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对历史教师素质要求

来源:执业医师 发布时间:2020-09-25 点击:

  新课改对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

 ——谈谈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广东省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518054)

 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连建平

 摘要

  评价民主制度与专制制度孰优孰劣,人们都会百分之百地倒向前者,没有人会认为专制要比民主更好。但这样的评价是否绝对正确?为什么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会出现民主或专制这样不同的社会制度,其社会根源是什么?

 教师应该如何讲述战争?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战争?这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有不少教师在讲述战争的时候往往走入了误区,即过多地、片面地宣传了仇恨。

 课改后的高中历史课程处处充满着挑战,它不光是对学生思维水平、认识能力的挑战,更是对教师教育观念的一次全新的考验。

 关键词

  新课改 中学历史教师 素质

 高中的新课改于2004年启动到今天已经整整七年了,2007年教育部设立师范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到今天也已经四年过去了,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历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到底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这是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下面仅就《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维目标,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举几个典型例子谈几点体会。

 对民主制度与专制制度的认识

 评价民主制度与专制制度孰优孰劣,人们都会百分之百地倒向前者,没有人会认为专制要比民主更好。但这样的评价是否绝对正确?为什么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会出现民主或专制这样不同的社会制度,其社会根源是什么?这个问题却很少有人去问,更少有人去思考。

 岳麓版高中新教材必修一的第一单元概述了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第二单元又谈到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尤其是重点讲述了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学习之后学生普遍会认为古希腊的政治制度要比古代中国先进,因为在雅典时期就居然出现了民主制度!它比西方近代民主制的形成还要早两千多年呢。但事实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民主政治制度都没有延续长久,而古代中国的专制制度却延续了两千多年。应该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呢?

 一次公开课上,我在讲到希腊民主制度的根源时,将它与中国的专制制度作了一分析比较。希腊半岛多山少平原且平原狭小,有漫长的海岸线,多港湾,如此的地理环境造成其经济特点是农业不发达,航海商贸业相对发达。山地的阻隔导致了希腊城邦林立,小国寡民又使其政治上很难形成君主专制制度;而商贸业相对发达带来的影响,使人们在政治上更容易达成妥协,形成民主制度。地理环境造成的经济特点成为雅典民主制度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中国则不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这里平原广袤,适合农业发展,因此很早就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但频繁的洪水泛滥,北部草原游牧部落的南下侵扰等,都是分散的、个体的农耕文明所无法抵御的,只有专制集权的政府才可能迅速而有效地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治理洪水、抵御侵扰。所以,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有它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国土疆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将其类比于古代雅典。

 再者,历史上的专制统治不一定都黑暗,民主政治也不一定都光明。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中不乏明君,如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在他们的治理下,国家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思想文化也有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中华帝国鼎盛的局面。而就在大家都认可的雅典民主政治时期,却出现了以民主投票的形式宣判著名的思想家苏格拉底死刑的一幕。所以,评价社会制度的进步与否不能简单地以专制还是民主来作评价标准,对历史现象应该做具体分析,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价。专制制度与民主政治在不同时期出现在不同国家,都有它的历史必然性。应该说,在历史上它们都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战争的态度

  教师应该如何讲述战争?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战争?这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有不少教师在讲述战争的时候往往走入了误区,即过多地、片面地宣传了仇恨。而被仇恨的对象不光有战争的罪魁祸首,还有被胁迫参与战争的老百姓;他们片面地强调被侵略国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而忽略了战争发动国的人民也是战争受害者,也同样遭受了苦难。例如一谈抗日战争,大家就会提到“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中无辜受害的中国人民,而鲜有谈到广岛、长崎惨遭原子弹伤害的日本平民百姓的。这样宣传的负面效果是使一大批不懂历史的青少年盲目地仇外、排外,成为“愤青”。197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日本代表团的时候曾就这个问题说过“日本人民也是战争的受害者……现在我们必须揭开历史上新的一页。”这种“大爱”胸怀值得我们学习。

  基于此,我在上历史必修三《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这课时,做了这样一个设计,在介绍了中国两弹一星研制的成果后,紧接着打出一张幻灯片:“须知兵者是凶器”,下面写道:

 “但是,原子弹也好,氢弹也好,它们都是能毁灭人类、毁灭地球的残酷武器。从人类的根本利益来讲,我们绝不应该为拥有杀人武器而欢呼!

 武器是残酷的!战争是残酷的!而无辜的和平居民被战争吞噬的场面更是残酷的!!”

 然后我选了四张日本记者山端拍摄的照片:

 ①此张照片是核袭击前,山端路过广岛时拍的。山端:“这个女孩当时正在从这个简易的防空洞里走出来。我们的目光偶然相遇,我就拿起了相机拍了下来。自己当时还默默祝愿她可以在空袭中幸存下来。事后知道那里正是原子弹落下的中心区。”

 ②本图是日本记者山端达到了长崎后的第一张照片。他如此回忆,“我在这一片触目惊心的废墟之中时,一股股热风在我的脸庞边席卷而过。这种感觉,我至今也无法淡忘。”

 ③“死婴如同没有生气的洋娃娃一般被丢弃在路边。作为一个战地摄影记者,对于血腥的场面自己也已经是目睹多次。但是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我的双手无法抑制地颤抖。”

 ④“死亡和生存往往就是这样接近,这种距离往往让人感到窒息般的可怕。”

 然后,我打出一道思考题:“请思考,我们明明知道核武器能够毁灭人类、毁灭地球,为什么我们还要制造核武器?”

 在答案中我先引用了老子的一段话:“夫兵者,不祥之器。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然后打出参考答案:“我国研制核武器的目的是为了打破核威胁、核垄断,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因此在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新华社就播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指出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邓小平也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防地位。”

 在制作这节课的课件时,我刻意将核试验成功与核爆炸残酷后果的镜头放到一起,目的就是想端正学生对战争的认识,从而在学生心灵里唤起对和平的认同与追求。

 对民族独立模式的评价

 可以说,课改后的高中历史课程处处充满着挑战,它不光是对学生思维水平、认知能力的挑战,更是对教师教育观念的一次全新的考验。例如:传统教育历来倡导讲授殖民地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时,应把握“要刚强,要反抗,要宁死不屈斗争到底”的精神实质。在相关的学习内容中,学生通常会得到这样的认识,即暴力反抗是争取民族独立的唯一有效途径。可是,高中历史新教科书选修四,在“亚洲觉醒的先驱”这个单元中,却展现了争取民族独立的三种不同典型。一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武装斗争典型;二是《圣雄甘地》——非暴力抵抗典型;三是《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社会改革典型。三个典型都体现了“刚强”“反抗”的精神实质,但民族独立的途径却不尽相同,尤其是甘地的“非暴力抵抗”令以往的思维定式受到了挑战。应该怎样理解这个问题呢?我认为,武装斗争也好,非暴力抵抗也好,其实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因为它们都是根据自身的国情而采取的一种斗争形式而已,从动机与结果来看,他们的做法都是值得肯定的。

 上《圣雄甘地》这节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扩展他们分析问题的视野,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道材料思考题:

 材料一 人必须有勇气接受多次打击,表明自己虽不还手但绝不退缩,以唤起人的本性,使对方减少恨意,起尊敬之心。

  ——甘地

 材料二 周谚有云:“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夫以智御智,如用石压草,草必罅生。以暴禁暴,如用石击石,石必两碎……。

  ——《东周列国》

 材料三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问题:甘地的思想竟与中国古人的观点相通!你对这点有何看法呢?

 这三段材料给学生开辟了一条新的与以往不同的思路,经思考和讨论后,他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一个同学做了如下回答:

 “我认为甘地的非暴力并不是软弱,而是刚强,是柔中含刚,是以柔克刚。是相信用自己的柔弱可以战胜殖民者的残暴。”

 显然,学生没有囿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对甘地进行一番批判,而是用积极的心态客观地评价了他的做法,这真让人感到高兴!我想,经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在今后面对所有的社会问题时都会充满自信,因为他们学会用自己的脑子思考问题并作出正确判断了。

 对同理心的培养

 所谓同理心就是“你有能力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体会他们的感受,站在他们的立场设想,用他们的眼光和思维来看事情。”它与怜悯心、同情心不同。怜悯心、同情心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对被关注对象表达的一种感情,而同理心则是站在被关注对象的立场上去感同身受。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一种爱的教育,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同理心。否则,这个世界将会变得非常冷漠!

 几年前一篇名为《学生为何拒绝感动》的文章中谈到这么一件事,某中学曾请著名作家、北大的曹教授给师生作报告,曹教授在报告中谈到了一个重要的主题:学会感动。他说,我们应对苦难抱有感恩之心,情感是健全人格的基本元素。为了说明主题、感染学生,曹教授讲了不少感人事例,还结合自身实际,讲到自己在农村的艰难经历。曹教授的演讲丝丝入扣,震撼心灵,甚至坐在台上、一向严厉的校长也不时用纸巾揩拭泪水。

 可是,文章的作者事后在向学生了解听报告的反映时,发现竟没有一个学生当时在认真听报告,甚至有的回答更绝:“听什么报告呀,我一直低头写作业,那么多作业。”作者以为这或许是个别现象,便问:“写作业的学生多吗?”那个学生回答说:“多着呢,有几个在认真听哪?”作者仍未放弃,继续追问,遗憾的是没有一位学生说听了报告很受感动。

 “问题出在哪?”作者问,“为什么现在的学生都选择冷漠、拒绝感动呢?”

 其实,问题出在学生身上,而根子还是要从我们的教育上去找。反思我们的应试教育体制,真是只有分数,不见活人!难怪被称作是“目中无人”的教育。有人开玩笑:现在是幼儿园学小学的课程,小学学初中课程,初中学高中课程,高中学大学课程,大学再学幼儿园怎么去做人。

  “一个冷漠的社会是多么可怕!”作者写道,“我们的教育已确实要关注人本身了!”

  上面这个例子可能比较极端,但我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确实是迫切地需要提到日程上来了。而这个教育首先要从师范教育抓起,教育者应该是首先接受教育的人。

 新课改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为了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公民素质、道德修养,提高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我们的师范教育也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个大目标,培养更多合格的教师,为我们的教育改革做出更大的贡献!

  引自[英]韩素音:《周恩来与他的世纪1898——1998》,中央文献出版社。

  这里对同理心的解释采用了美国布莱恩·魏斯医生的观点。见其著作《轮回 前世今生来生缘》,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① ②

 ③ ④

推荐访问:2020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新课改 素质 教师
上一篇:高中生学生预备党员转正申请报告
下一篇:小学教师实习报告例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