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德教育”、“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之辨析

来源:小学作文 发布时间:2020-09-24 点击:

 对“道德教育”、“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概

 念之辨析

 摘要:概念是思维的工具,对概念的厘清是理论最基 础性的工作。“道德教育”、“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 政治教育学、德育原理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概念,但学术界 对这几个概念之区别尚不清晰。本文对这三个概念进行辨 析,旨在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我们更加明确各自研究的 领域,并在研宄中正确地运用这些概念,以便于国内国际的 交流。

 关键词:道德教育;德育;思想政治教育;辨析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 — 519401-0120-04

 收稿日期:2006-09-10

 作者简介:韦冬雪,女,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 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 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概念是思维的工具,对概念的厘清是理论研宄最基础 性的工作。“道德教育”、“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 治教育学、德育原理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概念。但是,当前 学界对这几个概念的认识仍然是模糊的,对它们之间的关系 不够明晰,或停留在任意各自表达的状态,缺乏科学的界定。

 这不仅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德育学科理论和实践研宄的 深入开展,也会影响到国内国际的交流。笔者认为,有必要 厘清三者的关系,对其进行科学的界定。

 一、“道德教育”与“德育”概念的辨析

 对于“德育”概念的理解,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 义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这是从伦理学体系上界定的。广 义德育是从教育学上界定的,德育“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 分的,它的范围很广,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 和道德品质”[1]。道德教育,即培养道德素质的教育,它 以道德这种社会意识形态为内容,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三个部分。由此,狭义德育被包含在广义德育中, 它极易造成研究的困难和思想的混乱。因为,对德育概念解 释的不同,就反映了对德育范畴理解的角度和价值取向不 同,其最终会影响到我们对德育内容和德育实践活动的理 解。

 主张德育即道德教育观点的依据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的理由是:一是德育的概念是由国 外传入我国的,二是国外没有广义德育的概念,三是中国近 现代教育起始,德育就是道德教育的简称。

 他们从“德育”概念的历史由来进行分析。认为,“德育 作为教育世界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最早是英国学 者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一书中提出来的,他把教育划分 为“智育(intellectual educationg)”、“德育”、“体育”。在我国最 早使用“德育”这一专门术语是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章 程》,章程中写道“外国学堂于知育体育之外,尤重德育”。1904 年,王国维以“德育”与“知育”、“美育”三词,向国人介绍叔 本华的教育思想。1906年,他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正式使 用“德育”这一术语,他所说的“德育”是指道德教育。1929年 唐钺等人编撰的《教育大辞书》对“德育”也作“道德教育”的 理解:“德育为教育之一方面,以儿童之道德心之陶冶为目 的”,“是德性之熏陶。”同年,王克仁、余家菊等人所编的《中 国教育辞书》认为:“道德教育训练道德品格之教育也。一称 德育。” [2]可见,“德育”一词最初使用仅指道德教育。此 外,国外没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这些名称。

 因此认为,德育应该仅指道德教育,把德育定义为思 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称,是德 育泛化的表现,并指出泛化的德育界定有以下几大弊端。其 一,将德育视为思想意识领域无所不包的范畴,实际上也取 消了这一概念本身。其二,目前教育学或德育原理方面的著 述往往在下定义时讲德育是“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但由 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心理机制并不等同于道德教育的心 理机制,可资借鉴的西方德育心理学主要讨论的是道德教 育,所以在论述德育过程或德育心理机制等问题时又通变成 了泛化的道德教育过程或心理机制等等描述,这在理论体系 上存有致命的逻辑问题。其三,过于宽泛的德育概念在理论 上往往使人无法在一个共同的语境下讨论德育的问题。其 四,致使在实践中让德育承担其所不能承担的任务,而忘却 其最根本的目标。其五,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问题与政 治、思想、法制或心理问题相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

 因此,有关德育外延的界定应当遵循“守一而望多”的原则。

 所谓“守一”即严格意义上的德育只能是指道德教育[3];并 有学者呼吁:“为‘德育’正名,把它严格限定为‘道德教育’, 把政治教育、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统称为‘社会 意识教育’,目的在于理顺政治教育、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促进各自的研究和理论建设。” [4] 这些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有其合理性,但是它却不符合 我国拥有的悠久的德育历史和现代教育实际情况。

 事实上,英语的“moral”含有“道德的,品行端正的,道 德教育的,精神上的,道义上的,教训,伦理”等含义。

 [5]把“moral education”译为德育是由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 下,尚缺乏对道德理论的系统研究。从英语词义上来看,把 “moral education”译为“道德教育”而不是“德育”应更确切一

 些,既符合国外道德教育的实际情况,也符合我国的教育培 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全面发展”。鲁洁等教授认为, 在中外教育史上,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在教育思想、教 育政策、教育实践领域,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 概念均曾单独或并列地被运用过。只是由于语言习惯的原 因,有的人仍不愿用德育这一广义概念;有的人由于工作岗 位和德育重点内容的不同,也不愿使用广义的德育概念;更 多的人是由于对道德与德这两个不同词的含义区分不清,而 不使用广义德育的概念。即使在共同运用德育这一概念过程 中,也存在着对其含义的不同理解和各行其是的情况[6]。

 因此,所谓为了“与世界接轨”而用“德育”代替“道德教育”概 念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其最终结果会造成人们在研究中思 想上的混乱。其实,任何一个概念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 断完善。

 主张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观点的依据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的理由,一是认为它符合我国的教

 育实际,二是认为符合我国的德育历史。他们认为:“如果把 德育放到德、智、体的关系之上,从德育在学校的位置上来 看,相对于智育、体育而言,德育承担对人的除智、体以外 的教育,因此不能也不应仅限指道德教育,或者用道德教育 取代其他诸如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这是因为学校对学生 的教育仅有道德教育是不全面的,理应还要对学生进行思 想、政治乃至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7]

 王立仁教授在其专著《德育价值论》中,对“德”的词 源及依据我国教育的实际进行分析,认为德与道德是两个不 同属性的概念,德育就是育德活动。他认为,在西周初期的 金文中,德字就己经有了现代德字的形状:由4、直和心三 个字组成,即是在“直”下面加上一个“心”字。这个心字意味 着德的行为既要发自内心又要正直。德首先和基本上是一个 政治的概念,然后才是一个哲学概念。“我们说德首先和基本 上是一个政治的概念,并不意味着德仅仅是一个政治概念, 而是说德在原初上是一个政治概念,在后来的德发展过程 中,它基本上是一个政治概念。”黄崇岳在其《中国历朝行政 管理》一书中曾谈到:“ ‘德’既是统治阶级的自我修养和行 为规范,又是一种统治手段。”作为政治概念,德有三层涵义: 第一层是指能力,第二层是指德的方法,第三层是指治国方 略。因此,德与道德是属于不同属性的概念。道德不是由统 治者提出来的,它来自社会和世俗,是用来调整个人和个人 以及社会与个人之间关系的准则。而德则是一定社会对人的 思想、政治、法纪和道德等品质的标准和要求[8]。所以, 德不仅仅是道德,它包括政治思想法纪和道德品质,道德只 是德的一部分。德育即育德的活动,不仅仅指道德教育。

推荐访问: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道德教育 辨析 德育
上一篇:班级博客大赛策划书
下一篇:小学开学典礼政教主任发言稿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