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专题“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心得体会

来源:初中作文 发布时间:2020-10-29 点击:

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专题心得体会 (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条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

在《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宪法保障》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从国家公信的角度创新提出了“宪法是国家布最大的公信于天下”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彰显了宪法的权威地位,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宪法理论。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曾载于“戴胄犯颜执法”的典故中: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为整肃候选人员虚构资历谋取官职的不良风气,曾诏令虚构者自首,否则,事发后将处以死刑。后来,有人虚构资历被发现,太宗要处死他,时任大理少卿的戴胄不畏君威劝谏唐太宗应依照法律规定处以流放,唐太宗质问戴胄,“您想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回答道,“陛下的命令可能是出于一时的喜怒,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的大信用,按照法律来裁断,这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全大的信用。”唐太宗听后不仅欣然纳谏,还盛赞戴胄为人忠直。鉴古知今,戴胄依法断案,唐太宗循法而行,向我们充分展示了以法为度在维护法律公信方面的重要作用。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久久为功坚持以法为度就是对宪法公信的最好尊崇。

以法为度要以统一和谐的法律规范体系为前提。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国家各种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但宪法中的基本权利条款欲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效力,实现其所蕴含的价值还需要依托于以宪法为统领的普通法律规范对宪法内容加以具体化。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建立以宪法为统领的统一和谐的法律规范体系,不仅要求构成法律规范体系的各种法律渊源要在外在形式等序上以宪法为依据,不与宪法相抵触、相冲突、相违背,更要求其在内在精神上与宪法保持和谐一致,切实将宪法的原则、规范、理念、精神直接或间接地贯彻在具体的法律规范中。

以法为度要以尊宪尚法的社会法治意识为支撑。宪法的公信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体现于全社会对法律的尊崇和信任程度,宪法公信力的维护与提升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君子慎独”,更要依赖于全社会法治意识的普遍提升。要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头雁效应,使其成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表率,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宪法法律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有力武器,也是全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努力推动全体社会成员形成内心尊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维,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以法为度要以高效公正的法治实施质效为保障。法治的实施质效深刻影响着法治的公信力水平,“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有法律不实施比没法律还可怕,因为其直接伤害了人们对法治的信仰。法治实施要以公正为前提,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要准确把握新时代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新要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次执法活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正。法治实施还要以高效为支撑,迟到的公正是打折扣的公正,深刻影响着法治实施的权威,要加强法治实施能力建设,以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提升宪法的公信力。

在《坚持以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一文。强调要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全面依法治国”这六个字可谓家喻户晓,就连小学生都可能脱口而出,但这六个字所蕴含的深层次含义,我们又知道多少呢?要走好全面依法治国的“长征路”,就必须弄清楚“谁人来走”“路有多宽”“路有多长”的问题。

走好法治“长征路”,试问谁人来走?每一个人。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人人崇法、守法,法治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法治“长征路”也就需要每一个人来走。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等国家权力机关担负着“科学立法”的职责,公安等行政部门担负着“严格执法”的职责,法院、检察院等司法部门担负着“公正司法”的职责,中国公民及来华人员担负着“全民守法”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要坚守好自己的岗位职责,摆正自己的角色定位,行使好手中的权利,履行好法治的义务,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从而才能形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依法治国“大格局”。

走好法治“长征路”,试问路有多宽?放眼无边。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论是国家的政治、经济的运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都要依照法律进行,不允许有任何游离在法律之外的人和事。并且要确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此处的法便涉及到宪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程序法等百余种法律,大至生死、小至鸡毛蒜皮都离不开法律。这就是法治“长征路”的宽度,而我们平常所见到的、接触的或是经历的也只是它的冰山一角,要走好这条法治“长征路”,还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争做知法、懂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走好法治“长征路”,试问路有多长?心间距离。法治是一个时代文明的象征,全面依法治国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次行动,而是需要长期坚持下去的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治国方略。走好法治“长征路”既要有“披荆斩棘”的能力,也要有“刮毒疗伤”的勇气,要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法治也是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法治“长征路”的长短取决人民对法治意义认识的深浅,认识到位距离就“短”,认识不足距离就“长”。关键在于“人心”。走好法治“长征路”,还需要不断拉近人与人心间的距离,才能更快建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在《走符合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一文中,总书记强调,《世界人权宣言》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文献,对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权治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世界美好未来。

实现人民充分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矢志不渝的追求。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总书记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发展作为奋斗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发展成就归结到一点,就是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时代在发展,人权在进步。总书记强调,中国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和当代实际相结合,走符合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把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协调增进全体人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权利,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实现更加充分的人权保障,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做人权保障事业的倡导者、践行者和推动者,坚持走符合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中国人民的各项权利必将得到更好和更高水平的保障,中国人权事业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在《结合地方实际创造性做好立法监督等工作》一文中强调,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是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重要举措。40年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履职尽责,开拓进取,为地方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结合地方实际创造性做好立法监督等工作,就必须在所立之法中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愿、增进人民福祉,才能“立”好书写人民的“法”治篇章。

“体现人民利益”是立法思想之“源”。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也是最为辛勤的劳动者,引领了无数个时代前进的步伐。“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对服务人民的每项工作的根本要求,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更要坚持立法的思想之“源”,全方位“体现人民利益”,深入细致地搞好“立法”前的调查研究,原原本本弄清楚人民利益究竟有哪些,要把人民利益“问得清”“看得准”“听得明”“记得住”“写得出”,仅仅依靠“填个问卷”“开个会议”“发个言论”是远远不够的,立法“体现人民利益”实际上就是“维护人民权益”。

“反映人民意愿”是立法遵循之“魂”。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大代表依法行使权力,行使的正是人民的权力。立法“反映人民意愿”就是法治“魂”的体现,法治有了“魂”也就有了生命,有生命的法才能“立得稳”“立得正”“立得久”。人民最大的意愿是追求“进步”,没有人甘愿“落后”,因为“落后就要挨打”,地方人大肩负着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任务的使命,而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发展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归根结底,人大的使命和人民的意愿之间的关系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首先要根据人民意愿“精准立法”,同时不断提高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能力和水平,才能依法助力再实现人民的意愿。

“增进人民福祉”是立法追求之“象”。全面依法治国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护航员”,而发展的归属就是为了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立法”也须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依法治理,人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幸福指数升高了,就是立法所追求的结果,也就是一副和谐的美好生活之“象”。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须紧紧围绕解决地方实际问题、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才能真正把民情、民意、民智、民利写进法治篇章,也才能让人大代表真正“代表人民”,凸显新时代人大工作的重大意义。

《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2019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全文从八个方面对人民政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强调了三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文章指出,“广大政协委员要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认真履行委员职责”。各级政协委员要牢记总书记重托,充分履职尽责,以模范行动展现新时代政协委员风采。

政协委员要厚植“为国履职”的情怀。政协委员由各方面郑重协商产生的代表性人士,代表各界群众参与国是、履行职责,这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作为政协委员,要深刻认识和切实珍惜委员荣誉和政治身份,旗帜鲜明讲政治,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刻在政治立场上不含糊、政治原则上不动摇,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遵守宪法法律和政协章程,锤炼道德品行、严格廉洁自律,当好人民政协制度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在关键时刻靠得住、站出来、敢发声。

政协委员要坚守“为民尽责”的初心。作为政协委员,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把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人民政协工作中去。要落实“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重要要求,不断增强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要大兴调查研究、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树立协商理念,掌握协商方法,聚焦发展难题,坚守为民初心,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建诤言、献良策,参政参到关键处、议政议到点子上。

政协委员要树牢“事业在心”的意识。政协委员要积极向群众宣传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引导所联系群众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及时反映群众利益和诉求,努力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解疑释惑工作。要以强烈的事业心,珍惜舞台、珍重责任,建功立业、书写精彩,始终坚守边界、不断扩大眼界、努力提升境界。要把充分发扬民主、善于商量问题、坚持平等议事的要求贯穿到履职全过程,提升综合素养,努力成为政协工作的行家里手。要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为促进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出实招、谋良策。

政协委员要勇担“责任在肩”的使命。作为政协委员,要大力增强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以“责任在肩”的强烈使命感,以过硬的政治素养和履职能力,自觉投身于凝心聚力、决策咨询、协商民主、国家治理第一线的火热实践。要积极参与国是,交好委员作业,做好时代答卷,努力把建言资政、凝聚共识等务虚的事情做得有实际意义,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心、汇聚团结力。要加强对前瞻性重大问题的思考研究,着力提出富有远见的“金点子”,以实打实的业绩赢得社会各界的尊重和认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文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文中提到,“近代以后,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各族人民共御外侮、同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如今,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要汲取抗战历史中呈现的伟大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民族英雄挺立脊梁,为民族奋进延续文明圣火。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为抗战英雄颁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时指出,“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无论是直接参战还是后方支援,所有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人们,都是抗战英雄,都是民族英雄。”民族英雄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英雄事迹为民族奋进延续文明圣火。在那段波澜壮阔的烽火岁月里,无数抗战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为战争胜利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他们身上铭刻着不朽的战争史诗,他们挺起了中华民族的不屈脊梁。今天我们铭记英雄、尊崇英雄,就是要牢记这些英雄名字背后镌刻着的民族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向英雄看齐、向先进学习,厚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在爱党爱国、服务人民中建功立业;
传承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在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中奋勇拼搏;
弘扬前赴后继、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担当作为、赤诚报国中彰显初心使命稳固如磐。

民族团结空前一致,为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筑牢根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部全民族的觉醒史和团结史,是各民族同胞紧密团结、同仇敌忾、并肩奋战的历史壮举,生动诠释了团结一致、共御外侮才有民族未来的民族共同体理念内涵。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各民族人民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回望那段悲壮激越的历史画卷,各族同胞主动投入抗日战争,掀起了一场势不可挡的全民抗战巨澜,少数民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共同铸就了一座宏伟的民族团结丰碑,全民族抗战史为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筑牢了根基,也是当代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从《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实行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为民族团结建立前提和基础,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抗战时期党的各项民族团结政策的贯彻落实与实践。铭记历史,就是要从中挖掘、汲取精神营养和前进力量,抗日战争中民族团结空前一致,展现出全国各民族同胞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历史一再证明,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国家兴旺之源。

回顾那段血与泪的悲壮历史,无论是救亡图存的抗日先烈、民族英雄,还是全民族万众一心团结抗日的民族气魄,都谱写出了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华丽篇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红色历史中得以升华,为民族复兴凝聚了磅礴伟力。汲取抗战历史中伟大的民族力量,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只有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才能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推荐访问:谈治国理政 学习治国理政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十二专题 习近谈平治国理政 《谈治国理政》感想 谈治国理政全文 积极稳妥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下 积极稳妥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上 积极稳妥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下)课程 积极稳妥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下)课
上一篇:国开(中央电大)专科《中级财务会计(一)》十年期末考试单项选择题库(排序版)
下一篇:品管部各岗位绩效考核表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