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临安春雨初霁》(学案)-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来源:高三 发布时间:2021-02-12 点击:

  《临安春雨初霁》 学案

 【文本解读】

 陆游的平生志愿是建功立业、收复失地,但长期得不到重用,使他深感希望渺茫,即使起知严州、来京陛辞,也提不起太多兴致,“谁令”一句,自问自悔,奠定了诗作的基调。颔联和颈联细写诗人一夜未眠,静听春雨,次日清早又遥闻深巷中叫卖杏花之声。白日漫长,所做之事无非是闲作草书、细乳分茶。雅则雅矣,却非志士所好。这两联写得细腻生动,闲适恬静,深为孝宗激赏,但其中的长夜不寐和日中无聊,其实都暗示着诗人的郁闷和惆怅。最后,诗人只好自我安慰;不必感慨京城的风尘之恶了,还是争取清明之前回到家乡吧。这既跟开篇两句绾合照应,又和中间四句自然贯通。诗作中间四句,通过一些日常细节,含蓄自然地传达出等待中的清闲落寞,诵读时要好好体会

 【素养目标】

 1.了解陆游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3.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4.背诵全诗。

 【 学习 重 难 点】

 体会诗歌寄予在诗歌中的情感。

 【 学习 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 1. . 了解作者

 陆游(1125 年 11 月 13 日-1210 年 1 月 26 日),南宋诗人,汉族,字

  ,号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2 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存诗 9000 多首,是中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为

  南宋四大家诗人之一。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广为传诵。

 2. 相关背景

 陆游的这写这首《临安春雨初霁》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陆游自王炎调离川陕后,也于淳熙五年(公元 1178 年)在蜀东归,在福建、江西、浙江一带做低级官吏。“怖惧几成床上伏,艰难何啻剑头饮”的处境,和在王炎手下得以重用的情形是大不一样的。淳熙十三年(公元 1186 年)春,作者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3. 解题

 ①临安,是南宋王朝的都城。

 ②春雨,点明时节和天气。

 ③初霁,刚刚放晴。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霁.(

  )

 明朝.(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世味:

 ②京华:

 ③矮纸:

 ④斜行:

 ⑤细乳:

 ⑥素衣:

 (二)诵读感悟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三、文本研究

 【思考 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思考 2】这一联被誉为“绘尽江南春的神魄”。试简要分析语言风格特点。

  【思考 3】阅读颔联和颈联,简要回答这两联选取了一系列的意象表现了陆游的何种思想感情?

 【思考 4】“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思考 5】请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讨本诗的主题思想。

 【思考 6】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思考 7】这首诗与陆游许多雄浑豪放的战斗风格的诗不同,这首诗所表现的风格如何?请通过分析诗的内容揣摩诗的意境,仔细体会。

  【思考 8】阅读与思考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问题: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两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四、明晰主旨

 五、拓展阅读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载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二是自创形态。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

  就有很大的不同。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意象虽然通常用在艺术创作中,其实,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也有,而且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陆游咏梅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这梅就不是自然物象,也不只是情象,而是意象了,因为这中间寄寓着陆游对自身经历的独特思考。

 美的最高存在形态是境界。境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它较多地出现在佛教典籍中,成为佛教的最高层次。宋明理学家将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清代王国维将其作为古典词美的最高层次,将其转化为美学范畴。王国维同时还使用意境这个概念。境界比之意境更适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首先,意境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而境界不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还能用在人生修养中。因为审美不只体现在艺术活动中,它渗透在人的全部生活中。其次,意境,从字面上看,见出意与境的两分,而境界,以其浑然整合无垠而更能见出审美的本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当我们进入境界时,我们从情象中超越出来,从意象中超越出来,进入只可体会难以言传的极其美妙的境地。

 (摘编自陈望衡《谈审美》)

 六、素材积累 — 陆游名句

 1、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2、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

 3、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4、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5、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6、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7、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8、楼外晓星犹磊落,山头初日已苍凉。

 9、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人卷来。

 10、百岁光阴半归酒,一生事业略存诗。

 11、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

 七、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答案 一、知人论世 1.务观,放翁。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霁.(jì)

 明朝.(zhāo)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

 ②京华:京城之美称。

 ③矮纸:短纸、小纸。

 ④斜行:倾斜的行列。

 ⑤细乳: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⑥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素士”)。

 三、文本研究 【思考 1】明确

  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未眠,听着春雨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

 【思考 2】明确

  语言清新隽永。本联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显得含蓄深蕴。

 【思考 3】明确

  表现了作者旅居京城时郁闷、孤寂和壮志难 酬的感伤和无奈。颔联“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一夜”两字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心头。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沉,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颈联中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作者人生无奈的惆怅感慨。

 【思考 4】明确

  京都春光正好,诗人重被起用却急于回家赶上清明节,表明他持守清

  洁而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的态度,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

  【思考 5】明确

  ①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但作者意不在刻画春光明媚,而是借一夜听雨暗示自己正因报国之志不得伸而郁闷、惆怅,明媚春光只是诗人落寞情怀的反衬,②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今在国家多事之秋,却落得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怨愤至极,于是写下“素农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的激楚之言,以抒发愤闷之情。

 【思考 6】明确

  ①表达诗人客居京华的郁闷和惆怅。首联“世味”“薄”表现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感叹。②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焦虑和悲愤。颈联表面上写优雅闲适,实际上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诗人却作书品茶消磨时光,无法放下自己建功报国的大志,内心抑郁而且惆怅。③表达诗人羁旅风霜的苦闷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尾联写不愿在京城堕落于风尘,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渴望归家的自我安慰。

 【思考 7】明确

  此诗貌似写恬淡、闲适的临安春雨杏花景致,实际上抒写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表面上看来写极了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其背后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感伤与惆怅,那种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落寞情怀,含蓄而有深蕴,个中滋味需要细细品味。

 【思考 8】明确

  表现重点:《书》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表现了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临》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牢骚。诗歌风格:《书》严肃激愤,沉郁顿挫,深沉蕴藉;《临》富于情趣,含蓄婉深,轻松诙谐之中蕴含惆怅沉郁。

 四、明确

 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整首诗的情绪在开篇即达到高潮,后面三联逐渐回落。无论是夜不能寐听春雨,天明百无聊赖“作草”“分茶”,还是自我安慰说“清明可到家”,都是开篇两句的注脚,都是本已厌倦官场却又客籍京华的无奈之举。

推荐访问:临安 春雨 古诗词
上一篇:2021年教师招聘《小学教育心理学》通关试题每日练卷12872x
下一篇:XX街道2020年防汛防台风工作方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