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2021年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作业本参考答案

来源:公务员考试 发布时间:2021-02-27 点击:

新科教版(2021年春)四年级下册科学 全册教案 目 录 教学计划 2 第一单元 6 1.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7 1.2《种植凤仙花》
10 1.3《种子长出了根》
14 1.4《茎和叶》
16 1.5《凤仙花开花了》
19 1.6《果实和种子》
21 1.7《种子的传播》
23 1.8《凤仙花的一生》
27 第二单元电 路 30 2.1《电和我们的生活》
30 2.2《点亮小灯泡》
31 2.3《简单电路》
33 2.4《电路出故障了》
34 2.5《里面是怎么连接的》
37 2.6《导体和绝缘体》
39 2.7《电路中的开关》
40 2.8《模拟安装照明电路》
42 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 44 3.1《岩石和土壤的故事》
44 3.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45 3.3岩石的组成 48 3.4 制作岩石和矿物的标本 51 3.5岩石、沙和黏土 53 3.6观察土壤 55 2021年春季学期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教学计划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人,经过几年的学习以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并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观察和思考问题,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学生在进行观察、提问、预测、调查、实验、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不过,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科学,实践运用也不尽如人意。还有少数学生不重视科学这门学科,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要对立学生科学的意识,端正学生学习科学的态度,教学中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主题是“植物的生长变化”,本单元分为八课,分别是《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种植凤仙花》《种子长出了根》《茎和叶》《凤仙花开花了》《果实和种子》《种子的传播》《凤仙花的一生》,按照植物自然生长的顺序编排。从播种到收获,从发芽到结果,依次展开对植物生长过程的观察和记录,对植物各部分的观察和探究。本单元 精选了凤仙花这种既常见又各有典型特征的植物作为种植和观察对象,按照自然顺序编排内容,从播种到收获,按照植物的生长过程依次展开对其种子、根、茎、叶、果实形态的观察和作用的探究,最后抽象概括出绿色开花植物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本单元既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记录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的提升,也注重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第二单元主题是“电路”,一共由八课组成,分别是《电和我们的生活》《点亮小灯泡》《简易电路》《电路出故障了》《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导体和绝缘体》《电路中的开关》《模拟安装照明电路》。本单元侧重于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围绕简单“电路”的组成以及连接渐进式展开,用点亮小灯泡、搭建简易电路、 探究电路中的故障、认识导体和绝缘体、探究暗箱里是怎样连接的等一些探究活动来落实电路主题,介绍电的来源、电的用途、安全用电等知识。第1课《电和我们的生活》引导学生将已知的有关电的知识和学习期许记录下来,从第2课到第5课,用4课研究电路,目的是要建立电路的概念,懂得电路是允许电流通过的完整的闭合回路。第6课《导体和绝缘体》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学会检测和辨别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引导学生树立用电安全的意识。第7课《电路中的开关》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开关的组成以及作用,懂得开关可以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和断。第8课《模拟安装照明电路》是一篇关于电路的总结课,是一节典型的科学实践课,主要引导学生能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有关简单电路的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要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分析判断等方式看待每一个实践活动,将理性思维贯穿到整个电路概念的形成与建立过程中,同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格外重视用电安全。

第二单元主题是“岩石与土壤”,一共由八课组成,分别是《岩石与土壤的故事》《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岩石的组成》《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岩石、沙和粘土》《观察土壤》《比较不同的土壤》《岩石、土壤和我们》。本单元总体结构为总——分——总。第1课是开篇课,主要意图是激发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和探究意愿,为今后学 习岩石和土壤的知识并饱有持续探索热情埋下一颗兴趣的种子。第2—4课是关于岩石(矿物)的学习,第2课是对三种主要岩石的观察描述;
第3课从岩石组成的角度了解矿物的知识;
第4课时动手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增强实践性与趣味性。第5课是学习岩石、土壤之间的一个过渡课,将岩石和土壤建立关联。第6、7两课是对土壤的学习。第8课是总结课,将岩石、矿物与土壤之间关系进行系统分析与总结,并且从重要资源的角度提升保护意识。本单元隶属于地球宇宙科学领域,主要是引导学生知道岩石和土壤的相关知识;
初步掌握一些科学观察方法;
激发学生对探究岩石和土壤的兴趣;
提升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小学生对于岩石和土壤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并不熟悉,更谈不上研究,而对于矿物就非常陌生了。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主要意图是激发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和探究意愿,为今后学习岩石和土壤的知识并饱有持续探索热情埋下一颗兴趣的种子。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岩石、矿物和土壤,并懂得保护这些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道绿色开花植物通常会经历种子萌发、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死亡的过程。

懂得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根、茎、叶为植物生存提供营养物质,花、果实、种子帮助植物繁殖后代。

植物维持生命需要阳光、空气、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植物繁殖需要将种子传播出去,不同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不同。

不同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外部形态各不相同,呈现出植物多样性。

能通过种植、观察、记录与探究,认识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植物各部分的形态与功能。

知道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了解电路形成的条件及控制电路的方法。

引导学生建立电路的概念,懂得电路是允许电流通过的完整的闭合回路。

能够利用简易的检测装置,识别导体和绝缘体。

能够运用所学的有关电的知识和探究暗盒里是怎么连接的方法探究电路暗盒的秘密。

知道电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能源,能够列举电的重要用途。

知道用电安全的常识,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

知道岩石和土壤记录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同时也是地球上的重要自然资源。

能利用观察、实验、比较等多种方法,探究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知道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不同矿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土壤的形成是岩石风化作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成分,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认识到岩石和土壤的重要性,懂得岩石、矿物和土壤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自然资源,应该保护自然资源并合理开发与利用。

在教师指导下,能运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法,将事实与认识相关联,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既能用图画、文字、数据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又能抽象概括出植物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

乐于探究植物的奥秘,坚持对植物进行照料、观察、记录与探究。

教学重难点 探究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结构以及作用,懂得不同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外部形态各不相同,呈现出植物多样性。

知道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了解电路形成的条件及控制电路的方法。

引导学生建立电路的概念,懂得电路是允许电流通过的完整的闭合回路。

能够运用所学的有关电的知识和探究暗盒里是怎么连接的方法探究电路暗盒的秘密。

知道用电安全的常识,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

能利用观察、实验、比较等多种方法,探究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知道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不同矿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探究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性质和特点,懂得岩石、矿物和土壤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自然资源,应该保护自然资源并合理开发与利用。

在教师指导下,能运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法,将事实与认识相关联,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乐于探究植物的奥秘,坚持对植物进行照料、观察、记录与探究。

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4.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5.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活动。

第一单元 1.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课题 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单元 一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 学习 目标 1. 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2. 种子都有种皮和胚,胚是新植物的幼体,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

3. 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

4. 根据对植物生长的已有认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5. 解剖浸泡的种子,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6. 激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7. 意识到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生命的。

重点 种子都有种皮和胚,胚是新植物的幼体,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

难点 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学生观看。

激发兴趣。

讲授新课 种子有什么特征呢?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生命的。种子是开花植物所特有的器官,是由完成了受精过程的胚珠发育而成的,通常包括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种子在一定条件下能萌发成新的植物体。那么,种子有什么特征呢? (1)
种子在哪儿?绿色开花植物的种子保存在果实中,其外面是层层果皮。果皮分为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外果皮是外面薄薄的一层皮,比如桃子的外皮;中果皮通常指果实多汁多肉的部分,比如桃核和外层薄皮之间的部分;内果皮通常是指种子外面包裹的部分,比如桃核。种子则是被包裹在果皮之内的。

(2)
种子有什么特征呢?①有的非常小、有的比较大……②通常被果皮包裹着、也有直接裸露在外面的…… ③有的呈圆形、有的呈卵形、有的呈椭圆形……④有的呈白色、有的呈红色、有的呈绿色、有的呈黄色……⑤有的表面光滑、有的表面粗糙…… (3)
我知道的种子有瓜子仁、核桃仁、花生仁、各种豆粒、苹果的种子、西红柿的种子…… 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外部特征。

有些种子太小了,我们要用放大镜观察!用手摸一摸种子。

综合运用感官并用比较的方法能观察到种子更多的特征。

观察准备:花生、玉米、绿豆、红豆、小麦、蚕豆、凤仙花等植物的种子,放大镜。

观察方法:
(1)用肉眼观察种子的颜色、大小、形状及其他显著特征。

(2)用手摸一摸种子的软硬、光滑程度。

(3)用鼻子闻一闻种子的气味。

(4)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种子的特征。

观察记录。

观察结果: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各不相同。

猜测种子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将我们的想法画下来。

观察蚕豆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观察目的:观察蚕豆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有什么不同。

观察准备:蚕豆、水、镊子、放大镜、记录本。

观察方法:(1)将几粒蚕豆放在水中,浸泡一天。(2)取一粒干的蚕豆和一粒浸泡一天的蚕豆。(3)从整体观察浸泡一天的蚕豆,并跟没有浸泡过的蚕豆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外部形态有什么不同。观看视频资料。(4)用镊子轻轻剥掉浸泡过的和没浸泡过的蚕豆的种皮,从有缝隙的一侧分别将“豆瓣”分开,用放大镜观察“豆瓣”相连的部分有怎样的结构,浸泡过和没浸泡过的种子内部结构有什么不同。观察记录。

观察结论:(1)蚕豆的外形呈肾形,接近长方形,有较硬的种皮保护种子。蚕豆的内部结构包括种皮和胚两个主要部分,其中胚由胚根、胚芽和子叶构成。

(2) 浸泡过的蚕豆和没浸泡过的蚕豆相比,从外部看,浸泡过的蚕豆体积更大,种皮破裂,发出嫩芽;从内部看蚕豆的胚根长长了,子叶更饱满。

观察更多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虽然种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它们的内部结构基本相同。通过观察发现,种子包括种皮、胚、胚乳、子叶等结构。其中种皮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等,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根发育成根,胚轴发育成连接茎和根的部分。胚乳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子叶的作用是在叶子(真叶)生长出来之前为种子提供营养或转化胚乳中的营养。观看视频资料。

不同植物种子的外部形态有什么不同之处? 植物的种子千差万别,不同植物的种子有不同的特征,它们的大小、形状、颜色、气味、表面光滑程度等各方面都有不同之处。

不同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 不同植物种子的内部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种子表面都有种皮,种皮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
种子内部都有胚,胚由胚芽、胚根、胚轴、子叶组成,胚可以发育成植物的根茎、叶;
玉米等单子叶植物种子中有胚乳,胚乳为种子的发育提供营养。

种子的哪一部分有可能发育成植物?种子的胚有可能发育成植物。胚是新植物的幼体,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子叶等结构,胚根发育成植物的根,胚芽发育成植物的茎和叶,胚轴发育成植物的根和茎中间连接的部分,子叶内储存着丰富的营养物质,为种子萌发提供发育所需的养分。

寻找不同植物的种子,做一幅种子贴图。

制作准备:各种各样的种子、胶水、刮刀、4或8开卡纸、铅笔、筛网、镊子。制作步骤:(1)确定要制作的主题,比如小动物、花草、房屋等。(2)取张合适的卡纸,先设计好主题,再用铅笔画出轮廓,布局应注意均衡、大小适中、画面合理。(3)根据自己的设计意图,选取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种子。(4)在卡纸上涂少许胶水(适量,防止干燥),用刮刀均匀地铺开。再按照由上而下的顺序向各部分填放种子。(5)根据种子的大小而定,大粒的用手或镊子,小粒的可用筛网均匀地洒在规定部位。种子全部填放完后,用手把种子按牢,等胶水稍干后修整下。制作须知:(1)胶水要涂抹均匀、适量。(2)所选种子的颗粒要饱满。(3)种子的采集要考您颜色、大小、形状的多样性。

学生或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学生收集种子进行试验。

记录员做好记录,并交流观察结果。

小组实验,并记录。

小组交流猜测结果。

小组代表展示小组的种子图。

认识种子之前,首先有必要了解种子与果实的区别,知道种子是植物体的哪一部分: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印象中的种子有哪些;
最后从种子的大小、颜色、形状、外表等方面说说它们的不同特征,建立起不同种子有不同特征这一概念。

一般的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构成,其中种皮的作用是保护种子:胚是种子最重要的部分,可以发育成植物的根、茎和叶。胚乳的作用是贮存营养。有些种子,比如蚕 豆、豌豆和菜豆等豆科植物,种子发育初期虽有胚乳,但后期完全被发育中的胚吸收消耗了,因此种子成熟时没有胚乳或者只在种皮下残存1~2层胚乳细胞(看不清楚):这种无胚乳的种子,胚具有肥厚而肉质的子叶,在种子萌发时为胚提供营养。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都有种皮和胚,胚是新植物的幼体,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意识到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生命的。

板书 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不同植物的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各不相同。

胚是新植物的幼体,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

1.2《种植凤仙花》
课题 种植凤仙花 单元 1 学科 科学 年级 4 学习 目标 1、科学概念 (1)在适宜的条件下,种子的胚开始生长,这个过程叫做种子萌发。

(2)播种的方法: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3)制作种植杯便于观察种子的萌发。

(4)制作植物变化观察计划,天天坚持观察。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播种的方法和过程,探究种子萌发条件。

(2)制作种植杯,制定观察计划,坚持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勤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重点 掌握播种方法和过程,探究种子萌发条件。

难点 制定观察计划,坚持长期观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提问:世界上最大种子和最小种子有多大? 明确:
海椰子:重达1500g左右 斑叶兰:1亿粒的重量才有50g 种子或大或小,都是绿色开花植物特有的繁殖器官,能孕育植物的新生命。

查阅资料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聚焦 ①我们种下一些种子,它们都能长成一株植物吗? ②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③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记录植物生的生长变化过程呢? 二、探索 (一)播种种子 1、工具与材料 花盆、小石头、泥土、水、喷壶、凤仙花种子、小铲 2、播种过程 ①先把一块小石头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放入多半盆土。

②用手指在土中按2~3个洞,深度约1厘米,每个洞里放一粒凤仙花种子,再用土盖住洞口。

③往花盆中浇一些水,直到土壤湿润,然后将它放在温暖的地方。

3、注意事项 ①选择籽粒饱满、没受伤的种子 ②选择肥沃土壤 ③一次性浇透水 ④放置温暖地方 4、讨论 (1)花盆底部为什么要放小石头? 明确:
①可减缓盆水的流速,使盆土不易过干。

②有利盆土通风透气。

(2)播种的种子为什么要放置温暖地方? 明确:
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花盆中播下的种子,不宜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要减少水分蒸发。

(3)有什么办法能观察到种子在土壤中变化呢? (二)种植杯播种 1、工具与材料 卫生纸、透明杯、土壤、种子、水 2、播种过程 ①透明中裹上一层卫生纸 ②在纸和杯壁之间放一粒种子 ③然后往杯中装土 ④浇适量的水 ⑤放置温暖的地方 注意:适量是指土壤湿润,没有积水。

(三)制定观察计划 1、植物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表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明确:
①植物名称 ②栽培时间 ③栽培地点 ④栽培方法 ⑤观察记录方法 ⑥观察记录内容 2、可以参照下表制作 三、研讨 1、为什么要选择饱满的、没有受过伤的种子播种? 明确:
选种选择饱满的、没有受过伤的种子,这样的种子发芽率高。

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的新生命,因而选种是很关键的一步。

2、需要提供什么条件,种子オ能顺利萌发? 明确:
植物的种子获得了适宜的条件——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后,胚就开始生长,这个过程叫做种子的萌发。

3、我们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
播下的种子要浇透水,保持土壤湿润 ——种子萌发需要水分 播下的种子要放在温暖的地方 ——种子萌发需要温度 花盆底部放一块小石头,有利于土壤透风透气 ——种子的萌发需要氧气 4、怎样才能做好观察记录,了解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 明确:
小组分工明确,制定计划,坚持测量、记录、统计。

四、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凤仙花的播种方法是()
A.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B.选种—下神—放土—浇水 C.选种—放土—浇水—下种 2.在往花盆里播种凤仙花种子时,把一块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装进细土。这样做是为了()
A.使凤仙花的根不向下生长 B.使风仙花的种子容易呼吸空气 C.增强土壤的肥力 (二)判断题 1.我们不需要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也可以种好凤仙花。()
2.先用开水浸泡过得种子更加容易发芽。()
3.凤仙花播种得越深越好。()
4.凤仙花种子的萌发时需要浇适量的水。()
5.凤仙花最适宜生长环境是黑暗潮湿。()
6.花盆底部有小孔,是为了让凤仙花种子萌发有更大的空间。()
五、拓展提高:怎么筛选饱满的种子? 将种子放入清水中,饱满的种子颗粒下沉,瘪粒、病粒等会漂浮在水面,只需捞出漂浮的种子就达到了选种目的。

六、作业布置 选带芽眼的土豆块、红薯块或天竺葵的枝条种到花盆里,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

思考 准备工具 按步骤播种 讨论交流 准备材料与工具 制作种植杯 讨论制定观察计划 研讨交流 独立完成 阅读资料 明确课堂探究任务 掌握播种方法和过程 为了便于观察,学会制作种植杯 学会制定植物变化观察计划,养成坚持观察良好习惯 掌握播种选种标准及其原因 明确种子萌发条件 明确怎样才能更好记录植物生长变化过程 完成达标测评 拓宽知识面 注意观察不同类型种子的萌发过程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播种时要选择饱满、没有受过伤的种子,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学会制定植物变化观察计划,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总结课堂 板书 板书设计 1.3《种子长出了根》
科学概念目标 1.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

2.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3.不同的植物,根的形态特征不同,在维持植物生存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 1.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2.根据已有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

3.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

4.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科学态度目标 1. 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2. 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重点】 能用实验的方法证实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支试管、带根的新鲜植物、植物油、马克笔;
种子萌发的观察记录等。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2分钟)
上节课我们进行了播种,种在种植杯中的种子和种在花盆中的凤仙花种子怎么样了呢? 学生根据观察和养护的情况进行分享。

将注意力集中到植物的长势情况上。

二、聚焦 (3分钟)
种在种植杯中的种子和种在花盆中的凤仙花种子大部分都已经发芽了,它们发芽的过程是怎样的?根对植物有什么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

学生思考 聚焦本课重点:认识种子的发芽过程和根的作用。

三、探索 (25分钟)
任务一:探索种子的萌发过程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种植杯中种子的萌发状态,用语言来描述一下种子萌发的过程,也可以借助自己的观察记录来描述。

小结:结合观察记录,我们发现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先长根,再长茎和叶,而且不同方向放置的种子,萌发出的根都是向下生长的,通过对根长度的测量,还可以发现根的生长速度是很快的。

提问:播种在花盆里的种子,有的种子发芽了,有的种子没发芽。种子没有发芽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原因:可能是温度太低了,也可能是水浇多了,种子被淹死了,还可能是种子本身就不健康,这些都是造成种子没有发芽的原因。

任务二:探究根的作用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给植物浇水时,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呢?请你推测一下根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 验证实验:
实验材料:一棵带根的植物、盛有水的试管、植物油、塑料滴管、马克笔。

实验方法:1.将这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将植物的根浸泡在水中。2.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3.观察几天后试管中的水位有什么变化。

结论:经过一段时间后,同学们会发现试管中的水量减少了。因为水面被植物油密封,水不可能是蒸发后变少的,这就说明根将水吸收到了植物体内,所以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以此来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

研讨 1.为什么种下的种子有些没有萌发,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小结: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播种到土壤中的种子,在温度、水分都适宜的环境中才会发芽,种子没有发芽可能是没有满足种子萌发的条件。

2.试管中水位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小结:水位的变化说明了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3.根除了能吸收水分,还有固定植物的作用,你能不能结合生活经验和观察到的现象,找证据来说明根的这一作用呢? 小结:我们试着从土壤中连根拔出一棵树是非常困难的,就算是想连根拽出像蒲公英那样的小草也不那么容易,在种植过程中,可能还会发现植物的根因为抓住卫生纸或是抓住土壤,在取出时都不那么容易了,这些都能说明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学生描述种植杯中种子萌发的过程。

学生思考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

学生推测植物的根的作用,作出预测。

学生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

结合观察结果和生活经验,研讨相关内容。

认识到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

能根据已有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并通过实验验证: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四、拓展 (10分钟)
1.不同的植物,根的形态特征是不同的。认识凤仙花、葱、仙人掌的植物的根的形态。

2.观察图片,说一说这些植物的根在维持植物生存中发挥的作用。

水中的浮萍、榕树、戈壁上的胡杨。

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和课外知识思考植物根的作用。

认识到不同的植物,根的形态特征不同,在维持植物生存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同。

1.4《茎和叶》
科学概念目标 1.植物的叶在茎上的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2.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植物的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 1.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

2.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研究植物茎的作用。

3.用适宜的方式描述实验的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激发研究植物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重点】 能用实验的方法证实植物的根有运输水分的作用,认识到植物的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段凤仙花的茎叶、红色素水、烧杯、单面刀片;
黑色纸、燕尾夹;
塑料袋、细线;
课件。

学生准备:种植的凤仙花,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破土而出,长成了幼苗。茎越长越高,叶也越来越多。茎和叶对植物生存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结合经验交流茎和叶的作用 将注意力集中到茎和叶的作用上。

二、聚焦 首先从小组成员栽培的凤仙花中选择生长状态最好的一株,观察它的形态特征。

方法指导:
1.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

2.数一数一株凤仙花上叶片的数量。

3.从不同角度观察凤仙花叶在茎上的分布情况。

4.画出凤仙花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

观察结果:凤仙花植物的叶在茎上是交叉生长的,从上往下看每一层叶子都是交叉排列,伸向四面八方,叶子这样的生长状态可以最大限度地接受到太阳光。

学生以小组为单元观察一株凤仙花,测量植株高度,说叶子的数量,并从不同角度观察凤仙花的叶的分布,并做好记录。

聚焦到对于茎和叶的生长。认识到植物的叶在茎上的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三、探索 引导语:我们知道了凤仙花随着植物的生长,茎不断长高长粗,它总是将植物的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使得它承担这样的功能呢?请你根据前面学习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和对叶的观察大胆的推测一下茎的作用,并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任务一:探索茎的作用 从外部观察茎的变化 取一段凤仙花的茎叶,放到装有红色素水的烧杯中,放置大约30分钟,观察凤仙花茎的变化。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凤仙花的茎变红了,叶也慢慢变红了。我们可以推出红色素水是通过茎到达叶的,到底是否如此呢?我们来进一步实验,观察茎的内部变化。

从内部观察茎的变化 将变红的凤仙花的茎用刀片分别纵向和横向切开,观察茎的纵切面和横切面,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是的,通过观察可以看到纵切面上有一条条的红线,横切面上有许多红色的圆点,这都能说明红色素水在茎内流过。

基于对茎的外部和内部的实验观察,可以得出茎的作用是运输分水,植物的茎除了运输水分还能运输养料,也就是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任务二:探究叶的作用 叶有吸收阳光的作用 方法:在凤仙花植株上选一片叶子,将这片叶子用黑色纸遮住,使它见不到阳光。3天后,被遮住光的这片叶子会发生什么现象。——被遮住阳光的这片叶子变黄了,因为这片叶子长时间没有见到阳光,以至于变黄了。这说明叶有吸收阳光的作用。

叶有蒸腾水分的作用 方法:选择一种叶片较大的植物,在叶子上套上一个干燥的塑料袋,观察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变化。——一天后的现象,塑料袋内壁有许多小水珠,这表明叶子上的水分蒸发了,遇到塑料袋变成了小水珠,这说明植物的叶还有蒸腾水分的作用。

研讨 1.植物的叶子平展且在茎上交叉生长有什么好处呢? 小结:叶子这样的生长状态可以最大限度地接受到太阳光。

2.植物茎、叶对植物生存有什么作用呢? 小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植物的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

学生结合经验推测茎和叶的作用,并写下想法。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结合实验观察描述茎的作用。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结合实验观察研讨相关内容。

能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 结合实验观察能认识到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能认识到植物的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

四、拓展 1.认识不同形态的叶。松树、仙人掌、水稻和香蕉树的叶,同学们可以根据植物的叶想一想这些植物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比如仙人掌,叶子又细又小,它的生活环境一般是水很少,阳光又很充足的地方。

2.认识不同形态的茎。像牵牛花这样的是缠绕茎;
向日葵爱这样的茎是直立茎;
土豆这样的茎是变态茎;
西瓜这样的是匍匐茎;
葡萄这样的茎是攀缘茎。课下同学们还可以收集更多奇特的茎和叶,了解这些植物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和课外知识思考植物茎和叶与其生长环境的关系。

能认识到叶的形态与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以及认识更多茎的种类。

1.5《凤仙花开花了》
科学概念目标 1.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等部分。

2.根据花的结构,可以把花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有些花同时有雄蕊和雌蕊,有些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

3.在花的各部分结构中,雄蕊和雌蕊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 1.解剖花,并观察花的各部分特征。

2.观察雄蕊和雌蕊,根据它们的特点推想它们的作用。

3.进一步发展比较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激发研究植物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形成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有继续探究花的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花的结构以及雄蕊和雌蕊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要解剖的花、镊子、放大镜,课件。

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花,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同学们,相信你们精心照顾的凤仙花都相继盛开了吧!细心地同学应该都观察到了一株植物从发芽,长叶,生长,开花的过程。凤仙花的花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结合自己观察的经验分享花的样子。

将注意力集中到花上。

二、聚焦 植物的花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认识花的结构是关键。解剖是研究生物体内部结构的一般方法。如何用解剖的方法来观察花的结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学生思考花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以及花的结构。

聚焦花的结构上。

三、探索 任务一:观察花的结构——学习解剖花 实验材料:一朵完整的凤仙花或一朵完整的其他植物的花、镊子、记录纸。

活动指导:
1.用镊子细心地从外到内将花的各部分剥下来。

2.将它们分类排列在纸上。

3.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及名称。

小结:对花进行了解剖研究,可以观察到,一朵完整花的结构一般包括四部分:从外向内依次是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

任务二:观察雄蕊和雌蕊 借助放大镜来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看一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放大镜观察雄蕊,可以清楚的看到,每一个雄蕊上面都有花粉,花粉很小,用手摸一摸,它还很轻;
再用放大镜观察雌蕊,可以看到雌蕊上面有液体,用手摸一摸,有种黏黏的感觉。

提问:你是否想过,为什么花都有花蕊呢?花的构造中哪些部分与果实和种子有关呢? 小结:细心的同学可能观察过,结果后花瓣都凋谢了,说明花瓣不能形成果实。经过观察得知雄蕊上的花粉又小又轻,而雌蕊上面是有黏液的,当花粉掉到黏液上,就很容易被粘住,这其实就是花的传粉过程。当传粉过程后,雌蕊就会进一部分发育成为果实和种子。所以花蕊,也就是雄蕊和雌蕊是花最重要的结构,有了花蕊,植物才能形成果实和种子,因此花蕊在植物的繁殖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任务三:观察更多植物的花 桃花:观察桃花,会发现它和之前解剖的花一样,具有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在科学上,我们把这四部分都具有的花叫做完全花。

百合花:百合花是没有花萼的,把它叫做不完全花。

南瓜花:观察南瓜花,会发现在花瓣里只有雄蕊,而没有雌蕊,像南瓜花这样,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的花叫做单性花,它也属于不完全花。

小结:桃花是完全花,因为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这四部分都具有。而百合花和南瓜花是不完全花,它们缺少其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

研讨 1.雄蕊和雌蕊分别有什么作用? 小结:雄蕊上有花粉,雌蕊上有黏液,花粉落到雌蕊上就完成了授粉的过程。

2.花的哪一部分将来有可能发育成果实? 小结:经过对雄蕊和雌蕊特征的观察,可以得知花的雌蕊部分将来可能发育成果实。

学生根据解剖花的方法,亲自动手解剖一朵花。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花的雄蕊与雌蕊,推想它们有什么作用。

学生观察更多的花。从花的结构上对花进行认识。

结合实验观察研讨相关内容。

能认识到花的结构: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能认识到在花的各部分结构中,雄蕊和雌蕊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

根据花的结构,可以把花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有些花同时有雄蕊和雌蕊,有些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

四、拓展 1.试着给花进行人工授粉。

授粉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花对花授粉,另一种的用毛笔蘸,都是将花粉涂到雌蕊的黏液上。

2.认识更多的传粉方式。

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种多样,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完成授粉的过程。比如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就可以帮助花传粉,自然界中的风也能帮着传粉。只有完成授粉,植物的花才能发育成果实。

学生根据教师分享的方式课下开展授粉活动,并收集认识更多的传粉方式。

有继续探究花的浓厚的兴趣。

1.6《果实和种子》
科学概念目标 1.植物的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

2.不同植物的果实形状、颜色、大小各不相同。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不同阶段的果实,认识果实的生长变化。

2.在解剖观察植物的果实的过程中认识果皮的作用。

3.在数果实中种子数量的过程中感受种子的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形成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有继续探究花的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凤仙花的果实、各种其他植物的果实、水果刀、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授粉后的凤仙花慢慢凋谢,逐渐形成了果实。凤仙花的果实是什么样的?果实对植物来说有什么用呢? 学生结合自己观察的经验分享凤仙花果实的样子。

将注意力集中到果实上。

二、聚焦 我们观察一朵即将凋谢的凤仙花,我们会发现,花瓣和花萼都脱落了,雄蕊和雌蕊也不见了踪影,但我们却看到了雌蕊下端逐渐膨胀起来,这就是凤仙花的果实。

学生观察。

聚焦植物的果实。

三、探索 任务一:认识植物果实的生长变化 (1)观察凤仙花植株上不同阶段的果实,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果实形成后形状有一段时间是不变的,形状像水滴,成熟之后果实会开裂。果实是由小不断长大的,从还有花的果实,到花刚刚凋谢的果实,再到种子逐渐成熟的果实,最后果实成熟了,也就是果实成熟是一个生长变化的过程。

任务二:认识果实的结构 (1)摘下一个快要成熟的凤仙花的果实,观察果实的结构。

用手轻轻拨开凤仙花的果实,很容易就看到了它的内部结构,凤仙花果实的内部有棕色的小种子,种子外面就是卷成团的保护它的果皮。我们可以看到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

(2)除了剥开果实进行研究,还可以将果实切开研究。取两个还未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分别将其纵切和横切来观察果实的结构,可以清楚的观察到纵切时凤仙花果皮卷曲了,种子在果皮的里面,横切时果皮将种子紧紧的包裹起来,所以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在观察中你是否发现了果皮的作用?果皮的作用是保护种子,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果皮可以保护弱小而没有成熟的种子。

任务三:数果实中的种子的数量 (1)认识完凤仙花果实的结构,再来数一数一个凤仙花果实里有多少粒种子,一株凤仙花大约又可以收获多少粒种子? (2)经过观察,每个凤仙花果实里种子的个数是不同的,一个凤仙花果实中大约有10粒左右的种子,一株凤仙花大约能结出10-20个不等的果实,这样算下来一株凤仙花可以结出上百粒的种子。结出上百粒种子的一株凤仙花是当初我们播下的一粒种子长成的,这正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真实写照。

任务四:观察更过植物的果实,比较异同。

(1)在研究时,可以使用解剖的方法来研究植物的果实,根据果实的不同,可以用手将果实剥开研究,也可以将果实横切或纵切,切开来研究。在观察时,同学们可以利用多种感官来观察,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等。

(2)通过观察更多植物的果实,会发现不同植物的果实形状、颜色、大小各不相同,但果实都包括果皮和种子两部分。

研讨 1.果实都有果皮和种子,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小结:果皮的作用是保护种子,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果皮可以保护弱小而没有成熟的种子。种子则起着传宗接代,繁殖后代的作用。

2.植物结出许多种子有什么意义? 小结:我们种下的一颗凤仙花种子,又收获了许多的种子,这些种子传播出去,在适宜的环境下又会长出许许多多株凤仙花,每株凤仙花又会结出许多种子。凤仙花的种族就是这样延续并壮大的! 学生结合图片或实物观察果实的生长变化,比较异同。

学生观察凤仙花果实的结构。

学生观察横纵切后果实的结构。

学生数凤仙花果实中的种子的数量。

学生观察更多植物的果实,比较异同。

结合实验观察研讨相关内容。

在观察不同阶段的果实中,认识果实的生长变化。

能认识到植物的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

在数果实中种子数量的过程中感受种子的作用。

在观察更多植物的过程中认识到,不同植物的果实形状、颜色、大小各不相同。

四、拓展 思考:我们经常吃的食物哪些是果实,哪些是种子呢? 比如我们常吃的西红柿、梨就是植物的果实,而瓜子和栗子就是植物的种子,课下同学们可以再辨认更多的果实和种子。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及生活经验分辨果实和种子。

有继续探究果实和种子的浓厚的兴趣。

1.7《种子的传播》
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课是在观察了花、果实、种子的基础上,对植物果实和种子特征做进一步探究,让学生经历猜想、推测、验证、说明的探究活动,明确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科学意义。

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非常感兴趣,知道一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如蒲公英随风飞向远方;
也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能从果实和种子的特征联想到其传播方式,但在科学语言的准确描述和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实施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培养与提高。

本课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观察油菜传播种子的方式。学生要观察油菜种子,在捏油菜果荚的活动过程中发现其特点,推测出油菜传播种子的方式。

第二,观察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学生将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发现各自的特殊构造,了解种子的不同传播方式。

教学目标 l 科学概念:
1.植物传播种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将种子散布得更广,有利于繁殖后代。

2.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是有联系的。

l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

2.利用测量、实验等方式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过程。

l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探究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欲望。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观察种子传播的方式。

教学难点 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演示:椰果,水槽、电扇、卷尺 分组:油菜、鬼针草、蒲公英、番茄、苍耳、中华槭、椰子、莲蓬等果实和种子、放大镜、尺子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集中话题 谈话:孩子长大了都要告别妈妈,四海为家。动物们有的擅跑,有的会跳,还有的能飞,植物妈妈的孩子们是怎样完成它们的寻觅家园之旅的? 交流自己知道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了解学生原有概念。

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出示观察材料。

猜想这些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并说出依据。

继续了解原概念 启发思考:怎样为自己的猜想提供科学的证据?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讨论学法。

巡视指导 观察油菜、鬼针草、蒲公英、番茄、苍耳、中华槭、椰子、莲蓬等植物果实和种子的特征,用画图或文字描述等方式记录下来。

搜集并保留证据。

提出质疑 整理记录,进行交流。

预期:学生能结合果实和种子的特征推想植物靠风、动物、人、水等传播种子,具有把传播方式和结构特征建立联系的意识。但认识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可能会有困难。

在观察基础上进行比较归纳,使认识从直观向抽象发展,但此时所形成的观点还不够清晰,有待证明。

板书:风、水、动物(人)、自身弹射 归纳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及与其对应的特征,思考二者之间的联系。

散播种子方式与结构特征关系的研究 启发思考:怎样证明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与结构特征有关呢。

出示实验和测量工具。

提示:可以捏一捏,吹一吹,量一量……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实验和测量工具的出示对学生设计实验有启迪与提示作用。

抓住典型问题,启发集体思考。

全班交流,修订完善。

再次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巡视指导 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整理现象,交流,质疑。

小结: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与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是有联系的;
果实和种子的结构特征往往有利于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种子散播的意义在于繁殖后代。

回顾与 拓展 启发思考:如果果实成熟了就落在植物脚下,会是什么结果? 自由讨论(辩论)。

感受传播种子对植物繁殖后代有重要意义。

用泡泡图或表格等形式把植物散播种子的主要方式及与之对应的结构特征记录下来。

内化知识。

观看视频:蒲公英的旅行 布置作业 观察社区中常见植物是怎样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

发展学生研究植物散播种子方式的兴趣。

板书设计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轻、带翅或绒毛——风力 炸裂、弹射——弹射 圆形散落——跳动(滚动)
内部有很多空气——水力 有钩刺、味道鲜美——动物(人)
学习指导 l 观察记录表 观察对象 推测传播种子的方式 果实或种子的特点 实验证明结果 活动小结 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主要有______种,这些方式与____________有关。

教学评价 评价依据:
1. 观察记录表 2. 测试结果 3. 梳理概念的泡泡图或表格 4. 课堂表现及交流水平 教学后记 1.8《凤仙花的一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凤仙花一生中会经历种子发芽期、幼苗期、营养生长旺盛期和开花结果期。

2.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植物不断发生变化,会发育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

3.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科学探究目标 1.用估算、制作统计图表等数学方法研究科学问题。

2.通过整理观察记录,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

3.用适宜的方法陈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态度目标 1.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

2.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

3.树立用证据表达观点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环境与植物生存及繁殖之间的关系,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对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的整理,认识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植物不断发生变化,会发育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几个重要生长阶段的凤仙花的图片,PPT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个人观察记录或观察记录表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2分钟)
经过长达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亲历了栽培、管理的过程,并且观察、记录了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展示种植过程中的图片。

观看活动图片,回忆种植活动 将注意力集中到整个种植活动上。

二、聚焦 (2分钟)
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和分析我们收集的信息,看看能有哪些新的收获。

学生准备自己的种植观察材料。

聚焦观察资料的整理分析,指向对植物一生的了解。

三、探索 (30分钟)
任务一: 展示植物的生长变化记录。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

任务二: 结合我们记录的不同时期凤仙花的照片,可以将其按照生长变化的顺序进行排列。

结合排序可以看到凤仙花的一生经历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植物开花结果以及衰老、死亡的过程。这就是凤仙花的生命周期。

任务三: 根据对凤仙花的生长记录,我们来计算一下凤仙花从播下种子到结出新的种子需要多久时间。

任务四: 根据凤仙花不同阶段植株的高度,绘制统计图,分析凤仙花高度生长变化的规律。

绘制完统计图,结合统计图来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凤仙花生长变化的规律是:第1周至第6周,生长较快;
进入开花结果期,生长缓慢,接下来不再生长。

研讨:
1.凤仙花生长的过程中,哪些现象可以说明水、阳光、空气、温度等影响植物的生长呢? 小结:结合种植经验进行说明。

2.成熟的凤仙花植株包括哪几部分?每部分有什么作用? 小结:成熟的凤仙花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根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株的作用;
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果实和种子是植物开花、传粉以后形成的,果实里有种子,种子的存在使物种得以繁衍后代。

3.凤仙花的生命周期是多长时间?运用我们的观察记录说明凤仙花生长变化的规律。

小结:结合种植经验,可知凤仙花的生命周期大约在5个月左右,幼苗期和营养生长旺盛期生长较快,进入开花结果期,生长缓慢、接下来不再生长。

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汇报。

学生结合凤仙花的生长记录描述凤仙花的整个生命周期。

学生计算凤仙花每一阶段经历的时间。

学生绘制统计图,观察凤仙花高度生长规律。

基于学习成果,研讨相关内容。

认识到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凤仙花一生中会经历种子发芽期、幼苗期、营养生长旺盛期和开花结果期。

认识到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植物不断发生变化,会发育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

认识到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四、拓展 (6分钟)
1.课下找材料,做一个凤仙花实物模型。

2.了解更多植物的生长变化,与凤仙花进行比较。

寻找材料制作模型;
结合种植经验比较。

增强对凤仙花植株的整体认识。

第二单元电 路 2.1《电和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到电与生活紧密相连。

2.电很危险,我们要注意安全用电。

科学探究目标 1.头脑风暴分享交流关于电所了解的内容和想知道的问题。

2.调查家中的用电器。

科学态度目标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乐于参与调查活动。

2.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勇于接受不同人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获取学生初始想法,意识到电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海报纸、马克笔 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
用电器调查结果表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聚焦 (5分钟)
谈话:
通电后,电器就能工作,为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方便。

提问:
我们对电有哪些了解?知道哪些关于电的知识?我们是怎样知道这些知识的? 思考、交流 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电的主题上,明确研究问题。

二、探索 (25分钟)
任务一: 用讨论的方式记录我们对电的认识 头脑风暴原则:
1.不要抱有成见,应该开放心态接收各种观点。

2.对其他同学贡献的观点不要批评或妄加评论。

3.努力把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的观点联系起来。

任务二: 调查家中使用的电器。这些电器用的电来自哪里?通电后能做什么? 安全用电提示:
1.墙壁插座内的电,是发电厂通过电网输送到各家各户的,一旦触及能引发事故,致人死亡,所以千万不能直接触摸。

2.不能用插座中的电做任何实验!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只用电池来做实验。

3.不要靠近变压器以及断开或裸露的电线。当看到断开或者裸露的电线时,要马上报告家长、老师或者有关人员。

班级讨论、头脑分享自己的观点 班级分享调查结果 调取学生初始想法,使得尽可能多的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

培养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 三、研讨 (10分钟)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思考、交流 感受“电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2.2《点亮小灯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 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 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 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科学探究目标 1. 连接简单电路 2. 观察、描述、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 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和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 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的观察的乐趣。

2. 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和推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灯泡的工作原理,感受电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

【教学重点】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灯泡、导线、电池 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聚焦 (5分钟)
谈话:
打开手电筒的开关,小灯泡就亮了。

提问:它是怎样亮起来?如果有导线和电池,你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吗? 用示意图表达想法 将话题聚焦到:如何点亮小灯泡 二、探索 (25分钟)
任务一: 1.观察小灯泡。找一找小灯泡的发光部位在哪里;
想一想小灯泡的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任务二: 2.用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让小灯泡亮起来,并记录有哪些连接能点亮小灯泡,哪些连接不能点亮小灯泡? 安全提示:
干电池的金属铜帽端是正极,另一端是负极。当导线直接与电池的正、负极相连,而没有经过小灯泡时,就会造成短路。短路时,电池中的电会很快消耗完,并且电池还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甚至可能爆炸。所以,在实验中,要避免出现短路。

观察:小灯泡,明确各部分的名称。思考各部分的作用。

探究:让小灯泡亮起来并记录探究结果 牢记在心:安全提示 探索、记录点亮小灯泡的方法 增加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 三、研讨 (10分钟)
1.展示我们的实验记录,交流哪些连接能点亮小灯泡,哪些连接不能点亮小灯泡。

2.分析那些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你认为电池和小灯泡怎样连接,小灯泡才能亮起来? 观察连接图你认为哪些能过点亮小灯泡,哪些不能点亮小灯泡? 3你认为小灯泡是如何亮起来的? 展示、交流探究结果 根据探索结果,总结归纳出小灯泡点亮的方法 2.3《简单电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电池。

2.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电池盒和灯座以及开关点亮小灯泡 2.观察、描述和记录有关的实验现象。

3.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科学态度目标 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简易电路的组成。

【教学重点】了解电路的组成部分,并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灯泡、导线、电池、电池盒、灯座、开关 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聚焦 (5分钟)
提问:电路是由什么组成的。我们能组装一个电路吗? 回顾:
我们是怎样点亮小灯泡的,小灯泡和电池的连接点在哪里,电流是如何通过小灯泡的。

将话题聚焦到:如何组装一个电路 二、探索 (25分钟)
任务一: 1.组装一个电路 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一根导线,把电池安装在电池盒里。用连接电池盒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把小灯泡安装灯座上,再用导线把它和电池连接起来,使小灯泡亮起来。

任务二: 2.在电路中安装开关 把开关连接到电路里,观察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中的电流的通和断的。

任务三: 3.画电路连接图 小组合作完成电路的组装,并在电路中安装一个开关,最终在记录本上完成电路图的绘制。

通过动手组装一个电路,明确电路的组成部分。并在电路中安装开关,了解到电流是可以被控制的。并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三、研讨 (10分钟)
1.在电路中,电是持续流动的,你认为电流动的路径是怎样的? 2.我们已经发现电路是一个闭合的回路,在电路中哪些电器元件是必备的?如果我们将小灯泡换成小风扇或小电动机,会有什么现象? 将想法用箭头在连接图中表示出来 思考、交流 根据探索的结果分享交流在电路中,电流动的路径是怎样的。最终明确电路是一个闭合回路。

2.4《电路出故障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通道)。

2.电路出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

科学探究目标 1.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

2.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 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所学的电路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检测电路——做一个“电路检测器”,体验科学的检测手段将使我们更为迅速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故障电路2.电池、灯泡、导线、电池盒、灯座 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聚焦 (5分钟)
讲解:电流从电池的一端经导线流出,通过小灯泡,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小灯泡就会亮起来。

提问:如果小灯泡不亮,一定是电路出故障了,怎样找到和排除电路故障呢? 思考、交流如何找到和排除电路故障 将话题聚焦到:
如何找到和排除电路故障 二、探索 (25分钟)
任务一: 1.电路的故障可能有哪些?如何进行检测?把我们的想法都记录下来。

任务二: 2.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把简易电路中的开关拆除后,就形成了一个电路检测器。提示每次检测前,先将两个检测头互相接触一下,看看小灯泡能否亮起来。不能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家用电器的电路。

任务三: 3.每个小组检测一个有故障的电路,找出故障原因并排除。同时,将电路故障检测表补充完整 班级交流:电路的故障和如何进行故障检测 制作电路检测器 注意安全用电 检测故障电路,记录检测结果。

学生制作电路检测器,并用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并记录电路检测的结果。提示学生有序的进行排查 三、研讨 (10分钟)
电路中的哪一部分出了故障,你是怎么知道的?又是怎么排除的? 交流检测情况 根据探索结果,交流分享如何查找故障以及排除故障电路的方法 2.5《里面是怎么连接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这两点之间就构成一个电的通路,否则就是断路。

2.在一个真正的电路中,有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2.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不同连接方式的特点。

3.体会有序检测的重要性。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勇于挑战、缜密推断的态度。

2.乐于交流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接线盒2.电路检测器:电池、灯泡、导线、电池盒、灯座 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聚焦 (5分钟)
谈话:在一个真正的电路中,各个部件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连接的。

提问:如果看不到电路,我们能知道各个部件是怎么连接的吗? 思考、交流 将话题聚焦到:看不到电路,如何知道各个部件是怎么连接的? 二、探索 (25分钟)
任务一: 检测一个打不开的接线盒,并推测它的内部是怎样连接的。

1.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接线柱之间是通路还是断路,记录检测结果。

(检测电路前,先将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以检测它能否正常工作;
为保证检测的准确性,需要检测两次)
任务二: 2.推测接线盒内部是怎样连接的,说说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在检测前测试检测器能否正常工作。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接线盒,并记录检测结果。根据检测结果推测内部的连接方式。

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部的连接情况,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推测。培养学生有序测试的能力,以及有依据进行推测的能力。

三、研讨 (10分钟)
1.下表是一个接线盒的检测记录,你能用示意图说明接线盒内部是怎么连接的吗? 2.如果5个或6个接线柱的接线盒,怎样才能毫无遗漏的检测任意两个接线柱之间的通断情况。

绘制示意图 分享、交流:怎样毫无遗漏检测任意两个接线柱之间通断的情况。

培养学生缜密思维,意识到有序测试的重要性。

2.6《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通过检测认识到有的物质易导电;
有的物质不易导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路检测器、20种检测材料 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聚焦 (5分钟)
提问:
在连接电路时,我们为什么要把导线两端的塑料包皮剥开?哪些物体容易让电流通过,哪些不容易让电流通过? 思考、交流 将话题聚焦到:为什么把导线两端的塑料包皮剥开? 二、探索 (25分钟)
我们可以借助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

选取身边的20种物体,用电路检测器分别检测它们的导电性,并记录下来。

1. 先检测电路检测器能否正常工作。

2. 预测被检测物体能否使小灯泡亮起来。

3. 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物体的两端,检测物体的到导电性,做好记录,并与预测进行比较。

4. 将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物体放在一边,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放在另一边。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你能发现它们又什么异同吗? 提前检验、预测、实测、记录、分析比较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20种物体 通过测试搜集证据,发现有些物体可以让电流通过,有些物体则不容易让电流通过。通过测试、比较和分析最终发现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

三、研讨 (10分钟)
1.在检测的物体中,哪些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哪些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我们对物体导电性的预测与实际的检测结果相同吗?我们检测的结果都一样吗? 2.我们通常将那些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将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在检测的物体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3.下图中的这些物品的哪些部分是用导体材料制成的,哪些部分是用绝缘材料制成的?为什么这样选用材料? 整理检测记录 分享交流、发表观点 阅读安全提示:
在潮湿的空气中或较强的电流下,人体、自然界中的水和大地等都将成为导体。如果我们触及了家中使用的电路,电流就会通过人体而危及生命。所以我们要保护好电器的绝缘部分,不能触摸导体部分,还要注意不要把水溅到电脑上。

根据探索结果,讨论哪些物体可以导电,哪些物体不可以导电。归纳总结出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合理运用解释生活种的现象。

意识到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2.7《电路中的开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开关可以用来连接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

2.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做,而有的地方必须用绝缘体来做。

科学探究目标 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回形针开关2.简单电路 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聚焦 (5分钟)
谈话:生活中,我们能安全、方便的使用各种电器,是因为有一个重要的元件控制着电流的通和断,这个元件就是开关。

提问:电路中的开关是怎样控制电流的通和断的? 倾听、思考 将话题聚焦到:电路种的开关是怎样控制电流的通和断的 二、探索 (25分钟)
1.观察小开关 这个开关的制作使用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 2.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开关。

想一想,这些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中的电流的通和断的? 3.做个回形针开关 像图中那样,用小木板、回形针和图钉做一个简易开关。

(1)把回形针伸开放在木板上,用笔在伸开 的回形针两端各描一个点作为标记。

(2)先把一个图钉固定在木板的一个描点上, 再用图钉把回形针大的一端固定在木板的另外 一个描点上。

(3)把回形针开关连接到电路中,看看它能不能控制小灯泡的亮与不亮。

观察开关,并把这个小开关连接到电路里,观察开关是怎样控制电流的通和断的。

思考 按照操作说明制作回形针开关 通过观察和制作发现开关的特点,搜集更多的现象和证据发现开关是如何控制电流的通和断的。

三、研讨 (10 分钟)
1.回形针开关是怎样控制电流的通和断的? 2.你还能用其他的材料和方法做一个小开关吗?你是怎样制作的,你的小开关有什么特点? 根据研讨的问题进行班级讨论交流 根据探索结果,通过交流最终发先电路种电流是可以被控制的。

四、拓展 将红色、绿色玻璃纸分别包在小灯泡外面,并将它们与电池、导线、回形针开关连接起来,做成红绿灯。试着用我们制作的回形针开关控制这组红绿灯。

如果想在红灯变绿,绿灯变红灯的中间再亮起一盏黄灯,应该怎么办? 课后完成:制作、思考 将所需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8《模拟安装照明电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一个简单电路的构成需要电池、导线、灯泡等元件。

2.开关可以控制电流的通和断 科学探究目标 1. 设计房间照明电路,根据设计图纸完成制作。

2. 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设计图,进行反思和完善。

3. 经历过程设计全过程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 科学态度目标 1. 乐于倾听和表达设计的的想法。

2. 乐于将所学的电路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针对一个具体的任务,按照设计的基本步骤来完成指定的任务。

【教学重点】经历设计全过程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
并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科学实践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套装盒材料袋鞋盒(自备)灯泡、导线、电池 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聚焦 (5分钟)
谈话: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怎样连接一个电路,怎样用开关控制电流的通和断。

提问:现在你能用所学的知识,模拟安装一个房间的照明电路吗? 回顾、思考 将话题聚焦到:如何安装一个照明电路。

二、探索 (35+40分钟)
1.小组合作,设计一个房间的照明电路。

(1)在纸上画出房间的平面图,标出书桌、床和窗户的位置。

(2)房间需要安装两盏电灯(照明灯和阅读灯),并由两个开关分别控制。在房间平面图上标出电灯、开关的位置。

2.班级交流 阐明小组设计的合理性,并倾听他人意见。修正和优化小组的设计方案。

3.模拟安装照明电路 (1)画出小组设计的电路图:电池(房间电源)、两个小灯泡(两盏灯)、两个开关各在什么位置?怎样组成一个电路? (2)按照电路图组装电路 (3)检测电路。检查电流能否顺利通过小灯泡、开关能否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是否有使电源短路的 错误连接。

4.与其它小组进行分享 明确设计要求,小组讨论,完成房间设计图纸。

班级交流小组设计方案 根据设计方案制作安装照明电路 班级展示小组的最终成果 说明:
本内容分两课时完成,设计和交流;
制作和分享。

此环节希望学生经历1.工程设计的全过程:
明确问题 确定方案 设计制作 改进完善 2.把学到的电路知识运用学到实践中。

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 3.1《岩石和土壤的故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岩石的分类及转化关系。

2.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3.理解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实际的岩石认识岩石的分类。

2.通过实验更好掌握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小组的活动形式,培养合作互助的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到更好地认识自然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很多帮助 【教学重难点】微信公众号:小学科学 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土壤中的成分对植物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岩石标本、土壤、量筒、水、事先准备好的不同土壤下的植物等。

【教学流程】 一、活动1 观察三种岩石,可让学生课前收集各种石头,进行展示。教师展示的三种代表岩石:花岗岩、砂岩和大理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已有的岩石标本进行系统分类。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和条件。

二、活动2 观察土壤,教师给出一些录像资料,其中包含土壤的形成过程。学生总结概括土壤的概念。教师提供土壤给各小组,指导各组学生观察土壤。教师给各个小组发放吸水纸,让学生体验土壤中的水分。

三、活动3 土壤与水混合,讲清实验过程和方法,请同学猜测混合结果。

利用实例,说明土壤中的水、空气(氧气)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四、活动4 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多媒体内容或平时的经验谈谈土壤中的动物是如何有利于植物生长的;
如何不利于植物生长的。观看多媒体课件描述土壤中数量巨大的微生物的作用。结论: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改良土壤,进行物质循环。

3.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会用感官对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进行观察。

●会使用简单工具对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进行更细致的观察。

●会用科学词汇描述、记录岩石的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 ●积极参加观察岩石特征的探究活动,保持对岩石的研究兴趣。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观察、比较、描述和记录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科学技术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自然。

教学过程 聚焦 岩石种类繁多,它们的性质也多种多样。让我们了解一下几种常见的岩石有什么特征。

探索 观察下面三种常见的岩石。

要求: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花岗岩:颜色为黑麻肉粉色(肉红色至浅灰色不等),形状不规则,表面较无光泽。

砂岩:颜色为土黄色,形状不规则,表面无光泽。

大理岩:颜色为白色,形状不规则,表面有光泽。

更细致地观察三种岩石标本。

科学家在野外观察岩石时还采用了一些更为细致的观察方法,对认识岩石的特征很重要。

仔细观察这三种岩石标本是否有纹理、分层,是否有斑点、小孔。

请学生对照岩石样本,对三种岩石进行观察,发现特征。

通过实验发现:花岗岩无纹理、分层,有斑点,无小孔;

砂岩无纹理、分层、斑点、小孔;

大理岩无纹理、分层、斑点、小孔。

用放大镜观察这三种岩石标本,它们是由颗粒组成的吗?颗粒大小一样吗?可以看出是由一种物质还是多种物质组成的吗? 通过实验发现:花岗岩由颗粒组成,颗粒粗疏,可以看出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砂岩由颗粒组成,颗粒细密,可以看出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大理岩由颗粒组成,颗粒粗大,可以看出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用手分别触摸这三种岩石标本的表面,感觉是光滑还是粗糙的? 通过实验发现:花岗岩粗糙,砂岩粗糙,大理岩粗糙。

用手电筒分别照射花岗岩、砂岩、大理岩,观察光泽度。

发现:花岗岩、大理岩有光泽,砂岩无光泽。

分别用指甲、铜钥匙、小刀刻画岩石,结果会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刻画后可以用手抹擦刻画位置,避免把指甲粉末等认为成痕迹)
花岗岩用指甲刻画无痕迹,用铜钥匙刻画无痕迹,用小刀刻画无痕迹。对照矿物硬度表,说明花岗岩很硬。

砂岩用指甲刻画无痕迹,用铜钥匙刻画有痕迹,用小刀刻画有痕迹。对照矿物硬度表,说明砂岩较软。

大理岩用指甲刻画无痕迹,用铜钥匙刻画有痕迹,用小刀刻画有痕迹。对照矿物硬度表,说明花岗岩较软。

研讨 我们观察的结果,花岗岩、砂岩、大理岩各有哪些特征? (对照表格说一说)
我们如何去观察、描述一种岩石?(可以用眼睛观察,也可以借助工具观察。描述岩石的的时候可以描述它的颜色、软硬、光滑、光泽、有无层理、气孔、斑点、条纹等等方面。)
拓展 请学生课下分别用小钢锉在岩石的一角锉出粉末,让粉末散落在白纸上(按颜色深的粉末)或黑纸上(按颜色浅的粉末),观察岩石的内部物质是否一样。

3.3岩石的组成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和云母三种矿物组成。

●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颜色、条痕、透明度和光泽是识别矿物的重要依据,矿物的条痕比它的外表颜色更可靠。

科学探究目标 ●会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的组成。

●能够用科学方法观察矿物的颜色和条痕、透明度和光泽等特征。

●能用科学词汇描述矿物的特征,并能够做好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对矿物观察研究的兴趣。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矿物和岩石是组成地壳的重要物质,与人类关系密切。

●认识到矿产资源是大自然留给我们人类的宝贵资源。

二、教学过程 (一)聚焦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岩石。你知道这些岩石是由什么组成的吗?矿物和岩石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以花岗岩为例,展开研究。

下面我们就以花岗岩为例,展开研究。

探索 观察花岗岩的组成。

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

发现:花岗岩是由多种颜色的颗粒组成的。

解释:其实不同颜色的颗粒都是不同的矿物。

观察三种矿物。

矿物的颜色和条痕。

观察这三种矿物的颜色,并记录。然后分别将它们放在白色的无釉瓷板上摩擦,瓷板上留下的痕迹就是矿物的条痕。接着,观察矿物外表的颜色和条痕的颜色是否一样。(将瓷板用铅笔划线,平均分为三部分,避免反复清洗瓷板)
石英:颜色为白色,条痕颜色为白色,矿物外表的颜色和条痕的颜色是一样的。

长石:颜色为肉白色,条痕颜色为白色,矿物外表的颜色和条痕的颜色是一样的。

云母:颜色为黑色,条痕颜色为白色,矿物外表的颜色和条痕的颜色是不一样的。

矿物的透明度和光泽。

·对透明度的观察 用手电筒照射三种矿物碎片的边缘,看矿物是否透光。

观察标准:准备三种纸片,分别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将它们放于图上观察,清晰衡量标准。能够完全清晰地看到图画的,纸片是透明的;
仅能看到一部分图画,或能模糊的看到图画的,纸片是半透明的;
完全看不到图画的,纸片是不透明的。

通过实验发现:石英是半透明的;
长石是不透明的;
云母是透明的。

·对光泽的观察。

继续借助其他物体的反光特性,采用比较的方法来观察、描述这三种矿物的光泽。

观察标准:观察丝绸、泥土、玻璃、金属、珍珠的光泽。

通过实验发现:石英是玻璃光泽,长石某些颗粒近似玻璃光泽,某些颗粒近似泥土光泽,云母是珍珠光泽。

将花岗岩的颗粒分别与这三种矿物进行比较,辨别出这些颗粒中哪些是石英,哪些是长石,哪些是云母。

通过观察发现,花岗岩里的颗粒主要有以下几种:
(1)黑色颗粒:半透明,珍珠光泽,条痕为银白色。

(2)乳白色或肉红色的颗粒:不透明,玻璃或泥土光泽,条痕为白色。

(3)白色、透明的颗粒:透明,玻璃光泽,条痕为白色。

由此辨别出黑色颗粒为云母,肉色颗粒为长石,白色颗粒为石英。花岗岩主要是由云母、石英、长石三种矿物组成的。

(三)研讨 1.对于矿物,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去观察?组成花岗岩的三种矿物有什么特征? (可以用眼睛观察颜色,借助工具观察矿物的条痕、透明度、光泽等等。借助表格再阐述三种矿物特征。)
2.对于岩石和矿物,我们有哪些新的认识? (矿物组成了岩石。)
岩石和矿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我们发现岩石从内到外都是相同的,矿物的颜色可能和它本身条痕的颜色不同,条痕才是它们真正的颜色,例如黑云母的条痕是白色的。)
(四)拓展 请学生利用所学方法,观察更多的矿物。

采集岩石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3.4 制作岩石和矿物的标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岩石和矿物的不同特征是识别它们的依据。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用采集来的岩石和矿物制作标本。。

●能够对照标本图鉴,根据岩石矿物的特征识别采集到的标本。

科学态度目标 ●体会到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的乐趣。

●培养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岩石矿物标本的制作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教学过程 聚焦 通过之前的学习了解了岩石和矿物的关系,对岩石和矿物有了进一步认识。搜集岩石和矿物,将它们做成标本保存起来,既能丰富知识、开阔眼界,还能增加生活情趣,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和有趣味的事情。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探索 介绍需要准备的材料:鞋盒子,收集的岩石和矿物,放大镜,标签,岩石矿物标本图鉴。

给采集到的岩石和矿物编号。

观察每一块已编号的岩石,对照岩石和矿物标本图鉴,识别采集到的岩石。

为岩石和矿物添加标签。(标注名称、采集地等信息)
将岩石和矿物标本按照编号顺序放置在小盒的格内,标签对应放好。

展示制作完成的标本并交流。

展示错误制作的例子,进行纠正。

研讨 制作岩石、矿物标本的方法是怎样的? (首先搜集岩石矿物等准备好材料,接着给采集到的岩石矿物进行标号,然后对照岩石和矿物标本图鉴进行识别,最后给它们进行标签添加,按照顺序放置到盒子内)
通过制作标本,你对研究岩石和矿物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认识到各种岩石矿物的样子和采集地以及用途等等)
要想制作一个精美的岩石和矿物标本,你认为应该怎样做? (可以进行装饰,分格子等等)
拓展 请学生采集更多的岩石和矿物,不断充实标本盒。

3.5岩石、沙和黏土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岩石碎裂后会形成沙、黏土。

●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各不相同。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观察、比较岩石、沙和土壤三者的不同特征。

●能够根据事实对岩石的变化进行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敢于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热爱自然,意识到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学过程 聚焦 由于太阳、风、水、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自然界中许多大块的岩石可能碎裂,它破碎后会形成什么?它和砂以及黏土又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关于岩石、沙和黏土的知识。

探索 我们从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岩石、沙和黏土?(小区花坛、沙漠、工地等等)
比较岩石、沙和黏土 看:把岩石、沙和黏土放在白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

发现:岩石是灰黑色的,形状不规则,最大;
沙是棕黄色的,里面有小石粒,;
黏土是浅黄色的。

闻:分别闻一闻岩石、沙和黏土,感觉有什么不同。

发现:岩石无明显气味;
沙无明显气味;
黏土有明显气味。

摸、捻:用手触摸岩石、沙和黏土,感觉有什么不同。

发现:岩石颗粒最大,沙颗粒较小,黏土颗粒最细密。

团球散落:试着分别把潮湿的沙和黏土团成小球,观察经过多长时间它们能平摊在纸上。

发现:沙最先散落,黏土基本不散落,从而说明沙比黏土黏性差。

涂痕:用手指分别蘸少量潮湿的沙和土壤,在白纸上图痕,用手抖一下纸。

发现:沙掉下来了,没有留在纸上,黏土牢牢粘在纸上,没有掉落,再次证明沙比黏土黏性差。

研讨 经过观察,你知道岩石、沙和黏土各有什么特征?(对照表格简单复述)
经过观察,你推测大自然中的岩石会如何变化?(岩石可能会向土壤进行转化)
3.6观察土壤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会用土壤沉积的方法观察到土壤成分按颗粒大小分层。

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到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过程 (一)聚焦 土壤对我们人类非常重要,我们吃的许多食物都来自在土壤中生长的植物。土壤里有什么呢? (二)探索 1.说说我们对土壤组成的猜测。(岩石,土,植物,小动物等等)
2.采集并观察、描述土壤。

(1)在校园或田野挖一块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带回教室。

(2)整体观察:把土壤倒在一张白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土壤里有什么,再借助放大镜观察。并用鼻子闻一闻土壤的气味。用手捻一捻,体会有什么感觉。

发现:土壤是褐色的,掺杂着植物的根和叶子,还有虫子和小石子等等。有气味。用手捻一捻,发现土壤有些潮湿。说明土壤中有水分。

解释:死亡的小动物和植物的根叶子,统称为动植物残体,它们落到土壤里会不断发生变化,并且腐烂,变成一种黑色物质,我们统称为腐殖质。

颗粒观察:把土壤晾干、碾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颗粒的大小,并描述。

发现:根据颗粒大小,可以对土壤的微粒进行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

沉积实验:把水倒进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用小棒搅拌后静置,观察整个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三)研讨 1.在水倒入土壤的整个实验过程中没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些现象说明什么?(有气泡冒出来,说明土壤里有空气。搅拌后等一段时间,能看到大部分土壤沉在水底,分为了两层颗粒小的是黏土,颗粒大的是砂,树叶和草根浮在了水面上,说明沙和黏土更重。)
2.根据观察和实验,你认为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通过以上实验,发现土壤中有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你对土壤有哪些新的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四)拓展 请学生观察植物生长茂盛的地方,这里的土壤有什么特点? 2021年四年级下册科学作业本参考答案 写在前面:
新的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作业本》配套参考答案,供各位老师借鉴。提醒各位老师不要盲从。

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 课题 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2.种植凤仙花 3.种子长出了根 4.茎和叶 5.凤仙花开花了 6.果实和种子 7.种子的传播 8.凤仙花的一生 第二单元 电路 1.电和我们的生活 2.点亮小灯泡 3.简易电路 4.电路出故障了 5.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6.导体和绝缘体 7.电路中的开关 8.模拟安装照明电路 第三单元 岩石与土壤 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岩石的组成 4.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5.岩石、沙和黏土 6.观察土壤 7.比较不同的土壤 8.岩石、土壤和我们 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课堂练习 1.B 2.B 3.A 4.A 5.A 6.胚芽 胚根 胚 子叶 种子 种皮 2.种植凤仙花 课堂练习 1.B 2.B 3.C 4.C 5.ABC 3.种子长出了根 课堂练习 1.A 2.A 3.(4-1-2-3)
4.(1)A(2)C(3)A(4)B 4.茎和叶 课堂练习 1.C 2.A 3.C 4.A 5.B 5.凤仙花开花了 活动记录 2.花瓣 雄蕊 花萼 雌蕊 课堂练习 1.A 2.A 3.C 4.A 科学阅读 BC AD 6.果实和种子 课堂练习 1.C 2.A 3.B 4.A 5.B 6.C 7.连一连(此题题意不清,我理解为食用部分)
果皮:苹果 种子:豌豆、莲子、百香果 7.种子的传播 课堂练习 1.A 2.B 3.C 4.A 科学阅读 C 8.凤仙花的一生 课堂练习 1.C 2.C 2. 叶 花 接收阳光,蒸腾水分 果实 繁殖后代 茎 吸收水分,固定植物 根 支撑植物,运输水分 第一单元 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 1.B 2.A 3.C 4.C 5.B 6.C 7.C 8.A 9.A 10.C 11.A 12.B 113.A 14.B 15.C 16.C 17.A 二、填图题 18.花瓣 雌蕊 花萼 雄蕊 19.(此题植物的生长各阶段名称仅供参考)
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果实 三、连线题 20. 根 起支撑、运输作用 茎 制造养料 叶 发育成果实和种子 花 起吸收、固定作用 21. 蒲公英 鬼针草 莲蓬 芝麻 弹力传播 动物传播 风力传播 水力传播 四、探究题 22.(1)A(2)B(3)C(4)B(5)C 23.(1)B(2)A(3)滴入几滴食用油,防止水分蒸发。然后在水面上用记号笔画一条横线,确定原始水位,然后持续观察水位的变化。

24.(此题的折线图不规范,会影响答题)
(1)凤仙花长高最快的是生长阶段。

(2)凤仙花长高缓慢的是发芽阶段。长高缓慢可能与营养供给情况有关。

1.电和我们的生活 课堂练习 1.C 2. 2.点亮小灯泡 活动记录 课堂练习 3.简易电路 课堂练习 (1)A(2)C(3)A 4.电路出故障了 课堂练习 (1)A(2)B(3)A(4)B 5.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课堂练习 1.B 2.B 3.C 科学阅读 B 6.导体和绝缘体 课堂练习 1.A 2.B 3.连一连 7.电路中的开关 活动记录 课堂练习 1. 2.(1)A(2)A(3)A 8.模拟安装照明电路 课堂练习 1.A 2. 2——1——4——3 3.A 第二单元 单元练习 一、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二、选择题 9.B 10.C 11.B 12.A 13.C 14.C 三、探究题 15.(此题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16.(1)不赞同 (2)小灯泡坏了;
电池没电;
导线没有连接好(此题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3)电路检测器 (4)
(5)
17.(1)用电器 电池 开关 (2)A 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 课堂练习 1.C 2.C 3.C 4.(1)√(2)×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课堂练习 1.A 2.C 3.B 科学阅读 B 3.岩石的组成 课堂练习 1.B 2.A 3.A 4.A 4.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课堂练习 5.岩石、沙和黏土 课堂练习 1.C 2.A 3.A 6.观察土壤 课堂练习 1.A 2.C 3. 沙砾(4)、沙(3)、粉砂(2)、黏土(1)
7.比较不同的土壤 课堂练习 1.B 2.A 3.(此题的图示参照的是教材初稿,所以不准确,若不改图只能这样选)
正式印刷的教材如下,壤土和黏质土的主要区别是壤土的沙粒较多。

8.岩石、土壤和我们 课堂练习 1. 岩石的用途:3、4 矿物的用途:5、6、7 土壤的用途:1、2 2.B 第三单元 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 1.B 2.C 3.A 4.C 5.C 6.A 7.A 8.C 9.A 10.C 11.B 12.C 13.C 14.C 15.C 16.C 二、探究题 17.(1)C(2)B(3)A(4)C 18.(1)C(2)
(3)C(4)①C ②较好,较好,适宜 综合练习 一、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选择题 11.C 12.B 13.C 14.C 15.A 16.C 17.B 18.B 19.C 20.B 21.A 22.B 23.C 24.AB(此题出现2个答案)
25.B 三、读图题 26. 2——6——4——1——3——5 四、探究题 27.(1)种子,胚 (2)C (3)C (4)D(此题有些超标,题干描述也有问题)
(5)因为西瓜靠昆虫传播花粉完成授精,小岛上没有蜜蜂、蝴蝶等小昆虫。

可以进行人工授粉,或者放养一些小昆虫进行传播花粉。

28.(1)B(此题有些超标)
(2)C (3)C (4)电池没电;
灯泡坏了;
导线没有连接好(此题有多种答案,合理即可)
29.(1)方法1: 3、5 硬度 方法2:
7 条痕(此题有多种答案,合理即可)
(2)C (3)B (4)B (5)C (6)B

推荐访问:
上一篇: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前进力量
下一篇:人教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选择题考试试题及答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