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2020年重点项目名单【**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来源:国家公务员 发布时间:2020-04-03 点击:

  **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本规划是**市第7轮总体规划,上一轮是1996-2020。由市规划院完成,2004年就开始编制了,这个版本也不算是最终版本,毕竟发展形势太快,比如轨道交通又重新修编了。最终版本应由市人大通过,再报国务院通过。 文中的黑体字是强制性规划。

 总则

 一、编制背景 1.《**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对**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主要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为落实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建设部批准,**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2.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际国内制造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区域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城乡统筹,建设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 3.总体规划本着延续历史,面向未来,立足**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突出按照“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法制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1)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促进工业化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3)培育和提升金融商贸、科教文化、交通物流和通信信息产业功能,形成系统完整、特色突出、集聚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服务功能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多元化服务能力。 (4)建设城市快速道路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进一步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 (5)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绿化等重要的生态资源,建立空间管制体系,构建科学安全的生态格局。 (6)突出滨江滨湖特色,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彰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鲜明个性和文化魅力。 (7)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8)建立科学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协调近远期发展要求,增强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能力。

 三、规划的依据、期限与范围 4.总体规划修编的基本依据是: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3)建设部《关于同意开展**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建规函(2004)154号) (4)《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年)》(2003年) (5)《**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 (6)《**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04年) (7)《**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纲要》(2006年3月经建设部审查通过) (8)《**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5.总体规划期限为2006年至2020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2050年。近期规划期限为2010年。 6.总体规划的范围为**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即**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8494平方公里。

 第一章 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规模 一、城市性质 **是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

 二、城市发展目标 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城市功能,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将**建设成为经济是实力雄厚、科学教育发达、产业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先进、社会就业充分、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城市,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进而为建设国际性城市奠定基础。 经济发展目标是:坚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并举,增强交通、流通优势,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创新型发展道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社会发展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和人民生活质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 城市建设目标是:加快城市建设现代化进程,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和现代化的交通与基础设施体系,普遍提高人民居住水平,创造高质量的居住生活环境,建设宜居城市;调整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构筑“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体系,成为对资本和人才最具吸引力的创业城市;保护“江、湖、山、田”的自然生态格局,构成合理的生态框架,建成山青水秀、人与自然和谐、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生态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彰显城市文化内涵,建设高品质的文化城市。

 三、城市规模 严格控制人口自然增长,加强对人口机械增长的管理和引导。预测到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在1180万人左右,其中城镇人口在991.2万人左右,城镇化率约84%;到2010年,市域常住人口99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45.5万人左右,城镇化率约75%。到2020年,主城区常住人口为502万人,2010年为440万人。

 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加强土地集约化利用。到202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03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04平方米:到201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795平方公里以内。 到2020年,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5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为89.6平方米。到2010年,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390平方公里以内。

 第二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市域城镇体系结构 按照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的原则,合理分布市域人口和劳动生产力,优化配置市域发展资源,严格控制主城用地,积极促进新城发展,强化建设一批重点城镇,形成以主城为核心,新城为重点,中心镇和一般镇为基础,辐射到广大农村地区的多层次、网络状城镇体系。 以长江、汉水及318国道、武黄公路、汉十高速公路等为主要城镇发展轴,点轴式布局各级城镇,构筑**市四级城镇体系。第一级为主城;第二级为吴家山、蔡甸、常福、纱帽、纸坊、豹澥、北湖、阳逻、盘龙、邾城、前川等11个新城;第三级为新沟、侏儒、永安、大集、湘口、乌龙泉、安山、长轩岭、姚集、祁家湾、六指、汪集、仓埠、双柳、旧街等15个中心镇;第四级为花山、柏泉、索河、邓南、山坡、木兰、辛冲等29个一般镇。 完善市域各级城镇的功能结构,提高整体功能水平。 主城区是市域城镇体系的核心,集中体现**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服务职能,要严格控制发展规模,着力优化提升现代服务功能,集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和综合实力,在带动整个市域发展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起着枢纽和组织作用。 新城是城市空间拓展的重点区域,依托对外交通走廊组群式发展,重点布局工业、居住、对外交通、仓储等功能,承担疏散主城区人口、转移区域农业人口的职能,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综合配套完善的功能新区。 依托主城和新城,联动发展薛峰、军山、走马岭、金银湖、黄金口、横店、武湖、黄家湖、青菱、郑店、金口、流芳、五里界等13个新城组团。 中小城镇是城乡交流的基础环节,应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约发展、综合配套”的原则,有重点地培育一批中心服务型、交通枢纽型等特色小城镇。其中,中心镇是所在地区辐射力较强的生产、生活服务中心和农副产品加工、流通基地。一般镇是所辖区域城乡社会、经济中心,为城乡物资集散的重要环节。

 二、市域建设限制分区 综合生态敏感性、建设适宜性、工程地质、资源保护等方面因素,在市域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实行分区控制、分级管理,保护市域生态环境。 (1)禁建区包括河湖湿地、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下水源核心区、地面塌陷沉降区、地下矿藏分布区、地下文物埋藏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区、大型市政通道控制带、城市楔形绿地的绿线控制范围等。禁建区是**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地区,原则上禁止任何城市建设行为。 (2)限建区包括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地下水源保护区、蓄滞洪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非核心区、森林公园、绿化隔离地区、市级公益林区、机场噪声控制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限建区要科学合理地引导开发建设行为,城市建设用地选择应尽可能避让。在确保自然生态安全的情况下,预留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的发展空间。 (3)适建区是禁建区、限建区以外适宜城镇开发建设,但尚未建设的地区。适建 区是城镇发展的优先选择地区,应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 (4)已建区是现有的城镇建成区。已建区以结构调整、功能优化为主,完善基础 设施,提升城市环境,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协调城乡统筹发展,深入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现代化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生态农业转变、村湾向农村新社区转变,不断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繁荣、农业发达、农民富裕。 18.按照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地推动农村居民点建设:在城镇建成区内,坚持统一规划、整体改造、综合配套的原则,逐步实施“城中村”改造;在规划城镇发展区内,实施农村居民点社区化建设:在农业生产区内,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适当进行布点调整,有重点地推动中心村建设;在生态保护区和风景区内,鼓励和推动农村居民点的整体外迁或适度归并。 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通过农村土地整理、撤村并点和闲置宅基地的复垦,促进农村居民点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中心村人口规模一般不小于1000人,基层村一般不小于300人。中心村、基层村用地规模按人均90—120平方米控制。 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村需要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民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完善和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网络,在广大农村地区实施“通路、通水、通电、通信息,改水、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形式”工程,逐步建立雨污分流系统,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强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民居的抗震设防工作,有效提高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大力实施“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整理,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增强防洪、排涝、防治滑坡等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全面提高农田质量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农村生产条件。以防治水土污染和水土流失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进行村湾道路绿化,大力发展村湾经济林,建设农田林网,发展绿色产业墓地,实施村、宅、路、水四旁绿化。

 四、市域农业布局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在黄陂中部、新洲中部、东西湖中西部、蔡甸西南部、汉南大部分地区,建设**的基础农业发展区。规划至2020年全市农用地总面积为5489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不少于3195平方[(即479万亩)。 突出发展都市农业,以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为原则,集约化利用与保护相结合,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利用效率,扩大园地、林地、渔业用地的规模,适当增加畜禽祠养地、设施农业用地。以生态农业、籽种农业、设施农业、精品农业等高效农业为主,建设武湖生态农业园、洪北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东西湖西南部现代设施农业区、汉南绿色食品标准化综合示范区、走马岭农产品加工园、双柳都市农业园等现代生态农业区;以流芳、纸坊、郑店、五里界、安山一带的苗木花卉、观赏盆景和茶果经济林生产,以及洪山、九峰、花山等地的洪山菜薹开发、大桥地区的休闲渔业以及玉贤、索河等地的园艺农业为主,建设集生产、科研、加工、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绿色园艺和观光旅游农业区;在外环高速公路以外地区,以东西湖、黄陂、蔡甸、汉南的奶牛养殖,江夏、黄陂、汉南的生猪养殖,以及新洲、江夏、蔡甸的家禽养殖为主,建设集约化畜禽养殖区;以梁子湖、汤逊湖、牛山湖、鲁湖等湖泊以及辛安渡、东山农场的水产养殖为主,采用生态养殖方式,建设集水产养殖、苗种繁育、科技示范、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名特水产养殖区;建设都市林业发展区,形成江夏、蔡甸为主的花卉苗木产业带,以新洲为主的速生丰产林产业带,以东、西湖、汉南为主的高效经济林产业带,黄陂森林旅游产业带和蔡甸-洪山观光休闲林业产业带。

 五、市域旅游规划 市域旅游发展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山水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突出保护的同时,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在主城构建以观光游览和商务会展为主的核心旅游区,在郊区构建以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为主的环城游憩带。 主城区重点建设以黄鹤楼为中心的两江四岸大滨江旅游区和以东湖风景区为核心的大东湖旅游区。远城区重点建设木兰生态旅游区、**水乡旅游城、**极地海洋世界、中山舰文化旅游区等重点旅游景区。合理利用天兴洲、柏泉、鲁湖、沿江防护林带地独特旅游资源,发展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水上观光娱乐等。 依托中科院**植物园、湖北省博物馆、**市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民族博物馆等,发展科教旅游:重点完善归元寺、长春观、古德寺、宝通禅寺等宗教旅游设施,发展宗教旅游:建设中山舰文化旅游区、首义文化旅游区,完善农讲所、“八七”会址、“二七”纪念馆、八路军办事处、新四军军部等革命传统教育旅游;开发马术、高尔夫、水上运动等体育旅游:完善东湖海洋世界、鸟语林、**动物园等主题公园旅游;利用汉正街、江汉路、吉庆街、沪部巷等**特色商贸、名店,开发商业购物及饮食文化等特色旅游。

  第三章都市发展区规划

 一、都市发展区空间结构 为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对空间资源进行统一、高效管理,实现集约式发展,在市域范围内界定都市发展区。都市发展区是城市功能的主要集聚区和城市空间的重点拓展区,按照土地集约、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的原则,统筹布局城市产业、居住、交通、生态、游憩等主要功能,统一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结构有序的城镇化集中发展区域。都市发展区以外坏高速公路附近的乡、镇行政边界为基本界线,东到阳逻、双柳、左岭、豹澥,西至走马岭、蔡甸城关镇、常福,北抵天河、横店、三里,南达纱帽、金口、郑店和五里界,总用地面积3261平方公里。规划至2020年都市发展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90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880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03平方米。

 利用江河湖泊的自然格局和生态绿楔的隔离作用,依托重要交通干线,在都市发展区构建轴向延展、组团布局的城镇空间,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多轴多心”的开放式空间结构。

 主城区是都市发展区的核心,以调整优化为主,重点培育和提升城市服务功能,集中发展金融商贸、行政管理、科教文化、信息咨询、旅游休闲等服务业,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现代服务中心。依托区域性交通干道和轨道交通组成的复合型交通走廊,由主城区向外沿阳逻、豹懈、纸坊、常福、汉水、盘龙等方向构筑六条城市空间发展轴。整合新城和与之联动发展的新城组团,形成东部、东南、南部、西南、西部和北部等六大新城组群。各新城组群是**城镇化的重点发展区,承接主城区疏解的人口和功能,带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按照设施共享、分级配套、服务便捷的原则,建设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主城区的滨江核心地段聚集大型区域性的公共服务职能,形成城市主中心,在主城区适当的重要地段和各新城组群建设城市副中心和组群中心,对主中心起支撑和疏解作用。在各城市组团建设组团中心,形成三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二、东部新城组群

 东部新城组群依托武鄂高速公路、汉施公路、青化路、轨道1号线及阳逻市郊铁路等主要交通线轴向拓展,在长江下游两岸布局阳逻新城和北湖新城,通过阳逻长江大桥相互联系,呈横跨长江的“双城”布局形态。组群中心布置在阳逻柴泊湖东北岸,建设港口物流信息中心,承担服务东部组群的公共服务职能。东部新城组群主要通过引导主城区钢铁制造、装备制造和化工企业等工业外迁,形成以重化工和港口运输等为主导,纺织业和其它制造业相配套的**重型工业发展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84平方公里,人口50万人。

 阳逻依托长江水运和岸线优势,建设国际集装箱转运枢纽,以电力工业、机械装备制造业、钢材深加工和纺织业为主导,大力发展港口贸易,逐步建设工贸并举的现代化港口新城。北湖利用良好的水域建港条件,建设大型石油化工工业基地,配套发展其下游产品产业链,逐步建成化工产业集聚发展的**化工新城。左岭以精细化工产业为主,在全井村一带布置居住生活区。 东部新城组群要科学合理地利用长江深水岸线资源,保护涨渡湖、五一湖、陶家大湖、严西湖、严东湖、白浒山等自然山水资源,严格控制白浒山一严东湖一严西湖一线以及武钢东部的生态防护绿地,降低环境污染对城市的影响。各项建设活动要严格控制建筑高度,确保阳逻军用机场的飞行安全。

  三、东南新城组群 东南新城组群依托武黄高速公路、珞喻路延长线、轨道2号线等交通干线轴向拓展,包括豹澥新城和流芳组团,形成“一主一副”的布局形态。组群中心布置在豹澥新城武黄公路北部,布局高新技术博览、创新研发中心,承担服务东南组群的公共服务职能。东南新城组群主要依托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化建设,形成以光电子、生物医药和机电一体化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区。规划建设用地65平方公里,人口58万人。

 豹澥重点发展以光电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创新研究、成果孵化、科贸服务和规模化生产相结合的现代化科技新城。流芳建成以教育科研、生态居住、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为特色的新市镇。

 东南新城组群要加强对梁子湖、汤逊湖等水资源的保护,采取截流排污等防治措施,确保良好的水体生态环境。龙泉山要充分利用楚王墓等历史遗迹,加大景区景点建设力度。加强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的建设,通过植被的综合改造,形成良好山体绿化环境,营造东南新城组群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旅游休憩空间。控制自九峰到梁子湖之间的水系通廊。

  四、南部新城组群

 南部新城组群依托青郑高速公路、武纸公路、107国道及轨道5号线、武咸城郊铁路等交通干线向南拓展,主要包括纸坊新城以及黄家湖、青菱、郑店、金口和五里界等组团,利用青菱湖、黄家湖和汤逊湖以及青龙山、八分山森林公园等山水资源分隔,形成“一主五副”的分散组团式的布局形态。组群中心布置在汤逊湖南岸,承担教育科研职能和服务南部组群的公共服务职能。南部新城组群依托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新大学城的发展,规划为中部地区的教育科研产业园区和现代物流基地。规划建设用地82平方公里,人口73万人。

 纸坊新城是江夏区政府所在地,以医药、机电、建材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发展交通运输、物流、科教、旅游等第三产业,强化综合服务职能。黄家湖是**新的高校聚集区,依托环湖路建设高等院校和部分教职工宿舍区,形成环湖分布的新的大学园区。金口充分利用其港口和交通优势,建成地区性水陆联运枢纽,重点发展造船、建材、机电工业和文化旅游业。五里界以旅游服务为先导,远景发展为**的科教研发基地。青菱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郑店建成**市南部的建材和农产品物流基地。

 南部新城组群要加强对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建设,加强各组团间交通联系,加强对青龙山、八分山山体植被和青菱湖、黄家湖和汤逊湖等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五、西南新城组群

 西南新城组群依托318国道、汉洪高速公路、梅子路延长线及轨道3号线等主要交通线向西南轴向拓展,由常福新城、纱帽新城和薛峰组团、军山组团组成,形成“两主两副”的空间布局形态。组群中心功能由纱帽和常福共同分担,纱帽主要承担纱帽区级行政中心和部分公共服务功能,常福布局服务西南组群的公共服务职能及汽车机电研发中心。 西南新城组群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规划形成汽车及零配件、电子信息、家电和包装印刷产业区。规划建设用地71平方公里,人口54万人。

 常福发展汽车及零配件制造、机电制造等主导产业以及汽车展示、销售、服务等第三产业,配套居住、商业等生活服务设施,强化综合服务职能。纱帽是汉南区的区政府所在地,规划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形成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特色,以机电制造、包装印刷等为主导产业的滨江工业新城。薛峰是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军山拟发展机械制造和电子工业。

 西南新城组群要充分保护硃山湖、后官湖、小奓湖以及硃山等山水自然资源,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处理生活、生产污水,确保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通顺河沿线,要严格划定安全区,确保防洪安全。

  六、西部新城组群

 西部新城组群依托金山大道、107国道、郭琴路延长线、汉蔡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1、4号线等主要交通线轴向拓展,由吴家山新城、蔡甸新城和走马岭、黄金口、金银湖等组团组成,通过汉水、金银湖、什湖、后官湖等自然资源分隔,有机形成“两主三副”的布局形态。组群中心依托吴家山和蔡甸分别承担两个区级行政中心和部分公共服务职能。西部新城组群以食品加工、现代物流和轻工产业为主导,形成面向广大江汉平原的国家级**食品工业加工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02平方公里,人口95万人。

 吴家山是东西湖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重点发展成为以国家级食品加工:工业基地和台商投资区为依托的现代化新城。金银湖是汉口北部的滨水型居住新区,配套发展体育、休闲、游乐等功能。走马岭是食品加工和保税物流为主导的产业组团。蔡甸是蔡甸区政府所在地,发展成为**西部的轻工业发展区和农副产品集散地,依托良好的自然山水条件,建设宜居型新城。黄金口形成以家电和食品制造为主的工业组团。

 西部新城组群要严格保护汉水水质,确保**市饮用水水源安全。加强汉水两岸和金银湖周边的生态环境建设,严格保护吴家山与走马岭、蔡甸与黄金口之间的生态防护隔离带,防止城市的蔓延式扩展。严格保护东西湖区排水沟渠系统,提高排渍能力。

 七、北部新城组群

 北部新城组群依托岱黄高速公路、机场高速公路、盘龙大道和轨道2号线等城市对外交通线轴向拓展,由盘龙新城和横店组团、武湖组团组成,形成“—主两副”的布局形态。组群中心布局在盘龙新城,承担服务北部组群的公共服务职能。北部新城组群充分利用天河机场的航空工业优势,形成航空运输和临空产业集中发展的**航空城。规划建设用地52平方公里,人口48万人。

 盘龙新城是黄陂区南部的经济中心,依托天河机场发展航空物流、高新技术产业。横店利用临近天河机场的优势,建成航空物流基地和临空工业园。武湖是以农业产业化为主导的综合城镇。

 北部新城组群要严格控制机场净空,避免机场噪声污染;保护好后湖水质,妥善解决组群供水问题,确保供水安全;在严格保护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化前提下,利用现有山水资源和盘龙城历史文化资源,建设汉口北部宜人的旅游、生活空间。

  第四章主城区优化调整

 一、主城区的主要功能及优化调整原则 **主城区以三环路以内地区为主,包括局部外延的沌口、庙山和武钢地区,总面积为678平方公里。规划至2020年主城区常住人口502万人,建设用地45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89.6平方米。主城区是**的核心,承担湖北省及**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中部地区生产、生活服务中心的职能,重点发展金融商贸、行政办公、文化旅游、科教信息、创新咨询等区域性中心城市服务功能。

 主城区本着历史延续性与战略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优化调整,实施城市功能和用地布局的“两降三增三保”,即降低旧城建筑密度,降低旧城人口密度;增加绿地及开放空间,增加各项重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增加停车场等交通设施用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环境风貌,保护山体湖泊及周边生态环境,保留改造高就业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用地。

 二、主城区三镇关系 46.主城区依托“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自然格局,以长江、汉水及东西向山系为纽带,形成汉口、武昌、汉阳相对独立的城市功能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三镇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格局。汉口地区主要发展服务中部、面向全国的金融贸易和商业服务职能。规划常住人口154万人,建设用地面积116平方公里。汉阳地区主要发展先进制造业、会展博览、文化旅游、生态居住等职能。规划常住人口100.5万人,建设用地面积103平方公里。

 武昌地区主要发展科教文化、高新技术、金融商务和省级行政中心职能。规划常住人口247.5万人,建设用地面积231平方公里。

  三、主城区规划结构 优化空间结构,延续上轮城市总体规划圈层发展、组团布局的思想,引导城市功能的聚集发展,将主城区规划结构调整为中央活动区、东湖风景区和15个城市综合团。

 中央活动区北到黄浦大街、徐东大街,南到雄楚大街、墨水湖北路,西至十升路、京广铁路,其用地划分为永清、江汉关、汉正街、月湖、归元寺、月亮湾、积玉桥、首义、王家墩、站前、花桥、新华、惠济、宝丰、赫山、梨园、沙湖、洪山、晒湖等19个区片,规划建设用地面积95平方公里,人口165万人。中央活动区按照“大集中、小分散”的模式,集中建设滨江活动区、王家墩商务区、汉口中心商业区、环沙湖公共服务区、中北路商务办公区等五大职能区域。

 综合组团以居住、生活服务和都市工业为主导,是职居相对平衡的城市单元,划黄浦、二七、后湖、塔子湖、古田、十升、四新、沌口、白沙、南湖、珞喻、关山、杨园、青山、武钢等15个综合组团,建设用地面积355平方公里,人口336.5万人。综合组团以轨道交通线、快速路及主次干道,加强与中央活动区的联系。

 四、主城区功能布局

 中央活动区是**的城市主中心,集聚城市重要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大型的公共服务设施。 (1)滨江活动区是一环路以内的滨江地段,规划划分为永清、江汉关、汉正街、月湖、首义、月亮湾、积玉桥、归元寺等8个区片,重点发展商业贸易、文化娱乐、旅游休闲功能,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塑造滨江城市景观,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区。 (2)汉口地区王家墩区片主要依托建设大道集中建设金融商务、贸易咨询、会展信息、商业服务等重大设施,形成现代商务中心区。新华片以**国际会展中心和中山公园为中心,整合提升商业、医疗、会展、体育、文化设施水平,形成公共服务中心区。惠济片、站前片、宝丰片、花桥片主要发展行政办公、交通枢纽和公共配套服务职能,提升优化居住生活环境。 (3)武昌地区沙湖片主要围绕沙湖公园建设现代艺术中心和企业总部基地,布局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江南公共服务中心区。洪山片主要依托中南路和中北路在洪山广场周边,集中建设行政、商务、酒店、体育设施,形成江南行政商务区。梨园片、晒湖片集中发展文化博览、办公功能。 (4)汉阳地区赫山区片通过功能置换,集中布置区级行政中心、商业贸易和现代化滨水居住区。

 规划建设四新、鲁巷、杨春湖三个城市副中心。其中,四新重点建设和培育国际博览、商务办公等生产性服务职能。鲁巷重点建设和培育高新技术产品交易、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职能。杨春湖重点建设区域性客运枢纽和旅游服务职能。

  调整主城区居住用地布局,引导旧城居住人口向综合组团疏解,以后湖、古田、站北、谌家矶、南湖、白沙、四新、关山、杨园等为重点,集中成片规模化建设住宅区,严格禁止零星建设。规划主城区居住用地135.6平方公里,人均居住用地27.0平方米。 居住区建设坚持居住和公共服务配套同步发展的原则,规模超过10万人的居住组团应设置组团中心,低于10万人的综合组团可设置1—2个社区中心,满足组团内部的公共服务需求。

 外迁主城区传统工业,实施“退二进三”,调整工业用地布局。青山工业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应突出各自产业特色,积极发展上下游产业链。主城区规划工业用地81.7平方公里,人均工业用地16.3平方米。 适当保留江岸堤角、江汉现代、硚口汉正街、汉阳黄金口、武昌白沙洲、青山工人村等都市工业园,发展无污染、高就业、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优化提升主城区交通系统,建设三环十三射的快速路系统,实现快速路入城。强化主城区内支次路网建设,重点强化垂江道路建设,改善城市交通环境,促进城市空间区块化发展。结合轨道交通发展,建设一批交通枢纽站点,实施各交通系统的有效衔接。 55.优化公园绿地布局,扩大绿地面积,凸显主城区滨江滨湖绿化特色。提高绿化建设标准,建设长江、汉水和东西向山系为绿化十字轴;强化绿地布局的均衡性和系统性,相对集中大型绿地,配套完善各级公园体系,消除公共绿地服务盲区。

 将六大生态绿楔向主城区内延伸,建设江岸西站、汉西、龙阳湖、白沙洲、南湖、东湖等6个大型公园、风景区和防护绿化聚集区,实现引楔入城。强化长江、汉水天然通风廊道的作用,结合道路系统建设,控制通往两江的垂直性通道。控制通往墨水湖、南湖,沙湖及汉口五湖公园周边的开放空间和低密度带。

  五、旧城更新 旧城区是指1980年代前**三镇的城市建成区,主要位于二环路以内和堤角、古田、关山、青山等地区,面积共177平方公里。其中滨江活动区的范围内主要是1950年代以前的建成区,面积28平方公里。旧城更新以“保护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为目标,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改善旧城的公共服务和居住条件,开辟绿化空间,增加停车和道路设施,实施功能置换和环境整治,疏解人口密度,焕发旧城活力。

 57.旧城更新坚持“成片规划、分类改造、渐次推进”的原则,明确划分保护性修建、整治性改造和.成片拆除重建的区域,并相应采取不同的改造措施。危旧房改造最小开发单位应不少于2公顷,其中危房比例不低于40%。对各级、各类保护区及历史保护建筑应采取保护性修建措施。按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相关规定,以维修改造或功能置换为主,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质量,实施保护性的修缮。对大多数房屋状况良好,市政设施配套情况基本满足,且危旧房建筑密度较大、环境质量较差的区域,应采取整治性改造措施。补充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化活动空间,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排除危房,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对于危房比例超过50%,房屋破旧、环境质量差,且市政设施配套不足的区域,成片拆除重建,进行规模化的集中成片更新和改造。

 58.江汉关片、汉正街片、南岸咀片、首义片和归元寺片的旧城更新,应严格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行保护性更新,鼓励发展适宜旧城传统空间肌理和尺度的文化、旅游职能。永清片、积玉桥片和月亮湾片旧城更新必须确保大型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需要,并控制面江的开放空间和绿化走廊,确保滨江岸线的公共性,塑造滨江滨湖城市特色。中央活动区的其他11个区片的更新,主要采取整治改造和成片拆除重建的方式进行。古田、青山、关山三大组团,要考虑传统工业文化的展现和延续,优先确定需要保护街区和厂区,进行保护性修建。

  六、主城区建设强度控制

 规划对主城区的开发建设强度实施分区控制。中央活动区内的王家墩、武广、江汉路、积玉桥、月亮湾、洪山等区片及四新、杨春湖、鲁巷等3个城市副中心为高强度控制区,宜集中建设高层建筑群和标志性超高层建筑,建筑密度30%一50%,综合容积率2.5—4.0,绿地率25%以上。 中央活动区内的其它区片、综合组团中心以及交通枢纽附近区域为中高强度控制区,以多层、高层为主,高层建筑相对集中建设:建筑密度25%一30%,综合容积率1.5—2.5,绿地率30%以上。 综合组团以居住为主的地区为一般强度区,以多层、小高层为主,邻近城市干道和局部地区可布置部分高层建筑;建筑密度25%一30%,综合容积率0.8—1.5,绿地率35%以上。 以教育科研、体育娱乐、度假疗养、高新工业,港口仓储等为主要功能的地区为中低强度区,以多层为主,局部地区可根据需要布置少量高层建筑;建筑密度10%一25%,综合容积率0.3—0.8,绿地率40%以上。 城市生态廊道控制为低密度区,建筑高度控制在10米以下,建筑密度控制在10%以下,综合容积率控制在0.3以下,绿地率50%以上。

 七、城市空间复合利用

  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鼓励地下空间有序开发利用,与地上空间开上空间开发相结合,建设完善的地下交通系统、地下生命线系统、地下人防系统、地下市政设施系统、地下公共设施系统,形成现代化的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体系。合理引导立体绿化、空中连廊等地上空间利用形式。 城市地下空间要平战结合,坚持人物分离,合理安排市政管线层、人员活动频繁的空间层(商业、娱乐、轨道交通人员集散层和人行地道等)以及物用空间层(存车、储物、物流及设备等) 人防空间要结合广场、绿地、水体、公园、城市道路、体育场、建筑物地下室、非文物古迹与非重要保护建筑的下部空间布置。 地下空间的利用应优先满足公共利益需要,优先安排必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和服务设施等项目。地下空间的开发要优先考虑繁华商业区、交通枢纽、人口稠密需求量大的地段。滩涂、大型垃圾填埋场、地下文物埋藏区以及由于地下空间开发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其他地区不宜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第五章综合交通规划

  一、交通发展目标和策略 充分发挥**的区位与交通优势,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引导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和功能布局优化,实现各种交通方式高效衔接,构建安全便捷、公平有序、低耗高效、舒适环保的综合交通系统,促进区域交通、城乡交通协调发展,将**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完善市域公路网络和城乡客货运体系,优化主城区道路系统,加强轨道交通建设,确立公共交通的主导地位。2020年,实现市域外围城镇至主城区出行时间不超过40分钟,都市发展区内95%以上的居民出行时间不超过50分钟。主城区公共交通方式出行比例大于35%,其中轨道及快速公共交通承担公交总客运量的比例不低于30%。预测至2020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190--250万辆,都市发展区居民出行总量达到2500万人次。

 **交通发展策略是: (1)加强交通枢纽建设,实现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紧密衔接。建设城际快速交通走廊,统筹区域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促进重大区域交通设施的资源共享,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 (2)推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TOD),重点建设以城市快速路、骨架性主干路、轨道交通构成的“双快一轨”复合交通走廊,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调整主城区交通与用地布局,提高土地复合利用效率,实现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 (3)加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地面快速公共交通系统,优化调整常规公共交通线网结构,保障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继续推进公共交通运营和管理机制改革,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中的主导地位。 (4)充分利用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和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实施区域差别化交通管理政策,强化交通需求管理。创造良好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条件,大力发展城市绿色交通系统。

 二、对外交通

 建成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第三航站楼和第二跑道,进行机场第三跑道的建设准备工作,加强空港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国内国际航线,将天河机场建设成为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大型枢纽机场和航空物流中心。至2020年,形成3000万人次、40万吨货物吞吐量的年运输能力,远景发展成为拥有四条跑道的大型复合枢纽机场。规划期末,考虑建设**第二民用机场或整合其他军用机场为军民合用机场的可能性。 提高天河机场进出场道路疏散能力,将现有机场路改造达到高速公路标准,建设天河机场与汉十高速公路的快速联络线,建成机场第二高速通道。

 提升**铁路枢纽作为全国四大铁路枢纽、六大客运中心之一的地位。规划至2020年,形成以京广客运专线、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京广线、武九线、汉宜线和武康线为骨架,衔接北京、西安、重庆(成都)、广州、南昌(福州)、上海等六个方向的特大型环形铁路枢纽格局。开通联系周边及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际列车。 铁路客运系统形成“两主(**、汉口)一辅(武昌)”的布局,新建**站,改扩建汉口站,改造武昌站,远景配合第三过长江通道预留新汉阳站。铁路解编系统按“一主(**北)两辅(武昌南、武昌东)”的布局,新建**北编组站,预留武昌南编组站扩建条件,保留武昌东编组站,调整江岸西编组站功能。扩建舵落口、流芳货场,建设吴家山集装箱中心站;新建沌阳、新店、大花岭、滠口等综合性货场;与长江水运相结合,预留建设集装箱第二中心站的条件;逐步将主城区二环路以内货场外迁。适时废除徐青工业支线,预留至军山、金口的铁路专用线。

 **公路网络由国家、区域、市域和村镇四级公路组成。规划至2020年等级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0000公里以上,公路网密度达到130公里/百平方公里。 国家干线网络由国家高速公路组成,2020年形成由京港澳、沪蓉、沪渝、大光、福银等5条国道主干线和外环高速公路组成的环形放射式国家干线公路网络。区域干线由区域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组成。2020年建成武英、武麻、汉孝、汉蔡、汉洪、青郑、汉鄂、古田至东西湖等8条高速出口公路,新建、改建106国道、107国道、316国道、318国道等四条国道**段及黄土、黄孝、阳福等一级公路。市域干线由二级或二级以上公路组成,主要承担市域内各城镇、对外交通枢纽、风景区的交通联系。村镇道路由三级、四级公路组成,重要服务于一般乡镇之间、村镇之间的交通联系。村镇道路连通所有中心村。

 结合铁路、公路、市郊铁路、城市轨道、地面公交系统布局,构建一体化的客运枢纽,实现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有机衔接。2020年,建成青山、武昌、汉口、新荣村、吴家山、古田、永安堂、汉阳、青菱和关山等10座客运枢纽。 结合铁路、水运、公路、航空设施布局,构建交通一体化的货运枢纽,积极发展物流产业。2020年建成横店、刘店、舵落口、蔡甸、郭徐岭、军山、关山、张家湾、郑店、阳逻、北湖等11座货运主枢纽。

 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将**港建设成为中部重要的近海直达港和远洋喂给港,以集装箱、汽车滚装、大宗散货运输为主的枢纽港。积极推进**及上下游地区岸线的统筹利用,促进区域港口协作与发展,振兴长江水运,逐步提高长江运输量。至2020年,港口货运吞吐量达到14000万吨/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90万标箱/年。 合理布局港口功能,形成以阳逻、北湖、青山、汉阳、金口等五大板块为主的现代化港口群,远景预留中湾、金水、新纱帽、邓南和汪家铺5个港区。集装箱运输主要安排在阳逻和汉阳港区,煤炭转运安排在林四房港区,件杂货安排在汉阳、青山、金口等港区,金属矿石运输安排在武钢工业港、北湖港区,钢材运输安排在北湖港区、阳逻港区,石油化工危险品运输安排在**石化和白浒山港区,矿建材料安排在红钢城、鹦鹉、袁家湾、永安堂等港区,客运以**客运港为主。整治长江干线和汉水水运主航道和金水、倒水等重要支流航道。

 积极发展石油、天然气等管道运输,加强对现有管线的保护与控制,建设天然气淮武线,建设**长输管道管理中心。

 三、都市发展区交通走廊 根据都市发展区用地布局,构建“双快一轨”的复合交通走廊,引导城市空间拓展。2020年,建成由13条高快速路、13条骨架性城市主干路组成的“双快”干线道路。建设城市轨道和市郊铁路,强化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在复合交通走廊中的骨干地位。

 东部新城组群复合交通走廊由轨道交通1号线、堤角至阳逻市郊铁路、汉施公路、武英(麻)高速、武鄂高速、临江大道东延线、青化路等组成,东南新城组群复合交通走廊由轨道交通2号线、东方大道、老武黄公路等组成,南部新城组群由轨道交通5号线、青菱至纸坊的市郊铁路、青郑高速公路、武纸路、武咸路、武金堤路、文化大道等组成,西南新城组群复合交通走廊由轨道交通3号线、汉洪高速、318国道、梅子路等组成,西部新城组群复合交通走廊由轨道交通1号线、4号线、永安堂至蔡甸市郊铁路、汉蔡高速、老汉沙公路、郭琴路延长线、慈惠大道、107国道、张柏路等组成,北部新城组群复合交通走廊由轨道交通2号线、机场高速、岱黄高速、汉十高速、盘龙大道、古田二路延长线等组成。

 新城及新城组团的道路网络以“方格网”式布局为主,规划道路广场面积率为15%一20%,路网密度为6-7公里/平方公里,其中干道网密度2.5-3公里/平方公里。区域性主干路与城市快速路相交设置互通式立交,立交间距为3-5公里;与骨架性主干路相交设置全互通或部分互通式立交,立交间距为1.5-3公里。

 四、主城区交通 75.坚持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原则,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优化常规公共交通,加强主城区快速路和过江通道建设,完善三镇内部道路系统,强化交通需求管理,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 主城区道路系统保持环路、放射路与方格网相结合的布局,道路网络由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组成。其中快速路由3条环路和13条放射线组成。2020年,主城区规划道路总长约3130公里,道路网密度为7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为18.3 %,人均道路面积15.3平方米。 76.主城区交通建设的重点是: (1)优化主城区骨干道路系统,保持环形放射式的快速路格局,结合城市结构调整和轴向拓展,增加马鹦路过江通道,畅通城市一环路;增加珞狮南路至江夏、梅子路至常青路等环线切向快速放射线和联络线,提高环线交通节点交通疏散功能。三条环路与快速放射线、联络线相交成网,形成“环网结合、轴向放射”的快速路系统。加强主城区与新城组群的道路联系。 (2)完善三镇内部道路系统,汉口地区打通建设大道延长线、新华西路、塔子湖西路、三眼桥北路、建设渠路、古田四路等7条穿京广、汉丹铁路的连通路,强化南北向道路建设;保持汉口旧城道路空间格局。汉阳地区完善四新、汉阳旧城地区道路网络,增加至黄陵、大集方向的出口路。武昌地区重点建设垂江道路,增加武昌中心区与杨春湖地区、关山地区的连通路,改善环东湖风景区交通条件。完善三镇次、支路网。

 (3)注重解决过江交通问题,在已建成长江大桥、长江二桥、白沙洲长江大桥,在建的青岛路隧道、天兴洲长江大桥的基础上,新建二七路、马鹦路、杨泗港3条过长江通道,在主城区南部预留沌口至武昌黄家湖地区的过长江通道。在已建的晴川桥、江汉桥、月湖桥、知音桥、长丰桥的基础上,建成古田桥、龙阳桥2座过汉水桥梁。

 (4)快速路与所有相交干道均应采用立交,主干路与主干路、主干路与次干路可适当考虑建设立交,平交路口原则上应进行交通需渠化。

 (5)城市快速路红线宽40-65米,主干路红线宽40-70米,次干路红线宽25-40米,支路红线宽15-25米,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布置要为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市政管线、人行过街设施预留空间。

 77.公共客运交通要建立以大容量城市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架,常规公交为基础,出租车、轮渡等为辅助,多层次、一体化的交通系统。到2020年,建成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线网总长约160公里。建成古田、常青花园、青山3座车辆基地和硚口、堤角、吴家山、中山北路、豹澥、常福、三金潭、永安堂、青菱等9座车场,预留老关、野芷、庙山车场。远景到2050年建成7条城市轨道交通、3条市郊铁路,总长约325公里,形成“轴向放射、相交成环”的轨道交通网络布局,轨道交通线网覆盖住城区、连接外围天河机场、阳逻、吴家山、蔡甸、常福、纸坊、豹澥等新城组团。

 78.结合轨道交通建设和城市用地发展,动态优化调整公交线网布局。公交线路按快线、普线、支线三级进行布置,主城区常规公交线网密度达到3.5公里/平方公里。公交场站按保养场、停车场、枢纽站及首末站等四类规划控制用地。2020年,主城区布局保养场12座,大型公交枢纽站12座,中小型枢纽站24座,公交首末站及停车场94座。公交场站设施应与城市的开发和改造同步建设。合理控制出租车规模,完善出租车服务设施,在火车站、机场、公路客运站、商业区、公交枢纽站、大型居住区设置出租车营业站。适应城市客运交通发展,促进轮渡由客运型向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客运交通于一体方向发展。保留过江汽渡功能,为城市过江交通提供应急交通保障。

  79.按照“配建停车为主,公共停车场(库)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原则,实施区域差别化的停车供给政策。在中央活动区严格控制停车需求,主城区适度控制停车规模,新城组群根据需求提供停车泊位。制定停车建设和管理政策,严格按规定落实建筑物配建停车位,充分整合城市停车设施资源,鼓励社会积极参与停车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停车换乘系统,在主城区边缘换乘节点和城市大型交通枢纽设置停车换乘设施,鼓励换乘公共交通进入中心区。主城区布局公共停车设施约680处,提供停车泊位16万个。

 80.完善城市步行及自行车系统,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设施。发挥自行车短距离出行和接驳公交的功能,积极引导长距离的自行车出行向公共交通转移。在滨水地区建设环境宜人的步行、自行车道路,限制机动车通行,营造市民亲水、休闲的良好交通环境。 根据**“夏晒冬寒”的气候特点,在城市核心区、商业区、重要交通节点等人流较为集中的地段,建设全天候的人行地下通道或屏蔽系统。

 81.强化交通管理设施与智能系统建设,完善交通标志、标线等交通工程设施;应用智能交通(1TS)等先进技术,建成现代化的交通综合管理指挥控制和应用系统;在中央活动区实施严格的交通需求管理,引导交通流合理分布,保障城市交通畅通。

 第六章工业及仓储用地布局

 一、工业发展目标

 82.坚持传统工业与先进制造业相结合,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优化全市工业结构体系,集中发展钢铁制造、汽车及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环保、烟草食品、家电、纺织服装、医药、造纸及包装印刷等六大优势产业。加强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培育发展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工业,补充发展中心城都市型工业,构建新型工业结构体系,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规划至2020年全市工业用地不少于260平方公里,其中都市发展区内的工业用地为227平方公里。

 二、工业布局原则

 83.按照“相对聚集、分层布局”的原则,将全市工业布局由内向外划分为严格限制区、控制性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引导发展区等四个层次。二环路以内为严格限制区,除保留少部分非扰民的小型工业点和工业地段外,逐步搬迁改造其它工业企业,实施“退二进三”;二环路至三环路之间为控制性发展区,调整改造工业用地布局结构,依托现有的规模较大、有发展潜力的工业聚集地段,因地制宜地集中发展都市型工业园;三环路之外的都市区为重点发展区,吸纳整合主城区外迁工业,强化、突出主导产业的优势地位,以大型产业园区为重点,按照工业门类,聚集发展大型工业集群;都市发展区之外为引导发展区,依托远城区的系列中心城镇,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引导工业聚集化布局。

 三、工业用地布局

 84.支持重点产业园区的空间扩展,大力建设五大产业聚集区。即以青山、阳逻地区为主体,向北湖、左岭等地区延伸,重点建设钢铁化工及环保产业聚集区。以沌口地区为主体,向常福、军山、纱帽等地区延伸,重点建设汽车及机电产业聚集区。以关山地区为主体,向庙山、流芳、藏龙岛等地区延伸,重点建设光电子及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以吴家山地区为基础,向走马岭、径河延伸,重点建设食品产业聚集区。 85.规划在全市形成“5大10中15小”共30个工业区,其中青山、阳逻、沌口、吴家山和关山等5个大型工业区用地为107平方公里,北湖、龙口、纸坊、石咀、常福、黄金口、金银湖、蔡甸、滠口、汉正街都市工业园等10个中型工业区用地为61平方公里。谌家矶、武湖、金银潭、纱帽、军山、金口、左岭、邾城、前川、大花岭、横店、江汉、洲头、白沙洲、堤角等15个小型工业区用地为40平方公里。其它工业点用地为52平方公里。

 四、仓储用地布局

 86.采取外迁危险品仓库、调整分散式仓储、建设大型仓储区的方式,完善主城区现有的仓储布局,将丹水池、长丰等危险品仓库外迁至阳逻、北湖、左岭,对布局分散、自动化程度低的普通仓库、堆场以及徐东路、二七路地区的国家大型储备、中转仓库逐步调整至新城或中心镇。

 87.根据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结合空港、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对外交通枢纽以及大型工业园区的布局,重点建设滠口、青山、北湖、阳逻4个大型现代化的仓储区。提升、改造丹水池、走马岭、舵落口、沌口、金口、郑店等6个中小型仓储区,满足生活、生产需要。

  第七章居住用地布局

 一、居住发展目标

 88.努力塑造多元化的居住社区,建立完善的住宅供给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提高居住区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化配置水平,建设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生活舒适、配套齐全的新型社区,全面提升**市人居环境和住宅建设水平,创造宜居城市。

 89.到2020年,都市发展区居住用地总面积达到252平方公里,人均居住用地面积达到28.7平方米,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提高到35平方米,达到小康社会居住标准。

 二、居住用地布局

 90.按照“环境优先、人口疏散、交通导向、居职相对均衡”的原则,依托公交干线和快速轨道交通,在自然环境良好的区域相对集中布置居住用地,建立居住、就业、服务相对平衡的空间结构体系,引导主城区人口向外围疏散,形成分布合理、配套完善的居住用地空间格局。

 91.主城区内鼓励高层、低密度、高绿地率的住宅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严格控制零星建房。继续推进后湖、南湖、古田、东湖、沌口等大型居住区建设,新建四新、白沙、十升等大型居住新区,完善站北、关山、青山等居住区的环境和配套设施建设。

 92.结合产业布局,在新城组群集中建设盘龙、汤逊湖、豹澥、流芳、吴家山、金银湖等大型居住新区和蔡甸、阳逻、常福等中型居住区。结合中小型工业园,就近配套布局一批小型居住区。都市发展区外重点加强前川、邾城和中心镇的住区建设,提高宜居环境,增加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新建居住区应集中成片开发,保障住宅合理间距、增加公共绿地、预留充足的停车泊位,并同步配置教育、医疗、体育、文化、商业等公共设施。适当利用**丰富的山水资源,改善居住区环境。

 93.“城中村”是主城区内重点改善区域,加大改造力度,促进“城中村”向城市社区转变。对符合用地要求、质量较好的住房,宜采取保留、改建的方式进行改造建设,重点解决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城市景观等问题;对质量稍差的住宅进行翻新修缮,改善环境,提高居住舒适度;对房屋质量和生活环境质量差、服务设施严重短缺、存在安全隐患、不能满足现代缄市生活要求的住区进行拆迁改造。规划到2020年,基本完成主城区的“城中村”改造。

  三、住宅分类建设

 94.加大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力度,优化大、中、小型住宅供应结构。普通商品住房满足居民一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住房舒适度和功能配置,为广大居民营造安居乐业的舒适生活环境。适当提高经济适用房比例,近期结合后湖、古田、青山、常青等居住区进行安排,远期应在各新城内选址布置。

  95.建立廉租房供应制度,扩大廉租房的覆盖范围,解决低收入城市居民的安居问题。建立健全以财政预算安排为主、多渠道筹措的廉租住房资金来源渠道,采取租金补贴、配房租赁和租金核减等方式,保障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四、社区发展

 96.社区是组织居民生活的基本单位,应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化配置,大力发展社区事业,不断提高居民的素质和整个社区的文明程度,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

  第八章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一、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原则

 97.按照“服务中部地区、服务社会经济、服务基层社区”的要求,优化完善金融商务、博览会议、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的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体现**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性质,突出建设具有区域辐射力和影响力的金融、博览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体现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导向作用,有重点、有选择地布局各级公共服务设施,支撑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体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均等化布局中小型公共服务设施。

  二、行政办公设施

 98.完善水果湖地区省级行政中心的配套设施,提高环境质量,形成集中紧凑的省级行政办公区。在一元、永清等沿江一线,相对集中建设市级行政中心。 在四新地区预留市级行政办公发展用地。按照接近群众、便于服务的原则,根据国家的相关要求和用地指标、建设标准,因地制宜地调整、优化各区级行政办公管理设施。

 三、商业服务设施

 99.按照中心商业区一市级商业中心一市级商业副中心一社区商业中心四级体系,规划布局全市商业服务设施,提升设施档次,健全服务网络,培育大型专业化商品交易市场,强化**的区域商业中心地位。规划至2020年,都市发展区人均商业营业面积为1.4平方米。 加强江汉路、六渡桥、汉正街、友谊路等传统商业区建设,以中山大道、解放大道为主轴,以商业零售、餐饮、娱乐、旅游等服务业为主,建设形成辐射中部地区的中心商业区。 建设完善中南路、钟家村两大市级商业中心,新建四新、鲁巷、杨春湖等3个市级商业副中心,在青山、后湖、南湖等大型居住区、交通枢纽地段,规划建设30个左右的社区商业中心。按照服务人口3-5万人、服务半径500米左右的标准,规划建设便民超市和商业服务网点。 以江汉路为中心,向周边扩展,形成环境宜人的步行商业街区。改造提升汉正街、解放路、显正街等传统商业街,建设完善沿江大道、吉庆街、万松园路、京汉大道、香港路、台北路、鹰台路、广八路、关山路等现代商业街,发展一批专业商业街、旅游商业街、城镇特色商业街等。

 100.建设以全国性、区域型大型市场为骨干的**商品流通市场体系。以大运量交通为支撑,建设阳逻、北湖、常福、郑店、**空港、走马岭等6处大型物流市场群(带),丹水池、后湖、汉西、舵落口、十升路、沌口、杨泗港、青菱、关山、和平等10处中型专业市场区,以及各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交易市场。取缔占道、扰民的市场,鼓励小型市场向专业店和仓储式商场转变,一环路以内的商品交易市场逐步外移。 按照专业化、特色化、室内化的要求,进一步改造提升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增强辐射功能,改善对外交通条件,积极引导配套的生产、仓储功能向汉水上游交通便利的地区聚集。

  四、金融博览设施

 101.构建王家墩一建设大道、中南一中北路2个金融贸易区,集中布局金融、证券、保险、信息、咨询机构,形成辐射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结合城市中心、副中心和组群中心,建设相对集中的商务办公、商务旅馆和写字楼。

 102.大力提升**的会议博览功能,在四新地区建设集博览、会议、旅游于一体的博览中心。在王家墩布局商务会展中心,在豹澥建设科技会展中心,提升完善**国际会展中心,形成“一主三辅”的大型会展设施体系。在喻家山、后官湖、金银湖、丰荷山等地区选址建设大型会议中心。

 五、文化设施

 103.规划建设东湖、月湖、首义、南岸咀、沙湖、汉口等6处大型文化艺术区和四新、杨春湖、关山等9处中型文化中心。其中,依托省博物馆、省艺术中心等,建设以文博展览、现代传媒为主的东湖文化艺术中心。依托琴台、月湖,建设月湖文化艺术区。依托红楼、起义门、紫阳湖公园等,建设以辛亥首义为主题的首义文化区。建设凸现**两江交汇、滨江特色的南岸咀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集影视、传媒制作为一体的沙湖现代艺术区。依托沿江大道、中山大道、京汉大道,结合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开发,形成具有展示、教育、艺术、博览、演艺等功能的汉口综合文化区。

 104.推进以现代传播手段为特色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发展,完善和提升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场所功能,改善文化事业团体的创作场地条件。 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扩建省、市图书馆,改建市美术馆,新建、扩建各区图书馆,大力加强全市文化馆、剧场、电影院、青少年宫和社区青少年活动场所等文化设施的建设,适度发展演艺厅、游乐场馆、大型主题文化公园等各类文化设施。

 六、体育设施

 105.以承办洲际赛事为标准,新建扩建塔子湖、沌口、盘龙、流芳、汤逊湖、黄家湖、武钢等7处大型体育中心。其中沌口和豹澥等两处体育中心为大型综合性体育中心,周围预留运动员村。进一步改造提升现有的洪山体育馆、新华体育场、**体育馆、姑嫂树训练基地、江汉二桥体育基地等大型体育设施。

 106.满足全民健身运动需要,建设完善区级体育中心,新建、扩建汉口、阳逻、纸坊等27个中型体育中心。配建社区室外运动场、健身房和游泳池等小型体育设施。在合适的地点选址建设漫步、自行车、划艇、攀岩、拓展训练、极限运动等户外运动设施,规划建设东方马城、南太子湖、军山、金银湖、汤逊湖、盘龙、七龙湖等体育公园。重视利用长江、汉水及湖泊等天然水域,开辟安全、卫生、便民的游泳场所。至2020年,全市人均体育设施用地面积达到1平方米以上,干人拥有游泳池用地面积40—50平方米,全市符合国际比赛标准的场馆数50座以上。

 七、医疗卫生设施

 107.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妇幼保健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级配合理、分工明确的两级医疗救治设施体系。在都市区新建31所大中型医院,其中主城区8所。

 提高城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设**传染病救治中心,提升市疾病控制中心及各级妇幼保健设施服务功能。依托市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增建汉口、汉阳、武昌急救分站,增建汉阳、武昌血液中心分站,结合山水自然环境,规划后官湖、严西湖等大型休疗养基地。

 108.建立健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都市发展区原则上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按常住人口每5万人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0.5—1万人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强农村乡镇卫生院建设,按照“一乡一院”的原则,提升乡镇卫生院的医疗预防服务功能和基础设施水平。按照“一村一室”的要求,每个行政村建设—所村卫生室。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在各新建居住区相应建设医疗机构。

 八、教育科研设施

 109.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新的教学方式,适当归并整合现有高等院校用地,新增和外迁置换的高等教育用地集中到黄家湖、汤逊湖地区,建设**新的大学园区,用地规划20-25平方公里。远景发展江夏五里界科教基地,在武昌南部形成教学、科研、产业一体化的“中部科研技术密集区”。以东湖开发区、**开发区、吴家山为重点,布局大中型职业教育设施或特殊教育学校,在主城区分散布局小型职业教育设施及继续教教育基地。

 110.根据分年龄段入学人口变化规律,整合现有的基础教育资源,重点在城市新区配套建设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适当整合旧城区中小学资源。规划至2020年,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义务段入学率达到100%。进一步完善盲聋哑特殊学校建设,在汉阳、武昌地区各新增1—2所工读学校,用地规模各为3-5公顷。

 111.发挥**地区教育、科研优势,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产学研横向协作,围绕**支柱产业的发展,建立相应的技术研发基地,分别在东湖开发区、青山、**开发区、吴家山建设高新技术研发基地、重工业研发基地、汽车产业研发基地、食品医药研发基地等4个科研创新研发基地,吸引跨国公司在汉设立研发中心,全面提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

 112.提高公众的科技素质,加强全市的科普设施建设,改扩建**科技馆,新建四新、流芳两个主题科学技术馆和系列中小型科技展览馆,结合重点公共活动场所设置科学画廊和科技宣传设施。

 九、社会福利设施

 113.应对老龄化趋势,提升社会养老设施的建设标准,新建3个大型和6个中型老年康乐中心,在全市因地制宜地布局福利型及消费型老龄公寓,扩大老年公寓的建设比重。规划至2020年,**市每干名65岁以上的老人拥有床位60张。在公共设施建设中,增加老年人的就医、康复等配套设施建设。 关注弱势群体,新建市优抚服务中心,建设流浪儿童救助中心及救助分站,增建2所儿童福利院。 新建市级备灾中心,搬迁汉口殡仪馆、青山殡仪馆,在城市外围生态绿楔范围内选址建设6处墓园,总规模为160公顷。

  十、特殊公共设施

 114.适应**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的需要,在墨水湖周边布置**领事馆区,占地100公顷,重点安排外国领事馆、国际组织机构以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 115.保障军事、保安等特殊部门职能的有效行使,在维护现有特殊用地功能正常发挥的基础上,予以适当调整和完善。在外围新城组群内预留特殊用地,以满足特殊部门的发展需要。 根据平战结合的要求,保护和完善战备防空、军事训练、后勤保障等军事设施和安保设施,确保军事设施等要害部位的安全保密和使用效能。提高战时防空抗毁能力,保存战争潜力。防止恐怖袭击,提高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第九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一、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原则和目标

 116.坚持生态保育、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划定生态用地,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充分利用山水园林条件,形成多样化的园林绿地系统:加强整治现有各类污染源,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源;建成由低密度建没区、城市绿地、山林、水面、风景区、农田等共同构成的生态框架。至规划期末,把**建设成为富有滨水城市特色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

 二、市域生态框架体系

 117.整合市域山体、湖泊、湿地、森林、城市绿地、农田、风景区等生态要素,规划形成“两轴两环、六楔入城”的生态框架。 以长江、汉水及蛇山、洪山、九峰等东西向山系为“十字”型山水生态轴;以三环路防护绿地为纽带,串联严西湖、大小长山、汤逊湖、后官湖、金银湖、天兴洲等自然山水资源,严格控制建设活动,建成串珠状绿化隔离地带,形成主城区外围生态保护圈;以三环路防护绿地为纽带,加强对市域木兰山、道观河、沉湖、索河、梁子湖、斧头湖、涨渡湖、武湖、青龙山等大型森林、水体和湿地的保护,加强生态保育,构成都市发展区的生态保护圈。

 118.规划控制道观河一大东湖、木兰山一武湖、府河、长河一后官湖、鲁湖一青菱湖、梁子湖一汤逊湖等6片放射状楔形生态绿地,建立联系城市内外的生态廊道和城市风道,并深入主城区核心,以改善城市热岛效应。 大东湖绿楔由道观河风景区、涨渡湖湿地保护区及大东湖风景区等连接组成;武湖绿楔由木兰生态旅游区、滠水生态带、武湖生态保护区及天兴洲郊野公园等组成;府河绿楔由巨龙湖、柏泉风景区、府河绿化带及金银湖郊野公园等组成;后官湖绿楔由索河风景区、九真森林公园、后官湖郊野公园、龙阳湖一墨水湖风景区等组成;青菱湖绿楔由斧头湖一鲁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青龙山森林公园及青菱湖科教植物园等组成;汤逊湖绿楔由梁子湖湿地保护区、龙泉山风景区、汤逊湖郊野公园等组成。

 119.突出市域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及生态农业区的保育,完善东胡、木兰山、道观河、龙泉山、索河、柏泉等6处风景区,保护沉湖、涨渡湖、梁子湖、鲁湖、斧头湖等5处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九峰、九真山、嵩阳、将军山、青龙山、素山寺等6处森林公园,建设汤逊湖、后官湖、金银湖、后湖、天兴洲、硃山湖等郊野公园和武湖生态农业园,强化对市域自然山体的保护和绿化工作。规划至2020年,保育面积达到生态功能用地面积的50%以上。

 120.保护和利用府河、倒水、举水、滠水、通顺河、金水、沙河等水系,串连市域主要湖泊,形成黄陂一新洲片、汉口一东西湖片、汉阳一蔡甸片、武昌一江夏片等四大连通水系,并与长江、汉水和府河有机联系,形成覆盖全市的环城水网。

 三、城市园林绿地系统

 121.结合生态框架的规划布局和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要求,扩大绿地面积,提高绿化建设标准和质量,相对集中布局大型绿化用地,配套完善各级公园,注重建设方便居民适用的公共绿地,形成完善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园林绿地系统。至2020年,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6.8平方米,绿地率达38%,绿化覆盖率达45%,实现“500米见绿,1000米见园,2000米见水”的目标,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关于园林绿地的建设标准。

 122.均衡布局城市各级公园绿地,充实和提升现有黄鹤楼、中山、解放等公园绿地的景观、游憩功能,新建主城区南湖、后湖、王家墩、四新江滩、南太子湖、罗家港、园林路、沙湖、杨春湖、野芷湖、北洋桥、汉水乐园等25个市级公园,规划建设后襄河、新华、汉钢、琴断口江滩、望江、关东、北太子湖、白沙洲、关南、民政、东亭、谌家矶、南干渠、戴家湖等26个区级公园,建设吴家山、黄家湖、柴泊湖、小奓湖、莲花湖、黄龙山、硃山湖、常青中心公园等新城组群公园。建设和提升**动物园、中科院植物园、武昌儿童公园等51个专类公园。因地制宜地建设街头绿地和街头小游园,加强行道树种植,丰富绿化空间景观,形成结构完善的公共绿地体系。 123.因地制宜,构筑完善的城市防护绿地体系,配套建设生产绿地。严格控制外环高速公路、三环路、13条交通出口道路、国道、省道等主干道路绿化和铁路、工业基地以及城市组群之间的绿化防护带宽度,加强张公堤、武青堤、拦江堤等堤防垂直绿化,以及高压走廊、江滩、湖滨、堤岸和排水港渠等防护绿化。新建、扩建马鞍山、九峰山及武东等11处苗木生产基地,现有城区生产性绿地逐步向观赏性花卉园地或城市开放公园转变。 124.划定城市内的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等的绿线范围。在城市绿线范围内,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设施予以迁出,严格控制绿线范围内的建设。 通过城市组团隔离绿化带和主城区滨江、滨湖、滨渠的带形绿化,连通城市大型公园和组团的公园,形成生态廊道网络,形成城市生态微循环系统,提高城市环境。

 四、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125.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不断提高环境综合治理能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至2020年,各项环境指标全面达到国家生态市的建设标准,主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到90%以上,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95%以上。 126.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收集系统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2020年主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9%;坚持源头控制和终端处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面源污染治理体系。重视受污染湖泊的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和水生态系统稳定能力。严格保护长江、汉水等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的水质,汉水沿线及其他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不得新增排污口,对不满足水源地水质保护要求的现有排污口逐步予以取消,优先安排蔡甸等水源上游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127.建立以降低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体系,促进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加快主城区化工、水泥等污染企业的外迁改造步伐,推进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废气治理;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和其他清洁能源,提倡使用清洁能源交通工具;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减少裸露地面,切实控制施工扬尘污染;加强机动车尾治理,提倡使用清洁能源交通工具,进一步强化油烟污染的治理。

 128.优化工业、居住、商业的布局结构,分区控制噪声污染;配套建设铁路、高架桥和轻轨两侧隔噪设施,控制交通干线噪声污染;逐步搬迁主城区大功率雷达、广播电视发射设施,控制微波走廊,加强对辐射源的管理和防护措施的落实。

 129.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体系和分类收集与无害化处置系统的建设,根据汽车发展趋势和汽车使用周期特点,完善**的汽车报废处理系统建设。加强医疗垃圾、电子垃圾、废弃电池等危险废弃物的集中处理,建设危险废物处理中心。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到2020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推进工业固剔废弃物的综合回收利用,实现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第十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

 13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原则是:抢救珍贵文物古迹及历史建筑,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继承优秀历史传统,发扬城市文化特色。注重系统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协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自然景观的保护利用以及城市景观特色创造的关系;重点保护有重要影响和地位的革命史迹、文物古迹及周围环境,传统风貌较完整、历史特征明显的历史地段及历史文化街区,体现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和自然山水特色的城市风貌保护区,独特、优美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城市形态。建设既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地方特色,又反映鲜明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名城。

 二、城市总体格局保护

 131.从城市整体层次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1)保持“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城市空间格局;尊重 “江、湖、山、田”相融的自然生态格局;延续沿江平行及垂直的网络状道路结构;以保持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 (2)强化“龟蛇锁大江”的意象中心,保护沿长江和沿东西山系的“十字型”景观格局,充分体现山河文汇、湖泊密布的城市景观特色。

 (3)建立主城区和市域两个层面、三个层次的保护内容体系:一是文物古迹及其他历史遗存保护;二是历史地段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三是城市风貌保护区的保护。 (4)深入挖掘非物质形态历史文化内涵,加强保护、宣传和利用,采用实物收集保存、记录保存等多种方式延续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建设一批供市民进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 (5)加强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建设中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其价值特色,整合文化资源,发展名城旅游,有效促进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三、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它历史遗存保护 132.**市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287处,包括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其中市级以上175处,包括国家级13处、省级63处、市级99处。**市公布的保护建筑88处,包括一级优秀历史建筑17处和二级优秀历史建筑71处。**市已初步认定的历史建筑160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对全市历史建筑的发掘和认定工作。 对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建筑必须按照划定的紫线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依法妥善保护、合理利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应遵照《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办法》和《**市文物保护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保护范围原则上在文物保护单位的边界线10米以外的地带划定,建设控制地带原则上在距保护范围的边界线20米以外的地带划定。

 133.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文物行政部门予以登记并公布;在基本建设活动中,对于有争议的文物建筑,要组织论证,听取专家意见,防止造成建设性破坏。 加强地下埋藏文物的调查、勘探、鉴定和保护工作,对于地下埋藏文物较为集中的区域应划定地下文物埋藏区予以整体控制和保护,坚持先调查勘探、制定保护方案,后进行建设的原则。

 四、历史地段的保护 134.将历史遗存较为丰富、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密集、文物古迹较多、具有一定规模且能完整、真实地反映**历史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地区划定为历史地段,分别为江汉路及中山大道片、青岛路片、“八七”会址片、一元路片、首义片、农讲所片、昙华林片、洪山片、珞珈山片、青山“红房子”片等10片,其中江汉路及中山大道片、青岛路片、“八七”会址片、一元路片、昙华林片等5片建议申报历史文化街区予以重点保护。保护这些历史地段传统风貌和空间形态,新建建筑在高度、形式、体量、色彩、功能方面要严格控制,保持新旧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 江汉路及中山大道片为沿江汉路从泰宁街至江边,沿中山大道从前进一路至黄兴路的区域,面积约51公顷,包括**国民政府旧址、江汉关等32处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规划突出传统商贸文化特色,保持沿街建筑立面风格的协调统一和历史延续性。 青岛路片为北临北京路,东至沿江大道,西至胜利街,南临南京路的区域,面积约9公顷,包括原横滨正金银行、原花旗银行等12处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规划突出传统金融办公特色,重点保持沿街立面风格的协调统一和历史延续性。 “八七”会址片为北至车站路,东至沿江大道,西至胜利街,南至兰陵路的区域,面积约18公顷,包括“八七”会址、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等18处革命史迹,规划突出革命史迹特色,重点保护“八七”会址和优秀里分。 一元路片为北临三阳路,东至沿江大道,西至中山大道,南至车站路的区域,面积约14.9公顷,包括德国领事馆旧址、原美最时洋行大楼等2处文保单位及历史建筑,规划突出优秀里分特色,重点保护传统里分的居住特色和历史街巷的空间形态。 昙华林片为东部与北部至中山路,西部临近解放路,南至粮道街的区域,面积约64.6公顷,包括私立**中学旧址、瑞典教区旧址等4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重点保护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巷空间的原有风格。 首义片为北至蛇山、东至首义路、西临复兴路、南至起义门的区域,面积约1平方公里,包括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孙中山铜像、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碑、古郢州城垣、起义门等10处文物保护单位,规划突出首义辛亥文化及黄鹤楼、蛇山景观特色,重点保护红楼及周围整体环境,严格控制黄鹤楼望江视线及背景视线范围内的建筑高度。 农讲所片为北至西城壕,东部界线临近解放路,西至**潭秋中学,南临中华路的区域,面积约4公顷,包括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中共五大会址”、陈潭秋旧居等3处文物保护单位,规划突出重要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特色,重点要突出革命史迹的教育功能,改善交通环境,保持肃静气氛。 洪山片为南至武珞路,北临八一路的区域,面积约51公顷,包括宝通禅寺,洪山宝塔,兴福寺塔、施洋烈士陵园等7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遗迹,规划突出宗教文化和革命遗迹的特色,结合山体绿化,重点保护整体环境。 珞珈山片为**大学内珞珈山及武大樱园一带,面积62公顷,包括武大老图书馆、老体育馆、老斋舍、周恩来旧居、郭沫若旧居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遗迹,规划主要突出武大早期优秀教育建筑及革命史遗迹的特色。 青山“红房子”片包括红钢城和红卫路两处,面积约41公顷,规划重点保护“红房子”建筑风貌、棋盘式道路网格和街坊式布局特色。 135.加强对中国历史文化村一大余湾村等名村名镇和木兰山等古建筑群的保护。历史文化村镇要整体保护其传统人居风貌,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积极探索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强对市域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

  五、城市风貌保护区的保护 136.旧城风貌区为反映城市形态的历史演变和城市传统风貌的区域,包括汉口原租界风貌区(北至三阳路,东至沿江大道,西至解放大道,南至前进四路,面积约3.5平方公里)、汉正街传统商贸风貌区(东至友谊南路,西至硚口路,南至汉水,面积约1.5平方公里)、汉阳旧城风貌区(北至汉阳大道,东至长江,西至动物园路,南至拦江堤路,面积约1.8平方公里)、武昌旧城风貌区(包括中山环路以内的武昌旧城地区,面积约7.3平方公里)等4片。 旧城风貌区应重点保持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和历史延续性,合理划定风貌协调区,调整用地功能,控制人口规模。旧城风貌区内要保护历史建筑风格,控制新建建筑形式,其风格要与整体风貌保持协调,原则上不得改变原有道路格局,保留原地名、街名。注重突出历史遗存的展示功能、观赏功能和现代使用功能,在整体格局上体现出城市特有历史风貌。

 137.**风景名胜区包括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面积约82平方公里)、龟山一月湖风景区(面积约4平方公里)、木兰山风景区(面积约78.7平方公里)、盘龙城遗址公园(面积约4.68平方公里)、九真山风景区(面积约93平方公里)、龙泉山风景区(面积约24.15平方公里)。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重点在于保护风景名胜及其环境,在保护好现有的人文资源和山水绿化等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适当开发并创造新的景观,形成一个和谐的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整体。禁止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侵占山体水面的建设活动,特别要保护好龟山、蛇山、洪山等重要山体轮廓与绿化。加强东湖风景名胜区周边的风光村、卓刀泉、杜家桥、吴家湾等地段的环境整治,实施截污治污、江湖连通和生态修复,努力把东湖打造成全国一流的生态旅游区。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38.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地方民俗、民间文化、传统节日、传统艺术、工商名品等加以保护。以楚文化、知音文化、首义文化、汉派文化、木兰文化、近代工业文化、三国文化等为重点,加强对体现城市发展历史的传统文化遗产的挖掘、收集、调查整理、保护利用和申报工作,恢复和保护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建设一批供市民进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髓,焕发历史文化名城活力。

 七、城市景观建设

 139.强化城市的景观规划,对划定的各种类型的城市优秀建筑景观集中的景观区、景观带、景观点以及城市广场,予以控制,加强城市设计,形成既有传统风貌特色又富有时代感的城市空间景观。 汉口旧城区、武昌旧城区、洪山广场地区为城市重点的人文景观区,区内建设应严格遵照规划确定的土地使用性质和布局,提供丰富多彩的市民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在城市设计中注意建筑高度和体量控制,创造优美的城市轮廓线,确保对长江、沙湖等水面的通视性,建设滨水的林荫道和休憩场所。对主城区内反映**自然风貌的东湖、龟山一月湖、南湖、墨水湖一龙阳湖等4个城市景观区,应重点保护其景观布局形态和独特的环境特色,塑造其内自然山水景观,着重创造城市良好的自然景观环境。

 140.控制城市景观带和望江、望湖的景观视廊。重点建设沿长江一汉水景观带、沿一环路景观带。在长江两岸保留黄鹤楼一长江一桥一南岸嘴、汉口中心区一武昌中心区一沙湖公园一水果湖一东湖、长江二桥两岸一东湖风景区等3条望江观景视廊。保留水果湖、罗家港、卓刀泉公园等3条连通东湖的观景视廊;控制青年路望王家墩博览建筑群、武珞路望黄鹤楼、长江水上航线望杨园体育建筑群及黄鹤楼和龟山电视塔等重要景点视线的通透性,严格控制重要观景视廊上建筑高度。重视对城市天际线与景观线的设计和控制。

 141.加强城市夜景建设,重点完善两江四岸等核心区,一环路、景观路、迎宾路等重要区段的夜间灯光环境建设,提升城市夜间灯光环境品味。建立健全户外广告法规、规划、资源开发、安全监测体系,实现户外广告设置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142.强化“龟蛇锁大江”的城市景观核心,加强对城市标志点、景观节点的建设。保护长江大桥、黄鹤楼、龟山电视塔、长江二桥等城市重要标志的空间景观;加强南岸嘴的景观塑造和城市核心区临江地段的景观控制,使其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的城市标志性景观。 在景观带与主要干道交汇处形成景观节点,创造多层次、丰富多彩的城市景观。加强对干道公路入城标志点、长江水上航运标志点和铁路沿线的景观建设。在汉口火车站、武昌火车站、**客运港、**站、天河国际机场等城市窗口地段,应加强城市形象设计,建设广场雕塑和标志物,体现地方文化特色。

 143.建设布局相对均衡的城市广场体系,丰富市民活动空间。完善两江四岸滨江绿化广场,在—环路沿线完善洪山广场、梨园广场、琴台广场、中山广场,新建、改建首义广场、汉口广场、晴川广场等主题广场,在各组团、区片因地制宜布局特色广场。 结合大型交通枢纽和历史文化、山水特色资源,以各级城市中心为重点,建设一批主题广场和特色广场,为市民提供节日庆典场所、文化活动舞台和观景游赏空间。

  第十一章 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一、土地资源 144.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和可续利用。 145.合理调整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大力推广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动土地的整理、复垦、开发,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切实落实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数量、质量的双重保护。到2020年,全市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有量达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 强化城市规划对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实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和年度土地供应计划,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的布局,保障城市各项职能的充分发挥。注重存量建设用地的内部挖潜,综合旧城工业用地的调整,有计划地推进旧城改造,控制最小开发单元,适当提高中心区土地开发强度。 适当调整村镇的数量和布局,鼓励和推进农村居民点的迁村并点,重点向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村镇倾斜,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146.对市域矿产资源实施有序开发、有偿开发、集约利用和有效保护,实现矿业开发与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禁止在主城区内开采各种固体矿产资源,有序、有度开发利用主城区地下水与矿泉水,禁止在各级保护山体和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内采矿。加强对废弃、关闭矿区的整治复垦、植被恢复工作以及对停用的垃圾填埋场的封闭管理和绿化工作。

 二、水资源

 147.按照优质优用原则,合理调整水功能区划,提升水系生态景观功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形成科学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体系。 加强城市水源地保护,长江、汉水、滠水、举水、倒水、金水、木兰湖、蔡甸西湖、梁子湖、道观河水库、梅店水库、院基寺水库和泥河水库等为城镇集中生活饮用水源地,东湖、汤逊湖、严西湖、严东湖、后官湖、后湖为城市备用水源地,水质达到三类标准以上。 加强生态湿地保护,沉湖、涨渡湖、梁子湖、鲁湖、斧头湖等为重点湿地保护区,水体水质达到三类标准以上。 主城区内建设以湖泊为核心的风景区或城市公园,逐步降低和取消主城区湖泊的高密度渔业养殖功能,风景区水体水质达到三类标准以上,城市公园水体水质达到四类标准以上。 切实保护水资源。划定水体蓝线,严禁填占湖泊水体;严格保护水质,对受污染的水体进行综合治理逐步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处理好湖泊水域的生态建设保护与渔业养殖的关系。

 148.贯彻节约用水方针,强化节水措施,至2020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低于100立方米。推广节水器具的使用,新建建筑必须全部使用节水器具,既有建筑逐步进行节水器具更换改造。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水平,202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日5%以上。采用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和耕作方式,发展节水型农业和生态农业。

 149.逐步推进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因地制宜建设中水回用设施,2020年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率达到30%以上。促进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结合城市绿化和初期雨水污染治理,建设雨洪资源利用设施。

 三、综合能源 150.建设清洁节能型城市。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能与降耗并重的原则,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创建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确保能源供应安全。2020年全市清洁能源占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90%以上。

 151.建立长期稳定的能源供应基地。巩固国内能源供应渠道,适度开辟国外能源供应渠道。 大力引进电力、天然气等优质能源。主城区鼓励以天然气为能源,替代工业、采暖用煤,鼓励发展小型冷、热、电联产的分布式能源。 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广热泵技术,推进浅层地热、太阳能等能源新技术产业化进程,鼓励利用垃圾、污泥进行发电和制气。

 152.加大交通、建筑和工业节能力度。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降低交通能耗。合理控制建筑朝向和间距,推广节能建筑形式,采用建筑节能材料,提高各类建筑的节能水平。淘汰落后的工业企业生产工艺,推广节能技术,至2020年,单位生产总值(GDP)能耗在现有基础上降低20%以上。

  第十二章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一、原则与目标 153.按照“适度超前,优先发展”的原则,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在规划期末,形成功能齐全、高效安全、节能环保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系统。

 二、给水 154.逐步完善城市供水管网设施,不断扩大城市集中供水服务范围,形成多源联网、安全可靠的供水系统。至2020年,都市发展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农业生态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 主城区、新城、中心镇、一般镇人均综合用水量分别采用610、520、350和300升/日标准,预测2020年市域生活、生产集中用水需求量达到568万立方米/日。 155.以长江、汉水、滠水、举水、倒水、梁子湖、道观河水库、梅店水库等为城市集中生活饮用水源。都市发展区改扩建白鹤嘴、余家头、阳逻、沌口、蔡甸、纱帽、江夏等水厂,新建军山、梁子湖和化工新城水厂。外围地区扩建邾城、前川、大埠、道观河、荷包湖和山坡水厂,新建梅店、泥河、夏家寺、老堤角和水洪口等水厂。至2020年,全市集中供水能力达到630万立方米/日。 156.加快管网改造和建设,形成以给水干管和区域加压站为主体,主次管网合理配置的分区输配水系统。至2020年,都市发展区新增供水干管420公里,新建三阳路、宋家岗、流芳等16座给水加压站。 农村地区依托邻近城镇水厂建设供水管道系统,在城市供水系统难以覆盖的乡村,因地制宜地建设集中供水设施。 157.逐步淘汰建筑屋顶生活用水水箱,减少自来水二次污染。在工业区鼓励采用分质供水,建设集中的工业供水系统。在主城区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鼓励建设直饮水设施,提高城市供水设施服务水平。

  三、雨水

 158.按照“相对集中,就近排江(湖);排蓄结合、以排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域大型湖泊的雨水调蓄功能,形成水系排涝与城区排渍相互协调的雨水排除系统,提高全市排涝防灾能力。 159.提高城区雨水排江泵站的抽排能力。新建谌家矶、四新、琴断口、杨泗港、兔子咀、倒口和彭刘杨路泵站,扩建常青、后湖、罗家路、港西、青山船厂、汉钢西、黄浦路和福新泵站,重建民生路、晴川、筷子湖和下新河泵站,至2020年,主城区抽排能力达到556立方米/秒。 加强城市河渠、排水干管设施的配套建设。结合生态环境与城市景观的要求,逐步改造黄孝河、机场河、连通港、巡司河、青菱河、南湖连通渠、罗家港、沙湖港、东湖港和青山港等主要河渠,提高排水能力,形成滨水绿带。完善后湖、四新、南湖、东湖高新等新区雨水干管的配套建设。

 四、污水 160.建设以雨污分流为主的城镇污水系统。至2020年,主城区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污水管网收集率达到85%以上;新城及新城组团、中心镇和一般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0%、70%和60%以上,污水管网完善率达到70%以上。逐步提高污水处理厂处理等级,排入江河的处理厂尾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B排放标准;排入湖泊等封闭水体的处理厂尾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 161.主城区新、改、扩建三金潭、汉西、南太子湖、黄金口、沌口、黄浦路、落步咀、二郎庙、龙王嘴、黄家湖、北湖、汤逊湖、沙湖等13座污水处理厂。新城组群新建前川、盘龙、横店、武湖、刘家台、蔡甸、黄陵、纱帽、九峰、纸坊、金口、郑店、化工新城、阳逻、邾城等15座污水处理厂。在中心镇和一般镇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至2020年,全市污水处理厂(设施)处理能力达到465万吨/日。 按照“无害化、减量化、稳定化、资源化”的原则集中处置城市污泥,至2020年,都市发展区污泥处理(处置)设施总规模达到2800吨/日。 162.加快主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和雨污分流管道改造,逐步缩小合流区范围;远离城市污水收集系统的污染源,采取分散独立处理方式,达标排放。 冶金、化工、造纸等高耗水企业生产废水实行厂内独立处理,达标后排入地表水体。一般企业生产废水实行厂内预处理,达标后排入市政污水管道。

 五、供电 163.至2020年,人均年社会综合供电量达到6500--7000千瓦小时,全社会年用电量达到670亿千瓦小时,最高用电负荷达到1420万千瓦。 164.发挥地方电厂调峰作用,扩建阳逻电厂,改、扩建沌口热电厂、武昌热电厂、青山热电厂和关山热电厂,至2020年,本地发电能力达到557万千瓦。 依托华中电网,新建汉口、武东、江夏、东西湖和新洲5座500千伏变电站,形成**多电源500千伏双环电网的安全供应网络,提高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完善城市220千伏配电网的建设,实现220千伏电网的分层、分区供电。在主城区新建玉带门、北洋桥等19座220千伏变电站,将先锋、宗关变电站升压为220干伏变电站,新改扩建110千伏变电站70余座。在新城组群建设阳逻、东西湖等17座220千伏变电站。 165.控制和保护电力设施廊道,主城区内原则上不再新建各类架空电力线,对现有10千伏以下架空线以及影响城市建设的110千伏以上架空线应逐步改造入地。

 六、燃气

 166.不断扩大城市燃气管网覆盖范围,满足城市各种燃气需求,形成以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为主、人工煤气为辅的燃气供应系统。2020年都市发展区管道燃气普及率达到80%以上,全市居民燃气气化率达到95%以上。 2020年全市天然气年需求量超过30亿立方米,液化石油气年需求量超过30万吨,人工煤气主要供应工业和商业用户。 167.以忠武线常福、五里界门站作为天然气气源之一,同时积极引进其他天然气管道运输的气源。新建北湖液化天然气站,储存液化天然气,作为城市天然气气源。在淮武线增设前川门站,作为天然气应急气源。近期保留青山干湿气柜和关山混气厂等燃气设施,作为临时补救措旅。 沿城市外环高速公路建设天然气高压环线,连接常福、五里界、前川三座门站和北湖液化天然气站,完善沿城市三环路的天然气次高压管道,在高压环与次高压环之间布置连通管道和调压设施。 改造加密主城区中压燃气管网,在新城组群大力推进中压燃气管道建设。新建中压管网按中压A标准执行,现有中压B管网逐步提升为中压A。 完善左岭、白浒山、阳逻、武石化和汉口灌瓶厂等液化石油气储存站场,优化液化石油气供应网络布局。推广使用天然气(CNG)汽车,至2020年,主城区建设80座天然气加气站。 七、集中供热、制冷 168.鼓励利用天然气气源和热电厂、垃圾焚烧厂、污泥硝化厂等设施,逐步建立城市集中的冷、热联供系统。至2020年,主城区采暖需求量156万吉焦/日,制冷需求量303万吉焦/日。 改造现有汉口煤制气厂和武昌、青山、关山、沌口等热电厂,新建堤角热电厂和锅顶山、凤凰山垃圾焚烧发电厂,作为主城区主要热源。在四新、王家墩等城市新建区,可利用天然气建设“冷热电三联供”设施。主城区逐步废除小锅炉和燃煤、燃油锅炉等供热设施。

 八、信息网络与邮政通信 169.依托**作为全国通信枢纽的优势,全面建设“数字**”,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和区域辐射能力,强化通讯信息中心的地位。到2020年,社会信息化各项指标达到现代国际城市的先进水平。提高信息化水平,建设政府和社会数据中心、数字认证中心,统一城市呼救中心和城市应急信息平台,形成区域性的网络交换和信息集散中心。 170.提高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完成光缆网建设,推进光纤入户工程,城市光纤入户率力争达到50%,并延伸至全市各中心村。建立基于下一代网络技术的城市信息网络,加快有线宽带网络和移动宽带网络建设,形成覆盖都市发展区及外围城镇的宽带接入网络,并逐步向外围农村地区延伸。 依托**电子产业优势和光纤、宽带网络的建设,促进电视、电话和数据传输业务的融合发展。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推进公共通信管廊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无线电空域管理,统筹配置无线电频谱资源,保障无线电空间秩序,保护微波干线通道。因地制宜地利用城市制高点,建立完善的无线电覆盖网络。 171.加快邮件处理中心、邮政物流中心、邮件转运站、基层邮政局所等邮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调整业务结构和功能布局,向数字化、智能化、宽带化和人性化业务方向发展,形成覆盖全市、联通全国、面向世界的邮政通信系统。优化邮政网点布局,形成以邮政支局为中心、邮政所为支撑、邮政委代办点为补充的邮政网点体系。到2020年,主城区邮政网点达到220个。

  九、环卫 172.按照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产业化的原则,建成城乡兼顾、布局合理的现代化生活垃圾处理体系。2020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 都市发展区内生活垃圾以焚烧处理为主,外围城镇地区以卫生填埋处理为主。新建陈家冲垃圾卫生填埋场、府河口垃圾焚烧处理厂、锅顶山垃圾焚烧发电厂、群力村垃圾焚烧发电厂、凤凰山垃圾焚烧发电厂、东西湖垃圾处理场、汉南垃圾处理场、江夏垃圾卫生填埋场等,至2020年全市垃圾处理能力达到14200吨/日,其中焚烧处理能力不小于7100吨/日。 都市发展区建筑垃圾、大件垃圾、医疗垃圾以及公共建筑餐厨垃圾分别采取独立处理方式。在汉口、汉阳、武昌三镇分别新建餐厨垃圾处理厂、建筑垃圾处理场和废品物流基地各一座,新建凤凰山医疗有害垃圾处理厂。 173.逐步完善主城区各类环卫配套设施,新建30座中型垃圾转运站,逐步淘汰现有小型垃圾转运站,新建15座环卫车辆停保场。公厕建设结合现有设施状况,按独立式或附属式的形式进行新建和改建,按照每万人2.0—2.5座的标准,新、改建公厕约1100座,公厕总数约1300座。

 第十三章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一、目标及总体防护要求 174.**市是国家重点设防城市,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以防为主、准确预报、快速反应、措施有效”的原则,以防御洪水为重点,建设和完善以主城区为核心的各类防灾设施体系,加强防灾指挥系统现代化建设,提高城市整体防灾减灾和救助能力,确保城市安全。 175.城市建设区应避开地震活断层、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蓄滞洪区。城市重要设施应相对分散布局,满足人防安全布局要求。市政公用设施要分散布置,地上与地下结合,环状连通,多路送,增加抗灾应变能力。 176.建立和完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紧急疏散和救援交通网络,确保救灾道路畅通。加强对危险品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的管理。加强环境监管,对于城市生产生活所必需的高风险设施,应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合理布局、审慎建设、严格管理。

 二、防洪

 177.**是全国重点防洪城市之一,坚持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原则,形成以堤防、分蓄洪区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体系,确保防洪保护圈安全。 长江干流按1954年洪水标准设防,相应汉口**关水位为29.73米。汉水干流按1964年洪水标准设防,相应新沟水位为30.59米。东荆河按?954年洪水标准设防,相应三合垸站水位为31.48米。 府河(府环河)防洪标准按设计最高水位确定,各段设计最高水位为50年一遇外江水位遭遇内河30年一遇、30年一遇外江水位遭遇内河50年一遇、并与1954年型洪水比较取三者水位中的最大值。 其他支流按照“出现建国以来当地最高水位不溃堤”的原则确定防洪标准。 178.加强长江白沙洲、天兴洲和府河出口等河段的河道治理,加大堤防险工险段和病险水库的整治力度,全面完成支流干堤的整险加固建设,至2020年使市域内防洪工程全部达到规划标准。 加强分蓄洪区安全建设。按照《长江流域分蓄洪区安全建设规划》的总体安排,加快以杜家台分蓄洪区为重点的安全体系建设。

 三、消防 179.完善消防救援体系,提高城市综合消防救援能力。按每个陆地消防站责任面积4-7平方公里合理布置站点,至2020年,全市新建100个消防站,其中主城区新建45座。针对**市江河分割特点,建立综合性水上、航空消防救助体系,相应设置白沙洲、北湖水上消防站和塔子湖航空消防站。做好消火栓、消防车通道、消防通讯网等配套建设。

 四、人防 180.**市是国家确定的一类人防重点城市。按照“长期坚持、平战结合、全面规划、重点建设”的总方针,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和高科技局部战争的防空需要,建立完整的人防体系,制定应急状态下的交通组织预案,加强城市建设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结合,以地铁、城市快速环线和主干道为主要应急疏散通道,地上地下结合,连网成片,增强城市总体防空抗毁能力。至2020年,主城区人防掩蔽工程总面积达到406万平方米。

 五、抗震及地质灾害防治 181.**市是国家确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国家规定的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其抗震设防要求必须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其他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按照2001年颁发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复核、地震小区划结果确定,**市为震级4.7--5级,基本烈度六度区,城市抗震体系按部颁规定七度设防建设。重点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能力,建立完善的疏散避险系统,提高综合抗震能力。 182.规划以公园、绿地、体育场地、大中专院校等空旷场地以及机关大型庭院作为主要的避震疏散场地,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在个别人口密集、空旷场地少的地区,合理选择人防工程、生活居住区绿化用地、附近中小学校运动场、停车场、广场作为避难场所。 合理调整易燃易爆、剧毒或强腐蚀性物质的生产、运输和储存设施的布局,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抗震标准和抗震能力,减少地震次生灾害发生,保障城市临震安全。

 六、气象灾害预防 183.做好气象业务保障与服务工作,加强常规气象监测,提高定时、定点、定量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建设综合气象监测网、气象灾害数据库和综合信息网络,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水平,为各行各业防灾减灾提供全方位的气象跟踪服务。完善气象业务和设施建设,积极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高技术应用水平,降低气象灾害损失。

 七、综合救灾 184.建立集灾害监视、预测、预报、预警、指挥和救援等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网络,形成快捷、畅通的灾情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市应急指挥中心,统筹全市的综合救灾与应急工作。 185.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的交通、水、电、气、热、通信等城市生命线系统,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城市生命线运行监控系统,加强城市生命线系统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承载能力。 建立以市级救灾储备库为中心,周边区级分中心储备点为补充的全市综合救灾物资仓储网络,健全灾民救助物资储备制度。

  第十四章 近期建设与发展

 一、近期建设发展目标 186.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骨架,提升主城区现代服务功能,大力推进新城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改善中低收入阶层的居住条件,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和城市生态环境,构建多条对外交通走廊。至2010年,把**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教育基地、交通通信枢纽,中部地区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中心。 规划至2010年,全市总人口为99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45.5万人,城镇建设用地795平方公里。城镇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达到3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

 二、近期建设重点 187.以“一区两带”为重点,全面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大力建设**新区,重点启动汉水沿线综合开发、四新中心区建设、汉阳旧城风貌区改造,实施“六湖连通”水网建设,构筑现代化滨水生态城市景观。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长江两岸经济带,推进沌口、常福、纱帽、四新、谌家矶、武湖、阳逻、北湖、左岭等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增强城市综合实力。依托轨道2号线及过江隧道建设现代服务产业带,建设王家墩商务区,提升汉口中心商业区,改造首义文化区,完善中南商务区,推进关山、豹湃、九峰等城市功能区开发,保护东西向山系,实施沙湖周边地区综合开发,提升中心城市服务功能。 188.大力优化住房供应结构,适当提高中小户型、中低价位住宅比例,多渠道地组织廉租房,引导普通商品房的开发建设。近期供应住宅总建筑面积4450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户型占总建筑面积的70%以上。近期重点建设和完善后湖、南湖、东湖、金银湖等大型居住区和谌家矶、白沙洲等地区配套住宅区。

 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189.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市服务能力。启动王家墩商务区开发,形成400万平方米建设规模。建设四新、杨春湖副中心,完善鲁巷副中心。实施武商地区改造,完善汉口中心商业区功能。推进中南路、钟家村等商业中心的升级,实施汉正街商贸区等商业项目,完善后湖、南湖、金银湖等大型居住社区的商业中心体系建设。 建设**新区国际博览城,启动新**科技馆前期工作。完成月湖文化艺术中心的建设,改造和平剧场、人民剧院、黄浦礼堂、湖滨剧场等一批现有的音乐厅、剧院等场馆;新建市档案馆,扩建省图书馆,完成**市美术馆改造建设;基本完成首义文化区建设,启动中山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继续推进黄家湖一汤逊湖大学城的建设,全市建成45所市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推进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都市发展区新增中小学8所,主城区新增中小学12所,迁并中小学15所。 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新建**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塔子湖体育场馆一期工程、二妃山体育训练基地、汤逊湖水上运动中心等体育场馆。建设汉阳区体育场场馆、洪山区体育中心等全民健身中心。 190.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紧急救援体系,在**新区建设一座大型综合医院。在**三镇各设一个传染病医疗急救分站,在主城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设7个急救站,在远城区6个区中心医院和区辖15个中心卫生院建设21个急救站。 选址建设市流浪儿童救助中心,新建市“三无”残疾人养护中心。新建1所市级示范福利院,1所儿童福利院。迁建市第二社会福利院,按照三级乙等医院标准改扩建优抚医院。在汉口火车站附近建设市级备灾中心。实施汉口、青山殡仪馆搬迁工程。

 四、综合交通建设 191.完成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火车站、武九电气化改造、武康增建第二线、武广客运专线、郑武客运专线、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北编组站和吴家山集装箱中心站等项目建设;改扩建汉口站、改造武昌站为综合交通枢纽。 新建续建武英、武麻、汉孝、武荆、汉蔡、汉洪、青郑、武鄂、城市外环和大广高速公路**段等10条高速公路,总里程308公里;新改建国省干线12条,总里程191公里;新改建一般公路干线51条,总里程596公里;乡级公路改造200公里;建设通150人以上的自然村(湾)公路4800公里。 完善公路客货运设施建设,配合**站建设和武昌、汉口车站改造,布局青山、汉口、武昌公路客运中心,新建新荣村、古田、关山、青菱、永安堂客运枢纽站,搬迁新华路长途客运站,汉正街客运站随汉正街批发功能西移逐步迁至古田。新建、续建刘店、蔡甸、郭徐岭、张家湾、郑店、关山、阳逻货运枢纽站。 新建改建阳逻、汉阳、沌口、林四房、北湖、武钢工业港等港区,基本实现集装箱、石油及液化气、矿石、煤炭、汽车滚装等专业化和机械化,建成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基本框架。 完成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区域性快件集散与分拨中心建设;拓展**航线,形成国内直达航线、国内经停航线和国际航线构成的干支结合的航线网络。 192.继续畅通一环、建设二环、建成三环,新建、改造拦江堤大道、金桥大道、解放大道上延线、解放大道下延线、郭琴路、珞狮南路、文化路、武咸路、中北路延长线、雄楚大街等放射路。新建、改建南泥湾大道、梅子路、复兴路、武青四干道等37条三镇主次干路。完善建设王家墩、后湖、**新区、谌家矶、北湖等区域道路网络。改善拥堵路口交通条件,配合环线及放射路建设,新建、续建付家坡、梅家山、新墩、常青、姑嫂树等40余座立交。 建成青岛路隧道、天兴洲长江大桥,建设二七路、古田桥等过江通道工程。启动杨泗港过江通道和马鹦路过江通道前期工作。 建设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2号线一期、4号线一期工程,开通港桥头至武昌火车站、王家墩至付家坡、竹叶山至岳家嘴、**体育中心至汉口火车站4条公交快线。新建邓甲村、庙四湾、关山、白玉山4座保养场。改建汉口火车站、古琴台、武昌火车站、鲁巷4座大型公交枢纽站,新建循礼门、新荣村、王家墩、**火车站、三层楼、付家坡、岳家嘴等7座公共交通大型枢纽站。新建三金潭、滨江苑、**体育中心、永安堂、大堤口、洪山广场、大彭村、青菱等8座中型枢纽站。新建太平洋、利济路、后湖、黄浦路西、罗家港、梅子路等6座小型枢纽站。新建、续建公交首末站及停车场18座。 以一环路内停车矛盾较为突出的商业区、办公区停车场建设为重点,建设公共停车场(库)。2010年,主城区提供公共停车泊位7—9万个。

  五、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193.扩建堤角、沌口、白沙洲、纱帽、蔡甸、阳逻等水厂,新建化工新城水厂,启动梁子湖水厂建设。配套建设后湖、宋家岗、梅子路、三环路、流芳、常福等6座给水加压站。 新建常青二期、后湖四期、谌家矶、四新、杨泗港、兔子咀、倒口、罗家路二期和工业港等泵站,扩建改建汉钢西、黄浦路、民生路和下新河等泵站。 改扩建黄浦路、二郎庙、龙王嘴、南太子湖、沌口和汤逊湖等污水处理厂,续建三金潭、汉西、黄家湖、落步咀、纸坊、阳逻污水处理厂,新建北湖、蔡甸、纱帽、前川、邾城、梁子湖、盘龙城和化工新城等污水处理厂,使二级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74万吨/日。重点完成后湖地区、王家墩地区、金银湖地区、四新地区、环沙湖地区、杨春湖地区、白沙洲地区、南湖地区污水收集系统建设。实施南湖、墨水湖、水果湖及茶港周边地区污水截流工程。 194.建设500千伏汉口变电站和武东变电站,初步形成鄂东500千伏双环输电网络。建设阳逻、东西湖、何湾、化工城、龙泉、金口、汉南、常福、乙烯专用变、玉带门、德胜塘、王家墩、七里庙、鲇鱼套、沙湖、北洋桥等16座220千伏变电站:将110千伏先锋变电站升压为220干伏变电站。改扩建江滩、岳府湾、展览馆、民生、李家墩和锅顶山等220千伏变电站。在主城区建设新建或改扩建110干伏变电站60余座。 195.建设陈家冲卫生填埋场和锅顶山、群力村垃圾焚烧发电厂,新增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总规模为7300吨/日。在主城区建设10座中型垃圾转运站,新、改建公厕500座。 实施天然气管道长江穿越工程,完成沿三环路高压环网建设,建设北部新城组群、江夏、蔡甸等区域高压管道;实施城市外环超高压天然气管道和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一期工程,完善和改造城区配气管网;完成武昌焦炉气供应区域天然气置换;建设33处天然气汽车(CNG)加气站。

 六、生态环境和绿地系统建设 196.以“两江四岸”绿色观光带建设为重点,完善长江两岸江滩绿带建设,启动汉水(南岸咀一江汉二桥)两岸的绿带建设。加强东西向(米粮山一马鞍山),山体的保护,实施龟山、蛇山、洪山等山体的显山透绿工程。 加强东湖风景区现有景区的升级改造,完成落雁景区建设,加快建设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推进城市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继续实施“汉阳六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启动“武昌大东湖水系”水生态修复示范区的建设,进行南湖、沙湖等湖泊的环境综合治理。 197.加快城区园林绿地建设和绿地的合理分布,继续推进“绿满滨水、显山透绿、景观道路、亲民绿化”四大工程。以**动物园改扩建为基础,扩大建设墨水湖公园。建设王家墩、南太子湖及汉水乐园等市级大型公园;建设后湖公园、白沙洲江滩公园、黄孝河公园等若干中型城市公园。实施解放公园、青少年宫、龟山公园、蛇山公园等绿化改建工程。 加强人工造林、防护绿化和森林绿化的建设。完成三环路绿化隔离带、城区铁路沿线绿化隔离带、外环高速公路环城森林生态改造工程和木兰生态旅游区道路和盘龙城造林绿化工程。实施木兰山、青龙山、龙泉山、将军山、嵩阳山、九真山等风景旅游区和森林公园的整合改造。

 七、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 198.实施盘龙城遗址公园、首义文化区、昙华林一农讲所片历史街区、一元片历史风貌区、汉阳旧城风貌区、汉正街历史风貌区等保护性综合开发项目,完成归元寺、长春观的改扩建工程,着手古德寺周边环境整治。2010年前基本完成中心城区旧城改造,完成中央活动区内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对主城区危险品仓库区和古田等有污染的化工区的搬迁工作。 近期加快**新区建设,吸引生产性服务职能入驻,提高后湖、谌家矶地区的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将其建成为功能完善的新型城市组团,同时启动常福、阳逻、盘龙、吴家山、豹澥、流芳等外围地区的开发建设。

 八、村镇建设 199.以前川、邾城、纸坊、纱帽、蔡甸、吴家山、新沟、长轩岭、旧街、永安、湘口、乌龙泉、木兰、徐古、邓南、贺站、柏泉农场、奓山等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城镇。建设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中心村,以全市2086个村和农场大队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为契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第十五章 规划实施

 200.本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后,由**市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法定程序无权变更总体规划。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总体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应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涉及城市性质、建设规模、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等方面的重大变更,需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报国务院审批。 201.建立与**全市城乡协调发展相适应的城市规划体系,完善总体规划以下各层次的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对城镇体系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等下层次规划的指导。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相结合,滚动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明确各阶段实施总体规划的发展重点和建设时序。继续推进城市重要地段的法定图则编制、公示与管理。 202.加强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建设,健全总体规划实施的法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管理的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根据城市绿线、紫线、黄线、蓝线、红线等“五线”管理办法和**市“三边”管理规定,通过立法程序,制订“五线”、“三边”管理条例。 203.健全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监督制度。加强规划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总体规划及实施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市人民的规划意识,以提高遵守、维护和执行规划的自觉性,共同推进规划的实施。 建立重大问题的专家论证制度和重大建设项目的公示与听证制度,积极发挥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的作用,加大对违法建设行为的查处力度。 发挥各级人大在城市规划实施全过程中的监督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建立对城市规划实施社会监督的机制。 204.建立起规划实施的年度评价体系。依据总体规划对人口、用地、交通、环境、资源等因素的发展变化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价,编制总体规划实施白皮书,对总体规划进行及时校核,确保政府对规划及其实施的动态调控。

 附 则

 205.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包括专项规划况明、专题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三部分组成,规划文本和各规划图纸具有同等法定效力。 206.本规划中黑体部分条文为规划强制性内容,必须按照《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有关要求执行。 207.本规划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市人民政府颁布实施。 208.本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END——

 

推荐访问:总体规划 城市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下一篇:森林防火_**街道办事处护林防火总结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