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从翻译目论看英语新闻翻译中隐喻翻译

来源:成人英语 发布时间:2022-10-26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从翻译目论看英语新闻翻译中隐喻翻译,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从翻译目论看英语新闻翻译中隐喻翻译

从翻译目的论看英语新闻翻译中的隐喻翻译6篇

【篇1】从翻译目的论看英语新闻翻译中的隐喻翻译

第五讲 翻译目的论简介

即就是Skopos theory

skopos是希腊语,意为“目的”。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skopos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除了Skopos,弗米尔还使用了相关的“目标(aim)”、“目的(purpose)”、“意图(intention)”和“功能(function)”等词。为了避免概念混淆,诺德提议对意图和功能作基本的区分:“意图”是从发送者的角度定义的,而“功能”指文本功能,它是由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知知识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

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可见原文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明显低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

一、翻译目的论的产生与发展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汉斯•费米尔(Hans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等提出的翻译理论。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费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Skopos theorie and beyond),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1. 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的翻译标准的功能分类说(the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中首次提出翻译功能论(functional approach),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她提出翻译应有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 和基于原语和译语功能关系的功能批评模式,有时因特殊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具有不同的功能。理想的翻译应该是:原文本与目标文本在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等几个层面与原文建立起对等关系。这本《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也被认为是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形成的起点。值得强调的是她的这种理论观仍是建立在以原文作为中心的“等值”基础之上的,其实质指的是寻求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
2. 汉斯•费米尔(Hans Vermeer)的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
赖斯的学生费米尔则进一步打破了对等理论的局限,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提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活动的第一准则,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目的论。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费米尔根据行为理论提出翻译(包括口译、笔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并且具有人类行为活动的一般共性——这是一种受特定背景影响的有目的的活动。费米尔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intra—textual coherence)和“语际连贯法则” (inter-textual coherence)。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文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这三条原则提出后,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应该由译者来决定是否,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

费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对于中西翻译史上的归化、异化之争,乃至近二三十年译界广泛讨论的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目的论”都做出了很好的解释。翻译中到底是采取归化还是异化,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由于功能翻译理论就是以“目的原则”为最高准则,而任何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片名翻译的最终目标和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了解影片的主要内容,并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因此我们需要对功能翻译理论尤其是“目的论”流派做简单了解。

3.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 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曼塔利发展了费米尔的目的论,指出“翻译是一种用于达到特别目的的复杂行为”。曼塔利翻译理论的研究对象涵盖所有的跨文化转换形式,“翻译”一词在曼塔利的理论中也已脱离了传统的内涵。她提出区别“翻译”和“翻译行为”。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指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设计的信息传递过程;
而翻译只是一种文本形式上的跨文化转换活动,翻译是翻译行为的具体操作。此外,她还强调了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就这样,功能派翻译理论从译入者的全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使翻译从原语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该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理论和目的论有颇多共同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融合。

4. 诺德(Christiane Nord)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诺德作为第二代目的论的代表继承和发展了第一代目的论者的理论。在功能派学者中,她首次用英文全面系统地整理了功能派各种学术思想,阐述了功能派复杂的学术理论和术语。诺德在1997年出版《目的性行为》全面系统地整理归纳了功能派的各种学术思想,说明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自形成以来受到的各种批评,并对这些批评做了回答。针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不足,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作为对目的论的补充。“功能加忠诚法”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对翻译过程中的各方参与者负责,竭力协调好各方关系。“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翻译使由于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障碍无法进行的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从此,“目的论”从译者的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为翻译理论界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
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全面总结和完善功能派理论。克里斯汀娜·诺德首次用英语系统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克里斯蒂娜·诺德对功能派各学说进行了梳理,并且提出译者应该遵循“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从而完善了该理论。

二、运用原则

1.目的原则

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在译人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但翻译活动可以有多个目的,这些目的进一步划分为三类:(1)译者的基本目的(如谋生);
(2)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
(3)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的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式)。但是,通常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人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Venuti:2001)因此,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特定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 — 直译、意译或介于两者之间。

2.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连贯性(coherence rule)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人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这相当于其他翻译理论所谓的忠实于原文,但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3.忠诚原则(loyalty principle)

这是由诺德提出的。她发现目的论有两大缺陷:首先,由于文化模式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对好的译文有不同的看法;
另外,如果目的原则所要求的译文的交际目的与原文作者的意图刚好相反,那么我们就会遵守目的原则而违背忠实性原则。因此,诺德就提出了忠诚原则来解决文化差异及翻译行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诺德认为,译者对译文接受者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必须向他们解释自己所做的一切以及这样做的原因。这是忠诚原则的一方面。该原则的另一方面则是要求译者对原文作者忠诚。译者应尊重原作者,协调译文目的语与作者意图。(Nord:2001)因此,忠诚原则主要关注翻译过程中译者与原作者、客户、译文接受者等参与者之问的关系。诺德提出译者应该遵循“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从而完善了该理论。

总之,这三大原则构成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但是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这是目的论的首要原则。
三、评价标准
至于翻译的标准,目的论用充分性(adequacy)而非等值(equivalence)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在目的论理论框架下,充分性指译文要符合翻译目的的要求,“在翻译过程中以目标为基础选择实现翻译目的的符号”。这是一个与翻译行为相关的动态概念。等值指译语文本与源语文本出于不同的文化语境但实现了相似的交际功能。等值只是充分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描述翻译结果的一个静态概念。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了解到,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并不是普遍适用的,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以目的原则和忠诚原则为指导,用合适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

与传统“等值观”不同,德国功能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而是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以译文的预期功能为出发点,根据各种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也就是说,译者的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即所谓的“目的法则”。在注重译文功能的同时,该理论同时强调译文在译语环境中的可读性,即“连贯法则”,以及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际连贯,即“忠实原则”,但后两者都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

Skopos theory: pros and cons

Pros:

1.Purpose governs translation;

2.produce equivalence to various aspects of the source text, that is, one text various translations;

3.client is a key factor;

4.free from control of language.

Cons:

1.Concept of purpose is too unstable;

2.without equivalence, the translator may deviate from the original text;

3.accuracy can be compromised;

Skopos theory examples

What’s in a name?

It sounds ordinary on paper. A white shirt with a blue check. In fact, if you asked most men if they had a white shirt with a blue check, they’d say yes.

But the shirt illustrated on the opposite page is an adventurous white and blue shirt. Yet it would fit beautifully into your wardrobe. And no one would accuse you of looking less than a gentleman. Predictably, the different white and blue check shirt has a different name. Viyella House. It’s tailored in crisp cool cotton and perfectly cut out for city life. Remember our name next time you are hunting for a shirt to give you more than just a background for your tie.

On women and children’s wear as well as on men’s shirts, our label says—quietly but persuasively—all there is to say about our good quality and your good taste. Our label is our promise.

名字算什么?

写在纸上它听起来平平常常。带蓝格的白衬衫。事实上,如果你问大多数男人他们是否有带蓝格的白衬衫,他们都会说有。

但是,下页展示的衬衫是色调大胆的蓝格白衬衫。它会为你的衣櫃横添风采,穿上它没有人会责怪你缺少绅士派头。可以预想,这种不同的蓝格白衬衫会有一个不同凡响的名字:维耶拉。它为都市生活选用凉爽的棉布精裁细製。下一次你寻购衬衫时请记住我们的名字,它给你的不仅是作爲领带的背景。

对妇女和儿童的服装正如我们对男人衬衫的承诺,我们的品牌悄悄地动人地说, 这裡展示的是我们的上乘质量和你们的一流品位。

(A translation guided by equivalence theory. Flexible places still can be seen.)

名牌推荐

英国人以其衬衫的风度闻名世界。其知名品牌就是维耶拉衬衫,它以精纺棉布为面料,由英国维耶拉品牌精心裁製,质量上乘,畅销世界。维耶拉特此郑重地承诺:蓝格白底,是白马王子的首选,风度翩翩,惹来窈窕淑女的青睞。穿上维耶拉, 男人闯天下。穿上维耶拉,生活真瀟洒。

维耶拉还请您关注我们出品的妇女和儿童服装,百分之百的一流品位,百分之百的质量保证。

(A translation guided by Skopos theory.)

Examples about names:

1.Tiger Woods 2. Green Span 3. George Bush 4.Poor Simon

5.Gold Lion 6.Tencent 7. 百度

弗米尔

翻译“目的论”创始人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去世(1930-2010)

On 4 February 2010, the great translation theorist and scholar, Professor ,Dr. Hans J. Vermeer, our invaluable and very dear teacher and friend, departed from us. We, his friends and students and everyone who knew him, feel this loss deeply; the pain and emptiness caused by his passing away is indescribable. The wor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has lost one of its founders, one of its most productive and creative theorists, and a magnanimous, modest and caring teacher, who was the source of so many works and who inspired countless researchers and scholars. We offer our deepest condolences to all his friends, colleagues and students and to the 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studies community.

弗米尔提出的翻译目的是目的与功能理论的基础概念,目的论成为该理论的核心。弗米尔是莱斯的学生,也是海德堡大学的翻译教师,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弗米尔在1976到1977年的一系列讲座中,提出了翻译的普遍理论的框架,随后出版了《普通翻译理论框架》(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1978),成为目的论的基础。1984年,弗米尔和莱斯撰写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成为目的论的宣言。在书中,他与莱斯提出,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过程,而应该把翻译看成是将一种语言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符号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活动。因此,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任何行为都有一个目标,一个目的。

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任务的出发点与根本,大大转变了我们原有的翻译观念。目的决定一切,从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到对原作形式与内容的取舍,到目标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的为参照。弗米尔把原文只是看作是一种“信息供源”,仅提供翻译委托所需要的信息,而不再是评价译作的唯一或最高标准,译者有权按照翻译目的来取舍其中的信息,是否与原文保持篇际一致是由翻译目的来决定的,忠实于原文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性。翻译位于两极之间——遵循目标文化的行为与预期,与用目标文化的方式来表达源语文化的特征,这两极间存在多种可能性,忠实于原文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性。翻译目的实现的可能性取决于目标文化的条件,而不是源语文化。委托只是间接依赖源语文化,因为翻译不得不涉及到原文本,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这个目的的实现需要依靠目标文化与源语文本的关系。翻译中使用的很多术语,也需要根据特定的任务来定义,如翻译、释译、改编等。

学习翻译理论的人,都应该熟知翻译“目的论”。应用翻译“目的论”来解释翻译现象,指导翻译实践与译员培训的论文也很多。翻译“目的论”成为了当代德国最具代表性的翻译理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让我们继续推动这个理论的发展,来纪念弗米尔博士。

Skopos theory

与nida的理论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

目的论one to several translation 看翻译目的觉得翻译策略

【篇2】从翻译目的论看英语新闻翻译中的隐喻翻译

翻译目的论

  卞正东

  (江南大学外语系, 江苏 无锡 214063)

  摘要:翻译目的论是一种较新的西方翻译理论模式。从西方翻译目的论入手,从作者的目的和译者的目的两个角度论述了目的论对英汉互译的指导作用。从一些具体的佳译实例和一些翻译失误的分析中得出结论:译者要想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就必须考虑翻译目的因素。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研究;交际翻译

  一、引言

  翻译目的论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它的建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取向受到挑战,反动者摈弃独霸译坛的结构主义刻板模式,以开先河者的姿态为译界注入了一股对经院派迂腐之气具有祛除力的清流。[1 ]

  翻译目的论( Skopos Theory) 是由德国译论家HansVermeer 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模式,该理论基本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研究聚焦在翻译过程中各种目的的选择上,因此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为翻译的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它传递说话人的意图。在意图、意义、语言三者的关系上,意图赋予语言以意义,意义是意图和语言相结合的产物,语言则是联结意图和意义的中介或纽带,也是这两者的外化、物化手段。因此,要确定话语意义,就必须充分考虑说话人的意图、交际场合以及听话人的背景知识、信念、态度等语境因素。就翻译而言,它们是一种“三元关系”间(即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 的明示推理过程。[2 ]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既要通过原文语境关联推理认知原作意图和意义,与原作者达成认知上的共识而构成交际的一方,又要通过译文将自己认知的原作意图及其相关信息与译文读者交流而形成交际的另一方,从而完成这种“三元关系”间的跨文化语言交流。但是,由于文化环境、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原作意图极其语篇形式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原语与译语的语篇功能在很多情况下往往也难以一致。对于这种情况,继费米尔(H. J . Vermeer) 之后,以莱斯(K. Reiss) 、诺德(C. Nord) 等为主的“目的论”学者提出了明确的主张。他们认为,为适应译文文本功能、新的交际环境和译文读者的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将自己放在译文读者的位置上,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

  使译文既能连贯自如地传达原作内容又符合目的语规范和文化标准。并且,译者还可根据需要对原文进行适当调整、删减甚至改写。目的论为译者顺利实施其翻译策略提供了可行性途径。

  二、分类

  笔者认为,翻译的目的可从两大方面加以考察,

  即原作者的目的和译者的目的。

  1. 作者的目的

  原作者目的性也称意图性,它是一种“态度”,是语篇作者想使自己的作品具有连贯性和接应性,并借此达到一定的目的,诸如讽刺、逗乐、劝导、介绍某个操作的过程等。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应该充分领悟原作者的意图。只有在此基础上他才能够作出正确合理的翻译选择。

  掌握原作目的性对理解文学作品的语言尤其重要。一般情况下,作品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逻辑连贯。但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有时有意违反语言常规,

  以至出现局部的不合逻辑、信息冗余、模棱两可等现象,同常规的语言产生鲜明对照。这些语言变异情况往往是作者意图的一部分,译者如果不加区分地对它们进行编辑,使之“简洁明了”,“逻辑连贯”,就会造成原作意图的扭曲和变形。例如,在雪莱《西风颂》中的“. . . I fall upon the thorns of life ! I bleed !. . . ”

  王佐良先生译为“我跌在人生的棘树上,我血流遍体”,对遍体两字的使用值得商榷,因为不只是身体在流血,心里也在流血。据此,译成“血流”两字足矣,译为“血流遍体”反有画蛇添足之嫌。究其原因恐怕是考虑到整节的韵式,其实是因形害意。这里“bleed”实为虚指,江枫先生将其译为“我倾覆于人生的荆棘! 我在流血”,译语的模糊性使原句的隐含意义得以保留。[3 ] 又如:Didn’t she swear she’d never again believe anything in trousers ? 她不是发誓此后再也不相信穿裤子的家伙了吗? 当然,“穿裤子的家伙”可联想到男人,但译文却不说“男人”,而说“穿裤子的家伙”,正是文字的俏皮之处,表现出原文一种对男人的鄙夷态度;若译为“她不是发誓以后再也不相信男人了吗?”不但说话人的特殊态度表现不出来,文字也平淡无奇了。原作者的创作意图自然也无从表现。因此原文隐晦,译文也还它隐晦。所以说上述原译文译得好,属老到、传神的译文。[4 ]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理解原作的意图性,

  合理地接受它。如果理解中产生隔阂,应努力打破这种隔阂,这是忠实原文的一个重要标志。充分理解原作者的意图性,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创作思想、风格及写作技巧。如果原作的意图性不能保留,那么,译作就是不忠实的,而且是不可接受的。

  语言不仅负载着厚重的文化信息,浸淫着绚丽的文化色彩,而且还通过修辞、语体等手段向读者暗递着美妙的“弦外之音”。原文若是散发着阵阵幽香的灿烂山花,那么,信息的传达只是“绘其形”,而未能“留其香”。直译是忠实深层结构的传达且不忘表层结构风格再现的方法。[5 ] 英国当代作家HectorHugh Munro 的短篇小说Mrs. Packletide’s Tiger 中的贵夫人Mrs. Packletide 精神空乏,出于对Loona Bimberton 的妒忌,不远万里,去印度狩猎老虎,结果英国各大报的头版都刊登了她与自己射死的老虎的合影,风头出尽。后来,其雇来的女伴Mebbin 以她射死诱猎物山羊,而吓死那只垂死老虎的丑闻为资本,巧妙地讹诈了女主人而获得不义之财———一幢周末别墅。对此别墅的描写,作者有一段读似寻常闲笔其实发噱逗人的文字:Louisa Mebbin’s pretty weekend cottage , gay in summer time with its garden borders of tiger - lilies , is the wonder and admiration of her friends.

  令人叫绝的是tiger lilies 一词。成功的影射,妙趣横溢。它暗示读者:别墅主人“敲竹杠”得来的这幢别墅与“虎”有关!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对tiger lily 的释义是: a type of tall lily with black spotted orange flowers.《新英汉词典》将lily 释义为:百合属植物。也许是根据上述译文,我们读到的译文只“绘其形”,而未能“留其香”:Mebbin 小姐的漂亮周末别墅,是使她的朋友们惊奇和羡慕的地方。

  花园四周长着红百合,夏季就更招人喜欢。原文中的tiger 渴望“直译”,因此它万万不能从译文读者的视线中消失。试译:路易莎? 梅宾小姐的漂亮的周末别墅,夏季时节花园四周的虎皮百合色彩艳丽,令她的友人惊叹不已。

  动机和意图往往是构成语言风格的心理基础。

  要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性,就不能忽视作者赖以表达原作的语言风格。不仅要使语言达意,而且要使语言产生移情的效果。[6 ] 例如: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第一册中收录了加拿大作家阿瑟·黑利著的畅销小说《旅馆》的节选《讹诈》,原文中有这么一段话:

  “Well now , there’s no call for being hasty. ”The incongruous falsetto voice took on a musing note. “What’s done been done. Rushing any place ain’t gonna bring back the kid nor its mother neither. Besides , what they’d do to you across at the headquarters , Duke , you wouldn’t like. No , sir , you wouldn’t like it all . ”

  梅仁毅等编写的本册教师用书上译为:

  “嗨,不要仓促行事。”他的不协调的假嗓子带上了一种若有所思的声调。“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到处乱跑并不能使已死去的孩子和母亲复生。再说,

  警察局那边对你的处理,你是不会喜欢的。是的,先生,你是不会喜欢的。”

  原文描写一位素质低下、贪婪狡诈的私人侦探绞尽脑汁向开车肇事后逃跑的公爵夫人敲诈勒索,

  最终落得可悲的下场。这位侦探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有意在交谈中使用不规范的口语,以此拉大和公爵夫人的距离。但参考译文却忽略了原文作者的意图,未注意到书面语与口语,尤其与不规范口语之间的差别。有的词语译得过于文雅, 如:“仓促行事”、“母亲”、“复生”、“处理”等,既不符合原文的语体,也不符合该侦探说话的口吻。建议改译为:

  “嗨,急着去警察局有什么用?”他用极不协调的假嗓子若有所思地说道。“事情已经出了,不管你去哪儿都不能使死去的娃和他妈活过来。再说,警察局那帮人会怎么收拾你,公爵夫人,你是不会喜欢的。不会的,你肯定不会。”[7 ]

  这种语体混淆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译者对原文交际者的角色类型和地位特征未加以细致分析,未能真正领悟原作者的意图而导致的。只要加强训练,积累经验,这种问题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译文应较好传达说话者或写作者的目的,即要考虑交际意图。英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彼特·纽马克曾根据语言功能理论将文本分成三种类型:表达型(expressive) 、信息型(informative) 和诱导型(vocative) 。

  他主张对于以介绍源语文化为目的表达型的文本如诗歌、小说等采取语义翻译,即力求传达原文的语义内容,保持作家个人的感情色彩、文学方法、结构形式等;对于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信息型和诱导型的文本如技术资料、年报、广告、通知、旅游手册等应采取交际译法,即注重读者的理解和反应,在格式、方法、措辞等方面力求符合该文体在译入语中的惯例。[8 ]

  至于语义翻译,我们来看一首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名作《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对这首诗,爱诗的人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作者意图最不明了的一首诗。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对于这种原作意图不明,从而有多种解读可能的作品,译者应采用语义翻译原则,将这种表达型的文学作品较为忠实地加以传达。张隆溪先生曾提供过一份基本采用直译手法的译文:

  The patterned lute , for no reason , has fifty strings ;

  Each string , each fret , recalls the prime years.

  Zhuangzi in his morning dream was puzzled by thebutterfly ;

  Emperor Wang entrusted to the cuckoo his springpassion ;

  Over the vast sea the moon shines , pearls are shedding tears ;

  On Blue Fields the sun warms , a smoke rises fromthe jade.

  This mood might have been a thing to be remembered ;

  But even then , it was already vague and lost . [9 ]

  信息传递环境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译者必须弄清楚原文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在什么背景里、为什么人而作的,再根据这些条件调整译者与译文场合、译文读者的关系。例如,译者必须弄清楚,哪些话在原文背景里不加解释即可理解,而换一种语言背景必须增加解释读者才能理解。译者必须正确处理好这种关系,如果过多地把原文中的内隐关系明译出来,会使译文读者误以为原文读者对有关信息也同样不懂;而如果对该说的不明说,便可能导致对译文信息的曲解、误解或根本不理解。[10 ]

  翻译是一门交际艺术。金认为,“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是“把一个原来用甲语言表达的信息改用乙语言表达,使不懂甲语言的人也获得同样的信息。”[11 ] 关于翻译的交际性,奈达也认为,“翻译即交际,交际的过程取决于听众或读者从译文中所获得的信息”。[12 ] 完整的翻译过程先后涉及两个交际阶段:一是译者与原文作者的交际阶段,即译者阅读、理解原文的过程,交际的媒介是原文;二是译者与译文读者的交际阶段,即译者进行翻译表达和读者阅读与接受译文的过程,交际的媒介是译文。根据Burke 的修辞学理论,为了使翻译交际圆满成功,

  需要达到两个层面的同一:首先是译者与原文作者的同一,即译文与原文在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上的同一;其次是译者与读者的同一,这种同一以前一种同一为基础,要求译文适合译文读者的知识结构、价值观、情感、态度、需要等心理因素,否则读者将难以理解或接受译文,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13 ]

  我们来看一个交际性翻译的例子:

  老师是桃花沟的李白、齐白石、钱钟书;老师是桃花沟的杨振宁、钱学森、华罗庚;老师是桃花沟的陶行知、马卡连科??

  In the eyes of the villagers , he (the teacher) was noless than a great man of letters , a great artist , a greatscientist as well as a great educator.

  ———“蓝蓝的山桃花”, 《中国文学》汉英双语版,

  2000 年第1 期。

  人名(见黑体) 为何不译? 这都是些中国人熟悉的大师级人物,但西方人不了解,若逐一译出定会大费周折(非加注不可) ,且得不偿失(译文佶屈聱牙) ,

  不利于读者领会原作意图。分析原文语境,作者无非是说“老师”在山民心目中是一位了不起的智者或大师,抓住这一意图,用读者能接受的方式在译文中表达(见英语斜体) ,就免去了许多麻烦。可见,只要译者认真推敲原文语境,弄清原作语篇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就能正确解读或认知原作意图,不受原文形式的约束,在译文中采用相应适宜的形式表达原义,

  有效达到翻译的目的。[14 ]

  21 译者的目的

  翻译目的并不总是与原作的总体内容相一致的。由于作品内容的多层次性,同一作品可以用不同的翻译目的去翻译。

  翻译目的首先影响着译者的翻译态度,从而也影响着译作的整体质量。一个译者若以拜金、钓誉为翻译目的,便会产生不负责任的翻译态度,译文质量的低劣便在所难免。一个合格的译者应树立正确的翻译目的,讲求译德、译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为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我国的两个文明建设而努力。

  翻译目的还影响着译者的具体操作方法。翻译目的中译者的目的可以有应用的、审美的、研究的等等,目的不同,表达方式也会有差异。应用的讲求准确、易懂、明了;审美的除此之外还要着力于语言风格和修辞特色的再现;而研究的,比如经典哲学、宗教著作,则强调忠实于原作意旨乃至句子形式,方法上直译的运用频率比较高。同是一部作品,由于翻译目的不同,处理方法也会有很大差异。例如: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卫风 硕人》)

  Her fingers were like the blades of the young white -grass ;

  Her skin was like congealed ointment ;

  Her neck was like the tree2grub ;

  Her teeth were like melon2seeds ;

  Her forehead cicada2like ; her eyebrows like (the antennae of ) the silkworm moth. (James Legge)

  从审美角度论,这个译文算不上是好的译文,因为西方读者在诗里乍一看到的只是一个东方怪物,

  而非绝代美人。但是,若从研究角度论,这首诗(除去一些误译之外) 的译法是可行的,我们不能单凭形象是否顺眼而论定优劣。《圣经·雅歌》里对“新妇”

  有“肚脐如圆环”,“鼻子如大马列的利巴嫩塔”,“头发如同山羊群卧在基列山旁”之类的描述,中国读者虽感怪异,但仍可品味出美人之美的。当然,翻译目的是以原作内容和价值为出发点的。《诗经》和《圣经》之所以可以进行这种直译,在于两者都具有研究价值。[15 ]

  《红楼梦》两种译本对读者所起的作用不一样,

  其所完成的翻译目的也就不一样,所适应的读者群也不一样。首先,作为译者,杨宪益先生的目的是想尽可能多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美读者,是以想了解中国文化的英美读者为对象的,因而基本上遵循了以原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即采用“异化”的方法。

  对学习汉语的英美读者,对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英美读者,他们阅读杨宪益先生的译本将大有裨益。

  一般英美读者阅读中国文学作品只是为了猎奇,为了消遣,他们阅读霍克斯的译本就能达到这一目的。

  可见,由于翻译目的不同,读者对象不同,翻译就必须遵循不同的原则,所产生的两种译本在目的语文化中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16 ]

  译者的目的是把读者引向原作,使读者对原作的修辞手法有较直接的认识,因此往往把原文形象、原语结构搬进译文,只把它的语言外壳转换成译语形式。例如:有人英译《暴风骤雨》时,把一处“男男女女都七嘴八舌地说出他们的惦记和盼念”译成“With seven mouths and eight tongues , all were talkingtogether. ”;还有人在英译《水浒传》时,把“你在家时,

  谁敢来放个屁?”译成“When you were at home , whodared to come near and pass his wind ?”以帮助读者了解一点原文表达上的“洋味”,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异化。[17 ]

  有时,译者使用异化翻译的手段不仅仅是为了给不懂汉语的读者创造一点异国情调,而是有着更深层的政治文化动机。例如美国《时代》周刊在中国报道文章中对汉语文化词语的翻译就多少可证实这一点。该杂志把“大字报”译成“dazibao”(试比较“political poster”) ,把“实干家”译成“shiganjia”(试比较“doer”) ,把“讲政治”译成“talk politics”(试比较“to bepolitically conscious or alert”) ,这样的例子还有“to keepone eye open and one closed. ”(睁一眼,闭一眼) ,“let ahundred flowers bloom”(百花齐放) ,“dive into the sea”

  of capitalist commerce (下海) 等等。[18 ] 因为不懂汉语的读者往往无法体会到这些经过异化翻译的词语的奥妙之处,最可能的反应就是因不知所云而跳过不看,

  更不用说从中获得丰富的文化联想意义。那么《时代》周刊的译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

  报刊等媒体语言关注的是如何控制读者的心理。因而从读者反应的角度,我们也许可以说,这种异化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时代》的中国读者在阅读其中国报道时产生一种认同感和亲切感,拉近与中国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加其灌输的美国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中国读者潜移默化的影响。上面列举的例子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中国读者读到这些词语时马上想到对应的词语,从而获得丰富的文化联想意义。

  目的性意味着根据不同的传播中介来选择原语信息、组织译语的形式和风格。如:

  You’ll notice how kind new Sanara is to your hair.

  See it . Feel it . Sanara’s naturally derived formulationsbring out the shine and smoothness in your hair , leaving itmanageable and healthy. You won’t actually see how kindSanara is to the environment , but it’s nice to know thatthe whole range is biodegradable , so it doesn’t pollutewater or soil . And naturally , the packaging is recyclable.

  按不同传播方式的翻译:

  包装说明书(书面体) :莎拉娜是由天然配方精制而成,能使头发健康,光泽柔顺,易于梳理,莎拉娜系列都具有生物降解特性,包装可回收利用,对水土、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电视媒体(口语体) :柔情四季,莎拉娜,呵护你的秀发,爱护您的健康。天然配方,令秀发光泽柔顺。情有独钟,莎拉娜。生物降解,不伤水土,爱护自然,数她第一。或:我想要一头健康柔顺的秀发,

  我想要一头光泽乖巧的秀发。莎拉娜,你终于实现了我的梦,你给我、给大自然带来百般的呵护,你宁可生物降解,消失无影无踪。款款深情尽显其中。[19 ]

  从上例我们可看出,由于传播中介不同,也就是说,由于译者的翻译用途不同,同一信息源被进行了不同的处理,译者采用了变译的翻译策略。

  三、结语

  从以上一些具体的佳译实例和一些翻译失误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译者要想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从而实现翻译目的,就必须考虑翻译目的因素,那就是原作者的目的和译者自己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 范祥涛,刘全福. 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 ] . 中国翻译,

  2002 , (6) : 25 - 28.

  [2 ] [ 14 ]贾文波. 原作意图与翻译策略[J ] . 中国翻译,2002 ,

  (4) .

  [3 ]张光明. 英汉互译思维概论[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 ]王振国. 译海求索———谈翻译的方法[J ] . 上海科技翻译,

  1999 , (1) .

  [5 ]毛荣贵. 英译汉技巧新编[M] .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6 ]罗选民. 构建话语语言学的翻译理论[A] . 杨玉圣.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C] .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7 ]王宏.“合意”还需“合宜”———从文体角度谈翻译[J ] . 中国翻译,2003 , (1) .

  [8 ]Newmark ,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 New York : Prentice Hall , 1988.

  [9 ] Zhang Longxi. The Tao and the Logos : Literary Hermeneutics ,

  East and West [M] . North Carolina :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2.

  [10 ] [17 ]谭载喜. 翻译学[M] .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11 ]金. 等效翻译探索[M] .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12 ]Nida , E. A. Language ,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 . Shanghai :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 1993.

  [13 ]卢卫中. 语境对报刊新闻翻译的制约作用[J ] . 上海科技翻译,2002 , (2) .

  [15 ] 杨莉藜. 英汉互译教程[M] . 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3.

  [16 ]郭建中.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和归化”[J ] . 外国语,

  1998 , (2) .

  [18 ]王祥兵. 论《时代》周刊中中国报道文章对汉语文化词语的翻译[J ] . 上海科技翻译,2002 , (2) .

  [19 ]周红民. 实用文本翻译三论[M] . 上海科技翻译,2002 ,

【篇3】从翻译目的论看英语新闻翻译中的隐喻翻译

从翻译目的看软新闻的翻译

刘凤娟

【期刊名称】《校园英语》

【年(卷),期】2015(000)006

【摘要】本文从奈达的翻译目的和德国功能学派目的论出发阐述软新闻翻译目的,进而通过例句分析来说明应该用何种翻译手法应对各种翻译情况。

【总页数】2页(214-214,215)

【关键词】软新闻;翻译;目的论;奈达的理论

【作者】刘凤娟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

【相关文献】

1.目的论指导下的软新闻翻译——以环球网博览新闻为例 [J], 王玥

2.翻译目的论视阈下的新闻隐喻翻译 [J], 侯永庆

3.从目的论看信用证翻译——以介词翻译为例 [J], 张梦瑶; 张文涛

4.从翻译目的论视角看新疆导游词翻译——兼评《新疆旅游导游辞》 [J], 李海丽

5.从目的论看旅游文本翻译——以吉林旅游翻译为例 [J], 高旭东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篇4】从翻译目的论看英语新闻翻译中的隐喻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英文祝酒辞的功能文体分析

2 Hemingway’s Individual Heroism from Santiago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3 浅谈《欲望号街车》所阐述的欲望

4 顺应论视角中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李安电影作品字幕翻译为例

5 三星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6 方位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7 《红字》中的圣经典故与象征意义 

8 象征在女性主义小说《占有》中的作用

9 《荆棘鸟》的女性主义解读

1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1 从英汉习语的翻译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2 从《狼改变美国》看人的狼性生存法则 

13 浅析从《刮痧》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14 作者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表现的双重人格

15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6 论《弗罗斯河上的磨坊》中的人物关系及象征意义

17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18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Mary Turner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19 英国哥特小说故事情节中的怪诞表现

20 论散文翻译中的风格再现——以朱纯深、张培基英译《匆匆》为例

21 论“迷惘的一代”--以海明威为个案

22 目的论视角下的《边城》的英译研究

23 简•奥斯丁的女权主义在《理智与情感》中的体现

24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25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中的女权主义分析 

26 探究《紫色》中的妇女主义者形象

27 “以读促写”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教学法研究

28 (日语系毕业论文)义务教育的发展—就择校问题进行的探讨

29 从人格特质理论探析简爱的个人特质 

30 通过象征主义、梭罗的自然思想和梭罗的个人主义析《瓦尔登湖》

31 A Study of Luxury Situations Nowadays in China from Sister Carrie

32 On Ambiguity of Human Conversations

33 从归化与异化之争看四字格的运用

34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道德观 

35 英语商务合同的文体特点及其汉译

36 试论旅游文本英译策略

37 林语堂翻译思想探究——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

38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

39 文学课程中的文化导入

40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宠儿》中塞斯的内心世界——黑人民族精神重塑

41 从跨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

42 美国梦的幻灭——论《推销员之死》

43 解析《紫色》中妇女意识的形成

44 英汉语言与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45 论《阿芒提拉多酒桶》中文学手法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

46 从美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看英语歧视性词汇的变化

47 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Problems and Suggested Solutions

48 外贸英语句子分隔的研究及其翻译 

49 从大众对汽车的选择看美国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50 中西方快餐的文化差异

51 论《好人难寻》中的哥特特征

52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

53 《爱玛》女主角爱玛伍德豪斯人物分析

54 文本特征与高中英语阅读

55 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学习策略调查

56 从冲突到和解—解析《接骨师之女》中的母女关系

57 从标记理论看英语词汇性别歧视现象

58 文明的樊笼—解读《野性的呼唤》

5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60 从叶芝的作品分析其精神世界的转变

61 从文化角度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62 Western and Chinese Marriage Differenc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63

64 The Study of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Native Language on Junior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65 守望何物--《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困惑

66 美国品牌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67 浅析英语新闻语篇中的语法隐喻

68 男权制度下的悲剧——论《德伯家的苔丝》

69 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女性形象

70 商务英语中缩略词的运用及翻译

71 A Stud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s

72 英文电影名称翻译中文化顺应的影响

73 杰克•伦敦《海狼》中海狼拉尔森的性格分析 

74 论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对生活的反思

75 从核辐射报道看英国报纸行文的语言特征

76 论《傲骨贤妻》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

77 论《喧哗与躁动》中的女性形象

78 《莫比.迪克》中的象征意义

79 跨文化视角下研究英汉民俗词语的不等值翻译

80 论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差异

81 《吉姆老爷》中吉姆的性格分析

82 Translation of Gududeqi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ian Zhongshu’s Realm of Sublimation

83 中华老字号英译顺应论分析

84 她们的自我选择—解读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的婚恋观

85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悲剧性格解读 

86 浅谈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劝导》中的体现

87 青少年的危机时刻——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初探

88 论英语教学中交际法应用的困境及其解决之道

8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0 模糊数词在英语习语中的构成形式及其修辞功能

9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2 On C-E Translation of Neolog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93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对于新柏拉图主义的应用

94 浅析清教思想在霍桑《红字》中的体现

95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动物隐喻对比研究

96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自卑情结分析 

97 《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

98 从就餐细节看中美儿童个性能力的差异

99 从《成长的烦恼》和《家有儿女》的对比看中西方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100 《土生子》里的象征艺术

101 读者在文学文本多元解读中扮演的角色

10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03 《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性化”研究

104 英汉否定形式的语用对比研究

105 隐喻视野下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比较分析 

106 海明威小说硬汉形象的悲剧色彩

107 中美乡土文学中人性美的文化差异分析 

108 The Application of Corpus in Teaching English Writing

109 A Diachronic Study on Sexism in English Lexicon

110 浅析王尔德《快乐王子》中基督教救赎的表现形式

11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men in Fortress Besieged and Pride and Prejudice

112 英国足球文化研究 

113 浅析《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挣扎

114 论《兔子归来》中黑人民权意识的觉醒

115 The Analysis of the Gothic Features of Wuthering Heights

116 中美个人理财规划的对比分析

117 汉语无主句英译方法探析(开题报告+论)

118 基于语料库的同义词辨析方法—词块辨析法

119 Movie Lines Imita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

120 文化差异视域下英语报刊硬新闻的翻译

121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Silence in Conversations

122 The Growth Topic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23 从电影功夫字幕翻译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124 词块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25 从语言负迁移角度分析英语习语的误译现象 

126 从翻译美学探究散文英译

127 浅析“红”和“黑”在中英文中的文化及语义对比

128 英语广告的修辞及其翻译

129 《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谁更“恶”?

130 英汉网络缩略语对比研究 

131 汉英翻译中文化传递的可接受度

132 双关语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及翻译

133 游戏在小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运用

134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

135 从《嘉莉妹妹》分析西奥多•莱塞对人性欲望的理解

136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the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137 Lex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138 斯佳丽,在逆境中成长

139 中西面子观比较研究

140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Main Characters in Daniel Defoe’s Roxana and Emily Zola’s Nana

141 通过阅读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142 从社会生物学角度分析《雾都孤儿》中人物性格

143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Methods

144 朱维之《复乐园》译本研究 

145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对英语习语翻译的研究 

146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147 论《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148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野性的呼唤》

149 论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50 论《双城记》中卡登形象的塑造及其意义

151 论远大前程中皮普的道德观

152 Women in the Civil Wa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ld Mountain and Gone with the Wind

153 《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寻

154 从王尔德的童话看其悲观主义爱情观

155 美国黑人说唱乐的语言特色及其社会影响 

156 英语词汇学习策略

157 小学英语单词情趣教学初探

158 论人性自私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159 谈电影片名汉译的不忠

160 从《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浅析海明威的战争观

161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旅游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

162 英汉习语互译中的意象传递研究

163 论报刊语言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164 论《一个温和的建议》中的黑色幽默

165 浅析英语电影中的字幕翻译 

166 会话含义理论在法庭话语中的运用

167 An Analysis of Space in 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

168 A Study of the Personality of Emily from A Rose for Emily

169 论爱伦坡小说中的哥特式风格

17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71 Analysis on Earnest Hemingway’s Doom Consciousness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72 从曼诺林角度研究圣地亚哥形象

173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174 从唯美主义角度解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

175 浅析《红字》中女性主义的具体体现

176 个人主义在美国社会中的嬗变历程分析 

177 源于真爱的结合:简爱的婚姻对当代人的启示

178 《远大前程》中的“远大”可以是“错误”的

179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180 论爱丽丝·沃克《紫色》中西丽女性自我的缺失与重塑

181 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规避

182 爱伦坡哥特式小说探析

183 中西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研究

184 语用移情及其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185 对大学课程中“旅游英语”的教材分析

186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

187 威廉•麦克佩斯•萨克雷《名利场》的道德研究

188 威廉·戈尔丁《蝇王》中的写作艺术

189 论隐喻的本质与功能

190 浅析汉英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191 浅析《黑暗的心》女性形象的作用

192 论《劝导》中女性角色的地位

193 论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小人物生存模式

194 国际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的礼貌策略

195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杨译本和霍译本)诗词翻译对比赏析

196 初中生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197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198 相似的母爱,不同的表达——对比研究《黑孩子》和《宠儿》中的母亲形象

19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00 中国菜名翻译方法的研究

【篇5】从翻译目的论看英语新闻翻译中的隐喻翻译

从目的论看儿童文学翻译
作者:沙梦 乔颖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09期

        摘要:国内外儿童文学交流深入,更多优秀外国儿童文学涌入国内。儿童文学在其成长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儿童对世界认知和学习知识的媒介之一。因此做好儿童文学翻译十分关键。本文将目的论引入儿童文学翻译,以证明满足读者需求才是成功的译作。

        关键词:目的论 儿童文学翻译 《哈利·波特》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021-01

        1 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儿童文学交流愈加深入。儿童文学翻译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出色的儿童文学翻译需要理解易、趣味高、教育强同时也满足忠于原文、文字优美等特点。如今儿童文学翻译在理论及实践上都有一些问题。因此本文认为以目的论为指导的儿童文学翻译才能最大程度的译出合适儿童阅读的作品,达到最终服务于儿童的目的。

        J·K罗琳所著的《哈利·波特》全球风靡,已被翻译成64种语言,在全球二百多个国家出版发行,是近年来影响力最大的儿童文学作品。因此选择它来分析更能突出目的性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运用所表现出的价值。

        目的论(Skopos Theory)由汉斯·弗米尔(Han.J Vermee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限制中跳脱出来。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根本的有目的、有结果的行为,且这一行为须经过协商完成,翻译须依循以目的论为首的多个法则。目的论强调读者对于译者的重要性,关注译后文本的不同.本文将以目的论为指导,将大陆苏农和台湾彭倩文的《哈利·波特》的两个译本来对比,通过分析两个版本在阅读和认知能力如何满足儿童读者来判断哪个版本更为成功。

        2 译本对比分析

        大陆与台湾在语言方式上的差异导致译者对角色名称、咒文、言语表述等部分的翻译出现很大差异,但为了遵循为儿童读者服务的理念、达到获得儿童读者认可的最终目标,本文将从形象性、简洁性和音乐性三方面把目的论应用于对两个译本对比分析。

        2.1形象性

        翻译儿童文学对形象性要求很高。对于儿童文学来说,译者应突出原文中的形象性,而且若有可能还要把原文中平淡的文字译出丰富性。

        例1:

        原文:Mrs. Durdley gossiped away pleasingly when she put a screaming Durdley hardly into his high chair.

        苏译:德思礼太太欢欢喜喜,啰啰嗦嗦不断,将唧哇乱叫的达力塞进儿童椅。

        彭译:德思礼太太兴趣盎然地说着闲话,同时把怪声尖叫的达力塞进婴儿椅。

        对比后可发现,苏译用叠词和象声词表现德思礼太太和达力的声音,使儿童读者在阅读时更具画面感。彭译虽忠于原文,译为“说闲话”,但译的太过僵硬,没译出“说个不停、让人厌烦”的意义。苏译和彭译在词汇选择及译文的风格上差异较大。虽有地区不同语言习惯的差异,但苏译更注重儿童语言习惯和偏好,所以苏译在形象性上更能触动儿童的阅读乐趣。

        2.2简练性

        小孩子的耐性有限。因此在做儿童文学翻译时要把长句分割成多个短句,避免复杂的句子结构,利于孩子在有限的耐心范围内最大程度的领会内容。

        例2:

        原文:Mrs. Dursley was peaked and blonde and had nearly twice the usual amount of neck, which came in really helpful when she spent such much time craning over garden fences to spy the neighbors.

        苏译:德思礼太太是一个枯瘦金发妇女。她的脖子简直是正常人的两倍。这样每每她费很长时间,隔着篱笆伸头去窥探左邻右舍时,她的长脖子可就派上了大用途。

        彭译:德思礼太太是个干瘦的金发婆婆,她的脖子简直比常人长一倍,这对她无聊总是撑着头在院子篱笆边窥望邻居的动态真是非常的方便。

        此例中原文是复杂的有从句的复合句。苏农将其分为三句,且把最长的第三句用顿号和逗号分开,更有利于阅读,也更易了解其中的要点和含义。虽彭译亦将其分为三部分,但第三部有三十个字,对儿童来说过长,超出了其阅读和理解能力,违背简洁性。因此在简洁性上,苏译更满足目的论对翻译的需求。

        2.3音乐性

        音乐性较多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象声词,例如叠词,朗朗上口,易于记忆;
二是押韵,乐感强烈,优美悦耳,触发读者兴趣。

        例3:

        原文:He flicked it open, held it up in the air,and clicked it. The nearest street lamp went out with a little pop.

        苏译:他轻轻弹开它,举高,嘎哒一声,最近的一盏路灯噗的一声熄灭了。

        彭译:他将它轻轻弹开,高高举起,按一下。离他最近的一盏街灯啪的一声迅速熄灭。

        两个版本在结构上很相似,但在体现画面情景时“嘎哒一声”和“按一下”明显在不同层次,原文中虽没“嘎哒”的象声词,但苏译让动作发出声音,更生动、浅显易懂。此外“噗的一声”也比“啪的一声”更贴切于灯灭的声音。彭译虽尽力推敲词句,实现押韵,但出发点并非为儿童读者服务。因此过于注重忠实性就不达到最佳效果,忠实原则要服从目的原则。苏译的表达虽缺乏音乐性,但浅显易懂。所以两个译本在音乐性上弥补不足、汲取长处就能做到完美。

        3 结语

        对比分析后发现,苏译能准确表达原文风格,虽译本有部分不足,但通过注重小孩子的需求及其特征,将译本创造成标准的儿童读物,来最终达到为目标群体服务的目的。而彭译虽最大程度地忠实于原文,但基本没做到服务儿童读者,译文不够生动,表达晦涩。所以它适合成人读者阅读,而非儿童读者。

        因此要创作出受儿童欢迎的译文,就要求译者在做儿童文学翻译时要把首要原则定为目的法则,在此基础上去满足忠实原则和连贯原则,在保留原文的同时,以栩栩如生、形象具体的言语去满足儿童读者的需求和立场。

        参考文献:

        [1]刘睿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公司,1999.

        [2]罗琳,彭倩文译.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M].台北:皇冠出版社,2000.

        [3]罗琳,苏农译.哈利波特与魔法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4]徐德荣.儿童文学翻译刍议[J].中国翻译,2004(6):17-19.

【篇6】从翻译目的论看英语新闻翻译中的隐喻翻译

目的论与英语新闻导语翻译

姚娟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

【年(卷),期】2013(000)009

【摘要】该文介绍新闻导语的特点,并从功能派翻译目的论的本质出发,说明目的论在新闻导语翻译中的适用性。另外,结合实例,介绍了在英语新闻导语汉译的过程中,拆译、合译和省略等几种翻译策略的应用。

【总页数】2页(163-164)

【关键词】目的论;导语;拆译;合译;省略

【作者】姚娟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江苏南京2111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目的论在经济新闻导语翻译中的应用 [J], 温聚香

2.目的论对经济新闻导语汉英翻译的启示 [J], 温聚香

3.英语报刊新闻导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 [J], 钟岚

4.从翻译目的论看英语新闻翻译中的隐喻翻译 [J], 罗筱维

5.目的论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J], 杨梦; 吉哲民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推荐访问:翻译 隐喻 英语 从翻译目论看英语新闻翻译中隐喻翻译 从翻译目的论看英语新闻翻译中的隐喻翻译 从目的论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上一篇:对于端午节英语小短文(完整文档)
下一篇:产出导向法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