考的基础之上,学生首先要进行自主探究,对合作的问题产生深层次的认识,才能在合作交流中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进行比较和筛选,进而获得最终的结论。第二要引导学生学会交流与倾听,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说清自己的见解、听懂别人的发言、思考问题的结论,对一些不擅于表达的学生要鼓励,比较强势的孩子教育他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第三是要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后进行积极的反思整理,一方面是整理形式最终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是分析解决方案的成因及自己可以取得的学习经验。

四、合作学习与自主能力培养相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开放学生的交往潜能,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适应新时代人才的需要。但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目的也是学生学习成果的获得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合作学习与自主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既要为学生留下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合作学习提供平台和机会。同样以《圆柱体的侧面积》为例,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计算圆柱体侧面积的方法,然后在合作小组中进行交流,分析比较,得出圆柱体侧面积的最佳算法是底面周长乘以高,为了对这样的计算方法进行巩固,需要学生进行独立的学习,在不同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中掌握这样的方法。

五、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并将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篇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在平的时教学中,我着眼于改革和优化现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通过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尝试。

一、在兴趣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修养。

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出来,使他们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这样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我的做法是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让学生有兴趣的把课堂学习加以延伸。学生对感兴趣的事情总能认真地对待,从而让他们有更深刻的认识。比如在让学生懂得爱自己的家,爱爸爸妈妈,爱家里的每一个人的教学时,我有意地从学生自身出发,加以引导。如《看电视》我让学生留意家里的人是怎样看电视的,你在家里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胖乎乎的小手》我拓展了两个问题:1、想一想,兰兰长大以后会帮家人做哪些事情呢?2、想一想,你的小手长大后会帮家人做哪些事情呢?这样的作业和问题设计,与学生紧密联系,学生很容易就会想到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知道自己在家中应该怎样做得更好,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修养。

二、在合作学习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在人的发展中没有一种发展是与别人无关的。小组学习最大的优点是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与别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学习中每一位组内成员都有必须掌握教学内容,只有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学生之间才能互相帮助,互相合作。比如平时让学生收集的一些古诗文和描写四季的词语以及一些谚语等,在组内分工完成,既节省了时间又能让学生在交流中认识了更多。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了主动学习和创新的机会。由于学生的好胜心理和集体荣誉感,所以在分配到任务后,他们都自发的积极的去完成。在这期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使学生有原来的被动听讲变成了主动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空间,更能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从而让他们在学习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观。

三、在阅读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

良好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拓宽学习的知识面,文化价值和人文的素养也得以提升。

1、要重视课内阅读。教科书是编者精心选编,大多文质兼美,我们要引导学生潜心阅读,细心品味。比如读《秋天的雨》,就让学生领悟描写秋雨的妙处;
读《新型玻璃》,就让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描写方法;
读《地震中的父与子》,就让学生练习人物提示语的运用。也让学生理会到没有提示语可以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没有提示语是对话中的最高境界。如此长期坚持,学生必然收益颇丰。

2、要重视课外阅读。《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我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课外书籍放在读书角供大家阅读,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就能阅读到很多的课外书。这样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多积累美的语言,通过主题阅读、背诵古诗、国学经典,鉴赏优美文段,给学生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三、在习作练笔中挖掘学生的创造。

阅读是吸收和积累,作文是内化和运用,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作文中“薄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读写结合。语文教材为读写结合提供了很好的空间,适时地引导,在学生学完诗歌《听听,秋的声音》后进行写话练习: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哪些秋的声音?接着写几句。孩子们说出:“听听,秋的声音,青蛙唱着歌,“呱呱”,是和荷叶道别的歌声。听听,秋的声音,知了振动翅膀,“知了,知了”,是跟大树告别的话音。”等等很童真的句子。在学习了《我不能失信》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度后的感受,写出自己的读后感,在学习了《玩出了名堂》一课后,布置学生写写自己平时玩中的乐趣和收获,学生从文中悟出想法,有话可写,往往出现神来之笔。在一次次练笔中,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创造了精妙的语言。

经过多个方面的实践,我体会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在反复的实践当中,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才能让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生根。我会继续努力,坚持下去。

篇九 基础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任何变动,哪怕微小的变动,都会牵动社会的神经。近期,基础教育最新的改变非““核心素养””莫属。“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九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和实践创新。它们成了基础教育的“头”,“头摇”则“尾摆”,一切将随之改变,谓之基础美术教育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

现阶段中国的教师只关注于“知识与技能”,而没有意识到要把关注点放在如何获取知识与技能,这才是核心素养的关键。

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到美术学科?中国美术教师已经把“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融入到了自己的思维和教学行动中,刻骨铭心。所以完全排除“双基”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双基”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现阶段美术教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把“双基”转变成为学科的核心素养这种观念转型。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

图像识读素养的表现为:能以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看,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和空间等形式特征;
能以阅读、思考等方式,识别与解读图像的内涵与意义;
能从技法、风格和发展脉络等方面识别图像的类别;
知道图像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作用与价值。这其实和“双基”下的基础知识是同宗同源的,现在整个中国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等性导致农村没有足够的专业性教师,很多都是兼带,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与专业性去实现学生的基础知识,或者很多因为基础知识的枯燥就直接省略掉基础知识,直接导致学生对于图像识读的不了解。学生只有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才能提高图像识读素养,才能从浩繁的图像中,甄别和获取有益的信息,进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如果说图像识读着重于学生内在精神世界的构建的话,那美术表现就以外向的表达为主。学生以描、写、画、贴、剪等方式做出图像呈现出自己的想法,就是美术表现素养。这里就涉及到小学美术的作品批改方面,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批改方式从分数制过渡到包含学生各方面状态的优、良、差。那对于学生的美术作品,教师就不能局限于美术作品的造型、色彩方面,而是多着眼于学生是否依靠图像表现出了自己的想法,对于能表现出作者思考与想法的作品我们都可称之为好的作品。这时现阶段的美术教师在学生的美术表现里应该注意的地方,使学生通过教师对自己画作的认可来加强自我认同感,进而能够更加自信。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判断素养可以感受和认识美的独特性与多样性,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显示健康的审美趣味。对生活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与判断,建立审美标准。在美术课堂中不能仅仅只有艺术创作,教师应该倡导一种“基于欣赏,基于经典”的教学。尤其是农村小学,在学生的少儿时期使学生多接触、多感受、多欣赏经典作品,帮助学生以健康的审美的眼光欣赏事物,获得审美感受。正如乔治•桑塔耶纳所说:“美感教育就在于训练我们去观赏最大限度的美。” 创意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创意实践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实践指由创新意识主导的思维和行为。创新意识,是个人做任何事情都能够在正面价值的引导下,追求创造和新意的自觉。创新也是艺术的生命源泉。美术更是一个没有唯一答案、能够包容个性的学科。从人类历史中不同地域文化和个性经验中吸收不同的创造方法,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少儿就能逐步获得创意实践素养。在创意实践素养的养成中,教师要懂得包容理解,和认同学生的想法表现,不要束缚学生的发挥想象,在少儿时期,想象力是很脆弱的,尤其是在美术这种没有对错的学科中,保留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成功。

文化,是讨论核心素养的前提。关于文化的经典定义一般认为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界定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它任何才能和习性的复合体。”易中天则说:“日子怎么过,就是文化。”文化,是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第一空间是指由阳光、空气、土壤和水分构成的自然空间。我们不能脱离自然空间生存,同样也不能脱离文化生存。文化具有“人化”和“化人”的双重性。文化理解指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和不同的文化现象,这一素养将帮助少儿形成文化视野,用文化的眼光观察社会和人类。少儿能逐渐形成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的习惯,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能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当代社会,不同的文化彼此交融,形成了多元、重叠的文化空间,生活在不同文化空间中的人,都需要思考自身所属的文化与其他文化构成的相同、相似、相近或相异的关系,思考如何保留自己的优秀文化,如何借鉴其他文化的长处,从而才能使自身素养得到优化、使生活品质得到提升。

总之,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素养时期”,不进文化层面的调整必不可少,而且对基层的美术教师而言,更重要也更现实的是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调整,加强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美术学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对学生爱的方式。

篇十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我们以前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的特长发展”。素质教育改变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方式,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各种社会需要的人才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而素质的培养是在学生“有天分”的基础上。“素养”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经过努力养成好的习惯、能力等。这与我们学校的《新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表现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
自主发展表现为学会学习,健康生活;
社会参与表现为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从文化基础可以看出,它更加关注学生知识积累的宽度和厚度,使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正确、科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也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自主发展方面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学习发展意识,能够自主学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追求健康、快乐、精彩的人生。社会参与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能力,一个有担当的人,才能爱国、爱集体、爱家,才能勇于为社会做贡献,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素质教育不是一个新话题,素质教育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至今已近30年,为何今天又来讨论素质教育?因为基础教育改革走到今天,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需要我们对素质教育的诸多问题进行再认识、再实践。”在日前于贵阳市召开的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第二次理事单位学术专题研讨会上,该委员会理事长傅国亮点明研讨会主题“素质教育战略主题再认识再实践”的意义所在。

二、“核心素养”的提出将会带来哪些改变? 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专家表示,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学校教育带来六大变化。” 这六大变化是:1.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2.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
3.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4.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5.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6.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核心素养提出,是不是曾经的“三维目标”就无用了呢?显然不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何尝没有“核心素养”的基因?只是,三维目标在落实中,常常变成逐级递减的情况:知识与技能是核心,过程与方法稍稍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虚无缥缈。究其原因,首先是评价,分数至上。其次,是思维方式,比如,斯腾豪斯等人当年提出过程模式、实践模式正是为了反对泰勒的目标模式,但我们却是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写下来去落实的,而这恰恰是斯腾豪斯等人反对的。第三,则有三维目标本身表述的原因。试问,三维目标谁是核心,彼此关系如何?在实践中,因为知识与技能最可操作,就变成了核心,其他成为补充。而课改设计的初衷恰恰是避免这种单一。从这一层面而言,三维目标看似面面俱到,却因为对目标的割裂化认识,导致了实践中的厚此薄彼。而核心素养的提出,可以认为是一种矫正。

我们还可以从这样的逻辑去看待这种转变:课程目标规定了课程对教育对象产生的影响;
接着,以课标为指导编制不同的教材;
最后,以课堂教学落实课程目标。但在现实中,因为有教材的存在,落实教材上的知识、技能就成了“硬目标”,而教材背后的“课程目标”就成了“软目标”。三维目标本是为了让“课程目标”不失真,但“软”不及“硬”,结局可想而知。而“核心素养”的落脚点直接变成了“人”。被遮蔽的育人目标、对综合素养的重视,有望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还需要追问的是,既然有“核心素养”,那有没有“非核心素养”?不同学生的“核心素养”一样吗?九大核心素养,是否会因为面面俱到而有违“核心”的本意?核心素养如何与学科教学、课程改革乃至学校管理变革等紧密结合? 这些追问,一是为了防止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中,又把核心素养当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以齐步走、一刀切的方式去落实,从而,又一次遗忘了人;
二是引导大家看清楚核心素养背后的旨趣,真正能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而非流于形式。泡沫必然出现,我们要擦亮眼睛。

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十八次学术年会上,与会专家以“核心素养与适合的教育”为主题展开了探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滕珺表示,21世纪人才的核心技能是“真实情景下和非常规问题背景下的复杂思维、高阶智商的认知和开发、跨学科学习。”教育部总督学顾问陶西平表示,教师必须思考提升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综合能力,才能承担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综合能力的任务。

三、如何将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我们更多的是在操作层面进行实践。我们有一套完善的个性化分析诊断系统,通过对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习风格、学习方法和学科漏洞进行测评,形成综合性的诊断报告,老师结合报告为学生制定一套完整的个性化学习成长方案,然后根据方案分阶段进行个性化辅导。在有的放矢的前提下,学生进步比较快,就会有比较好的成就感,当他有了成就感,慢慢地就建立了信心。另一方面,我们也非常关注家庭教育,一个孩子的成绩好坏,不仅仅取决于学校老师,家庭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应该经常性的开展家长进校园活动,让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与我们一起为了学生的成长出谋划策。

再者就是给孩子寻找适合的教育,给孩子更多的选择。首先我们要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其次就是如何实现共同基础上的差异发展。所以选修课和课外实践活动就是我们必不可少的课程了。

俗话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改的路很漫长,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从而让学生的核心素养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自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敏锐的看到人口素质是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之后,人们很自然的把素质同教育联系起来。在一系列的改革进步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以此来推进课程建设。这个名词也在2014年3月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所谓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国家情怀,更加注重自我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包括知识的掌握、思维方法和经验的积累。如数学学科主要培养的是逻辑思维,而逻辑思维主要包括演绎和归纳。而数学的思想不是靠讲解来让学生理解,而是靠创设情境来让学生感悟。换句话说,也就是让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

据说,有个学生考入南开大学后,向数学家陈省身请教奥数题,陈省身却说自己不会做。奥数选手会做的题,数学家却不会做,难道奥数选手的水平高于数学家吗?李尚志反问:“为什么中国学生能拿奥数金牌,却不能获得菲尔兹奖?”奥数题目用数学知识就可以解决,菲尔兹奖是世界数学领域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奖。奥数题目无论多难,都不是研究成果而只是一个教学环节。能够熟练背诵、运用知识固然是好事,但如果这种技能只是用来炫耀和表演,而不是用来创造和运用,充其量只是一个“U盘”。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而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四、作为教师的我们,以后在工作中怎么做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2、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3、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文化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知识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

4、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推荐访问: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 素养与核心素养 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冷思考 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 关于核心素养的演讲稿 情感表达与核心素养 关于师德的论文100篇 历史核心素养的提炼与培养 对核心素养数学抽象的实践与认识 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与实施
上一篇:4G_TD-LTE消防行业解决方案
下一篇: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桥梁工程技术》《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合集)答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