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视角下探讨隐喻汉英互译

来源:职称计算机 发布时间:2020-10-26 点击:

 从跨文化视角下探讨隐喻汉英互译

 摘要: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蕴涵着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隐喻的翻译尤其复杂,在隐喻翻译过程中为了保持隐喻特征,并成功传递文化内涵,本文提出了直译法,转换喻体法和解译法三种翻译策略。论文关键词:隐喻,文化,翻译,策略 隐喻自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研究至今,已有 2400 余年的历史了,关于隐喻的研究和认知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隐喻研究的初级阶段,传统修辞学的类比理论占了主导地位,认为隐喻仅仅是一个修辞手段,是按照类比的原则进行的隐性比较。到 20 世纪后半期,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研究的核心和方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仅是对语词的修饰或者美化,而且是思维和认知现象,是人用甲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乙事物的一种手段。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事物(Lakoff&Johnson)。这样,隐喻的范围或领域大大扩大了,不但普遍存在于各种文体的文本(如诗歌、小说)中,而且大量使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语言是隐喻的载体,隐喻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如理智、情感、人生意义等,都是用隐喻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可以说,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大隐喻。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家 Newmark 曾指出:英语语言中有 3/4 是使用隐喻语言。汉语中使用隐喻的情况也比比皆是,特别是在习语和谚语中。中国学者刘振前、霍兴花在其论文中也提及:人一生大约使用 470 万个新颖的隐喻,2140 万个定型化的隐喻。隐

 喻的频繁使用无疑提高了其在语言学界的地位,引来一波隐喻研究热潮。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包含着重要的文化信息,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手段。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二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在隐喻使用上也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隐喻汉英翻译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隐喻翻译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汉语隐喻的喻体根据相似点在我们思维中创新,在译文中建立起与原文一致的喻体寓意相似点。本文拟在跨文化的视角下对汉英隐喻的翻译策略重新探索,以推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的传播。

 2.英汉语中的隐喻对比 美国认知语言学派提出的“隐喻概念系统”(The Systematicity of Metaphorical

 Concepts)和“概念结构理论”(Theories of Conceptual Structure)非常有效地解释了汉英概念隐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些理论为人们更全面地了解语言、思维、概念、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野。汉英两种语言中的一些概念隐喻所表达的语义是相同的,但其所使用的表达手段和喻体经常有所不同。换言之,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在概念隐喻层面上有较大的相似性,而在具体语言表达层面上则有较大的差异。

 2.1

 英汉语中隐喻概念的共性 隐喻是人类共同思维方式,汉语和英语中的概念隐喻都反映着客观世界,两者的这个关系基础构成了汉英隐喻思维的基本共性。人类认知经验的共性和他们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本身的相似性为不同语言中

 相似性隐喻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尽管不同民族使用的语言系统迥异,但基于共同的认知结构,扎根于不同文化的隐喻便可能重合,体现共同的隐喻概念。

 例如,lamb(羔羊) 与 lion(狮子)这两个动物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喻意相似点很多,lamb(羔羊)喻指“老实;温顺”,而 lion(狮子)则喻指“凶悍;威猛;英勇”。因此,His wife and my wife are twin sisters, but his wife is a lamb and mine is a lion.这个隐喻句若直接按原文喻体翻译成汉语,文化喻意依然能够保持不变。译文为:他妻子和我妻子是孪生姐妹,但他的那位是羔羊,而我那位却是狮子。译文中的隐喻完全能在我们的思维中形成与英语者思维中相同的概念。这是英汉语中隐喻概念相似性的体现,而对于英汉文化寓意一致的常规隐喻,一般可以直译隐喻喻体。

 2.2 英汉语中隐喻概念的个性 汉英隐喻差异源于汉英语者的思维差异。虽然说隐喻是人类的共同思维方式,语言表达中充满隐喻,但是不同的物质文化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很大。在不同的语言中表达同一概念,就可能有很多不同的隐喻。把握汉英语言中的同义不同形的隐喻是我们认识、接受、解释汉英文化差异的过程,也是汉英语言者思维差异的集中体现。所以隐喻又具有民族性和约定性,体现着不同文化的差异直至冲突。

 例如,汉语中表示“极少;极轻”的量词有“丝”,10 丝等于 1 毫。汉语表达中,“丝”常被视作隐喻词。“丝”作为量词折射出中国文化的思维特征。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国,素有“丝绸之邦”的美誉,汉民族对丝绸

 的认识和长期使用导致蚕丝的“细;轻”这类特征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所以,汉民族把“丝”隐喻为“极少或极小的量”就是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所致。这一隐喻用法在英语中没有现成的对应词,所以被翻译成英语时原文“丝”的隐喻特征经常丧失,仅用“a bit; the slightest amount of; a tiny bit; least bit”这类量词表示不出“丝”的隐喻色彩。这是英汉文化不对等的现象,体现了英汉隐喻概念的个性,在翻译时要避免文化缺失现象。

 3.跨文化视角下的隐喻汉英互译 隐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怎样实现隐喻的功能对等,即译文和原文在语言和文化上尽可能的对应,从而最大限度地使译文接受者作出与原文读者体验十分接近的反应,应是隐喻翻译的关键所在。为实现此功能对等,让文化喻意在译文中不至于缺失或亏损,翻译过程中借助一定的变通和补偿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3.1

 Newmark 的隐喻翻译策略 关于隐喻翻译,Newmark 指出:“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因为隐喻翻译给译者呈现出多种选择方式:或者传递其意义,或者重塑其形象,或者对其意义进行修改,或者对其意义与形象进行完美的结合,所以这一切又与语境因素、文化因素如此密不可分,与隐喻在文内重要性的联系就更不用说了。”这段话高度概括了隐喻翻译的复杂性,也指出了隐喻翻译共性规律。他在其论著《翻译教程》第十章中提出了 7 种隐喻翻译的方法,并根据使用频率的高低依次分类。这7 种隐喻翻译策略依次为:1)reproducing the same image in the target

 language(在目标语中重现相同的喻体):这主要用在英汉语对喻体有相同的或相似的认知和理解,直译不会造成歧义和文化缺失。2)replacing the same image in the source language with a standard target language(用目的语中的标准喻体取代源语中的标准喻体):这也就是转换隐喻形象,用不同喻体表示同一喻义。3)translation of metaphor by simile(用明喻代替隐喻,保留喻体):这种方法是翻译时把一些隐喻运用“…似的”、“象…一般”、“犹如…”(as, like, as….as)等比喻词将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从而把它们转化成明喻。

推荐访问:隐喻 汉英 视角
上一篇:劳务合同(采面),(1)
下一篇:调度室年度工作总结例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