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发展总体规划(2016—2020)】智慧景区总体规划

来源:村官 发布时间:2020-04-03 点击:

  智慧**发展总体规划(2016-2020)

    为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社会管理创新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国家发改委等8部委《关于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高技〔2014〕1770号)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实施“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湘政办发〔2015〕86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 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抢抓国家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战略”“大数据战 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机遇,围绕“两型社会”和把**建设成国家中心城市的要 求,以“四化融城、信息惠民”为目标,构建宽带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智能融合的信息化 应用、高端绿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可持续的创新发展环境和可靠的信息安全体系。大力提升 **信息化水平,逐步满足政府、企业和市民对信息化的需求,有效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和居民幸福指数,营造“惠民、兴业、善政”的社会环境,把**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 的现代化区域性智慧城市,国家创新创意、智能制造中心城市,率先实现小康梦、两型梦、 幸福梦。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普惠全民。以保障民生为根本,以为民、便民、惠民为目的,推动创新 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结合大数据技术,提升数据应用效益,构建民生服务新体系,向 市民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建立高度包容的信息社会,逐步缩 小数字鸿沟,实现以人为本的市民数字生活。   2资源整合、互联共享。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建设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体 系,突破区划、部门、行业界限和体制性障碍,充分整合信息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信息资源 ,消除部门间信息孤岛,提高城市整体运行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全社会信息资源利用 水平。   3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大力推进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加强政产学研用 良性互动,推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全面融合,以信息化实现 科学、高效、动态的资源配置,促进在更高层次上的技术创新、业务创新、体制机制创新、 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构筑现代“两型”产业体系和智能化基础设施。推动大数据 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探索大数据与传统产业协同发 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4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加强政府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力度,以发展需求 为导向,建立政府投资和市场融资相结合的多元投融资机制,培育信息化建设主体,完善互 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市场运作体系,激发市场活力,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智慧**工程项目的 建设投资和运营。   5应用带动、夯实产业。智慧化和信息化的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提升相关产业 大数据资源的采集获取和分析利用能力,发掘数据资源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的潜力,推动生产 方式和发展模式变革。学习兄弟省、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通过实施一系 列的智慧城市应用工程,带动我市信息产业发展,在着力培育本地明星企业的同时,针对我 市信息产业规模相对较小、缺少龙头大型企业、产业链配套能力弱等问题,强力引进国内外 知名的IT企业落户**,促进我市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6完善基础、安全可控。适应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发展新趋势,进一步完善 城市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速推进信息设备、系统国产化进程, 信息设备系统尽可能采用国产自主可控产品,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强化网络和 信息安全管理,建立责任机制,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标准规范。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和保护个人信息力度,加强要害信息系统和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确保安全可控。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的信息化水平进入全国领先行列,智慧化应用覆盖经济社会各个层面, 智慧经济成为经济的主要形态,智慧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城市全面实现智能化运行,信息化 总指数达到90,建成信息化促进“两型产业”发展的先行城市、三网融合网络覆盖城乡的互联城市、电子商务与数字文化繁荣的活力城市、智能化管理与高效政务的服务城市、数字化信用与信息安全的可信城市,着力把**打造成中西部地区智慧之都、两型之都、创新之都、绿色之都。   1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升级。以宽带**、无线**、三网融合为核心,构建以3G/4G/WL AN等无线技术为基础的无处不在的高速信息智能通道,使市民享受100M的4G高速上网宽带,打造全市高速泛在的信息网络。互联网城域出口宽带达到1500G,光纤宽带接入能力:城区1000M到楼、100M入户,农村50M入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全市有线电视双向数字化率城市达到95%以上、农村达到75%以上。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效果突显。实现统一的**市物联监控网络,信息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无线**、宽带**、**大数据中心建成,三网融合全面实现。   2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全市信息产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信息产业成为先导性支柱产业。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北斗卫星应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分别达到千亿级,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大数据产业分别达到500亿元。两化融合综合指数达到90,进入深度融合阶段。信息消费规模年均增长30%以上。   3建成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的智慧政务体系。信息化全面支撑政府行政管理工作,智慧政务成为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有效手段。市县两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100%,依法政务公开信息网上发布率达到100%,政府部门普遍实现网上办公。城市管理100%实现网格化。推进政务云平台等一批电子政务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城市安全水平和应急指挥能力,使政府运行、服务和管理更加高效和智慧,**成为全国电子政务领先城市。   4电子商务全国领先。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雨花现代电子商务产业园和 **金霞经济开发区三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为基础框架的电子商务产业体系形成,我市电子商务产业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前列,电子商务年交易额突破7600亿元。移动电子商务、电视购物及移动支付平台全国领先,市场辐射力不断增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比例超过80%,规模以上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比例超过95%,传统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实现转型升级。打造出交易额过百亿元、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培育一批本土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及年交易规模超百亿元的特大电子商务企业,重点打造移动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推动5—8家电子商务企业上市。   5民生和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各领域信息化服务体系 基本建成,逐步实现办事出行“一卡通”、居家生活“一点通”、学习工作“一网通”。区域 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成,全市医疗保险实现异地跨省就医即时结算,基于社会保障卡的医疗 保健卡和电子健康档案覆盖95%城乡居民,电子病历覆盖95%的医院。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建成。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覆盖100%的学校,农村中小学基本实现远程互动和多媒体教学。劳动就业公共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100%。业务涵盖社保、医疗、民政、公积金等领域的社会保障卡持有人数突破700万张,形成“一卡通用、一卡多用”的数字化民生服务体系。全社会信息化应用广泛深入,智慧化生活丰富多彩,公众信息化素质和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6信息化和智慧化在解决交通、污染、食品药品安全、资源浪费等城市化问题方面有 重大创新和突破性进展。

 二、总体架构

 智慧**实施669计划,即完成6大任务,建设6大重点工程、构建9朵云。主要内容包括: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市民数字生活、发展智慧产业、创新城市综合管理、促进四化融合发展、推进两型和谐社会等六大任务;实施宽带**工程、无线**工程、三网融合工程、**大数据中心工程、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壮大工程等六大工程;构建民生云、政务云、惠农云、工业云、商务云、创新创业云、警务云、交通云、城市建设管理云等九朵云,实现系列智慧化应用。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标准规范,以政策法规为引导,以人才资金为保障,形成总体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相结合的推进体系,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一个涵盖市民、企业和政府的智慧**两型生态系统。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信息基础设施   推进无线**工程,围绕重点行业和民生工程建设无线城市应用平台,实现移动政务、 移动商务、移动民生应用等无线网络服务,积极推动3G/4G等网络全面深度覆盖。推进宽带**工程,实施光纤到户工程,实现城市1000M光纤到楼、100M光纤到户,农村50M光纤到户。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电信和广电业务双向进入,推进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推动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建设和高清交互式电视网络设施建设,发展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有线电视网宽带服务等融合性业务。构建安全可信的信息消费环境,大力推进身份认证、网站认证和电子签名等网络信任服务,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加快建设和完善空间地理、人口信息、法人信息、宏观经济、建筑物等基础数据库,统筹政务数据资源和社会数据资源,建成**大数据中心,推动行业部门数据交换,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二)构建市民数字生活   建设安全、高效、便捷、绿色的市民数字生活,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围绕服务 型政府建设,推广大数据应用示范,提升公共服务均等普惠水平。推进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共 享,继续实施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工程”,加快建设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公共 服务平台,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等公益设施建设,发展基于移动互联 网的旅游服务系统和旅游管理信息平台。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完善医疗管理和服务信息 系统,普及应用基于社会保障卡的居民健康卡、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促进优质医疗资 源纵向流动,推广远程医疗和健康管理、医疗咨询、预约诊疗服务。推进养老机构、社区、 家政、医疗护理机构协同信息服务。加快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社会保障一 卡通,实现一卡多用、一卡通用。建立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规范互联网食品药品交易行 为,推进食品药品网上阳光采购,强化质量安全。提高面向残疾人的信息无障碍服务能力。 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加强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大力推进移动支付在公共服务领域的 应用。 (三)发展智慧产业   重点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北斗卫星导航、大规模集成电路等新 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着力扶持智能终端、智能仪器仪表、金融电子、医疗电子、军工电子、 汽车电子等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以麒麟操作系统为代表的基础软件、开发支撑软 件和信息安全软件;大力发展电力、交通、旅游等行业的应用软件,大力发展面向教育、医 疗、社保、公共安全、城市管理、环境监测等公用事业领域的应用软件,大力发展工控软件 、嵌入式软件;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外包、动漫游戏、电子商务、数字内容、网络增值、设计 与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数据处理和运营等信息技术服务业;借助业界成熟的大数据产品体 系,大力发展大数据与重点行业领域业务流程及数据应用需求的深度融合。 (四)创新城市综合管理   将城市运行和管理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 水平和承载能力。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和阳光政务的要求,进行电子政务网络提速扩容,整 合相关业务专网,实现市直机关各部门主要业务的信息化全面覆盖。实施数字城管工程改造 升级,推进城市管理人性化服务、网格化覆盖、智能化应用、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现 代化综合管理水平。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食品与药品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信息 安全等公共安全系统,完善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建设**精准气象预报等系统,增强城市综 合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构建智能交通体系,实现客、货、交通工具等要素的智能识别、控 制、调度管理和应急响应,为交通参与人提供全面及时的路径优化、停车选择等出行服务, 从而缓解道路的交通拥堵,有效改善交通环境。 (五)促进四化融合发展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速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加强工业大数据资源聚合和分析 应用,支撑制造模式变革和工业转型升级。以信息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信息化,使 信息化与城镇化相互助力,用信息化破解城市发展难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城市发展 模式,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涉农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开 放,为农业产供销管理提供服务,大力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 (六)推进两型和谐社会   大力推进应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加快化工、电力、建材等行业的主要耗能设备和 工艺流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加强对能源资源的实时监测、精确控制和集约应 用,形成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可持续的绿色生产方式。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高能耗、 高物耗、高污染行业的监督管理,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 管理系统,完善污染治理监督管理体系。构建立体化、智能化的环保物联网平台,建设空气 、水资源、土地资源、工业污染源等资源环境立体监测系统,加强环保、水利、气象等部门 间的数据融合,实现由“数字环保”向“智慧环保”的转化。通过建设水务综合信息平台、 山洪地质灾害预警等系统,提高水资源实时监测能力、运行监管能力、智能调配能力,实现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力提高视频会议、异地集成办公和移动办公系统的应用能力,用信 息流替代或减少交通流、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 好型”的两型示范城市建设。

 四、建设六大重点工程

 (一)宽带**工程 以国家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为契机,积极推动各大运营商加快“光进铜退”进程,建设集IP化、宽带化、融合化为一体的“城市光网”,实现“百兆到户、千兆进楼、T级出口”的网络服务能力,实现全城光网通达,为“智慧**”搭建一条信息高速公路,扩大业务应用,促进信息消费。   推进城乡宽带网络协调发展。加快**市城区宽带网络建设,增加光缆路由,提升骨干 网络容量,扩大接入网络覆盖范围,部署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下一代互 联网。重点完善农村地区宽带村村通工程,加快宽带网络从乡镇、行政村向自然村延伸。加快宽带网络优化升级。一是加快光纤到户工程建设,推进政府、学校、工业园区、商务楼宇、宾馆酒店等单位的光纤宽带接入部署;二是加快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实现**地区3G/4G/WLAN深度全面覆盖,加大高速公路、地铁等无线网络优化力度;三是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宽带网建设,〖JP1〗满足不同用户对弹性接入带宽的需求;四是推进网络结构扁平化 ,扩展骨干链路带宽,提升承载能力;五是建设超高速大容量光传输系统,持续提升骨干传 输网络容量。 (二)无线**工程   通过网络基础设施、移动数据中心和平台及应用建设,推进无线**工程。到2020年, 实现无线宽带网络深度覆盖,推广社会管理、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等移动应用,将电子政务 、电子商务应用逐步延伸到移动互联网上,降低政府和企业经营成本,同时在民生领域实现 移动互联网普遍服务。   积极推进无线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扩建一系列通信机楼、枢纽楼、传输汇聚机房 和基站机房等设施,建设3G/4G/WLAN宽带无线网络,按需补盲、加厚,提升网络容量和深度覆盖能力。到2016年底实现**地区无线宽带网络全覆盖,到2020年完成无线宽带网络100%深度覆盖。   建设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移动数据中心,以满足近期至2020年,远期至2030年的移动数据应用、管理、运营和服务需求。建设“一个平台”“十大板块”“百项民生应用”。 打造“无线**”应用平台,通过与**大数据中心的互联互通,建设移动电子政务、公共 服务、医疗、教育、金融、旅游、生活服务、消费购物、就业、交通等十大应用板块,推广 百项民生应用,向市民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民生服务,让公众分享智慧 **建设成果。 (三)三网融合工程 继续推进三网融合示范工程,实现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以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为重点,构建新一代智慧城市信息承载设施。构建保障三网融合有序推进的体制和机制,促进三网融合业务的开发应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监督管理等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构建智慧**三网融合信息基础平台。发展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技术(NGB),建设以 数字电视为核心,主干光纤网与接入网实现三网融合的高清互动数字家庭业务商用网络,全 面提高网络业务承载能力和对综合业务的支持能力。   加大广电和电信业务的融合与创新。通过播控平台的建设和大力发展IPTV业务,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模式提供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通信业务,实现两大业务的双向进入。通过技术创新带动业务创新和应用,创新产业形态和市场推广模式,支持三网融合业务在文教、社会服务、生产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发展基于三网融合的农村信息化应用、社会化信息服务和政府公共信息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品种多样、快捷经济的信息和文化服务需求,使市民享受到内容更丰富、价格更低廉、形态更多样的信息化服务。 (四)**大数据中心工程 **大数据中心是智慧**的基础,依托国家超算**中心和云数据基地,建设**大数据中心,构建信息共享、交换、开放的数据枢纽,逐步形成聚合、分析、决策的智慧核心。统筹各部门、各行业信息,明确数据共享范围,整合城市各类公共基础数据库、部门主要业务数据库、企业单位部分数据和行业数据库,形成**综合数据资源池,消除“信息孤岛”。以需求为源动力,通过深度数据挖掘、分析,将结果数据共享开放至民生云、政务云、惠农云、工业云、商务云、创新创业云、警务云、交通云、城市建设管理云等,最终形成系列智慧应用服务于政府、企业和市民。   统筹大数据中心和九朵云资源的建设,坚持集约、共享原则,最大限度的实现共建共用 ,减少政府自建数据中心。大数据中心主要建设云计算中心、云存储中心、云数据交换共享 中心、云安全中心、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平台,持续完善基础数据库。   1云计算中心   建设云计算中心,支撑海量的视频数据、传感器采集数据、各领域信息数据、互联网相 关数据的计算处理,可支撑九朵云等资源需求。云计算中心利用业界主流的虚拟化技术对计 算资源进行池化,实现计算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和使用,通过弹性动态分配打破应用间的藩篱。   2云存储中心   建设全市统一的数据云存储中心,采用集中式和分布式相结合的模式,通过虚拟化实现 大规模数据存储、管理和容灾,实现关键和重要数据的备份,为智慧**各个领域提供相关 的数据存储管理支撑。完善智慧**的数据备份机制,通过云数据交换共享中心获取各个领 域的数据,并进行集中方式的统一备份,有效的保障城市的数据物理安全。   3云数据交换共享中心   制定数据资源交换共享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数据共享的范围边界和使用方式。在** 市数据交换平台一、二期工程的基础上建设云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实现数据资源的交换和共 享。建立全市统一的数据交换体系,制定数据交换标准和数据共享目录,规范各领域的数据 结构,完成城市事务交易性数据和城市社交化数据的交换和共享,消除信息孤岛。   4云安全中心   建设云安全中心,实现网络资源、数据资源和应用的安全管理和服务。构建多层次的数 据访问安全体系,〖JP1〗建立分层分级的数据安全管控机制,按照分级保护和等级防护要求,采取多种软硬件加密手段,实现大数据中心数据的访问控制,保障数据的安全共享和交换。   5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平台   充分利用国家超算**中心的资源,建设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平台,开展数据的抽取、清

 洗、整合、分析和应用开发,为政府决策、资源优化配置、城市规划发展、企业创新和经济 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进基于大数据中心的综合城市信息分析及预测模型系统的建设,利用 大数据技术,加强各类数据的关联分析,充分挖掘数据的价值,为政府决策、社会治理、经 济运行、信息惠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力的数据支撑。 6建设和完善基础数据库   人口基础数据库:以公安户籍信息为基础,逐步融合组织人事、卫生计生、人力资源和 社会保障、民政、教育、房管、城乡建设、统计等部门的相关信息,建设以公民身份证号码 为主要标识的全市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对全市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为政府部门、社 会公众提供有条件的信息服务。   法人基础数据库:以工商、国税、地税、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业务数据为基础,建立以 组织机构代码为唯一标识的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对法人单位基础信息的标准化管 理和应用,促进法人信用系统建设,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服务。   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在“数字**地理空间框架一期”工程建设基础上,建设“智慧 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础上,丰富多时相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 全景影像、点云数据,针对实体化对象数据添加时间属性,形成时空信息数据集;构建时空 信息数据库,实时汇集城市各种时空信息,形成更透彻感知、更广泛互联、更智能决策、更 灵性服务和更安全可靠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 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完善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经济形势预测分析、重点建设项目、统计信息、专项普查、物价监测、招投标管理、科技信息、国有资产管理 、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及运行态势等基础数据库,为领导决策、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城市建筑物基础数据库:整合**城市建筑物地理信息系统、现状交通路网数据、工程 地质数据和地下综合管网数据等数据资源,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分类建设的原则,制定城 市建筑物信息数据标准,重点建设建筑物信息采集系统、建筑物应用信息系统和建筑物信息 更新系统。建筑物信息采集系统为作业人员提供数据采集和数据编辑功能;建筑物应用信息 系统提供建筑物信息查询、分析、统计和服务功能;建筑物信息更新系统对建筑物数据库实 时更新,保证数据的时效性。为城市科学规划、智慧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数 据支撑。 (五)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统筹建设覆盖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的标准统一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纵深体系 化防护,建设和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安全责任体系、应急与救援体系和服务体系 ,有效保障信息采集、存储、传输、处理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安全,着力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和 能力建设,建设全市统一、完善的智慧城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1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坚持信息安全优先采购国产化设备系统的原则,实现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以自主可控设备系统为主的格局。建立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制度,大力推进PKI/PMI等电子政务安全保密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分级保护要求建设保密、安全、可靠、可信的电子政务内网和各类涉密网络,按照等级保护要求建设电子政务外网和非政务网络安全体系,构建安全与保密内外网数据交互的可控途径,实现不同内外网之间数据的安全、可靠交换。建立跨网络认证机制,防范跨异构网络安全隐患,提升信息跨网络传输效率。应用数据加密技术,提升数据信息完整可信度,加强虚拟化安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和运营管理的安全。建设 异地容灾备份系统,防范数据损毁和丢失。建立授权及审计机制,加强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保 护。运用智能分析处理技术,提高大数据处理能力,增强对恶意数据、信息的识别和管控能 力。保障应用服务层安全,重点加强远程接入安全保障,建立系统安全审核体系,降低安全 隐患。把握信息安全的主动权,在网络的合作、生产、交易、消费、金融服务等经济、市场 领域坚决推行实名制,加强违反信用行为的惩戒制度建设。加强要害信息设施和信息资源安 全防护,重点加大对党政、金融、能源、交通、电信、公共安全、公用事业等重要信息系统 和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确保安全可控。   2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体系。制定信息安全总体实施规范和不同行业的应用指南, 建立信息网络安全技术、设备和产品的监督管理制度。完善网络安全规章制度,普及网络安 全知识。建立网络安全责任制和追究机制,提高智慧**工程项目设计、建设、运维管理等 各环节的领导与工作人员的网络信息安全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管理水平。   3加快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保密应急与救援体系。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设施,重点提高网络管理、态势预警、应急处理和信任服务能力,建设集约化的灾难备份与恢复系统。 建立一整套安全防范机制,定期进行常规性的安全检测,制定应急预案应对突发性的安全事 件。构建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防范综合支撑平台,提高对网络运行故障、网络违法犯罪 、网络失泄密等的监控、执法与应急处置能力。   4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服务体系。建立并完善以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为主导,第三方 测试机构参与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有效的预警和管理机制。鼓励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信息安全认证服务,为智慧**提供信息安全保障。 (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壮大工程   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各技术产 业的深度融合,构建智慧城市产业生态体系。以移动互联网产业、物联网产业、大数据产业 、北斗卫星导航产业等智慧产业为重点,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聚集信息产业资源,培育优 势企业,挖掘大数据在各行业支撑创新的潜力,推进特色应用,实现信息产业跨越发展,使 之成为**国民经济先导性支柱产业。大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信息产业发展与智慧**建设的互动融合,〖JP1〗深化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各个环节的全面渗透,形成规模化应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着力推动**产业高端化。   1、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抢抓国家大力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机遇,努力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将移动互联网产业作为智慧**建设的实践载体,依托**软件产业基地、中电软件园、动漫游戏振兴基地、移动电子商务园区等品牌优势,优化配置移动互联网产业基础设施;聚焦互联网与产业、生活、服务的深度融合、互联网与智慧**建设的有机结合。创新发展软件、平台、应用等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关键环节,努力打造**千亿级移动互联网产业。一是大力发展产业互联网,促进移动互联网协同发展。促进移动互联网在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集成创新应用,大力支持智能制造企业依托移动互联网,积极发展工业物联网新业态,重点在工程机械、电力装备、汽车制造、机器人、矿山机械等领域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智能产业,推动工业物流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重点扶持烟花鞭炮、湘绣、陶瓷、花卉苗木、茶叶等特色产业研发设计、销售推广、专业物流等网络平台建设,利用移动互联网创新产业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促进上下游关联企业业务协同发展。二是促进移动智能终端与应用服务融合发展。围绕移动互联网重点领域产业链,强化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内容与服务协同创新,抓住4G、北斗导航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智能手机、穿戴式智能终端等新型终端产品,支持基于移动互联网各种智能应用的开发和推广,促进移动智能终端与应用服务相融合、数字产品与内容服务相结合,推动产品创新,拓展服务领域。三是促进移动互联网聚集发展。引进和培育优势企业和新兴潜力企业,集聚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龙头示范企业,扶持多个移动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成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成长型企业,打造平台集聚、产业集群、人才汇聚、应用引领的移动互联网产业聚集区。2、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鼓励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推动行业应用,培育重点产业,优化发展环境,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标准规范,加强招商引资,深化关联产业协调发展,打造竞争力强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在星沙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物联网制造业产业基地,在**信息产业园建设物联网软件应用产业基地,重点在新传感器、智能芯片、RFID、智能汽车、系统集成、应用软件开发、网络运营及信息服务等领域培育和引进一批龙头企业。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重点攻克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支持相关单位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促进物联网技术在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应用,实施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形成规模化应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重点引进一批物联网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重点引进物联网产业急需的国内外顶尖水平的领军人才,培育能够在物联网产业上突破关键技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团队。到2020年,**物联网产业实现产值过千亿元。   3着力扶持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加强与国防科技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 以高端特色应用为核心,带动涵盖芯片、元器件、终端、产品检定、应用服务等领域的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集群,建成国内一流的北斗导航系统技术、应用、产业的示范区。到2020年,形成一个新的千亿级产业。一是培育产业集群。推进北斗导航核心芯片、模块和终端的研发与产业化。引导骨干企业、重大成果、重大项目等优势资源进一步向基地聚集,完善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发展。二是推进特色应用。大力推动北斗导航兼容终端的配备与替代,将北斗导航兼容终端及应用服务列入各级政府采购目录。重点推广北斗导航在公共服务车辆、 应急救灾、驾驶培训、渣土车、邮政物流运输等领域的应用,开展工程机械导航应用工程、 汽车前装应用工程等示范应用,鼓励私家车、出租车及其他社会车辆使用北斗卫星导航产品 。   4重点培育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一是着力培育集成电路产业。以集成电 路设计产业为核心,带动制造、封装等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发展。以**经开区星沙电子信息产业园和**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为载体,重点扶持国科微电子、**创芯、景嘉微电子等骨干企业,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向集聚化、规模化、串联化发展,促进人才、技术、 资金、项目向园区集聚,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集聚区。搭建集成电路 设计公共服务平台,为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提供集成电路设计工具软件、通用IP授权、芯片测试等服务。充分发挥军工研发优势,加快发展军为民用、寓军于民的集成电路生产线。积极引进移动智能终端以及白色家电等整机生产企业,夯实集成电路产业与整机产业协作发展基础。二是扶持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产业化;加快发展系统集成、软件定制、软件测试等软件服务,提高软件服务水平和比重;提高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综合集成能力,引导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向产业链前后端延伸,推动设计咨询、集成实施、运行维护等信息服务向高端化发展;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积极承接国内外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转移。   5培育发展大数据产业。扶持大数据产业发展,以**大数据中心为实践载体,以民 生、政务、农业、工业、商务、交通等领域为智慧应用重点,发展大数据基础平台、大数据深度关联分析、大数据多维度展示、大数据行业深度应用、大数据安全保障等为主要方向的大数据产业。筹备建立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打造**大数据产业链,重点推进工业大数据和新产业大数据,组建大数据开源社区和大数据产业联盟,拓展大数据服务渠道,建设开放的大数据服务平台,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智慧化、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高端应用提供大数据分析和外包服务;加速培育大数据龙头骨干企业,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大中小企业相互支撑、协同合作的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 6积极培育3D打印产业。依托湖南中国科学院3D制造产业研究所、华曙高科等单位开展3D打印软件、工艺、材料、装备、应用、标准等多领域技术攻关,大力支持采用3D打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持企业建立3D打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发展中心,支持引进和培育3D打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形成有效的产业联盟,提高产业整合度。

 五、构建九朵云

 (一)民生云   整合社区服务、医疗卫生、旅游、文教等民生类信息资源,依托**大数据中心建设民 生云,主要通过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文教和信息便民服务平台建设,优化 提升民生服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1智慧社区   搭建社区管理和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泛在的信息网络及多种智能终端,在智能家居、视 频监控、社区医疗、物业管理、家政服务、老人关爱等诸多领域,利用大数据洞察民生需求 ,优化资源配置,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效率,为市民打造智能化、信息化、快捷化的生 活空间。   (1)建设和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网格化管理,在全市范围 打造“多位一体”的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一是建设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建成以社区 为中心的统一服务接口。按照立足街道、面向社区、组建网格、整合资源、规范流程来管理 事务,利用网格化、流程化、精细化、智能化实现社会事务闭环管理,实时响应网格内居民 家庭中的需求信息,实现对网格内居民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管家式的贴心服务。二 是建立健全系统运行管理机制,将城市管理、社会治安、人口管理、养老服务等职能整合配 置到每个网格中,形成一格多员、一员多能、一岗多责的工作机制。采用系统向下延伸、数 据向上集中、资源横向共享的扁平化应用模式,推动网格系统与市应急联动指挥、数字城管 等信息系统的对接,建立完善的联动机制,提升政府在社区治安维护、突发事件处置、环境 监督整治等方面的应急处理能力。   (2)建设社区智能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全市范围内,以市级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和 部门业务应用系统为基础,打造“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工协同”的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 平台,实现“数据一次采集,资源多方共享”,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事项主要依托社区公共服 务综合平台统一办理,最大限度方便居民办事,减轻基层工作负担。通过对社区医疗、社区 环保、社区家政、社区微电网、社区物业、智能家居等领域的智慧化建设,为市民提供智能 化民生服务平台。通过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医疗信息平台和大型医疗机构互联互通,“电子病 历”延伸到基础医疗单位,为**市分析居民健康状况、预测居民健康风险等提供全面数据 支撑;建设社区内部和周边环境包括水资源、噪声、空气、垃圾等监测体系,提供老百姓环 境投诉平台,为城市化环境问题的管理提供依据;建设统一的社区家政信息系统,对社区家 政各项服务进行分类和监控,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家政服务;构建社区智能微电网, 提供社区公共用电需求、智能调节社区用电分布。构建智慧物业管理,集成停车场、闭路监 控、门禁、保安巡逻、远程抄表、自动喷淋等相关物业管理系统,实现社区各独立应用子系 统的整合,进行集中运营管理。实现智慧家居,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网络通信 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功能和应用集成,构建 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实现环保节能 的家居环境。   (3)实现家庭网络化跨屏服务。利用三网融合的相关资源,结合智能手机、智能电视 等新型智能终端的普及,通过高宽带、全地域覆盖、高质量传输保障的网络,为市民提供多 种跨终端的业务体验,实现多终端跨平台的业务互动,实现人们从“看屏幕”到“用屏幕” 的飞跃,从传统单一屏幕到“一云多屏、多屏互动”,构建户户联网的虚拟社区形态。   (4)建设社区公共电视。在小区和社区公共区域,建设可管可控的公共电视显示系统 ,实现基于网格化的公共信息发布,同时作为城市应急信息发布的重要平台。   2智慧医疗   以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库为核心,建设覆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 障、药品供应、计划生育和综合管理业务的医疗健康管理和服务大数据应用体系。建立居民 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平台,实现患者、医务人员及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与互动,推进城乡远程 医疗、区域影像、双向转诊和移动医疗服务;完善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推进数字化医院建 设;健全疾病防控和完善卫生监督网络,建立快速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家庭健康系统,实现 远程健康监测,完善智能医疗服务体系。   (1)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向下集成区域内所有卫生行政管 理部门、医疗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业务系统,实现各医疗卫生相 关机构之间的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与市财政、人社 、公安、民政、人口等政府相关部门的对接;并实现市级平台与省级平台无缝对接。   (2)建设市、区(县)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分别汇聚市、区(县)两级卫生信息资源 ,形成用于支撑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的居民健康档案资源库、电子病历资源库、公共卫生信 息资源库、卫生综合管理资源库等。   (3)建设六大业务应用系统:以集成为手段,实现区域内所有医疗卫生相关机构之间 的服务与业务协同。一是面向居民的公众健康管理系统。面向全市居民提供健康咨询服务、 健康档案管理服务、统一的预约服务等。对行动不便、无法送往医院治疗的患者进行视讯医 疗,对慢性病及老、幼患者进行远程照护,对智障、残疾、传染病等特殊人群进行健康监测 ,提供人性化的智能服务。确保所有居民都能够就近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缓解病人“看病难 、看病贵”的问题。二是面向疾病预防控制的区域公共卫生管理系统。建设区域疾病预防控 制、妇幼卫生监测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卫生监督、血液安全监测管理等系统,并 实现各系统之间的协同。三是面向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系统。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促 进以电子病历为中心的医院信息化全面建设,实现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转检 、远程医疗、区域影像服务、健康一卡通等促进医院内业务流程无缝衔接和跨机构、跨区域 的医疗服务协同。四是面向居民和医疗机构的医疗保障系统。与市社保相关信息系统有效衔 接,统一标准和规范,建设医保报销监管、医疗费用特殊补助管理等系统,共同促进并扩大 城镇居民医保的实时结算和卫生特殊补助的管理。五是药品使用单位的药品管理系统。建设 基本药物与医疗器械采购配送和使用管理全流程监管系统,强化对基本药物的使用和监督管 理。六是面向卫生行政部门的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卫生行政部门的决策管理、网络直报、绩 效考核、费用监测、药品供应保障、多层次与全方位的卫生统计分析等系统。同时结合地理 信息技术,进行医疗卫生资源信息、公共卫生信息、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直观展示,发掘和 分析医疗卫生数据,为制定卫生政策提供依据,推进卫生行政部门决策的规范化、民主化、 科学化。   (4)建设卫生信息专用网络工程。依托电子政务网络,构建跨机构、跨区域的卫生信 息专用网络,实现全市范围内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促进区域内各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   3智慧旅游   全面开展旅游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有效提高旅游在线营销能力 。利用交通、公安、气象、安监、地震、测绘等部门的数据,依托大数据中心的数据挖掘与 分析,深化大数据在旅游服务的应用,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进一步加强旅游 行业监管能力,显著提升信息化带动旅游产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进一步增大信息化对旅游产 业增长的贡献率,支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1)推进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工程。扩大旅游景区的数据通讯网、光纤骨干网和无线 通讯网等设施设备的建设范围,实现重点旅游景区(点)信息网络全覆盖。建设旅游公共信息 数据库,包括旅游服务质量信息、旅游安全风险信息、旅游地理信息等数据库,整合旅游与 公共信息资源,建立和完善旅游网络管理体系。   (2)提升旅游信息服务能力。推进景区便民系统建设,开发自助导游讲解系统、城市 自助导览系统、网络虚拟旅游系统,推进数字景区、数字酒店、数字旅行社、数字乡村建设 ,推出基于市民卡的旅游一卡通服务等。开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立集成旅游门票、机票 、车票、宾馆饭店等旅游服务单位的旅游综合查询预订系统,建立旅游“在线支付”功能, 全面实现旅游出行“一条龙”服务。加快建立移动旅游信息门户和应用服务平台,开展物联 网在旅游行业的应用示范和创建智慧景区试点。   (3)建设旅游安全保障监管系统。进一步完善旅行社、饭店、景区、导游、旅游交通 五大类行业管理系统,建立各客源地旅游团队人员信息与行程信息的电子化备案管理和动态 查询系统,加强对不规范旅游服务和旅游安全事件的监管。建立健全旅游监测预报体系,完 善重点旅游景区视频监控和旅游专业气象、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监测、预报预警系 统,实现与各级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协同联动,提高旅游安全监控和应急调 度能力。完善旅游景区的安全设施,利用北斗卫星、GPS定位导航等技术,完善应急救援体 系。以旅游质监平台为基础,建立**旅游呼叫救援中心,实现旅游市场监督、旅游安全管 理、旅游投诉建议、旅游呼叫救援等。   4智慧文教   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力推动数字校园、教育资源、创意设计、新闻出版 、影视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资讯、文化服务、文博会展、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公共文化 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教育文化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建设数字校园、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 馆、数字博物馆、数字艺术馆、数字科技馆、数字文化馆和数字农家书屋等,建立公益性综 合文化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教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和均衡配置。加快推进中南国家数字出 版基地、湘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大力开发面向新闻出版、文化体育、科技教育等公共文 化领域的数字内容产品,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提升数字动漫、网络游戏、电子竞技等行业研 发能力,加强产业链整合,推动动漫与网络游戏产业发展。   (1)建立与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相衔接,符合我市实际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形成 “标准统一、全面覆盖、互联互通”的市、区、校三级教育网络;优化教育网络基础设施, 全面建成覆盖全市中小学校的教育城域网,实现城区中小学校无线WIFI全覆盖;全市建成500所中小学“数字校园”;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成以教育电子政务平台、在线教学平台和教育门户网站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成以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公共教学资源库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公共信息资源库,形成“设施完备、功能齐全、运行高效、应用广泛”的教育信息化格局。   (2)完善“智慧教育”应用系统。形成市、区(县)、学校公共服务三级应用体系;

 完善学籍管理、师资管理和资产管理三大业务数据库系统,实现**教育业务数据与人口、 户籍和房产等数据的互联共享;积极探索高效数字课堂和电子书包应用,有序推进“数字课 程资源+移动学习终端+教育服务平台”模式,促进教学方式改革。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 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 方式,推动开展学历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共享,推广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进 一步完善**终身教育学习网,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终身学习服务。   (3)建设教育大数据,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扶持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 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推动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 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学 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 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推动开展学历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共享,推广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 络学习模式,探索建立网络学习学分认定与学分转换等制度,加快推动高等教育服务模式变 革。完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教育基础数据的伴随式收集。推动形成覆盖全市、协 同服务、全网互通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 、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   (4)深化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化共享工程建设。通过云计算、云存储、云服务等技术, 实现优秀文化信息在全市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深入推进以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化 影院等为重点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促进信息技术在保护民间文化、打造精品文化产品 等工程中的广泛应用。构建文化传播综合服务云平台,传播中国文化,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 (5)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程建设。加强基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营造文 明和谐的群众网络文化环境。加快推动乡村电视“户户通”、应急广播“村村响”等文化惠 民工程建设,建立文化服务信息数字化平台,推进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 共享工程、城乡电子阅报屏和电子阅览室等设施建设。为公众提供网上订票、网上借阅、网 上预约等服务。发展流媒体、自媒体、超媒体等新兴文化业态。   (6)建设“掌上**”移动应用平台,提供新闻资讯、移动政务、移动生活三大版块的应用,推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发展,促进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推进服务型政府建 设,方便百姓生活。   5建设信息便民服务体系   重点建设信息便民服务平台、社会保障“一卡通”、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综合管理服务系 统,构建涵盖医疗、养老、就业、社保、食品药品安全、教育等信息便民综合服务体系,利 用大数据创新服务模式,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为个性化、更具针对性的服务。   (1)建设**市信息便民服务平台。该平台包括三个业务子系统:一是市民信息发布 和服务系统。依托**大数据中心对接人口信息系统、社保信息系统、行政服务信息系统、 公积金管理信息系统等相关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各级各类政务公开和为民办事信息,并对信 息进行分类整理和数据处理;建设多种服务渠道,构建市民服务体系,优化和提升政府公共 服务能力,进而提升市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建设信息发布网站,开发应用市民信息服务APP ,通过社区市民信息服务显示大屏和自助查询触摸屏,及时发布和订阅推送便民信息;搭建 网上办事平台,汇聚与市民相关的各类政府和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综合各个领域的各项行政 事务,方便市民办事,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网上支付平台,办理包括水费、电费、 社保、医保、公积金、车辆违章缴费等业务。二是市民帮扶信息系统。完善整合各类市民常 用的交通出行、医疗求助、上学工作、生活等基本服务信息,为市民提供基本的日常帮助信 息服务;打造市民帮助中心,整合12345呼叫中心前台和后台资源,通过政府官方微信、微 博、短信和可视化通信手段等渠道不断拓展和畅通市民需求帮助信息,解答各类问题,及时 将任务分配到有关部门快速解决;建立救助中心对接平台,构建救助渠道,为困难市民提供 必要的、急需的帮助。三是建设和完善公共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持续建设优化覆盖全市高校 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者、就业困难人员等统一基础数据库,完善信息发布、职业指导、就 业失业登记等平台服务功能,为全市居民创造更多平等就业机会;基于新一代移动通信、智 能终端等新技术产品,开发就业信息服务APP,并基于就业岗位专业要求及待业人员技术特长,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匹配,为用户推送合适的就业机会;加强跨部门、跨机构之间的数据资源共享,面向用人单位、教育机构、基层社区等有序开放相关数据;通过教育培训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针对性设置专业课程、聘请讲师、培训技能、开展实习并输出人才,凝聚产业力量平衡人力供需;依托社区大屏、社区门户等及时发布就业动态信息,打造无处不在的良好就业环境。   (2)建设**市社会保障“一卡通”,整合社保、医疗、民政、公积金、交通等业务 ,实现卡的服务流程、标准、管理的一致性和规范性,达到“一卡多用,全国通用”的目标 。一是对现有金保工程信息系统、人事人才信息系统等业务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二是继续推 进数据中心建设,完善数据中心生成区、交换区和公共服务区功能,建设灾备中心,完善人 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三是构建基于**大数据中心的市民服务数据中心,搜集整合 市民服务数据,建立市服务信息资源目录。搭建市民信息服务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并通过大 数据技术对市民服务信息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应用,不断提高政府对民众信息服务的针对性 、可预见性、有效性和及时性。四是逐步拓展“一卡通”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疗卫生 、民政系统、公积金管理及其他社会公共管理与服务领域的应用,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业务与金融机构的实时联网工作,支持社会保障卡金融功能应用,在行政村部署服务一体机 ,实现就近缴费、待遇领取和就业服务。五是完善基础安全防护系统,加强电子认证系统和 证书应用支撑平台的建设。六是建立市民“一卡通”服务中心,对各类市民卡的开户、销户 、维护、密码修改、挂失、使用咨询等提供集中统一的服务。   (3)建立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加快建设覆盖全市的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监测网 络,实现食品药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企业资质和产品质量全程电子监管。一是以物联网 技术为基础,建设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收集和发布食品安全的相关信息, 向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者提供有关质量、安全、标准、品牌、市场等信息。二是建立健 全药品安全警示信息平台,建设覆盖全市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体系,完善不良反应信息 资料数据库,及时评估药品安全状况态势和发布预警。   6建设完善**公共征信信息平台   **公共征信信息平台是涵盖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四大领域的综 合征信信息平台。在已建成的“**市信用征信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基础上整合**市食品 药品行业诚信体系平台等公共信用征信信息资源,逐步纳入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 保缴费、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交通违章、法院生效裁判执行、卫生许可、 非法行医等信用信息,建立全市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加强信用信息的记录、存储、整合 和交换,以实现信用信息全覆盖。   **公共征信信息平台由“一网一库一平台三系统”组成,即“**信用网”门户网站 ,信用信息数据库,信用信息数据库交换与共享平台,公共信用信息发布系统、现场查询系 统和政府联合信用监管系统。通过这一平台,实现信用信息发布、查询、共享、分析、核查 以及反馈等功能,为企业、个人和社会征信机构等查询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 法公信等信用信息提供便利。 (二)政务云   加快互联网与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深度融合,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促进公共服务创新 供给和服务资源整合,构建面向公众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体系。整合部门专网,统筹建设电 子政务内外网,提速扩容政务网络,构建政务云平台,整合政务数据中心资源,满足政务应 用需要;完善部门数据资源交换共享机制,强化跨部门应用整合和业务协同;统一门户和移 动办公体系,扩大网上办事覆盖范围和公众互动参与度,实现阳光政务;核心设备、终端、 关键应用优先选择国产产品,以自主可控为主导,打造网络与信息安全分级和等级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夯实信息整合基础,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1构建政务云平台。与**大数据中心对接,整合分散的数据中心资源,建设政务云 平台。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现有数据中心资源,运用云计算技术,整合规模小、效率低、能耗高的分散数据中心,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保障有力、绿色集约的政务数据中心体系。 按照设备设施共享相对集中、应用服务统一统筹的原则构建和整合电子政务云平台。以云基 础设施服务方式整合电子政务信息基础设施,实现电子政务网络、计算、存储等资源的按需 分配和统筹共建;按照云平台服务构建电子政务开发、测试平台,统一电子政务技术标准, 对电子政务应用进行严格的安全、功能、性能测试;按照云数据服务归集整合各类政务数据 ,实现数据依法有序共享、交换和分析,为政府各部门间数据共享和信息惠民提供快速、高 效的信息资源服务;按照云应用服务构建政务业务应用,实现应用的云化处理和云化管理; 按照云管理模式实现全网资源自动分配、自动迁移、自动部署;按照云安全要求构建政务网 业务数据云灾备和云安全防护体系,建立分层分级的数据安全管控机制,按照分级保护和等 级防护要求,采取多种软硬件加密手段,实现政务云数据中心数据的访问控制,保障数据的 安全共享和交换;推进电子政务的资源整合和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建设基于政务云平台的 社会治理平台,协同政务服务,统筹联动政务职能,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2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在依法加强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稳步推动 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建设基于政务云平台的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促进公共服务创新供给和服务资源整合,提高市民生活幸福指数;推动建立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数据资源清单,按照“增量先行”的方式,加强对政府部门数据的统筹管理,加快建设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建立政府和社会互动的大数据采集形成机制,制定政府数据共享开放目录。通过政务数据公开共享,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主动采集并开放数据。   3完善电子政务建设标准规范体系,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管理、运维标准化和规 范化。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构建全市统一适用的数据、技术、管理和业务等标准规范体系,健全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标准、统一的法人数字证书标准等,进一步明确市、区县之间,市级部门之间,市、区县两级部门之间信息系统建设标准和管理维护规范,促进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应用,提高电子政务的管理、运维和建设水平。   4推进政务全面协同。以政务云为依托,推进政务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深度应用,整 合各部门主要业务信息资源,纵向挖潜,优化政务流程,消除信息孤岛,有效促进跨部门业务的横向联合和协同,分清边界,明晰责权,有序共享,有效监管,实现应用整合,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行政许可事项在线审批系统,推进行政许可事项跨部门联合网上审批,实现政务全面协同,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5大力推进政务阳光服务工程。以中国**门户网站为中心,整合部门网站,建立资 源整合的政务网站群,突出完善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三大功能,构建为企业和公众提供政府各个部门服务的“一站式”门户网站。在整合网站群的基础上,建设繁体中文、韩语、德语等多语种网站,扩大**对外交流的范围和影响。同时建设面向多种移动终端网站,打造移动政务平台,使政务服务更加快捷,使百姓更容易获取到相关的政务信息和政务资源。突出网站的服务能力及交互能力,提升政务公开的广度和深度;升级网上政府新闻发布中心,积极开展领导信箱、网上评议、便民资讯、回应关切、政府公报、信访、听证和调查等多种政民互动交流业务,使政府公众网站成为为民办事的服务平台、政府信息发布的窗口和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   6完善政府决策支持信息服务体系,推动政府治理精准化,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质量, 满足城市运行和经济发展的决策需求。强化互联网数据资源利用和信息服务,加强与政务数据资源的关联分析和融合利用,深度挖潜政务资源,实现政务决策辅助支持;通过大数据中心共享和交换各级各类可用资源,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政务大数据分析深度和综合应用,实现城市科学规划和精准治理,为各级领导宏观决策提供全面、准确、及时、可靠的依据,增强宏观决策的有效性、科学性和预见性。推动改进政府管理和公共治理方式,借助大数据实现政府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透明化管理,完善大数据监督和技术反腐体系,促进政府简政放权、依法行政。 (三)惠农云   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卫星遥感等技术,整合三农信息资源,建设惠农云。与 大数据中心对接,推进涉农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构建精准化的农业生产体系、网络化的销 售经营体系、扁平化的市场体系和平台化的社会服务体系,实现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融合 发展。   1建设完善涉农信息资源数据库。统一信息资源规范标准,整合涉农公共数据资源, 完善涉农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机制,建设完善涉农信息资源数据库,形成多部门联动,一站式服务模式。加强农户需求的多样化研究,利用大数据技术解决农业生产决策“专业化”问题, 并实现数据处理与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有效对接。   2建设**市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制度标准建设,建立农副产 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的衔接机制,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精细化、信息化管理,加快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在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各环节的推广应用,强化上下游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互通共享,不断扩大追溯体系覆盖面,实现农副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提高农业生产的管理效率,促进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3建设完善**市农产品价格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包括农产品生产、批发、零售三个 环节的价格采集、发布系统和农产品市场信息分析系统,建立统一、规范、权威的价格信息发布和预警机制,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难题,引导基地合理调整生产计划,避免盲目种植、养殖,保障市场均衡供应。通过预警平台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市场的跟踪监测,引导生产,保持市场的均衡供应和价格的基本稳定,提高农产品种植、养殖效益。   4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工程。支持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服务商与农业企业对接,开发建设面向农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开发农产品网上营销促销服务、特色农产品网上展销、休闲农业等电子商务应用系统。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大户等应用电子商务进行全网营销;依托自身品牌,在第三方电商平台开设网络旗舰店、专卖店;利用移动互联网O2O平台,开展生鲜农产品网上直销;加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餐饮等环节的联合,开展网上农超、农餐对接,实现网上展销、拍卖、交易、订购、支付、配送等功能。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或者大型电商企业,利用互联网创建最快速度、最短距离、最少环节的新型农副产品物流体系,同步发展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物流配送;依托农村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民俗产品、乡村旅游等市场,在促进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下乡的同时, 为农产品进城拓展更大空间。加强运用电子商务大数据引导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 变。   5建设精细农业生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在全市建设一批精细农业生产物联网应用 试点示范基地,采用现代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监测、精准分析、智能操作、 远程控制,选择在蔬菜、果树、茶叶等领域部署物联网试点与示范应用工程。   6建设农产品生产监控系统。建立连接生产基地、直销门店的双向实时监控系统,实 现农产品从田地到餐桌的全程信息公开透明;监控信息可传送到政府部门,实现有效的食品 安全监管。   7建设**市畜牧兽医水产远程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和完善全市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 挥系统和市、县两级动物疫情监测网络平台,实现动物防疫管理、检疫管理、疫情监测、标准化养殖场视频监控等功能,建立信息交流与互动平台,及时发布行业动态,实现管理部门与养殖场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互动。   8加强面向农村的信息化服务。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农村宽带入户 ,提高农村网络普及率。引导农村利用网站进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和网上办公。鼓励农民利用网站对当地民俗、气候地理、文化旅游、特产等进行介绍,以镇为单位,建成“内容丰富、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的农村网站群。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信息服务,为农民提供市场、科技、教育、卫生保健等信息。推广农村信息服务平台试点,开展“农村办事不出村”的信息化项目示范,帮助农民快速、高效、便捷地获取信息。   9开展新型农民培训计划。依托大学生村官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运用现代信息技 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农民信息能力提升工程,针对各地实际情况,开发和建设农村信息化培训教材和课件,实施农村信息化人才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广大农民的信息化应用知识培训,提高农民信息化应用能力。提供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建立基于人口基础数据库的农民工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形成农民工管理与服务基础平台。(四)工业云   以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为云节点,建设集成化的工业云。面向重点产业集聚区、重点行 业企业,推广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协同营销、工程服务、数字建模、渲染等“工业云”服 务,促进产业纵向与横向联合,推动工业创新协作,共享产业数据和信息资源,开展工业大 数据研究和应用,提高数据资源整合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和智慧园区建设。   1工业云平台建设。以工业园区为依托,以重点工业企业为节点,按照分工协作,重 点突出,建立**工业云平台。按照数据共享,基础共建原则,建设资源集约的企业数据库、 项目数据库和资源目录体系,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安全可靠的公共服务;通过公共基础设施 云平台和公共服务云平台建设,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服务能力。推动企 业特色应用,加大行业纵深协作,形成云环境下的企业协作创新模式,提高云平台下的协作 制造能力。   2大力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应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园区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增强园区 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园区全面覆盖的物联网感知系统和大宽带、全业务融合的有线无线高速的全覆盖网络,实现多种方式随时随地接入。二是构建集约共享的信息资源利用体系,加强园区基础数据和各类主题数据的整合,打造“一体化”集约共享交换平台,提高数据资源的应用和全面服务能力。三是建设园区智慧应用体系。构建基于“云”技术架构的智慧园区政务、技术孵化、园区运行和应急指挥、社区管理、园区企业服务、招商引资等公共服务平台,利用云平台完成对园区各项业务的统一管理、统一计算、统一存储,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联动的智能化管理。四是以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体系为依据,建立园区管理与安全运维模式;五是建立智慧园区管理体系,有效融合园区组织、制度、流程和技术,确保智慧园区的健康运行,充分发挥智慧园区运行效益。   3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制造,通过信息技术 实现工业产品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深化生产制造业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实现全面协同、综合集成的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合**产业特点,重点在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工业物流、纺织服装、烟花鞭炮、湘绣、陶瓷等行业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培育发展工业互联网,提升装备智能化制造水平,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提升网络化协同制造能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管理信息系统、矿山应急避险系统、烟花鞭炮监管系统等,打造安全生产监测监控体系。 (五)商务云   整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商务相关信息资源,依托**大数据中心建设商务云,为 园区、企业、市民提供反应快捷、服务便捷的云服务,促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 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商务领域的应用,推动电子商务产业体系建设,提升**市物流业管理 水平和物流输送能力。   1.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应用,促进电子商务产业跨越式发展。建设**高新区、雨花工 业园和金霞开发区三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实施零售业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移动 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系列工程,大力发展行业电子商务,推动各类专业市场线上 转型,形成完整的电子商务产业体系,将**打造成为发展环境优、企业和人才集聚度高、 国际竞争力强、资源配置高效合理的区域性电子商务中心城市。加快建设移动电子商务产业 基地,逐步完善产业链、生态圈,推动移动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互联网+商务,促 进信息消费。鼓励互联网技术在社会管理、金融、民生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广面向餐饮、 休闲娱乐、购物、旅游等移动互联网应用。   2.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充分利用无线**、宽带**及物联网资源,结合我市物流产 业的空间布局,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一是以规划建设中的**市东、西 、南、北及空港五大物流园区和农贸物流中心、安沙物流中心、钢铁物流中心等十大物流中 心为智慧物流重点区域,建设**市物流信息网络,实现物流服务网络化;二是积极推广物 流新装备、新技术的应用,提升物流基础设施运营能力,推进经营模式、运作方式、监管手 段的创新,实现物流技术现代化;三是建设**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行业管理系统 ,整合各类物流信息,加强数据交换及信息共享,形成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和部门之间的有 效衔接,实现物流资源利用共同化、物流设施与设备利用共同化以及物流管理共同化。培育 重点物流领域,结合服务网络化、技术现代化、配送共同化,推进物流信息化。将我市打造 成为服务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商贸物流中心和中部物流强市。 (六)创新创业云   整合创新创业信息资源,依法开放政务有关数据,依托**大数据中心建设创新创业云 ,面向创新创业主体、服务机构、高校及科研院所等,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服务、创新创业 协作、项目路演、成果发布、创业培训、创业论坛、法律服务等综合性在线云服务。一是建 设**创新创业服务云平台,集中发布创业政策和服务信息,增强创新创业信息透明度,推 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网络化、专业化。二是推动众创空间发展。通过创新创业云平台的建设 和使用,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 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通过创新创业云平台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向创业 孵化机构转移,创新孵化模式,提升孵化能力,推动众创空间快速发展。三是推动“互联网 +”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以创新创业云平台为载体,促进创业与创新、创业与就业、线上与 线下相结合,为企业及创业者提供各类第三方专业服务,降低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成本,激 发创新创业活力。 (七)警务云   充分利用**公安现有信息化资源,建立信息化标准体系,基于公安专网、视频专网、 智能交通、智慧消防、政务网和互联网建设**警务云,实现**公安信息化资源的大整 合、大共享。   1搭建警务云基础技术平台。通过警务云基础层建设,以计算、存储等资源池和机房 配套设施为基础,提升基础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为**公安各类业务系统提供软硬件运行环境和基础资源服务;通过警务云数据层建设,以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共享资源库为基础,归集整合公安内外部海量数据,破除信息壁垒,提升信息共享水平;通过警务云平台层建设,以警务服务总线为基础,为应用的开发与整合提供平台服务支撑,实现应用能力的共享;通过警务云应用层建设,将原有的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天网工程等各类应用系统进行云化迁移,有效整合**公安现有的信息系统软硬件资源,创新警务应用聚合环境。   2开展**公安大数据应用。充分利用**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天网工程、智能交通 、智慧消防等应用系统的数据,通过将云计算与大数据处理技术有机结合,建设警务云大数据平台,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处理、深度挖掘与综合应用,全面提升各业务警种侦查破案、查缉布控、协同作战等能力,并逐步开展以治安态势分析、交通预测、车源分析为代表的预测警务探索,以云搜索应用建设为基础,通过不断深化预测警务应用来服务公安实战和辅助指挥决策,同时面向公众提供各类信息惠民服务,创新**公安警务服务模式。   3完善**市应急联动指挥系统。进一步整合城市社会安全、食品与药品安全、生产 安全和信息安全等安全信息资源,利用大数据技术进一步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 协同作战能力,建设智慧公共安全体系,加强预防体系建设,增强城市综合预警与应急能力 。建设连续气象观测系统、精准气象预报系统、气象信息高速共享等项目,为应急联动提供 气象服务支撑。   4建设统一的云管理和云安全保障体系。通过集成安全边界、入侵检测、入侵防御、 防病毒网关、统一授权、虚拟化安全、云终端安全防护等综合安全技术手段,配合有效的灾备机制,确保警务云平台的安全高效稳定运行。 (八)交通云   整合**市交通领域信息资源,依托**大数据中心,建设交通云,推动互联网+交通 服务。开展陆路、水运、空港、地铁、城际轨道等交通信息协同联网,完善智能交通管理与 控制系统,推动并实现交通信息共享,利用大数据提升协同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探索开展 交通、公安、气象、安监、地震、测绘等跨部门、跨区域数据融合,建设交通行业数据库。 积极吸引社会优质资源,利用交通大数据开展出行信息、交通诱导等增值服务,构建基于互 联网平台的便捷化交通运输服务体系。   1.建设**交通云平台,实现**市内外一体化出行最优调度管理和实时信息发布。 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整合交通信息资源,实现各类交通信息系统与云平台的无缝对 接,集成港口、航空、陆运等信息,实现全市交通信息的综合管理和有效利用。构建多模式 的交通信息服务体系,通过网站、呼叫中心、手机、调频广播、可变情报板、公交车辆车载 显示屏等多种方式,为公众提供交通动态路况信息、交通事件信息、道路施工信息、客运信 息及铁路、民航等出行交通综合信息服务。   2.建设**市ITS数据深度挖掘和辅助决策系统。基于海量的各类交通实时数据及其历史数据,结合**市道路交通实际条件和特征,实现道路运行指数分析、道路交通流量分析与预测、交通业务数据分析、综合大数据分析挖掘与辅助决策,提供系统调度控管和辅助决策的科学依据,逐步构建交通管理“宏观-中观-微观”系列应用模型,依据交通流特性,标定参数,细致分析交通网络“点-线-面”各个层面的各类交通组织方式,优化交通网络,采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科学分析,研究城市各交通堵点交通流量的产生原因,创新交通组织方式,诱导交通流量,减少交通拥堵。   3加快推进数字道路建设。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感知系统建设,完善路网监测、监控系 统,实现车辆号牌自动识别、卡口轨迹追踪、交通流量统计、隐性交通违法行为查缉和黑名单车辆报警等多种功能。增加高清电子警察、高清监控、SCATS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点位的覆盖面,对全市重要车站、码头、道路、桥梁、隧道、渡口进行实时视频监控。   4.建设多层级指挥调度控管系统。不断丰富、完善和扩容指挥调度系统,建设交警大 队二级分控中心以及中队岗亭三级分控中心,实现最小辖区内道路监控控管、智能信号灯控 制、车辆查缉布控等功能,及时发现道路拥堵情况、对各类交通数据进行查询、集中录入采 集数据。基于4G等无线技术建设单兵无线图像传输系统,将相关事件现场的实时图像、语音、数据及时传送到指挥决策部门,实现指挥中心全动态、可视化现场信息掌控。充分发挥单兵和各级分控中心在其辖区内的信息采集、指挥调度、决策支持和执行监督的能力,为指挥中心提供信息,为道路交通管理提供精细化实时信息和及时控管。   5加快推进基于**大数据中心的交通行业数据库和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实现跨地区 、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提高交通信息资源对综合交通组织、运行、管理、服务的支撑作用,建立基于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交通应急联动指挥体系。   6建立车辆、船舶跟踪管理系统,大力推进客货运车辆、船舶和执法车船的信息化、 智能化,利用RFID、BDS、GPS及GIS等智能化技术,实时监测、监控车船的位置和货物的安全,实现可视化、智能化船舶和车辆的动态综合监管。推广船联网、车联网等智能化技术应用,推动跨地域、跨类型交通运输信息互联互通。   7.加强湘江流域**段管理,建设航运港口安全救助信息系统、依托城市空间地理信 息框架,建立**水域安全综合视频监控系统。   8建设**市停车诱导系统。通过政府规划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鼓励社会资金投 资建设智能立体停车场和停车信息化管理市级平台,实现全市停车诱导信息统一归集和发布。 对具备条件的社会停车场实施数字化改造,进行停车场视频监控和数据采集联网,对车位和 出入车辆等动态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实时接收停车场管理系统上传的数据,在手机、车载终 端、互联网、道路指示牌等多种终端上发布停车诱导信息。   9建设“**通”。以“警务云”数据为支撑,采取引入社会投资、参与合作的模式,开发“网上交警”移动综合服务平台,拓展交通违法处理、车管、驾管等交管业务网上办理 和交通诱导信息网上发布等功能,为广大市民提供便捷的网上交管服务。 (九)城市建设管理云   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卫星遥感等技术,整合城市建设、管理、环保、水务等 信息资源,构建城市建设管理云,实现城市建设管理类数据资源的交换与共享。通过智慧城 建、智慧城管、智慧环保、智慧水务等建设,依托**大数据中心,实现大数据深度挖掘和 应用,促进城市科学规划、政府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   1智慧城建   整合城市建设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推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 技术与城市建设的深度融合,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注重城市功能配套和 承载能力,创新城市国土、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和服务模式。加快推进**数字城乡的 发展、提升城市建设发展品质,加快城市建设智慧化进程。   (1)完善和提升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系统。按照管线信息集中管理、统一调配、资源共 享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系统。实现给水、污水、雨水、燃气、路灯 、交通信号灯、通讯、广播电视和电力等9大管线、管网数据的统一管理,对各类管线数据 进行收集、分类、分层、整理、标准化、入库等综合管理,并提供查询、分析、三维展示、 信息发布等信息共享服务,为规划、建设、施工提供跨部门、跨行业的管网信息管理服务。   (2)建设**市“一张图”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在“金土工程”及“数字**空间地 理框架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利用“城乡一体、全城覆盖”的国土资源核心数据和国土专题 数据,形成融矢量数据、影像数据于一体,覆盖全市城镇土地、农村土地的基础数据和业务 数据的全市“一张图”综合信息监管平台。   (3)建设**空间地理信息平台。在数字城市空间地理框架基础上,通过基础地理信 息数据库和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在内容、功能和效能上的新增或扩充,并通过泛在网络、传感 设备、智能计算等新型高科技手段,实时汇集城市各种时空信息,形成透彻感知、广泛互联 、智能决策、灵性服务和安全可靠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   (4)建设住房保障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市住房保障管理系统,该系统以建设项目 、保障房源、保障对象为核心,以保障性住房七大模块为基础,整理住房保障工作业务流程 ,开发多个功能模块,集成为政策管理、项目管理、房源管理、分配管理、运营管理、综合 管理等业务应用子系统,涵盖项目建设、申请审核、房屋分配、运营和监督等全过程,实现 业务办理“一站式”服务,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杜绝人工干预,避免信息录入错 误,规范业务办理流程,促进全市住房保障工作信息化。   (5)**市城乡规划空间信息专题应用系统。结合**市绿道规划与建设,利用三维 仿真辅助决策系统,直观展示绿道等慢性系统规划,倡导低碳绿色生活。完善**市城市交 通预测系统,结合年度交通数据,实现交通流量动态分布分析和预测,为项目建设和居民出 行提供预测支持。完善城市规划动态监测系统,充分利用遥感影像数据与城市规划资料进行 对比,分析、研究并掌握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中的情况和问题,实现动态批后监管。   (6)推广智能建筑和推进智能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发展智能建筑,实现建筑设施、 设备的节能与安全智慧化管控,为建筑节能减排的科学评价和决策提供支持;推进智能化基 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促进养殖、种植、花卉苗木等特色乡镇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的集 约、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农村经济转型、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智慧”支撑。   2智慧城管   建立城市管理各环节全面感知、智能分析、信息共享、协同作业的统一平台,在城市公 共设施精细化管控、公共安全应急预警、执法管理强化监督、环境卫生网络监测等方面,全 面提升和完善城市管理功能。   (1)构建覆盖全市的城管传感网络。通过集成多种信息传感设备,构建传感网络,增 加城市管理手持终端的覆盖面,借助各种智能节点终端实现对监测对象的信息采集。   (2)建设完善**数字城管数据中心。依托**大数据中心建立和完善包括城市二维 基础地理信息、城市三维影像信息、城市基础部件信息、行政审批档案信息、门店招牌、户 外广告信息、楼宇亮化、城市路灯信息、城市管网基础信息、城市管理作业、执法、渣土车 辆、渣土工地、城市视频监控等信息的主要业务数据库,为应用业务提供数据支撑。   (3)完善提升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 ,运用信息实时采集传输手段,建设或改造升级数字城管的综合应用、移动执法、公众信息 服务、应急处置、移动数据采集终端、作业车辆视频监管、渣土管理信息系统等平台,将市 容环境卫生、市政道路、园林绿化等城市公共设施部件问题和行政执法、市容秩序、突发事 件等事件问题信息纳入智慧城管信息系统统一管理,并与市区两级城管、规划、环保、住建 、交通、工商、公安、民政、供电等部门的信息系统对接,建设“一级监督、二级指挥、三 级处置”的智慧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打造具有**市特色的、全国领先的智慧化城市管理信 息系统,提升**市城市管理水平。   3智慧环保   结合物联网技术对水体、水源、大气、噪声、污染源、废弃物等进行感知、处置与管理 ,形成覆盖主要生态要素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动态监测网络,建设成为一个集智能感知能力 、智能处理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于一体的新一代网络化智能环保系统,实现生态环境数据互 联互通和开放共享,达到“测得准、传得快、算得清、管得好”的总体目标,旨在推进防污 减排、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环境与人的和谐发展。   (1)建设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实现对污水处理厂、重点污染源、危险废物生产车间及 堆场等设施关键部位与排口进行末端监控、视频监控与工况监控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监控 ,实现在线监测数据与视频同步融合,视频与环境地理信息基础框架融合,构建资源环境承 载能力立体监控系统,建立企业环保信用数据档案,实现超标、异常报警联动机制。对空气 质量自动监测站、水质自动监测站、噪声自动监测站等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分析、 发布。通过污染排放全过程监控体系,实现由“点末端监控”向“全过程监控”的转变。   (2)建设湘江**段水质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在湘江干支流上建设若干水质自动监测 站,一是对库区干流水质实时监控,二是对各支流入河口水质实时监控,三是对重大污染源 监控,四是河流流量监测,五是通过区段进出口水质变化情况,追索污染源,六是对库区流 域地表水水质实施超标报警、河流区段污染源快速锁定以及污染源信息快速锁定、快速传递 等预警功能,实现集中监控。   (3)建设环境应急指挥系统。完善环境预警和风险监测信息网络,提升重金属、危险 废物、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风险防范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和完善包含风险源动态管理、 环境应急信息资源库管理、环境应急辅助决策支持、环境应急指挥与调度、环境应急通讯和 环境应急处置后期评估等子系统的环境应急指挥平台。实现与省厅应急指挥平台和市政府应 急联动指挥系统对接,进行数据共享与交换,形成环境应急指挥一体化联动。   (4)建立环境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系统,提升管理决策水平。建立环境数据中心,建 设污染防治、总量控制、环境监察、自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固废管理、环境监测等相应 的核心业务应用系统与数据接口,实现“一数一源、一源多用、数据共享”的环境信息化建 设目标。   (5)建设环境辅助决策系统。对水、气环境质量、污染源总量减排、危废品、生态环 境等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关联分析与挖掘,为环境规划与影响评价、湘江流域**段重金属治 理、湖泊水环境保护等重大环境治理、城市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与生态保护等环境 管理提供科学的辅助决策。   4智慧水务   利用现代通信、物联网、遥测遥感等技术,按照“覆盖到面、监测到线、控制到点”的 原则,建设全过程智能化水务管理系统,实现**水务领域的防汛抗旱、达标排放、水质水 情监测、水资源管理、水利政务、饮水安全等主要业务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水务信息化、智 慧化。   (1)智慧水资源监测网络。在全市安装所需的水雨情监测设备、水质监测设备、流量 测量设备、压力传感设备以及设施控制设备等,整合完善信息采集设施;完善信息传输网络。   (2)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管理系统。实时采集区域内的各类水资源相关信息,以新一代 信息技术为支撑对区域内的水资源进行实时调度、优化配置;以远程控制及自动化技术为依 托对区域内的工程设施进行控制操作;实时监测区域内自来水输水管线、污水和雨水排放管 线、输水排水设施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渗漏、破损、淤积及设备损坏等异常情况并及时做 出有效处置。   (3)完善水雨情实时监测、预警与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实时采集城市雨量、水位 、水量、流量、输排水管线压力等信息,为水务部门实施水资源合理调配、异常事件预警预 报、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建设防汛指挥决策信息系统,整合水文、气象 、山洪灾害防御雨量站点和地质灾害监测站点、江河水位站点监测信息,完善主要水利工程 设施的视频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大中型水库、万亩堤垸的实时雨情、堤垸实时水情,大中型 水库的水位、相应的实时蓄水信息,提高洪水预警、预测、预报以及地质灾害防范能力。   (4)水质实时联动监测与预警系统。与智慧环保接口,实现水质实时联动监测与预警。通过在全市重点江河湖泊、河港沟渠、水库、入水口,取水口、污水排放口安装的各种自 动水质测量设备,实时监测水质变化情况,对污染超标等异常事件提供智能化预警预报。   (5)建立饮用水取水口入侵防护系统。通过RFID、BDS、GPS、高清视频、振动光缆、 高压脉冲等前端感知技术实现饮用水、水源地等重要取水口的保护,保障居民饮用水资源的 绝对安全。

 六、实施步骤

   智慧**战略分两个阶段实施: (一)重点突破,整合提升阶段(2016—2018年)   基本完成宽带**、无线**、三网融合、**大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 整合现有信息资源,重点突出民生应用,全面提高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开展试点示范 工程和应用,基本形成智慧**框架体系。   1提升基础设施。加快实施宽带**工程,推进光纤到户,实现宽带网络深度覆盖和 提速扩容;部署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推动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进无线**工程,加快网络基础设施、移动数据中心和平台及应用建设,实现无线宽带网络深度覆盖。全面推进三网融合,构建三网融合信息基础平台,实现广电和电信两大业务的双向进入。   2整合信息资源。制定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管理办法,建立完善智慧**地方性技术标 准和规范。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通过**大数据中心、政务网络提速扩容和各类云平台建设,充分整合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信息资源,突破区划、部门、行业界限和体制性障碍,消除部门信息孤岛,提高城市整体运行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提升社会信息资源利用能力。   3优先民生服务。按照“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原则,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民生 服务保障方面的应用力度,实现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突破。加快推动交通云建设,利用交通大数据为公众提供交通动态路况信息、交通事件信息、道路施工信息、客运信息及铁路、 民航等出行交通综合信息服务,缓解民众出行难的问题;推进民生云建设,通过智慧社区、 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文教和信息便民服务平台建设,缓解民众看病难、就业难、上学 难等问题,提升民生服务和公共服务水平;通过惠农云中的农副产品溯源管理系统,有效提 高农副产品安全监管水平;通过智慧环保建设,实现生态环境数据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推 进防污减排、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环境与人的和谐发展。   4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建设。实施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工程,建设和完善网络与信息 安全防护体系、安全责任体系、应急与救援体系和服务体系,有效保障信息采集、存储、传输、处理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安全,着力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和能力建设,打造全市统一、完善的智慧城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5全面启动智慧**建设,开展重点工程示范。有序启动民生、政务、惠农、工业、 商务、创新创业、警务、交通和城市建设管理等云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基本形成智慧**框架体系。重点开展智慧园区、智慧校园、智慧医院、智慧社区、智慧乡 村和智慧景区等一批示范工程,通过试点探索、总结、提炼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形成可复制 、可推广的成功经验,重点突破,示范带动,确保智慧**建设取得实效。 (二)深度应用,全面推进阶段(2019—2020年)   完成民生、政务、惠农、工业、商务、创新创业、警务、交通和城市建设管理等云平台 建设,深化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智慧化应用,全面提高**市现代化水平。   1数据资源深度开发应用。在第一阶段建设的基础上,依托**大数据中心,进一步 完善和整合各类基础数据、核心业务数据等信息资源,继续推进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平台建设; 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和建筑物等五大基础数据库全面上线运行;不断完善数据 资源目录体系,持续加大数据资源整合力度,扩大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政府决策、企业 创新、民生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2智慧化成果普惠全民。进一步建设和完善警务云,提高城市公共安全水平。依托商 务云,全面推进电子商务在各个领域的深度应用,推进物流网络化、现代化,为企业、市民提供反应快捷、服务便捷的商务服务;完成城市建设管理云、交通云、民生云和创新创业云等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缓解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改善市民生活和发展环境,提升市民生活幸福指数。   3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全面推进智能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持 续开展新型农民培训计划,提高农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依托惠农云、商务云、民生云等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强面向农村的信息化服务,促进工业产品下乡,农副产品进城,提高农民收入;应用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网络化、智能化,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创建新农村、推进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促进和支撑作用,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4推动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持续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以互联网+产业、物联网产业、北斗卫星导航等智慧产业为重点,将智慧产业打造成先导性支柱产业,实现信息产业发展与智慧**建设的互动融合,推进**产业高端化;依托工业云建设,深化信息技术和工业大数据在重点产业、行业、企业的广泛应用,促进产业纵向与横向联合和智慧园区建设,实现两化深度融合。依托创新创业云建设,促进政府部门与创新创业者良性互动,激发社会经济发展动力与活力。

 七、保障措施

   (一)设立智慧**专家顾问委员会   以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为基础,聘请国内智慧 城市建设相关知名专家为顾问,组建智慧**建设顾问委员会,为智慧**建设提供决策建 议和技术咨询服务。 (二)建立考核评估机制   建立智慧**建设的指标评价体系,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智慧**工程和项目建设情况 进行评估和督查,发布评估报告和白皮书,为决策和指导推进智慧**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加大工作考核力度,将智慧**建设和运维评价纳入市委市政府对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年度绩 效考核,检查和督导智慧**发展总体规划的落实情况,确保市直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工作 责任落实到位,推动智慧**建设。 (三)加强宣传培训和试点示范   加大宣传力度。智慧**的建设,既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的工程,也是一件公益性、 普惠性的实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需要汇聚各方合力共同推进。要积极运用舆论宣传 手段,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微信平台等网络媒体,湖南卫视、**电视台等新闻媒体, 以及**晚报等平面媒体,全方位、多渠道加大对智慧**的宣传引导,增强广大人民群众 对建设智慧**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要加大交流合作力度,积极开展以智慧**建设为主题 的国内外合作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和省有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和运营商等单位的合作,更好地汇集资源推动智慧**建设。   加大对智慧**的培训力度,加强对总体规划的解读和业务指导,制订系统培训计划, 落实培训资金,重点对各级领导、机关干部和企业家等相关人员进行智慧**专题培训,凝 聚各方智力,提升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能力。   强化试点示范带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相关领域先行先试,通过试点示范和应用, 形成带动引领效应。以获得国家批复的**县、湘江新区和柏加镇智慧城市试点为依托,结 合**区域特色和自身基础,以点带面推进智慧**建设,并积极探索新型建设运营模式。 大力推进城乡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涉农信息资源整合,深化和普及农业、农村信息化 应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信息化建设示范带动作用,深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 ,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智慧社区、智慧景区、智慧园区、智慧企业、 智慧校园、智慧医院等试点示范工程,形成典型示范效应,为智慧**建设积累经验,树立 标杆,促进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推进。 (四)健全政策法规和完善技术标准   健全政策法规体系。紧密结合智慧**建设工作各阶段任务,在符合国家、省级已有信 息化建设与运营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前提下,建立健全保障智慧**发展的政策法规,形成 系统性的政策法规体系。推动智慧**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共享、民生服务、信息安全、 投融资体系、产业发展、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建设,促进政府部门共享、共建机制的 形成。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有关部门对智慧**建设的支持,营造智慧**发展的良好政策 环境、投资环境与吸引人才的环境。   完善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在贯彻落实国家、省信息化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的基础上,结合 智慧**建设发展需要,整合我市现有信息化应用、网络信息安全等技术标准和规范,重点 开展信息化应用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等的研究制定,在**大数据中心 中统筹考虑网络及信息安全建设,推动各部门、各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实现互联 互通,减少重复建设。加强各类云平台和智慧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制定工作。积极参与云 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标准规范的制定,加快构建智慧**标准规范体系。(五)加大资金保障力度   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 社会资本为主体,形成智慧**建设资金保障体系。建立智慧**建设专项资金,纳入市级 年度财政预算安排,大力支持重点领域智慧化应用、市级全局性、基础型、公益性、示范性 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资金扶持,促进智慧产业的发展。进一 步优化投资环境,依法放宽资本准入条件,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鼓励和引导通信运营商、 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等具有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和人才优势的企业参与智慧**建设, 大力推行项目总承包、服务外包等政府购买服务的商业模式,同时加强与银行、社会投资公 司等金融机构对接,创新政府投资机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逐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吸 引和鼓励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向智慧**建设。 (六)强化人才支撑作用   努力构建有利于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展示才华的舞台,为智慧**建设提供智慧源泉。 实施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市引进紧缺急需和战略型人才计划》等人才政策 ,重点引进一批活跃在信息技术发展前沿、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端专业人才和团队。鼓励 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和海外留学人员以自有技术成果来长创业。建立智慧长 沙人才数据库和专家组,发挥专家的指导与咨询作用。依托本市高校资源,推动专业和学科 调整,着力培养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及应用型人才。完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发现、引进 、使用、激励机制,切实营造“育得精、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环境。   为确保智慧**发展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市直机关各相关部门及各区、县(市)应根 据本规划要求,结合本单位职能职责和本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项目实施 方案

 2017年2月3日印发

 

推荐访问:总体规划 智慧 发展
上一篇:小城镇 [**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实证研究]
下一篇:[风尚国际商铺销售执行方案] 文明风尚行动方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