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来源:实践技能 发布时间:2023-04-17 点击:

陈晓静

文/广东省茂名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教育信息化把信息化技术与具体课程教学过程有机融合,其根本目的在于有效拓展学生的学习深度。

何克抗教授强调混合式教学必须融合网络化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点,不但要培养教师指导学生、掌控课堂的主导作用,同时还要调动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

“互联网+”时代,移动设备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支持推动了移动教学平台的广泛应用。移动教学平台里有海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改变了现有教学环境及模式。处于任何位置、环境、语境的学习者,只要借助移动设备、平台,就不受时空束缚,随时可以进行学习。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也有很多不可替代的优势,教师能够实时有效监督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在实施混合式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中,通常会将两者相互补充,并利用二者各自优点,坚持“教师为导向,学习者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从而推动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围绕“线上”和“线下”两个教学活动领域来进行。线上课程是学生必备的教学活动,不是为了应付教学而刻意而为的“锦上添花”。线下课程将以“线上”的前期预习结果为基础,遵循教学规律,进而拓展学生学习深度。

混合式教学是为了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充分融合“线上”和“线下”的教学优势,改变因教师教授过多而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参与度低、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的现象。

混合式教学模式必定会重构传统课堂教学。移动平台拓展了教和学的时间和空间,不受时空的限制,使教学更加灵活而高效。

(一)移动平台质量参差不齐

常见的移动平台有蓝墨云班课、智慧树、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数量庞杂,质量不一,选择和应用恰当的移动学习平台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要素之一。然而有些学校选用的移动平台功能设计过于复杂,使用体验差,无形间增加了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建设的难度,进而导致教师实施移动教学的积极性低。另外,不同移动平台配套的教学资源不能共享,无法完成资源推送。各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选择不同的学习平台,无形间给学生在学习上增加了莫大的难度和负担,进而影响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效果。

(二)移动设备难以精准掌握学习者实际的学习状态

借助网络技术,教师可以迅速精确地追踪并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这样既提高了课堂互动效率,也有助于教师掌控课堂节奏,发现问题,进而在教学中因情而教,有的放矢。但弊端在于,其还不能分辨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学习、考试是否抄袭、作业是否独立完成等,而这恰恰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所在。

(三)混合式教学并不能有效进行

因为传统手机教学系统无法同时和网页端、PC客户端进行有效互动,与线下线上活动也无法有效融会,移动教学平台的混合式课堂也只能利用传统上课时间,而部分教师对于手机教学在课堂中产生的积极效果也心存疑惑,这都不利于教师有效进行混合式教学。

(一)以生为本的原则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应遵循的原则。面向学生,关注学生;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注重成长。设计教学活动和课程内容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团队合作、实践动手和技术创新能力为目的。

(二)实践性原则

混合式教学强调有机融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使用平台资源,指导学生使用仿真平台亲自动手实践,重视实训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素质。

(三)整合性原则

混合式课堂在保持传统课堂的优势的同时,也充分利用移动平台的在线优势。所以,在进行设计前,教师要优化、整合两者的优势,使优势最大化。要注意形成全面的知识系统,既要了解知识和技术,也要加强培养情感态度与职业价值观。

(四)评价性原则

混合式课堂的教学设计应当贯彻评价性原则,设定详尽的评估策略,根据科学的评估工具和评估方式,综合教师评估与学生自主评估,发挥测评的判断、激发与调节作用。面对每个学生,逐项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反馈评估结论,进一步改进混合式教学设计。

混合式教学活动有机融合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运用科学合理的资源,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设计各式各样的教学任务;
学生依据职业需求,进行个性化学习。移动教学平台构建的学习环境作为课堂教学环境的拓展和延伸,使课堂与数字化学习环境优势互补。机械CAD课程是机械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该课程采用理实合一的教学方法,通过移动网络平台,结合网上课程与传统课堂的优点,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

(一)课前分析工作

结合专业对课程内容的需要,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整合课程内容;根据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判断是否适合开展混合式教学,要怎样合理地进行各环节设计才能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细化每次课的课程安排,每次课都指导学生查找学习资源。

建立教学资源,在移动平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整合数字资源,打造与知识点相关性高、实际运用针对性强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课前学习提供便利。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素材和课程练习题。课程基本信息包含课程简介、基本知识点和课程大纲。课程素材则有微视频、PPT 课件、学习的网站链接等。测试题主要分为单词检测、英汉互译、阅读理解和情境对话训练等。

(二)课中教学实施

1.课前导学

课前学生登录移动教学平台,预习课程相关知识,根据教师发布的学习任务单的要求自主学习课程资源,点击观看微视频,访问相应网页以及完成准备性试题;
学生在完成测试题之后,可以在移动教学平台看到预习结果。如果遇到问题,学生可以在移动平台的论坛留言,教师和其他学生能积极参与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论坛留言和课前测验的成绩统计结果掌握学情,进而设计出行之有效的课堂学习内容。

2.课中研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统一解答教学平台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对于教学重难点,教师可利用移动平台设计具体可行的教学活动,以指导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知识点,突破教学重难点。之后,教师再通过创设项目化的课堂任务,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完成实际任务,提高中职生的动手能力,实现知识的内化。此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协作学习与探索、课堂展示等活动,并适时帮助和点拨,有助于学习者积累方法和提高技巧。在整个课堂上,教师是课程的“教授者、组织者、培训者及评价者”。

3.课后拓展

课后,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情况,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布置差异化的拓展性作业。教师在移动教学平台上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模拟职场情境,以缩短课堂和职场之间的距离。学生在面临真实的职场情境时,能够根据头脑中已学的知识与经验,从环境中获取相关知识,重建知识和经验的关联性和情境性。当学生完成分组作业后,先在小组里进行讨论,然后师生在论坛版块留言交流,再分组进行作业。

(三)多元化教学评价

移动学习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融合了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可从多方面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效果,并且评价内容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包括准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最终达到多元化评价目的,从而激励学生学习,提升学习效果,调节学习状态。

准备性评价指在开展教学活动前,预测学生的知识熟悉度、技能掌握度以及情感等状况。根据预测结果,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课前准备状况,为因材施教提供重要依据。如果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就可以在课中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该评价模式主要包括课前在线测试情况、课中讨论互动。移动学习平台会自动生成数据以备教师参考,教师根据数据结果来优化课堂。

形成性评价指在施教过程中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评价。该模型主要包括课堂签到数据、课堂提问正确率、测试成绩分析、作业完成情况等数据。每次课堂学习过程和活动都会自动生成个人详细的立体化数据。

终结性评价是教学活动实施到后期阶段之后,为了评估教学效果而进行的评价。该模式的评价主要有自评、生生互评、小组评价、期中期末成绩等。其中自我评价是观察自我的评定,在移动学习平台上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可以让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使学习更为有效。生生评价和小组评价是学生通过学习交流产生思维碰撞,引发思维的迸发,不但有助于提高创新思维,还可以培养沟通能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学习。教师评价是教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从多个角度对学生学习进行总结性评价,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具备丰富的经验,能为学生判断自我提供更有说服力的依据,也是提高学习过程主动性、积极性的方法之一。

猜你喜欢教学模式评价课程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少男少女·教育管理(2022年3期)2022-05-12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内蒙古教育(2021年20期)2021-03-08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年10期)2021-03-02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家庭影院技术(2019年11期)2019-12-09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7年4期)2017-11-04“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新课程研究(2016年21期)2016-02-28“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学习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19期)2015-03-01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理科考试研究·高中(2014年8期)2014-10-17推荐访问:教学模式 实践 研究
上一篇:环境艺术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实践研究
下一篇: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索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