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人间我的真假公主_真情人间

来源:实践技能 发布时间:2019-05-06 点击:

  绝不放弃你      2007年夏天的一个深夜,武汉市钢铁厂职工贾一,突发脑出血,被送进武钢总院。贾一陷入深度昏迷状态,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贾一妻子惊慌失措地拨打了大嫂高英的电话。
  高英接到电话后,立刻赶往医院。令人好奇的是,高英的出现,仿佛是一个集合的信号。三天后的一大早,从各地赶回来的15个人,陆续来到医院。他们彼此都非常熟悉,都对贾一的病情显现出异常关心。难道,他们都是贾一的兄弟?
  这15个人,是贾一的河南老乡,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他们十六七岁时,一起来到武汉钢铁厂,接替父辈的工作。同时,也继承了父辈们传下来的友谊。他们住同一个宿舍区,吃同一个食堂,在同一个工厂工作。连去夜校读书,都是15个兄弟相互勉励着,一起走过……
  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刚20出头的高英,嫁给了15个兄弟中的老大。从那时起,贤惠的高英,就把贾一他们当成了自己的亲人。那时,大家的生活都不富裕,为了给弟弟们改善伙食,每个周日,她都会变着花样做很多菜,让他们吃个够。一个简陋的小家,充盈着简单的快乐和满足。后来,兄弟们陆续成了家。但逢年过节,他们都要拖家带口的聚上一聚。多年来,他们犹似一枚紧密团结、完整无缺的蒜头,缺一不可。
  贾一此次突然得此重病,让15个情同手足的兄弟心痛不已。可尽管大伙都在为贾一的病情竭尽全力,但贾一已经深度昏迷8天了。医院发出了病危通知,并告诉他们,如果100天内不能苏醒,贾一很可能成为植物人。贾一妻子受不了这个打击,精神到了崩溃的边缘,也卧床不起。
  维持贾一的生命,一天需要上万元的医疗费用。这对于贾一的普通工人家庭来说,如蚊负山。于是,15个兄弟商量决定:这个家庭不能负担的医疗费用,由15个兄弟来出。钱的问题解决了,可由谁来照顾这样一个高危病人呢?大家都有各自的工作,雇个护工看护,谁也不放心。大嫂高英说:“15家人分班轮流照顾。如果谁工作脱不开身,知会我一声。我随时请假,顶上。”
  就这样,15个兄弟和他们的家人,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看护组,细致周到地照顾着贾一。然而,一个月过去了,贾一没有任何苏醒的迹象。由于长时间卧床,他产生了严重的并发症,肺部感染和消化道溃疡。大量的黏痰混合着胃里的污血,不断地从切开的喉管和食道里涌出。高烧伴随着身体各项指标的异常,让看护工作变得更为艰难和琐碎。但大伙从不说脏、说苦、说累。所幸,在医院全力抢救、在15个兄弟的悉心照料下,并发症终于得到控制。贾一,再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两个月后,贾一仍然没有一丝苏醒的迹象。医生无奈地摇头说,没希望了。可15个兄弟依然不懈怠,不放弃,不抛弃。他们说,只要有一丝丝希望,也要把贾一从死神手里夺回来。“坚持下去,贾一一定会醒过来!”成了这个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唯一信念。大嫂高英以前学过按摩技术,每天,不管自己有多累,都坚持给贾一按摩,帮助他疏通筋脉,活动关节,且一边按摩,一边跟他讲说过往的趣事、乐事……
  100天,就快到了,但贾一还是没有醒过来的迹象。所有人的心都悬了起来。然而,就在大家感到异常沉重、绝望时,奇迹发生了。第101天,细心的高英看见,贾一的脚趾微微动了一下。跟着,他慢慢睁开眼睛,叹了一句“哎哟。”昏迷了100天的兄弟醒了,大伙留下了幸福、激动的泪水……在朋友们的精心照料下,贾一恢复的很快。
  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离、淡漠。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却让我们看到了一段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纯真友谊。
  生命,有时显得十分脆弱,病魔,可以恶意摧残无助的身心。但人世间无私博大的亲情、诚挚真切的友情,却是最温暖、最强大、最动人的源泉和力量。它们能创造出生命的奇迹,谱写出震撼人心的温馨华章。
  
  博爱是美德
  
  在美国的新奥尔良,人们都知道,这个城市最伟大的人是马格丽特。她是一个有着伟大品格的女性。
  当年,一场黄热病在新奥尔良疯狂蔓延,马格丽特的亲人全部丧生,她成了孤儿。她年纪不大就嫁人了,但是不久她的丈夫和惟一的孩子又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接连不断的厄运,给了马格丽特难以承受的人生重创,也让她开始思索人生的意义。面对命运,她想,她应该忘掉自己,把一切都放下,去帮助更困难的人,把自己奉献给高尚的事业。她没有文化,也没有特长,于是就到了女子孤儿收容所。她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将整个生命都投入到帮助照顾孤儿的工作当中。
  后来,为了有能力帮助更多的孤儿,她开了一家乳品面包店,每天推着面包车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马格丽特从来不穿新衣服,将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资助给收容所,一直到她70岁去世。
  她去世后,新奥尔良市政府根据广大市民的愿望,为这位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孤儿的女性竖立了纪念雕像,以表达这个城市对一个伟大女性的崇敬。
  无独有偶。在英国,有一个关于格莱斯顿的故事广为流传。格莱斯顿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长期担任英国财政大臣。在他所住的社区内,有一天,牧师去看望一位生病的清洁工。牧师问:“有其他人来看望过你吗?”
  “有的,格莱斯顿先生来过了。”
  牧师吃惊地问:“您与财政大臣是亲戚吗?”
  “不是,他每天走到我负责清洁的街道时都与我打招呼,当我生病不在的时候他就询问我的同伴,听说我生病了就来看望我,还给我带来了礼物。”
  这是一种高尚的美德――对一个没有任何关系的人保持一颗善良的关怀之心。
  美德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伟大的品格,当一个人勇于放弃个人的利益,勇于担当起社会责任时,他距离这种品格就越来越近了。
  
  莫名的牵挂
  
  周末,我和爱人在小城的公园闲逛。一人手推一轮椅也在公园散步。车上人穿得挺多,襄条挺大的白围巾,看不清面目。爱人坐在一旁的小石凳上,二时少了兴致,叹:15床也不知怎么样了。
  “还在医院里”,我脱口而出。爱人一愣神。她大概是想说:你怎么知道。
  我知道。父亲轻度中风住院,我和爱人天天在医院陪护。“15床”车祸,脑外伤,骑摩托车摔的,到医院时人事不省。父亲出院那天,“15床”刚入院。那天在医院的走廊上我遇到了一个客户,说“15床”是她舅。医生说“15床”危险期有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一个星期后,我拨通了客户的电话。她以为我是跟她谈业务上的事。我问她舅的情况。她稍一停顿,好像想起我们在医院相遇的事了,告诉了她舅的情况。我莫名地关注这事,谁知爱人把这事也一直放在心上。
  一天中午吃饭时,岳母接到“小王”的长途,异常兴奋:你家妞妞来了吧!
  岳母以前在南京她儿子家住的。 “小王”是安徽人,腿有疾,爱人也在南京打工。小王自己在小区租了一个小店面卖杂货。岳母常到小王店里买东西,聊天。小王的女儿叫妞妞,在安徽老家。妞妞七岁,小王常想妞妞。小王说,等今年开春打算把妞妞接到南京来读书。所有这些都是我在饭桌上听岳母讲话拼凑出来的。春至,岳母便打电话给她儿子,要他问一下小王家妞妞来南京没有。小王听说岳母提起妞妞的事,自是高兴,抱着电话不放。
  静听,我和爱人也都一时忘了吃饭,仿佛在和岳母一同分享她和小王的快乐。
  想起一首歌《牵手》: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这哪里只是情歌?
  想想也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牵挂的情感太多,除了有丢弃不了的爱情、亲情、友情之外,其实,每天也还有好多与自己看似无关的莫名牵挂。人的向善求真的本性不会泯灭,这种牵挂便会与你相伴,它会使生活更加丰富,也昭示人性更加完美。
  
  真爱不是怜悯与施舍
  
  每一次去文化市场的旧书市淘书,我都会经过一个略显偏僻的转角。在那个转角处摆摊的是一位年近6旬,身形枯瘦的老者。他所卖旧书的品种,要比附近那些书摊少许多。即便是这样,在不多的旧书中,还被一些过期的教辅读物占去大半。因此,老人的书摊前总是显得有些冷清。
  刚开始,老人的书摊惟一引起我注意的一点,就是摊前那一摞开本很大的旧书。其实,那一摞旧书只不过有五六本。因为每一本书都非常厚,看上去足有一米高。那些早已泛黄的纸页,很容易使我联想起那些古老的经书。
  于是,我俯下身去,颇为好奇地翻开其中的一本,里面竟是一些密密麻麻的、排列有序的针眼儿。
  此时,老人在一旁微笑着说:“这些都是盲文书,你需要吗?”
  哦,这时我才注意到在书的封面上,印有“中国盲文出版社”的字样。我摇了摇头走开了,心头还升起一种莫名的尴尬。
  那天中午,当我拎着一捆刚挑选的旧书从老人的摊前经过时,只见在他的摊前蹲着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他正在专心地翻阅着那一摞盲文书中的一本。他的肩上还背着一个大大的帆布包。
  因为好奇,我走到那个男孩的身前。而他好像一点都没有注意到我已经走到他的身边,仍认真地翻阅手中的书。这个时候,我才发现那个男孩原来是一名盲人。他用手轻轻地在那一排排针眼上触摸着,每翻过一个页码,他都会小心翼翼地将页码的折角抚平。那本陈旧的书,在他的手中显得十分珍贵。
  过了一会儿,男孩欣喜地抬起头来问道:“老伯伯,这本书卖多少钱呢?”
  老人笑道:“你要是喜欢,我就送给你吧。”
  那个男孩却摇了摇头说:“那不行,您猜我刚才在书里读到了什么呢?”我和老人都有点诧异地看着他。男孩将手指再一次放到刚才翻阅的耶张页码上,轻声读了起来:“当别人送给你一个温暖春天的时候,你就要努力使自己的生命焕发出绿意,作为爱的回报……”
  老人的脸上写满了赞许,尔后他干脆地说:“那你就给我留下两元钱。”
  男孩一边掏钱,一边跟老人道谢。然后,他弯腰捡起地上的那根用铝合金制作的盲杖,慢慢地走开了。
  接下来我跟老人的谈话,或许有点明知故问的意思:“老师傅,那么厚重的书,你为什么只卖给他两元钱呢?你就是拿去卖废纸,也不止两元呀。”
  老人听了,很认真地解释说:“那个孩子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我想他的心一定是明亮的。其实,我刚才是想免费送给他的,可是你也看到了吧,他需要的不仅仅是施舍,还有尊重。我真高兴,能送他一个‘春天’。”
  我被老人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
  是啊,在生活中,我们一点微不足道的付出,在那些需要它们的人心里,或许会变成一个温暖的春天,就让我们学会付出吧!同时,我们还要像那个双目失明的男孩一样学会感恩。当我们受到别人热情帮助的时候,无论得到的多与少,我们都要努力使自己的生命泛出绿意,作为爱的回报!
  
  家有痴妈
  
  每每整理家中的旧照片,总会泛起无限感慨!青春,在光影一闪中,有如制成的蝴蝶标本,仍是那样鲜艳夺目。但光影之外;青春是抓不住的,所谓岁月催人老。
  老照片中,父母堪为一对俊男美女,而且似一直保持这样,陪着我们成长。我和哥哥天真烂漫,依偎在父母身边,好似小草靠着大树,小鸡躲在母鸡的翅翼下,无忧无虑。在爸妈的爱里,我们长大了,追寻自己的幸福,然后有了自己的家,新的操心事占满了我们的空间,竟没有留意,华发已悄悄爬上父母双鬓。父母张开双臂拥抱我们的到来,挥挥双手送别我们离去,没有责怪没有抱怨,父母看来还是那样精神,依然是足以让我依傍的大树。一度我天真地以为,天荒地老,爸妈不老。然后突然间,父母似在一夜间衰老了!
  1998年病魔突然夺走了亲爱的爸爸。从此,妈一个人过。八十岁的妈走在人前仍光彩照人,一点也看不出这个岁数,甚至还有一位老绅士、她的圣约翰校友,送她鲜花,还约她喝咖啡。我们心目中的妈是一贯的坚强和自立,我们挺放心她。
  忽然间妈对我们生疏起来。最后,连大门锁都换了。我起初还以为妈是怕我们干涉她与那位老绅士来往。此时,热心的邻居向我们反映,有一对他们从没见过的陌生夫妻几乎天天进出妈独住的公寓。他们甚至有钥匙可以擅自进进出出。邻里多了个心眼――这就是老街坊的好处,所谓远亲不如近邻。我们虽觉委屈诧异,但基于对母亲的尊重,且这会触到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就不便多说。老妈向我们要户口簿,我们这才警惕。后来在里弄和邻居帮助下,总算赶走了这对来历不明的“亲戚”。现在想起,仍有后怕。
  原来,这对送上门来的不知哪门七大姑八大舅的“亲戚”看中老妈一人过,我们又都忙于工作,有意天天过来将她照顾得周全体贴。他们早有预谋,先挑拨我们与老妈的关系,到老妈已全力依赖他们,再逼老妈让他们报入户口……
  一位老邻居、退休精神病专家提醒我,老妈可能已患上老年痴呆症。我心一凉,“痴呆”与我妈,应该风马牛不相干。但经专家检定,妈确实患上了痴呆症!痴呆症是不可逆转的。可我坚信,可以延缓其发展。我们要接老妈一起住,自尊心极强的妈拒绝了。我们就搬过去与她住在一起。闲时我陪老妈聊我和哥哥儿时的事,对这一切,老妈记忆犹新。同时,每每有饭局聚会,只要是好朋友的私人聚会,我们必带上老妈。我认为这绝不是简单的让老妈饱饱口福,而是不让她一个人独留家中,有被冷落之感。更重要的是,如是每次出去,老妈会注意仪容仪态,自我振作。她会极力控制自己,应答正常,不失态。难怪朋友们都说,你妈一点不像有老年痴呆。就此,朋友们都习惯了,请我们夫妇必请老妈,老妈也自称自己为“老尾巴”。回想小时候;无论是妈去理发店还是去亲友家作客或逛街,总是带上我,我是出了名的妈妈的小尾巴,一直到谈恋爱,我才脱了“小尾巴”之名。失去了我这根小尾巴,妈妈有多寂寞!这么多年她是怎么过来的?当我重新回到妈妈身边,挽住她手臂将她带到东带到西时,妈妈已经老了。幸亏我醒悟得及时。我感觉到,当妈妈牢牢挽住我时,她是快乐的,富有安全感的。
  爱是很脆弱,很容易迷失的。我一直记住一个惨痛的事件。前香港大学校长的太太有老年痴呆症。他一直对她爱护有加,不离不弃。一次,他与她一起赴宴。在港大校门口,他让她等一下,他去找车,十分钟不到返回时,已不见了太太身影。就此太太如人间蒸发一样无声无息了。几个月后,有人在港大附近的半山草丛中,发现一具高度腐烂的女尸,留剩的碎布片证实是那位校长夫人当日穿的衣衫!想来她一下子不见了夫婿心里慌了,自说自话去找他,可能根本不记得返回的路。时值盛夏,大约中暑了,又无人发现,就此酿成悲剧。
  从此,我更不敢松开那紧攥老妈的手。为了妈,也为了我自己,我要牢牢抓住这份爱!

推荐访问:真情 人间
上一篇:[保健品,会吃才保健]保健牌保健品效果怎样
下一篇:【每个人都有两扇窗子等】 靠着窗子的人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