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仿真卷01-2021年高考历史模拟考场仿真演练卷(解析版)

来源:安全师 发布时间:2021-05-12 点击:

  绝密 ★ 启用前 2021 年高考历史模拟考场仿真演练卷 第一模拟 本试卷共 23 题(含选考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2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贵族更加重视青铜器对维护自身地位的作用,往往在青铜礼器上铭铸长篇文字,颂扬先祖、家族、自己的权位、恩宠和功绩,企求垂之永久。这一现象 A.提高了青铜铸造技艺 B.使金文成为官方文字 C.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 D.缘于宗法分封制推行 【答案】D 【详解】

 西周贵族在青铜器上铭铸文字,颂扬先祖、家族、自己的权位、恩宠和功绩,以维护自身的血缘世袭特权地位,故选 D;材料与提高了青铜铸造技艺无关,排除 A;B、C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

 2.春秋后期,劳动人民由于生活所迫,进入贵族禁地从事山泽资源开发,贵族诬其为“盗贼”并出兵镇压;镇压无效后,改用征税的办法;战国初期,各诸侯国主动开放禁地,推行征税制度,美其名曰“赐民”。这种转变反映了 A.贫富差距激化了社会矛盾 B.土地私有化促进社会发展 C.税制改革引发井田制瓦解 D.阶级斗争推动了社会转型 【答案】D 【详解】

 据材料可知,春秋后期,劳动人民由于生活所迫,进入贵族禁地从事山泽资源开发,贵族诬其为“盗贼”并出兵镇压;镇压无效后,改用征税的办法;战国初期,各诸侯国主动开放禁地,推行征税制度,这些措施促

  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D 正确;材料体现的“劳动人民与贵族的矛盾”推动了社会转型,而不是贫富差距,A 错误;材料未涉及社会发展信息,B 错误;阶级斗争导致井田制瓦解,而不是税制改革,C 错误。

 3.东晋、南朝时期,大量南迁士人,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和地区。政府推行了设置侨州郡的政策,于是在南方出现了大批北方的州郡名,只是加上一个“南”字。如在京口设立南徐州,在江乘设立南琅琊郡与南临沂县。这一政策 A.反映了对国家统一的愿望 B.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缓和了东晋以来的民族矛盾 【答案】A 【详解】

 东晋、南朝时期,北民南迁,政府推行了设置侨州郡的政策,加强对南方地区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故选 A;设置侨州郡的政策,南方郡县名称加“南”字,与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无关,排除 B;南方郡县名称加“南”字,无法体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C;政府推行设置侨州郡的政策,与缓和民族矛盾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D。

 【点睛】

 4.元代儒家知识分子在学术义理探研和个体工夫涵养的兴趣之外,在重建社会政治和礼法秩序的经世实践中,突破"致君尧舜"的精英视界,主动寻求与社会中下层的互动及与基层乡村社会的联结。这表明此时期的儒学 A.抛弃了复古主义的理想追求 B.存在民间化和大众化的趋向 C.对市民阶层的利益有所反映 D.重构了崭新的基层治理体系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元代儒学知识分子“主动寻求与社会中下层的互动及与基层乡村社会的联结”,这是儒学民间化、大众化的具体体现,故 B 项正确;“抛弃了复古主义的理想追求”的说法无法从材料体现,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市民阶层的利益有所反映”,故 C 项错误;“重构了崭新的基层治理体系”的说法过于绝对,故 D 项错误。

 5.明清时期统治者构建了严格规范的“圣谕宣讲”制度,以儒家正统观念为核心,以皇帝颁发的“圣谕”为内容,在乡里定期对所有民众进行宣读与讲解。“圣谕”的内容也由明初的六条扩展到清代的十六条并有详细的解读。这一现象反映了统治者 A.重视基层治理 B.开始独尊儒术

  C.注重政令传达 D.压制宗族自治 【答案】A 【详解】

 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统治者构建了以儒家正统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圣谕宣讲”制度,并不断丰富其内容并重视在乡里宣讲,这说明了国家对基层治理的重视,强化对基层民众的教化,故选 A;汉武帝时期开始独尊儒术,故 B 错误, 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圣谕”、乡约在基层宣讲,而不是政令的传达,故排除 C;材料无法体现统治者对于宗族自治的态度,故排除 D。

 6.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法国人以“中国虽与英夷息兵通商,为和好究不足恃”为由,建议清政府“必须自为防备,方无后患,庶有事可资辅助”,并要求互派公使;同时建议清政府“派官赴伊国,学习修船铸炮水战兵法,万一将来英夷再有滋事,不难制胜”,均被清政府一口回绝。这表明 A.清廷对外依然昏聩懵懂 B.英法矛盾尖锐不可调和 C.法国企图干预中国内政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法国人以‘中国虽与英夷息兵通商,为和好究不足恃’为由,建议清政府‘必须自为防备,方无后患,庶有事可资辅助’,并要求互派公使;同时建议清政府‘派官赴伊国,学习修船铸炮水战兵法,万一将来英夷再有滋事,不难制胜’,均被清政府一口回绝”,可得出,法国的建议虽然出自自身利益需要,但也道出了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对此清政府断然拒绝,说明清廷对外依然昏聩懵懂,故 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英法矛盾尖锐不可调和”,故 B 项错误;“法国企图干预中国内政”与材料主旨不符,故 C 项错误;当时清政府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观念”中,故 D 项错误。

 7.1866 年,奕诉建议在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随即获得清廷批准。虽然待遇优厚,最后报名应考者还是寥寥无几,参加考试的仅有 72 人,最后勉强录取 30 名,翌年因学习不合格者被淘汰 20 名。据此可知,洋务运动 A.得益于清廷全力支持 B.缺乏广泛社会基础 C.受制于中体西用理论 D.注重规范考试制度 【答案】B 【详解】

 洋务运动开设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虽然待遇优厚,但报名应考的寥寥无几,说明洋务运动没有得到国人的广泛响应,缺乏广泛社会基础,故选 B;清廷批准在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并不能说明清廷全力支持洋务运动,且 A 项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与中体西用理论无关,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

  规范考试制度的信息,排除 D。

 【点睛】

 8.据胡适(1891—1962)回忆,他在上海澄衷学堂读书时:“有一次的作文题目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试申其意’。这种题目自然不是我们十几岁小孩子能发挥的,但做‘物竞天择’的文章,都可以代表那个时代的风气”。这反映出“那个时代” A.维新变法运动正在兴起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C.救亡图存已成社会共识 D.开始对传统心态提出挑战 【答案】C 【详解】

 材料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进化论思想,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爱国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纷纷著书立说,积极宣传和介绍进化论思想,以唤醒国人。他们把进化论当作改造社会的利器,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 C 正确;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 1898 年,与材料中“胡适(1891—1962)”“我们十几岁”(应在 1901—1910 年间)的时间不符,故排除 A;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 B;成书于1842 年的《海国图志》,魏源在此书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D 项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 D。

 9.在 1952、1953 年,大批高校和中专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工业建设的最前线,一些理工科大学生,甚至提前一年毕业分配。1953 年暑期高校毕业生分配的基本方针是:集中使用,重点配备。这反映出当时 A.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B.正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计划经济已初具规模 D.大跃进运动提高毕业生工作积极性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在 1952、1953 年,大批高校和中专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1953 年”“集中使用,重点配备”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我国于 1953-1957 年期间进行一五计划,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大批高校和中专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工业建设的最前线,因此材料内容反映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A 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于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建立,不符合材料时间,B 项错误;计划经济已初具规模是在 1956 年后,不符合题意,C 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发生于 1958 年,不符合题意,D 项错误。

 10.改革开放前,出口贸易由国家指定的贸易公司经营。1979 年后,国家对出口商品进行分类经营。一类商品由国家专业贸易公司统一经营,二类商品由国家、地方交叉经营,三类商品全部由地方经营。这种方法

  A.开启了与世界市场的联系 B.旨在完善我国的经济结构 C.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D.克服了我国产销矛盾问题 【答案】C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 1979 年中国的出口贸易不再是国家指定的贸易公司经营,出现了多种经营方式,说明的是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C 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日益加强,A 排除;BD 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C。

 11.研究发现,古代雅典的经济支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工商业在整个城邦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甚小;约五分之四的公民拥有土地,从事工商业者多是住在雅典的外邦人。据此可知,古代雅典(

  )

 A.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工商业阶层力量薄弱 C.外邦人掌控了城邦政治 D.民主政治的发展滞后 【答案】B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古代雅典工商业经济比重小和从事工商业者多为外邦人,这可以说明雅典工商业阶层的力量薄弱,故 B 项正确;工商业经济比重小和从事工商业者多为外邦人不能说明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城邦政治的核心是公民,不是外邦人,C 项错误;民主政治发展滞后不符合史实,D 项错误。

 【点睛】

 12.对于 16 世纪西欧“价格革命”发生的原因,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往往侧重于美洲进口金银的影响。但后来有学者认为,更要考虑欧洲由农本向重商的转变,商品经济的发达才是“价格革命”的深刻根源。近年又有学者从气候、人口增长、粮食供应等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因素对“价格革命”产生了催化剂作用。据此可知,对“价格革命”发生原因的认识 A.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B.不同视角的研究有利于史学发展 C.史学研究不必拘泥于传统观点 D.随着研究视角的拓展而趋于全面 【答案】D 【详解】

 关于“价格革命”发生的原因,由美洲进口金银的影响到后来的欧洲由农本向重商转变的影响和气候、人口增长、粮食供应等因素的推动。这说明对“价格革命”发生原因的认识在随着研究视角的拓展而趋于全面,故 D正确;后期学者研究未必比传统观点可信,故 A错误;不同视角的研究有利于史学发展、史学研究不必拘泥于传统观点,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 BC 错误。

 13.《共产党宣言》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

  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这一论断主要揭示了 A.资产阶级的阶级本质 B.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C.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D.法律形成的主观因素 【答案】B 【详解】

 “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说明法律的阶级性,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说明经济基础是法律的决定因素。这一论断符合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故选 B;材料主要说明法律的本质,排除 A、C;材料反映经济基础是法律的决定因素,强调的是客观原因,排除 D。

 【点睛】

 14.1928 年,苏联粮食产量已接近战前最高水平,达 7330 万吨;但是到 1932 年时,尽管耕地面积较 1913年增加了 3000 万公顷,但粮食产量反而降为 6987 万吨。直到 50 年代初期,粮食产量一直没有多大变化。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经济危机影响苏联农业 B.赫鲁晓夫农业改革违背经济规律 C.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影响 D.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1921---1928 年苏俄(联)实行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1929 年始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牺牲农民的切身利益是苏联农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故选 D;1929---1933 年“经济危机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未影响苏联农业”A 说法不符合史实;赫鲁晓夫执政始于 50 年代后期,故 B 项与材料不符;苏联农业发展缓慢主要是政策原因,C 违背史实。

 15.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1979-1990 年),英国政府将多家大型国企私有化,并大力减税以刺激经济活动,使英国经济进入一段久违的良好发展期。这一时期英国政府的做法 A.贯彻凯恩斯主义关于国家干预的理论 B.适应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社会发展需要 C.追求市场主导和政府调节之间的平衡 D.有助于推动西欧国家福利制度的变革 【答案】C

  【详解】

 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英国政府的做法体现了国家逐渐较少对经济的干预,追求市场主导和政府调节之间的平衡,故选 C;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的做法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排除 A;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知识经济,排除 B;材料无法体现英国的做法对西欧其他国家的影响,排除 D。

 【点睛】

 16.如表是不同时期世界主要国家 GDP 排名表,这反映出 1950 年 1997 年 2017 年 排名 国家和经济体 GDP(亿美元)

 排名 国家和经济体 GDP(亿美元)

 排名 国家和经济体 GDP(亿美元)

 1 美国 14599.16 1 美国 85775.5 1 美国 195558.74 2 苏联 5102.43 2 日本 44147.3 2 中国 131735.85 6 法...

推荐访问:考场 仿真 年高
上一篇:营销不是拍脑袋
下一篇:5课6课生字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