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诗歌复习导案

来源:导游资格 发布时间:2021-06-28 点击:

  1 八年级上册诗歌复习导案 城郊中学

  执教人:

 寇黎 复习目标:

 1、识记八年级上册 12 课,24 课的 10 首诗词。

 2、掌握 10 首诗词的名句默写。

 (重点)

 3、学会运用规范的答题格式,鉴赏诗歌。

 (难点)

 复习过程:

 一、以书为主,复习诗文。

 1、学生自由朗诵八年级上册 12 课,24 课的 10 首诗词。

 2、朗读资料 P13-P14 ,P16-P17。

 二、过关检测。

 1、

 , 山山唯落晖。《野望》 2..相顾无相识,

  。<《野望》。

 3.晴川历历汉阳树,

  。《黄鹤楼》 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

  5.

 , 归雁入胡天。

 《使至塞上》 6.大漠孤烟直,

 。《使至塞上》 7.

 ,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 8.月下飞天镜,

 。《渡荆门送别》 9.几处早莺争暖树,

  。《钱塘湖春行》 10.

 ,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11. 采菊东篱下,

  。《饮酒》其五 12.

 ,恨别鸟惊心.。《春望》, 13.烽火连三月,

 。《春望》, 14.

  , 甲光向日金鳞开《雁门太守行》 15.报君黄金台上意,

 。《雁门太守行》 16.

  ,风休住,莲舟吹取三山去。《渔家傲》. 17.

 ,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三、拓展训练。(熟悉常见诗歌考题类型)

 考点一

 把握主旨情感

 常见的提问形式主要有:(1)诗歌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人生理想)?(2)这首诗主旨句是哪一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技巧:1、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或其他情感类别);2、再结合内容分析乐与哀(或其他情感类别)的原因;3、确定具体的情感(主旨)是什么。

 答题模式: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记叙····事情),展现了一幅······画面(场景),表达了(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主旨)。

  2 练习:阅读下面的宋词,说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提,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答:

 1、诗歌根据题材内容大致分为六大类,表达不同的感情。

 山水田园诗 诗词中常会出现一些自然界的山水景物,或与田园生活相关的景物、人物、 农具 、植物、动物等。

 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陶渊明《饮酒》 表达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陆游《游山西村》 孟浩然《过故人庄》

 边塞诗 诗词中常会出现一些边塞地名、边塞景物,边塞生活场景相关 的器物,且 多与战争有关。

 抒发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王昌龄(从军行》李贺《雁门大守行》 表达征人的离愁别绪,怀乡思亲之情。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高适《燕歌行》 表达边塞奇特的自然风光。

 王维《使至塞上》

 送别诗 诗词中常会出现一些表明运别地点,时间的词语,或相关的动物、景物等。

 相关的动物、景物等. 表现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和别后的孤寂惆怅。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京》 表现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劝勉和祝愿。

 高适《别董大》 抒发人生不得意的感慨。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思乡怀人诗 诗词中常会出现一些与思乡相关的意象,如“明月”“大雁”等,且涉及的人物多是漂泊在外的游子、长年征战 的将上、独守闺中的思妇。

 表现羁旅愁思。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表达思乡、思亲之情。

 王湾《次北固山下》 抒发征人思乡之情。

 李益《夜上受降城用笛》 表达闺中怀人之情。

 李商隐《无题》 咏史怀古诗 诗词的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题目中有“咏”咏史“怀古”“咏怀”等 字眼,诗词中有时会出现历史事 件、历史人物等。

 联系历史与现实,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杜牧《赤壁》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忧国忧民。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感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抒发自己抑郁不得志的情怀。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感伤。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咏物诗 诗词常以所咏之物做标题,其内容 多描写所咏之物的特征。

 表现某种人生品格或人生理想。

 陆游《卜算子·咏梅》 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或思想感情。

 于谦《石灰吟》

  3 2、诗歌借助意象表达特殊的感情。

 意象 思想感情 代表诗句

 月

 表达离愁别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抒发思乡之情。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黄昏、夕照 (斜阳、夕阳、 落日) 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表现感伤的心情意绪、人生迟幕 的生命悲叹。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表现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流水

 抒发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慨。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表现人生不得意之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 比喻离别之愁。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落花 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 感慨和哀愁。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羌笛

 因其声音凄凉的特点,故借此传 达凄切、悲凉的心绪。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柳

 因“柳”与“留”谐音,故借柳表 达惜别之情。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梧桐 因雨打梧桐,表现出凄清的景象,故借梧桐表现凄凉悲伤的意绪。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虞美人》)

 杜鹃(子规)

 因其叫声悲凉,故借此渲染凄凉哀伤的氛围,寄寓离别伤感之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遍有此寄》)

 浮云

 因其飘忽不定的特点,故借此表达 游子的漂泊思乡之情。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因其遮挡事物或视线的特点,故借此比喻一切阻碍前进的势力。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考点二:

 体会意境。

 常见的提问形式主要有:(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中的景物有什么的特点?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题模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图景. 景象等),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练习:阅读杜甫《绝句二首(其一)》,思考:这首诗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答:

  考点三:

 赏析艺术技巧(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常见提问形式为:1.这首诗(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解题技巧:1.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手法;2.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该手法;3.最后点出该手法所表达的效果。

  4 答题模式:本诗(或某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修辞手法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1)、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1、常见表达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表达 方式 表达效果 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从而展现完整的情节或画面。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 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诗人亲临抗金前线的岁月里值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景等的状态进行具体地描绘和刻画,从而突出人物的特点、环境的变化、事件的气氛等,使表现对象的特点显得更突出、更鲜明。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描绘了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的情景。

 议论 对人、事、物、环境等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从而揭示人与环境,事物的外在和内在,或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哲理。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点 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谢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抒情 直接抒情 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感情强烈。如:“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舂行》中的“最愛”就属于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 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借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使得感情的抒发更加含蓄、委婉。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珠《浣溪沙》),通过花落、雁归等 自然景物变化的不可阻挡来抒发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情景交融 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使客观景物附上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园山下》),写诗人于宦游漂泊途中看到归雁高飞之景,不禁勾起了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托物言志 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可以更好地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等。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借“落红”的自白表达了诗 人虽已辞官,却仍会心系国计民生,不惜奉献自己全部力量的意愿。

 (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用典、对比、比兴等)、动静结合、虚实相间、以小见大、以乐见衰、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其中,修辞手法在诗歌中出现的概率是非常高的,尤其是“用典”。用典可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但典故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因此我们在平时要注意积累和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一些典故及含义。

 2、常见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表现手法 表达效果

 比喻 能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无形化为有形。如:”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以 丝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的纷乱难解,表达词人焦躁、不安,哀伤,痛苦等复杂感情。

 拟人 使描写对象更加生动形象,能鲜明地表达作者对描写对象的感情,如”“感时花溅泪,狠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诗人将花鸟人格化,写它们有感于国家分裂,国事艰难而不禁落泪伤心,表达了国家将亡之悲、 亲人离别之痛。

 对偶 从形式上看,结构对称,富于音韵美;从内容上看,语言简练,表意含蓄,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景象愈显广阔深远,落木“ 萧萧”对水势“滚 滚”,使人更觉气象万千,并从中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闷。

 设问 开头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下洋》),自问自答说明人难免一元,但为大义而死,一片丹心将永照史册。表达了诗人舍生取 义,慷慨赴死的英雄气节。

  5

 修

  辞

 手

 法 夸张 突出强调描写对象,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以启示。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夸张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战事一触即发的危急形势和紧张气氛。

 反复 增强语言的的韵律感,起突出强调作用,使内容表这更加生动形象,使思想感情的抒发更为绵密曲折。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运用叠字反复。不着“愁”手,却字字含 愁,声声言愁,造成一种如泣如诉的表达效果。

 借代 使语言表达简炼生动,达到含蓄而富于变化的效果。如“商女不知亡国狠,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用“后庭花”代指亡国,看似批评“商女”。实则谴责那些沉溺于声色犬马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 治者。

 反问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用冷峻的语气 表达了视死如归的勇气,于悲感沉痛中不失豪放、旷达。

 双关 利用字词的多义、同义或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意合蓄而内蕴丰厚。如“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陈与义《登岳阳楼》),“风霜”一语双关,既指秋色浓重,也与诗 人的“白头"相互映衬,还暗示政治局势之严峻。

 对比 造成某种差异、矛盾或对立,形成比照或呼应的关系,从而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或诗人表达的思想时情感。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红”与“绿”颜色对比,“肥”与“瘦”形态相 比,突出暮春时节自然景物的特点,表达了时光易逝之感慨。

 比兴 “比”是比喻,“兴”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兴“即比喻与起兴的连用,能够营造...

推荐访问:诗歌 复习 八年级上册
上一篇:蓝色父亲节快乐手抄报
下一篇:水利工程施工员模拟试卷及答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