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明确立

来源:程序员 发布时间:2020-08-24 点击:

 世界近代史工业文明的确立与扩展: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

 欢迎关注微信南疆史话。获取更多内容。

 总特征: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飞速发展,为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奠定坚实基础,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

 时代特征:

 经济:18世纪下半叶,英国市场的扩大促进了技术革新,引发了工业革命。随后,工业革命向西欧和美洲扩展,19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19世纪中叶,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政治:19世纪中期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和完善。工业革命,产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思想: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并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自由主义思潮盛行。

 一、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工业革命的条件。

 (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2)、资金:圈地运动、殖民扩张,增加了资本原始积累。

 (3)、劳动力: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廉价劳动力。

 (4)、技术:手工工场时期的积累,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和奖励。

 (5)、市场:海外市场扩大,原有生产技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直接原因)

 2、主要成就:

 (1)开始行业:棉纺织业的技术革命,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工业革命开始。

 (2)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3)交通: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3、完成:1840年 前后,机器制造业建立,标志工业革命完成。(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制造机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4、特点:

 (1)技术的突破是熟练工人和技师。技术和科学没有真正结合。

 (2)主要集中于轻工业。

 (3)由一国向多国扩展。

 (4)发明少,应用慢。

 5、工业革命的影响

 (1)极大提高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加速城市化进程,改变了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国民经济中,农业比重减少,工业比重增加,城市人口增加,农村人口减少)。

 (3)产生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社会矛盾加剧,催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4)新的经济组织工厂制出现。

 (5)经济思想由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6)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的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在国际贸易中给予他国最惠国待遇、逐渐取消关税保护,这些准则的确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成熟)。

 (7)带来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

 6、工业革命的扩展

 (1)扩展方向:由英国到欧洲大陆、北美。

 (2)美国工业革命:机床出现,通用部件的标准化生产。

 【易错点】

 1、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而不是瓦特改良蒸汽机。

 2、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不是大机器取代工场手工业,而是用机器制造机器。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与新航路开辟后,基本形成与工业革命时期。

 二、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

 (一)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民主权力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

 1、原因:

 (1)根本:工业革命后,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获取更多政治权力。

 (2)议会的选举制度不合理。

 2、内容:放宽对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重新分配议席。

 3、结果:选举权扩大,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大权力。

 4、评价:

 (1)积极: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选举权和参政权,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2)消极:工人、贫民和妇女的政治权利受到限制。

 5、补充:英国普选权的扩大

 (1)光荣革命后的民主是贵族民主。(有财产限制)

 (2)1832年议会改革后,由贵族民主转变为工业资产阶级民主。

 (3)19世纪后半期,英国两次议会改革,所有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但有性别限制。

 (4)1918年,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获得选举权。

 (5)1969年,英国实现全民普选。

 (6)英国民主政治的确立是通过妥协、渐进方式实现的,有利于社会稳定。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对象不断扩大,财产限制不断降低,直至取消。

 (二)美国内战及两党制的形成

 1、美国内战(1861——1865)

 (1)原因:A、北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南方奴隶制的存在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导火线:1860年,主张废除奴隶制的林肯当选总统。

 C焦点:奴隶制存废问题。

 (2)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3)评价:

 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B、林肯颁布《解放黑奴宣言》,废除了奴隶制,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1865年后的短短二十多年,美国迅速超过英法等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2、两党制

 (1)19世纪后半期,美国两党制最终形成。

 (2)本质:资产阶级内部的利益之争,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三)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艰难历程——君主制和共和制的反复

 (1)法国大革命背景:18世纪,法国是欧洲大陆上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封建势力强大,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推翻封建统治,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2)法国大革命及结果:法国大革命时期受卢梭激进思想影响深远,在革命过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暴力特征,为了维护民主不惜牺牲自由(如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法国大革命最终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体,但围绕君主制和共和制斗争激烈。

 (3)共和制确立前的政局:政体和政权更换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原因:封建势力强大,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2、共和政体的确立

 (1)标志: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2)宪法内容:①立法权归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院普选产生,参议院间接选举产生。

 ②、行政权归总统和内阁,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③、内阁对参议院负责。④⑤

 

 (3)意义:从法律上阻断了封建势力复辟的可能,使法国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基础。

 【易错】

 1、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选出,对议会负责;美国总统间接选举产生,与国会相互制约,对宪法和人民负责。

 2、法国共和制的特点是总统和议会权力都很大,这是双方妥协的结果。

 3、法国共和政体确立艰难原因:法国小农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封建势力强大;周边君主制国家干预法国革命。

 (四)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背景: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1)统一原因:19世纪中期,德意志四分五裂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普鲁士经济军事实力强大,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

 (2)统一方式:三次王朝战争。

 (3)统一结果:1871年建立德意志帝国。

 2、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

 (2)内容:①规定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②皇帝权力巨大,国家元首、军队统帅,任免宰相和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

  ③宰相主持政府工作,由皇帝任命而非议会选举,对皇帝负责而非议会。

  ④议会行使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但法律需皇帝批准。

 (3)特点: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君主专制是实,民主立宪是虚。

 (4)评价:

 积极:①用法律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确立君主立宪政体,标志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

  ②有利于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德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局限:保留大量封建专制主义残余和浓厚军国主义传统,最终挑起两次世界大战。

 【重点突破】德国政体不完善的原因

 1、资本主义发展起步晚,封建容克地主势力大。

 2、德国统一是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的,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

 (五)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俄国实现农奴制改革,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依然实行君主专制统治。

 (六)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促进日本资本主义发展,19世纪末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

 【归纳总结

 一、英美法德代议制确立的特征

 1、英国:

 (1)制度演变体现了连续性、渐进性、创新性的特点。

 (2)英国君主立宪制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

 2、美国:

 (1)联邦制、分权制衡、民主原则是美国宪法的主要特征。

 (2)美国通过战争与法律形式维护了国家统一。

 3、法国:法国共和制与民主制的斗争激烈

 4、德国

 (1)德意志帝国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2)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是不彻底和不完善的。

 二、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统一性

 (1)一个核心:代议制民主。

 (2)两种政体: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者均是为了防止专制限制王权为目的。

 (3)三种原则:民主化、法制化和制度化原则。

 2、多样性

 不同的国家选择的政治制度不尽相同。说明政治制度的形成是由本国国情决定的。

 三、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

 1、背景:

 (1)经济(根本):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日益暴露,出现经济危机,工人处境恶劣。

 (2)阶级: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工人阶级觉醒。

 (3)理论来源:批判继承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共产党宣言》——1848年

 (1)内容:第一次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社会发展的规律,指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2)意义: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二)巴黎公社

 1、背景:民族矛盾(普法战争)和阶级矛盾(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国民自卫军)尖锐。

 2、措施:

 (1)政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公职人员选举)。

 (2)经济: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具有无产阶级性质(没收资本家工厂,八小时工作日)。

 3、意义: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4、失败原因: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根本原因是当时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

 【归纳总结】国际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1、从空想到科学(空想社会主义者到《共产党宣言》)

 2、从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

 3、从理论到现实:十月革命。

 4、一国到多国:二战后东欧和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5、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各国的改革。

 四、新的社会思潮

 (一)、自由主义

 1、内涵: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的经济思潮。18世纪末19世纪初,其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主张对内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对外自由贸易,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保护。

 2、核心:自由生产、自由 竞争、自由贸易。

 3、评价:具有反封建的性质,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二)浪漫主义

 1、背景:

 (1)18世纪末、19世纪30年代,欧洲战争频繁,社会动荡。

 (2)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2、特点:

 (1)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2)文学创作以丰富想象力构思和起伏的情节描写。

 (三)现实主义

 1、背景:19世纪30年代后,欧美国家社会矛盾尖锐。

 2、特点:关注现实问题,描写社会现实揭露和批判社会罪恶。

推荐访问:确立积极分子 确立 工业 文明
上一篇:对党旗承诺心得体会
下一篇:有关开展“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贯彻落实情况效能监察实施方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