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业案例之发展历程:物流的发展历程

来源:高中作文 发布时间:2020-03-18 点击:

  物流企业案例之发展历程

 宝供公司的发展历程 1

 环京物流的发展历程 7

 联邦快递的成长历程 10

 宅急送的发展历程 15

 宝供公司的发展历程

 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是国内第一家注册成立的物流企业集团,以其超前的物流服务理念、遍布全国的运作网络、一流的质量保证体系、全程的信息服务优势、先进的物流管理模式、丰富的物流实践经验以及强大的学习型、知识型物流人才队伍,为40多家跨国公司和十几家国内大型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专业化物流服务,一跃成为中国第三方物流的“璀璨之星”。

    

      宝供物流企业集团的成功之路必将成为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模式研究的重要案例。它的发展轨迹,或许会为那些依然在茫茫迷雾中探索的国内新兴物流企业解释许多心存以久的困惑……

     

      就这样走出“七个第一”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宝供的成长经历就是从脚下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土地开始的。一个小小的转运站就是宝供物流企业集团茁壮成长的起点。在8年这样一个不长不短的时间里,迈出一步,刷新一步,宝供的路,渐渐清晰了,明亮了,宽阔了。

    

      刘武---现任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总裁,1985年到汕头供销储运公司工作。在近10年的工作中,他深刻感受到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传统储运存在许多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一项简单的物流业务,往往要好几个供应商承担才能完成,铁路只管发运,车队只管运输,仓库只管收发货,相互之间既没有信息沟通,又没有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标准。这种状态便客户涉及许多供应商,中国环节繁琐,有了问题相互推诿责任,不利于运作和管理,也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1992年,刘武在广州承包了一个铁路货物转运站,以“质量第一、顾客至上、24小时服务”的经营特色,为客户提供“门到门”的服务,独立承担风险和责任,避免或减少许多中国环节,极大地提高了运作和管理的效率,便转运站在全国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商业信誉。

    

      转运站独特的运作模式和良好的质量服务保证,也吸引了国外企业的极大关注。1994年,美国宝洁公司进军中国市场,首先选择了拥有良好声誉的货物转运站,开始第一次合作。转运站按照严格的GMP质量管理标准和SOP运作管理程序,将宝洁的产品快速、准确、及时地送往全国各地的销售网点。用刘武的话说:“我们像照料婴儿一样细心呵护每一件产品。”宝洁的发展,也正像婴儿的成长一样,在不断地尝试探索中,以惊人的速度走向成熟。

    

      1994年10月18日,为了进一步满足客户市场发展的需求,刘武注册成立了广东宝供储运有限公司,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为中心构建全国性的运作网络体系,开始规模化、网络化经营。

    

      1995年和1996年,刘武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苦练内功:狠抓内部人员培训和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GMP和SOP标准管理,全面提升业务运作质量,完善宝供品牌服务形象。

    

      1997年,刘武率先在国内建立起一套基于

    

      Internet/Intranet的物流网络信息系统,实现物汉数据的在线实时跟踪,并与客户信息共享,实时了解运输、仓储等物流信息,使宝供拖把流服务实现了质的飞跃。同年,宝供公司与北京工商大学合作,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物流技术与管理发展高级研讨会”,明确以“知识和科技”来规范企业运作,用“最先进的理念”来引导企业发展。

    

      1998年和1999年,刘武全面强化企业信息化建设,大力拓展国际国内物流市场,不断增加运作网点,相继在澳洲、香港、曼谷、北京、上海等国际国内大城市设立了分公司或办事处。1999年10月,经国家工商局批准,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2000年,宝供物流企业集团广泛应用现代物流管理的理论和观念,大力拓展物流配送、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物流解决方案等新型物流服务,全面扩充物流服务领域,成为40多家跨国公司和十多家大型企业的战略联盟伙伴。

    

      如今,业界对中国运用现代物流的理念的发展,用“七个第一”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概括。

    

      第一个在中国运用现代物流的理念为客户提供全程物流服务;

    

      第一个在中国建立覆盖全国的物流运作网;

    

      第一个在中国建立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物流信息系统;

    

      第一个在中国将GMP的质量保证思想运用到物流运作上;

    

      第一个在中国创立物流企业集团;

    

      第一个在中国将产、官、学、研相结合,每年独资举办物流技术与管理发展的国际性高级研讨会;

    

      第一个在中国创办物流奖励基金。

    

      以超前的理念创造领先优势

    

      21世纪是风云变幻的世纪,企业要在全球化经济的浪潮中脱颖而出,并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有长远的眼光和正确的服务理念。宝供物流企业集团的历程也证明了现代物汉企业“理念为先”的发展道理。

    

      早在经营转运站的时候,刘武就以当时绝无仅有的“24小时服务”特色吸引了客户,创造了诸多商机。而今,宝供物流企业集团,作为最早在中国提供一体化增值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严格遵循“控制运作成本、降低客户风险、全面提升物流服务质量,使客户集中精力发展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客户最佳战略联盟伙伴”的超前物流服务理念,向客户提供具有个性化优势的特色物流服务:

    

      首先,大力推行“量身定做,一体化运作、个性化服务”模式。

    

      宝供打破传统业务分块经营模式,在各大中心城市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建立强大的、遍布全面的物流运作网络,将仓储、运输、包装、配送等物流服务广泛集成,为客户“量身定做”,提供“门到门”的一体化综合服务以及其他增值型服务。

    

      通俗地讲,第三方物流就是当好客户的“管家”。因此,要根据客户的生产及销售模式,全面规划物流服务模式、优化业务流程、整合物流供应链,支持灵活多变的市场营销策略,以降低物流成本,提供客户核心竞争力。如在为北京某公司服务时,宝供营运管理部通过与对方物流部沟通,根据企业的要求与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个全面的物流运作方案:将原有的全国20多个仓库以及管理机构简化至十几个,从原材料的采购、运输方式、仓库管理、配磁冤包装等进行一条龙规划与运作管理,并为客户提供基于INTERNET的全国货物实时查询的物汉信息服务,支持客户“零库存”策略,高效扩充分销渠道,以“低成本、高效率”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评价。

 其次,广泛采用具有国际水准的SOP运作管理系统和质量保证GMP体系。

 宝供有一套完整而严格的运作管理系统和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即SOP标准操作程序及GMP标准质量保证体系。

 为了规划业务部门的运作标准,宝供建立了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各类标准操作程序,即SOP。任何岗位上的任何事,SOP都有详细的规定。通过SOP的正确执行,确保业务运作不会因个人的因素造成服务品质的不同,确保GMP质量体系的实施和实现。

 GMP标准是由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颁布的有关产品生产质量控制的法规性条例。宝洁公司采用的就是GMP质量管理体系,它要求所有运作过程必须严格符合GMP标准。在与宝洁公司的合作中,当时为了适应宝洁公司严格的质量要求,也为了建立健全宝洁自身严格的服务质量体系,1996年,宝供公司以GMP质量为蓝本,根据GMP的13个关键要求,宝供制定了一套相应的系列化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将每项要素的具体标准及时要求汇编成《质量管理手册》,全面施行。 同时,在公司总部专门设立质量管理部,具体落实贯彻《质量管理手册》,从而使每一项业务运作从作业开始就有质量控制和跟踪、充分保证业务运作质量稳定可靠。此外,在公司内部还大力宣传“重质量,讲管理”的风气,要求每位员工都要树立明确的质量意识,人人都有质量职责,使GMP成为宣判供的服务标准和品质保证,成为宝供的品牌形象。

 几年来,公司的铁路运输货物缺损率控制在万分之一左右,公路运输和仓储缺损率为零,铁路运输时间达标率在95%以上,获得了客户的一致赞许。2001年初,宝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对宝供刚刚运行半年的姬堂2仓进行了GMP评估,宝供便取得了96分的优异成绩。

 此外,重点提供国内领先的基于VPN系统的物流信息服务。

 早在1997年,宝供就在国内率先得出并建成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全国联网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使宝供总部、六大分公司、40多个运作点实现内部办公网络化、外部业务运作信息化,并实现仓储、运输等关键物流信息的实时网上跟踪。

 1998年,完成关键客户与宝供信息系统的对接工作,客户可通过宝供信息系统实时管理和控制不同区域、不同仓库、不同类型、不同产品的库存,制定最佳营销策略。同时,实现了“客户电子订单、一体化运作”的电子商务初步目标,极大地简化了商务流程,提高了业务运作效率。宝供信息系统也因此被Intel、IBM、Microsoft等信息技术的巨头们称为“B to B的电子商务典范”,并在亚洲地区进行经验推广,成为许多大型国际信息技术研讨会研究讨论的重要内容。

 1999年,建立业务成本核算系统和基于VPN电子数据交换平台,采用XML技术进一步提升与客户的电子数据交换水平,实现数据无缝交换与连接,为客户“量身定制”个性化的物流信息服务,如各类精力报表、运作咨询服务。

 2000年,宝供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构筑了基于联盟化、集成化、网络化的VPN物流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大力开发整合客户供应链和支持电子商务运作的新系统,在通过XML技术与客户进行电子数据交换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使宝供的信息服务和业务运作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迈出重要一步。

 第三,可贵的“中国心、民族情”。

 在新世纪里,宝供人清楚地认识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加入WTO的临近,中国刚刚起步的物流业将经历前所天有的挑战。为了使我国的民族物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宝供做了大量的社会性工作,用以推动中国物流业的共同发展。

 从1997年起,宝供和北京工商大学合作,每年召开一次“物流技术与管理发展高级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物流界专家和一些客户代表,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以期扩大物流业内部的信息交通与沟通。迄今为止,研讨会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为推广物流理念、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0年8月18日,宝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新闻发布会,独家起并设立我国第一个由企业出资、面向物流领域的公益性“宝供物流奖励基金”,每年出资100万元用于奖励科技界、企业界和新闻界对中国物流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团体和个人。另外,还将筹资1000万元~2000万元,用于对有关物流研究项目的资助。这是多么可贵的对中国物流业发展的拳拳赤子心,深切民族情啊!

 宝供的未来之路

 随着中国加入WTO日期的临近,中国物流业,为迎接21世纪物流业的挑战,定供积极研究制定了新世纪的发展战略。

 观念领先战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观念的更新。要在中国乃至世界物流业中赢得领先地位,首先要在观念上领先。宝供将投入相当资金创办一流的物流学校和一流的物流研究中心,通过广泛的物流研究与学术交流,深入揭示物流理论的深刻内涵,研究现代物流运作模式,改革和更新物流理念,并指导物流实践,“用一流的观念,创造一流的物流服务。”

 科技支持战略。21世纪是知识和科技的时代,专业经、细致化、科学化的物流知识将成为客户物流体系改革、整合、规划和设计的重要依据,现代科学技术如各种条码技术、自动识别技术、自动分拣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等将成为物流运作的重要工具,“知识化和科技化物流”将成为宝供服务的主要特征。

 服务创新战略。一方面,引导物流服务朝综合化、一体化方向发展,把物流诸多环节、服务类型进行系统整合,将不同货运公司、仓储公司以及社会资源进行物流资料整合,为客户提供一种具有长期的、专业的、综合的高效物流服务。另一方面,适应21世纪个性化消费和个性化服务的需要,改变传统企业的单一成本竞争策略为差异型、个性化的物流特色服务原则。

 人才效益战略。公司将遵循发挥“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突出“人才效益”优势,广泛汇集和吸引一批包括教授、博士、硕士在内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提供科技化、现代化的优质高效的物流服务。未来公司的管理人员,要不百分之百具有本科或硕士以上学历。公司内部严格贯彻执行完善的培训和激励制度,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选拔、晋升和奖励工作成绩显著的员工,将公司利益与个人发展紧密结合,建设一支灵活精干、协作高效的知识型人才队伍。

 联盟发展战略。强调在供应链的诸节点之间植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共生关系,实施企业联盟化战略。宝供将在其他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服务群、相关行业之间广泛寻找战略合作伙伴,通过联盟的力量获得竞争优势。

 总之,21世纪的宝供将凭借规模经营优势、专业化优势、知识人才优势和个性化服务优势,有效地为客户节省投资和费用,减少库存、降低风险,提供增值服务,使企业集中精力于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企业形象,从而成为客户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伙伴。

 环京物流的发展历程

 环京物流,这个成立仅有一年半的物流企业,了解熟悉的人可能并不多,更多的人可能对它的母公司京粮集团(北京粮食集团)比较了解。但是,作为一个粮食物资企业改革发展成功的例子,环京物流却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在此将分两期对其成立与发展按照时间脉络来做一透析。

     一、成立的背景透析

     环京物流的母公司京粮集团曾经是一个当年亏损近1亿元的国有企业,但是在1999年成立集团公司后,2002年,京粮集团的销售收入就达到了17.8亿元,实现净利润1138万元,也就在此时,京粮集团创新发展的步伐更加紧迫,在综合考虑了行业的市场前景,权衡集团内部的资源优势,按照突出主业、兼顾主业相关度的原则,把物流业务(当时主要指仓储业务)作为两个要拓展的新产业的内容之一(另外一个为商业不动产),环京物流于2002年11月注册成立。

     环京物流成立的前身是京粮集团下属的仓储企业,由于宏观环境的变化也一度亏损严重,为解决这一问题,京粮集团于2000年提出了调整仓储布局,实现仓储产业化的目标要求,到2001年年底,集团所属7个仓储企业除东郊粮库外,其余6个均实现了扭亏为盈。但从整体上看,这种盈利能力非常脆弱。

     为了更好地实现集团的仓储业务产业化、企业化的目标,2002年下半年,京粮集团以自己所有的仓储企业为基础筹划成立了环京物流。

     二、成立之初就物流的发展提出了一揽子方案

     (一) 首先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环京物流在成立的同时,京粮集团就其成立与发展的可行性从企业发展物流的市场机会(opportunity)、企业自身优势(strength)、企业所存在问题(weakness)等三个方面展开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得出了如下结论:

     1.市场机会

     中国对现代物流的需求也同步增长,从而给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潜在市场。仅2000年第一季度,全国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长了8.7%,超过同期国民经济增长水平,物流公司的营业额及利润同比增长了3倍。同时,通过对当时的环境政策和文件(如北京市印发的《北京市商业物流发展规划(2002-2010年)》)分析,物流产业是北京市政府鼓励、支持发展的产业部门,会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政府的支持是集团发展现代物流的天然优势,要紧紧抓住这一优势。

     2.企业所拥有的优势: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与经营优势

     资源方面的优势:

     ①仓储设施规模大,优势突出。有具备从事物流业务功能的物流场所14个,占地面积210万平方米,大多位于四、五环之间,其中,地处黄金带四环沿线的场所四个:西郊粮库、东北郊粮库、西北郊粮库和东南郊粮库。这四个库占地面积 56.2万平方米,可建综合物流设施40万平方米。

     ②交通便利,运输优势明显。铁路方面:集团所属仓储企业拥有铁路专用线14条,总长度近2万米,可容纳14列火车同时装卸,日装卸能力超过4.2万吨,各专用线可与全国铁路网连接。公路方面:14个场所由于分布在四五环之间及交通主干线附近,可与全国建立公路联系。

     ③有一定的配套设施。在14个场所内均有办公楼,并配备输送、运输、消防、计量、检验等设备,可为物流配送提供相关服务。

     经营方面的优势:

     京粮集团拥有总资产55.6亿元,净资产17.8亿元,下属全资及控股子公司18个,合资企业20多家,规模大,实力强,集团确定了“京粮——为健康的每一天”的经营理念和“团结,务实,创新,高效”的企业精神,年销售额30多亿元,制定了以“古船”为核心的品牌战略,已经开展了以租赁为主的物流业。

     3.企业自身所存在的不足

     1)环京物流公司在2002年的注册资金只有1000万元,且都为集团所属企业出资成立的,规模尚小,容易近亲繁殖。

     2)现有设备落后,基本还是计划体制下按照粮油专业物流要求配备,经过长期运转,设备老化,配套设施欠缺,没有完备的生活、办公、商品展示等配套设施。

     3)物流企业的信息化还是空白,不能满足现代物流业所必需的中心监控、调度指挥、配货送货等功能的需要,智能化、自动化仓库少,仓储运输系统的整合效能比较低。

     4)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第三方物流是高新技术支持下的管理策略,势必要求物流管理人员掌握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自动化技术,掌握物流优化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但是,集团人员难以达到上述要求。

     5)在管理水平上,第三方物流不但对物流企业管理自身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还要求企业在复杂情况下的管理和协调能力,而京粮的企业还停留在经验管理、粗放管理阶段,未能解决好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技术的实际应用问题,同时由于技术、设备等条件的落后,致使管理水平难以上台阶。

     根据2002年底的充分的市场调研与分析研究,京粮集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方案。

     (二)、根据调研提出发展现代物流的具体应对途径

     1、 招商引资,成立现代物流公司。

     抓住一切机会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工商企业与环京物流公司合作,重点是即将涉足我国物流业市场的国际知名大公司以及业绩突出的专业物流公司。

      

     既然是新企业,自然要采取新机制。在环京物流成立之初,集团就要求企业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董事会、经理层和一套完整的法人治理结构。

     2、按现代物流业要求改造设施。

     在设施改造中,以较简单的设备,较少的投资,实现预定的功能。机械设备等硬件设施根据企业的资金状况、人工费用、空间利用要求等特点在满足作业要求的前提下,多选用一般机械化、半机械化的设备,仓库机械化可以使用叉车或者与货架相配合的高位叉车。另外在物流基地内要建设完善的生活、办公、商品展示等辅助及配套设施。

     3、开发软件系统,建立物流信息平台。

     物流基地要建立先进的指挥调度与监控系统,广泛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数字识别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以突出现代物流的系统化、规模化、网络化、快捷化。

     在存货环节,除在露天货场,铁路罩棚建立正规适用的货位外,在库房内要配备自动监控系统,在取货环节,应能根据客户的订单要求,由计算机拟定配货方案,在发货、配货环节,逐步发展识别装置阅读贴在货品上的条型码,把所判别货品的户主信息送入计算机,由计算机控制分送,然后装车发运。

     全面实现计算机管理。在物流中心,要建立一个局域网,这个网络通过远程网与外部连结,内部要实现对物资的入库、出库、储存、计划、统计、财务、仓容、设备车辆等主要环节的计算机管理,并实现综合查询、分析以及通讯管理功能。外部要实现电子商务,客户在互联网上提交订单查询供求、库存,并及时转入内部网络系统进行处理

     4、引进人才,不断提高物流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水平。

     在职位选择、报酬待遇等方面采取更为优惠的措施吸引人才,赋予重任。一是公开招聘;二是通过猎头公司直接猎取;三是加强专业培训,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全面提高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四是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

     5、制定配套政策,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环境

     由于现代物流业投资巨大,回报周期长,投资收效缓慢,除物流企业自身努力外,还要争取各级政府及管理部门通过行政和法规等手段给予扶持。

     在2003年,刚起步的的环京物流公司虽然已经全面开展业务,年货物吞吐量接近80万吨,代存货物价值27亿元,年收入可达2000多万元,品种已涉及粮油、食品、电器、建材、服装、百货等,但是提供的物流服务主要还是仓储业务,这在当时的环京物流来说,是明智的选择。但是,环京物流认识到在今天的物流业,必须做大做强才有出路,因而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大的发展,于2003年着手制定环京物流五年发展规划。

 联邦快递的成长历程

 近几年来,每月两次,总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业人士愿意支付250美元(约合人民币2000元)、花上几个小时去参观联邦快递公司的营业中心——超级中心(Super Hub)。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士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实地探索这个快递巨人在30年间成长为行业领袖的秘密。

      一、创建一座丰碑

     弗雷德·史密斯冒着极大的风险,将全部财产850万美元投入到联邦快递公司,然而这还远远不够。为了筹到巨额资金,他竭尽全力游说华尔街大银行家,大投资商,筹集到9600万美元,创下了美国企业界有史以来单项投资的最高记录。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越来越依赖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那种从原料基地通过铁路、公路甚至运河把原料运至大工厂,再由工人制成体积庞大的工业产品的时代正在悄然消失。许多制造质轻价昂产品的公司不再依赖于接近原料产地,技术人员、科学家和管理人员已经成为经济结构中最难得的商品。因此,许多公司纷纷把自己的企业设在能够吸引科学家、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地方,诸如文化享受、高等教育、娱乐消遣和环境气氛都适合他们兴趣的地方。而工厂的制造设备可以设在旧金山、波士顿、纽约的郊区,还可以设在巴哈巴群岛。

     新的产业布局造成了人员和产品的分散,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迅速、安全、可靠地传递各种信息和货物,特别是某些时间性很强的高新技术产品。虽然很多信息都可以通过电子设备传送,但像图纸、文件、磁带、磁盘以及小型电子元件等货物是不可能通过电讯服务送到目的地的。对那些从事技术的公司或者依赖信息的公司来说,传统的邮政传递和货运公司在可靠性和时效性上都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于是在美国的运输市场上,急需要一种能够保证快速、可靠地传送货物的公司出现。这是时代的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然而,敏锐地发现这一机遇,并勇敢地接受挑战,紧紧抓住历史契机的,就是被誉为“隔夜快递业之父”的美国著名企业家——弗雷德·史密斯。就像亨利·福特看到许多人渴望有郊区居住的苗头,及时推出价格低廉的汽车一样,弗雷德·史密斯在美国历史上首创了“隔夜快递”这一新兴的服务行业。

     1962年,弗雷德·史密斯考入耶鲁大学,在大学里,他凭着一名优秀企业家的潜在素质和特有的直觉就预见到美国工业革命第三次浪潮将靠电脑、微处理机及电子装备来维系,而这些装备的维修则要靠量少价昂的组件和零件及时供应,而有关信件、包裹、存货清单也需要在尽快的时间内获得。他认为创立一种隔夜传递服务公司是十分必要的。弗雷德·史密斯把他的想法写成了论文。而他的教授却认为,论文中的许多观点虽然有某些可取之处,但这些观点是行不通的。首先,联邦政府对空运航线的管制将妨碍这种服务;另外,已经利用客运航线运送包裹的老牌航空公司的竞争也会使这样的服务得不到成功;而且,提供这种服务所需要的巨大资金是任何新创办的公司难以承受的。然而,弗雷德·史密斯创办隔夜快递公司的初衷始终没有动摇过。

     1966年,弗雷德·史密斯从耶鲁大学毕业,获得了经济学学士。毕业后应征入伍,成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员,并到越南战场服兵役。1969年,史密斯从越南战场回到美国后,先购买了一家叫阿肯色航空公司的飞机维修公司,使之变为收购和销售旧飞机的交流中心,两年就赢利25万美元。但史密斯远未满足这样的成功,他在大学时提出隔夜递送小包裹的想法一直使他念念不忘。他先委托咨询公司对运输市场的形势和前景进行了研究与调查,根据咨询公司提供的美国现有邮政状况,史密斯进一步证明了这一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弗雷德·史密斯凭着特有的直觉预见到一种隔夜传递服务将是十分重要的。根据咨询公司的调查结果,弗雷德·史密斯立即开始创办真正能够适应高新技术时代发展潮流的“隔夜快递”公司。

     1971年6月28日,“联邦快递”公司正式成立,它的总部设在小石城旧址,写着“欢迎顾客光临”的大标语悬挂在公司办公室里。在弗雷德·史密斯看来,这笔生意肯定能做成,甚至连公司的名字都定为“联邦快递公司”。在与联邦储备系统进行谈判的同时,弗雷德·史密斯就已经信心十足地向泛美航空公司购买了两架装有涡轮风扇发动机的达索尔特鹰式飞机。弗雷德·史密斯个人投资35万美元,并有家庭信托基金为一笔360万美元的银行贷款做了担保,把购得的客机改装成货机以适用于运送包裹。可是,弗雷德·史密斯做梦也没有想到,几周以后他得到的却是联邦储备系统拒绝接受“隔夜快递”服务的消息,负责监督联邦储备系统的联邦储备委员会正式通知联邦快递公司,拒绝联邦快递公司为联邦储备系统提供“隔夜快递”服务的申请。理由就是联邦储备系统下属的个别地区的银行不同意弗雷德·史密斯的建议。长期以来,联邦储备银行系统内部,各地区的银行自立山头,靠多年的苦心经营才形成了各自的势力范围,用飞机连夜快递银行票据虽然可以为系统节省时间与金钱,但却阻塞了太多人的财源,有许多人就是靠原来的工作流程生存的,如果要采用新的方法传递票据,这些人的既得利益该怎么办?

      用飞机为联邦储备系统快递票据的计划彻底失败了,特地购买的两架飞机被闲置在机库里动弹不得,刚刚建立起来的联邦快递公司和年仅26岁的弗雷德·史密斯面临着首战失利的沉重打击。然而,弗雷德·史密斯之所以无愧地被誉为当代成就最大的企业家之一,正是因为他在任何艰难险恶的环境面前都表现出了一种不屈不挠的斗志、杰出的领导能力和超凡的智慧,正如联邦快递公司的一个雇员所说的:“在联邦快递公司成立后的最初三四年里,它本来会破产五六次,但弗雷德·史密斯不愿放弃。他真是个不屈不挠的人,怀着对前途的无限信心和十足的勇气,他创造了奇迹。”

     二、破釜沉舟赢得风险投资

     弗雷德·史密斯对快递服务市场精辟独到的分析以及他的努力、他的自信、他的非凡的领导能力,他的不可多得的胆识,特别是他破釜沉舟地把全部家产投到联邦快递公司的勇气和冒险精神,征服了无数精明而狡猾的风险投资大师,征服了他们口袋里的9600万美元。

     初战失利后的联邦快递公司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联邦储备系统的回绝,弗雷德·史密斯的朋友、竞争对手和传播媒介都认为他把继承的财产用于搞联邦快递公司的冒险简直是疯了。的确,像隔夜送达包裹的速递业务确实应该由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航空公司、货运公司或者美国邮政管理局来尝试创立,他们在航空货运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又拥有运送货物的飞机,但他们不愿意冒风险去损害自己的利润率。联合包裹运输公司、埃默里货运公司、飞虎运输公司这些本应该开创隔夜快递服务的大型货运公司,却对那个没有出现的市场过于畏惧。

     弗雷德·史密斯并没有丧失信心,他以一个敢于创新、敢于冒险的杰出企业家的胆识和方式继续实现他的目标,正如他自己讲的,他必须创新,哪怕只是为了生存。1972年到1973年初,弗雷德·史密斯投资75000美元组成了由专家、飞行员、技师、广告代理商等组成的高级顾问小组,再次深入地进行市场调查。通过对市场潜力更深入的可行性分析,他们明显地发现,随着新兴技术的兴起,使美国传统的工业重镇日趋没落,而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正在迅速崛起,成为新兴工商业中心,往昔那种一次托运就是几百公斤、上千公斤,从这一工业区运行另一工业区的旧的货运传统正在改变。而现在托运的东西是小件包裹,但比以前更讲究时效。人们托运的东西,小至一个开关,一个橡皮管或是一张设计蓝图。弗雷德·史密斯根据再次调查的市场情况重新制定了营业计划,但是这个计划却证明了他的大学老师在他论文中提出的观点:“提供这种服务所需的巨大资金是任何新创办公司都难以承当的。”新的营业计划比原来的计划复杂得多,所需资金投入量也很大,首先要有一定数量的运输工具——飞机和汽车,还要在全国建立服务网、开通多条航空线。此时的弗雷德·史密斯表现出了一个企业家不可多得的胆识,毅然决定把自己全部家产850万美元孤注一掷地投入联邦快递公司,然后,他竭尽全力对华尔街那些大银行家、大投资商进行游说。弗雷德·史密斯对快递公司市场精辟、独到的分析以及他的努力、他的自信、他的非凡的领导能力,特别是他破釜沉舟地把全部家产投在联邦快递公司的勇气和冒险精神,给这些私人投资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包括万仓保险公司、花旗风险资本公司在内的几家大公司先后向联邦快递公司投资。很快,他筹集到了9600万美元,创下了美国企业界有史以来单项投入资本的最高记录。

     史密斯非凡的创业壮举终于打动了风险投资家们,9600万美元的风险性创业资金的注入,使史密斯有可能向自己的目标迈进。

     大多数的创业者都没有足够的资金开创新公司,而必须寻求外来的资金,经常都是先向亲朋好友筹借,然后才找工商协会、银行,以及其他的机构贷款。大多数高新技术创业人,由于风险高,又没有可担保的抵押物,除非新公司的业绩或订单显示出成功的迹象,否则传统的贷款机构是不会提供资金的。因此,创业家所找的下一个对象大多是风险投资家。创业家一般是通过朋友或协会,向一家或多家风险性创业投资公司提出经营计划。如果一项经营计划看来可行性很高,风险投资公司就会约谈创业班底,同时经由非正式的情报网多方打听有关那位创业家和创新发明的资料。

     创业班底初次对创业投资公司的简报,通常都在创业投资者的办公室举行。这个会议的结果关系着数百万美元的资金,因此好像在排演一幕严肃的戏剧一样:创业家慎重地说明经营的构想,投资人则经常打断并提出问题要求澄清。一个创业计划可能有数家风险投资公司共同出资,这样的话,创业家可获得更广泛的经验和更大的接触面,以及更有力的财务支援,而创业投资公司则可分摊风险。2~5个创业投资家合伙投资是很常见的事,投资家之间都是老交情,若是有哪一位独揽一件特别吸引人的投资,就会被大家视为贪得无厌。创业投资家集团好比是个乡村俱乐部,互相都很了解,消息和闲话也传得很快,可是俱乐部成员的活动对一般社会大众来说,仍然是个谜。

     史密斯赢得这么高的风险投资不仅仅是他的市场分析具有多么大的诱惑力,也不是风险投资家想从中获得奇迹般收获,而与他的个人魅力不无关系,许多参与投资的风险投资家说,我们投资是看中了史密斯这个人,他一定能成为一个难得的创造神话的伟大企业家。

      三、峰回路转公开上市

      获得风险投资之后,弗雷德·史密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再次购买了33架达索尔特鹰飞机,因为这种飞机体积小,不需要向民用航空委员会申请执照,咨询公司还向他提供了一大批熟悉空运业务的管理人员。一切准备就绪,1973年4月,联邦快递公司正式开始营业。

     联邦快递公司一开始向25个城市提供服务,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里运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开始营业的26个月里,联邦快递公司亏损2930万美元,欠债主4900万美元,联邦快递处在随时都可能破产的险境,公司的早期支持者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继续投资。这是联邦快递公司最为艰难的时期,在企业初创最艰难的时期,史密斯以他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对前途的无限信心和十足的勇气,以他超凡的领导者的魅力,吸引了联邦公司的雇员,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利益和前途交给公司,同弗雷德·史密斯一起同舟共济渡过难关。

     为了抵偿公司的债务,他卖掉了自己的私人飞机,甚至,他居然伪造律师签字,从家庭信托基金中提取本属于他两个姐姐的钱。为了改善经营情况,弗雷德·史密斯竭尽全力争取客户,开拓市场,为得到美国行政总局的合约,联邦快递公司在西部开辟了6条航线,在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中,他把价格杀得很低,以至使人怀疑是否还有利润。而弗雷德·史密斯却着眼于更长久的利益,他认为尽管这笔业务并没有很高的利润,却可以用来充当公司的门面,公司可以借这笔业务向外界表示:“看啊,连邮政总局的合约都能拿到手,对联邦快递公司的服务还有什么不放心的。这样做不仅让投资者放心,还可以争取更多的用户。”

     “天道酬勤”,在困境中拼搏的联邦快递公司遇到了意外的好运气,首先是政府解除了对航空运输业的限制,极大地增加了货运行业的运输量。由于对商业运输的需求突然猛增,国内主要货运机构对大城市的业务都应接不暇,根本就没有力量去满足小城市的要求,这就为联邦快递提供了重大的市场缺口,使它的业务量很快增加。另外的一个好运气是,1974年,由于联合包裹运输公司的员工长期罢工,终于使铁路快运公司破产。这两件事都为联邦快递公司提供了发展公司业务、改善公司状况的好机会。

     1975年,公司的经营状况开始好转,7月份是联邦快递公司第一个盈利的月份,全公司创利5.5万美元,当年的营业收入达到了7500万美元。这时候的联邦快递公司,已经拥有3.1万个固定客户。联邦快递公司为全国各地的客户运送零件、血浆、移植器官、药品等各种需要迅速运递的物品。联邦快递公司在130个城市和75个机场提供隔夜快递服务。联邦快递公司的紫色飞机,在每天的夜晚载运着数不清的包裹在通往全国各地的航线上穿梭。1976年,联邦快递公司获纯利350万美元;1977年年度经营收入突破1亿美元,获纯利820万美元。联邦快递公司终于走出困境,并创造了奇迹。1977年,弗雷德·史密斯被纽约一家杂志评选为全国十大杰出企业家,并称赞“在短短的5年内,他那创新的行销体系以及成功的公众形象宣传使他一下子由一无所有变为营业额1.1亿美元、净利润820万美元的大企业家。”1978年8月,《骑士报》发表文章指出:“在艰难中仍然屹立不动摇,凭借不屈不挠的意志与战斗力去抵抗阻挡在前进道路上的任何横逆,他卓绝的表现不仅是企业家的楷模,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效法的。”给史密斯投资的风险投资家们看中的就是他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公司股票挂牌上市,联邦快递公司跃居全世界航空货运公司之首。占有股份的风险投资家们已经开始计算自己的收益了,而利润在不断的变化,因为股票在不断的增值。

     随着联邦快递公司业务的迅速发展和快递服务市场的不断扩大,公司原有的达索尔特鹰式小型飞机已经明显不能适应隔夜快递业务的需要。根据1938年通过的《联邦航空法》,美国的航空运输业由美国联邦政府牢牢控制。《联邦航空法》规定,只有载重量不高于7500磅的小型飞机运送货物才不必向联邦政府申请许可证。当初制定这项法规主要是为了保护客运航空公司,而这项规定却严重地阻碍了联邦快递公司的发展。为了避开《联邦航空法》的限制,联邦快递公司在成立之初只购买了不用申请许可证的达索尔特鹰式小型飞机。随着公司快递业务的不断增加,联邦快递公司为了保证业务量较大航线的需要,有时不得不用8架达索尔特鹰式小型飞机并排飞行,如果改用一架较大的飞机代替这8架小型飞机,不但省事而且也省钱。于是,弗雷德·史密斯向联邦民用航空委员会提出申请5架DC-9型飞机从事隔夜快递服务的许可证,他的申请遭到了拒绝。于是弗雷德·史密斯便决定为废除已经过时的《联邦航空法》而斗争。他在华盛顿国会议员中间游说,领导了一场为时18个月的游说议员的运动,并向国会正式递交了“联邦快递法案”。最后这个法案由于竞争对手卡车司机联合会、尼航运输协会和飞虎运输公司的强烈反对而没有通过。但是到了1977年,吉米·卡特当选为新一届美国总统,他公开表示赞同解除对航空公司和航空货运公司的管制。这样一来,联邦快递公司如愿以偿,决定购买一批载重量达4.2万磅的波音727型飞机。

     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购买波音727型飞机等等均需要较大的资金,公司需要筹集到更多的资金。弗雷德·史密斯决定,让联邦公司的股票公开上市,面向社会融资。1978年4月,联邦快递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排牌,公开出售第一批股票。联邦快递公司股票的发行,不仅筹集到了购买飞机的巨资,而且使公司的早期投资者得到了回报。这一年年底,弗雷德·史密斯收购了他两个姐姐在公司的全部股权,使她们得到了可观的收入,补偿了她们的损失。

     改善了运输条件,增强了运输能力,联邦快递公司的业务走上了正轨,公司的年度营业收入以每年大约40%的速度增长,这时的联邦快递公司已拥有6700名雇员,每夜向全国89个城市运送6.5万个包裹。公司的机队包括34架达索尔特鹰式飞机、15架波音727型客机和5架波音737型飞机。1980年3月29日,一架价值2400万美元、载重量达10万磅的DC-10型飞机降落在纽瓦克机场,这是联邦公司购买的4架DC-10型飞机中的第一架。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联邦公司已拥有8架DC-10型飞机,这种巨型运输机的加盟,极大地加强了联邦快递公司的运输能力。在这同时,电子消费品的增长和科学工具的小型化,进一步为联邦快递公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快递市场,增加了“隔夜快递”的业务量,特别是存放重要文件、照片、,蓝图、小型工具和其他贵重物品的“信使包”的递送量增长最快,占全部营业收入的40%。

 宅急送的发展历程

 1994年1月18日,宅急送的车在中关村一带,司机沿途揽活,每当看到有人抱着电脑等大件他们就迎上前去,问是否要送到家或者单位。第一笔业务只有一元钱,一个路人要到亚运村,将货运车当成了中巴车,给了他们一元钱。

   

 2002年10月31日,在宅急送总公司的目视栏上,每日的营业收入跃然上边,10月8日9100万元、10月16日9425万元、10月18日9509万元、10月24日9770万元……10月31日1亿元,“我们过亿啦!”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电话在全国宅急送一千多个网络间响起,贺电雪片一样地向总公司飞来。它庄严地告诉世界:一个在七个人、三辆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快运公司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快运从此有了自己民族的强梁。

      这一切的取得离不开一个人的不懈努力,他一手创建了宅急送,并将它引导到现代物流企业的轨道上来,他就是宅急送总裁陈平先生。而他又是怎样走向成功的呢?创业的历程给人以无穷的启迪。

     

      陈平小档案

      陈平1959年出生于湖北天门县;1978年应征入伍;1984年就读于西安政治学院;1990年转业于中央工艺美院;同年东渡日本,学习日语;1992年任香港一洲集团日本分公司商务代理;1993年回国创立宅急送(北京双臣快运有限公司)。

     

      率先模仿就是成功

      有一个中国的企业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率先模仿。我不知道他是否认识陈平,但陈平的创业经历就是这句话的最好佐证。

      陈平与快运结缘始于1990年,那年他刚到日本,立马被满大街“宅急便”古怪的车型所吸引。后来得知这就是被日本人称为“飞腿”的快运公司的运输车。而后一次亲身经历更让陈平对快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有一次一个国内的朋友到东京拜访陈平,因为走得急,将给大阪亲戚的礼物忘在陈平那里。从大阪到东京一趟花钱又要花时间,而当时陈平一没时间,二没钱,于是想到了“飞腿”――“宅急便”。当时的“宅急便”实行24小时昼夜服务,东京到处都有连锁店。工作人员看陈平是个穷学生,特意告诉他,可以对方付款。这种灵活周到的服务实在让陈平感动。两天后,陈平接到了大阪打来的感谢电话。“宅急便”快捷的服务给陈平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宅急便”与陈平的缘分也由此开始。

      两年以后,陈平从富士国际语学院毕业,在香港一家经营食品的日本公司就职,负责健康食品的进口和推销。这些食品运到日本后,要分成若干箱,然后派送到许多商店。陈平一个人忙不过来时又找到了“宅急便”,一个电话或传真打过去,从分箱到派送,对方很快组织人员车辆,全部准时送达。

      1993年,陈平想回国发展,除了日元还能带回什么?他首先想到了“宅急便”。回国前半年,他托人从国内寄来北京市交通图,先熟悉北京的道路、车站、商店的位置,琢磨在哪里布点,一张地图被他用红笔、蓝笔勾勒得面目全非。

      1994年1月,陈平回到北京,成立宅急送北京双臣快运有限公司,当时只有一间狭小的办公室,七个人三辆车,在偌大的北京并不显彰。当时日本货运大王佐川急便捐赠亚运会几百辆运货车,车身上一个日本人身扛包裹甩步疾走的形象虽然吸引了不少行人的目光,但是这车是做什么用的,大多数北京人并不知道。很少有人将“佐川急便”的标识与“快运”联系起来,那时“快运”在京城人的脑中还没有很清晰的概念。更不用说宅急送了,但正因为如此,才有机遇与挑战。

      今天的中国,物流是一个新的概念股,大到国家主席小到黎民百姓都在谈论物流,而快运作为物流里面的一个分支,是物流里面的积优股,它为所有最先进的电子商务平台提供最完善的终端服务。陈平的决策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宅急送的命运,它将随着物流行业的兴起而茁壮成长。

     

      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有一组光彩照人的数字,宅急送1995年营业收入181万元,1996年395万元,1997年742万元,1998年1219万元,1999年2241万元,2000年4056万元,2001年6951万元。每年都几乎保持了近80%的增长速度。

      但是在1994年它的营业收入仅仅78万元,如果摊销税款、人工工资、车辆折旧等,这是一个不赚钱的数字。

      对于一个企业家,不赚钱我办这个企业干嘛!对于一个员工,不赚钱我呆在这个企业干嘛!而恰恰是这样一个道理,越是不赚钱的企业他所付出的努力与艰辛就越多。

      开业之初,尽管陈平在北京的国贸中心、赛特购物中心等繁华地点设了宅急送代办处,但第一天没有生意,第二天还是没有生意。第三天陈平坐不住了,把司机和车赶到马路上“扫街”,生意不好靠吆喝,自己给自己作宣传。

      在中关村一带,宅急送的车沿途揽活,每当看到有人抱着电脑或大件就上前主动招呼,帮人家送到家或单位。第一笔业务只有一元钱,而且还不是正常的业务,当时一个过路人要到亚运村,将货运车当成了中巴车,给了他们一元钱。这就是宅急送“一元钱的故事”来历。

      起步艰难,为了生存,宅急送几乎什么活都接,代取衣服、修冰箱、换煤气、洗地毯、擦油烟机、送蛋糕、卖烤鸭、运鱼缸、接送小孩。甚至摩托车坏在半路上了,也要宅急送去拉。但宅急送奉行一个原则:“只要一个电话,一切不用牵挂!”把服务延伸到社会每一个角落,把宅急送的经营理念带到千家万户。可以说宅急送是从亏本生意开始做起的。比如修冰箱,取货送货往返4次收费才70元,而每次往返就得一台大车、一个司机、两个搬运工,光工时费就算不回来。宅急送开张半年多,把精力花在老百姓身上,没有带来大的经济效益,所得到的更多是一种社会声誉。

      但生活是真实的,人不能仅仅活在名声中。一部分怀着快速致富的梦想来到宅急送,在这样的环境中动摇了,纷纷离职而去,这其中包括一些高层管理干部,甚至于自家兄弟。一个司机一天跑下来,才拿到20多元钱,他将钱摊在陈平的桌上说:“这是给我喝饮料的钱,还是开给我的工资?”

      对此陈平俱各等闲视之,只要有物质存在,就会有物流产生,只要有物流的产生,就会带来丰厚的利润。选择快运不会错,陈平坚信这一点,一个人的错误是对真理的放弃,对正确道路的漠然处之。

      经年以后,凤还巢,很多离开宅急送的员工要求回来,陈平展开宽广的胸怀再次接纳了他们。

     

      好的名声是找不开的钞票

      “当宅急送修冰箱、换煤气、送鲜花给自己带来良好的社会声誉的时候,如果中途放弃,就好象挖一口百米深的井,挖了99米,眼看着就要看到水了,这时候转身走开,也就没有今天的宅急送了!”回想当年,陈平无限感慨地说。

      1994年底,陈平把经营目光转向外资企业,并先后与松下、东芝、惠普等知名企业建立了业务关系,宅急送的经营出现了重大转机,业务量急剧增加,月营业额突破一万元,宅急送前途出现了新的转机。

      与外企的合作使宅急送的业务量急剧上升,可还没等陈平乐观起来,新问题又出现了。当一个又一个客户找上门来的时候,调度面对空空的车库只能无比遗憾地说“无车可派”,陈平深感宅急送的规模已不能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资金匮乏已经严重制约了公司的再发展。可是此时他已把所有能筹到的钱都用上了,从哪弄钱?巨大的资金缺口使陈平心急如焚。

      1995年3月,日本交通新闻访问团来中国访问时,顺便参观了宅急送公司。借此机会,陈平先生表达了想引进外资的意愿。访问团成员被陈平诚恳的言辞及艰难创业经历所打动,表示愿意帮助引进外资。访问团回国后,在日本的多家媒体上对宅急送的创业经历及计划引进外资的想法予以报道,日本长野县一城株式会社社长小林利夫在五、六家应征者中脱颖而出,因为他熟悉中国投资环境,熟悉快运市场的运作。经过洽谈双方很快达成协议。1995年10月,“宅急送北京双臣快运有限公司”更名为“宅急送北京双臣一城快运有限公司”,成为中日合资企业,小林利夫注入了100多万元资金。

      此后宅急送的业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95年年终财务报表显示,宅急送的各项业务发展状况良好,小林利夫得到了16%的投资回报,这让他感到十分满意,宅急送是真正的合作者。1998年小林利夫增加投资200多万元,2001年又追加投资300多万元,大笔资金的注入为宅急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大笔资金的注入,宅急送业务量大增,公司当即就在全国开设了40多家分公司和营业网点,业务模式由门到港向门到门转变,实现了仓储、分拣、派送一条龙服务,1996年营业收入突破350万大关,1998年营业收入突破1000万元,2000年营业收入突破4000万,2001年营业收入突破7500万,小林利夫每年都有15-18%的投资回报,而宅急送的业务发展也真正驶上了快车道。

      这时候宅急送名声鹊起,2000年国外大型快运公司找上门来,欲以亿元重金收购宅急送。陈平果断地回绝了,从日本搬来宅急送就是为了振兴中国民族快运事业,民族快运这面旗帜不能倒。多家快运公司加盟宅急送,如石家庄飞宇快运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富捷物流有限公司等等。2002年11月,经宅急送第二届五次董事会讨论通过北京物美商业有限公司参股,宅急送实力更加雄厚,飞机上天、股票上市指日可待。

     

      夯实事业才能发展

      陈平对此是十分清楚的,他对日本的快送服务的网络化运营模式有着深刻的体会。因此,当宅即送在北京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候,陈平并未因此而满足,在他的心中,已开始筹划着一张覆盖全国、以网络实现们到门服务的宏伟蓝图。因为只有门到们服务,才能更贴近客户、更好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这也是快运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要做到门到们服务,就必须有星罗棋布的网络,这些网络覆盖的范围要涵盖客户业务要求的每一个区域。为此,陈平从与日方合资开始,就开始大力着手营建覆盖全国的网络建设。宅急送的网络结构分为四级,即子公司、分公司、营业所、营业厅。子公司是按照中国的地理位置并结合宅急送实际设立的,分公司是以子公司为中心向周边区域扩展或延伸,营业所和营业厅位于比较繁华的地段,主要是为了方便客户,并能提高派送及取货速度。

      1997年宅急送初步完成北京局域网建设,紧接着1998年宅急送进军上海,到2000年8月,宅急送建立了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西安、武汉七个全资子公司,并组建起自己的传统运输网络,覆盖全国七大区,在深圳、厦门、东莞、宁波、大连、天津、南京、杭州、长沙、株州、郑州、济南、青岛、绵阳、贵阳、重庆等城市设立了全资分公司,网络从沿海到内陆呈扇形分布。

      目前,宅急送公司在全国已设立280多家营业点,网络覆盖全国800多个城市和地区,使异地发货、到付结算成为现实,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客户的需求。

      此外,宅急送从还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电子商务改造,先后投入数百万元建立ERP操作平台,让客户可通过互联网登录宅急送网站,利用ERP查询货物运行和签收等相关信息,并在网上通过先进的GPS,查询车辆在全国的具体位置,掌握货物的第一手资料,对货物进行全程跟踪。

      2002年11月,宅急送对其MIS系统进行改造后,达到了公司内部数据共享的效果,使网上信息查询成为了可能。目前宅急送已具有四大信息系统,因特网信息系统(Internet)、业务管理系统(MIS)、电子邮件系统(Email)、公司网站(Web)。过去宅急送对客户的服务承诺是:“只要一个电话,一切不用牵挂”。现在有了进一步延伸,“如果您有牵挂,请到网上去查”。

     

      不断调整经营战略

      宅急送在其发展的道路上,经历过许多次艰难的选择,其中有三次重大的选择,决定了宅急送走上快速发展之路。

      在创业之初的一两年里,宅急送的业务大都以零、散、小的客户为主。服务的范围也相对狭窄,多是些送鲜花、修冰箱、换煤气这样的碎活,虽然经过一段市场开拓后,经营上开始有了些起色,但这离陈平的构想还差得很远。在陈平的脑海里,是要把宅急送打造成一个规模化、集团化、制度化的大型现代化企业,要实现这个理想,就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经营规模,必须摒弃眼前的一些短期利益,进一步拓展业务空间,大刀阔斧地进行二次创业。

      1996年情人节,正是送鲜花最火的时候,各家快递公司都抢着做送花的生意。“两天二十万元也不干”!陈平却如是说。从这一刻起,宅急送彻底放弃了过去的一些主打业务,把触角伸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为了实现公司的转型,陈平亲自上阵,与同事们四处出击,到各大企业进行公关。最先认可宅急送的是那些享受过快运服务的外资企业,松下是宅急送的第一个外企客户。随后,宅急送又与东芝、柯达、宝利来、惠普、IBM等大的外企建立了业务关系。同时宅急送又寻求与国内的企事业单位的广泛合作,渐渐地宅急送知名度日益高涨,找上门来发货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宅急送的营业额逐月上升,业务范围也从为老百姓代修电视、冰箱、洗衣机,代送鲜花、蛋糕转向为企业取货、发货、仓储配送上。这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也是一个重要的转轨关头。

      他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业务上的研究探讨,业务体系不断完善,国内货物快递不仅可以做到门到港,还率先在国内提出24小时门到门快运服务,同时辅以仓储、包装、分拣、派送一条龙服务,为市场开发奠定了基础。

      服务由零散客户向大型企业转型,使宅急送抓住了业务发展的增长点,而大力发展网络建设,形成完整的快运体系使宅急送朝着陈平的理想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的进步,港到港的发货方式已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他们需要一种能够上门提货、上门送货及长久储存物品的服务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宅急送率先推出了全国社会零散货物24小时门到门服务。正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宅急送刹时赢得了客户,占领了市场先机。

     

      向传统告别 向未来学习

      对于起家的法宝大胆说――不。2003年陈平审时度势,宅急送和竞争对手相比,既没有政府项目,也没有大资本投入,更没有行业巨霸的合营,企业从小到大的法宝只有一个,那就是汇集了一批把快运作为奋斗事业、吃苦耐劳、朴实无华的群体。也就是说宅急送是靠人才起家的,这群人忠诚厚道,无私奉献,靠精神的力量战胜了许多客观条件不利的困难。现在大批外国大型快运公司在中国抢滩登陆,宅急送作为一个专业化的企业需要更多的专业化的人才。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宅急送的当务之急,2003年宅急送致力于建立一支学习型的团队,领导要走专业化之路,员工要改头换面。

      对于已形成的经验果断打破――求变。创业之初,宅急送在市场推广、品牌塑造、客户开发等方面确实形成了自己一套独道的经验。然而,业务工作的相对滞后已经开始阻碍了宅急送的发展。业务的七寸在哪里?在基地(物流中心)。2003年1月,宅急送华中基地的开通,使华北、华东、华南三大基地由华中联结,形成大半个中国的物流网。可以说基地是各子公司业务的心脏,是口岸(进出港)、分拣、派送、查询乃至包装等各业务接口的“纲”,只有抓住了业务这个“纲”,一切盘根错节的流程才会顺畅。

      对于已有的发展,换档加速,快步前进。

      陈平是一个善于发现亮点的人,永不满足,锐意进取,这是宅急送创业以来的真实写照:陌生拜访、集团开发、市场冲关、客户俱乐部等行之有效的办法,使宅急送在短时间内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市场开发由此向深度和广度不断的挺进。

      陈平也是一个关于发现工作弱项的人,2003年宅急送将强化个性客户服务,聘请美籍、日籍物流顾问参预技术指导,发挥营业厅“桥头堡”的作用,全面出击市场。这是一群意志坚强的人,这是一群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人,他和他们的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结束语

      物流,这是一个巨大的利润源,这里正在进行一场没有销烟的战争,在这个战场上,宅急送与UPS、DHL、FedEx同场竞技,他挚起的是一展民族快运的旌旗,他坚信他的未来,并把这种信心给每一个人。他的一名员工这样写道:

      宅急送的3000多名员工都具有热情的天性;

      他们深深地懂得,如果有一种品质是成功者共有的,那就是投入和热情!宅急送就是这种热情的催化剂,他的机制能使集体智慧最大化;

      他们都有绝对旺盛的精力,经常工作到凌晨;

      他们都有极强的激励能力,无数的精英在他们的激励下为物流事业奋斗;

      他们都有极强的决断力,没有什么棘手的问题可以难倒他们;

      他们都有极强的执行能力,能够坚忍不拔地使决策贯彻到末端;

      宅急送的团队更是一群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是一群不怕展示自己的人,是一群将激情和意志带到讨论桌上的人,是一群对工作负责,不为任何个人、任何机构、任何诱惑而舍弃原则的人。

      这就是陈平以及他所率领的团队 。

推荐访问:物流企业 发展历程 案例
上一篇:“对标一流,查找差距,狠抓落实”专题学习心得体会:
下一篇:[学习《纲要》心得体会]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