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心理漫谈(二) 猜疑心理|猜疑心理

来源:高三 发布时间:2019-09-04 点击:

  以自己所掌握的不全面的甚至是毫无事实根据的信息,主观臆断地去推测、怀疑他人的言行,做出对自己不利的判断,发展下去对己对人都会造成伤害,这种心理倾向就属于猜疑心理。   我国古代寓言“疑人偷斧”的故事,讲的是一个人丢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以此为基础,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子的样子,进一步强化了原先的主观臆断,认定斧子就是邻居儿子偷的。后来,他在山谷里找到了那把斧头,再看邻居的儿子,竟然也不像偷斧子的人了。这种先入为主的看法,使自己走进了猜疑的死胡同。这样,会习惯性地排斥和阻碍逻辑思维的判断,如同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努力寻找支持自己假想的“证据”,不去辩证地分析,形同作茧自缚,不能自拔,以致越发加重自己的主观臆断。
  具有猜疑心理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有这样的情况:当几个朋友或同事聚在一起闲聊时,会怀疑他们正在讲自己的坏话;当告诉朋友一件秘密的事情后,会不停地想他是否会讲给别人听;当领导在会上讲了职工中发生的某种不良现象时,就会怀疑是否是针对自己谈的;当发现一位朋友近来对自己的态度冷淡一些,就会觉得他可能对自己有了不好的看法……
  猜疑心理的形成,可以由于轻信别人而曾经在人际交往中蒙受过损失或挫折,从而不愿再相信任何人,导致很强的防御心理,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怀疑再三;也可以由于自信不足,但自尊心强,从而怀疑别人,如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还可以由于心胸过于狭窄,而对同事、朋友乃至家人疑心重重,备加小心。
  猜疑心理严重,不但会影响工作,影响人际关系、远离朋友,影响家庭和睦,还会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例如会因一些可能根本没有或不会发生的事而忧愁烦恼,郁郁寡欢,加重妒嫉心理,或变得孤独寂寞,甚至失眠、发生神经症等。严重发展下去,会无端怀疑,毫无事实根据却坚信不移,不能通过说服教育或事实证明予以改变,则可以达到疾病(精神心理障碍)状态,形成妄想。
  由于猜疑心理失去亲情、友谊,甚至导致人间悲剧,自古有之,时而见诸媒体报道。《三国演义》中曹操落难逃到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主人家见曹操到来,准备杀猪款待曹操,可是曹操听到磨刀霍霍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疑心大起,以为要杀害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杀害好友全家。这就是由于严重的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猜疑是人性的一大弱点,是害人害己的祸根。那么,如何在人际交往中消除这种猜疑心理呢?首要的就是要将猜疑消灭在萌芽状态,以下建议供读者参考。
  冷静思考 理性对待 当发现自己生疑时,不要朝着有利自己猜疑的方向思考。要先综合分析被猜疑对象平时的为人、经历以及与自己多年共事交往的表现,再以客观辩证的思维进行思考:为什么我要这样想?是否有事实根据?如果怀疑是错的,还有哪几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在做出决定前,多问几个为什么。
  增强自信 坦荡无私 自信不足是产生猜疑心理的根源之一,一个人自信心越足,就越容易信任别人,就越不容易产生猜疑心理。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要发现自己的优点,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看似疑心别人,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怀疑。心底坦荡无私,对他人及周围的事情才会看得比较自然,才会去除猜疑心理。
  宽以待人 信任他人 一些过去因相信他人而受骗的经历,往往容易挥之不去。毕竟这种情况是少数,不要以偏概全,还是以诚相待为好,这样开诚布公,易于消除隔阂和疑惑,增进友情和信任感。敞开心扉,增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会增加相互信任,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谅解,有利于猜疑心理的转化。
  勿听传言实地考察 猜疑之心,往往在传播流言的煽动下才越发“牢固”,使人失去理智,酿成恶果。当听到流言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为消除疑虑要进行实际调研,哪些是客观存在的,哪些是人们猜测的,哪些是以讹传讹,勿受人云亦云的蛊惑,从而化解猜疑心理。
  改变思维客观判断猜疑一般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按照自己的主观判断,逐渐增加所谓的“理由”,使这一假想目标得以强化。只有摆脱这种错误的思维模式,用事实摒弃成见,还要驱除消极的、易于增强猜疑心理的自我暗示,进行客观的、有理有据的判断,辩证地看待他人和自己,方可走出先入为主的死胡同,才能促使猜疑之心在得不到自我证实和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下自行消失。
  如果你已经察觉到自己存在着猜疑心理,相信经过上述努力,猜疑这种不良心理是可以转化的。如果你能够不断地克服这种不良心理,就会同社会更加融洽,人际关系更加和谐,适应能力更加完善,从而使心理健康的程度更加提高。

推荐访问:心理 漫谈 猜疑 不良
上一篇:阴囊悬挂度_度盛夏 护阴囊
下一篇:莫用牛奶来服药|牛奶服药可以吗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