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品行障碍与家庭环境因素密切相关_以下哪项不是与挫折密切相关的因素

来源:五年级 发布时间:2019-09-04 点击:

  问:我看了贵刊2009年第三期互动平台心理热线栏目刊登的《少年儿童品行障碍》一文,颇有感触。我有一外甥13岁,父母文化程度低,双亲关系长期不睦后离异,随外祖母生活。因为在学校中不遵守纪律,并常发生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的行为,如说谎、逃学、外出不归、破坏公物等,老师多次请家长共同教育,收效甚微,很类似文章中所描述的情况。请问这种少儿品行障碍是怎么形成的,是否与家庭环境不良教育失当有关?
  云南郑××
  答:少儿品行障碍产生的原因极为复杂,至今尚无统一的认识。既有生物躯体因素,又有社会家庭因素,还与个体心理人格发育及社会化进程等诸多因素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环境因素。
  少儿时期是个体生理、心理成长发育和社会化不断完善的重要阶段,是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中间过渡时期,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然而在这一时期,家庭影响的力量是巨大的。家庭对子女的养育和管教,为孩子的社会化发展奠定初步的基础,在双亲的帮助培育下,逐步导向完善的社会化。在这一阶段,孩子的世界观逐渐形成,通过家庭和社会的学习,一步步接受了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并把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模式,逐渐内化为本人人格的组成部分,同时将社会所反对的行为模式内化为本人良心所鞭策的力量,形成为制约本人行为的动力。这样,这位少年即由原来的“自然人”得以转变为社会所接受的成员,这一过程就是社会化过程。绝大多数少年在这一过程中会不断完善、发展,能够顺利地完成社会化所应具备的良好品质。但是由于家庭、学校等某些非社会化因素的强有力影响,导致少数少年发生某些不良行为。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的职能作用和影响,可以把大量违背社会规范、行为准则的不良思想和行为,约束、限制或消灭在家庭范围之内,从而不致扩散到社会中,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不良的、非社会化家庭环境因素,如某些“问题家庭”等,在很大程度上与儿童少年品行障碍,特别是少年违法犯罪有关系。
  家庭严重不和睦如家庭内部严重矛盾,长期争吵,家庭长期处于负性情绪气氛之中,家庭主要成员暂时或持久的分离,甚至离婚,双亲不全或单亲家庭等,对子女健康成长的影响都很大。有调查指出,儿童少年品行障碍常见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
  缺乏家庭的爱和温暖的亲子关系少年儿童时期亲子感情的密切联结,对儿童心身的健康发育和正常社会关系的确立有很大作用和影响。孩子与双亲间缺乏情感的认同、情感的交流或不认同双亲的角色等,这多与儿童少年行为问题乃至少年违法犯罪密切相关。
  双亲对孩子缺少监督或监督无效例如对孩子的日常活动,父母完全不加限制或管束,放任自流,使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本应受到制约的行为却成为其行为的模式,并加以固定下来。研究表明,这部分少年人群违法犯罪的比率较高。
  双亲对孩子的管教过严或不当父母对孩子采取过分严苛粗暴的管教态度,如过严的惩罚或体罚,常常是发生品行障碍的另一重要原因。或双亲一方管教过严,而另一方偏袒,或在管教上前后宽严不一,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而过分娇惯、过分保护的管教方式,也会在不良行为或反社会行为的形成上有较大影响。
  不良的社会交往多数品行障碍的少年,开始时并无明显的违法意图或动机,而是社会交往中结识了行为不端的伙伴或朋友,受其引诱产生违法动机或参与违法犯罪活动。故不良的社会交往常常是少年品行障碍发展严重的中介因素。
  某些调查显示,这些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常与父母亲的文化素质和接受教育的水平较低有关。很多儿童少年品行问题的出现与家庭对孩子教育中的粗暴、纵容或娇惯溺爱有关。提高父母亲的文化教育素养,改善和加强儿童少年的家庭教育,对预防儿童少年品行障碍的发生尤为重要。预防和矫治儿童少年品行障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非单纯的医疗问题,需家庭、学校、社会综合治理方可取得效果。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荐访问:品行 少儿 障碍 因素
上一篇:怀孕后为何又会来“月经”_怀孕后会来月经嘛
下一篇:【别让冬季侵蚀你的水润肌肤】正品润百颜多少钱一支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