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安置暨保障住房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来源:高二 发布时间:2020-07-31 点击:

  易地安置暨保障住房项目

 施工组织设计

  目

 录

 第一章

 编制依据 ................................... 3-5

 第二章

 工程概况 ................................... 3-5

 第三章

 主要施工方法 ............................... 3-5

 第一节

 施工测量方案 ................................. 3-5

 第二节

 脚手架工程 ................................... 3-8

 第三节

 土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 12

 第四节

 桩基础工程 .................................. 3-14

 第五节

 后浇带工程 .................................. 3-16

 第六节

 模板工程 .................................... 3-17

 第七节

 钢筋工程 .................................... 3-21

 第八节

 商品混凝土施工技术方案 ...................... 3-25

 第九节

 陶粒混凝土砌筑工程 .......................... 3-28

 第十节

 抹灰工程 .................................... 3-29

 第十一节

 楼地面工 程 ............................... 3-30

 第十二节

 门窗工程 ................................. 3-36

 第十三节

 涂料工程 ................................. 3-37

 第十四节

 玻璃幕墙施工方案 ......................... 3-38

 第十五节

 节能墙体保温苯板施工 ..................... 3-40

 第十六节

 屋面工程 ................................. 3-47

 第十七节

 彩钢板屋面工程 ........................... 3-55

 第十八节

 给水、排水、采暖工程施工方案 ............. 3-56

 第十九节

 电气工程施工方案 ......................... 3-67

 第四章

 施工计划 .................................. 3-73

  第一节

 主要材料计划 ................................ 3-73

 第二节

 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 3-73

 第三节

 劳动力安排计划及保证措施 .................... 3-75

 第四节

 施工程序、 施工进度计划 ...................... 3-76

 第五章

 施工现场平面布 置图 ........................ 3-77

 第六章

 保证工程质量措施 .......................... 3-78

 第一节

 工程质量保证体系框图 ........................ 3-78

 第二节

 职责分工及管理制度 .......................... 3-79

 第三节

 质量管理措施 ................................ 3-86

 第四节

 质量检验责任制 .............................. 3-88

 第五节

 创优计划 .................................... 3-88

 第六节

 防止质量通病措施 ............................ 3-90

 第七章

 保证安全生产措施 .......................... 3-93

 第八章

 保证工期措施 .............................. 3-98

 第九章

 季节性施工措施 ........................... 3-100

 第一节

 冬季施工措施 ............................... 3-100

 第二节

 冬期越冬措施 ............................... 3-101

 第三节

 雨季施工措施 ............................... 3-102

 第四节

 风季施工措施 ............................... 3-104

 第十章

 环境 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 ................... 3-106

 第一节

 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 3-106

 第二节

 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 3-106

 第十一章

 文明施工措施 .......................... 3-109

  第十二章

 保修措施 .............................. 3-111

 第十三章

 地下管线及其他地上地下设施的保护加固措施

 . 3-111

 第十四章

 降低工程成本措施 ...................... 3-112

 第一节

 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提高劳动效率 ... 3-112

 第二节

 科学组织施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 3-112

 第三节

 严格把握建筑材料的供应使用关,减小材料消耗 . 3-113

 第四节

 加强项目生产管理,提高施工管理水平 ......... 3-113

 第五节

 认真审核图纸,加强施工图预算,落实技术组织措施 3 3- - 114

 第六节

 保证工程质量,一次成优 减少返工损失,节约间接费用

 ..... 3-114

 第十五章

 专业工程及分包工程的管理措施 .......... 3-115

 第十六章

 附图表 ................................ 3-117

 (1 1 )拟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 ................. 3-118

 (2 2 )劳动力计划表 ............................... 3-119

 (3 3 )计划开、竣工日期和施工进度网络图 ........... 3-120

 (4 4 )施工总平面图 ............................... 3-121

 (5 5 )临时用地表 ................................. 3-124

 第十七章

 必要说明的其他内容 .................... 3-124

  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

 编制依据

 工程招标文件

 现行国家施工规范及验收标准 现行黑龙江省施工规范及验收标准

 第二章

 工程概况

 一、

 工程建设概况

 工程名称:哈尔滨市群力西区易地安置暨保障住房项目 B20#栋 建设地点:安阳路、三环路、哈双北线和天平路围合的区域内 工程范围:本工程为哈尔滨好民居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拟建的哈尔滨市群力西区易地安置暨保障住房项目, 建筑面积约为 16110.76 平方米,地上 32 层,地下 1 层,基础形式为超流态砼灌注桩,桩径为 600mm、400mm 二、

 主要施工目标

 1 1 、工期目标

 开工日期:2010 年 9 月 18 日 竣工日期:2011 年 12 月 30 日 2 2 、质量目标

 本工程质量目标定为确保“省优质”工程。

 3 3 、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目标

 施工过程确保无重大安全事故,轻伤事故频率控制在 36‰以下。确保安全文明施工工地。

 第三章

 主要施工方法

 第一节

 施工测量 方案

 1 1 、建立健全测量放线组织机构

 为满足施工测量放线要求,保证施工精度,项目部配备专业技术精干、富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测量人员,并建立由技术负责人、技术员、质检员、

  测量放线员共同组成的确保工程质量的测量放线组织机构。

 2 2 、测量准备

 2.1 项目部进场后,技术负责人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规划单位联系,办理建筑红线、绝对高程的交接手续,依据建筑总平面图实地勘察现场。由技术负责人组织测量放线及熟悉图纸,校验施工图纸细部尺寸,根据建筑总平面进行测量定位。

 2.2 测量器具准备:

 名称 数量 产地 用途 J2 型光学经纬仪 1 台 南京 角度测量 N 3 级水准仪 2 台 国产 水准测量 50m 钢尺 4 把 国产 水平测量 线锤 4 个 国产 垂直度测量 5m 卷尺 20 把 国产 检测抽查测量 100m 钢尺 2 把 国产 长度测量 3 3 、定位方法

 3.1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总平面图,确定横纵坐标,用全站仪一次性测定轴线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点。角度测量采用经纬仪,水准测量采用水准仪。

 3.2 采用直角坐标法测定出轴线控制网。

 3.3 轴线控制采用控制桩的方法。控制桩做法如图。

 4 4 、标高控制措施

 4.1 首先确定±0.000 点,并在建筑物角部设置永久性水准点。并将水准点做好防护(如图示)。

 4.2 以永久性水准点为基准点,首层结构砌筑井保护盖水准点(磨圆)直径20—30钢筋端部锉成半圆形150砼桩自然土壤200—250mm自然地坪永久性水准点设置 回填土轴线控制桩做法块石混凝土金属标板

  0.000500mm混凝土边柱抄测标尺外装饰面层正常时观测时11抽拉式不锈钢套筒观测点抽拉杆套筒砼柱外装饰面沉降观测点设置示意图150mm观测钢珠水准点设置图 施工完成后将基准点引入首层结构墙、柱上并用墨线弹好,每层楼板以基准点为准排尺,抄测控制标高即总高程及层间标高,标高确定选定绝对标高。

 4.3 轴线控制网:

 主体施工阶段轴线垂直控制基准点设在±0.000 楼板上,预埋六处ф25钢筋并做好防护。

 4.4 施工楼层抄测定位:

 4.4.1 轴线测控:采用线坠吊线将控制轴线引测到作业层,并排尺测定其它轴线,根据六处轴线控制点反复校核。

 4.4.2 标高测控:在每层的柱上或混凝土墙上设置临时水准点,通过预留洞将下层的水准点标高抄测到该层,以控制施工水平标高,进而对工程全高进行控制。

 4.5 楼体垂直度控制:

 4.5.1 各层控制轴线抄测完毕后,反复与下一层的控制轴线进行复核。

 4.5.2 定期在轴线控制点位置使用线坠检查已施工完楼层的垂直度。

 4.5.3 定期采用经纬仪远距离对楼体进行垂直度监控。

 4.6 外装饰抄测:

 4.6.1 依据楼体内水平、垂直控制线向外排尺,在窗口处弹出水平及垂直通线。

 4.6.2 在窗口两侧窗膀上弹出竖向垂直线,以此定位外墙装饰面的成活距离,达到有效控制外饰面的竖向垂直度。

 5 5 、沉降观测措施

 5.1 沉降观测水准点可利用测量放线永久性水准点。

 5.2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沿建筑物四周的角点间距 10m-15m 左右设一观测点,变形缝处两侧必须设置观测点。

  5.3沉降观测点设置在边柱外侧+0.500标高处,锚固预制不锈钢观测套管,依据套管钢珠立尺进行观测。同时将观测点加以编号,便于进行观测和记录。

 5.4 观测仪器选择与观测频次:

 5.4.1 抄测仪器为 1 台 DS3 水准仪。

 5.4.2 首层施工完毕观测一次,以后每施工完一层观测一次;竣工验收后第一年抄测不少于四次,第二年不少于二次,以后每年抄测一次,直到下沉稳定为止;对于突然发生的异常情况,及时通知设计单位。

 5.5 保证精度措施:为保证沉降观测精度,必须保证以下几点:

 5.5.1 DS3 级水准仪校正合格,保证精度。

 5.5.2 基准点予以保护,使用固定水准点。

 5.5.3 固定人员观测,整理观测记录。

 5.5.4 使用固定水准仪和水准尺按规定日期、方法及路线进行观测。

 5.5.5 观测人员认真整理观测结果,按时填写沉降观测记录并绘制时间与沉降观测关系图。

 第二节

 脚手架工程

 在建筑中,脚手架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满足施工需要和确保使用安全是对建筑施工脚手架和基本要求,本工程采用落地式双排脚手架。分别在第十一层,第二十一层做两次槽钢悬挑,槽钢采用 20#槽钢。

 1、对构架基本结构的一般要求: 1.1 杆部件的质量和允许缺陷应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1.2 节点构造尺寸和承载能力应符合规定; 1.3 具有稳定的结构; 1.4 具有可满足施工要求的整体、局部和单肢的稳定性; 1.5 具有可将脚手架荷载传给地基基础或支承结构的能力; 2、整体稳定和抗侧力构件的基本要求 2.1 设置的位置和数量应符合规定和要求; 2.2 必须与基本结构杆件进行可靠连接,以保证共同作用;

  3、附墙连接的基本要求: 3.1 确保连墙点的设置数量; 3.2 连接件及其两端连接点必须满足抵抗最大计算水平力的需要; 3.3 在设置连墙时,必须保持脚手架立杆垂直,避免产生预加侧向变形; 3.4 设置连墙件的建筑结构必须具有可靠的支持力; 4、作业层设施 4.1 作业层铺板一定要满铺,不得花铺,且脚手板须铺放平稳,同时还要加以固定; 4.2 防(围)护设施应按规定的要求设置,间隙要合适,固定要牢固; 5、脚手架构架和设置要求的一般规定 5.1 整体性拉结杆件设置规定 脚手架应根据确保整体稳定和抵抗侧力作用的要求,按以下规定设置剪刀撑或其他有相应作用的整体性拉结杆件: 5.1.1周边交圈设置的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当架高为6m~25m时,于外侧面的两端和其间≤15m的中心距自下而上连续设置剪刀撑;当架高﹥25m时,应于外侧面满设剪刀撑; 5.1.2剪刀撑的斜杆与水平面的交角宜在 45°~60°之间,水平投影宽度应不小于 2 跨或 4m 和不大于 4 跨或 8m。斜杆应与脚手架基本构架杆件加以可靠连接,且斜杆相邻连接点之间杆段的长细比不大于 60; 5.1.3 在脚手架立杆底端之上 100~300 ㎜处一律遍设纵向和横向扫地杆,并与立杆连接牢固; 5.2 脚手架的杆件连接构造应符合以下规定 5.2.1 多立杆式脚手架,左右相邻立杆和上下相邻平杆的接头应相互错开,并置于不同的构架框格内; 5.2.2 搭接接头长度≥0.8m; 5.2.3 杆件在结扎处的端头伸出长度应不小于 0.1 m; 5.3 安全防护规定 脚手架必须按以下规定设置安全防护措施,以确保架上作业和作业影响

  区域内的安全。

 5.3.1 作业层距地(楼)面高度≥2.5 时,其外侧边缘必须设置挡护高度≥1.1m 的横杆和挡脚板,且栏杆间的净空高度应≤0.5m; 5.3.2 挑脚手架的外侧面应按防护需要采用立网维护; 5.3.3 上下脚手架的梯道应设置扶手、栏杆,确保人员上下的安全; 6、脚手架配件的规定 脚手架的杆件、构件、连接件和脚手板必须符合以下质量要求,不合格者禁止使用。

 6.1 钢管禁止使用有明显变形、裂纹和严重锈蚀的钢管; 6.2 脚手架连接件应使用与钢管管径相配合的,符合我国现行标准的可锻铸铁扣件。严禁使用不合格、锈蚀和有裂纹的扣件; 6.3 脚手架配件加工应符合产品的设计要求,确保与脚手架主体构架杆件的连接可靠; 6.4 各种定型冲压钢脚手架板自重均不宜超过 0.3KN,性能应符合设计使用要求,且表面具有防滑、防积水构造; 7、脚手架搭设、使用和拆除的一般规定 7.1 搭设规定 7.1.1 搭设之前,必须对进场的脚手架杆配件进行严格的检查,禁止使用规格和质量不合格的杆配件; 7.1.2 脚手架的搭设作业必须在统一指挥下,严格按规定执行; 7.1.3 剪刀撑、斜杆等整体拉结杆件和连墙件应随提升的架子一起及时设置; 7.1.4 脚手架处于顶层连接墙点之上的自由高度不得大于6m。当作业层高出其下连墙件 2 步或 4m 以上、且其上尚无连墙时,应采取适当的临时撑拦措施; 7.1.5 脚手板的铺设应符合以下规定: a.脚手板或其他铺板应铺平、铺稳,必要时应予绑扎固定; b.脚手板采用对接平铺,对接处与其下两侧支撑横杆的距离应控制在 100~

  200mm 之间; c.脚手板采用搭设铺放时,搭设长度不小于 200mm,且搭设段的中部应设有支承横杆。铺板严禁出现端头超出支承杆件 250mm 以上未做固定探头板; 7.1.6 用于挑脚手架的悬挑梁,必须与支承结构可靠连接,其悬臂端应适当的架设起拱梁,同一层各挑梁,架上表面之间的水平误差应不大于 20 ㎜,且应在其间设置整体拉结构件,保持整体稳定; 7.1.7 装设撑拉杆件时,应注意掌握撑拉的松紧程度,避免引起杆件和整架的显著变形; 7.1.8 工人在架上进行搭设作业时,作业面上宜铺设必要数量的脚手板并予临时固定。工人必须戴好安全帽和安全带,不得单人进行装设较重配件和其他不安全的作业; 7.1.9 脚手架搭设质量检查验收规定 7.1.9.1 脚手架的验收标准规定 a 构架结构符合规定和设计要求; b 节点连接可靠; c 立杆垂直度≤1/300,应同时控制最大垂直偏差值:架高﹥20m 时,不大于75mm; d 纵向平板的水平偏差≤1/250,且全架长的水平偏差值不大于 5mm; 7.1.9.2 脚手架的日常检查按以下规定进行: a 搭设完毕后; b 连续使用达 6 个月; c 中途停止使用超过 15 天,重新使用前; d 使用过程中,发现有显著的变形、沉降、拆除杆件和拉结以及安全隐患存在的情况时; 7.2 脚手架的使用规定 7.2.1 作业层每㎡架面上实用的施工荷载不得超过 3KN/㎡(结构)、2KN/m2 (装修); 7.2.2 架面上材料码放整齐稳固;严禁上架人员奔跑、退行;

  7.2.3 作业中,禁止随意拆除基本构架杆件和其他配件; 7.2.4 人员上下严禁攀爬;每班工人上架时,应先行检查有无问题; 7.3 脚手架的拆除规定 脚手架的拆除作业应按程序进行,连墙件应在位于其上的全部可拆除杆件都拆除之后才能拆除。拆除过程中,凡已松开连接的杆配件及时拆除运走;拆除的杆配件应以安全的方式运出,吊下,严禁抛掷。

 8.连墙构造 采用刚性连墙构造的形式: 双杆穿墙夹固式 -对上下或左右相邻的小横杆穿过墙体; 注意事项: (1)确保杆件间的连接可靠,扣件必须拧紧,垫木必须夹持稳固、避免脱出;

  (2)装设连墙时,应保持立杆的垂直度要求,避免拉固时产生变形;

  (3)当连墙件水平力计算值大于6KN时,应增设扣件加强抗滑动能力; (4)连墙杆应垂直墙面设置,呈水平位置或稍可向脚手架一端倾斜,不容许向上翘起。

 第三节

 土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1. 开挖前的施工准备

 1.1 根据拟建建筑物的外形尺寸以及工程规划图,工程地质规划图、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进行测量放线,确定放坡系数与施工作业面,而确定土方开挖范围。

 1.2 土方开挖前,要依据管线会签单查清地下管线等障碍物并应根据施工要求,将施工区域的地上、地下障碍物妥善处理。

 1.3 场地平整完毕后,应测量出场地的高程控制网,并形成测量记录。

 1.4 设置排水防洪设施,在施工区域内设置临时或永久性排水沟。

 1.5 修好现场供水、供电管线并试水试电。

 1.6 组织好施工机具、运输车辆及各种辅助设备进场,并作维修检查和

  试运转,然后投入使用。

 2 2 、施工机具的选择

 依据以往施工经验,本工程的土方工程开挖面积、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决定选择两台反铲挖掘机,多辆自卸车运输配合的方法施工。

 3 3 、土方开挖与地下障碍物处理 3.1 土方施工时,现场选用大型挖掘机进行土方开挖,多台大型自卸汽车进行土方倒运。

 3.2 土方施工前,要摸清地下管线等障碍物,并应根据施工方案的要求,将施工区域内的地上、地下障碍物清除和处理完毕。

 3.3 土方施工前要经建设单位,监理公司,勘察单位,设计单位等部门同意认可,必须取得地下管网、缆线分布图,并经电力、电信、煤气、自来水、市政管网等单位会签同意方可施工,在施工前,先行探寻地下管网,并设明显标志,以确保其安全。如该区域内有正在使用的管网缆线工程需迁移后方可施工。

 3.4 基坑土方开挖前应根据总平面布置图及基础施工图和地质勘察资料做好放线和基坑开挖边线的确定及基准标高点设置等工作,并经规划部门、监理公司、建设单位复核验收合格后方可施工。

 3.5 土方开挖时核对工程地质资料,观察现场所挖土与地质勘探资料是否相符,发现实际地质情况与勘察报告不符时立即与勘察、设计单位研究处理。

 3.6 挖出的土方随时装运土车运至市区外卸土场。若现场条件允许将在现场存放挖出的土方以便用于内外回填。

 3.7 根据拟建建筑的外形尺寸进行测量放线,确定土方开挖范围。采用挖掘机开挖。

 3.8 基坑挖掘完成后请建设单位、监理公司,设计单位,勘察单位共同验槽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4 4 、土方的开挖

 依据本工程的实际施工特点,选择放坡开挖,采用反铲挖掘机及人工挖方

  至垫层标高。

 4.1 土方的开挖在所有准备工作及规划验线完成后立即进行。

 4.2 开挖路线是由中间部分往两侧进行,边挖边退。

 4.3 根据地质资料确定方坡系数,整个开挖面按机械的合理开挖高度、可分一层开挖土方,可以边挖边运到指定地点,严禁往基坑两侧堆土;机械随挖人工随清理基底。

 4.4 反铲挖掘机挖土时,运输汽车按八字停放装土且距基坑边不小于 3m。

 4.5 本工程的基坑土方开挖施工完毕后再采用人工挖掘基础土方以满足施工要求。

 4.6 本工程的挖土采用连续施工、尽快完成,施工中应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以免边坡塌方或地基土遭受水侵。

 5. 素 土回填

 5.1 回填土时应注意避免对外墙的损坏。回填土用人工回填,蛙式打夯机夯实。

 5.2 填土前应将基底的垃圾等杂物清理干净。

 5.3 检查回填土有无杂物,粒径是否符合规定,以及回填土的含水量是否在控制的范围内。

 5.4 回填土每层铺土厚度为 250mm,采用在墙体弹水平线、设标记尺杆控制回填厚度。

 5.5 回填土每层填土夯实后,室内回填按面积 100-500m2 ,地沟回填按长度20-50m 进行环刀取样一组,取样部位在每层夯实后的下半部,干密度达到要求后,再进行上一层的铺土。

 5.6 修整找平:填土全部完成后,应进行表面拉线找平,凡超过标准高程的地方,及时依线铲平,凡低于标准高程的地方,应补土夯实。

 5.7 土方回填工程认真执行交底制、样板制,设专人监控土质情况及施工质量。

 第四节

 桩基础工程

 本工程基础桩采用超流态砼灌注桩基础,基础桩施工质量控制方法如

  下。

 1.试桩及工程桩施工:采用 1 台桩机施工,先施工试桩,然后分区施工工程桩。

 2.施工工艺流程及施工要点详见 桩基础施工方案 第五节

 后浇带工程

 本工程在主楼与地下车库之间设后浇带,后浇带宽 1000mm,后浇带从基础至结构顶设置,结合本工程特点编制后浇带施工方案。

 1 1 、后浇带施工顺序 后浇带模板支撑→楼板钢筋绑扎→绑扎双层钢丝网于钢筋上→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施工→后浇带处混凝土余浆处理→后浇带两侧混凝土养护→后浇带盖模板保护钢筋→清理先浇筑混凝土界面→检查原有模板的严密性→钢筋除锈、调整→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后浇带混凝土养护 2 2 、后浇带混凝土浇筑

 2.1 后浇带的外露钢筋可采用水泥浆保护。后浇带处支撑应能确保将竖向荷载传递到承台上。

 2.2 后浇带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内掺入 UEA 膨胀剂。

 2.3 施工后浇缝在±0.000 以下梁板均浇筑完成 2 个月后用高一级标号膨胀混凝土浇筑,最后撤除地下室有后浇带跨顶板底模。

 2.4 后浇带混凝土浇灌时的温度应跟原有混凝土浇灌时的温度相接近,并加强养护。后浇带混凝土强度达到 100%后方可拆模。

 3 3 、质量标准

 3.1 后浇带、埋设件等细部做法须符合设计要求,严禁有渗漏;若设计无要求时,经设计确认后施工。

 3.2 混凝土必须内实外光,对出现的缺陷应有书面处理方案或措施,并保存处理记录。

 3.3 后浇带的模板必须稳固、密封、平整,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以确保混凝土的成型几何尺寸。

  4 4 、成品保护

 4.1 后浇带浇筑完毕在 12h 以内加以覆盖,保湿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设计要求。

 4.2 在混凝土强度达到 1.2N/MM2 前不在其上中踩踏或其他作业。

 4.3 后浇带混凝土未浇筑前宜有保护钢筋的措施,可用模板盖住钢筋,防止后浇带处有积水锈蚀钢筋,应预留截面为 350*350,深度比梁或基础底标高低 250mm 的小积水坑,以便可用潜水泵及时把水抽出。

 5 5 、安全环保措施

 5.1 基层和模板内的垃圾、木屑、泥土、积水和钢筋上的油污等清理干净。

 5.2 施工用机具设备维修、保养、试运转处于良好状态,电源能满足施工要求。

 5.3 搭设好的浇筑脚手运输道,经检查符合施工和安全要求。

 5.4 施工时对已浇筑混凝土结构要采取保护措施。

 第六节

 模板工程

 本工程梁、板、柱模板主要采用竹胶模板,配合部分组合钢模板,梁板垫方采用 60×90mm 松木方,支撑采用钢管配合早拆柱头体系,方柱垫方采用 60×90mm 松木方,柱箍采用可调槽钢及对拉螺栓体系,楼梯预制竹胶板胎膜,可确保构件几何尺寸与整体稳固性;施工时,按柱、梁、板不同对象,进行统一的模板设计,原则上尽量采用竹胶大模板,以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达到清水混凝土质量标准;模板施工本着先柱后梁板,具体程序为:

 审核模板图→配模设计→柱支模(加固,校正)→柱验收→梁板支模(加固校正)→梁板验收 1. 楼板、梁模板安装:

 1.1 模板选用以竹胶板与钢模板配合使用;

  1.2 模板设计要充分考虑在拼装和拆除方面的方便性,支撑的牢固性和简便性,并保证较好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及整体拼装后的平整度;

 1.3 模板制作时应保证几何尺寸精确,拼缝严密,模板接缝用胶带粘贴牢固,材质一致,模板面板拼缝高差、宽度应≤1mm,模板间接缝高差、宽度≤2mm; 1.4 模板接缝处处理要严密; 7、水平连接钢管@12005、顺木楞(10*10木方)

 4、横担(10*10木方)楼板模板支撑示意图1、垫板 2、木楔子说明:1366、竹胶板3、早拆型支撑475288、剪刀撑 2 2 、柱模板

 柱模板均采用竹胶合板面板的模板;圆柱方柱采用 60×90 竖向木肋,〖24 可调槽钢箍,紧固采用Φ12 对拉螺栓;截面大于 1000×1000mm 的方柱,中间增加Φ12 对拉螺栓。柱围护加固系统用钢管搭设灯笼架四面加斜撑。

 垫板10*10木方10*10立木方主梁高 板厚主梁宽顶梁板支模示意图次梁宽水平连接钢管10*10木放横担主梁高板厚竹胶板6*6木方斜支撑@1000

 (1)柱箍的间距为 750mm,柱子边长大于 600mm 时,加密至 500mm。

 (2)梁模板尽量使用竹胶板作模板,竖档间距为 800mm,顶端加斜撑固定,当梁高大于 700mm 时,在距梁底 2/3 高度处加设对拉螺栓。

 (3)楼板模板采用竹胶板,模板支撑的立杆间距为 800mm,每 1200mm设一道纵横连杆,用铸铁十字扣件连接。

 (4)柱模板安装前必须在其根部加设直径不小于 14mm 的钢筋限位,以确保其位置的正确。模板下脚采用 1:3 水泥砂浆进行找平,以确保模板标高的统一。

 3 3 、楼梯模板的安装

 (1)楼体模板一般比较复杂,常见的有板式和梁式楼体,其支模工艺基本相同。

 (2)

 施工前应根据层高放样,先安装休息平台梁模板,在安装楼体模板斜愣,然后铺设楼体底模、安装外帮侧模和踏步模板。安装模板时要特别注意斜向支柱(斜撑)的固定,防止浇筑混凝土时模板移动。

 2.2.8 支模质量要求:

 1、模板支架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2、模板的接缝等实测允许偏差合格率严格控制在 90%以上。

 2.2.9 模板体系技术措施 1、由于该工程施工进度较紧,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配制满足施工要求的足够数量的模板,加快工期并保证质量。

 2、柱模的下脚必须留有清理孔,便于清理垃圾。

 3、梁跨度大于 4m 时应起拱,高度应符合规范要求。模板工程验收重点控制刚度、垂直度、平整度,特别注意外围模板、柱模、楼梯间等处模板轴线位置正确性。

 2.2.10 模板拆模要求:

 1、非承重模板(墙、柱、梁侧模)拆除时,结构混凝土强度宜低于 1.2Mpa。并保证混凝土棱角不被损坏,表面光滑。

 2、承重模板(梁、板底模)的拆除时间如下:悬挑构件需达到混凝土标准强度的 100%,其它部位需达到混凝土标准强度的 75%—100%,且符合规范规定。

 3、拆模顺序为后支先拆,先支后拆,先拆非承重模板,后拆承重模板。

 4、拆模时不要用力过猛过急,拆下来的木料要及时运走、整理。拆钢模板要逐块传递下来,不得抛掷,拆下后即清理干净,板面涂机油,按规格分类堆放整齐。

  第七节

 钢筋工程

 本工程结构钢筋工程采用机械下料,人工绑扎。竖向大直径钢筋连接采用电渣压力焊。

 1 1 、普通钢筋

 1.1 施工程序:审核钢筋施工图→制作钢筋下料单→选定钢筋下料制作→成品标识→绑扎安装→验收隐蔽。钢筋工程施工顺序本着先墙柱后梁板方向。

 1.2 钢筋进场堆放合理,经业主与监理共同验证并二次复试合格后方可使用。

 1.3 钢筋工程施工前要仔细审核图纸,完成下料的钢筋成品要合理堆放,标识明确,以免混用或错用。

 1.4 钢筋绑扎:钢筋绑扎要保证以下要求:

 1.4.1 单向板除靠近外围两行钢筋的相交点全部绑扎牢外,中间部分间隔交错绑扎,双向板全部绑扎。

 1.4.2 箍筋转角处均应绑扎,相邻钢筋平直段绑扣形成“人字”箍筋的接头,在梁、柱中沿纵向绑扎方向交错布置,并保证交于四角钢筋上。

 1.4.3 单向板受力钢筋伸入梁中心线,且进入支座长度≥5d,双向板板底筋,短向放在底层长向筋置于短向筋上。所有板筋搭接长度为 30d,截面积不大于 25%。

 1.4.4 水平非受力筋采用绑扎搭接,且搭接部位置于梁跨 1/3 范围内。

 1.5 钢筋保护层控制:

 1.5.1 板的底筋采用成品保护层垫块,间隔 80cm 呈梅花形布置;板的负筋用φ14 钢筋焊成铁马凳间距一米通长布置;梁的底筋保护层采用 25cm 高的保护层垫块间距 100cm 布置。

 1.5.2 主次梁钢筋相交时,次梁钢筋必须放置在主梁钢筋上。双排钢筋必须设垫块,间距为 50cm,以保证上下两排钢筋的间距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1.5.3 梁上部纵向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 30mm 和 1.5d(d 为钢筋较大直径);下部纵向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 25mm 和 d。下部纵向钢筋多于两层时两层以上钢筋的水平中距比下面两层的中距增大一

  倍。各层钢筋之间的竖向净间距取 25mm 和 d 之中的较大值。

 1.6 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

 1.6.1 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的受拉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梁类、板类及墙类构件,不宜大于 25%;柱类构件,不宜大于 50%。确有必要增大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时,应经设计认可。

 1.6.2 在搭接区段范围内,箍筋必须加密,间距取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 5 倍和 100mm 两者之中的较小值。

 1.6.3 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构件中,不应采用焊接接头;当采用机械连接时,位于同一连接区段的钢筋接头面积不应大于 50%。

 1.6.4 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接头宜避开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区;当无法避开时,应采用满足等强度连接要求的高质量机械连接接头,且位于同一连接区段的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应超过 50%。

 1.6.5 楼层梁和板纵筋需要连接时,上部纵筋一般在跨中 1/3 范围内连接,下部纵筋一般在跨中 1/3 范围之外弯矩较小处连接或锚固在支座内。

 1.6.6 地下室底板和相应的地基梁按倒置板、倒置梁要求,上部纵筋一般在跨中 1/3 范围之外连接或锚固在支座内,下部纵筋一般在跨中 1/3 范围内连接。

 1.6.7 钢筋混凝土墙、柱纵向钢筋伸入承台或基础内时,应满足锚固长度lae 的要求。并应伸入承台或基础底部后作水平弯折,弯折长度不小于 150。在承台或基础内设置纵筋的稳定箍筋三道。

 1.6.8 纵向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和搭接长度应满足图集《03G101》的要求 2 2 、钢筋电渣压力焊

 本工程竖向钢筋直径在Ф16 以上的采用电渣压力焊连接。

 2.1 工艺流程:

 检查设备、电源→钢筋端头制备→选择焊接参数→安装焊接夹具和钢筋→安放铁丝球→安放焊剂罐、填装焊剂→试焊、作试件→确定焊接参数 → 施焊→回收焊剂→卸下夹具→质量检查

 电渣压力焊的工艺过程:

  闭合电路→引弧→电弧过程→电渣过程→挤压断电 2.2 操作工艺:

 2.2.1

 检查设备、电源,确保随时处于正常状态,严禁超负荷工作。

 2.2.2

 钢筋端头制备:钢筋安装之前,焊接部位和电极钳口接触的(150mm区段内)钢筋表面上的锈斑、油污、杂物等,应清除干净,钢筋端部若有弯折、扭曲,应予以矫直或切除,但不得用锤击矫直。

 2.2.3 选择焊接参数:钢筋电渣压力焊的焊接参数主要包括:焊接电流、焊接电压和焊接通电时间。

  不同直径钢筋焊接时,按较小直径钢筋选择参数,焊接通电时间延长约 10%。

 2.2.4 安装焊接夹具和钢筋:夹具的下钳口应夹紧于下钢筋端部的适当位置,一般为 1/2 焊剂罐高度偏下 5-10mm,以确保焊接处的焊剂有足够的淹埋深度。

  上钢筋放入夹具钳口后,调准动夹头的起始点,使上下钢筋的焊接部位位于同轴状态,方可夹紧钢筋。

  钢筋一经夹紧,严防晃动,以免上下钢筋错位和夹具变形。

 2.2.5 安放引弧用的铁丝球(也可省去)。安放焊剂罐、填装焊剂。

 2.2.6 试焊、作试件、确定焊接参数:在正式进行钢筋电渣压力焊之前,必须按照选择的焊接参数进行试焊并作试件送检,以便确定合理的焊接参数。合格后,方可正式生产。当采用半自动、自动控制焊接设备时,应按照确定的参数设定好设备的各项控制数据,以确保焊接接头质量可靠。

 2.2.7 施焊操作要点。

 2.2.7.1 闭合回路、引弧:通过操纵杆或操纵盒上的开关,先后接通焊机的焊接电流回路和电源的输入回路,在钢筋端面之间引燃电弧,开始焊接。

 2.2.7.2 电弧过程:引燃电弧后,应控制电压值。借助操纵杆使上下钢筋端面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进行电弧过程的延时,使焊剂不断熔化而形成必要深度的渣池。

 2.2.7.3 电渣过程:随后逐渐下送钢筋,使上钢筋端部插入渣池,电弧熄

  灭,进入电渣过程的延时,使钢筋全断面加速熔化。

 2.2.7.4 挤压断电:电渣过程结束,迅速下送上钢筋,使其端面与下钢筋端面相互接触,趁热排除熔渣和熔化金属。同时切断焊接电源。

 2.2.7.5 接头焊毕,应停歇 20 一 30s 后,才可回收焊剂和卸下焊接夹具。

 2.2.8 质量检查:在钢筋电渣压力焊的焊接生产中,焊工应认真进行自检,若发现偏心、弯折、烧伤、焊包不饱满等焊接缺陷,应切除接头重焊,并查找原因,及时消除质量隐患。切除接头时,应切除热影响区的钢筋,即离焊缝中心约为 1.1 倍钢筋直径的长度范围内的部分应切除。

 第八节

 商品混凝土施工技术方案

 根据要求,本工程混凝土大部分采用商品混凝土,采取下列措施对商品混凝土进行质量控制,保证工程结构施工质量。

 (一)混凝土坍落度控制

 由于混凝土的水灰比过大,坍落度大易引起混凝土的塑性收缩开裂。为减少由此产生的裂缝,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混凝土施工前应严格按照试验室配合比进行拌制,严格控制混凝土坍落度,保证混凝土的水灰比,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以 160-180mm 为宜,在混凝土浇筑前应对其坍落度进行检测。现场应对每台班的混凝土的坍落度至少检测一次,保证混凝土的坍落度,减少水化作用以外的其他水分,减少因此产生的塑性裂缝。

 (二)施工工艺控制

 根据我公司多年的施工经验,混凝土施工中总结出“二次振捣、多次抹压”的施工工艺,有效的控制了混凝土面层因混凝土密实度不良引起的开裂。

 时间控制是“二次振捣、多次抹压”的施工方法的关键,施工步骤合理的按时进行,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的裂缝。

 混凝土浇筑→首次振捣、找平→初凝前振捣、抹压→终凝前抹压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进行首次振捣密实,将混凝土内的气体和水分振捣排出,减少混凝土内部的孔洞,振捣后及时用刮杠进行粗平,保证混凝土的结构尺寸及平整度,从而也减少了内部孔洞引起的混凝土裂缝;在混凝

  土初凝前进行第二次振捣密实,同时由专业的抹灰工进行面层抹压,有效的减少因混凝土自身不均匀沉降引起的板面开裂;在混凝土终凝前进行最后一次抹压,抹压采用小型平板振捣器或铁抹子进行施工。采用“二次振捣、多次抹压”的施工工艺,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减少混凝土的裂缝,达到了防止混凝土开裂的目的,同时保证了混凝土的强度,提高了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混凝土浇筑、振捣: 混凝土浇捣前要进行模板内部清理,干净后用水湿润方可浇筑,振捣方法要正确。混凝土构件根部先浇同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顶部浇筑时加入适量洗净的石子,这样既保证根部、顶部混凝土的强度,又可使材质均匀一致。

 本工程混凝土采用机械振捣,为防止漏振,采用“行列式”“交错式”方法振捣。振捣时以混凝土不沉落、无气泡为度,确保振捣密实。现浇梁板混凝土振捣完成后挂线找平、拉毛、多次抹压。施工中混凝土浇筑及振捣由有经验的专业振捣工负责操作,专业瓦工配合抹压找平。

  混凝土振捣一要均匀,二要保证时间,振捣要密实,不得漏浆,确保混凝土浇筑质量,依据振捣器所振动的范围布置卸料点,卸料高度超过 2m时,则采用串筒或溜槽进行卸料。

 施工缝留置:

 若设计图纸中有明确规定按设计执行,否则按如下方式留置:

 柱施工缝可留在柱根或梁底,梁板尽量不设施工缝。若遇特殊情况必须设施工缝,可按以下方法:

 宜沿着次梁方向浇筑混凝土,施工缝留置在次梁跨度的中间 1/3 范围内,施工缝用钢筋网片插入梁板,留置直槎。

 混凝土新旧接槎时要首先清理接槎部位,接槎处用钢钎凿毛,清除杂物,浇水湿润,浇素水泥浆(或 1:1 水泥砂浆)接槎,新浇筑混凝土必须待已浇筑混凝土强度不小于 1.2Mpa 时方可施工。

 混凝土浇筑前要对楼层标高、钢筋、模板再次核对,浇筑完成后混凝土

  要及时覆盖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一般为 7-14d。混凝土养护期间,保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

 (三)加强混凝土养护

 合理、及时的对混凝土进行养护,可以有效地减少混凝土收缩所造成的裂缝,提高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混凝土在浇筑完成,并在终凝前的最后一次抹压完成后进行覆盖养护,混凝土养护可采用塑料布覆盖方法。在混凝土终凝前进行覆盖可以减少混凝土表面的水分蒸发量,保证混凝土表面湿润,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应少于14 天,在养护期间,派专人进行检查,发现混凝土有裸露的部分应及时覆盖,同时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浇水。

 混凝土充分养护避免了混凝土由于内外温度、收缩的不均匀变化而引起的混凝土表面裂缝的产生。

 (四)掺加外加剂

 混凝土拌制前由试验室出据配合比报告单,根据配合比报告在混凝土中掺入混凝土膨胀剂,减少混凝土由于收缩引起的混凝土开裂。

 (五)成品保护

 混凝土施工完成后未达到 1.2Mpa 前,禁止任何人员在混凝土楼板上进行施工,防止造成混凝土表面的破坏;下道工序的施工材料、工具准备不应集中堆放,尽量分散放置,避免外部荷载的集中造成混凝土的开裂。

  混凝土浇筑成型后,如不加以保护易使阴阳角受损,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外观质量,故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成品保护:

 主体结构中,门洞、墙角、窗台均采用 2cm×4cm 的板条,组成阳角,护在阳角上,用铅丝扎牢,楼梯间踏步采用铺板保护。

 第九节

 陶粒混凝土 砌筑工程

 1

 工艺流程:

  砌块排列 砌块浇水 砌体放线 制备砂浆 铺砂浆 砌块就位 校

 正 竖缝灌砂浆 勾缝 验收 2 过程及控制措施

 2.1 砌体施工前,应将基础面或楼层面按标高找平,依据砌筑图放出墙体的轴线、墙体边线和洞口线。

 2.2 砌块砌体砌筑前,应根据工程设计施工图,结合砌块的品种、规格,绘制砌体砌块的排列图,经审核无误后按图排列砌块。

 2.3 砌块排列应从楼板顶面开始排列,排列时应尽可能采用主规格的砌块,砌体中主规格砌块应占总量的 75%~80%。

 2.4 砌块排列上下皮应错缝搭砌,搭砌长度一般为砌块的 1/2,不得小于砌块高的 1/3,也不应小于 150mm,如果错缝长度满足不了规定的压搭要求,应采取压砌钢筋网片的措施,具体构造按设计规定。

 2.5 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砌体砌筑时,必须遵守“反砌”原则,即使砌块底面向上砌筑,上下皮应对孔错缝搭砌。

 2.6 墙转角及纵横墙交接处,应将砌块分皮咬槎,交错搭砌,如果不能咬槎时,按设计要求采取其他构造措施,砌体垂直缝与门窗洞口边线应避免通缝,且不得采用红砖镶砌。

 2.7 砌体水平灰缝厚度一般为 15mm,水平灰缝平直,砂浆饱满。砂浆饱满度按净面积计算不应低于 90%,竖向灰缝应采用加浆方法,使其砂浆饱满,竖向通缝应不大于 2 皮。

 2.8 当砌块墙体与结构构件位置有矛盾时,应先满足构件布置要求。

 2.9 砌块砌筑采用铺浆法施工,将搅拌好的砂浆运至砌筑地点,在砌块就位前,用灰铲、灰勺进行分块铺浆。

 2.10 砌块砌筑前一天应进行浇水润湿,冲去浮尘,清除砌块表面杂物后,

  方可进行砌筑。砌筑时应先下后上、先内后外;每层开始时应从转角处或定位砌块处开始,砌一皮,校正一皮,皮皮拉线控制砌体标高和墙面平整度。

 2.11 每砌一皮砌块,就位校正后,用砂浆灌垂直缝,随后用勾缝工具进行灰缝的勾勒(原浆勾缝),深度一般为 3~5mm,对于竖向缝大于 30mm 的垂直缝,应用 C20 细石混凝土浇实后再勾缝。

 2.12 填充墙砌体顶部与混凝土梁板交接处的最后一皮砖,应待砌体沉降7d后,补砌顶紧。

 第十节

 抹灰工程

 1、工艺流程:

 门窗框四周堵缝→墙面清理→浇水润湿墙面→吊垂直套方、抹灰饼冲筋→ 基层处理→抹底层砂浆→抹罩面灰→养护 2、混凝土基层要提前均匀涂刷界面剂。

 3、外墙抹灰时要及时收听天气预报,雨天不得进行抹灰,防止抹灰层终凝前受雨淋而损坏。

 4、在檐口、窗台等突出墙面等部位,上面要做流水坡度,下面要做成滴水槽、流水坡度及滴水槽距外表面不小于 40MM,滴水槽采用镶嵌铝合金槽。

 5、抹灰前、基层表面灰尘、污垢和油渍等要清除干净,检查其平整度,并应浇水湿润墙面,防止抹灰面层出现干裂。

 6、管道穿过墙体、楼板处要沿管道和套管周围抹灰,抹灰层不得直接接触管道,以保证管道自由伸缩。

 7、抹灰砂浆随拌随用,严格控制所拌砂浆在初凝前用完。

 8、墙面罩面抹灰前各管线盒必须按相应标高固定好。

 9、保证内外墙抹灰质量技术措施:

 9.1 必须保证围护结构的工程质量,并检查验收门窗洞口、门窗框、预留、预埋工程完成后方可施工。

 9.2 室内室外抹灰采用先室内后室外交叉进行,先上后下。抹灰前先找好规矩,检查方正,横线找平,立线吊直,并考虑好踢脚线与地面的关系。抹

  灰一般“三遍成活”,每层厚度 7-8MM。

 9.3 内外墙抹灰在混凝土表面上先采用界面剂涂刷一道,用以提高基层粘结力,再进行抹灰操作,门窗口、踢脚线采用水泥砂浆抹面护角,外墙抹灰采用水泥砂浆分层施抹。

 9.4 为防止内墙抹灰开裂,陶粒混凝土内墙体抹灰施工前,在墙面上满挂钢丝网、线沟槽处采用钢丝网加固。两侧延伸长度不小于 15cm。

 做法如图示。

 第十一节

 楼地面工程

 本工程楼地面为水泥砂浆地面工程。

 水泥砂浆地面工程

 1.施工工艺 1.1 工艺流程 清理基底→弹面层水平线→基层表面的湿润(不得有积水)→刷素水泥浆→铺设水泥砂浆,刮尺刮平→木抹子压实→表面拉毛(普通水泥砂浆地面钢抹子压光)→养护→成品保护 1.2 操作工艺 1) 基层清理:铺设前必须将基底冲洗干净,根据水准基准线,弹出厚度控制线,并贴灰饼,冲筋。

 2) 基层表面的湿润:表面要提前浇湿,不得有积水。铺设时先在表面涂1水电管线水电管线管线沟槽纤维网格布管线沟槽1≦150mm ≦150mm加强处理 管线割沟敷设管线预穿埋设陶粒砼墙水电管线做法示意图

  刷水泥浆一遍,其水灰比值为 0.4~0.5。随刷随按顺序铺设水泥砂浆面层,并用木杠按灰饼或充筋拉平。

 3) 铺设水泥砂浆:水泥砂浆应从里向外按设计排水坡度进行铺设,用靠尺刮平、木抹子压实;地面和墙面踢脚线连续施工,一次成活,不留接槎,地面与墙面交接处作成小 R 角,水泥砂浆防水地面应表面拉毛。

 4) 抹面压光:待 2~3 小时砂浆稍收水后,用铁抹子压光。压光工序必须在水泥砂浆终凝前完成。

 5) 养护:压光完成 12 小时后即覆盖并洒水养护,养护应确保覆盖物湿润,每天洒水 3~4 次(天热时增加次数),时间不少于 14 天。当气温低于5℃时,不得浇水养护。

 第十二节

 门窗 工程

 1.本工程门窗工程施工时场外制作,场内安装。施工时需按图纸设计门窗表提出加工计划,同时须由厂家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审核,无误后方可加工生产、安装。门窗安装本着先上后下穿插于装修工程的原则,项目部组织好配合协调工作。

 2.门窗工程必须经建设单位认可后方可采购使用。

 3.本工程门窗工程施工首先要进行施工图二次设计,设计必须现场测量,核验无误后方可加工安装。进入现场门窗必须提供构件合格证明,且二次复试合格后方可安装。

 4.安装流程:

 弹线找规矩→门窗洞口处理→安装连接件的检查→门窗外观检查→按图示要求运到安装地点→门窗安装→门窗四周嵌塞缝→安装五金配件→清理→安装门窗玻璃及密封条→质量检验 5.门窗安装严格执行施工工艺、操作规程。施工时应做到:

 5.1 按图示尺寸先弹好门窗位置线,并根据水平控制线,确保好安装标高; 5.2 检查好门窗留置的洞口尺寸及标高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有问题及时改

  正,洞口尺寸要比门窗框尺寸大 15-20mm,否则要先剔凿处理; 5.3 门窗安装采用后塞口法施工,安装的位置、开启方向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5.4 安装门窗框,要按本就位找好垂直度及标高,用木楔临时固定,检查正侧面垂直及对角线,合格后将铁脚与结构牢固固定; 5.5 门窗框与墙体的缝隙按图纸设计要求嵌缝;外墙门窗框四周与抹灰层间预留 5mm 深 5mm 宽凹槽,注入密封胶,防止因抹灰开裂而透气、进水。

 5.6 门窗安装必须牢固、横平竖直、高低一致,同一立面的窗在水平与垂直方向位置要整齐一致,框与墙体缝隙填嵌饱满并用水泥砂浆抹压密实,表面平整光滑、无裂缝。

 5.7 门窗扇要开启灵活,无裂痕、阻滞及反弹现象,五金配件要齐全、门窗位置正确,关闭后密封条要处于压缩状态。

 5.8 门套安装后,加设护角防护,以防推车碰损门套。

 5.9 加强门窗的...

推荐访问:易地 安置 住房
上一篇:新课标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四)(含答案解析)
下一篇:服务保障农民工工作汇报x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