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应警惕“疮疡” 糖尿病患者应多吃什么

来源:托福 发布时间:2019-04-06 点击:

  目前,约有50%~60%的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即使已明确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平时也只是较多关注自己血糖水平的高低,而忽略早期、较轻的感染性疾病,如疖、疔、痈、疽等。病者往往在自行用药不见效果,病情迅速发展、加重,以致不能控制时才开始重视,但此时悔之已晚,严重者会导致败血症、截肢等,甚至会危及生命。
  
  什么是“疮疡”
  
  中医外科将所有的体表皮肉间出现的感染统称为“疮疡”。“疮疡”包括许多疾病,如疖、疔、痈、疽等,发病部位由浅入深。
  疖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发生于肌肤浅表部位,于头、面、颈项(又称发际疮)及臀部(又称坐板疮)等处多见。初起,毛囊口部位出现红、肿、疼痛的小硬结,逐渐肿大,呈圆锥形隆起,疼痛加重。数日内硬结中央变软,可露出黄白色脓栓,疼痛随脓栓脱落而减轻,炎症逐渐消退。炎夏季节多发的称暑疖,患糖尿病、肾病或老年体弱者四季可发,称多发性疖。
  疔是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因其坚硬而根脚如钉丁之状,故名。疔疮发无定所,随处可生,以头面及四肢多见,可由疖肿发展而来。初起疮形如粟米样,形如钉状,其根较深,随后肿势逐渐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剧烈,直至溃出脓栓,肿消痛止。严重者尤其是颜面部疔,可发展成脓毒败血症(即疔疮走黄)。
  痈是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痈也是随处可生,因发病部位不同而有各种名称,如颈痈、腋痈、腿痈等。初起局部红肿热痛,光软无头,很快发展,容易成脓溃破,也容易收敛。可伴有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致于损伤筋骨,也不易发生变症(即内陷)。
  疽 是指发生于皮肉筋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中医有几种称为疽的疾病,如好发于颈项、腰背或腹壁等处皮肤厚韧部位的称有头疽;发于骨骼或关节等深部组织的称无头疽;发生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节坏死脱落的称脱疽。相当于西医病名的痈、骨髓炎、脉管炎。这些疽病初起局部症状就较明显,部位较深,发展迅速,患处肿痛剧烈,很快形成中央坏死,都有“未脓先溃,未溃先糜,溃后难敛”的特点。患者常伴有高热、全身不适、恶心、便秘等较严重的全身症状。有头疽极易发生脓毒败血症(即内陷),脱疽严重者往往要截肢。最常发生于患有糖尿病或老年体弱患者。
  
  糖尿病与感染恶性循环
  
  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较高,身体组织内含糖量也随之增加,容易使细菌繁殖。长期高血糖抑制了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所以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细菌和病毒感染,且感染程度严重。加上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的存在,哪怕是微小的创伤都会给细菌侵袭之机,造成继发性皮肤感染,并且迅速扩散。
  同时,感染又可加重糖尿病病情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皮肤感染极易发生
  
  由于糖尿病并发感染的初期症状常不明显,或仅有皮肤瘙痒、肢端麻木、剪甲碰破、脚癣瘙痒等,患者常不予重视。尤其是老年患者,视力退化、反应相对迟钝,就更难发现轻微创伤。
  当皮肤干燥、瘙痒,搔抓破溃后,容易形成化脓性细菌感染而引发毛囊炎、疖肿等,甚至久之出现皮肤瘀斑、皮肤感觉异常或丧失、皮色紫暗甚至发黑坏死等;若因手足怕冷使用取暖设备,可能会因感觉障碍被烫伤,局部红肿疼痛甚至烫出水泡;由于肢端感觉差,对不合脚的鞋袜不敏感,会因脚底受力不均衡的行走及使用按摩器等过度摩擦,以致造成皮肤起泡、擦破,甚至骨头损伤;另外,足底挖鸡眼、修硬茧、剪指(趾)甲损伤,足癣瘙痒抓破……各种刺伤、外伤等均可造成皮肤损伤发展为痈疽。
  
  自我防护是关键
  
  糖尿病患者最根本的预防措施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自我保护。如皮肤干燥瘙痒,千万不能热水烫洗随意搔抓;平时温水洗浴后用凡士林、尿素霜等涂抹,使皮肤保持滋润;常发毛囊炎、疖肿者,可在初起时敷贴中药千捶膏或外涂金黄散糊剂、百多邦软膏等消炎药;有脚癣的患者,每天洗脚后用浅色(如局部有脓血可及时发现)柔软的毛巾擦干趾缝间,涂擦治癣的药水、药膏或药粉,保持趾缝间干燥;有手足烫伤、刺伤、红肿、破溃、化脓的要及时找医生,正确地清创、排脓、上药。
  皮肤发生小创口时,千万不能抱侥幸心理。及时、正确的治疗可以避免“大问题”的产生。
  (作者每周二下午、周五上午有专家门诊)

推荐访问:糖尿病患者 警惕 疮疡
上一篇:缓解症状和改善预后兼得|改善预后什么意思
下一篇:美逛佣金收益制度 基本药物制度让百姓收益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