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4课时作业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家

来源:实践技能 发布时间:2021-06-10 点击:

 单元检测( ( 一)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60 分) 1.“大地在我脚下……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请问这首主题歌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的哪位帝王(

 ) A.秦始皇

 B.唐太宗 C.汉武帝

 D.康熙帝 『解析』 从材料中的“夷平六国”“统一称霸”等信息可以看出该主题歌描述的是秦始皇。

 答案 A 2.《中国通史》载:“秦朝的统一,决不全是兵力的关系。……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而秦人特收其成功。”上述材料(

 ) A.认为嬴政在统一过程中发挥作用不大 B.指出秦灭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强调秦朝统一与军事力量没有关系 D.秦朝统一前,郡县制度已普遍建立 『解析』 材料中“本有趋于统一之势,而秦人特收其成功”一句,说明秦朝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答案 B

 3.右图是秦朝中央官制示意图,如果秦朝某官员检举其他官员的重大失职行为,按照秦朝中央官吏的职责,他可以找(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D 项不是中央官员,与题目无关。检举官员的失职行为应找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大夫。A、C 两项分管政务和军务,与题目要求不符。

 答案 B 4.据史书记载,公元前 213 年咸阳一位商人坐马车来到象郡,用他携带的 200

 枚秦半两钱买了三个象牙和 109 斤水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记载(

 ) A.属实

 B.不可能是事实 C.不能判断

 D.有可能是事实 『解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秦当时已“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半两钱”,增设象郡,并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因此史书记载的有可能是事实。

 答案 D 5.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下列对秦始皇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统一全国符合人民的愿望,有利于历史的发展 ②对人民的残暴统治,是秦亡的原因之一 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④功大于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虽然秦始皇的暴政给百姓带来沉重的灾难和负担,但他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①②③④均正确。

 答案 D 6.四位同学围绕“玄武门之变”这件事,就如何评价唐太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那么你认同下列谁的观点(

 ) A.李世民杀兄夺位,残忍至极,功绩再大,也不值得肯定 B.尽管李世民遭到李建成、李元吉的暗算,他也应该无条件避让 C.根据古代中国的分封制原则,李世民根本无法继承帝位 D.尽管李世民登基名不正言不顺,但这无法改变他是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历史地位 『解析』 从史实看,“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继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故应对其持肯定态度,故选 D。

 答案 D 7.唐太宗分析隋朝灭亡的教训,得出的结论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里的“水”和“舟”是指(

 )

 A.人民群众和封建君主

 B.大运河和隋炀帝的龙舟 C.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

 D.封建暴政和农民起义 『解析』 唐太宗所言“水”和“舟”的关系,显然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是个普遍规律而非特指,应该选 A 更合适。

 答案 A 8.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生动地刻画了“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是封建时代有名的“治世” B.唐太宗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C.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 D.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高祖吸取教训,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 『解析』 “贞观之治”是建立在封建剥削基础上的,“百姓富足安康”有误,排除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唐太宗的个人因素固然非常重要,但并非决定性因素,排除 B、D,故选 C。

 答案 C 9.对下图中路线所示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汉代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B.唐太宗经营边疆,揭开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新篇章 C.玄奘西行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 D.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巩固了国家统一 『解析』 从图中可知,路线是从长安经敦煌、高昌到天竺,又在天竺境内多处经过。天竺即古印度,吐蕃是今西藏,结合所学可知,应是唐朝玄奘西行取经,C 项正确。

 答案 C

 10.有网友在网络上回答“中国古代最杰出的皇帝是谁”这一问题时认为是唐太宗李世民,下列理由不能成立的是(

 ) A.吸取教训 居安思危

 B.反躬自省 千古名君 C.厉行刑法 稳定秩序

 D.仁政爱民 文德治国 『解析』 唐太宗慎用刑法、减少死刑,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一。

 答案 C 11.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中写道:“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他的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 A.鳌拜集团被铲除

 B.清军平定三藩之乱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清军进入台湾 『解析』 从诗中的“岛”可以排除 A、B 两项。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康熙帝才刚刚继位并且郑成功与清政府处于敌对状态中,故排除 C 项。

 答案 D 12.“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先哲朱熹的这一观点,凝聚了中国人对师长的无限尊崇。下图“万世师表”涉及的人物有(

 )

 ①孔子 ②孟子 ③康熙帝 ④乾隆帝 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 “万世师表”是清康熙帝为曲阜孔庙大成殿所题的匾额,故答案为 B项。

 答案 B 13.康熙帝曾说:“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施恩”主要是指康熙帝(

 ) A.加强喀尔喀部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B.帮助喀尔喀部摆脱漠西蒙古控制 C.组织会盟使喀尔喀各部诚心归附

 D.在喀尔喀地区开始实行盟旗制度 『解析』 乌兰布通战役后,康熙帝在多伦组织了声势浩大的会盟,调解了喀尔喀内部的矛盾,使喀尔喀部心悦诚服地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

 答案 C 14.晚年的康熙帝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我们今天对他予以肯定性的评价,主要立足点是(

 ) A.一生兢兢业业为大清贡献颇多 B.他运筹帷幄,平定三藩叛乱和噶尔丹叛乱 C.他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他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解析』 从我们今天的角度,也就是从对国家、民族的最主要贡献这一高度。联系本课的标题也可得出正确的结论。

 答案 C 15.康熙帝一直被誉为康乾盛世的开创者。但有学者提出应当重新评价他,认为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帝,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下列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该学者评价思路相类似的是(

 ) A.秦王嬴政顺应潮流实现统一 B.唐太宗奠定大唐盛世 C.明太祖废除丞相高度集权 D.康熙帝捍卫了国家主权 『解析』 从题干来看,康熙帝一直被誉为康乾盛世的开创者,这是大众性的评价,而有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予以了否定,这就是题干学者的思路。从四个选项中来看,B、C、D 三项是历来传统大众的评价,而对于秦王嬴政,历来都认为是一个暴君,然而 A 项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予以了肯定。答案为 A。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6 题 20 分,第 17 题 20 分,共 40 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

 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欧阳修《新唐书》 材料三 削平三藩,巩固统一;统一台湾,开府设县;抵御外侵,缔结条约;重农治河,兴修水利;亲征朔漠,善治蒙古;移天缩地,兴修园林;兴文重教,编纂典籍;吸纳西学,学习科技。

 ——阎崇年评康熙的功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8 分) (2)依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为解决民族矛盾而采取的主要措施。(4 分) (3)综合以上材料,康熙帝和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何主要不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8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唐太宗和康熙帝处理民族关系的理解和辨析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朕独爱之如一”和材料二中任命少数民族首领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第(2)问主要从材料三中分析归纳即可;第(3)问在前两题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回答。

 答案 (1)特点:开明平等;武力与怀柔并用;实行羁縻政策;重用少数民族首领。

 (2)主要措施:三征噶尔丹;抗击沙俄。

 (3)不同:唐太宗主要采取平等友好方式;康熙帝主要采取武力征服的方式。

 时代特征:唐朝时期封建社会繁荣,中华文明世界领先;清朝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德国的希特拉(注:希特勒)先生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然而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了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思想的。

 ——鲁迅《华德焚书异同论》

 材料二 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里“夷”主要指我国少数民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鲁迅先生对秦始皇的“焚书”政策有何评价?你是如何看待“焚书”政策的? (8 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华夷”观?这一观念在当时有何积极影响? (6分) (3)我们应该用哪些标准来评价中国古代的著名帝王? (6 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问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评价历史事件。解题的关键是要学会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第(2)问主要是考查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影响的能力,关键是要理解题目是考查唐太宗的观念对当时民族关系的影响。第(3)问是对评价历史人物方法的考查。

 答案 (1)鲁迅认为焚书是为了统一思想,而且“秦的思想”是博采众长的。焚书的实质是加强思想文化专制。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但也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学术的自由交流。

 (2)观念:民族和睦相处,华夷一体。

 影响: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民族交流和融合);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盛。

 (3)是否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否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否推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进步。

推荐访问:作业 政治家 课时
上一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期末考试题及答案【A4版】
下一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期末修辞手法专项测试卷(含答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