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实施主要困难与对策,影响

来源:建筑师 发布时间:2020-10-26 点击:

 新会计准则实施的主要困难与对策_影响

 论文导读::新会计准则体系包括 1 项基本准则、38 项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并且已对我国企业产生了重大影响。有效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对策。论文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影响,对策

 新会计准则体系包括 1 项基本准则、38 项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在 38 项具体准则中,包括 22 项新推出的准则,极大丰富了原有的会计准则体系。在联合国国际会计标准专家工作组第 22 届会议上,财政部副部长王军称这套新会计准则体系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能够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无疑是一场会计革命,并且已对我国企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1 新会计准则的显著特点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适应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新会计准则具有两大显著特点。

 1.1 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趋同是大的方向,是大势所趋。在市场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走向趋同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发展方向。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把我国会计工作以及会计准则向前推进了—大步,而且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关系日益协调。在内容体系方面,新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一致;在基本准则、会计要素计量和会计政策选择等方面,新会计准则体系做了大胆的借鉴。其中,新会计准则体系在会计要素计量方面的一大亮点就是公允价值的重新引入,实

 现了我国会计准则的新突破。

 1.2 新会计准则的“中国特色” 趋同不是相同,借鉴不等于照搬照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执业环境以及社会公众的认识程度等不同,决定了我们在国际趋同的同时,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研究制定中国会计准则,使之既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又能保持中国特色。新会计准则在关联方交易及其交易的披露、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部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上以及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保持了中国特色。新会计准则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但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2 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 新会计准则主要在存货计价、会计计量方法、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债务重组、企业合并报表会计处理方法和编制理论等方面进行了重要的改革。

 2.1 存货计价管理办法的改变 新会计准则对存货发出的计价影响,取消原先采用的“后进先出法”,一律采用“先进先出法”。因为“后进先出法”不具有普遍性,或不能真实反映存货的流转情况,造成存货的实物流转与成本流转相互脱节。“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都是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方法。这里的发出,实质上是指存货成本的流转。所谓“先进先出法”,则是采用最早购入存货的价格,而“后进先出法”,即企业在核算发出存货成本时,

 采用的是最近购入存货的价格, 2.2 谨慎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 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都比较侧重于公允价值的应用,以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一般为市价)。公允价值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交易双方的意愿,体现了公平交易的原则。我国曾在 1998 年颁布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债务重组”等会计准则中最早引入公允价值,后因实际操作中出现很多公司滥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情况,结果在 2001 年修订后的会计准则中被取消。新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等会计准则中又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但新会计准则在实际运用公允价值时,还是做了较为谨慎的限定,只有在满足相关的条件时,才能采用公允价值。

 2.3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变革 众所周知,在企业盈利上升时,多计减值准备;而盈利下滑时,再将减值准备冲回,这是企业调节会计盈利的手段之一。其主要手段就是在盈利较大的年度,大幅度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增加当年费用,减少当年利润,待来年度盈利下降时再运用转回手段增加利润。过去,我国一些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准备甚至超过了当期净利润。但会计准则变动后,上市公司不能冲回上述准备,今后其他公司也不能这样做了。按照新会计准则,“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从 2007 年开始计提后不能冲回,

 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

 2.4 债务重组会计处理严谨务实 原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债权人的让步,即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或所转让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债务人应当直接将其确认为资本公积,而不作为债务重组收益。新会计准则规定影响,对于债权人的让步,应当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计人当期损益。如果是以转让非现金资产的方式进行债务重组的,则债务重组收益要以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来确定的。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

 2.5 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 合并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理论已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但是,按照破产程序,已宣告被清理整顿的子公司;已宣告破产的子公司;非持续经营的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母公司不再控制的子公司;联合控制主体和其他非持续经营的或母公司不能控制的被投资单位不应纳入合并范围。

 3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企业产生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推动了我国会计事业的加速发展,并且已对我国企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3.1 存货计价管理变化,影响了部分行业和企业的利润计算 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对当期利润的影响,体现在存货的价格波动

 上,当存货价格处于上升趋势时,采用先进先出法,会降低当期成本费用,使当期利润增加;若采用后进先出法,会增加当期成本费用,使当期利润减少。相反,当存货价格处于下降趋势时,采用先进先出法,会减少当期利润;采用后进先出法,会增加当期利润。可见,企业可以利用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任意调节当期利润水平。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发出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使企业的存货流转得以真实地反映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所有企业的当期存货费用,都以客观的历史成本反映,加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消除了人为调节因素。

 3.2 公允价值的应用,给企业利润调节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公允价值的计量,增加了企业的利润。例如,上市公司的短期股票投资直接采用公允价值即市价计量影响,放弃原先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这给企业增加当期利润;非货币资产交换中引入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也增加了当期利润。由此可见,公允价值计量,扩大了企业利润操纵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仍然可能运用手段来对企业业绩进行操纵。同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后,拥有较多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的业绩受到该物业市场价格变化的影响,增加了企业业绩的不稳定性。

 3.3 资产减值冲回被叫停,堵住了通过减值准备计提来调节利润的漏洞 按照新会计准则,“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从 2007 年开始,计提后不能冲回,

 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一些以前年度通过计提跌价准备来操纵利润的企业,以及迫切需要通过转回跌价准备来增加利润的企业,在新旧准则交替的 2006 年转回部分资产减值准备。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空间将变得越来越小,利用计提手法调节利润越来越难,只能通过加强企业经营和管理的途径去提高企业的业绩。

 3.4 债务重组的新规定,有利于那些无力清偿债务的上市公司提高其每股收益 原会计准则规定,债务重组中产生的债务重组收益,不再计入当期损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这对利用债务重组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起到了强有力的遏制效果。新会计准则规定,由于债权人让步,债务人获得的利益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进入利润表。这样,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豁免影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从而极大地提高每股收益,甚至可能出现每股收益提高数倍以上的情形。新准则的这一改变,会使债务重组浪潮再现市场,利用债务重组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重演。因此,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仍需通过相关的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债务重组行为。

 3.5 合并报表基本理论的变化,使合并报表真实反映公司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新的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人合并范围,这一变革使得母公司必须承担所有者权益为负的公司的债务,并会使一些隐藏的或有债务

 显现。凡是母公司所能控制的子公司都要纳入合并报表范围,而不以股权比例作为衡量标准。这一变革有效防止一些企业利用分离若干子公司,缩小持股比例,将经营状况不好的业务从合并范围中剔除,从而粉饰企业集团整体业绩。新会计准则使企业无法随意调节合并范围,调节利润,使合并财务报表真实反映由母公司和所有子公司构成的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4 实施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困难和障碍 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四年之后,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企业未执行或有选择地执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受旧体制制约、落后会计理念和会计发展周期的因素尤为突出,致使全面执行新会计准则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障碍。

推荐访问:会计准则 对策 困难
上一篇:华德福幼儿教育课程观及其启示,幼儿教育论文
下一篇:优秀驾驶员事迹材料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