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来源:高三 发布时间:2021-04-12 点击: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词的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诗词的能力。把握文中关键词的意思和作用,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怀。加强朗读训练,掌握朗读技巧。

 3.德育目标:联系写作背景,让学生在感受词的魅力的同时,体会毛泽东的伟人情怀以及他那种豪放雄奇的风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抱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了解词的创作背景,能够对本首词的内容进行正确地梳理。

 2.反复诵读并能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重点品读上阕。

 (二)难点:

 1.掌握词中的意象,体味词的意境。

 2.掌握本词借景抒情的手法。

 三、教学方法:情感教学法,品读鉴赏法,互动点拨法。

 四、课时安排:学生预习 1 课时,授课 1 课时 五、布置预习并完成预习笔记:

 1.生字词注音解释。舸 寥廓 峥嵘

 稠

 遒 遏 2.通过多媒体了解“词”这种体裁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3.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4.熟读并背诵这首词。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课件(内容见附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结合资料图片介绍背景知识导入课文)

 (多媒体出示一组陈子昂等人的诗歌)古代诗人笔下的秋天多是“悲秋”,是感伤的,萧条的,肃杀的,比如: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还有杜甫的“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岑参的“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刘禹锡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等等,这些都给人们展现了一幅幅悲秋的景象。但我们今天学习一首词,一反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赋予秋天新的含义。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一首关于秋天的词《沁园春•长沙》。

 (板书:题目、作者)

  (二)解题及背景知识简介(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教师巡视点拨,学生互动交流)

 2.关于词的相关知识(学生课外收集,教师课堂检查、点拨)

 主要讲清:词、词牌,以及“沁园春”这一词牌的由来。简要介绍:词的分类,词的主要流派等等。结合初中学过的一首词《沁园春·雪》,多媒体展示以下内容:词的定义,特点,词牌“沁园春”的由来,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词的分类。(内容略)

 3.关于本词的写作背景(多媒体呈现,内容略)

  (三)反复朗读,增加语感,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A.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听录音,正音。

 板书:舸 gě

  寥廓 liáo kuò

  峥嵘 zhēngróng

 遒 qiú

  遏 è

  B.初读,入境,审美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注意领字重读)

  C.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请同学们用优美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

 提问:(1)本文感情基调?深沉豪迈。(2)上阙描写了几幅图?(请概述)

 明确:独立寒江图、湘江秋景图(先分析诗句,再导出每幅画的名称)

 (四)文本研习,赏析课文上阕。

 1.具体研习第一句:即“独立寒秋图”。(学生朗读,互动交流,教师点拨)

 (1)起句“独立”二字破空而来,以“寒秋”、“橘子洲”点明什么? 明确:时间、地点、独立的形象。

 教师点拨:这里有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着色,于是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这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因素,所以可以概括为“独立寒秋图”。

 (2)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那位同学能把它按正常的语序调整好,并把词的大意说一下?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深度分析,思考并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不能。独立不仅表明了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背景,诗人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何等的坦荡从容!

 (4)分析比较,拓展学习: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这是他政治革新失败以后,被贬到永州后写的,表露了他决不妥协的决心。一个“独钓寒江”,一个“独立寒秋”,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2.具体研习第二、三句:描绘绚丽壮观的秋景图,即“湘江秋景图”。(集体朗读,师生互动交流)

 (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里?

  明确:“万类霜天竞自由”共 7 小节。在古诗中,这叫一字起领,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请同学读一下。教师指导朗读:注意“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最后一句是哲理概括,要读出感叹之情。)

 (2)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内容?即“看”字统领了那些意象?找同学读一下。

 先简释“意象”。“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意象”:带上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即:(物)象+(情)意=意象。再找出写了哪些“像”?明确:山、林、江、舸、鹰、鱼。然后思考:表达了什么样的“意”?表达了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最后找出统领了哪些内容:即“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 (3)深度分析:在这几句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好?(学生互动,教师指点、概括)明确:遍、染、争、击、翔 a.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也就是像火一样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这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什么?(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因为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

 b.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染”:用了拟人的手法。古人早就用了“染”字来描绘秋林,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即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一个“染”字

 就把一带枫林彷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描绘出来。

 c.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d.鹰击长空:击,能否改为“飞”字? 明确:不能。击:把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种矫健的勇猛的雄姿绘显出来,“飞”太一般了。

 e.鱼翔浅底:“翔”是不是改为“游”更准确一些,鱼怎能像鸟一样飞翔呢? 明确:“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影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好像飞翔一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酣游时的那种轻松自如的神态。

 f.万类霜天竞自由:竞:竞争、竞赛。竟:出人意料。由眼前之物一下子扩展到世界万物,并作了哲理性的概括。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的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不是更应该争自由吗?照此理解,可以认为这句话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是号召和呼唤。

 (4)深度探究: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刹人”等等。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怎样?明确: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5)观察与思考:这么一副绚烂的秋景图,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动有静,有颜色的对比(红,碧),有动作的对比(击、翔)。

 (6)品读回味:体会词作的意象美。从空间看: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从状态看: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这些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可谓“以壮景抒豪情”。

 3.品读上阙最后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师生互动交流)

 (1)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五)文本研习,简析课文下阕。

 1.提问:(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这些“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3)最后三句有什么作用? 2.师生互动研讨,明确: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词中管这样的句子叫“换头。”b、这些“同学少年”是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敢实践,他们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c、既是对上阕“谁主沉浮”的回答,也是以有力的问句收束全篇。

 3.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追什么样的“星”?

 (六)归纳总结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作品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和顽强的革命精神。

 (七)集体朗读这首词。要求读出感情,领字重读、停顿。

 (八)试背。

 (九)布置作业:

 1.背诵。

 2.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3.与《沁园春·雪》相比较,它们在形式与内容方面有什么异同?

 附:

 1.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舸 gě

  寥廓 liáo kuò

  峥嵘 zhēngróng

  遒 qiú

  遏è

 上阕写景 独立寒秋图:时间

 地点

 人物 湘江秋景图:看——山

 林

 江

 舸

 鹰

 鱼

  红

 染

 碧

 争

 击

 翔

 问

 谁主沉浮?

  景中寓情:意气风发的革命豪情 下阕抒情

 忆——峥嵘岁月 恰

 风华正茂

 指点

 激扬

 粪土

  情中显志:心怀天下的宏伟抱负

 2.多媒体展示内容:(分三个模块呈现给学生)

 (第一模块)古代诗人咏秋诗:(悲秋)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杜甫:“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岑参:“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刘禹锡:“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sou 上声)人狂。”

 (第二模块)词的常识“词”的定义特点词牌“沁园春”的由来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词的分类词的流派 a.“词”的定义: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b.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在“沁园春·长沙”里面,“沁园春”就是词牌。

 c.关于词牌“沁园春”的由来: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既

 然“沁园春”是词牌,那“长沙”就是这首词的标题。

 d.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

 e.词的分类: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 字以内)、中调(59—90 字)、长调(90 字以上)。

 f.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第三模块)本词的写作背景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这首词作于 1925 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推荐访问:长沙 教学设计 沁园春
上一篇:(附件2),应聘人员报名登记表
下一篇:《农产品营销》教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