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30课

来源:高中作文 发布时间:2020-07-30 点击:

  初二历史(下册)集体教案(华东版)

 第 28 课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内容标准】

  (1)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2)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劳动就业制度的变化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的史实,分析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通过分析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分析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各类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学生的法制法规意识和风险保障意识,加深对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热爱之情。

 【教学要点】

 重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及其意义。

 难点: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些专用名词和具体操作环节。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现在,在许多报刊和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整版整页的各种招聘广告和“个人自荐“求职材料。这一现象在改革开放前从未有过。这是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一新情况。

 【新课探究】

 一、劳动就业制度的变化 1.新中国初期:实行“统包统配”劳动就业制度。

 介绍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城镇劳动就业实行“统包统配”,即工作岗位无须自己寻找,全由国家统一分配、安排。

 请学生思考、讨论,这种完全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的做法,有什么弊端 ? 学生讨论回答后 , 教师归纳:养成工作上“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不利于人才特长的发挥,企业用人不能择才而用,个人择业不能扬长避短等。

 2.改革开放后:

 ⑴改革:从“统包统配”,通过各种形式的劳动就业和劳动合同制的逐步推行,最后过渡到完全由市场调节。

 ⑵新的劳动就业模式:劳动者自主就业 ,市场调节就业,政府 促进就业 。

 请学生讨论,这一新的劳动就业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 教师归纳:有助于人才的特长发挥,有助于合理配置人才资源,鼓励人们更努力地学习、研究业务。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几幅图片,具体了解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后出现的可喜现象。

 ⑶法律保障:国家颁布实施《劳动法》,从法律上保障了企业 自主用工,个人自主择业的权利。

 课本第 133 页下图:这是政府的再就业服务中心为失业人员免费提供就业服务。

 课本第 134 页上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劳动就业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课本第 134 页下图:介绍的是自主择业,开设个体餐馆“先富起来”的典型。

 以上三幅图片资料反映了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起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 简略介绍新中国初期:初步建立起适合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如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公费医疗制度等。

 2.改革开放后 请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为什么要改革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可总结为两大原因:一是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有明显的弊端;二是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后,职工的养老、医疗保障以及企业下岗失业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就更加显得突出。因此,迫切要求建立适合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新的社会保障体制。

 ⑴主要问题:出现下岗现象,城镇失业人员 基本生活、养老、医疗等方面缺乏保障的社会问题也凸现出来。

 ⑵改革方向:建立 统一的、覆盖全社会的的社会保障新体制。

 ⑶先介绍我国在建立社会保障新体制方面已经取得的成果 保障制度:建立起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

 ⑷主要特点: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

 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障费用由社会统筹、用人单位和个人三方分担。

 ⑸再请学生思考与讨论:两种社会保障制度有哪些主要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教师进行补充,并归纳为下表:

 两种社会保障制度比较

  改革后的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前的社会保障制度

 不

 同

 点

 实施背景

 在市场经济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实施

 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实施

 费用支付

 个人缴纳部分费用

 由国家或单位支付

 管理方式

 实行社会化管理

 由单位管理

 保障范围

 社会保障得到完全实施

 社会保障不能完全实施

 保障效果

 自我保障意识的强化

 自我保障意识淡薄

 相同点

 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保障制度

 都不同程度上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起到过重要作用

 请学生议一议:除了以上这些社会保障制度中提供的保障外,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获取社会保障?

 提问:有谁投保过人身保险?请一位投保过保险的学生讲一讲保单的大体内容。

  【总结巩固】

 市场经济和社会化保障缺席实施后,我们应该增强保险意识,在国外,我们的保险意识很强,我们中国人的保险意识也逐渐地在加强,外国人往往将相当一部分的收入投入保险,用现在的钱买未来的保障。

  【真题训练】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建立的就业制度是(

 C )

 A、自主择业

 B、市场调节就业

  C、“统包统配”

  D、双向选择

 2、从法律上保障了企业自主用工、个人自主择业的权利的是(D)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D、《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3、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后,我国的劳动就业制度将最后过渡到(

 A )

 A、完全由市场调节

 B、“统包统配”

 C、国家调控制度

 D、社会保障制度

 4、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后我国形成的新的劳动就业模式的是( C

  )

 A、劳动者自主择业

 B、市场调节就业

 C、“统包统配”

 D、政府促进就业

 5、我国人才市场的出现是在(

 D

 )

 A、建国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以后

 6、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产生于(

 D

 )

 A、建国初

 B、“文革”期间

  C、改革开放前

 D、从 20 世纪 90 年代后

 7、目前,我国初步形成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是(

 C

  )

  ①养老保险制度 ②失业保险制度 ③医疗保险制度 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⑤职业培训制度 A、①②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8、在报刊和杂志上,现在经常可以看到整版整页的各种招聘广告和“个人自荐”求职材料。这种现象出现的时间是(

 D

 )

 A、新中国成立之初

 B、“文化大革命”时期

 C、改革开放前

 D、改革开放后

 9、以下关于改革开放后我国劳动就业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

 D

 )

 A、使就业人员丢掉了“铁饭碗”的旧思想

 B、就业人员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

 C、炒鱿鱼、跳槽、公开招聘等新名词层出不穷

 D、由政府根据就业人员的实际情况提供就业岗位

 10、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障费用由(

 D

 )

 A、国家负担

  B、职工单位承担

 C、职工个人承担

  D、社会统筹、用人单位和个人三方分担

 11、改革开放后,我国就业制度的改革使(

 A

 )

 ①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变化 ②“铁饭碗”逐渐被打破 ③人们不断学习,提高适应就业变化的能力 ④贫富悬殊进一步加剧,引起社会混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比较改革开放前后两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异同。

 【教学实践与反思】

  第 29 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内容标准】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建国以来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等知识。培养学生认识与分析社会发展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了解建国以来人们物质生活与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认识与分析社会发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要点】

 重点:建国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取得巨大变化及其原因 难点:建国以来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变化的原因。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衣食住行)和精神生活(文化娱乐)两方面, 1987 年的中共十三大制定了 20 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蓝图,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那么初步进行小康阶段的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新课探究】

 一、从贫困走向小康 提问:两张生活照片,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请同学观看,回答:照片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从服饰 发式、神态 物质生活条件改善。)

 你家居住的房屋与以前的住房有什么不同? (原来我们村都是土房,现在都是砖房,并且还有的进行

  室内装修。)

 1.新中国初期:人民生活相当艰苦。

 2.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进展缓慢。

 3.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由脱离贫困、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

 讨论: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是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生活条件的改善的原因是什么。

 1 )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充实,家庭收入增加。

 2 )勤奋劳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爱岗敬业,现在要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1、引入提问:你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时事新闻、国家大事?

 2、主要原因: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居民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3、概括主要表现:

 ⑴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增多。

 ⑵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大幅度增长。

 ⑶医疗、养生、保健受到重视。

 ⑷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展现出多样性与个性化,提前消费 、休闲生活成为新时尚。

 4、深入理解并提问:

 1)你有什么业余文化生活?说说你喜爱的文化娱乐形式或内涵。

 国家经济发展、物质生活富足,为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有利条件,城乡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有益于人发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总体文化素质。

 2)你家是如何过春节的?

 3)特别说明:消费观念的变化,反映出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消费自主权得到尊重。丰富多彩的消费行为要以正确的消费观念来指导。

 ①从物质生活上,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②从精神生活上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思想觉悟,坚决反对凶杀暴力,黄色下流,封建迷信的精神糟粕。

 ③从消费习惯上:提倡合理消费,反对大手大脚;提倡健康消费,反对大吃大喝 ;提倡绿色消费,反对污染环境 ;提倡品位消费,反对低级趣味。

 4)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提高,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请学生议一议:当今,我国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有那些明显变化?教师可列出戏剧、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等,请学生说说哪些作品最为难忘。

  5)从衣、食、住、行的巨大变化看消费观念的新变化 让学生结合身边实际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讨论发生的变化?

 可向学生介绍,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的品位也大大提高了。以人们的衣饰而言,在 20 世纪的 50-70 年代,人们的穿着打扮大都雷同。看课本第 141 页的左下图,图中的人们头戴军帽,身穿中山装和式样一致的长裤。不仅服装样式一致,而且颜色也单调,一般非蓝即灰。人们不仅工作时是统一服装,下班后逛街游玩也是这般服装。

 而今大不同了。看课本第 141 页右下图,人们在工作时的穿着也都各有特色,有的穿 T 恤衫,有的穿夹可衫。左边一位女性穿着缀着大花朵的鲜艳衣衫,中间的男士则穿着 T 恤衫。他们好看的衣饰与大棚里青翠玉滴的农作物交相辉映,组成了美丽的画面。这一画面与左边的场景相比,令人感慨万分。

 现在,走在大街上,人们身着风格不同、色彩斑斓的服装,像一道流动的风景,叫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服饰是时代发展的外在表现,从缤纷绚丽的衣着色彩上,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深刻变化。

  人民物质生活的深刻变化,进一步引起思想观念的变化。在衣着方面,过去有句俗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今天,绝大多数走向小康生活的人们,已不大穿缝补的衣服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乐意旧衣换新装,追求时装的美,这已无可厚非。乐意消费,敢于消费,还出现了提高消费的观念,既“用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比如,贷款买房、贷款买车等。

 请学生讨论:提前消费对于社会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总结巩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百姓的富足、休闲方式的不断翻新,反映了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在物质生活是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讲求生活品味,追求舒畅、惬意的生活。这是人类走向文明和进步时代的又一次飞跃。

 【真题训练】

 1、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主要原因是(

 B

 )

 A、计划经济

 B、改革开放

 C、人民建设热情高

  D、平均主义

 2、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已经开始(

 B

 )

 A、脱离贫困

 B、迈向小康

 C、解决温饱

 D、走向富裕

 3、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是(

 A

  )

 A、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

 B、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

  C、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D、现代化的交通通讯费用支出大幅度增加

 4、文化成为一种世俗的消费融入市场的大潮之中开始于(

 C

 )

 A、20 世纪 70 年代

  B、20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90 年代

 D、20 世纪初期

 5、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是(

 C

 )

 A、绿色食品

 B、出门旅游

  C、凭票购买

 D、提前消费

 6、下列不属于目前的时尚消费行为的是(

 D

 )

 A、购买家用汽车

 B、贷款购买住房

  C、出境旅游

 D、长期储蓄

 7、关于今天五彩缤纷的服装,表述不正确的是(

 C

  )

 A、衣服是过去岁月留下的化石

 B、衣服是看得见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审美潮流

 C、社会意识和时代精神是看不见的

 D、一个社会的历史也是写在衣服上的

 8、关于我国城乡居民改革开放以后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

  )

 A、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增多

  B、文化精神生活日益缺乏

 C、很少人意识到知识信息的重要

  D、医疗、养生、保健很少有人重视

 9、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文化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

 C

 )

 A、基本持平

  B、时增时减

  C、大幅度增长

 D、大幅度下降

 10、我国的旅游“黄金周”主要是指( C

  )

 A、元旦

  B、暑假

 C、“五一”“十一”长假

  D、中秋节

 11、关于我国城乡居民改革开放以后生活消费的表述,正确的是(

 C

 )

 ①在生活消费上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 ②不同群体与个人表现出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上的差异 ③生活出现了多样性、个性化的特征 ④提前消费、休闲消费等成为新时尚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12、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家庭文化消费的“三大神器”是(

 B

 )

 A、彩电、冰箱、VCD

 B、卡拉 OK、彩电、VCD

 C、卡拉 OK、彩电、电脑

  D、电脑、彩电、手机

 13、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走向了小康,你认为生活条件改善的原因是什么?

 14、在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作为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15、现在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有很大差异,展现出了生活的多样性与个性化,你认为如何倡导正确的消费观念。

 【教学实践与反思】

 第 30 课 “票据时代”的结束——探究活动(三)

 【活动目标】

 1、收集各类票证,了解 20 世纪 50 年代至 90 年代物资供应的变状况,以及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历程。

 2、对比票证朝代与改革开放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了解和认识乡情、国情,感悟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对群众生活的影响,培养关心群众疾苦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寻访、收集、编排、交流和研究票证的过程,锻炼和培养采编、鉴赏、分析、美工等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群体精神。

 【活动形式】

 集品展示交流“小小票证话沧桑”

 【活动资源】

 1、课本内的图文资料。

 2、各类物品供应票证的实物或图片。

 3、有关介绍票证的书刊、图文和网络资料。

 【活动过程】

 1、准备阶段

 (1)分工:全班同学分成 4 个大组,按衣、食、用、行 4 个类别,负责定向采访,收集资料。为了方便,每个大组又可分成若干小组,分头进行活动。

 (2)采访:各小组从家庭或其他渠道,收集各种票证的实物或图片,或者是家庭长辈当年记载日常收支的家庭账本。还可以访问亲友长辈、中老年教师、原票证发行部门的工作人员等票证时代的亲历者。

 (3)编排:把采访收集来的实物、图片、文字等资料加工整理,编制成类似集邮册页面的图版,上有标题、表格、图片、文字说明等,每个小组负责 1 — 2 版,图版尺寸可事先规定。

 2、实施阶段

 (1)展示:把编排完成的各类票图版陈列在教室内或学校的展览橱窗等公共场所(如需评比,展示进暂不署名,只列编号),供同学和教师参观、评论。

 (2)介绍:在活动课上,各图版制作小组派代表 1 — 2 人,介绍图版式内容、采访经过、资料背景、活动感受等,并准备回答同学的提问。还可引导同学将以前限制消费的票证与当今鼓励消费的广告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深入思考。

 (3)评比:衣、食、用、行 4 大类各评选 1 个优秀奖, 4 个优秀奖中再产生 1 个大奖。评选方式由全班同学投票评选(对本组的评选回避)。评选标准可按资料数量、案例典型、文字说明、图文编辑等方面考虑。

  3、后续阶段

 每一位同学可结合作文课,写一篇参加活动的心得体会,题目可自定。如:《从票看我国经济发展的轨迹》、《粮票“自述”》、《粮票家族面面观》、《听父母说票证》、《收集票话当年》等。

 【教学实践与反思】

推荐访问:劳动就业 社会保障
上一篇:002人事分级与薪酬制度
下一篇:青岛市地方税务局电子申报系统开通申请表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