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8)

来源:建筑师 发布时间:2021-06-20 点击:

 《小石潭记》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理解文章为何前乐后忧,而感情并不矛盾。

 2.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立足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所处的环境,正确看待作者当时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齐背,本文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从虎吃掉驴这一角度,来理解本文的寓意是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还学过他的《江雪》同学们齐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我们刚学过杜甫的诗《春望》同学们齐背,这句中的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的永州八记,也是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2、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 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

 宪宗元和十四年(819 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 50 岁。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组织对话)“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个人?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

 3、写作背景 作者曾被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司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柳宗元生活在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唐顺宗时,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执政,他们在政治上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当时柳宗元 33 岁,任礼部员外郎,也积极参与了这一革新运动。但是在保守势力的疯狂反扑下,顺宗退位。宪宗即位后,对革新派进行了残酷的迫害,革新派人物相继遭到残杀和贬谪。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这时,柳宗元政治地位下降,又身居荒僻落后的地区,心中愤懑难平,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小石潭记》正是通过精细、生动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自己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二、检查预习(小黑板显示或听写注音)

 1、文言字词注音:

 卷石(quán)

 参差(cēn cī)

 寂寥(liáo)

 摇缀(zhuì)

 隶(lì)

 悄怆(qiǎo chuàng)

 俶尔(chù)

 佁然(yǐ)

 嵁(kān)

 翕忽(xī)

 幽邃(suì)

 坻(chí)

 2、明确本文学习目标 3、文言词语积累(教师写词和意思,学生听写例句)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判断“若”“似”“如”三个词的用法,它们都可以用来打比方,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方。试辨析下面哪些是,哪些不是。

 闻水声,如鸣珮环 皆若空游无所依 似与游者相乐 天涯若比邻 4、学生试读、领读、齐读课文 三、初步理解课文 (一)指名学生翻译讲解课文,教师根据参考书作适当补充。

 (二)小结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⑤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四、听录音朗读两-三遍,学生跟着节奏朗读 五、布置作业 背诵且默写全文 板书: 小石潭记 游览顺序: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究 (一)探究第一段 1.齐读

 2、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3、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板书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4、全班齐读第一段。

 (二)探究第二段 1、齐读 2、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3、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4、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板书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5、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探究第三段 1、齐读 2、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3、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板书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4、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探讨第四段 1、齐读

 2、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3、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板书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五)第五段: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归纳小结: 1、小黑板显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2、教师讲述写作特点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3、教师小结:文中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4、课后研讨与练习提示 四、拓展延伸 1、《小石潭记》把一代失意的文人地心态显现了出来。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大家可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请同学们课下搜集相关的作家作品,组成一幅历史画廊,凝成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2、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和郦道元的《水经注》被誉为我国古代游记文学的“双璧”,你知道他们的作品之间有什麽不同吗? 师生共同复习郦道元的《三峡》。师生讨论后,教师明确: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为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推荐访问:小石
上一篇: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五机械效率培优训练新版苏科版
下一篇:XX市“数字环保”系统总体规划书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