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林学概论考点(1)

来源:高三 发布时间:2020-11-11 点击:

 绪论:

 1. 林学的概念:

 a.

 林学是一门营造、抚育森林,对不断增长的木材进行管理的科学。(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1971) b. 林学是对森林的防护、经营及利用的科学。(Wagrun, 1986)

 c. 林学是种植和抚育森林的科学。(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1988)

 d. 林学是对森林的利用和抚育。(Petit Larouse, 1980)

 e. 林学是人类管理森林的技术体系。(卢天良吉,1979)

 1、什么是林学?

 林学是研究与林业生产有关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管理森林、保护森林和利用森林的应用学科。

 2. 林业的概念:

 林业的定义 林业是培育、保护和管理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它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等多种效益的社会生产部门。

  第一章:

 1. 概念:森林

 林分

 森林资源

 (1)森林定义

 森林是指一定面积的地理空间中,以树木为主体,有其它植物、动物、微生物共同生存,与气候、土壤等外界环境相互影响的生物地理群落。

 (2)林分的定义

  林分是指内部特征一致,与周围相邻部分有明显区别的一片森林地段。

 (3)森林资源概念

 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

 包括:林木、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其中:

 林木:包括树木和竹子。

 林地:包括郁闭度 0.2 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

 2. 描述森林特征的指标及含义 (森林分布及优势种)

 ①林分起源:指森林发生形成的原因。一般分为天然林 和人工林。

 ②林龄:指林分的年龄。通常以林木的平均年龄表示。林分可分为同龄林和异龄林。林龄按龄级统计。龄级根据树种的生长速度和寿命确定。龄级由幼林起,用Ⅰ、Ⅱ、Ⅲ…表示。

 ③ 林分平均高

 条件平均高:在树高随胸径变化的树高--胸径曲线上,与林分平均直径相对应的树高。

 径阶平均高:根据各径阶中值由树高曲线查得的相 应树高值 加权平均高:利用林分各径阶林木的算术平均高及 径阶林木胸高断面积的加权平均数。

 优势木平均高:林分中所有优势木或亚优势木高度 的算术平均高。

 ④ 胸径和林分平均胸径

 树木胸径:指距地面 1.3m 高处树干的直径。

 林分平均胸径:林分平均胸高断面积所对应的直径。

  ⑤ 林分密度

 株数密度:单位面积林木株数。

 疏密度:林分中林木单位面积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与相同立地条件下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

 断面积(或蓄积)之比。

 标准林分:树种在一定年龄、一定立地条件下最完善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所占有空间的林分。

 郁闭度:林分中林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

 ⑥ 树种组成 :指乔木树种在林分中所占的比例,以十分法表示。如“8 松 2 栎”。另外,如果某一树种蓄积量处在总蓄积量的 2%~5%之间,在组成式中用“+”号表示;如果少于 2%,则用“-”号表示。如“10 油+栎-椴” 。

 ⑦ 林相:也称林层,指林分中由所有林木的树冠所形成的层次。一般分为:单层林、复层林、连层林。在复层林中,蓄积量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林层称为主林层,其余为次林层。

 ⑧ 林型:是森林中树种组成,其它植物、动物区系、 微生物、气候、土壤和水文条件,植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森林更新过程和演替方向都类似,在相同的经济条件下需要采取相同的经营措施的森林地段。林型是森林的自然分类单位之一,是对林分的进一步分类。

 ⑨ 立地质量:又称地位质量,是综合评价影响森林生产能力的所有生境因子的数量化值。一般以一定年龄时的林分平均高作为评定立地质量的高低。

 ⑩ 材积和蓄积量

 材积:任何形式木材,如:立木、原条、原木、方材、板材等的体积。单位:m³ ; 蓄积量:简称蓄积,指林分中一定面积森林的各种活立木的材积总和。

 3. 森林分布规律(经纬垂)

 森林的地理分布,既有与生物、气候条件相适应所表现出的广域的地带性分布,也有与地域性的土壤母质、地形、土壤类型相适应所表现出的地域性分布。

 由生物和气候条件所决定的广域空间分布的地带性森林具有水平分布规律和垂直分布规律。由与地域性特征相适应形成的森林表现为地域性的分布规律。

 1、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

 森林随纬度和经度成水平有规律变化的现象称为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 森林类型由低纬度到高纬度的顺序依次为:热带雨林和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和寒温带针叶林。

 (2)经度地带性 森林植被类型由沿海的湿润区、经半湿润区到内陆的半干旱区、干旱区,依次为森林区、草原区和荒漠区。

 2、森林分布的垂直地带性规律 在一定纬度地区的山地,森林类型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发生更替的现象称为森林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山地森林垂直带依次出现的具体顺序,称为森林垂直带谱。

 3、森林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关系的一般规律 森林垂直带由下向上的变化规律,与森林水平带由赤道向极地的变化规律一致。

 森林垂直带谱愈近赤道愈完整,愈向极地愈少。

 森林垂直带的变化以水平带为基础,森林垂直带谱的基带与该山体所在纬度的水平地带性森林一致。

 森林垂直带幅窄,而水平带幅宽

  4. 中国森林植被分区

 分布规律(图)

 中国森林植被分区

 (1)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相应的植被变化也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依次出现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干旱荒漠区 3 大植被区域 (2)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由于地形的复杂,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可分为东西两部分。

 我国东部由于温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 、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常绿阔叶林 、 热带季雨林、雨林。

  5. 森林的作用(经济价值

 社会作用

 生态)

 一、森林在生态方面的作用

 森林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陆地生态平衡的调节中枢。主要表现在:

 (1)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储库,通过固碳释氧,维持空气组成成分的稳定 (2)涵养水源、净化水质 (3)保持水土、控制风蚀、防风固沙 (4)调节气候、减灾防灾 (5)保护生物多样性 (6)净化大气、防治污染 森林的生态作用影响空间范围大,持续时间长,作用强,效益显著。

 森林是生物多样性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也是生物种重要的基因库和地球生命系统的能源库。

 二、森林在经济价值方面的作用 森林为人类提供大量生存所需的生物质产品和再生能源,可带来直接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

 1.森林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木材。目前全世界木材生产约为 30.5亿 m3 ,其中工业用材占 47.7%。

 2.为生产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等林产品加工的原材料

 3.从森林植物中提取甲醇、乙醇、糠醛、活性炭以及松香、橡胶、栲胶等工业原料。

 4.全世界还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木材、作物秸秆等作为燃料。

 5.是各种木本粮油产品、保健美容产品、香料佐料产品、多种中草药等的重要原料来源。

 三、森林在社会公益方面的作用 森林的社会公益作用是为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服务并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教育文化、健康保健、社会发展保障等方面。

 1、森林的教育文化功能 a.森林是一座丰富的知识宝库。

 b.森林是人们增长知识,进行科普教育的最直接的场所。

 c.森林除了为文学家、艺术家提供安静、舒适、优美的创作环境外,还为他们的创作灵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对象。

 2、森林能产生有益于健康的物质,具有医疗保健作用 (1)森林产生的芬多精即精气、香气,有天然杀菌作用,可净化人体、预防百病。

 (2)森林中丰富的阴离子,可使人增强健康活力,消除都市文明病。

 (3)林中漫步能恢复身体韵律,有利于形成优美、健康的身体。

 (4)森林的自然景色美,使人心旷神怡,精神清爽,是重要休憩场所和旅游目的地。

 3、森林是国土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森林对人类的影响最直接、最重大,也最关键,离开森林的庇护,人类生存与发展就会失去依托。森林对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起着决定性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形态,对国土安全、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第二章

 1. 双命名法

 概念

 规定:用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字作为植物的学名。头一个字是属名,第一个字母应大写;第二个字是种名。在双名之后,附上命名人的姓氏缩写(第一字母应大写)和命名年份。

 例如:银杏:

 Ginkgo biloba L.

 拉丁学名是由两个人命名的,应将二人的缩写字均附上而在其间加上连词“et ”或“&”符号。

 例如:水杉: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

  如果某种植物是由一人命名但是由另一人代为发表的,则应先写原命名人的缩写,再写一前置词“ex”表示“来自”之意,最后再写代为发表论文的作者姓氏缩写。

 例如:柳杉:

 Cryptomeria fortunei Hooibrenk ex

 Otto et

 Dietr.

  关于种以下的变种,则在种名之后加缩写字“var.”后,再写上拉丁变种名;对变型则加缩写字“f.”后,再写变型名,最后写缩写的命名人。

 例如:红玫瑰:

 Rosa

 rugosa

 Thunb. var.Rosea Rchd. 白海棠花:

 Malus spectabilis (Ait.)Borkh.

 f. albo-plena Schelle

  关于栽培品种,则在种名后加写“cv.”,然后将品种名用大写或正体字写出或不写“cv.”而仅大写或正体写于单引号内,首字母均用大写,其后不必附命名人。

 例如:绒柏(日本花柏的一个栽培品种):

 Chamaecyparis pisifera Endl.

 cv. Squarrosa,

 或写为:

  Chamaecyparis pisifera

 ‘Squarrosa’.

 中名的命名原则:

 ①一种植物只应有一个全国通用的中文名称,至于全国各地的地方名称,可任其存在而称为地方名。

 ②一种植物的通用中文名称,应以属名为基础,再加上说明其形态、生境、分布等的形容词,例如卫矛、华北卫矛。但是已经广泛使用的正确名称仍应保留原名,如丝绵木。

 ③中文属名是植物中名的核心,在拟定属名时,除查问中外文献外,应收集地方名称,采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使用广泛,与形态、生态用途有联系而又不致引起混乱的作为属名。

 ④集中分布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植物,宜采用少数民族所惯用的原来名称。

 ⑤凡名称中有古僻字或显著迷信色彩会带来不良影响的可不用。

 ⑥凡纪念中外古人、今人的名称尽量取消,但已经广泛通用的经济植物名称,可酌情保留

  2. 光周期现象

 春化 作用

 大量实验证明,许多植物的开花与昼夜的相对长度即光周期有关。植物在生长发育进程中,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宜光周期后才能开花,否则一直处于营养生长状态。这种昼夜长短影响植物开花的效应叫做光周期现象 一般是指植物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阶段生长的现象,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春化作用。例如来自温带地区的耐寒花卉,较长的冬季和适度严寒,能更好的满足其春化阶段对低温的要求。低温处理对花卉促进开花的作用,因花卉的种类而异。

 3. 植物界

 6 6 大类群

 通常将地球上的植物分成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6 大类群。

 低等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包括: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和地衣。

 高等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包括:苔藓植物(只有假根) 、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孢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

 4. 被子裸子植物区别

 裸子植物的表面是裸露的,没有果皮包被,例如银杉、水杉等,而被子植物是有果皮包被的,例如我们常吃的苹果、水蜜桃等。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种子不裸露,外面有果皮包被;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发达的根、茎、叶,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裸子植物没有花、果实这两个器官。

 5. 主要组织及其功能

 根据其担负的主要功能不同和形态结构的特点,植物组织可分为分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和分泌组织。

 6. 叶、花主要组成部分

 根

 (1)根的功能 1.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2.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无机盐。

 3.合成植物生长所需激素和多种氨基酸,并输送到地上部供生长需要。

 4.有些植物的根还具有贮藏营养物质和繁殖的作用。

 分生组薄壁组输导组织

 机械组分泌组织

 保护组机械组

  (2)根的形态

 ①主根 ②侧根 ③根系

 ※直根系 ※须根系 ※深根系 ※浅根系 (3)根的变态

  气生根:如榕树

  块根:如萝卜、甘薯

  支持根:如玉米、甘蔗

  寄生根:,如菟丝子 3、茎

 (1)茎的功能 1.支持叶、花和果实。2.使叶片受到充分的阳光,有利于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3.使花在枝条上更好地开放,以利于传粉、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4.担负着植物体的输导作用。5.一些植物茎还具有贮藏养料和繁殖的作用。

 (4)茎的变态 根状茎,如竹等;块茎,如马铃薯等;鳞茎,如洋葱等 球茎,如荸荠等;匍匐茎,如草莓等;肉质茎,如仙人掌等 叶状茎,如昙花等;茎卷须,如黄瓜等 4、叶

 (1)叶的功能:叶的主要功能是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气体交换。

  (3)叶的形态

 单叶和复叶 单叶:一个叶柄上着生一个叶片的叶。复叶:

 一个叶柄上着生多个小叶片的叶

  叶序

 叶的形状

 叶缘

  叶尖

  叶基

  叶脉

 5、花

 (1)花的功能:①分泌花蜜、吸引昆虫。②作为繁殖器官产生果实和种子。

 (2)花的形态:两性花和单性花 花冠

  (4)花序

  7. 果实的类型

 果实:1.肉质果

 2.干果 1.a.浆果:中、内果皮肉质,种子多枚。番茄、瓜类、柑橘

  b. 核果:果皮为外膜质、中肉质,内木质,种子 1 枚

  c. 梨果:子房下位,花托参与果实形成,内果皮木质 2.a.裂果:荚果:单心皮,沿背、腹缝线裂开。豆荚 蓇葖果:单心皮,沿背或腹缝线裂开。八角、牡丹 蒴果:合生心皮,1 室或多室,种子多数,开裂方式多样 角果:2 心皮,2 室,具假隔膜,沿腹缝线裂开。油菜,白菜

 b.闭果:

 瘦果:小型,种子 1 枚,果皮坚硬,易与种子分离。向日葵

  翅果:果皮延展成翅状,便于随风传播。槭、榆

  坚果:果皮木质坚硬,种子 1 枚,有总苞。榛子、栗 颖果:果皮薄,革质,与种皮愈合,种子 1。小麦 双悬果:两心皮,成熟时子房室分离成两瓣,悬于果柄上

  第三章

 1.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a.种群概念

  种群(population)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总和。

 物种(species):指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的一群生物。

 b.群落概念 群落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也称生物群落。

 c.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功能单位称为生态系统,简称生态系。

 2. 种间关系

 3. 群落演替(特征加概念)

 一、概念 a.在同一个地段上,一种森林群落为另一种森林群落更替的现象称为森林演替。

 b.广义的森林演替是从裸地开始,由简单的先锋植物入侵、定居,逐渐改变环境条件,导致后继植物入侵、定居,形成新的群落,经过不同植物群落的更替、发展,最后形成复杂而稳定的森林群落的过程。

 二、特征 1.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它往往是连续变化的过程,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

 2.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

 3.演替使群落的总能量增加,有机物总量增加;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4.顶级群落是演替达到的最终稳定状态,顶级群落并不是绝对稳定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

 第四章

 1. 土壤、土壤剖面概念

 (1)关于土壤的概念 a.土壤: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b.森林土壤:在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森林土壤具有三种独特的成土因素,即:森林凋落物、林木根系和依赖于现有森林生存的特有生物。

 c.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养分、水分、空气、热量称为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土壤肥力具有生态相对性。

 (2)土壤剖面

 土壤剖面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止。土壤剖面是土壤发育的结果。土壤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淋溶和淀积作用形成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发生层次,其特定的性质和组成反映在土壤剖面上。

 2. 土壤剖面结构

 ① 土壤剖面发生层  自然土壤 a.淋溶层(A 层):处于土体最上部,故又称为表土层,它包括有机质的积聚层和物质的淋溶层。

 b.淀积层(B 层):它处于 A 层的下面,是物质淀积作用造成的。

 c.母质层(C 层):处于土体最下部,没有产生明显的成土作用的土层,其组成物就是前面所述的母质。

 ②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 土壤结构:指土壤固体颗粒的空间排列方式。一般包括:块状、核状、柱状、片状、团聚体、单粒结构等。

  土壤质地:指土壤中各种颗粒的重量百分含量。在野外测定时,一般分为:砂土、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黏土等。

  土壤湿度:土壤的水分含量。在野外一般分为:干、潮、湿、重湿、极湿等。

  侵入体:指位于土体中,但不是土壤形成过程中聚积和产生的物体。如砖头、瓦片、铁器、瓷器等。

 3.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土壤是在气候、母质、植被(生物)、地形、时间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1.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构成土壤的原始材料,其组成和理化性质对土壤的形成,肥力高低有深刻影响。如:岩石风化物包括残积物,坡积物;风积物;河流冲积物;黄土状母质。

 2.气候:主要是温度和降水。影响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及其产物的迁移,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

 3.生物: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特别是绿色植物将分散的,深层的营养元素进行选择性的吸收,集中地表并积累,促进肥力发生和发展。

 4.地形:主要起再分配作用,使水热条件重新分配,从而使地表物质再分配。不同地形形成的土壤类型不同,其性质和肥力不同。

 5.时间:决定土壤形成发展的程度和阶段,影响土壤中物质的淋溶和聚积。

 土壤是在上述五大成土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形成不同类型。

 4. 林业中常见的灾害性天气

 林业灾害性天气 (1)寒潮 指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引起气温下降的天气过程。我国规定,凡一次冷空气侵入使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在 48h 内最低气温下降 10℃以上,长江中下游最低气温达 4 ℃以下,陆上有相当 3 个大行政区出现 5~7 级大风,沿海有 3 个海区出现 7 级以上大风,称为寒潮。若在 48h 内降温达 14 ℃以上则为强寒潮。

 (2)“凝冻”和“冻雨” “冻雨”是在特定气象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很特殊的雨。它是由很小很小的水滴,在摄氏

 零度以下,由于物理的原因,不能凝成固态,仍然保持液态,形成“过冷水”。它一旦碰上低于零度的固体,就会冻结起来,而且不断积累增厚,造成“凝冻”。

  “凝冻”和“冻雨”由寒潮引起,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可以造成大面积灾害。

  (3)霜冻 指在植物生长季,土壤表面或植物表面温度下降到 0℃或 0℃以下,引起植物体内组织冻结产生的短时间低温冻害。

 根据霜冻发生的时期可分为早霜冻和晚霜冻。终霜冻至初霜冻之间的日期称为无霜期,通常用地面最低温度> 0℃的初、终日期间的天数来表示。

 根据霜冻发生的天气条件可分为平流霜冻、辐射霜冻和混合霜冻。

  (4)台风 是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强大而深厚的气旋性空气涡旋。在西太平洋称台风;在东北太平洋和大西洋称飓风;在印度洋称热带风暴。

 a.台风的范围,一般为 600~1000km,最大可达 2000km,最小仅为 100km。

 b.台风中心附近风速愈大,中心气压愈低,标志着台风的强度愈大。

 c.台风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台风登陆时,多伴有暴雨、狂风、雷电等。

 (5)龙卷风 龙卷是自积雨云底部伸出来的漏斗状的涡旋云柱。龙卷伸展到地面时引起的强烈旋风称龙卷风。

 龙卷风涡旋中心风速最小或无风,中心以外数十米极狭小环带风速最大。破坏宽度多在1km 以内,有的仅几十米。

 (6)雷暴:是由旺盛的积雨云所引起的伴有闪电、雷鸣和强阵雨的局地风暴。

 (7)冰雹: 冰雹是从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固态降水物。它通常以小冰粒为核心,外包以多层明暗相间的冰壳。冰雹直径一般 5~50mm,大的可达 30cm 以上。

 (8)干旱灾害

 指某一地区长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水源枯竭,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而造成灾害的现象。

 根据干旱发生的原因,通常可分为大气干旱、土壤干旱和生理干旱。

 (9)洪涝灾害 在连阴雨、暴雨和热带气旋出现较多的春夏或秋季,常使某些地区发生河流泛滥、山洪暴发、低洼处积水、造成农林植物严重损失的现象,称为洪涝灾害。

 按照水分过多的程度可分为洪水害、涝害和湿害等。

 (10)大风与干热风 气象上规定风力达 6 级,即风速≧12m/s 以上的风力为大风。当风速达 20m/s 时,森林将发生危害,出现风倒、风折、风压。

 干热风是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林业灾害天气。当气流越过山脉下沉时绝热降温降湿形成“焚风”。

 5. 森林与环境因子相互 作用规律(生态作用、反作用)

 环境因子与森林作用的规律:

 一、限制因子定律

 (1)什么是限制因子?

  森林中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2)Liebig 最小因子定律

 任何植物的生长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元素,在必需的元素中,供给量最少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

 二、耐性定律

 (1)什么是植物耐性范围?

  森林植物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只有处在这两个界限范围之间的植物才能生存,这个最小到最大的限度范围就是植物的耐性范围,即生态幅。

 (2)Shelford 耐性定律

  生物的存在与繁衍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过多或不足时,超过了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就不能生存甚至灭亡。

 (3)环境因子作用的基本特点 a.综合作用 b.主导因子作用 c.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d.环境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 e.阶段性作用 森林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般形式:

 1、生态作用 a.由于环境因子对森林的作用使森林的结构和功能发生相应变化的作用。

 b.生态作用形式主要体现在生态因子的质、量和持续时间 3 个方面。

 2、生态适应 a.森林处于特定环境条件,特别是极端环境下发生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这种改变对森林的生存和发展是有利的。

 b.生态适应有短期适应和长期适应两类。

 3、生态反作用 a.森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环境所起的反作用。

 b.森林对环境的反作用是人类利用和改造森林的基础。

 6. 地形因子概念及(间接影响)

 一、地形的基本知识

  1、基本概念

  地形即地表形态,指地表面分布的固定物体共同呈现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种状态。其中,地表起伏的走向称地势;地表起伏的整体形态也称地貌。

  将地面上各种地物的平面位置按一定比例尺,用规定的符号缩绘在图纸上,这种图称为平面图;如果既表示出各种地物,又用等高线表示出地貌的 图,称为地形图。

 2、地形的基本类型

  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a.平原:是陆地上最平坦的地域,宽广低平,起伏很小,海拔多在 200 米以下。分堆积平原和侵蚀平原两类。b.高原:是在长期、连续、大面积的地壳抬升运动中形成的,海拔高度一般都在 1000 米以上地域。c.山地:地球陆地的表面蜿蜒起伏的群山。山由山顶、山坡和山麓三个部分组成,平均高度都在海拔 500 米以上。d.丘陵:是陆地上起伏和缓、连绵不断的高地。e.盆地:四周有高原或山地围绕,中部是平原或丘陵。

 地形是间接的环境因子,它通过对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等的重新分配而对地表植被的分布起作用。其主要的决定因子包括:海拔高度 ;坡向 ;坡度 ;坡位

 7. 生物多样性

 概念

 保护的必要性及途径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的稳定生态综合体。

 生物多样性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森林是生物多样性维持的最佳场所。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

  (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a.多种多样的生物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业原料。

 b.生物多样性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每一种物种的灭绝,都预示着很多物种即将面临消失。

 c.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每一个物种都具有独特的作用,在一些人类没有研究过的动植物中,可能含有对抗人类疾病的成分。这些野生动植物如果绝迹,是人类的重大损失。

 (2)生物多样性保护途径 ①保护方式 a.就地保护

 b.迁地保护

 c.离体保护 ②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a.建立自然保护区。b.建立珍稀动物养殖场。c.建立全球性的基因库。

 8. 气候变化及森林的相互作用

 大气环境对森林的作用 (1)大气成分与森林

  大气成分是森林生长直接或间接必需的成分,影响到森林的生长量,同时森林也能影响到大气成分的数量和变化,在调节大气,保持大气成分的稳定和 平衡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①二氧化碳与森林 a.森林是大气 CO 2 的贮存库,是大气 CO 2 的吸收“汇”和缓冲器,能起到遏制现今气候变暖的作用。b.森林的采伐和利用过程是 CO 2 的排放过程。当森林破坏后,森林植物和土壤中贮存的大量的碳将以 CO 2 的形式向大气排放。

 ②臭氧、氧气和森林 a.森林是大气中氧气的主要制造者,森林植物是大气中氧气和 CO 2 量平衡的主要调节器。

 b.大气中的臭氧层对森林植物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③氮与森林 a.氮通过固氮、氨化、硝化、反硝化和分解过程对森林发生影响。

 b.有的氮氧化物如 NO、NO 2 ,会激发光化学反应,对森林植物带来一定的危害。

 ④大气污染与森林 a.大气污染物会通过雨、雪和雾对森林造成灾害性影响。如酸雨。

 b.森林和森林植物,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浓度条件下,对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能起到过滤、吸收和吸附作用。许多森林植物都是监测大气污染的天然指示器。

 (2)辐射(光)与森林 ①辐射(光)对森林的作用 a.光是森林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B.太阳辐射影响森林植物的生长发育 c.光照显著影响树木的形态。

 ②森林对辐射(光)的影响 森林对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都有一定的影响,可以影响到光质、光强、光量等多方面,使森林的净辐射方程各分量及森林能量平衡方程各分量都会发生改变,从而对地区及全球气象与气候产生影响。

 (3)气温与森林 气温是森林的重要生活因子。它影响森林的生长、分布界限和质量产量,也影响森林植被的发育速度及整个生育期的长短和各个发育期出现的早晚,还影响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等。

 ①气温对树木生长发育的影响  温度通过对植物主要生理活动的影响而对植物的代谢过程发生作用。

  直接作用:通过影响植物的光合和呼吸作用影响植物的内部生命活动和形态。

 间接作用:通过影响其它生态因子而对植物产生影响。

  极端温度对森林植物的灾害性影响:寒害、冻害、霜害、日灼等。

 ②极端温度对森林植物分布的影响

  温度随纬度、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而有明显变化。从赤道向极地随温度递减,可分成几个气候带,各气候带生有相应的树种和森林类型。

 (4)风与森林 ①风对森林的影响 a.风的有利作用:促进树木的蒸腾;风媒传粉。b.风的不利作用:大风或干旱风影响树木的生长;大风影响树木的结实;大风对树木具有机械破坏。

 ②森林对风的影响 森林具有减低风速、改变风向的作用。

 (5)大气水分与森林 ①水分对植物及森林的作用 A.水是植物有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B.水是植物一切生命活动的重要介质,植物生命活动的一些生理生化活动需要水分的参与。

 C.水分影响森林植被的分布 D.水分影响植物的产量  植物生产力与降水量的相关模型(H. Lieth 模型)

 ) 1 ( 3000000664 . 0 xe y  式中:y 为净初级生产力(g/m2 .年)

  x 为年降水量(mm)

 ②森林对大气水分的影响 A.森林是地球水分循环的重要参与者 i.由于森林的存在,使到达林地的降水与空旷地有很大不同。到达林区的大气降水要发生两次再分配过程。首先,大气降水到达林冠作用层以后,一部分被林冠截留;一部分通过林冠空隙直接到达地表面。

 ii.到达林地的降水,其中一部分向地下渗透;一部分沿地表径流。

 B.森林会增加水平降水,对垂直降水是否增加还存在争论。

 i.森林能增加水平降水,如雾、露、霜、雾凇等。

 ii.夏季的“森林夜雨”、春秋季的“辐射雾”。

 C.森林会增加水平降水,对垂直降水是否增加还存在争论。

 i.降水通过林冠的枝叶和树干后,会将沉积在这些部分和幼嫩枝叶释放出的养分淋下来,增加土壤养分的含量。

 ③极端水分条件对植物的影响

 旱涝灾害对植物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但不同的植物适应性不同。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适应性,可分为:旱生植物、水生植物、中生植物 3 种类型。

 A.植物对过多水分的适应 土壤水分过多,通气不良,影响含氧量。土壤空气中氧气含量下降到 10%左右,多数植物根系生长衰退,下降到 2%时,植物难以成活。适宜部分或完全沉于水中的植物称为水生植物。

 根据对水深的适应性不同,水生植物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B.植物对水分不足的适应

 第五章

 1. 角规的概念及用途

 角规 (1)什么是角规?

 角规是以一定视角构成的林分测定工具。按照既定视角在林分中有选择地计测为数不多的林木就可以高效率地测出有关林分调查因子。

  利用角规可以测定以下因子:

 a.林分单位面积总断面积,这是角规测树最早,也是迄今最主要的测定因子。

 b.林分单位面积株数和蓄积量

 c.林分生长量 (2)常用角规测树仪 A.不带自动改正坡度功能的角规测器 1.简易杆式角规;2.棱镜角规 B.带自动改正坡度功能的角规测器 2. 立木材积表(一元

 二元

 三元)

 a.在森林调查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一般常采用预先编制好的立木材积表确定森林蓄积量,这种方法称为材积表法。

 b.材积表(立木材积表)是按树干材积与其三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编制,载有各种大小树干单株平均材积的数表。

 c.根据胸径一个因子与材积的函数关系编的表称为一元材积表。根据胸径、树高两个因子与材积的函数关系编制的表称为二元材积表。

 d.在林业生产中,最为常用的材积表是一元材积表。

 (1)一元材积表 a.根据胸径一个因子与材积的函数关系编制的材积数表称为一元材积表。

 b.一元材积表未考虑树高和干形对材积的影响。即胸径相同的立木,其材积则不同。所以,一元材积表适用于相同立地条件下的一定局部地区,使用范围较小,故一元材积表又称作地方材积表。

 c.它不能用于查单株树木的材积,只适于计算林分蓄积。

 d.一元材积表只需测定胸径一个因子,利用比较方便,我国林业生产中广泛应用。

 (2)二元材积表 a.根据材积与胸径、树高两个因子的函数关系编制的材积数表称为二元材积表。

 b.因二元材积表的编表资料是同一树种取于较大的地域范围,其适用地域较大,故又称为一般材积表或标准材积表。

  c.它是最基本的立木材积表 。

 (3)三元材积表 a.三元材积表是分别形率级(形级)编制的二元材积表。

 b.使用时要测定林木胸径、树高和一个上部直径来确定树干材积的方法,故称为三元材积表。

 c.我国为解决云南亚热带林区森林资源调查树种很多的困难,试编过形率级三元《通用立木材级表》。

 d.虽然三元材积表的理论精度较高,但因使用较烦,未能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第六章

 1. 引种

 乡土树种

 种源

 母树林

 种子园

 采穗园

 生理成熟

 生理后熟

 一、引种

  引种是把树种从原有分布区扩展栽植到分布区外,或栽植外来树种。当某一树种在该树种的自然分布区内生长时,称其为乡土树种。当某一树种栽种到自然分布区以外时,称其为外来树种。

 另外,一般把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使外来树种适应引入地区环境以及使野生树种成为栽培树种的技术过程称为驯化。

 二、种源选择 种源:即种子的产地,指某一树种的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的采集地区。

 在我国,通常种源以县为单位,繁殖材料或种子来自的县名即是种源名。国内人们有时也将某一种源的树木群体简称为种源。

 三、母树林 种子园

  一个树种在特定的地区采用何种遗传改良方式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树种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效益是考虑的主要因子。

  林木良种繁育的途径是建立良种基地,有性繁殖的良种生产方法有母树林和种子园,无性繁殖的良种生产方法有采穗圃等。

  1、母树林

  母树林又叫种子林,是在现有优良的天然林或人工林中选择比较好的林分,经过采用恰当的经营管理措施,以专门生产品质优良的林木种子的林分;对生长比较快的速生树种也可选用优良苗木营造。

 2、种子园

  种子园是用优树无性系或家系按设计要求营建,实行集约经营,以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人工林。

 四、采穗圃 采穗圃是以优树或优良无性系作材料,生产遗传品质优良的枝条、接穗和根段的良种基地。

 五、生理成熟

 生理后熟 ①生理成熟 种皮松软、含水率较高,内部营养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种子具有发芽能力时称为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种子具有以下特点:

 a.种子含水率高,内部营养物质处于易溶状态。

 b.种皮不致密,保护组织不健全,不能有效地阻止水分和营养物质渗出种皮。

 c.抵抗力弱,易感染和遭致病虫害。

 ③生理后熟 种子外部形态虽已具有成熟特征,但种胚尚未发育完全,需要经过一段时间逐渐达到生理成熟,称为生理后熟。

  理后熟种子具有以下特点:

 a.种子外观形态及营养物质组成和状态具备形态成熟种子的基本特征; b.种胚不具备发芽能力,发育过程在形态成熟后完成后仍在继续; c.种子在脱离母树后,在适当的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种胚发育完全后可萌发。

 2. 影响种子寿命的因素(环境

 内在)

 种子寿命及其影响因素 (1)种子寿命的含义

 种子寿命是种子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保持生命力的期限。一般指整批种子生活力显著下降到发芽率降至原来 50%时的期限为种子的寿命。

  在贮藏种子的过程中,人们通过控制种子内部营养物质的消耗即呼吸作用,达到延长种子寿命的目的。

 (2)影响种子寿命的因素

 ①内在因素

  a.种子内含物质的性质 b.种皮的机械构造

  c.种子含水率 :

  贮藏种子的含水量以安全含水率为度,种子安全含水率是处于休眠状态的种子在贮藏期

 间保持其生命力的最适宜的水分含量。

 d.种子的成熟度和损伤状况 ②环境因素 a.温度 b.空气相对湿度 c.通气条件 d.生物因子 3. 种子储藏的方法及使用条件

 种子贮藏方法 (1)干藏法

 a.

 普通干藏法; b. 密封干藏法

  是把种子贮藏在干燥的环境中,使种子在贮藏期间始终保持干燥状态的贮藏方法,含水率低的种子适于干藏。干藏法一般在可控制温湿度的种子库中进行。

 (2)湿藏法

 a.露天埋藏;b.室内贮藏

  是将林木种子贮藏在湿润的环境中,在贮藏期间使种子经常保持湿润状态。适于安全含水率高的种子,如栎类、油桐、油茶等。湿藏法的温度应控制在 0℃左右,最高不超过 3℃为宜。

 4. 林木良种选择途径(外采树种引进

 种内变异的选择

 杂交育种)

 林木良种选育: 外来树种的引进、种内变异的选择、杂交育种是林木良种选育的三个传统途径,在林木遗传改良中得到广泛应用。人工诱变育种、生物工程等是现代育种的新技术。

  1、引种

 引种是把树种从原有分布区扩展栽植到分布区外,或栽植外来树种。当某一树种在该树种的自然分布区内生长时,称其为乡土树种。当某一树种栽种到自然分布区以外时,称其为外来树种。

  另外,一般把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使外来树种适应引入地区环境以及使野生树种成为栽培树种的技术过程称为驯化。

 2、选择育种

  选择育种,简称选择或选种,是指从自然界挑选符合生产需要的,或淘汰不符合需要的群体或个体,通过培育、鉴定、筛选出优良的品种或类型,以供生产中繁殖推广。

  选择育种的实质是进行树木种内变异的选择。当前林业中应用最多的选择途径和方式有:种源选择、优树选择和无性系选择。

 3、杂交育种

  杂交育种是对基因型不同的个体,包括不同树种或同一树种不同个体间进行的人工交配,取得杂种,再通过鉴定、选择,以获得优良品种的过程。

  通过杂交得到的杂种,具有双亲的优良性状同时在生长势、生产力或抗逆性方面比双亲强,杂种出现的这种优越性叫杂种优势。

  同一树种不同品种或类型间的杂交称为种内杂交,又称近缘杂交。种间和属与属以上的品种间的杂交称为远缘杂交。

 5. 树木遗传品质与播种品质的内涵

 第七章

 1. 实生苗

 催 芽

 自根苗

 假植

 一、实生苗 实生苗培育是利用树木种子作为繁殖材料 在田间通过播种的方式培育苗木的过程。

 二、催芽:

 催芽 是能引起芽生长、休眠芽发育和种子发芽,或促使这些提前发生的措施,均称为催芽。

 三、自根苗

 营养繁殖育苗是利用树木的茎、枝、芽、根等营养 器官繁殖苗木,也称无性繁殖法,因其具有保持母株优 良遗传特性、繁殖速度快,成为部分经济树种、用材树 种育苗的主要育苗方法。

  根据所用育苗器官和育苗方式的不同,营养繁殖育苗方法还可具体分为:插条育苗、埋条育苗、插根育苗、压条育苗、根蘖育苗、嫁接育苗等。除嫁接育苗外,其它方法繁殖的苗木根系均系由繁殖材料自身产生的,故也统称自根苗 1、自根苗培育

 (1)常见自根苗育苗: ①插条育苗②压条育苗③埋条育苗④插根育苗⑤根蘖育苗 (2)自根苗培育管理:①成活期②幼苗期③速生期④苗木硬化期 四、假植

 是将苗木的根系用湿润的土壤上进行的暂时的埋植,分临时假值、越冬假值两种类型。

 其技术要点是:

 (1)假植地要选排水良好、背风的地方。

 (2)假植应掌握疏排、深埋、实踩的原则,所用的 土壤其湿度要适中。

 (3)苗木在早春如果不能及时栽植,为了抑制苗木 发芽,宜采取降温措施,如遮阳能推迟苗木萌发期 2. 营养繁殖苗的种类及主要方法

 营养繁殖苗培育

 营养繁殖育苗是利用树木的茎、枝、芽、根等营养 器官繁殖苗木,也称无性繁殖法,因其具有保持母株优良遗传特性、繁殖速度快,成为部分经济树种、用材树种育苗的主要育苗方法。

  根据所用育苗器官和育苗方式的不同,营养繁殖育苗方法还可具体分为:插条育苗、埋条育苗、插根育苗、压条育苗、根蘖育苗、嫁接育苗等。除嫁接育苗外,其它方法繁殖的苗木根系均系由繁殖材料自身产生的,故也统称自根苗 3. 容器育苗的优缺点

 类型

 三、容器育苗

 容器育苗是在育苗容器中装填育苗基质,播种 或移植幼苗,通过水肥管理等措施培育苗木。用育苗容器育成的苗木称为容器苗。

  容器育苗具有节省良种,育苗周期短,便于育苗全过程的机械化,所培育的容器苗造林成活率高,造林不受季节限制等优点。但是容器育苗也存在育苗成本高,容器苗窝根等问题。

  世界各国容器苗生产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大田容器育苗、大棚容器育苗、容器苗工厂化生产 3 个阶段 容器有两种类型:一类具外壁,内盛培养基质,按制钵材料不同,又可分为土钵、陶钵和草钵以及近年应用较多的泥炭钵、纸钵、塑料钵和塑料袋等;此外,合成树脂以及岩棉等也可用作容器材料。另一类无外壁,将腐熟厩肥或泥炭加园土,并混合少量化学肥料压制成钵状或块状,供育苗移栽用。容器大小的选择根据作物或树木的种类和所需苗龄的长短而定。

 4. 苗圃设施育苗的几种主要类型

 设施育苗是采用可改变和调节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的设施设备进行苗木培育的方式,是传统育苗向现 代化集约型苗木培育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设施育苗的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林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设施育苗具有育苗材料萌发快,出苗率高;苗木生长速度快,生长期延长,当年生长量大;幼苗免受各种自然灾害影响;育苗不受树种生长的地域限制等特点。

  育苗设施的类型

  现阶段林业苗圃的设施设备有以下类型:

 a.苗木生长控制设施设备。如:育苗容器、育苗基质、 育苗架等。

 b.育苗环境控制设施。如:温室、大棚、带遮阳网的 炼苗场、全光下温湿度调控设施设备。

 c.试管育苗综合配套设施设备。

 5. 苗圃选址参考因素(自然

 社会经济条件)

 林业苗圃选址考虑的因素

 (1)自然条件

 ①土壤条件 :土壤质地、结构、肥力和酸碱度等。

 ②水文条件 :水源、地下水位等。

 ③地形地势 ④植被状况 ⑤病虫及鸟兽为害情况 (2)社会经济条件

 ①苗木供给地区和范围 ②交通条件 ③周边地区劳动力状况 ④电力等能源供应条件 ⑤当地林业机构与造林与苗圃育苗的历史 6. 影响 扦插 成活的内外在因素

 插条育苗

  插穗成活的机理

  插穗成活与否,主要决定于插穗能否生根。

 B.影响插穗生根的因素 树种特性; 母株年龄及枝条着生部位 ; 穗条年龄及发育状况 ;环境条件

 ; 温度、水分、空气湿度、光照 7. 一年生播种苗生长规律(时期

 特点)

 根据播种苗的第一年生长过程,通常划分为出苗期、幼苗期、速长期、苗木硬化期四个阶段。

 1. 出苗期 :是从播种时开始,到幼苗地上部出现真叶,地 下部出现侧根为止 育苗技术要点: A.做好种子催芽,均匀播种。B.播种适时早播,覆土厚度均匀。C.春夏两季播种,土壤水分要充足,灌溉要与提高 地温相结合 D.为防高温危害,需要时可遮荫。

 2.幼苗期 :从幼苗地上部出现真叶,地下部生出侧根,幼苗能 自行制造营养物质时开始,到幼苗的高生长大幅度上升为止 生长特点:

 A.前期高生长缓慢,根系生长快,长出多层侧根;B.主要根系分布深度数厘米至十余厘米; C.地上部分的叶子逐渐增多,叶面积逐渐增大;D.地上部分生长由缓 3.速生期 :从苗木高生长量大幅度上升时开始,到高生长量大幅 度下降为止。

 技术要点 :A.需要水肥很多,追肥和灌溉要以速生期前期为主,还要有充足光照;B.针叶树种需间苗时,最迟要在速生期前期定苗,并注意防治病虫害;C.为了促进苗木木质化,提高苗木抗性,要适时停止施用 N 肥和灌溉 4.苗木硬化期 :是苗木地上部和根系充分木质化,进入休眠的时期,从苗木高生长量大幅度下降开始,到苗木根系生长停止时止。

 生长特点:

 A.高生长速度急剧下降,不久高生长停止,继而出现冬芽; 前期直径和根系仍在生长 B.苗木体内含水量逐渐降低,干物质增加,营养物质转入贮藏状态;苗木地上部和地下部逐渐达到完全木质化 C.苗木对低温和干旱抗性增强,落叶树种苗木的叶柄形成离层而脱落, 8. 主要播种的方法及适用的种子类型

 播种方法

 ①条播是按一定行距将种子均匀地播在播种沟...

推荐访问:林学 考点 概论
上一篇:城管干部个人总结例文万能版
下一篇:XX县林业局安全生产工作要点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