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热点与难点问题

来源:初二 发布时间:2020-09-25 点击: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1、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及其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电脑多媒体具有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显著优点,日益受到老师们的青睐,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多媒体”也常常成为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代名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扩充了教育的内容资源,丰富了教育的方法手段。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地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便利,如不能科学、合理地应用,也会给我们的教育教学造成负效应。在选择、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时,如何遵循媒体传播规律、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优化组合;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规避弊端,发挥其最大的正效应;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来丰富音乐教学内容,更新音乐教学手段,构建新型的音乐课堂等,都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2、正确理解与运用“学科综合”的教学理念

 课程由单一走向综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的统整理念。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依据基础教育的特殊功能、现代人的素质要求以及儿童的认知方式而提出来的。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倡学科综合”作为一个基本理念提出,并进一步就“综合”的实施予以了明确的指导: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对“综合”理念理解不透彻,仅仅体现了“综合”理念的“形”,而没能抓住“综合”理念的“神”,致使音乐课成了“拼盘式”音乐课,或音乐课中出现了大量的“非音乐”现象,引起了专家和音乐教师们的普遍关注。如何全面、正确地理解“综合”的内涵,变“拼盘式”综合为“整合式”的综合;如何恰倒好处地把握好“综合”的尺度,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融合效应;如何体现以音乐为主体的综合,使综合的内容对学生感受、体验音乐有所帮助,等等,确实值得我们每位音乐老师追问与思考。

 3、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如何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

 在新课程理念的统领下,师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学生的学习方式随之发生了变革,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主探究,一种全新的、开放的、平等民主的音乐课堂出现了。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和突出的成果,理应得到推崇与珍视。然而,现在的音乐课堂中却又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为了达成“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体现“学生本位”的教学观,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课堂气氛的活跃,过分注重教学形式而冲淡了教学内容,甚至出现了内容服务于形式的本末倒置的倾向,“音乐课”变成了“活动课”。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强调音乐课程的审美性、体验性、愉悦性与生成性,倡导音乐课堂要有活跃的形式,音乐学习中要充分给予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机会。这是需要全体中小学音乐教师为之努力探索的。

 4、如何在设施不足的学校因地制宜地开展音乐教学

 随着《学校艺术教育规程》的颁布实施,《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的进一步落实,加之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音乐教育在学校的地位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音乐教学的条件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特别是一些省市级示范性学校,基本上能按教育部制定的“音乐教学器材配备目录”来配备音乐教学器材,音乐教室拥有了钢琴、组合音响等必备的音乐教学设备,有的还装备了多媒体网络教学设备,为音乐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物质保障。然而,由于经济状况较差、重视程度不够等多种原因,还有部分中小学校,特别农村中小学校音乐教学设施严重缺乏,教学条件远远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这些学校无固定音乐教室,无音响设备,缺少基本的教学配套资料,客观上难以达到音乐教学的应有效果,无法实现音乐课程的功能价值。值得欣慰的是,面对教学设施的不足而学校经费投入又非常有限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应对?

 5、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有效达成“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传统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普遍存在过分强调“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倾向,使基础音乐教育趋向专业化,学生在音乐课堂感受不到音乐的美,而更多的是音乐教师枯燥的讲授音乐知识或机械的技能训练,以致造成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现象的出现。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音乐教学理念的革新,音乐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音乐知识与技能”在音乐教学中又大有淡化之势,有些教师甚至于将“音乐知识技能”与“音乐审美”对立起来,在教学中不敢涉及“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担心被扣上“教学观念落后,背离音乐审美教育”的帽子。对于基础音乐教育来说,如何寻求音乐知识技能学习与审美学习的完美结合点,如何将知识渗透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通过丰富、生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学习与认知,是我们每个音乐教师值得探索的课题。

 6、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处理“经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关系

  “经典”与“流行”是一组既相对又相随的概念。在音乐领域,人们赋予了“经典”与“流行”特殊的内涵。“经典音乐”是指经过了时间考验而传承下来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的音乐作品?。“经典音乐”往往成为“高雅音乐”、“严肃音乐”的代名词。“流行音乐”则指在一定时期内受到普遍欢迎,广泛流传的音乐。诸多情况下特指“通俗音乐”。它是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具有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的特点,是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音乐,也是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真实状况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摆正“经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位置,处理好“经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关系,使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这个课题也值得广大音乐教育同仁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

 7、如何有效开发与利用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

 音乐课标强调要充分开发和利用音乐课程资源,并对各种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教材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教师要依据《标准》和教材精心地、创造性地实施音乐教学;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网站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资源,要充分加以开发和利用;还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外的音乐资源,包括音乐人才资源和音乐环境资源。五年的新课程实践,老师们在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做出了哪些有益探索?还将会如何深入开发?

 8、如何让音乐教学走近学生的生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的目标。为了践行这一课改目标,各种版本的中小学实验音乐教材都做了相应的努力。音乐来源于生活,音乐美化了生活,让人们的生活充满了诗意与欢乐,生活中也不能没有音乐。在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我们绝对不能忽视音乐对学生生活的影响。要善于寻找音乐与生活的结合点,尽可能将音乐还原于真实的生活情景之中,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音乐学习更显得充实与灵动。另外,从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认知特点来看,他们对与自身生活有关的事物感知得较为清晰而深刻,也比较容易接受。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思考如何在“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上寻求突破?

 9、如何进行有效的音乐学习评价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教学评价的改革纳入六大改革目标之一,新课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的分析;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评价的方式更多地采取开放的及多样化的方式。《音乐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要“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即“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音乐教师如何践行新的评价理念,丰富评价内容,转变评价方式,使学生音乐学习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值得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认真思考并实施于教学实践的课题。

 10、音乐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传统的音乐教学强调“以音乐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观念,注重音乐基础知识传授与音乐技能的训练,要求音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也相应地集中于音乐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全面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后,音乐课程明确纳入人文学科领域,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就不仅仅是音乐知识习得与音乐表现技能的提高,还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及文化艺术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根据音乐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音乐教学倡导音乐与舞蹈、美术、文学等姊妹艺术及相关学科的融合,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应得到同样的重视。中小学音乐教学日益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这必然要求广大音乐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统领下,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11、如何创设有效情境进行音乐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和教材出发,常常会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体场景或气氛,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这种通过一定情境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称之为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普遍运用于音乐教学,始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种版本的音乐实验教材,都注重从学生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采用“情景主题”单元结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它提倡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学内容,创设相应情境与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情绪体验,将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结合,师生在情景交融中开展教学活动。这是对音乐教育“愉悦性”原则的实践,也有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值得探索的是:如何把握音乐教材中各单元“情景主题”的内涵与特质实施音乐教学?如何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与开发“情景主题”?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摘要: 幼儿音乐教育经过幼教工作者多年的实践,已在教育活动方面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教师对幼儿音乐教育目标的理解及教育行为也已形成一些定式。这些模式、定式在新的教育观的冲击下,逐渐显露出对幼儿发展不利的一面。解析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一些现象,旨在明确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发挥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使幼儿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幼儿 音乐 现象解析)

 ?

 ? 做为美育范畴的音乐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有着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独特的功能。它是通过美的形象和令人愉悦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情操,丰富情感世界,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增强自信心、成功感及合作能力。

 ? 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更是以其符合幼儿好动等特点的活动性,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着孩子们的热情参与,而幼儿教师们在此方面的不断实践与总结,使得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多年来已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一些与幼儿音乐教育有关的思想、教育方式也在老师的头脑中形成了定式。随着教改的开始,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对幼儿教育究竟应使幼儿获得什么的讨论,迫使我们重新认识幼儿,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

 本文拟对目前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分析,试图说明当前幼儿音乐教育应努力的方向。

  一、对幼儿音乐教育目标理解的不深入,使得老师们偏重对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 《幼儿园工作规程》将美育表述为“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刚刚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把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审定为:“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可见二者的核心都是“感受和表现”,它们旨在引导老师在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应着重关注幼儿对美的感受,为幼儿感受美提供机会,在此基础上为幼儿表现美提供必要的技能上的帮助。而在实践中,许多老师过分强调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幼儿内心的感受,她们更重视幼儿唱歌的音调是否准确、舞蹈动作是否标准、节奏乐敲击得是否整齐,因而形成了音乐活动突出技巧训练的局面。孩子们在反复、枯燥的练习中慢慢失去了感受音乐的机会,只能被老师安排着、按老师的意愿表现着音乐,实际是在表达着成人对音乐的理解,而艺术活动的根髓——感受,特别是儿童自己的对音乐的感受被老师们“挤压”得几乎没有了。

  这种现象表明我们对幼儿音乐教育目标的理解还没有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塑造幼儿? 的个性、才能和创造性,促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深层面上,而还停留在“传授音乐的简单知识与技能”的浅显认识上。原因可能与一个困扰大家的问题有关,即“如何认识和处理审美能力的培养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技巧练习的关系”。许多老师感觉“技能的传授”看得见,摸得着,效果是立杆见影的,而“审美教育”不好操作,即使做了也不能立影立现。更有老师认为:幼儿的审美能力会在反复的技能训练中自然形成。这些偏颇的理解是造成“音乐活动重技巧练习”的原因之一。

 ? 那么应如何正确认识“审美能力的培养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技巧练习的关系”呢?我认为: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不能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应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一点是无须质疑的。教师不是简单地教歌与动作,应重视调动幼儿的情感与生活的积累,引导其主动、愉悦地体验音乐艺术的美,并鼓励幼儿把自己内心的体验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审美能力及情趣的培养,是通过具体的音乐教育活动实现的,只有掌握了粗浅的音乐知识技能、有一定的音乐素质与能力,幼儿才能在具体的音乐活动中运用学过的音乐技能表现自己的感受。因此,审美能力的培养和音乐艺术表现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并不是相互对立和排斥的,而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那么如何让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知识技能呢?这是我们目前音乐教育活动中的薄弱环节,老师们必须改变现在单纯的我教你学的现状,要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操作艺术材料,并在主动参与听辨、唱歌、韵律、敲击、欣赏等的活动中去体验、去实践,从而获得有关的音乐知识与技能。

 因此,进一步明确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重视幼儿整体发展—从知识技能训练转向对幼儿素质、能力、个性的培养、调整教育行为是对幼儿实施美育,促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教师心里想的应首先是孩子,其次才是音乐,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比音乐知识的获得更重要。

 ? 二、活动结构和教师思想、行为的模式化,影响着幼儿创造力的发挥

  (一)活动结构的模式化

 ? 听音乐进教室——发声练习——教授新内容——复习旧内容——听音乐出教室,这是幼教前辈为我们总结的典型的音乐课的模式。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老师就是延用这个模式走到今天的,它使我们不用考虑今天是唱歌,还是舞蹈,是音乐游戏,还是打击乐,只要套用这个模式就“O K ”了,至今还有一些老师陷在这个模式中跳不出来,好象没有听音乐出教室的环节,这个活动就“意犹未尽”似的。然而,正是这个模式限制了老师对活动内容的选择,一些如倾听、表演、欣赏,制作、操作简单乐器等需要师生双方有创造性表现的活动,因无模式可寻,老师们不敢“轻举妄动”,为保险起见还是选择一些能套用原有模式的唱歌、舞蹈等活动。活动内容及形式的单一,使幼儿只能从唱、跳、敲等“技术活儿”中学到一些音乐技能。另外,长久以来把音乐活动各环节是否完整、齐全,作为评价一个音乐活动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也是束缚老师,使老师不敢轻易“违规”的一个原因。常此以往,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情趣从何而来?

 ? 改变此现状的关键,一是老师们要从孩子的需要出发,敢于突破、改进原有的活动模式,如今天主要是让幼儿尝试节奏乐的演奏,就没有必要做发声练习;活动可以随着音乐游戏的结束而自然结束,就不用再组织孩子听音乐出教室,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二是要拓展音乐活动的内容,特别要加大倾听和表演的力度,因为幼儿音乐水平的高低与他们的听觉能力的发展有直接关系,敏锐的听力是顺利进行音乐活动的基础,有助幼儿更好地感受音乐的细微之处,对表现音乐也有积极作用。而表演是最能显示幼儿个性、发挥创造力的活动之一,在表演过程中他们可以在所扮演的角色中加入自己的个性特征,有创造性地诠释所表现的情节,体验自己所不曾经历的事情,幼儿的综合能力会得以提高。

 ? (二)教师思想、行为的模式化

  国内著名的幼儿音乐教育研究与实践者许卓娅老师,在观摩过全国多个地区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后,发现一个现象,孩子们所表现的花都是一个样:双手托腮,头儿稍歪,腿儿稍屈,脸儿微笑,好象孩子们见过的都是一个品种的花。这就是模式化的产物,在传统的教育观下,什么东西对,什么东西错,什么东西该什么样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没有人想到去改变它。老师上学时学的花就是这样开,她做了老师后一定会不走样地教给她的学生。由许老师讲的例子我也想到,在我们的幼儿园里,小朋友所表现出来的小兔永远是竖着两只耳朵,小猫总是不厌其烦地捋着胡子,小鸟一定是不知疲倦的扇动着翅膀,好象小动物们只会这样动作。这些在我们看来已经习惯了,成为了定式,然而恰恰是这些定式,禁锢了老师的思想和行为,阻碍了幼儿创造力的发挥。其实,孩子在没被我们教之前,花怎样开、鸟怎样飞,在他们心目中没有任何的框框,一旦被我们教了,一旦他(她)做了别的样的花被我们纠正了,他也许就永远只会让花这样开了,因此我们特别需要还没被我们“同化”的孩子来教我们花是怎样开的。可喜的是,许老师后来已经见过了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花了:有的开在脚上,有的开在屁股上,有浑身带刺的仙人掌,还有含苞待放的牵牛花。这些千姿百态的花朵,说明有一些老师的观念和行为已经在变了。

 ? 说到这儿,又一个困扰老师的问题出现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还要不要模仿?有的老师认为,让孩子创造就不应该让孩子再模仿,模仿多了,孩子就创造不出来了。有的老师认为创造的基础是模仿,大量的模仿有助幼儿的创造。

  我认为: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与能力是幼儿音乐教育的任务之一。在音乐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幼儿的音乐艺术思维,通过老师创造性的教,幼儿创造性的学,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与能力。培养幼儿创造力并不是摒弃模仿,音乐活动中的模仿是需要的,因为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孩子们可以在模仿中加入自己的想法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但模仿阶段必须较快地跳过去,使幼儿进入探索期,让幼儿带着模仿中依稀记得的动作、声音,发展自己的动作、旋律及节奏。如老师们都喜欢带幼儿玩的“节奏回声”的游戏,就是一个模仿游戏,它是由老师首先拍出一个四拍的节奏型,请幼儿模仿,老师再拍另一个,幼儿再模仿,这样循环往复,使幼儿在模仿中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节奏型。这个过程不应很长,在幼儿基本掌握后,应较快的进入“节奏接龙”的游戏,它是第二个人在模仿前一个人所拍的节奏后,自己再创编一个四拍的节奏型,形成一个八拍的节奏,这就促使幼儿努力回忆模仿过的节奏型,再加入自己从学过的歌曲、乐曲中提炼出的节奏型,经过重心组合而创出新的节奏型。这期间老师应从幼儿的需要出发,引导幼儿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并为幼儿表现自己的创造提供机会。

 因此,勇于突破妨碍幼儿发展的旧模式,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是新时期幼儿教育对老师的要求和希望,也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持下教师需转变的音乐教育行为之一。

 ? 三、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影响幼儿个性化成长

 ? 多年来,幼儿音乐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都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意愿再稍稍考虑一些孩子的特点来制订,发展水平不一的孩子按照一份教学计划进行活动,要唱一起唱,要跳一起跳,没有选择的余地和机会。现在看来,它忽略了幼儿间的个体差异,不能满足所有幼儿在音乐能力发展上的需要,单一的集体教学不能为幼儿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

 ? 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老师在明确音乐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在了解幼儿发展水平及需要的基础上选择音乐课程内容。

 ? 音乐活动的内容支撑着音乐活动的开展。孩子对音乐内容的需求是从本能需要的立场出发的,他们追求天然的、游戏的、趣味的,因此他们需要孩子味十足的音乐作品作为学习的对象。老师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范围里选取适当的内容,帮助幼儿运用音乐的手段加以表现。如幼儿经历、体验过的刮风、下雨、打雷的自然现象、愉快的远足活动、可爱的动物们,这些都是幼儿有一定感性经验的事情,引导幼儿用艺术的手段(绘画、乐器演奏、唱歌、敲击节奏等)再现,会大大提高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恰当的选材是幼儿音乐美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二)在教学过程及方法上,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 幼儿是按各自的成长速度发展的,他们的素质、经验、认知结构不完全一样,因此,老师应根据每个幼儿的实际水平和需要提供相应的学习内容,提出合适的进度要求,使教学个别化,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向前发展,使每个幼儿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提高,取得成功,培养自信。如可以设计一个起步较低的听辨活动:(1 )在幼儿操作过乐器、熟知它们声音特点的基础上,分辨声音差别较大的2 ~ 3 种乐器的声音,如大鼓和撞钟;(2 )分辨差别较小的2 ~ 3 种乐器的声音,如双响筒和响板;(3 )寻找一个“运动着的声音”(由一人边敲乐器边走动,幼儿闭上眼睛随声音走);(4 )在有另一、二个声音的干扰下,随指定声音走(如大鼓、铃鼓同时敲击,要求男孩找大鼓的声音,女孩找铃鼓的声音);(5 )在多个声音中寻找并跟随自己认定的声音走(全班每2 人一组,一人持乐器边走边敲,一人闭眼寻声,要求幼儿排除其他声音的干扰,能始终跟随自己认定的声音)。这五个层层递进的小步阶梯,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了活动发展的平台,使幼儿通过参与活动能认同自己、接受自己、认为自己能行,在能力提高的同时,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注重教学过程,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在偏重知识、重技能传授的过去,音乐活动多重结果,轻过程,老师在活动中控制着幼儿做什么,怎么做,没有引导幼儿在活动中自己去解决问题,而在倡导“幼儿是学习的主人”的今天,音乐活动要特别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我们不但要研究自己怎样教,更要研究孩子怎样学,变老师单向的传授知识为为幼儿创设环境、提供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的音乐实践活动,主动积极的探索知识、提高素质、发掘能力、培养个性。如在“声音到处有”的活动中,老师要始终是幼儿强有力的支持和鼓励者:引导幼儿自己发现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寻找可发出声音的物品,鼓励幼儿探索各种日常用品因敲击的方法不同而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支持幼儿用可以发声的物品为音乐伴奏,使每一个幼儿都感到自己被信任,被支持,被鼓励,使得他们也相信自己并敢于表达。

  因此,转变观念,改革教学内容与形式,变“一刀切”为“多把尺子”,是幼儿音乐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

 以上即本人对当前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分析与建议。总之,音乐教育其学科的特殊性,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的交织,往往使老师顾此失彼,但只要我们明确音乐教育的目标,努力探寻适合幼儿的教育形式与方法,就会寻找到二者的平衡点;而研究、了解幼儿的需求,掌握幼儿学习的特点,就会使我们在音乐环境的创设上,操作材料的提供上,为幼儿的探索创造条件,本文所涉及的问题会随着我们的努力而慢慢解决,孩子们终究会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

 ?浅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若干问题和对策

 收藏本文 分享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施美育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教育家冯恩洪认为,“没有美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音乐教育,美育缺少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个残缺不全的教育。”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的好坏事关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也影响着整个教育的发展大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状况尽管比以往有很大改善,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领导认识不到位。当前加强素质教育给音乐教育带来了机遇,许多学校提出“向素质教育转轨,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但也有一些学校的领导对音乐教育仍然缺乏应有的认识,“音乐教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很多。有些校长在教学管理上依然以“德智体”为主,而不是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只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提高,而忽视音乐、美术等其它学科的发展。有些学校甚至不开音乐课,不配备音乐教师,或者以搭配形式,由其他学科教师分担。二是师资力量不够强。在小城市、偏远地区,特别是乡村,音乐师资非常短缺。据调查,在农村大部分乡镇,小学任音乐课的教师中几乎没有一人能识唱五线谱,能熟练识简谱的也只占56.4%...... (本文共计3页) [继续阅读本文]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而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 ,面临的形式却不容乐观。在全社会都提倡“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今天 ,音乐教育仍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可以说 ,音乐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 ,尤其是中小学音乐教育 ,受教学设备、师资等实际情况的影响 ,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

 一、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 ,教学设备和设施还达不到要求。近期 ,教育部门对某省中小学音乐教学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抽查 ,主要就三个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是音乐教学设备和设施是否齐备 ;二是师资配备是否到位 ;三是能否按照《音乐教学大纲》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开齐开足音乐课。结果显示 ,在被走访的 85所学校中 ,大多数学校的音乐设备欠缺 ,尤其像专用的音乐教室、音乐教学配套挂图、教材配套录音带和教学用键盘乐器等 ,没有一所学校能完全达到国家《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 ,甚至有些地方还存在很大差距。

 其二 ,师资配备情况参差不齐。首先 ,乡镇学校音乐教师比较缺乏 ,城市学校音乐教师又过分集中 ,许多音乐教师即使分配到乡镇学校 ,也会千方百计调到条件较好的城市学校 ,这不利于城乡音乐教育的均衡发展。其次 ,许多乡镇中学几乎就没有科班出身的音乐教师 ,而兼职音乐教师不具备音乐教师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不能胜任音乐教学工作 ,并且许多学校是班主任教师兼代音乐课 ,或者是爱好音乐的老师承担音乐教学任务 ,音乐教学时间、质量能否保证不得而知。

 其三 ,课程建设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面对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 ,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 ,我们的教育观念、课堂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 ,仍然沿用以前的模式 :重理论 ,轻实践 ;重广度 ,轻深度 ;重传统 ,轻创新。同时 ,许多学校尤其是乡镇学校对音乐课程的开设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不足 ,反映在工作中 ,就是对学校的音乐课教学不闻不问 ,认为可有可无 ,甚至认为音体美等课程的开设挤占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时间。这种为了提高升学率 ,忽视音乐教学的现象大量存在 ,从而 ,音乐教学也就走了过场。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其一 ,音乐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把封闭型的音乐教育改造成为开放型的音乐教育 ,要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 ,用音乐吸引学生这种最自然的方式 ,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殿堂。在学习音乐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 ,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条件和学习的特点 ,与其“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新时代的音乐教育应该摈弃那种传承式的学习方法 ,利用构建式的学习模式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要的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音乐教育的发展同样也需要这样的人才。

 其二 ,音乐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就是说 ,音乐教育一方面要立足于现实 ,以我国音乐教育的需要和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努力探索音乐教育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新途径。另一方面又要以可预见的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条件为着眼点 ,更新教育观念。当前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音乐教育一是需要得到全社会更大的支持与教育部门更多的投入 ;二是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 ,我们也应从自身做起 ,努力转变教育思想 ,更加充分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人格健全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DiYiFanW)查看更多与本文《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相关的文章。

 

推荐访问:热点难点问题调研 热点 中小学 难点
上一篇:人才引进,计划
下一篇:小雨点幼儿园地震应急预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