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发展思考

来源:公务员考试 发布时间:2020-10-24 点击:

 生态农业发展思考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大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及省、州、市党委政府提出的“全面加强洱海保护治理”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大理镇生态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坚决打好、打赢洱海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现对大理镇生态农业的发展提出几点思考,供参考。

 1 基本情况

 1.1 大理镇基本情况

 大理镇是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环境优美镇 4 项桂冠于一身的中国优秀旅游城镇。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雄奇俊秀的苍山,南北分别与下关镇、银桥镇接壤,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田园景观城镇。地处云贵高原西部,横断山脉南沿,点苍山以东,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低纬度高原地带。境内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具有降雨集中,干湿分明,雨热同季的气候特征。年均气温 14.9℃,年平均日照时数 2227.5h;年平均降雨量 1051.1mm,相对湿度 66%;无霜期长,平均 228d,低纬高原气候特征,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农业种植区集中分布于苍山山麓至洱海一带,海拔 1950~2100m,适宜多种农作物种植和优质农产品生产的良好气候环境条件。

 1.2 大理镇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大理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以洱海保护为核心,围绕农业增

 效、农民增收、产业发展,着力推进大理镇生态农业发展。经过多年努力,大理镇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以下成效:一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拓宽市场销售渠道,着力推进优势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已基本建成优质稻米生产基地 733.3hm2,优质玉米基地 400hm2,优质蚕豆基地 186.7hm2,无公害蔬菜基地 1606.7hm2。二是推广应用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病虫害物理防治等技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洱海。近年来,大理镇通过相关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从源头削减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了化肥、农药残留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得到削减,对保护洱海,改善洱海水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开发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目前,已建成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1597hm2(其中蔬菜 792.7hm2、粮食 804.3hm2),推广应用无公害栽培技术,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四是做大做强特色花卉产业,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充分利用大理花卉优势,主要发展茶花、兰花、玫瑰等花卉名品。

 2 存在问题

 2.1 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种植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

 近年来,随着大理镇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市场和经济效益的驱使下,农业种植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粮食作物面积逐步缩减,高需肥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大幅增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人口密度高,生活污染负荷加重,环境承载负荷较重,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与洱海保护、田

 园景观保护的矛盾突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难度较大。2.2 土地资源紧缺、人地矛盾突出、农民增收难度大大理镇是一个人口集中、城镇化率高、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地区。全镇人口密度 911人/km2,农业人口人均耕地仅 0.045hm2,低于全州全市平均水平。土地后备资源不足,难以适应农业发展需求,农业对城市的依赖性将更加增强,面临资源短缺、环境约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情况。

 2.3 农业产业小而弱、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化水平低

 大理镇农业仍然以分散、家庭式小农经营为主,农业规模效应未得到较好体现。龙头企业不强、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农村土地流转成本高、流转难度较大,是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大障碍;农产品加工严重滞后,农业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小而弱,缺乏优势品牌和品牌培植能力;农产品与市场连接机制不健全,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仍然脆弱。

 2.4 优势资源结合不够、产业融合不足、潜力挖掘滞后

 市郊农业和文化旅游是大理镇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两大优势资源,休闲农业与蔬菜产业是大理镇两大支柱产业,产业融合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与城市和旅游资源结合不足,农耕文化、农村民族文化挖掘不够,无序化、商业化、同质化现象突出,存在小而散,特色优势不明显;规划引领滞后、管理机制不完善、功能设施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规模化程度低、环境意识淡薄,严重制约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蔬菜产业存在小而散,产业化程度低,加工、冷链物流滞后,产业链不长,连接机制与

 市场销售体系不健全,农业附加值不高,产业优势发挥不足。

 2.5 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服务农业的功能未能较好体现

 大理镇农业既有市郊农业的典型特点,又有都市农业的功能特征,农业内涵丰富,涉及层面广,迫切需要各个层面知识、技术作支撑。按现有技术力量,难以满足农业新常态发展需求。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科技引领农业产业发展。

 3 对策措施

 发展生态农业主要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3.1 主要对策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工作组;二是编制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及具体项目实施方案;三是争取中央、省、州、市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四是强化项目整合,统筹农业、水利、土地、林业、环保等部门项目资金发展生态农业。

 3.2 具体措施

 3.2.1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推广节水、减肥、减药的“一节两减”节本增效技术,有效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继续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作物结构,推行水旱轮作制度,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

 积,实施绿色蔬菜生产。通过推广应用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病虫害物理防治等技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对海西田园风光和洱海生态环境保护起到较好的作用,同时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3.2.2 发展土地集约型、效益高效型生态农业

 结合大理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条件,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引进有实力的农业企业,成立农业经营主体,集约利用土地,发展高效型的农业生产与农业休闲观光相结合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3.2.3 以龙头企业带动,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在原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上,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加工冷链物流设施、销售批发交易市场等产业服务体系;结合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完善网络、超市、实体店等现代营销体系,不断延伸产业链,培植壮大具有地理标识的产品品牌,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3.2.4 结合优势资源,充分挖掘潜力,加强产业融合

 加强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结合,不断挖掘大理地区特有农耕文化、白族民族文化,促进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2.5 加强科技服务农业的能力

 以科技为引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人才优势,积极与农业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创办农业园区,开展绿色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产品加工、农业创意、品牌农业等科技创新,以科

 技创新为动力,推进大理镇生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芳.大力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6(5):51.

 [2]黄斌.对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11,613.

 [3]冯卉.关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J].现代园艺,2015(7):33.

 [4]马文强.生态农业发展的系统思考[J].农业经济,2010(10):36-37,49.

 作者:杨仲梅 单位:大理市大理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推荐访问:农业发展 生态 思考
上一篇:明德中小学科技节开幕活动简讯简报《体验、创新、成长》
下一篇:广阳实验小学小学“20条底线要求”达标情况自查报告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