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吸引力

来源:高三 发布时间:2020-08-07 点击:

 怎样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

 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说到底就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吸引力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也是检验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技能的重要方面。

 一、

 缺乏吸引力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

 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中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动力不足,教师教育观点、教学方法陈旧,不少教师没在教学上下真功夫,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使政治课教学失去了吸引力。这一局面不扭转,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无从谈起,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在教学中应始终把增强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

  坚持启发性原则,增强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政治情感,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的教学原则之一。与原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对这一条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参加讨论,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无疑,思想政治课教学能否增强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对政治课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方面。政治课教师必须在如何增强吸引力上下功夫,多动脑筋。

 二、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吸引力的具体方法

  (一)改进、丰富教学内容,以增强吸引力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既脱离社会发展实际,也脱离学生个体发展实际,是对中学生缺乏吸引力,产生厌倦情绪的重要原因,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改进和丰富教学内容。大量的成功经验证明,改进、丰富教学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内容。

 《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出了教学“活动建议”,明确指出“课堂的知识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要求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名言、谚语、格言,举办展览、壁报,观看电影、电视、录像等活动,并安排高年级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总结等”,《课程标准》中的这一规定为政治课教师改进、丰富教学内容指明了方向。无疑,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增加,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2.增加乡土资料,注入乡土气息,以增强吸引力。

  中学生一般是相对固定地生活在某一地域内的,城市、农村都是如此,对于自己生长的环境自然有一种亲情,也更想去了解它,认识它。乡土教育内容的引入正是迎合了学生的这一需要,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如树立榜样是完成认清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选择家乡籍的先进人物对学生进行教育,最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更感到这些人物可亲、可信、可敬,这些人物的事迹对他们的教育作用也最大。因此,教学中有目的地注入乡土气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3.增加选修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以增强吸引力。

 选修课在我国的高等学校有较长的历史,开设的课程门类也相当多,而我国中小学,由于种种原因(如追求升学率),选修课的开设一直不够普遍,尤其是思想政治课,多年来都是以必修课的形式出现。近年来,有些地方的高水平政治课教师开始探索选修课的教学,如北京四中的赵如云老师开设了《国际热点问题》《形式逻辑》等课,选修课的开设使思想政治课面貌一新,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

 众所周知,相同的教学内容,常常会引发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保持和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求知和探索欲望。然而,作为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的哲学,它的概念和原理是比较抽象的。那么,趣味性从何而来?我认为,哲学课的趣味,就在于哲学本身是一门能说明世界的本质,提示最一般的规律,能教人聪明、给人以智慧的学问。而不少中学生总希望自己更聪明、更有智慧,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带上一点哲理。因此,我们完全有可能引起中学生对哲学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

 怎样加强哲学课的趣味性?我们得从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去思考问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之一,就是他们的思维活动还具有很大的形象性,他们常常凭着具体直观的感性材料去思考问题。我们所讲的生动,就是让学生在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的感受中,加深印象、引发思维,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要生动,就必须用形象说话,对于初学哲学的中学生来说,更需要形象化的讲解,而博引趣例法就是其中的一种有效方法。

 “趣例”可以是哲学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生活中的故事,也可以是哲理诗,名人名言等。心理学研究材料表明:普通中学的初中生爱听故事的占 95%以上,高中生占 85%以上,这可看出中学生是很喜欢听故事的。我们就将中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倾向引向课堂,来搞好哲学常识的教学。结合教材内容精选一些寓言故事、成语典故、生活故事进行教学,可将枯燥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明化,深刻问题通俗化,从而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而哲理诗却寓哲理于艺术形象中,意境、诗情、理趣交融,使人获得艺术上的享受,也得到思想上的启发。还有名人名言,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经典作家的名言,在教学中适当引用,可使学生加深对哲学内容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博引趣例法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去把握、应用。

 第一, 以趣引题,定好基调。常言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头为何那么重要?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的作用。成功的开头,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打开了殿堂的大门,引导学生竞相登堂入室。在哲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恰到好处地用趣例引题,导入新课,就会一扫课堂的沉闷气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拨动其思维之弦,为新课的讲解定下基调。如在讲“联系”这个概念时,先播放哲学寓言故事“唇亡齿寒”的录音。说明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如唇齿相依,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即“联系”。那么,什么是“联系”呢?同学们就会抱着极大的兴趣去阅读、去探讨。又如在讲“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时,先叫一个学生讲“自相矛盾”的成语典故,进而引导学生分清“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然后引入正题。

 第二,以趣言理,深入浅出。哲学反映的是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共同规律,它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理性认识。但从认识过程看,感性认识才是认识的起点,人们的认识总是从对具体、生动的个别事物的认识开始的。因此,教学应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带有哲理性认识,使教学过程和认识过程相一致。运用趣例组织哲学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化抽象为具体,变呆板为生动,深入浅出地阐述原理,从而使哲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如在讲“必须按规律办事”时引了寓言“挤牛奶的故事”,说的是:有一户人家,养了一头母牛。这家主人因事要请客,准备挤些牛奶下来,供招待客人之用。使但他转念一想——现在离请客还有一个月,如果预先把牛奶挤下来,积存多了,牛奶容易变质发酸,也不便于保藏,不如就利用牛肚皮暂时储藏一下,临到请客时一次挤出,到时牛奶既多又鲜,岂不妙哉?于是,主人就把母牛和那头小牛隔离开来,停止了挤奶。转眼间,请客的日子到了,客人们纷纷光临。主人把母牛从牛棚里牵出来派用场,却什么也挤不出来。讲完故事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母牛的奶不给小牛吃,也不去挤它,就会自然没了呢?通过思考、广义,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母牛的造奶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要每天挤,才能促其新陈代谢,也才有源源不断的新奶产生出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起作用。而挤奶人违背了规律,就必然使母牛造奶系统的生理机能紊乱,造成奶的枯竭。接着,再举一例“达尔文和表姐埃玛结婚终生悔恨”去印证。这例说的是生物学家达尔文和表姐埃玛结婚,结果十个子女中有三个很小就夭折了,其他七个都有程度不同的精神病。后来,达尔文语重心长地对人们说:“奉劝那些表兄姐,千万不要走我的路而近亲结婚,就当知心朋友吧!”最后选用谚语“强扭的瓜不甜”让学生分析。这样,“规律的不可违抗”这一难点内容就容易理解了。

 第三,以趣结尾,余音缭绕。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哲学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运用博引趣例法进行教学,能够创设出良好的乐学情境。当然,仅用趣例讲哲学常识还是不够的,还需要量事实的证明和论证。若将趣例与教学模型、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则更能使学生大脑兴奋,学而忘倦,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以情动人,最大限度地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情感教育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特殊而又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双方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系统,则极容易完成教学目标,反之,如果双方感情交流出现障碍,则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有效方法。那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如下几个环节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注重科学性,坚持以理服人,在“理”字上下功夫,增强知识的可信度,满足学生的认知情感的需求,培育学生的认同情感。

 任何学科都有它的知识体系和内在的逻辑体系,每个理论问题又具有它的系统性和层次性。虽然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常识课,但其教材的编写也遵循了一定的规范性和内在逻辑性的原则,因此,我们在教学们中就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从教材的逻辑结构上,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上,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层次水平上,尽可能地把知识、道理讲清、讲透,而不是只停留在教学生画条条、背条条上。只有这样,才能 增强知识的可信度,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听懂,心服口服,进而产生对该门课程的“认同”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求知识的求知欲,从感情上能把思想政治课真正当成一门科学而严肃认真地去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与学就容易统一起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二、在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性,趣味性,坚持以情动人,在“新”字上想办法,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

 革命导师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一个人有即使有再丰富的知识、再发达的智力,都要依赖情感的力量,否则,就不能形成乐观进取的态度,也难以付诸创造、开拓行为,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在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由于教材中抽象的理论概念很多,加之教材编写的滞后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又缺乏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仅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划杠与记忆上,而不注重结合新的形势,及时增添时代性的内容,不仅理论与现实脱节,而且很难培养学生积极的愉悦情感,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难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因此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即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必要的补充,根据时代形势的发展变化和需要,与时俱进,增添新的内容,拣取一些学生所关注和感兴趣的事件和典型事例,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能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更好地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课堂活起来。这样,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情感共鸣也就易于形成,学生也才能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课堂教学也就能按照老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进行,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才会圆满完成

  三、在教学方法上,寓教于乐,发挥主体作用,在“乐”字上动脑筋,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思想政治课由于理论性强,和社会现实生活及时事政策联系紧密,学生要学好并不容易。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采用灵活多变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和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快、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受到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力求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现实结合的需要,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学生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歌曲欣赏、漫画展评以及社会调查等活动,通过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政治课教学的乐趣与魅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且在活动中,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和才干,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用”字上做文章,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理论联系实际本来就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指导方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指导方针却未能得到实质性的贯彻落实。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抽象的讲解过多,从概念到原理、空泛而枯燥,而对现实问题不是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就是避重就轻、轻描淡写的现象,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任何人的学习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无用不学”无可厚非。这正如一杯水摆在口渴人的面前,会给他带来愉快,那是因为他需要;同样,一杯水摆在口不渴的人面前,他会无动于衷,如果强迫他喝就会造成不愉快,甚至敌对。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就必须把握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学”和“用”上做文章,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课广泛的用途与实效性,而其广泛的应用和实效性又极大地强化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内

 驱力,从“为用而学”到“越学越有用”,再到“越有用越要学”,从而形成了“学——用——学”的良性循环。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特别注重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力求用现实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用理论知识的学习去解决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同时,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观察、思考和理论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在学与用的结合中,既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提高了觉悟,真正实现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目的。例如,在学习高一《经济常识》中有关“价值规律”这一内容时,我并没有先解释书本理论,而是组织学生到商品市场和几家企业进行调查了解情况,在调查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找出问题的成因及解决的办法,在此基础上,再系统地给学生讲授价值规律的基本知识,并结合调查了解的情况进行分析说明。最后,围绕“如何提高我国产品的竞争力、以及国有企业扭亏为盈”等问题,再请同学谈谈自己的观点。这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们在校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聪明才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收到了极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也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极大地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实效。

  (四)制造课堂高潮,增强学生吸引力

 所谓政治课教学高潮,是指政治教师的教学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到学生最富于感情反应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有经验的政治教师进行教学,在成功地导课后,总是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失时机地精心制造教学小高潮,并全力推向大高潮,以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积极状态。一般说来,处于教学高潮中,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应是敏感而强烈的,或是因急于想知道结果而凝神思虑,或是因解决了某个重点难题而释然愉悦,或是为有了新发现而惊奇、欣喜,或是领悟到知识内涵的情理而激动自豪……

 那么,如何在政治课中设计、制造教学高潮呢?

 一、情动心弦的感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入情以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尽管使学生入情的方式因人而异,因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教师要动情。教师强烈的感情,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开启学生感情的门扉。当然,教师的这种感情必须是真挚的,只有真挚的感情才是感人的;虚假的感情是矫揉造作、故作姿态,只会引起学生反感。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衰,强怒者虽严不威。”所以说,只要政治教师在教学的关键处,凝理注情,动人心弦,就能奏出教学的最强音。

 二、贵在参与的表演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可以让其增强主人翁感,而由教师的单纯讲授变成师生双方的配合表演,则又能增加教学的主动性、直观性。师生的配合表演从时间准备来看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课前充分准备过的,另一种就是即兴表演。无论哪一种形式,只要我们政治教师课前精心设计好,师生之间配合好,都能引发教学的高潮。比如,在讲“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为了巩固这一框的教学内容,结尾时,我和几名学生来了一段即兴表演。说的是一名中学生买笔,在行使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时与营业员发生争吵(双方都存在一定问题),其他人员的出现使问题得到合理解决(当然有曲折)。按照剧情要求,营业员、保安、营业部经理、中学生、记者这四个角色分别由四位学生担任,消协负责人由我担任。我们的表演虽然和专业演员的水平相差悬殊,但出人意料的是同学们对自己班级的“土特产”特别喜欢,个个津津有味,也深刻地理解了教学内容。

 三、逼人期待的悬念。

 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人们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或者说就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预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有位心理学家说:“我们体验到,在那些使人困惑的情境中,我们被引起的动机最强烈。假如我们完全解答了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全部紧张感就消失了……”可见,悬念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唤起学生兴趣,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产生“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例如,“商品的价值量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句话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为此,我在上课的时候问学生:“劳动生产率愈高,商品的价值量反而愈低,这样,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是反而吃亏了吗?”我在学生平时不感到困惑的地方,提出了让他们感到困惑的问题,看得出,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迫切想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以摆脱眼前的困惑。而我却不慌不忙地对学生说:“同学们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吧,但我不能马上告诉你们,你们不妨同桌之间先议论一下。”正是这一逼人期待的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唤起了学生的注意,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最终形成了学生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高潮。当然,在政治课教学中设置悬念不能太“悬”,太“悬”易伤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不“悬”,不“悬”不足以吊起学生的胃口,只有做到适时适度,才能引发课堂教学的高潮。

 四、紧张活跃的竞赛

 特级教师魏书生认为:“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魏教师不但倡导竞赛教学这一理念,而且在他的语言课堂教学中积极贯彻这一理念,取得了很大成功。借鉴他的做法,我在政治课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穿插知识竞赛类的活动,使其服务于课堂教学,制造了不少课堂教学的高潮。例如,在讲“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这一内容时,我一改过去低效且枯燥的讲授,转化为“你对邓小平理论知多少”这一竞赛形式。首先,把课本中涉及到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内容、精髓、作用等知识转化为必答题、抢答题等竞赛类题型,并且在内容上适当扩展。其次,把全班学生分成四大组,每一组为一个竞赛单位,准备时间为 5 分钟,然后合上书本进行竞赛。知识竞赛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几乎忘了学习理论的枯燥和乏味,在既有竞争又有娱乐的气氛下学习知识,久违了的学习热情被重新点燃了。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有助于形成“紧张而活跃”的高潮,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五、“疑义相析”的商讨

 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例如,在讲“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时,很自然不能回避一个问题,那就是创新。要说出什么是创新?多半学生会照本宣科回答。如果按照传统的教法,这样一问一答,直来直去,把学生拒之于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门外,教学高潮就难以形成。于是我改变传统的教法,对学生说:创新这个概念我们既熟悉又陌生,同学们能不能举些例子。按照我的要求,学生说了很多,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青岛海尔集团开发出适合农村市场既能洗衣服又能先瓜果蔬菜的洗衣机、以氢气为燃料的环保小汽车等等。看到学生们逐渐进入角色,我也举了个例子:比如喝水,我们是用口喝,可有人却打破常规,想到用鼻子喝。你们怎么认识这个问题?这叫不叫创新?是不是异想天开?请在座的同学共同商讨。讨论很热烈。赞成的有,反对的也不少,模棱两可的也大有人在。后来,有一位学生归纳了大多数同学的意见,认为这不是异想天开,在医院里有些病人无法用口正常喝水,医生就让他们用鼻子喝水维持生命,所以应当叫创新。于是,我请全班学生看了一段录像:医学上的鼻饲现象。结果证实了这位学生的判断是正确的,从而使该生初尝了“发现者”的乐趣。以此为契机,我继续对学生说:看来我们不能嘲笑这种异想天开,因为这异想天开里面就蕴涵着创新的东西。那么,是不是只要打破常规都是创新呢?我一边问,一边出示漫画《揪着自己的头发想上天》。学生们议论纷纷,不一会儿就有学生站起来回答:打破常规不一定是创新,凡是创新都应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从实际出发。我们刚才讨论的“鼻饲”之所以是一种创新,是因为它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鼻腔和口腔本身就是相通的。可见“疑义相析”的商讨,使学生成为发现者,满足了他们探索的需要,从而将整个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二)增强吸引力,调动积极性能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教学过程既是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的过程,即学生的认识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他选择教学内容、进度和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而学生则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对是否接受教师的教诲,是否思考和理解学习内容,是否把学习内容应用于自己的行动,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在学习这种认识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任何人无法代替的,再好的教师也只能是这一过程的“宾”,而不是“主”。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政治课教学缺乏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许多教师没有正确处理好师生的主导和主体关系,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大障碍。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和兴趣是人行为的两大内在动力。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好坏,首先取决于这一主体是否有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是否有发自内心的对学习的渴望与追求。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构成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推动学生克服学习上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实现学习目标。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调动,思想政治课教学必将失去吸引力,就会失去来自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培养,努力增强吸引力。

推荐访问:思想政治 吸引力 课教学
上一篇:曲靖市委党校科研成果等级分类表
下一篇:教职工考核述职报告2020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