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论文论文完整版

来源:证券从业 发布时间:2020-11-21 点击:

 弘扬孝德文化,构建和谐孝感

 摘要:孝德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董永与七仙女,十大孝子,孝文化品牌,孝道缺失 关键词:孝道,和谐社会,孝文化品牌,时代内涵

  一 :孝道

 作为中华民族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孝道是中华民族人伦道德的基础,是先辈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行为,其主要含义是:子女不违背父母、长辈的心意,尽心奉养父母,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它是对父母权威的肯定,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视道德伦理,体恤天下为人父母之心怀,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父母在世时子女要孝顺,父母亡故后子女要常思念父母的养育恩德,对子女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子女出生时父母日夜守护,任劳任怨,子女懂事后对父母要“晨昏定省”,将心比心,体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有“天下无不是父母”的感叹。

 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对孝的观念的极度重视。

 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孝的观念不只是孝顺父母而已,孝顺父母只是孝道的开始。作为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历代儒学之士都大力宣扬“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这样,“孝”就由道德范畴扩展到了政治范畴。《大学》载:“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统治者利用孝道来教化百姓,就是修其身的过程。向广大民众宣扬孝行,希望以此影响人们,以齐其家,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阶级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业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防灾救灾。个体农民也从中得到实惠,使天下太平。

  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现处于结构转型当中,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加速了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同时促使了大量独生子女的出现。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随着生存压力的增大,传统观念中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使今天有孝心的子女也难以照办。孝道的缺失将会引起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面临前所未有的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关系社会的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的兴盛繁荣。

 二:孝道与和谐社会

 自 2004 年 9 月 19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以来,“和谐社会”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战略任务,“和谐”的理念成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旨在建立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家庭是社会上最基本的单元,家庭稳定则社会和谐,家庭混乱则社会动荡。而孝道是人际之间伦理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规范,它在调节家庭、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孝源于自身和谐,“和”是孔子思

 想的核心,不论是自然界、社会上,相互和谐,便可稳定、安乐、发展、向前。只要每个人遵从孝道,都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把各种事情都做好,把各种关系都处好,则家庭和睦、家人友爱,则生产发展、社会安宁。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孝悌的话,这种人不会做出犯上的事,更不会在社会上作乱。接着又说:一个君子应努力做到为人最根本的事,为了这种根本,各种良好的社会道德因素就会生出来,社会就会趋于稳定和谐。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是仁,而孝正是仁的根本。这就体现出孝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古代的孝道,是奴隶制度及封建制度一切道德的根本。它是中国古代宗法制的基础,虽然明显地表现出宗法等级制的亲疏原则,但它体现出子女对父母的爱,在中国历史上起到过积极的作用,时至今日,仍有其时代价值。

 近些年来,对老人情感冷漠、争夺老人财产、虐待遗弃老人、干涉和侵犯老人合法权益等孝道缺失现象屡见不鲜,造成一些老年人晚景凄凉。据报刊公布,我国现在有三亿七千多万个家庭。家庭主要现状是尊老不足,而爱幼有余。普遍的情况是,6 个大人爱着一个小皇帝或小公主,甚至爱过了头,成为溺爱。同时,两个年轻人要照管 4 个老人,敬老总是力不从心,孝道观念逐渐淡化。次外,部分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老年人空巢现象逐渐成了社会问题。因为孤独、疾病、受虐待等原因,老年人自杀事件屡有发生。最严重的是在农村,往往吃的最差的是老人,穿的最破的是老人,小、矮偏、旧房里住的是老人,在田里干活、照看孙子一辈子的人还是老人。

  孝道缺失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首先,老人得不到子女的赡养,生存没有保障,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其次,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容易激起权益被侵犯者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再次,“家国一体”使家庭的孝道缺失最终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影响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顺利进行。

  孝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是人的行为规范和做人处世的准则,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规范。弘扬孝道,对于建设和谐社会而言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我们始终都要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好。

 三:孝 感

 在中国,有一个城市,以孝命名,只有一个;在中国,有一个城市的文化,以孝义为取向,只有一个,这就是我的家乡湖北省孝感市。孝感,是中国孝文化的代表地,是中华孝文化演绎的集中地。

 史料记载,公元 454 年,南朝宋孝武帝刘骏有感于当时安陆县东部一带孝风昌行,孝子甚多,遂在此地单独建县,取名“孝昌”。后唐同光年间,为避皇帝讳,遂根据董永卖身葬父等孝子感天动地的故事,改“孝昌”为“孝感”,孝感因此而得名,并沿用至今。

  1000 多年来,在孝感这块土地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孝子。仅明清县志记载,孝感有名有姓的孝子就多达 493 名,民间无名孝子更是不可胜数。

  元代郭居敬辑录的中华《二十四孝》中,汉代“卖身葬父”的董永、“扇枕温衾”的黄香和三国“哭竹生笋”的孟宗,这三大孝子均出自孝感。他们孝行感天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中国孝文化的典范。而在这其中,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天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流传甚广。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原孝感地名)下遇一名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千百年间,董永卖身葬父的感人故事,和与七仙女的爱情传说,经民间艺人加工创作,

 衍化成一个凄美的神话故事,后来根据黄梅戏改拍成的电影——《天仙配》更是将这个故事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它所承载的孝感孝文化,从此有了一个大众传承、源远流长的表现形式。其实,孝感的孝文化,总是难离孝行感天动地的董永。它凝聚着人们世世代代的希望与理想,董永孝行感天,他有了美好的回报,天上的仙女下凡与他结为恩爱夫妻,即使天条难违,七仙女重返天庭,也在每年七夕与他在鹊桥相会。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孝感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针政策,将以“孝”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先进的时代精神有机地融合起来,弘扬孝文化,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稳步向前。在孝道的熏陶下,孝感的孝道文化不断弘扬,当代孝子层出不穷。

 2003 年,湖北省首届“荆楚十大敬老好儿女”评选中,孝感有两位孝子当选。其中,孝昌县刘青枝,全省得票第一,她以一个弱女子的身份赡养了娘家、婆家 8 位老人的感人事迹,通过媒体宣传成为人们的学习榜样。

  孝感企业家余汉江,多年来热心于福利院和公益事业,出资 500 多万办起了村福利院,把近百位老人接到这里,照顾他们的生活,把爱心奉献给了这些孤寡老人。2003 年他被评为全国爱心捐助先进个人,2006 年被全国老龄委等 5 部委联合评为“中华孝亲敬老十大楷模”之一。

 四:“弘扬孝德文化,建设和谐孝感”的经验借鉴

 部门、高校对孝文化资源的深入研究

 孝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孝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依托文化宣传部门和相关高校、党校研究机构,相继成立了湖北省孝文化研究会、湖北省孝文化研究基地等组织,举办全市、全省、全国性的孝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新闻媒体、学术期刊、高校网站上,开展孝文化及其在当代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大讨论,对传统孝义进行现代阐述,充分挖掘孝文化的内涵:对父母孝敬、对邻里和睦、对社会诚信、对老幼慈爱、对弱者关怀、对国家忠诚等,使之适宜当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湖北省孝文化研究会是国内成立最早的、注册的以中华孝文化研究和产业开发为宗旨的省级以上学术团体,其办公地点设在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湖北省孝文化研究会拥有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台湾、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和知名学者三百多名。湖北省孝文化研究会和湖北职院在弘扬中华孝文化、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进程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来,湖北省孝文化研究会举办了九届以孝文化研究为主题的全省、全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其中有“中华孝文化研讨会”、“孝文化、女娲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研讨会”、“海峡两岸孝文化研讨会”、“中华孝文化名城国际研讨会”、“中华孝文化文学专著《孟宗的故事》作品研讨会”、“中华孝文化文学专著《补碗》作品研讨会”、“中华孝文化文学专著《无敌孝子剑》作品研讨会”、“台湾香港大陆孝文化座谈会”、“香港大陆儒学与孝文化座谈会”;推出了一大批中华孝文化研究理论专著、中华孝文化文学专著、中华孝文化通俗读物、孝文化产品,协同湖北职院等单位创作并出版了《千古孝子黄香》、《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孝子贤臣黄香》、《孟宗的故事》、《中华孝文化研究》、《二十四孝图解》、《补碗》、《无敌孝子剑》、《苍歌》等一批湖北省文艺创作重点工程。这些文艺创作重点工程的完成,为湖北省孝道教育增添了新的载体和媒介,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湖北职院依据地方特色和高校实际情况,提出“弘扬传统孝道,构建和谐校园”,把孝文化融入到大学的育人环境当中,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湖北职院在校内组织了以“孝文化”为主题的读书教育活动,鼓励广大学生积极阅读《千古孝子黄香》、《孝子贤臣黄香》、《孟宗的故事》、《二十四孝图解》、《中国人性分析报告》、《孝感孝子》、《中华孝文化研究》、《补碗》、《无敌孝子剑》、《苍歌》

 等书籍,让在孝感学习、生活的大学生们,认识孝乡,了解孝俗,欣赏孝艺,走近孝子,真切感知孝感城市积淀深厚的孝文化。

 2.湖北职院倡导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给父母梳一次头、洗一次脚”活动,在全国各地的家庭中产生了积极的反响;倡导大学生给父母写信,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给父母长辈以精神慰籍;倡导大学生给高中母校教师写信,汇报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感谢恩师的培育之恩;倡导大学生算一笔账,对比父母亲一年的花费与自己一年的花费,引导大学生勤俭节约。

 3.湖北职院整合青年志愿者活动、学雷锋、献爱心等方面的资源,成立湖北职院义工社和武汉城市圈义工联盟,引导大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和职业特长,深入社区、乡村、企业、福利院、敬老院等,开展理论宣讲、文艺演出、老年护理、法律维权、家教辅导、机电维修、健康咨询、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方面的活动,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4.湖北职院高举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大旗,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鼓励校园文艺创作,涌现出了大批校园作家,屡次在全国、全省征文比赛中获奖。2004 年,湖北职院报社大学生记者团团长周晓杰,参加由全国政协主办、中国青年报承办的“爱国者杯”全国大学生征文比赛,以一篇《风雨流年》无可争议地获得一等奖;2005 年,湖北职院广播台记者孙海燕,以一篇关于孝文化的文章《美丽人生的金钥匙》参加“看世界、看中国”征文比赛,荣获一等奖;2008 年,湖北职院义工社应用技术分院义工分社王乐同学获首届中国汉字书写节感恩书信大赛一等奖。

 5. 湖北职院成立了全国高校第一个以中华孝文化传播为载体的大学生文化团体——中华孝文化讲师团。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向国内外来孝感考察、来湖北职院考察的嘉宾进行宣传和讲解;定期到中华孝文化主题公园——董永公园、槐荫公园和孝感市博物馆等地义务讲解孝文化;推进中华孝文化知识进学校、进社区,到大中小学校、社区义务讲解宣传孝文化;参加全球、全国文化公益活动。

 湖北省孝文化研究会和湖北职院等孝文化研究机构和组织,立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对孝文化时代内涵进行深入挖掘,采用现代方式加以弘扬和展示,赋予其与时俱进的时代内容;从传统到现实,弘扬精华、剔除糟粕,将孝文化的概念内涵、社会功用与和谐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千百年来积淀的宝贵孝行人文景观和承载孝道的物质资源,衍生发展着以孝为行为取向的社会思想观念,在全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浪潮中脱颖而出,成为以孝文化为主导的和谐社会的典范。

  (二)

 广泛开展“孝绩”评比活动,引领社会风尚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孝感市将孝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精神融为一体。全市广泛开展了“和谐村镇”、“十大孝子”、“十佳婆媳”、“星级文明户”的评选以及“孝心传递”等活动。在孝道的熏陶下,孝感的当代孝子不断涌现,成为群众们口口相传的佳话。

 1986 年,孝感市在全国首次开展了“十大孝子”的评选表彰活动,并宣布每隔 5 年评选一届,评出的孝子享受市级劳模待遇。在孝南区书院街城西村,村里给每位老人每月发放一定的养老金,并将“不孝不是中华好儿郎”、“不孝不配入团入党”写进了《村民公约》。

 2003 年以最高票当选 “孝感市十大孝子”的农民刘青枝,义务赡养 8 位老人的事迹通过媒体宣传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2006 年被评为全国“中华孝亲敬老十大楷模”的余汉江,多年来捐助福利院和公益事业,捐资 500 多万元办起了村福利院,把近百位老人接到这里,照顾他们的生活,把爱心奉献给了这些孤寡老人。

 2007 年 10 月被评为“孝感市第四届十大孝子暨孝老爱亲楷模”的湖北职院大学生谭之平,是在中华孝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她创立的湖北职院义工社,目前有注册会员 5213 人,以团队之力做好义工孝亲敬老工作;她捐出奖金,建立湖北职院感恩文化基金,让更多的贫困学子分享资助的温暖;她发起并成立了武汉城市圈义工联盟,吸引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义工组织踊跃参加,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几年来,通过各类别的尊老、养老、帮老的“十大孝子”评比活动,浓郁的孝文化氛围使家庭更加和睦,使民风更加淳朴,使社会更加和谐。

 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孝绩”评比活动有利于培育人们的敬养意识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有利于全体社会成员孝道意识的养成。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全市上下形成共识:在家庭倡导孝,弘扬尊老养老、爱幼教幼的美德;在社区倡导孝,弘扬互帮互敬、互尊互爱的美德;在社会倡导孝,弘扬社会互助、团结共济的美德。具有孝感地域特色的孝文化,被赋予了时代内涵,散发出了新的芳香。

 (三)孝文化色彩浓厚的 文艺作品和文化生活

 孝感有着一千四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地区文化形式多种多样,但大多都传承着积淀深厚的孝文化色彩。在孝感,无论是专业的剪纸艺人,还是民间业余爱好者,其作品总是浸染着浓浓的“孝文化”色彩,镌刻的是神话,雕镂的是民俗,张扬的是孝心。

 融入孝文化情结的孝感雕花剪纸,内容大多取材于孝感三孝的传说故事及其风景人物,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是董永与七仙女。《槐荫记》系列剪纸作品中:《路遇》,画面为董永与七仙女槐荫树下相见;《成亲》,画面为两个年轻人携手,共度美好人生;《织锦》,画面为七仙女织就锦绣,董永与之分享快乐;《分别》,画面为两人天上人间,星汉遥看,情意绵绵。

 孝感花鼓戏作为湖北楚剧的源头,其百演不衰的保留剧目,就有反映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槐荫记》、《百日缘》等。这些剧目,年复一年,来到群众中间,演在剧院茶社,演在街道社区,演在田头乡间。七仙女嘉行孝道的人生追求,因董永的感天孝行而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孝感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汉川善书和云梦皮影戏中,有许多是反映孝子事迹的曲目,它们都包含董永与七仙女的动人传说。这些几近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其传承的土壤十分肥沃,将家喻户晓的《天仙配》时常重温,人们百看不厌,常看常新。他们是把一种寄托,一种对孝行的认同,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

 (四)孝文化渲染的公益建筑和休闲生活

  在孝感城区,有占地 80 余亩的中华孝文化主题公园——董永公园,园内 9 大景点都与孝文化有关。如“孝子祠”陈列着古二十四孝的蜡像、“瑶池仙境”展现着七个仙女在瑶池沐浴后梳妆打扮的情景。以立体固定的雕塑,活化董永与七仙女,可感可触,便于观摩;在花木繁茂、景色怡人的环境里演绎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平易亲切,生动感人。初到孝感的外地人,大多会被介绍到这里走一走;生活在孝感的人,也常会到这里来看一看。

  在毛陈镇,有立于清代的“汉孝子董公永先代墓”和“汉孝子董永公墓”。相传这块墓地上,春天常有云雾笼罩,再现古孝感八景之一的“董墓春云”。

  孝感城北门外,有汉孝子董永仙乡坊牌楼。明代初年知县罗勉修建了孝子祠,以祀董永。到了明代中叶成化年间,孝子祠迁移至文庙之东,和张汴合祀,便改称为忠孝祠。至今,忠

 孝祠犹存,常有游人瞻仰。

  在市区广场、街心公园、火车站、城区大门等处,都有以董永与七仙女为主体的雕像、壁画、浮雕等。董永与七仙女,夫唱妇随,如影随形,虽不是天仙配中的结局,但满足了当代人的孝行追求:既赏心悦目,又教化怡情,常与之见面的市民,总能感受到一份亲情。

 (五)

 为品牌,推动地区经济建设 以孝文化 孝感在深入挖掘以“孝”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将传统的“孝文化”与先进的时代精神相结合,融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弘扬孝文化,打出闪亮的文化品牌,以德招商、以孝引资,给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董永公园是孝感本土唯一一家以“孝”为主题的公园,为打造一流孝文化景点,孝感市政府先后投资数百万元修缮董永公园。在公园每年接待的游客中,有近 50%的为外地游客。另外还以孝文化为品牌,开展文化招商活动,先后有孝文化城、双峰山孝文化主题公园、湖北天仙园等投资项目落户孝感,全国老年爱心护理院等一批项目也正在落实之中。

 以表现董永、七仙女、黄香等人物故事为主题的竹简、膏塑、织锦、剪纸等文化产品也摆上了商家柜台,有的产品已走出孝感,走向全国。在孝感,利用孝文化经商者,比比皆是。许多商家都喜欢在自己产品的名称上,冠以与孝文化有关的称谓,如槐荫酒楼、春云书画社、理丝小区等。1999 年,金龙泉啤酒在孝感推出的全麦啤酒,便叫作“天仙全麦”。而孝商中最富盛名的当属“孝感麻糖”了,相传这一美味食品,是七仙女用玉梳切片,才成为今天这种“形似玉梳白似璧”的外观。它是湖北有名的地方传统良品,以精制糯米、优质芝麻和绵白糖为主料,配以桂花、金饯桔饼等,经过 12 道工艺流程、32 个环节制成,外形如梳、色白如霜、香味扑鼻,营养丰富,有暖肺、养胃、滋肝、补肾等功效。孝感麻糖历史悠久,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吃过并赞不绝口,从而一举成为皇家贡品。在1981 年荣获国家银质奖;在 1994 年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亲笔题词“中国一绝”,并捧回湖北仅有的“真绝杯”;在 1998 年第四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荣获“国际金奖”、“中国市场名牌产品”。

  在创建和谐城市的进程中,孝感市充分发挥孝文化资源优势,从传统道德中吸取精华,开辟了群众性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路子,积极引导社会成员尤其是百万青少年养成孝亲敬老、善待他人的道德风尚,营造和谐诚信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注重城市文化与经济之间的紧密联系,加强规划、建设和管理,把孝文化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促进了城市整体水平的提升,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注入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

  研究孝文化,发掘孝文化的现代内涵,是为了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此,要继续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孝文化的研究,研究和发掘孝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继续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剔除糟粕,继承弘扬精华;要加强规划,强化综合开发利用意识,使孝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时代精神相适应;要整合研究力量,做好孝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建设工作,整体推动孝文化的研究开发;要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多种形式,宣传古今典型,营造浓厚氛围,彰显孝文化的价值和功能;要加强相关法制建设,依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加大养老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关注老年人、弱势群体,让孝文化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出更加积

 极的作用。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孝文化仍富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挖掘和弘扬孝德文化,具有强烈的道德教育意义和精神激励作用。尽管二十四孝的尽孝方式或许过时,但它所蕴含的孝德精神文化内涵却会永存。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2009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孝经、二十四孝故事 赵春香 2005 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3】孝与中国文化 肖群忠 2001 人民出版社 【4】http://baike.baidu.com/view/476985.htm?fr=ala0 【5】http://www.cqvip.com 【6】http://baike.baidu.com/view/13768.htm?fr=ala0 【7】http://news.hbvtc.edu.cn/news_view.asp?newsid=698

推荐访问:论文 完整版 邓三
上一篇:赣南版实验小学2019-2020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模拟卷(二)(E卷)
下一篇:购销合同样本(示范合同)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