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东方文化基因和世界贡献

来源:国家公务员 发布时间:2020-08-11 点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东方文化基因和世界贡献

  [摘 要]2020 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引起我们对于中国制度优势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特色的思考。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中国进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新时代。文化自信是当下中国最深沉最宽广的自信,其中蕴含的东方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和合共生”的文化基因彰显东方智慧,助推亚洲文明复兴,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繁荣。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合共生”;世界贡献

 Abstract:The COVID-19 epidemic in 2020 has raised questions about the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herent in Chinas institutional strengths.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has gradually increasing;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era of cultural awareness,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cultural self-improvement. Cultural confidence is the most profound and broad confidence in

 China at present, and the oriental cultural gene contained therein is of great world significance. The cultural gene of “harmony and coexistence” highlights the wisdom of the East, and contributes to the prosperity of diverse cultures in the world.

 Key words:confidence in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rmony and coexistence”;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

 2019 年的亚洲文明对话,迎来人们对于亚洲文明复兴的展望,增强了亚洲文化自信。2020 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再次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基因。制度优势的核心在于一个国家的精神和文化。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文化自信,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就会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丧失精神坐标;没有文化自信,中国在推进“四个全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就会缺乏持久而深厚的精神动力;没有文化自信,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就不会实现真正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的本质和要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的自信,是对近代以来中国道路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方式的自主性探索成果的自信,具有对治“西方中心主义”迷思的深刻蕴涵。而无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都离不开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都蕴含着东方文化基因。“四个自信”其实质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东方文化基因“和合共生”的思想,彰显了东方智慧,助推亚洲文明复兴,对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繁荣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中国进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新时代

 (一)工业文明的反思使人们开始“发现东方”,东方文化基因展示现代魅力

 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特别是金融危机后,由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步入了全球现代性危机的嬗变之路。资本的本质导致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甘愿为了一己私利而罔顾他国权益,造成了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和不信任。面对世界发展变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和新挑战,西方国家开始出现日益严重的自身危机感。亨廷顿

 用文明冲突论来解读西方现代性沉疴难除情况下全球范围内的交锋和对抗,体现了西方文明的唯我独尊和零和博弈思维。也有人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发展模式和民主政治制度进行深度反思,对新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进行批判,对马克思主义开始给予重新认识。这种反思和批判意味着西方新自由主义制度范式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念受到了质疑,并致使众多文人学者试图借助东方文化的魅力,弥补危机,开始提出“东方文化的 21 世纪”或者叫作“发现东方”[1]。

 季羡林认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根本的差别在于思维模式的不同,西方主分析,东方主综合。近代以来人类面临诸多巨大的难题,靠西方那种分析思维,一味强调发展,诛求无厌,不计后果,是不可能解决的。唯有以东方的综合思维济西方的分析思维之穷,以东方文化济西方文化之穷。从发展趋势上看,21 世纪,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将重现辉煌[2]。1989 年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在齐聚巴黎时曾感慨:“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活得更好,必须回首 2500 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3]罗素也曾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4]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文化基因,世界在“发现东方”,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更应该总结中华文化浩瀚典籍和文化思想中传承至今、富有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观念。

 (二)中国国力增强使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彰显自信

 2010 年中国 GDP 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世界对中国模式和中华文化关注持续升温。据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 2009 年年底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超级大国的崛起”成为过去10 年中的世界头号新闻,其受关注度甚至超过了伊拉克战争和 2001 年“9·11”恐怖袭击[5]。一方面,世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中国奇迹产生愈加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中国成功的密码;另一方面,被美国等西方国家垄断的国际媒体仍然大量在“唱衰”中国,当他们认为中国成为和西方社会不同的另一种制度和价值体系选择时,开始大量“抹黑”中国。因此,凝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核心,凝练具有世界意义的道义准则,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外传播的内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特色和学

 术话语体系,实现语言表达的国际化和学理阐释的全球视野至关重要。

 近几年来,中国通过 G20 峰会、博鳌亚洲论坛、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以及中国主动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积极传递中国声音,广建朋友圈,倡导共建共商共享原则,坚持多边主义,推动互联互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诸多理念和倡议引发国际社会热烈反响,一些主张赢得国际人士的一致认同。2018 年我国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和 2018、2019两届国际进口博览会也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很多发展中国家认为中国的经验为他们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范例。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平台来介绍中国,展示中华文化。习主席要求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中国的发展,开始使人们关注东方,关注中国文化,中国开始进入自觉展现、传播中华文化,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历史时期。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的东方文化基因

 习近平指出:“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

 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核心归根结底是价值观的自信,“和合共生”是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东方文化基因。“和合共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这一文化基因,使得中国人热爱和平、追求和谐、与人为善,也使得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继承传统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精髓,摈弃丛林法则,在国际环境中强调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倡导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能够兼顾他国合理关切,不搞零和博弈,在谋求本国的发展中也在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从中国古人主张“协和万邦”,到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后来提出“和谐世界”,以及党的十八大之后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都表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文化中“和”的思想在民族、国家、文化层面上的重要体现。

 “和合共生”的东方文化基因,使得中华文化具有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气度和高度。以 2013 年以来习近平参加或主持六次 G20 峰会的发言为例,说明我们是如何一以贯之、登高望远地用东方文化的特有基因、中华文明的历

 史密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表述,来传递中国声音、赢得国际共识的。2013 年俄罗斯圣彼得堡峰会,习近平说:

 “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7]2014 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峰会,习近平指出:

 “独行快,众行远”“二十国集团成员要树立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8]2015 年土耳其安塔利亚峰会,习近平呼吁:“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协调合作是我们的必然选择。”[9]2016 年中国杭州峰会,习近平表示:“只要我们坚持同舟共济的伙伴精神,就能够克服世界经济的惊涛骇浪,开辟未来增长的崭新航程。”[10]2017 年德国汉堡峰会,习近平号召:“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让我们携手合作,推动联动增长,促进共同繁荣,不断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迈进。”[11]2018 年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峰会,习近平提出“坚持开放合作,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主张引起国际社会积极反响。这些发言,无论是引用传统经典,还是直接呼吁合作共赢,都能感受到我们讲求“和合共生”的价值追求,不同于西方的零和思维,更不是唯我独尊。

 习近平反复强调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前推动

 国际合作的重要概念。国际合作建立在更加发达的经济基础之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合作需要发展出关于国际合作的文化理念指引。面对全球化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和当前出现逆全球化现象的症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推动国际合作的文化引领,其思维基础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思维范式和“和合”思维方法,同时融合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辩证思维。“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又反映了东方文化特质,给当前处理国际关系,解决人类共同的关切提供了指导,为各国协调利益、化解分歧指出了路径。蕴含着东方文化基因的“和合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各国以互利共赢为原则,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國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由中国领导人最先提出绝非偶然。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和合共生”思想在全球化时代的现代诠释,是中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 21 世纪的最新发展和最新要求。英国《经济学家》、德国《法兰克福报》等国外主流媒体都曾给予过积极评价。如今,我们的倡议越来越深入人心,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正是得益于“和合共生”这一独具东方魅力的文化基因。

  中国古代先贤很早就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运用这些哲学思想来处理国家内部的社会关系以及与其他国家的邦交关系,进而形成了“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等政治思想。“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基因,是东方文明的精髓,它继承了中华文化传统的基因,契合了唯物辩证思维,强调要从全面的、系统的、发展的视角去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以追求事物的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为价值目标。人类对“和合共生”的认识是沿着认识万物互联性、世界相互关系性、人类相互依赖性、各民族命脉相连性路径获得提升的。世界是“和合共生”的世界,世界正因“和合共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与东方社会各民族不仅为世界和平发展、可持续发展在思想上作出了系统性贡献,而且在实践上也作出了不懈努力。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人、自然、社会是一个统一体,这使“和合共生”具有必要性、现实性。“和合共生”凸显了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理解,又超越了当下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将国与国的关系推进到新境界,强调以合作精神避免空间上、心理上和制度上的对抗,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同时又以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的倡

 议,超越了西方“文明的冲突”,使亚洲文明、东方智慧越来越具有影响力。

 三、“和合共生”的东方文化基因助推亚洲文明复兴

 (一)东亚汉文化圈国家的整体性文化自觉加强

 亚洲汉文化圈具有先天的亲缘性。公元前 4 世纪后,随着汉字在朝鲜、越南、日本等国的流传,以及中国的典章制度及哲学、宗教、科技、文学艺术的传播,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形成了具有共同文化要素的东亚文化圈。

 近代以來,中华文明因海洋文明的强势入侵陷入了风雨飘摇,经受了百年屈辱,东亚文化圈经历了中衰和裂变。日本的明治维新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开启了资产阶级统治,投入了西方社会和西方文化的怀抱;韩国、越南等国也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逐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文化取代了原来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但是,由于中国儒学底蕴深厚,留有大量文化遗产,特别是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变迁,尽管多次遭遇冲击但仍能保持韧性和本色,这种长期延续下来的文化自

 信和文化优越感使得具有相对稳定文化体系的中华文化在国际政治文化中拥有独树一帜的地位,汉文化始终渗透在东亚国家的民族文化底蕴中。近年来,中国的蓬勃发展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引起世界瞩目,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取得的效果不断显现,中国文化又重新展示出其东方文化的根源魅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日本社会给我们捐助物资,引用的中国古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火遍朋友圈,也再次彰显了在东亚汉文化圈,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至今依然根深蒂固。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亚洲汉文化圈国家在全球化和自身现代化的过程中也越来越呈现对于东方文化的整体性自觉,中华语言文字重新获得了周边国家的重视,对东方文化的自觉和回归,已然成为中国周边国家的共识和逐渐明晰的基本文化战略。不少韩国有识之士认为,半个世纪以来,由于“韩文专用”的文字政策,韩国陷入了“文化危机”。2009 年 1 月上旬,韩国 20 位历届总理将他们联名签署的建议书送进青瓦台总统府,以敦促总统李明博尽早在小学实施汉字教育[12]。日本也在“脱亚入欧”的喧嚣后让日本学生重新开始学习汉语,每年

 都有数万日本学生接受汉字水平考试[13]。因为华人华侨的勤劳智慧在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儒家文化在当地形成了历史悠久、领域广泛的影响。从 1991 年新加坡提出的国家核心价值观可以看出,他们倡导的“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助,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14]价值观具有典型的东方儒家伦理的特点,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影响之深远。可以说,汉文化圈的这种亲缘性使得东方文化、东方文明具有较好的认同基础,为亚洲文明的再度复兴提供了可能。

 (二)“和合共生”理念助力亚洲文明复兴

 亚洲是人类最早的定居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亚洲文明曾对欧洲古代希腊文明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17 世纪末到 18 世纪末,欧洲曾经出现过持续了一百多年的“中国文化热”。法国学者莫里斯·罗班说:“在启蒙时代的西方,中国简直是无所不在。”马克思曾经把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四大发明在欧洲的传播和应用,称为是“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预兆”[15]。

 然而,近现代的亚洲文明遭遇了西方先进的经济体制、政治制度、教育、科技、军事等的全面入侵,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工业成果和文化产品挟裹而来的西方文化价值入侵和意识形态影响,整个亚洲文明都在与西方文明的遭遇中面临断裂并艰难重生[16]。面对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的强势影响,亚洲文明基本处于被动应对的局面,历史虚无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西方错误思潮的冲击使自身文化建设面临重重压力,加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亚洲各文明体之间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体,而各国现实中的猜忌、争端和各种利益冲突也阻碍着亚洲文明的交流、交融和共同发展。种种磨难和困扰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内东亚文化自觉不足、文化自信缺失、亚洲文明内部的对话机制和共融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但是儒家文化也给东亚社会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东亚工业文明精神的伦理基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顺应天命、同天地万物协调适应、共存共荣,即“和合共生”的文化基因,使得东亚各国能够主动适应业已形成的国际经济格局和国际工业体系,不致力于挑战现有秩序,而是适应它并从中受益。中国文化向来有善于吸收借鉴并发展外来文明的优秀传统,唐朝时中国文化对于佛教文化的吸收与创造、明末时对于

 科学启蒙精神的引入与推介、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时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接受、改革开放以后对于现代市场经济文化的学习和借鉴,“和合共生”的文化基因,使我们相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必将在不断学习、借鉴和共融发展中保持蓬勃的生命力。而东方文化的这一特质使得日本和其他东亚国家在吸收外来文明方面也有非常好的传统。

 2019 年 5 月 15 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标志着亚洲文明内部的对话机制开始受到重视。大会以“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呼吁加强对亚洲价值、东方智慧的研究和运用。大会基于文明的发展遵循着“多元逻辑”,即“多元共生、多元共识”,展望亚洲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繁荣发展的美好前景,促进亚洲迈向具有相同东方文化基因的“命运共同体”,共同开创亚洲文明新未来。亚洲文明对话,开创了 21 世纪东方文化对话交流新机制,推动了人们对于亚洲文明复兴的展望,而“和合共生”的东方文化基因,孕育的“文明因交流互鉴而更加精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系列理念,必将助推亚洲文明复兴。

 四、“和合共生”的文化基因有助于世界文化繁荣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对于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拼搏奉献形成的革命文化和改革开放以来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孕育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方面文化的自信。生发在丰厚历史文化资源和先进社会主义文化实践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将为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价值支撑和精神动力,同时也将弥补西方文化思维之不足,提供一种观察世界的东方视角,为世界文明贡献东方文化智慧。其中“和合共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至今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和合共生”意味着多样性、多元逻辑。中国传统向来讲求“和而不同,同则不继”。“和”是多元统一的整体,既注重共性又尊重个性,包容不同,尊重差异,鼓励创新,主张多样性共存、多样化发展,从而生生不息。文化多样性如同生物多样性一样,是一個关系生命在地球上续存的根本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17]。

 “和合共生”意味着同舟共济、合作共赢。习近平说“合则强,孤则弱”。“和而不同”才是最好的相处之道。习近平反复强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就是倡导同舟共济、合作共赢,赞同世界各国文化多元发展、交流互鉴、共存共荣,相信人类具有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而建立在个人主义之上的西方新自由主义制度范式下的人们,他们信奉弱肉强食、个人至上;他们尊崇效率、力量,秉持零和思维,认为别人赢了就是他们输了;他们不相信整体利益,宁愿相信自发秩序,也不寄希望于公共美德。这一价值范式,导致的必然是丛林法则,而人类文明的未来,必然需要合作共赢,需要“和合共生”的价值追求。

 “和合共生”意味着平等包容、交流互鉴。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人类文明的多姿多彩是交流互鉴的基础,人类文明的平等自信是交流互鉴的前提;人类文明的包容发展是交流互鉴的动力。各国文明只有平等包容、交流互鉴,才能和谐共生、灿烂多姿。可是,无论是华盛顿模式,还是西方推崇的普世价值,都是试图用西方个人至上的意识形态来取代东方文化重整体、讲和合的文化基因。这种文化上的霸权主义,只会带给人类灾难。无论是法国文化的优雅浪漫,还是英国文化的刻

 板理性,都是人类文明大花园中的花朵,多样共生、争奇斗艳。费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8]的文化自觉、文化多元发展的指导思想,就蕴含着“和合共生”的文化基因,为世界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曲慧敏.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62.

 梁志刚.季羡林谈文化[J].今日中国论坛,2008(2-3):97.

 汤恩佳.孔学论集[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6:82.

 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5.

 李佳欢.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C]//“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 2010 年年会论文集,2020:246.

 习近平.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M]//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1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65.

 习近平.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N].人民日报,2013-09-06(2).

 习近平.推动创新发展,实现联动增长[N].人民日报,2014-11-16(2).

 习近平.创新增长路径,共享发展成果[N].人民日报,2015-11-16(2).

 习近平.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N].人民日报,2016-09-05(3).

 习近平.坚持开放包容,推动联动增长[N].人民日报,2017-07-08(2).

 韩国历届总理联名建议在小学实施汉字教育[EB/OL].( 2009-01-12 )

 [2020-02-12].http ://news.sohu.com/20090112/n261706799.shtml.

  王岳川.从“去中国化”到“再中国化”的文化战略[J].贵州社会科学,2008(10):6.

 关世杰.试论二十一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56.

 滕文生.关于亚洲文明的历史贡献和亚洲价值、东方智慧的研究[J].红旗文稿,2016(19):5.

 孟建,于嵩昕.传播的逻辑:寻求多元共识的亚洲文明对话[J].现代传播,2016(7):17.

 郑园园.尊重文化多样性[N].人民日报,2005-10-23(13).

 费孝通.“美美与共”与人类文明:上[J].群言,2005(1):18.

推荐访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基因 东方文化
上一篇:计划生育工作计划汇编2020
下一篇:森工企业林业局厂务公开工作执行情况报告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