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考点

来源:五年级 发布时间:2020-09-25 点击: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考点:“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 看法与认识。学生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支配着教育者的行为,决定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或师生关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展开的,而这种思想认识的核心就是学生观。科学合理的学生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良性师生关系,有助于高效的开展教学实践,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以人为本学生观的核心是“一切为 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一般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具体表现: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

 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由情绪到情感的顺 序发展。

 教学启示: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具体表现: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 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 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教学启示: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 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 间的衔接和过渡。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具体表现:

 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

 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 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教学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 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具体表现: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 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教学启示: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具体表现: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教学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充满信心。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将学生的完全否定,要看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发展。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正在成长的人。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学校和教师的手里。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把个性的完整性理解为是道德、体力、智力、审美意识、敏感性、精神价值等品质的综合,是“完人”,并认为这种“完人”是教育的“基本目的”。由此看来,不能把某一种或某几种品质从完整的人身上分离出来孤立地加以培养,否则就会造成人格分裂。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它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 最终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照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成为不同领域内各有所长、有所成就的人。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 不同。所以,“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用自己的视角 和观念思考和评价学生的想法和行为,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扼杀学生的想 象力,伤害学生的心灵。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 观的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个体 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因势利导的去施加教育,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 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总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要尊重个性,承认差异,因材施教。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并承担着一定的法律责任,也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和享受特定的伦理权利,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推荐访问:2020教师综合素质 考点 资格考试 综合素质
上一篇: 幼儿园防溺水应急预案(范本)
下一篇:2000字大学生预备党员转正申请怎么写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