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及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及分野

来源:普通话 发布时间:2020-09-24 点击:

  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与分野

 ?浙江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 胡斌武

  在我国高校,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师、德育课教师,有学生政治辅导员,有党群系统工作人员,从事著“两课”教学、德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说是分工明确。他们在行业性质上大体一致,在培养人的目标上高度一致,可是,职业称谓却很不统一,也很不规范,有的称学生工作,有的称辅导员工作,有的称思想政治工作,有的称德育工作,还有的称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等。其实,称谓的不一致往往不是语言的通约而是反映了学科概念的混乱,概念的混乱往往是随意收缩或扩张概念的结果。对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随意理解或随意勘界都会严重地压抑它们的核心,扭曲它们的本真精神,使得其在现实社令生活中的价值常常遭遇人为的异化和遮蔽。所以,区分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寻找它们的契合与分野,不仅是做好德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也是促进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应然之举。

  一、德育的生成与内涵

  德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但是,西方康德时代以前虽存在德育的事实,却没有“德育”这个名词。18世纪70、80年代,康德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或“实践教育”),这是近代以来西方世界出现最早的“德育”一词;与康德同时代的裴斯泰洛齐也使用过“德育(道德教育)”一词;1860年英国学者斯宾塞在其《教育论》一书中,把教育明确划分为“智育”、“德育”、“体育”,从此,“德育”逐渐成为教育世界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18世纪的卢梭、19世纪的赫尔巴特、20世纪的杜威等都先后提出他们的德育思想,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德育流派,如卢梭的“自然教育论”、赫尔巴特的“主智说”、杜威的“主行说”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于现实社会所存在的各种弊病及当代社会对人精神品质的要求,西方各国更加强调德育,关心“德育投资”,往往把德育的改善与加强列入教育改革的基本方案,如美、日、英、德等国。不过,西方“德育”概念外延很小,限指道德教育;前苏联的教育也是把德育理解为道德教育。

  中国古代虽存在德育的事实,但却无德育概念,更未使用“德育”这个名词,往往用“教”、“学”、“德”、“道”等词语代替,《大学》开宗明义便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德育”一词于20世纪初传人我国,最早出现在1904年,王国维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一文中,提及“知育”、“美育”、“德育”三词;1906年,王国维在《世界教育》第56期上发表《论教育宗旨》一文,明确提出“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四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完全之人物”,“德育”概念在中国传播开来。1912年,蔡元培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中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思想。此后“德育”一词成为教育界的普遍术语。近代,我们启用德育术语时,与西方世界的德育概念相一致,限指道德教育,与世界观教育等相提并论。但是,由于受到本土社会意识的影响,德育在现代化过程中,概念被泛化,内涵不断膨胀,外延不断扩张,形成了“大德育”格局,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几乎涵盖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所有内容。

  当前,德育的定义主要有: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

  “德育是教育者将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在合品德的教育。”

  “德育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德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与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实践活动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与内涵

  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共产党提出来的,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活动。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任何统治阶级都力图用他们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来影响全社会的成员,使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成为统治阶级思想所要求的人,从而巩固其统治。这就决定了在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类共有的活动。事实上,欧洲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德谟克利特等思想政治教育家;我国古代先后出现了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等思想政治教育家;今天,西方国家经常开展的公民教育、社会工作、政治社会化、国民精神教育、民族振兴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历史地理教育、社会问题研究、社会工作、法制教育等,实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蕴。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从发生学上考察源于“思想政治工作”一词,而“思想政治工作”一词大体经历了由“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演进过程。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沿用“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概念。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刘少奇在全国第一次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概念。60年代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由于历史的原因,主要使用“政治思想工作”概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政治工作”完全取代了“政治思想工作”概念。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大致分为政治(包括形势、任务、路线、政策、传统、原则)教育、道德(包括劳动、社会公德、行为规范、文明礼貌)教育、世界观(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也就是说,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叠加,即思想性的政治工作和政治性的思想工作的融合。②

  严格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后者的含义要广一些,思想政治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思想政治组织工作等;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环节,是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主要方式和主要手段,但是,由于人们习惯地认为这两个概念之间没有多大实质性的区别,加之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又是从思想政治工作概念演进而来的,所以,人们往往通用或交互使用这两个概念。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大体有: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社会有组织地定向引导人们形成符合特定社会和时代以及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观念和行为品格的教育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的统治下开展的、意在达成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和政治拥护、影响社会成员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总和。”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个阶级或集团为了建立和巩固其政治统治而进行的符合本阶级或集团根本利益的、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思想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为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阶级接班人和社会成员而进行的社会教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研究人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发展规律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③

  从林林总总的概念定义中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又是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是综合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实质是为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教育,其特点是政治性和阶级性。

  三、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与分野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既可以指广义的全社会的教育,因为全社会都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指狭义的学校教育,因为学校教育必然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运用,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弘扬,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的政治保证,包括对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揽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二者既有交叉、契合,又有分野、差异。

  (一)两者的教育性质一致,但产生的时间、教育的对象、生存的空间不同

  无论是德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要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其作用点都在于人,其依据都是人的心理发展与心理活动规律以及时代发展的需要。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社会“大教育”的结果,就个体而言,个体接受德育是终身的,分成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阶段;个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全息性的,社会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存在于社会场境,而且要渗透到学校教育中,在学校教育系统中针对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就称为“德育”。

  但是,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原始时间是不同的。德育起源于劳动和社会生活,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了;而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阶级斗争的需要,是随着阶级的产生在奴隶社会才产生的。

  两者的教育对象不同。德育的对象是可塑性较大、思想尚不成熟或趋于成熟的在校学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其对象主要是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基本形成或基本定型的成年人,是社会上各行各业的成年人。

  就生存空间来讲,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一样,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局限于学校教育范围,又名学校德育;如果超出了学校范围,对其他社会成员进行的德育,人们则不再称德育而习惯地称之为“公民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对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覆盖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思想政治教育要渗透到学校教育系统中,很多时候要求学校教育要有所举动,需要学校教育的配合,例如,当全社会进行“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三讲”教育活动、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时,高校也相应地开展“三讲”教育活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甚至要求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进课堂、进头脑、进教材”“三进”工作。

  (二)两者的理论基础相同但教育内容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人学、心理学等学科为开展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为形成德育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

  德育要依据既定的德育规格和具体的培养目标,遵循教育学的原则,依据学生思想意识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特点出发而对学生实施基础的、规范的、稳定的、系统的教育。德育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虽然也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但是,它不以社会发生重大形势变化而随之作出较大改变,需要保持教育内容的连贯性、系统性与稳定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依据一定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政治经济任务和形势,针对各个单位、特定条件下人们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教育、强化和疏导。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它往往伴随着重大会议的召开、重要法规的出台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等,由此体现出一定程度的针对性、时效性、偶然性。

  (三)价值与功能类型相似但侧重点与内涵不同

  价值是表征主客体关系的一对范畴,指作为客体的事物对于主体的意义。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在价值类型上是一致的。但是,价值的侧重点和内涵有差异。德育是满足个体道德人格完善的需求,使个体获得自我人格的提升,德育的直接目的是塑造人,塑造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品格,改造他们的主观世界,给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导向和动力,推进青少年学生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的进程,其个体性价值很闪亮;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阶级社会的产物,是经济建设的坚强保证,是政治建设的必要条件,是文化建设的主导因素,是改革开放的精神支柱,凸显它的“生命线”作用和政治保证作用,其任务在于通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所以,其社会性价值更明显,即具有保证正确方向的价值,激发精神动力的价值,塑造优良品德的价值。

  在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都蕴藏有社会性功能和个体性功能,在功能类型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功能的侧重点和功能的内涵上是有差异的。德育的功能在于个体品德发展功能、个体智育发展功能、个体享用性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自然性功能,其功能侧重于个体品德发展、智育发展等个体性功能,它所具有的社会性功能也是通过个体性功能的实践而实现的,离开了个体性功能的发挥,社会性功能是很难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社会性功能,具体地表现为保证我国三个文明建设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服务,其个体性功能是在社会性功能的发挥中而实现的。

  (四)教育载体相似但实施渠道与方式不同

  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需要个体的内化和外化才能完成,其教育载体大体都依靠“两课”教学载体、专业教育载体、网络载体、活动载体、文化载体、管理载体等。但是,以这些载体为平台所依靠的渠道和方式却不同。德育主要依靠教学与日常教育管理完成,在中小学主要是《社会课》、《公民课》、《思想修养》等课程,在高等学校主要是“两课”;而日常教育管理主要包括形势政策课、党团活动、专题报告、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常规管理等形式。德育课程教学是实施德育的主渠道与基本环节,而日常教育管理与德育课程教学相辅相成。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党的政策宣传、社会舆论、自我教育而完成。

  两者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德育从促进在校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健康发展角度出发,以塑造、教育、培养为主。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从政治斗争高度出发,以纠正、改造、矫正和转变各种错误思想特别是错误的政治思想为主,主要通过伦理的、宗教的、政治的、经济的手段,通过实践锻炼、说服教育、榜样示范等方式而进行。

  (五)活动特性相似但学科归属不同

  无论是德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人类社会的附庸。虽然德育的知、情、意、行是个相对稳定的结构,但这个稳定的结构中所包涵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却是随着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变更而变更。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社会选择的结果,必然地服务于一定的社会。一个旧社会的覆没,一个新社会的诞生,必然引来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包括目标、内容等,因而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时代性与阶级性、继承性与发展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实践性与综合性等特性。

  就学科归属来看,在本科教育阶段,德育一直没有单独成为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目录之一。而思想政治教育在1987年12月21日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科目录》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类”学科门类下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首次列入科专业目录,专业代码为0804。就研究生教育阶段而言,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德育原理教育学学科门类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一门独立学科,专业代码为040104;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德育学科包孕在教育学门类中教育学一级学科中,不再独立设科,受教育者一般被授予教育学硕士、教育学博士。而思想政治教育不再独立设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合并,在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专业代码为030205,受教育者一般被授予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

  注释:

  ①胡斌武.“大德育”视角下道德教育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的比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1).

  ②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等教育出版社,1997.4.

  ③宋国英.学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和差异[J].助教通讯,2003.(11).

 来源:《上海教育科研》2005.7

 ..页眉..

 页脚..

推荐访问: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分野 德育 交叉
上一篇:班级博客建设策划书
下一篇:思想作风心得体会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