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我市节能降耗工作的战略思考|节能降耗措施

来源:经济师 发布时间:2020-04-04 点击:

  关于推进全市节能降耗的战略思考

 **市经信委课题组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推行节能降耗既是解决能源资源紧缺问题、改善自然环境的客观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期,能源资源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大力倡导节约意识、推行清洁生产、提升节能水平是必然选择。推进节能降耗必须紧紧依靠经济、法律、市场、行政的手段,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拉动、技术推动,依靠全社会参与、全方位动员、全过程监督,走出一条与**产业特色、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节能降耗之路。 一、我市节能降耗工作现状 “十一五”时期,我市紧紧围绕“十一五”期末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任务,不断加大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资源综合利用的推进力度,狠抓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取得了积极成效。 1、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健全领导工作机制、完善基本制度。市政府成立了节能减排领导小组,负责全市节能降耗工作的调研、规划、协调、部署和考核,制定下发了《**市“十一五”节能降耗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设立了**市节能专项资金。健全目标责任体系,强化督查考核,逐层逐级分解落实节能目标,并签订责任状,落实各园区、乡镇(街道)管理责任和企业的主体责任,将节能工作纳入园区和乡镇(街道)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健全管理机构,市经信委设立了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科,成立了节能监察中心。 2、结构节能明显改善。以“重点行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四个重点为着力点,规划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投资结构由“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业向节能、环保产业转变。(1)大力实施结构调整“468”计划,即培育“四大新兴产业”,打造“六大特色产业园”,构建“八大特色产业集群”,使我市的产能比重趋向合理。至2010年底,一、二、三产业比例由2005年底的13.1:56:30.9调整为7.6:56.7:35.7,单位GDP能耗(标煤)由1.140吨下降到0.903吨。(2)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期间共关停能耗高污染重的“五小”企业93家,淘汰落后用能设备953台(套),全部淘汰了热电厂区域范围内的小锅炉。(3)推动产业循环式给合,以热电力和水泥厂及污水处理厂为龙头,整合一批产业和企业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十一五”期间,我市认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达7家,综合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炉渣、磷石膏等工业废弃物总量达325万吨,基本形成了以氯碱、苯、乙醇塑胶等循环经济产业链。(4)严格能源审查,对新增耗能1000吨标煤和年耗电200万kwh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严把能评关,共限批15个项目,从源头上遏制了“二高一低”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发展和过快增长。 3、节能技术推广加快。“十一五”期间共实施节能技改项目144个,总投资15.63亿元,年可节约标煤12.8万吨,其中国家、省节能扶持项目14个,获扶持资金2473万元。余热回收利用、富氧燃烧、高温冷凝水回收利用、无功补偿、电机变频调速、绿色照明、太阳能利用等一批先进实用节能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4、管理节能成效明显。对年耗标煤5000吨以上的企业能源利用状况加强监控分析,认真落实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严格新上项目评估审核,根据《泰州市工业合理用能评估及审核暂行办法》,“十一五”期间共对23个项目进行了用能评估。帮助重点用能企业诊断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淘汰低效率的设备,逐步推广节能效益分享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模式。加强对化工、机械等重点领域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和监管,有80家企业进行了清洁生产审核,经济开发区已成为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省级示范区。2010年全市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1010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6400吨,较上年明显下降,工业废水回收循环利用率有所提高。 5、社会节能逐步深入。制定宣传方案,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开设了专栏,以全国节能宣传周为契机,宣传《节约能源法》,组织开展节能走进乡镇、走进企业、走进学校、走进社区“四走进”活动和“全民攻坚、全民行动”、“推进使用节能产品,促进广大消费需求”为主题的广场咨询活动,接受群众现场咨询1000多人次,编印发放各类节能宣传手册10000多本,推广节能灯具12万多只。经常深入学校、机关、企业开展调研督查和节能宣传,全社会广泛参与节能的态势正在形成。

  二、我市节能降耗工作的挑战与机遇 总体看,我市节能工作措施得力,效果明显,但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仍然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挑战。一是工业结构不合理。至2010年底,一、二、三产业比例为7.6:56.7:35.7,第二产业比重大,且化工结构偏重。全市837家列统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04.3万吨标煤,其中141家化工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75.8万吨标煤,占全市72.67%。二是耗能比例不协调。2010年全市列统工业企业煤电油的消费比为80:12:8,以煤为主的消费结构没有改变。三是节能意识有待提高。部分园区和乡镇(街道)节能意识有所提升,但在面临项目开发与节能降耗“两难”选择时未能坚持把节能作为重要考量,对淘汰落后产能仍然“患得患失”。四是节能体系不够健全。企业层面的计量、统计、管理等能源基础管理工作仍然薄弱。五是节能监察有待加强。2011年初,市经信委刚成立了节能监察中心,人员配备、业务能力及监测设备亟需加强。加上我市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期,投资拉动仍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推手,工业结构偏重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况且经过“十一五”的强力推进,能耗下降空间不断收窄,工作呈边际效应。因此,节能工作任务更重、压力更大、要求更高。 同时,我市推进节能工作也面临良好的机遇:从国际看,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正在兴起,以节能、环保和绿色、低碳为核心的消费形成潮流,这将为我市推进节能降耗工作提供新引擎、开辟新空间;从国内看,节能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取向,节能降耗的战略地位将不断提升,国家对节能领域持续实施大规模投入,积极实施有利节能的产业、税收和价格政策及各类专项资金扶持;从我市看,抓节能、调结构、转方式已成为我市促进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目前,节能降耗的内在动力明显增强,社会氛围日趋浓厚;当前处于后金融危机时期,各类要素成本进入集中上升期,企业盈利空间越来越小,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外部环境和内在要求都为我市推进节能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推动我市节能降耗工作的建议措施 面对至2015年全市单位GDP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18.5%的约束性指标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推进我市的节能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节能发展的新动态、新趋势、新特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基础,以提高能源效率为核心,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完善节能技术推广机制,鼓励节能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构建资源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落实节能目标负责制和评价考核体系,努力形成社会合力,全面推进能源节约。 1、突出结构节能,发展新兴产业。“调高、调优、调轻”产业结构,促进资源配置向节能效果好、能源利用效率高的企业倾斜。一是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实施结构调整“468”计划,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设备、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四大新兴产业,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二是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提高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确保服务业增速高于GDP的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重点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构建码头、仓储、交易、加工四位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三是淘汰落后产能。用铁的手腕抓好“两高”和“五小”企业、落后产能过剩行业及高耗能落后设备、工艺的淘汰工作。对能耗高、污染重、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差的企业,严格依据国家工信部《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目录》,制定计划,有步骤地实行关、停、并、转,确保“十二五”期间淘汰落后用能设备500台(套)。四是严格产业准入。合理规划布局,注重选商选资,把好项目准入门槛。根据《泰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合理用能评估及审核暂行办法》,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对新上年耗能1000吨标煤以上的投资项目,严格组织专家或专业机构,对其合理用能作出评价,达不到行业节能标准和单位产品能耗定额要求的,不得审批、核准和备案。五是建立能源消耗预测预警机制。加大对能源消费和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园区和乡镇(街道)的用能调控力度,对新浦、中丹、奥喜埃等用能大户以及化工集中区、控制点内的化工企业新上或改扩建的高耗能项目从严控制,化工集中区、控制点以外的化工项目一律不予办理审批。 2、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循环。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大力发展具有废物吸纳作用的环境无害化、资源再生与循环利用产业链,形成“资源-产品-废旧产品-再制造产品”的循环经济模式。 (1)推进资源消耗减量化。以改进产品质量、改善工艺流程、优化资源消耗、实现资源利用总量调控为目标,着力推动化工、机电、医药等产业高端化,注重产品开发和后道产品的延伸,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延长产业链,进行深度开发,提高经济效益,减少消耗和废物排放。加强能量和水资源的梯级利用,加快推进化工、纺织染整等行业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和生产设施节水改造工程,淘汰集中供热范围内的小锅炉,推广余热尾气利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中水回用和“零排放”等节能、节水技术与产品,实现废水资源化,减少水循环系统的废水排放量,最大程度地降低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推进资源利用循环化。一是加强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建立和完善废金属、废塑料、废玻璃、废旧家电、废旧轮胎、废铅酸蓄电池、废弃油品等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和循环利用体系,为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二是强化环境治理和过程控制。对化工、机械、冶金、建材等废弃物产生量大的行业实行资源循环化利用、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有毒有害废物处置,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和处理能力。三是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建立回收、拆解、清洗、再制造多元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机制,开展工业“三废”和废旧产品资源综合利用,延伸再制造产业链,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 (3)推进重点园区生态化。运用园区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加强园区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的循环链建设,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规模大、支撑带动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培育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园区工业生态的优化升级和协调发展。确保“十二五”期末资源产出率提高15%,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达9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75%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江苏省认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8家,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企业50家,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园区。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碳、等约束性控制指标低于国家、省市目标任务。 3、强化科技支撑,加快节能改造。一是狠抓节能改造。认真梳理用能大户节能改造项目,建好节能技改项目库,重点突出化工、热电厂、纺织等行业,采用先进适用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组织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工程,切实推进落后用能设备、产品和装备的更新淘汰,大力实行余热余压利用,燃煤工业锅炉(窖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绿色照明五大节能工程,积极支持对面广量大的电机系统、变压器、压缩机、内燃机、工业锅炉等进行更新改造,逐步提升节能环保装备水平。二是加强科技支撑。大力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和新技术、新工艺,加快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在加大高效节能空调推广的基础上,继续做好高效节能电机产品、节能灯具的推广。大力推广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进“能效电厂”、“智能电网”和“电力替代非清洁能源”建设,推广电热处理炉窑、热水热泵机组等电能替代技术;推广地源热泵系统、外墙自保温系统、太阳能应用与建筑一体化、保温装饰一体化;推广应用农业节能新技术,发展节能高效生态农业。建立**市节能专家库,组织专家上门服务,帮助企业诊断节能空间、寻找节能方向、挖掘节能潜力。三是优化用能结构。积极开展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逐步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大力推广太阳能发电技术和产品,提倡使用太阳能、风光互补、LED照明。鼓励发展秸杆发电、沼气发电等生物能产业,完善并扩大农村沼气利用工程。 4、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行政推动。节能具有鲜明的公益性特征,由此决定政府必须予以扶持,强化行政推动和政策引导,加强对全市节能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一是强化节能政策扶持。根据间接引导和直接激励相结合、鼓励性政策和限制性政策相结合、全方位促进和限制性政策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价格、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制定有利于我市节能降耗的扶持政策,引导生产和消费领域节能,促进节能新技术的推广。如耗能企业使用促进节能技术进步、环境保护和国家鼓励投资的关键设备,可加速折旧;企业生产国家鼓励发展的节能环保设备(产品)目录内的设备(产品),可按规定减免相关税费。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项目研究、开发和利用,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扶持。二是加大公共财政预算。公共财政预算是政府推进节能事业发展的重要财力支柱。我市主流生产和生活能力的能源技术和装备水平仍很低,多数技术相对落后,节能投资少、资金和节能任务不匹配,节能技术改造主要由企业负担,企业作为节能投资主体,投资能力较弱,大部分企业缺乏有效的融资途径,大量节能技改项目难以及时实施,很多好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难以得到推广和普及,因此克服投资缺失、加强政府预算的节能投资显得日益紧迫,支持的重点包括法规制定、公众宣传、教育培训、信息服务、课题研究,同时引导企业对关键性、共性和前瞻性节能技术进行开发、示范、引导能源效率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金”的功效。三是研究制定金融政策。一方面要实行“绿色贷款”,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的贷款审批,对节能设备和产品研发以及节能产业投资实行差别利率政策;另一方面,要广辟融资渠道,鼓励企业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融资来满足各类节能投入的资金需求。四是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不断完善驱动战略的方案、内容和驱动机制,加大驱动力度,扩大节能专项资金的额度和激励范围,充分发挥节能专项资金的引领作用。实施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奖励政策,重点耗能企业通过节能技术改造后,主要产品能耗低于国家或省定额的,奖励资金从所节约的能源价值依法按比例提取,计入生产成本,用于本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和奖励。通过“双轮驱动”战略的引领和激励来推进节能技术进步,提高能源效率,形成节能产品的推陈出新和节能产业的研究、生产、销售、使用、服务、回收、信息传播等的良性循环,使节能与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四是强化政府节能采购。全面实行政府优先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完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动态管理。从我市的实际情况看,政府采购的框架已建立起来,政府采购的范围不断扩大,基本确立了公开招标方式的主导地位,但节能采购还刚刚起步,建筑节能标准的达标率较低,并且政府办公建筑和建筑能耗设备(包括采暖、照明、空调、办公设备)的节能潜力非常大。必须扩大能效标识实施范围,大力推进优先采购节能(包括节水)产品,选择部分节能效果显著、性能比较成熟的产品予以依法强制采购,充分发挥政府的带头作用和政府采购的政策导向作用,带动社会生产和使用节能产品。 5、加强法治节能,强化执法监察。一是加强执法能力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2011年2月1日起实施《江苏省节约能源条例》,进一步强化主管部门的职责,明确节能主体,严格节能管理制度,加强执法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增添编制和监测设备,加强管理人员和执法人员的业务节技能培训,提高业务管理能力和执法水平,使节能管理工作常态化、规范化、法制化。二是制定能耗限额标准。加快制定和完善我市主要耗能行业能耗标准、年耗标煤1000吨以上企业主要耗能产品和大型公共建筑单位的能耗限额以及节能超罚考核细则。以能效对标、达标为重点,开展重点企业节能行动,强化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管理基础性工作,全面摸清重点用能企业的用能状况以及在用能设备数量分布,定期进行节能监测和专项能源监察审计,促企业完善能源管理、计量、统计制度,进一步完善工业能效标准和规范,充分挖掘企业的节能潜力,带动提高工业能效水平。三是加大节能执法力度。根据国家、省节能法律,制定相应配套的地方法规和实施细则,加强执法监督和处罚力度,依法监督和管理节能工作,以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 6、推进整体联动,建立长效机制。节能降耗工作既要立足完成短期目标,更须着眼长远,各领域并进、全社会参与是根本。必须化解完成节能降耗任务与保持经济发展这一对矛盾,建立使节能降耗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抓手的倒逼机制即节能降耗长效机制。 (1)推进整体联动,引导全民参与。在认真抓好工业领域节能降耗的同时,积极推进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以及社会各领域节能工作。建筑领域,重点加强新建建筑节能监管,逐步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到2015年,全市新建建筑执行建筑节能65%标准的比例达到50%以上。交通运输领域,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动车发展,通过节油新技术,严格执行乘用车、轻型商用车和总质量超过3.5万吨的道路客货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提升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和有效衔接水平,到2015年,营运客车、营运货车、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分别下降3%、12%、15%。公共机构领域,加快制定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支出标准,建立科学的政府机构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深入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为全社会节能做好表率。继续深入开展“节能全民行动”,精心组织“节能宣传周”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宣传,普及节能环保知识和方法,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能源节约文化,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理念,努力形成健康、文明、节约的消费模式。通过合理设计市场规则和制定激励约束政策,建立“政府推动、市场调节、企业节能、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 (2严格考核评价,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建立考评机制。进一步完善节能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健全有效推进节能的倒逼、约束和激励机制即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机制,把节能指标完成情况和工作措施落实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节能监测预警体系,严格实施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二是建立监管机制。加强政府监管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政府监管工作成本高、资金和人力有限的实际,广泛开发社会监管渠道,积极引导行业协会、检测机构、消费者以及销售商等社会力量多渠道、多环节进行监督,作为政府监督的有效补充。三是建立服务机制。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建立完善的节能服务体系;综合利用价格、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推动基于行政手段的命令型机制与基于市场手段的激励型机制相结合,形成工作合力,有序推进我市节能降耗工作向全社会、全方位、全领域深入。

  2011年8月

 

推荐访问:节能降耗 我市 推进
上一篇:人才建设规划_2011-2015年人才建设规划
下一篇:工程合同范本 [工程招标文件--合同专用条款]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