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生态市建设规划:XX美女

来源:四年级 发布时间:2020-04-03 点击:

  

 平

 湖

 生

 态

 市

 建

 设

 规

 划

 二○○四年十月

 前

 言

 平湖位于浙江省东北部边缘,南濒杭州湾,东邻上海市,处于长江三角洲的黄金地带,与上海、杭州、苏州相距100公里左右,与宁波隔海相望,多条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公路、水路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平湖历史悠久,春秋时为越武原乡地,历来经济发达,社会繁荣,文化氛围浓郁,素有“金平湖”之称。改革开放以来,平湖的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95年经省政府考核达到小康县(市)标准。2003年,平湖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列第31位,人均GDP已达3095美元,产业优势突出,经济实力强劲,城乡发展均衡,社会全面进步。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长江三角洲经济产业集聚、产业升级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浙江建设“生态省”的战略调整,平湖的经济、社会发展迎来全新的机遇。

 然而,平湖土地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严重,能源供应紧张,环境缓冲能力和支撑能力较弱。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影响并将制约平湖的进一步发展。平湖将通过生态市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社会文明发展”。

 生态市建设,就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引入生态经济效率的理念,以资源耗费最省、污染物排放最少的路径,谋求社会经济的最快发展。平湖生态市建设,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根据平湖市情,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决策创新,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生态市建设机制;统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突出重点,狠抓亮点,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建设人居环境,培育生态文化,改善生态环境,使平湖走上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根据平湖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现实和资源环境的特点,统一编制一份符合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理,既有理论上的前瞻性,又有现实可操作性的生态市建设规划。生态市建设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完善和补充,该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将有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平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促进平湖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支撑能力相协调。

 本规划由平湖市人民政府编制,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平湖市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市直各部门进行了密切配合,全体编制人员付出了艰辛努力。在此,编制组对所有指导、协助和参与本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专家、编写人员和资料收集人员致以衷心的感谢。

  平湖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组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 1

 第一节

 生态市建设规划的范围、期限与编制依据

 ……………… 1

 第二节

 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2

 第二章

 生态市建设的现实基础

 ……………………………………… 4

 第一节

 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 4

 第二节

 生态市建设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 8

 第三节

 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环境支撑能力 ……………………… 11

 第三章

 目标定位与规划指标体系 …………………………………… 14

 第一节

 总体目标 …………………………………………………… 14

 第二节

 阶段性目标 ………………………………………………… 14

 第三节

 指标体系 …………………………………………………… 16

 第四章

 生态功能区划 ………………………………………………… 17

 第一节

 生态建设区的划分 ………………………………………… 17

 第二节

 生态建设区的发展方向 …………………………………… 18

 第五章

 生态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 21

 第一节

 建设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产业体系 ………………… 21

 第二节

 建设体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体化体系 …………………… 29

 第三节

 建设体现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环境保障体系 ……………… 39

 第四节

 建设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现代生态文化体系 ……… 46

 第六章

 重点领域与工程项目 ………………………………………… 49

 第七章

 投资概算与经费来源 ………………………………………… 50

 第八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 52

 第一节

 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 52

 第二节

 组织机构与管理保障体系 ………………………………… 53

 第三节

 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 ……………………………………… 55

 第四节

 实施手段与技术保障 ……………………………………… 56

 第五节

 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 ……………………………………… 56

 第六节

 加强制度与科技创新研究 ………………………………… 56

 第九章

 附则 …………………………………………………………… 58

 附表:1.平湖生态市建设规划指标体系 ……………………………… 59

 2.平湖生态市建设重点工程项目 ……………………………… 6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节

 生态市建设规划的范围、期限与编制依据

 平湖生态市建设规划是全市范围内生态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推动全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平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行动指南,在全市范围内从事一切经济、社会活动应遵守本规划。

 一、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平湖市行政辖区范围内537平方公里的陆地和1086平方公里的海域。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4-2015年,规划基准年是2003年。规划期分两个阶段:

 近期:2004—2007年,全面启动平湖生态市建设,基本达到生态市建设标准;

 远期:2008—2015年,全面达到生态市建设标准,进一步提升生态建设层次。

 三、规划编制的依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

 2、《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3、《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4、《嘉兴生态市建设规划》;

 5、《中国21世纪议程》;

 6、《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

 7、《浙江省可持续发展规划纲要》;

 8、《平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9、《平湖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20);

 10、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生态市、生态县(市、区)、生态镇(乡)建设与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

 第二节

 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依据,以生态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主线,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决策创新为动力,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生态市建设机制为手段,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综合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优化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生态经济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培育生态文化,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推动平湖市全面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生态市建设的基本原则

 1、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原则;

 2、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原则;

 3、坚持开拓创新、科教支撑的原则;

 4、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

 5、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和公众参与的原则。

 第二章

 生态市建设的现实基础

 第一节

 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平湖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边缘,陆域面积53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为1086平方公里。平湖地处北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气温较低、空气干燥,年平均气温15.7℃,无霜期225天,降雨量为1205.7毫米。平湖市土壤母质为河湖、浅海沉积物,共分为水稻土、潮土、滨海盐土、红壤土等4个土类,17个土属,40个土种。平湖市河道大多为天然河沟型河道,属太湖水系,受黄埔江周期性潮汐顶托,境内诸河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潮性。平湖市域河流纵横、水网密布,全市河道总长2525.7公里,每平方公里河网密度为4.7公里,河湖塘面积合计71.7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3.23%。

 二、资源与环境概况

 1、资源概况

 土地资源:根据2003年土地详查资料,平湖市共有土地面积55224.86公顷(不包括海岛面积)。

 水资源:平湖市地处杭嘉湖平原水网地区,为典型江南水乡,但水资源并不丰富。多年平均地产总水量约2亿多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22.4立方米,为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

 矿产资源:全市矿产资源较少,且品种单一,目前已知的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仅有建筑石料和砖瓦粘土两种。

 森林资源:平湖市绝大部分为平原,山地面积小,且均属低丘,天然植被已被次生或人工植被所代替,2003年,全市林业用地总面积为37763亩。

 旅游资源:根据旅游资源普查分析报告,平湖市拥有门类齐全的8类旅游资源,有23个亚类,53个基本类型,171个单体。其中优良级(三级以上)的旅游资源单体38个,占单体总数的22.2%,三级以下旅游资源单体133个,占单体总数的77.8%。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总体品质不高。

 海洋资源:平湖市濒海而立,海洋资源比较丰富,包括港口资源、渔业资源、海洋能源资源、岛礁资源和其他海洋资源。

 2、生态环境状况

 水环境状况:平湖市地表水(主要是河道)水质呈有机污染和一定的富营养化趋势,七个水域的水质均劣于V类,水污染相当严重。

 大气环境状况:当湖街道建成区环境质量基本良好,符合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

 声环境状况:市区总体声环境质量状况较好,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5.8分贝,交通噪声为67.3分贝,均达到国家标准的控制要求。

 森林生态系统状况:平湖市境内森林类型多样,树种资源丰富,但森林资源储备总量相对不足,林地面积少,森林覆盖率偏低;经济林业仍然偏少,生态公益林建设缓慢,城市绿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生物多样性:平湖市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物种资源较为丰富。现有野生植物1000多种,列国家保护的有41科213种;野生动物6大类1661种,列国家二级保护的有9种。

 自然灾害:平湖市主要自然灾害有台风、雨涝渍害和低温冷害等。其中洪涝灾害尤为突出,近来有频率增加趋势。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提供的生态环境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平湖生态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为91.27分,仅占总分146分的62.5%,仅属于及格水平。平湖市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土地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地表水体污染较重,以及太湖流域治理后水体流向变化等因素,已造成河床抬高、地面明显下沉等现象,洪涝灾害呈加重趋势。

 3、社会经济概况

 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平湖市历史悠久,5000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生息,春秋时为越武原乡地。1983年7月,撤销嘉兴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平湖县属嘉兴市。1991年6月撤县设市,1999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为9镇1乡,49个居民委员会,138个村民委员会。2004年5月,平湖市对部分行政区划进一步优化调整,撤销当湖镇、钟埭镇、曹桥乡建制,调整林埭镇行政区划,设立当湖、钟埭、曹桥三个街道。现平湖市辖当湖、钟埭、曹桥三个街道和乍浦、新埭、新仓、黄姑、全塘、广陈、林埭7镇。

 人口与劳动力:2003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83569人,其中,男性239292人,女性244277人。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0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2003年末,全市乡镇农村劳动力总数为220624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为49873人,占22.6%,第二产业139884人,占63.4%,第三产业30867人,占14.0%。

 国民经济概况:200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73亿元,较上年增长16.6%,其中,第一产业9.28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77.30亿元,增长19.9%,第三产业37.15亿元,增长13.1%,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为7.5∶62.5∶30.0,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597元。

 社会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平湖市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猛,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交通、水利、城市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同时,平湖市的城乡发展比较均衡,社会保障体系正逐步覆盖农村地区。1995年,平湖市经省政府考核达到小康县标准,2003年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城市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验收。

 第二节

 生态市建设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一、优势

 1、区位优势

 平湖位于长江三角洲的黄金三角地带,与上海、杭州、苏州相距100公里左右,南与宁波市隔海相望,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已建或在建的多条高速公路、航道、城市轻轨过境,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发达的交通网络、互补型的产业结构和长三角经济圈的良好经济发展前景,为平湖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城乡均衡发展优势

 平湖市在加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比较重视城乡经济的均衡发展,基本实现城乡互动、共同富裕的目标。2003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之比为2.1∶1,远低于全国和浙江省的平均水平,城市化水平达到48.1%。均衡的城乡发展,相对完善的电信、交通、教育和卫生保健等社会事业,以及充分的劳动力就业和较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平湖生态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3、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

 自改革开放以来,平湖市保持了快速稳定的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私营企业充满活力,国有、集体企业成功改制,综合发展指数列全国百强县第31位。良好的市场经济基础、较充足的财政收入以及政府调控社会经济发展的丰富经验,为平湖生态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4、污染负荷相对较轻的工业体系

 平湖市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批颇具特色、且污染负荷相对较轻的工业体系,工业污染较易集中控制。从行业结构看,服装、光机电、纸业和箱包是平湖市的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占工业企业总产值的71%。在四大支柱产业中,服装和箱包生产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较小,而光机电和纸业的生产企业规模相对较大,比较易于污染的集中控制。从而,为平湖生态市建设提供较好的产业基础。

 5、历史传统与人文优势

 平湖拥有市场经济的历史文化传统,酿就了求真务实、勇于进取的精神品质和追求和谐的人文氛围。改革开放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政府公务员、科技人员和具有开拓精神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开放式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部门协调机制,为平湖生态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和制度保障。

 二、制约因素

 1、资源环境体系比较脆弱

 平湖地处江南水乡,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能源等资源面临较大压力,资源环境体系比较脆弱。水资源短缺,地表水污染严重;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明显的地面沉降;土地资源匮乏,工业用地严重不足,公路占地问题突出;能源贫乏,能源供给体系脆弱,等等,将成为制约平湖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虽然较为均衡,但仍较薄弱,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镇绿化有待加强,广大农村地区的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方面的环保设施严重不足,农村社会服务设施供给相对缺乏,人们的环保意识仍然偏低,环保宣传和环保投入有待加强。

 3、产业层次偏低,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

 从产业层面看,都市型农业、绿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规模仍然偏小;第二产业层次偏低,如光机电产业缺乏核心技术,服装业偏重于来料加工;第三产业局限于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同时,平湖的区位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杭州湾经济带中的定位尚需进一步明确,产业之间、区域之间的产业链有待加强。

 4、农村建设比较散乱,社会经济的空间布局尚需改善

 尽管平湖市各镇(街道)的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但空间布局相对分散,农村建设比较散乱,城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镇规模小、布局散、品位低、功能少,缺乏在一定区域内起带头作用的重点城镇,不利于小城镇及公共设施建设。此外,近几年快速发展的高速公路造成了空间切割现象,对城乡建设和经济布局的改善带来了新的难题。

 5、人力资源呈结构性短缺

 同平湖市的快速经济发展相比,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储备相对不足,人力资源呈现出结构性的短缺,不利于平湖市长远的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平湖应结合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的引进、管理、培养和储备体系。

 6、某些规划或管理体制不利于生态市建设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社会经济和环境诸多方面的协调和均衡发展。过去制定的一些规划或管理制度,在某些方面缺乏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通盘考虑,难免存在某些不符合生态市建设的内容。例如,乍浦港的管理体制,乍浦经济开发区的重化工业建设规划同水资源、电力资源短缺之间的潜在矛盾等。

 第三节

 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环境支撑能力

 1、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平湖在最近15年间(1989-2003年)的年均GDP增长率为14%,考虑到90年代初期的经济波动和新世纪开始时的上升趋势,预计在2003-2007年间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可保持在15%左右,2008-2015年间,平湖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有望保持在10%左右。

 2、资源环境支撑能力

 土地资源的支撑能力:平湖国土面积小,未利用土地面积少,开发利用难度很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平湖市将面临着日趋严重的土地资源压力。

 水资源的支撑能力:平湖人均水资源较少,为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尽管过境水量补给相对丰富,使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达到1364.9立方米,但仍低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目前,水资源利用系数为0.63,水资源利用强度已基本上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同时,平湖还存在“水质型缺水”。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引起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并引发了明显的地面沉降,目前对地下水的开采已难以为继。总之,平湖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已非常脆弱,将会对全市的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生活用水)造成严重的威胁。

 能源的支撑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平湖对能源的需求将呈加速增长的趋势,预计到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将比2003年翻一番,如果能源利用效率不变,能源消费总量将增长32%。然而,平湖本地能源资源贫乏,所需能源基本靠外输入。以电力为例,由于电力输入依赖配额,一旦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电力供应紧张的矛盾便凸现出来,使得停电现象经常发生,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能源问题已成为制约平湖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环境的缓冲能力:尽管“九五”以来通过太湖流域水污染企业限期治理、环境保护“一控双达标”以及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社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依然较大,环境质量仍未得到根本改善,总体环境缓冲能力比较脆弱。

 第三章

 目标定位与指标体系

 第一节

 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社会经济基础良好的优势,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层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增强环境资源的支撑能力,为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优化产业和城镇建设布局,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并通过重要水域水资源恢复工程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设,促进平湖市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争取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平湖市建设成为“外向为主的经济强市,江南水乡的文化名城和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第二节

 阶段性目标

 一、近期目标(2004-2007年)

 按照浙江生态省建设的总体部署,到2007年,平湖市基本建成生态市。第一、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构建起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格局;第二、对制约平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如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的支撑能力,要有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并取得明显成效;第三、城乡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等环境基础设施全面建成并有效运行,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畜禽养殖污染全面控制,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饮用水水源地基本达到功能区标准;第四、生态经济效率明显提高,工业企业万元GDP能耗下降6%,万元GDP水耗下降20%,工业用地产出率比2003年增长50%,主要污染物(COD、氨、氮)排放强度达到总量控制要求;第五、平湖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中的近期指标达标,如全市人均GDP达到4.5万元,人均财政收入达到5000元,城市化水平达到50%,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32%,等等。

 二、远期目标(2008~2015年)

 继续深化生态市建设工程,抓住重点、克服难点,在全面实现生态市建设指标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生态市建设成果,使平湖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上到一个新的平台,基本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经济结构、生态环境安全保障系统和社会管理体系。经济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取得成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清洁生产,其中20%以上的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公益林建设、河道整治工程、重要生态恢复工程等一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基本完成,彻底扭转局部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第三节

 指标体系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和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求,结合省内外生态市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平湖生态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定位,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制定平湖生态市建设规划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包括36项指标(分阶段指标体系见附表)。

 第四章

 生态功能区划

 第一节

 生态建设区的划分

 本规划按照《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和《嘉兴生态市建设规划》划定的生态功能分区体系,结合平湖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不同部门、不同镇(街道)在经济基础方面存在的差异,综合考虑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基本状况及其在不同部门、不同镇(街道)之间的配置,按照自然与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相似性、生态经济特征和今后发展方向的相似性、重大技术措施和发展途径的类似性,根据生态建设的主要特征,将平湖市划分为四个生态建设区:

 1.“L”型生态城区建设区

 本区主要由以当湖街道领衔的三个街道(当湖、钟埭、曹桥)和沿海三镇(乍浦、黄姑、全塘)以及林埭镇组成,在形状上类似“L”型。本区域面积有338.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3.1%,人口为34.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1.5%,人口密度为1022人/平方公里。

 2.重点生态镇建设区

 本区主要包括新埭镇、新仓镇和广陈镇,面积188.1平方公里,占全市35.0%,人口13.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7%,人口密度为712人/平方公里。

 3.重点生态功能建设区

 (1)盐平塘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和广陈塘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该两个区域均有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组成,面积各有40平方公里左右。地理位置上,盐平塘饮用水地表水源位于“L”型生态城市建设区,广陈塘饮用水地表水源横跨“L”型生态城区建设区和重点生态镇建设区。

 (2)九龙山旅游度假区。本区以九龙山森林公园为核心,总面积10.12平方公里,人口0.4万人,人口密度为395人/平方公里。地处沿海,属沿海丘陵地带,地理位置上属于“L”型城市的一部分。本区林木茂盛,空气清新,自然生态环境优良,拥有山、海、滩、岛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全市旅游开发的重要区域。

 4.海洋及港口建设区

 本区涉及的海域面积为平湖市所辖杭州湾海域,东起浙沪交界,西至海盐县界,大陆海岸线总长28.338km,岸线至理论基准面滩涂1525公顷,海域面积1086km2。这一地区具有良好的港口航道资源、海洋生物资源以及很有开发潜力的海洋能源资源,是平湖建设生态市过程中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实现陆海经济联动的前沿阵地。

 第二节

 生态建设区的发展方向

 一、“L”型生态城区建设区

 本区的发展方向是加快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提升以“光机电”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有序发展沿海高水平的重化工业,形成全市轻、重两条腿跑步的工业全面发展态势;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要高度重视重化工产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切实加强污染的综合治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努力把本区建成工业发达、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良的城区。

 二、重点生态镇建设区

 本区的发展方向是发挥其连接城市和乡村的区位优势,以发展都市型农业为重点,以服装、箱包等特色支持产业为依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形成都市型高科技农业产业群和全国服装、箱包生产的龙头。

 三、重要生态功能建设区

 盐平塘和广陈塘两个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的发展方向,是以建设合格地表水饮用水源区为目标,切实落实饮用水源保护的各项措施,努力控制农村生活污染和农业产生污染,在确保饮用水安全的同时,实现区域性的水环境恢复和水质的率先改善。

 九龙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发展方向,是构建青山碧海的东海西湖和良好的生态度假环境,与沿海产业带的人居配套建设相结合,形成沿海工业集聚区域中的一座“后花园”,并建成浙北旅游热点、全省旅游重点,长三角旅游亮点,国际知名的度假休闲中心,使之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海洋及港口建设区

 本区的发展方向是发挥其连接海域和陆域的优势,依托内陆,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共同构建平湖由陆域伸向海域的海洋港口建设区。在海洋开发中科学规划,使开发活动不超过环境容量和资源承受能力,努力改善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促进平湖陆域经济发展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相得益彰的联动进程。

 第五章

 生态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根据平湖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增强资源环境支撑能力的要求,按照生态省、生态市建设确定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生态市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设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产业体系、体现统筹发展原则的城乡一体化体系、体现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环境保障体系、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现代生态文化体系等“四大体系”,推动平湖生态市建设的全面展开。

 第一节

 建设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产业体系

 一、生态工业建设

 在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加强污染防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有的制造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以特色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主线,推动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面向世界市场、具有显著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的现代制造业生产基地;加强平湖经济开发区、杭州湾滨海地区和乍浦经济开发区等的规划和建设,充分发挥工业区块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加快建设两大龙头产业群、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和五大新兴特色制造业,形成重点突出、全面发展的现代生态工业体系。

 到2015年,三大经济区块全面建成,工业总产值在2007年基础上翻两番;两大龙头产业群占全市工业总产值50%左右,三大特色优势产业的产业结构明显改进、产业层次得到显著提升,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五大新兴特色制造业均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产业结构与工业布局有序合理,全市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清洁生产,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企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

 1、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

 按照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原则,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的再生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在最大限度地整合现有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结合平湖经济开发区、杭州湾滨海地区和乍浦经济开发区的规划,努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即:光机电产业和临港型产业两大龙头产业群,服装、造纸和箱包三大特色优势产业,以及童车、洁具、医药、家具和机械五金五大新兴特色制造业。

 2、树立循环经济理念,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清洁生产管理体制和实施机制。坚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专业化、社会化利用。积极探索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途径,大力推广服装企业边角废料焚烧-养殖甲鱼的循环经济模式,并逐步扩大到利用垃圾发电,提高废弃物回收利用率。积极采用节能、降耗、减污的先进工艺、技术、设备和新材料,着力降低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量。建立有效的激励与惩罚机制,提高企业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3、加强工业污染的有效控制

 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工业污染治理的长效管理,重点污染源要建设在线监测系统;巩固“一控双达标”的成效,确保所有企业污染物排放浓度达标和总量达标;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禁止新建高水耗、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并以此推动工业结构调整,避免新的结构性污染的产生。加大对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的污染控制和治理力度。

 4、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

 发展环保产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吸收外地发展环保产业的先进经验,结合平湖特点发展适合市场需要的环保产品,促使其向高效、低耗、循环、再生的三废资源化利用的生态方向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成熟的开发技术,采用市场运作方式,推进新能源基地建设,探索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资源的有效方式,缓解能源压力,并以此带动清洁能源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二、都市型生态农业

 充分发挥平湖市农业生产的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建设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转变。到2015年,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效益都市农业园区,品牌农产品通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高,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业废弃物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推动都市型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推动平湖农业由封闭型农业向开放型农业的转变、由大宗农产品生产向绿色精品特色型农产品生产的转变、由以种养业为主的小农业向农林渔并举的大农业的转变。按照畜牧业大调整、林特业大发展、加工业大提升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外向型)创汇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建设一批无公害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面向上海等周边城市和国际市场的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

 2、深化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加强农业园区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深化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经营机制创新,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的转变、由单一生产向产业化经营的转变。推动农业园区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业产业链的延伸。积极推行土地租赁、入股等方式,促进农业园区建设,强化园区对周边地区的原料及产品的集聚、辐射作用,推进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化,努力建设都市型生态农业园区。

 积极引入股份制等现代组织形式,加强土地的集中使用,推动农业生产的组织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的发展;努力建立“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四位一体的龙型产业经营机制,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

 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开发应注重农业科技创新,要依托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广泛采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为农业农村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逐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金融信贷为支撑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新体系。同时,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要努力做到“三结合”,即要与生态农业园区相结合、要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要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

 4、加强农业污染控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全面实施“沃土工程”,建设土壤环境监测体系,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实行平衡配套施肥,进一步优化和推广配方施肥以及秸杆还田技术;大力推广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技术,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率;加强农村白色污染防治,加大废旧农膜回收力度,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提高农药施用效率,有效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和流失量;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户污染综合治理,以“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为原则,积极推行“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等生态模式,提高畜禽粪便沼气化处理率,减少畜禽养殖业发展对农村环境、尤其是地表水的污染。

 5、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积极探索农业生产实现循环经济的模式,逐步建立种养业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生态养殖系统,提高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根据农业废弃物利用实行资源化、商品化、社会化的原则,积极推广畜禽粪便利用技术,逐步推行农村养殖、沼气、有机肥和有机农产品生产一体化的农牧业复合生态系统。进一步扩大秸杆还田面积,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秸杆还田技术,探索秸杆多途径的有效利用方式,提高秸杆的综合利用率。

 三、现代服务业

 充分发挥平湖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文优势,在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尤其是旅游资源保护)和环境污染控制的同时,以“加快发展、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为主线,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新兴服务业,大力推进休闲旅游、现代物流业、专业市场、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总量上,努力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以旅游业、专业市场和现代物流业为重点,逐步构筑起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并使之逐渐成为平湖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1、强化生态旅游业的带动效应,打造休闲旅游品牌,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着力打造以东湖为核心的亲水休闲、文化旅游服务中心,以九龙山旅游度假区为龙头的滨海运动休闲度假带和以新埭、新仓为前沿的环上海乡村休闲度假带这“一心二带”休闲旅游功能区块的空间布局。加快南河头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展现莫氏庄园江南晚清古建筑的独特魅力。完善配套旅游休闲服务体系,增强平湖市的综合接待和服务能力。发挥平湖的海洋资源优势,有计划的开发近海旅游资源。同时,稳步培育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会展业,逐步形成特色会展产业

 切实保护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区环境治理,促进旅游环境的良性发展。加强对山体景观(九龙山)、水乡景观、历史遗址和历史文物等特殊旅游资源的保护,景点建设必须与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景区的环境治理,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增强文化内涵,提高旅游品位。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增强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挖掘历史底蕴,提高文化含量。提供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旅游产品,把自然资源和人文遗迹、现实与历史融为一体,以符合和满足游客的需要为目标,为旅游者提供高品位的精神享受。

 理顺旅游资源开发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产权和利益关系,建立旅游资源占用的补偿机制,使当地居民在有所失的同时,有所得、有所为,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旅游业与当地经济的共同发展。

 2、加快提升商贸流通业,推动专业市场建设

 加快建成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并重、传统业态与新型业态结合、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态,着力推进专业市场建设,构筑具有平湖产业特色的市场群体。重点加强中国(平湖)国际服装贸易中心、建材装潢交易市场建设,引导和培育箱包、童车、洁具等专业市场,发展和扩大特色街区、特色商店的规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品牌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同时,鼓励商贸龙头企业实现规模扩张并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城乡服务业的共同协调发展。

 3、积极培育现代物流业

 以构建浙北重要物流中心为目标,稳步推进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服务的港口带动型、杭州湾北岸物流基地建设。通过整合现有的储运资源和加大招商引资手等段,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和引进一批经营规模合理、技术装备先进、管理水平较高的现代物流企业。努力做到以现代化的物流服务,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

 4、发展信息服务、中介服务和社区服务业

 以被列入省级信息化试点县(市)为契机,推进“数字平湖”建设,加速信息技术向国民经济各领域的辐射和渗透。在提高政府和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基础上,增强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服务网络功能,逐步形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社会信息服务网络。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为企业经营管理、居民消费决策和社会信息沟通提供有效服务。在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进程基础上,不断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通过创办社区服务经济实体带动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5、积极发展房地产业和金融保险业

 为适应广大居民住房消费多元化发展趋势,加大对房地产开发的政策引导和政府调控力度,建立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供应体系,同时,规范发展物业管理业,推进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鼓励金融保险业务创新,加快金融保险业的市场化建设,促进银行、保险、融资租赁等现代金融业务发展,以现代化的金融保险服务为生态市建设注入活力。

 第二节

 建设体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体化体系

 一、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

 按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思路,统筹城乡建设规划,统筹城乡交通、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充分发挥政府政策的指导作用,完善城乡收入分配机制、社会就业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1、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建立城乡统筹的利益分配体系,调整国民经济分配格局,加大对“三农”的政策倾斜和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三农”基本建设的投资力度,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免征农业税、特产税,减轻农民负担;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继续实施“新村示范、村庄整治”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改善农民进城就业条件,增加农民就业门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率达到8%以上,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2、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实现城乡产业合理分工

 建立城乡统筹的产业发展体系,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实现城乡产业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改变目前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在行业和产品结构上表现出高度的同构现象和产业布局上呈现过度分散化的现象。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尤其是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农村工业的发展方向,加大扶持力度,形成城乡工业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3、完善社会就业体系,形成统一的城乡就业市场

 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重点突出政府培育劳动力市场,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发展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加强职业指导和转业转岗培训工作,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

 改革现行的城镇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将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整个社会的就业体系中,完善和规范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积极推进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和市场就业机制的形成,确保劳动力在全社会的自由、合理流动,基本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就业机制。

 加快推进劳动力市场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推行劳动力市场价位制度,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农村职工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城乡职工养老保险的接轨,加强退休职工和失业人员的社会型管理服务。

 加大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力度,提高职工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失业人员就业、创业的能力,实行弹性就业和就业准入控制。稳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实现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引导和就业服务。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失业和再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劳动力市场和再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就业介绍、培训等服务工作,大力做好失业职工再就业工作,增加劳动力就业机会。

 4、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

 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扩大各项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稳步提高农村、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面开展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工作,发展公益事业和社会慈善事业,扶助弱势群体,把社会救助、慈善救济等方式成为社会保障的有益补充,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体系。

 加强福利事业的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福利设施。加强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和农村敬老院建设,完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套,提高服务质量。深入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以财政投入为主渠道,形成福利事业建设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建立、实施符合平湖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覆盖全社会的、分类管理、动态调整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城镇“百户扶贫工程”和农村“扶贫安居工程”。继续开展“一对一”、“多对一”的市级机关干部与贫困户的结对扶贫活动。完善灾害救助制度,建立健全赈灾机制,市、镇(街道)两级设立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

 高度重视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制定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做好征地农民及其他有投保愿望农民的养老保险参保工作,保护农民利益。

 二、统建共享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建共享”的原则,充分发挥城乡的各自优势,用最少的土地占用和经费投入来建设更多更方便的基础设施项目,提高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1、交通设施

 加强中心城市的市内交通和市区、镇(街道)、乡村之间的交通体系的建设,逐步调整和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网,建立一个高效、便捷、安全的城市客货运输体系和多种交通方式协调运营的现代化道路交通网络,逐步建立起覆盖广大农村的公共交通体系。

 2、供水设施

 按照建设地面供水设施与封闭地下深水井同步的原则,逐步减少开采地下水水量,在2008年全面禁止开采地下水之前,加快地面供水设施建设,实行城乡一体化区域供水。

 3、排水及污水处理设施

 中心城市和主要城镇原则上采取雨污分流制,加快雨水、污水排水管网建设,将现有雨污合流管逐步改造为雨水管(雨水排放以暗管为主,就近排入内河),另铺设污水管,形成由东、西两区构成的、覆盖全市的雨污分流的排水体系,并规划在滨海工业区建设污水处理厂,集中收集处理,污水处理后排入杭州湾。

 4、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

 针对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物的不同特点,加强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系统建设和固体废弃物的综合治理。

 对于生活垃圾,收集方式以垃圾桶定点收集为主,采用袋装化分类收集垃圾,实现分类收集、集中处理。全面推行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垃圾处理由分散化向集约化转变,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引入企业化运作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机制,避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因地域分割,造成农村垃圾的收集与处理各自为政、效率低下的现象。

 对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特别是服装箱包和洁具边角料等固体废物,采用有效的综合利用技术,实现废弃物的综合循环利用。建筑垃圾由环卫部门建立管理机构,统一负责建筑垃圾的消纳。

 对于医疗废物和工业危险废物等危险废物,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处置。医疗废物建立健全独立封闭运行的收集处置系统,并结合嘉兴市总体要求,与嘉兴市医疗废弃物处置系统连接。对工业危险废物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单独收集,有处置能力的单位自行无害化处置,无处置能力的单位应委托处置。

 5、联片集中供热设施

 在2003年底贯通10.8公里集中供热网管、扩建2台75吨/小时燃煤锅炉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联片集中供热设施的建设力度,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好热电的生产、传输和使用。同时,要着眼未来,制定全市热电联产发展规划。

 6、其它生活服务设施

 加强城乡燃气设施、电信设施、有线广播电视设施、供电设施建设,保障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安全、舒适、便利。

 三、城乡人居环境建设

 1、城镇人居环境建设

 (1)城镇景观建设与绿化

 把传统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特征和现代化城市功能结合起来,以城市绿化、公园建设和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为重点,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形态与功能协调的生态景观。充分利用平湖特有的道路和水系,建设以公园、绿地为主体,以道路、河道为绿色走廊的完整绿化系统;进一步加快东湖风景区、南河头历史文化街区、钟埭老街和新埭老街等景观景点的建设或保护。建设启元路绿地、盐平塘绿地、曹兑港滨河绿地、揭按洋绿地等大块城市绿地;同时,在城市对外交通干线两侧、工业区块侧面设置防护绿化林带,在城市道路、河道两旁进行普遍绿化,为城镇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2)环境综合整治

 坚持经济发展、城乡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协调发展的原则,逐步完善与平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调度体系,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努力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良性生态环境系统。

 (3)生态社区建设

 生态社区建设要以创造舒适的居住条件为目的,充分体现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社区环境的美化、净化,注重住宅的生态功能,使社区建设与自然环境高度和谐。推广集传统园林特色和现代技术于一体的生态示范小区。做好小区环境的绿化、美化和净化工作,营造绿树成荫,适宜居民运动、休憩的良好居住环境。强化居住小区物业管理,完善小区配套服务和物业管理手段。结合社区建设,加强社区治安、环境、景观、卫生管理,增强生态文化的氛围,为建设生态型社区创造良好条件。

 在主城区,结合观光生态旅游建设,选择合适的地带进行生态住宅的建设,充分利用周围的水、空气、光、热和自然景观资源,通过绿色空间设计、水循环利用系统设计和能源合理利用系统设计,建设资源合理、循环利用的中小规模的生态型住宅小区。

 开展“绿色家庭”创建活动,倡导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和珍惜粮食的观念,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和袋装化处理,实行房前屋后绿化、美化,形成人人讲卫生、家家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风尚,使家庭成为生态市建设的基本单元。

 2、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1)加强生态镇、生态村建设,建设“生态家园”

 按照全国生态乡镇、生态村考核标准,落实创建方案,组织编制实施各地的生态镇建设规划。加快镇区改造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村饮用水供给等问题;加大绿化力度,切实保护和改善镇(街道)环境;加强镇(街道)区域内环境管理,加大工业“三废”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有效杜绝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的发生。到2007年,新埭、新仓和广陈等3个镇全面达到生态乡镇标准,并通过上级部门的考核验收,其他镇基本建成生态镇。

 生态村建设的重点是,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农村工业发展。改善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保证土地资源和各项基础设施的合理利用,恢复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生态村建设要与农村居住点改造相结合,对新村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通过加大改水改厕力度,推行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生活污水统一处理,改善农村卫生环境;通过发展庭院绿化,加强四旁种植,绿化、美化农村居住环境;因地制宜发展液化气、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家园”,选择条件合适的村、组或农村居住点作为试点,集中畜禽粪便和生活污水,逐步建设点面结合的农村沼气系统。对生活垃圾实现定时定点收集和统一处理,减少农村废弃物的排放,努力开展区域内能源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创造优美舒适的农村居住环境。

 (2)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新村示范、村庄整治”工程

 通过“新村示范、村庄整治”工程的实施,建设一批“村庄美化、集体富强、村民富裕、班子坚强”的农村社区化新村,在改善村庄布局的同时,切实解决农村农业的污染问题,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新村示范、村庄整治”工程要根据全市村庄布局规划,按照建设示范一批、整治改造一批、撤并拆建一批的要求,加强农村宅基地的整理集中,打破行政村界限建设新的集中农居点,高标准建设一批农村社区化新村。

 在“新村示范、村庄整治”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通过生物技术的采用推广,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开发农村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加强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改善农民饮水条件。要从农村“双整治”工作,即从整治农村社会风气和农村居住环境着手,做到“四无一搞好”,即无职业迷信和聚众赌博,无露天粪缸,无乱埋乱葬和建筑性坟墓,无非法庙庵,搞好环境卫生。通过“双整治”工作,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村文明程度。通过加强宣传和建立村规民约等形式,改变农村不良生活习惯,减少生活污染的产生和乱抛乱弃等现象,促进农村社会风气的转变和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

 3、统筹城乡人居环境建设

 加强主城区、镇(街道)、中心村、居民点之间的交通体系建设,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城镇与乡村之间的交通联系,逐步建立起“村村通公交车”交通体系,最大限度地为城乡居民的出行提供方便。

 统筹安排城乡供水设施、排水及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联片集中供热设施以及燃气、电信、有线广播电视和供电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共享水平,使农村居民平等享受现代城市文明。

 推进城乡生态绿化,按照“绿化、亮化、美化、净化”要求,市、镇(街道)级主要道路、水系两旁全面实现绿化,建设城乡公共绿地和生态公益林,建立城郊森林和城镇绿地的大环境绿化网络系统,将城郊农田作为城镇的有机组成部分,保护和恢复湖泊、河流等湿地系统价值,保持和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风貌,建立无机动车、绿色步行通道,以农田、果园、风景公益林为基础,以主城区、重点镇绿地为亮点,以道路、水系绿带为网络,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城乡绿色生态系统,维护和强化城乡景观的连续性。

 第三节

 建设体现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环境保障体系

 一、生态环境保护

 1、水环境保护与水污染治理

 (1)饮用水源地保护。扩大和改善城市供水水源,采取工程措施改善水 环境质量。全面实施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在盐平塘和广陈塘设立两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明确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的水域、陆域范围、功能和水质标准,落实责任单位及其职责,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实行统一监督管理。

 (2)水污染治理。加强水污染治理,第一、要推行河道清淤,制定具体清淤计划,以产业化、市场化的思路推进河道清淤、减污;第二、对主要交通航道实行生态护岸和两岸的植树绿化,涵养水土,改善水质;第三、实施生态工程,促进水环境恢复,逐步试行将小型湖泊、水塘、沟渠和湿地改建成稳定塘生态修复系统,使污染河水经生态修复后再生利用,形成多级利用与修复系统,发挥自然净化功能。

 对于河道水网,根据平湖具体实际,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理手段。对于流量流速较大的河道,通过疏浚、整理、连通、拓宽、绿化、加固河堤等综合措施,提高河道的蓄水能力,增强河道的自净功能;对于流量流速较小或者相对封闭的河道,首先要截污、清淤,再通过水生生物培养等水环境净化技术,使“死水”变成“净水”,提高水质等级。

 在污水处理上,由于城镇和农村污水排放有较大差异,要 “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在城镇,要建设污水排放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对生活污水实行集中处理;在相对分散的农村聚居点,要积极探索农村污水处理方案,对“人工生态绿地系统”、“无水生态马桶”、“自然堆肥技术”等生物处理技术进行论证、试验,成功后积极推广,逐步解决污水直排水体的问题,努力实现污水的资源化利用。同时,将农村的多样化处理系统与城镇的管网相结合,形成从农户排污处理到河道整治的综合生态化处理系统。

 2、加强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和综合治理,确保功能区达标

 实行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相结合,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的综合治理,使全市环境质量逐步达到功能区标准。

 3、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生物入侵

 实施生态资源完整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拯救珍稀濒危物种,建立完备的生态保护体系,为各类野生动植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安全的活动空间,保护生态资源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入侵已经成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平湖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一方面要谨慎引种,在退耕还林还草等工作中,尽可能利用本地物种,减少引进外来物种,另一方面,加强对已知的主要外来有害物种的防治及综合治理工作,营造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维护当地的生态安全。

 4、海洋与湿地资源保护

 平湖市所辖杭州湾海域有1000多平方公里,是平湖发展海洋经济的依托。过度捕捞及污染排放增加导致的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将对陆域环境以及海洋经济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要切实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同时,加强森林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在城镇建设中要合理规划,避免破坏,使之发挥其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二、生态环境建设

 1、河道治理工程

 根据平湖境内河道淤积、行洪不畅、污染严重和界线不清等问题,加强全市河道综合治理。要遵循“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通过疏浚、整理、连通、拓宽、绿化、加固河堤、治理污染等综合措施,提高河道的行洪排涝能力,改善河道水质,恢复和强化河道功能,促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建立一个和谐优美的水生态环境,构筑“水清、流畅、岸绿、景美、有用”的河网水系。

 2、水土保持工程

 治理水土流失要采取标本兼治的办法,运用综合治理措施,重点建设河道的亲水护岸工程(堤岸绿化),全面开展田间排水沟渠硬化建设,对砖瓦厂进行统一规划,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3、绿化造林工程

 结合平湖城镇建设、河道纵横、公路四通八达的特点,建设以城市绿化为中心,以城镇村庄绿化为节点,以河道堤岸、公路两侧、海岸线为纽带,以农田林带林网和特色经济林为网络的比较完整的绿化体系和林业生态体系。重点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城镇绿化工程、滨海防护林工程、农田林带林网工程、效益产业林工程和休闲观光林业绿化工程等六大重点工程。

 三、资源可持续利用

 1、土地资源

 (1)加强宏观调控和土地规划管理,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

 坚持土地集约利用的原则,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调整优化全市建设用地布局,发挥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效应。加强政府对土地资源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引导作用,强化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管理,鼓励存量土地的建设利用。严把用地审批关,实行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制度,强化建设项目用地审查。

 (2)完善地价管理体系,建立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机制

 建立基准地价定期公布制度、协议出让土地最低限价制度和土地成交价格申报等制度。以基准地价为基础,制定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最低价,运用地价杠杆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发挥市场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实行工业项目用地公开竞价出让制度。

 (3)依法处置闲置土地,切实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依法对闲置建设用地定期清理,督促土地使用者按照土地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的规定实施项目建设。对超期未建超过一定比例的土地视为闲置土地,按规定征收闲置费,并责令限期建设或续建,或依法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纳入土地储备,重新出让。加强对闲置土地的统一监督管理,严格履行各项手续,盘活土地存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2、水资源

 要开源与节流并重,利用与保护并举,根据水资源现状和水质现状,确定重点保护领域和治理措施,增强水资源支撑能力。

 (1)增强水资源供给能力

 通过河道的疏浚整治,增加蓄水量;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河道边坡的绿化,增强地表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控制因水土流失造成水源地的淤积现象;扩建古横桥水厂,新建广陈水厂,增加工业用水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供水能力;加强饮用水深度处理,提高饮用水水质;严格执行地下水年度开采计划,逐步控制开采地下水,到2008年以后实行全面禁采;适时实施千岛湖引水工程,调剂缺水季节的供水不足。

 (2)加强水污染控制和治理,逐步解决污染性缺水问题。

 依靠科技进步,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建设一批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不断提高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大力培植从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专业公司,有效提高辖区城镇污水处理率;加强农业面源和畜禽养殖业对水环境污染的防治,通过河道整治和生态恢复,遏制水环境恶化趋势,远期逐步恢复水环境质量。

 (3)创建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大力发展节水工业、节水农业,鼓励中水回用,严格控制耗水量大和对水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落户平湖。把创建节水型城市作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推行一水多用,提倡清洁生产和污水资源化, 处理后污水用于城镇景观生态用水、农灌、工业冷却水等,形成“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新风尚。

 (4)完善用水机制,优化水资源配置。

 完善水资源管理措施和水价机制,改革现行单一的水价制度,实行分段累进收费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逐步推行分质供水、差价收费的机制,增设供水管网,实行饮用水与工业用水或一般用水分开,推行优水高价,确保优水优用。

 3、能源

 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和消费结构,推广节能技术项目和产品设备。充分发挥多能互补的原则,贯彻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工业发展方针,提高优质、清洁、高效的电能在总能耗中的比重。开发应用气体燃料,突出抓好接应国家天然气“西气东送”和其他气源工程的准备工作,科学规划天然气利用城市总体规划。大力开展风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研究风力发电、风力提水及配套技术。同时降低煤炭消耗比重,推广使用清洁煤。

 建立节能监督机制,坚决贯彻执行节能法律,推广节能技术项目、技术产品和工艺设备,加速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传统项目和国家规定强制淘汰的窑炉设备。建立节能基金,实施节能示范项目,在学校、新建住宅小区推广使用太阳能集中供热,加大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应用。积极探索冰蓄能的推广应用技术,缓解用电高峰的电力负荷。

 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全面规划,综合防御。全面建设以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决策指挥系统为主要内容的灾情预警系统,及时掌握本地天气预报和雨情、水情、旱情、工情和灾情,制定和完善防汛、防旱、防台、防震等各类应急抢险预案,重点抓好一批防灾减灾工程,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第四节

 建设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现代生态文化体系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发挥平湖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倡导现代生态理念,建立积极向上的、符合时代潮流的现代生态文化体系。

 一、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

 挖掘、整理和保护以西瓜灯、钹子书、九彩龙为代表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以李叔同、陆维钊、吴一峰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莫氏庄园为代表的名园文化,以报本寺、外蒲山、小普陀观音禅院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南河头历史文化街区、东湖景区等为代表的特色水乡文化,以九龙山为代表的名景文化,以平湖糟蛋为代表的饮食文化等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平湖人求真务实、勇于进取、追求和谐均衡的优良传统,有意识地培育一种现代文明与传统遗产相得益彰、共生互补的崭新文化形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努力建设具有平湖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

 二、培育现代生态文化

 1、企业生态文化建设

 促进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从传统产业向生态型产业转变,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向循环经济转变;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完善企业综合环境管理制度;建立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群众参与机制,使企业全体员工积极投身到企业的生态转型改造中;进行企业生态形象设计,如生态标识和废物回收利用标志;加强企业职工生态意识教育和企业生态文化培训,树立行业特色生态形象。

 2、社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社区,培育文明向上的社区生态文化,倡导生态型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与伦理道德规范;引导社区居民采用对环境友好的废弃物处置方式,推行废弃物分类收集系统;努力培养优良的社区人际关系,倡导人与人互相帮助、互敬互让、人人热心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生态型的社区管理体系,利用社区系统的社会-生态-经济调节功能,协调各功能体之间的关系,维护社区平衡发展,营造美化、净化的社区环境。

 3、社会生态文化建设

 坚持与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意识教育、行为教育相结合的生态教育,提高市民健康素质、社会素质、心理素质;推进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创建完善的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以生态产业创新和重建,扩大就业机会;提高政府决策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效、公正、灵活的管理体制,推行环境友好、生态合理的行政管理和决策方法;积极推行并坚持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重大环境决策的公众参与和听证制度。

 第六章

 重点领域与工程项目

 本规划按照生态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四大体系”的建设任务,本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好亮点的原则,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及生态工业、都市型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城乡一体化、资源保护和环境恢复、人力资源与科技创新能力、生态文化等七大重点领域的建设,集中力量组织实施61项工程,共计投资422.87亿元,(工程项目汇总表见附表2)。

 第七章

 投资概算与经费来源

 一、投资概算

 平湖生态市共规划工程项目共61项,共需要建设资金422.87亿元,项目投资分布如表7-1。

 表 7-1 生态市投资经费概算情况

 (单位:亿元)

 分

 类

 总

 体

 近期

 远期

 项目数

 投资额

 比例

 投资额

 投资额

 先进制造业基地及生态工业建设

 262.30

 62.03%

 261.30

 1.00

 8

 都市型生态农业建设

 6.85

 1.62%

 2.39

 4.46

 6

 现代服务业建设

 50.44

 11.93%

 25.29

 25.15

 7

 城乡一体化工程

 66.01

 15.61%

 48.48

 17.53

 18

 资源保护和环境恢复工程

 26.74

 6.32%

 17.47

 9.27

 12

 人力资源与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5.80

 1.37%

 2.60

 3.20

 5

 生态文化建设工程

 4.73

 1.12%

 3.73

 1.00

 5

 合

 计

 422.87

 100 %

 361.26

 61.61

 61

 二、经费来源

 重点项目的资金来源按照其建设主体和目标的不同而不同。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辅以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扶持贷款和财政补助,部分项目可吸纳社会资本入股投资;生产经营项目以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为主,对部分项目借助国家政策性贷款的扶持,辅以政府财政资助,或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其它科教文卫等事业以地方财政为主,辅以争取省有关部门提供的补助或专项资金,对部分项目也可以吸纳社会资本投资。总之,应拓宽资金渠道,建立灵活的投融资机制,将过去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公益性投资模式逐步转变为以社会资本投入为主的经营性投资模式,实现投入的多元化、社会化;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民间资金和国外资本投资建设、经营生态环保重大工程项目,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促进各种工程建设的产业化、市场化。此外,争取国内外社会团体和环保组织对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项目的支持。

 第八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一节

 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一、确立《规划》的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撑体系

 首先,建议将《规划》提交平湖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把《规划》视为与《“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统领平湖生态市建设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之一。其次,建立健全《平湖市土地资源利用管理办法》、《平湖市水资源利用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和政策体系。使《规划》的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受部门利益的羁绊,不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建立《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深化、修正和报批机制,既要保证《规划》实施能够与时俱进,又要避免随意修改而有损《规划》的严肃性。

 二、明确执法体系

 认真做好与现行的国家和地方有关森林、土地、自然保护、工业、农业、城乡建设、水资源等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衔接,在各执法部门之间建立联系制度,统一执法尺度,相互协作,互通信息,联合行动。确保生态市建设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肃查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和生态破坏现象,推动生态市建设走上法治化轨道。

 三、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奖惩制度

 建立生态市建设工作业绩考核制度,对各镇(街道)、各部门在生态市建设中的工作绩效进行年度考核,实行绩效与奖惩相挂钩,对在开展生态市建设工作中取得成绩的予以相应的奖励,对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出现严重影响生态市建设,甚至发生生态环境破坏事故的单位和主要领导给予必要的处分。

 建立生态市建设行政监察制度,加强对各部门和各级领导执行生态、环境、资源等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检察,督促各有关部门在进行项目引进和项目审批时,认真执行审查程序和审批程序。

 定期公布鼓励发展的生态产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优先项目目录。对优先发展的项目提供相应的税收及其它政策优惠;对一般性的经济发展项目,鼓励市场竞争;对控制发展的项目,在土地、税收、金融等政策上进行严格控制,限制其发展的空间。

 对水资源、能源的消费,要取消现行的各种补贴和优惠;对需要回收集中处理和再利用的商品,实行押金制度,由生产者进行再循环利用。

 第二节

 组织机构与管理保障体系

 一、建立《规划》实施的组织机构和目标责任制

 成立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协调建设规划实施中的领导、组织和决策。各级政府要将生态市建设工作纳入政府行政目标责任制并组织考核。生态市和生态镇建设领导小组要设置生态建设办公室,作为落实生态市建设的日常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划拨专项经费,确保生态市建设日常管理工作正常运转。生态办根据规划的要求按年度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进行计划管理和项目管理,各镇(街道)和职能部门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实行监督、检查、通报和考核。生态市和生态镇领导小组办公室应落实编制和经费,各镇(街道)和职能部门要有专人担任办公室成员,同时加强各级环境保护机构的力量,以进一步充分发挥它的监督作用和协调功能。建立生态市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生态建设的领导和协调。

 实行生态市建设一把手负责制和目标责任制,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按年度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实行年终考核,把生态市建设成效列入工作业绩考核内容之中。建立互相协调、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环境监督管理和工作运行机制。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生态建设工程的规划和建设的业务指导。

 二、完善《规划》实施的行政管理体系

 本《规划》建设内容将作为平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的重要内容。将生态建设的投资计划和重大示范工程项目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投资计划中,并实施项目管理。在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产业政策,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布局规划,以及实施区域开发时,都要按照本规划的要求,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开展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各部门在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和环境政策时,将生态理念贯彻到综合决策之中,切实做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贯穿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三、建立新的统计和评价考核体系,纳入生态环境指标

 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使有关统计指标能够充分反映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成本核算体系和以绿色GDP、“真实储蓄”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探索建设项目的生态评价方法,逐步建立生态评价制度,从而引导人们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逐步转移到注重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上来,以克服现有的核算体系不能较好地反映经济活动对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影响的弊端。

 第三节

 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

 市政府要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积极贯彻“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方针,努力加大生态建设资金投入,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来鼓励社会投资和民间投资,确保各项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第一、政府加大对基础性的设施和产业的投入;第二、建立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提高投融资效率;第三、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加强与国内外环保组织的合作。

 第四节

 实施手段与技术保障

 第一、完善信息网络,鼓励引进和推广环境友善技术;第二、大力引进人才,加强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

 第五节

 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

 第一、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第二、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决策及监督。

 第六节

 加强制度与科技创新研究

 平湖生态市建设任务重,难度较大,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突破僵化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创新机制,激励全社会大胆创新、勇于开拓,广泛开展生态市建设的制度与科技创新研究,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断引进和开发生态市建设急需的新技术和新机制。建议近期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客水污染治理和区域协调问题研究;

 2、高速公路与市域空间协调研究;

 3、生态农业的种植模式和组织模式研究;

 4、河道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与机制研究;

 5、临港型产业、重化工产业与污染控制的关系问题;

 6、土地、水资源配置机制研究;

 7、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机制和政策;

 8、提高生态经济效率的目标和指标体系研究;

 9、污水处理技术:人工生态绿地技术、自然堆肥技术;

 10.太阳能、风能开发与海水淡化相结合的综合技术研究与推广;

 11.平原水网地区原有水脉切断后对水环境的影响研究。

 第九章

 附

 则

 平湖生态市建设规划由规划文本、说明文本和规划图片组成,三者具有同等效率,规划说明文本是对平湖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发展状况的深入分析和对规划的具体说明。

 本规划由嘉兴市生态办组织评审,由平湖市人大常委会批准。

 本规划由平湖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附表1:

 平湖生态市建设规划指标体系

 序

 号

 名称

 单位

 生态市

 指标

 2003年

 现状

 2007年

 规划目标

 2015年

 规划目标

 经

 济

 发

 展

 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元/人

 ≥33000

 25597

 45000

 96000

 2

 年人均财政收入

 元/人

 ≥5000

 2870

 5000

 10760

 3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元/人

 ≥11000

 6086

 7680

 12250

 4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人

 ≥24000

 13046

 16500

 26250

 5

 单位GDP能耗

 吨标煤/

 万元

 ≤1.2

 0.91

 0.8

 0.6

 6

 单位GDP水耗

 M3/万元

 ≤150

 197

 150

 150

 7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的比重

 %

 ≥20

 ——

 ≥20

 ≥30

 环

 境

 保

 护

 8

 森林覆盖率

 %

 ≥18

 10.7

 15

 ≥18

 9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

 ≥15

 13.45

 15

 18

 10

 退化土地恢复率

 %

 ≥90

 100

 100

 100

 11

 空气环境质量

 达到功能区标准

 达到功能区标准

 达标

 达标

 达标

 12

 水环境质量

 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

 改善

 未达标

 达标

 13

 噪声环境质量

 达

 达标

 达标

 14

 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强度

 千克/万元(GDP)

 <4.5,且不超过国家总量控制指标

 4.04

 ≤4

 ≤4

 15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工业用水重复率

 %

 ≥60

 ≥40

 0

 11.04

 60

 40

 ≥80

 ≥60

 16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

 100

 ≥80,无危险废物排放

 100

 ——

 100

 100

 100

 100

 17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M2

 ≥12

 11.80

 13

 18

 18

 旅游区环境达标率

 %

 100

 100

 100

 100

 19

 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比例

 %

 ≥30

 ——

 30

 35

 20

 秸秆综合利用率

 %

 100

 98.8

 100

 100

 环

 境

 保

 护

 21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

 ≥90

 78

 90

 95

 22

 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

 %

 ≥90

 92.6

 95

 ≥98

 23

 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

 %

 ≥80

 73.1

 80

 85

 24

 化肥施用强度(折纯)

 千克/公顷

 <250

 278.5

 <250

 <250

 25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

 100

 100

 0

 92.8

 100

 100

 100

 100

 26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100

 89.48

 95

 100

 27

 农村污灌达标率

 %

 100

 无污灌,

 达标

 达标

 达标

 28

 农业生产系统抗灾能力(受灾损失率)

 %

 <10

 ——

 <10

 <8

 社

 会

 29

 人口自然增长率

 ‰

 0.6

 -0.40

 <0.6

 <0.6

 进

 步

 30

 初中教育普及率

 %

 ≥99

 99.98

 ≥99

 ≥99

 31

 城市化水平

 %

 50

 48.1

 50

 56

 32

 恩格尔系数

 %

 <40

 37.2(城镇)

 41.0(农村)

 <40

 <40

 <40

 <40

 33

 贫困人口比例

 %

 <0.2

 ——

 <0.2

 <0.2

 34

 基尼系数

 0.3-0.4

 0.3

 0.3

 0.3

 35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

 %

 >85

 34.5

 85

 90

 36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

 %

 >95

 ——

 95

 96

 附表2:

 平湖生态市建设重点工程项目

 类别

 基本内容

 计划投资额

 (亿元)

 完成进度

 投资类别

 责任单位

 近期

 (亿元)

 远期

 (亿元)

 市场融资

 (亿元)

 公共投资

 (亿元)

 先进制造业基地及生态工业建设

 1

 建设两大龙头产业群(光机电、临港型),提升平湖整体产业层次。临港型工业要高起点、大投入、严格控制准入标准,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150

 150

 -

 150

 -

 经贸局、平湖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滨海地区城乡统筹委员会

 2

 建设三大优势产业(服装、造纸、箱包),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发展循环经济,推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80

 80

 -

 80

 -

 经贸局

 3

 发展五个新兴特色制造业(童车、洁具、医药、家具、机械五金),坚持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提高经济与环境综合效益。

 20

 20

 -

 20

 -

 经贸局

 4

 平湖经济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4

 4

 -

 1.5

 2.5

 平湖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5

 杭州湾滨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污水管网及处理等环境设施)

 3.2

 2.2

 1

 1

 2.2

 滨海地区城乡统筹委员会

 6

 乍浦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污水管网及处理等环境设施)

 2

 2

 -

 0.5

 1.5

 乍浦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7

 工业清洁生产工程(15家)

 0.15

 0.15

 -

 0.15

 -

 经贸局

 8

 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和污染控制工程

 2.95

 2.95

 -

 2.95

 -

 环保局

 都市型生态农业建设

 1

 绿色食品基地、省市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项目

 1.7

 0.5

 1.2

 1.56

 0.14

 农经局

 2

 休闲和观光农业基地(全塘多凌森源农林生态园、曹桥台湾风情园、黄姑永成园艺和双龙葡萄园等)

 1.4

 0.5

 0.9

 1.1

 0.3

 全塘镇、黄姑镇、曹桥街道

 3

 农业产业化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生态牧业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

 2.5

 0.9

 1.6

 1.9

 0.6

 农经局、林埭镇、新仓镇、当湖街道

 4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工程(培训工程、农村信息化工程、农业综合防治工程、农业标准化推广工程、沃土工程)

 0.64

 0.26

 0.38

 0.33

 0.31

 农经局

 5

 农业污染控制工程(农产品安全检测工程、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工程、农田白色污染治理工程)

 0.41

 0.18

 0.23

 0.2

 0.21

 农经局

 6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秸杆利用蘑菇废料利用等)

 0.2

 0.05

 0.15

 0.15

 0.05

 农经局

 现代服务业建设

 1

 九龙山省级旅游度假区

 36.28

 15.63

 20.65

 34.84

 -

 九龙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

 2

 澳多奇农庄

 0.16

 0.16

 -

 0.16

 -

 旅游局

 3

 汉爵大酒店(建成绿色饭店)

 2.5

 2

 0.5

 2.5

 -

 旅游局

 4

 平湖市(国际)服装交易中心

 8

 4

 4

 8

 -

 经贸局

 5

 平湖市建材装潢市场

 1.5

 1.5

 -

 1.5

 -

 经贸局

 6

 嘉兴乍浦港口仓储物流建设项目

 1.2

 1.2

 -

 1.2

 -

 乍浦港港务局

 7

 旅游资源保护和建设工程

 0.8

 0.8

 -

 0.8

 -

 旅游局

 城乡一体化工程

 1

 医疗单位污水处理与医疗废弃物的集中收集处置项目

 0.25

 0.25

 -

 -

 0.25

 卫生局

 2

 东湖区综合性医院新建项目

 0.8

 0.8

 -

 0.8

 -

 卫生局

 3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保险、最低工资保障、失业救济等)

 8

 3

 5

 2

 6

 卫生局、劳动保障局及各镇(街道)

 4

 城乡交通设施建设工程(包括路网绿化)

 6

 6

 -

 2

 4

 交通局

 5

 城乡供水建设项目(管网供水、古横桥水厂、广陈水厂)

 4.69

 4.39

 0.3

 4.39

 0.3

 建设局

 6

 城乡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

 0.23

 0.10

 0.13

 -

 0.23

 城管办

 7

 东部污水集中处理

 3

 1

 2

 1

 2

 滨海地区城乡统筹委员会

 8

 西部污水集中处理

 1.3

 1.3

 -

 1.3

 -

 建设局

 9

 10个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0.5

 0.5

 -

 -

 0.5

 农经局

 10

 城乡供电设施

 11.2

 4

 7.2

 11.2

 -

 供电局

 11

 平湖亿达热电有限公司利用服装、箱包边角料和燃煤混合作燃料发电,热电联产项目

 1.26

 1.26

 -

 1.26

 -

 经贸局

 12

 嘉兴荣晟热电有限公司热电联产项目

 1

 1

 -

 1

 -

 嘉兴荣晟热电有限公司

 城乡一体化工程

 13

 平湖热电厂三期工程(推行清洁生产)

 2.88

 2.88

 -

 2.88

 -

 平湖热电厂

 14

 平湖杭州湾滨海热电有限公司(推行清洁生产)

 6.2

 6.2

 -

 6.2

 -

 平湖杭州湾滨海热电有限公司

 15

 平湖景丰纸业有限公司热电联产项目(推行清洁生产)

 2.65

 2.65

 -

 2.65

 -

 平湖景丰纸业有限公司

 16

 城市天然气管网供气项目

 1.85

 1.85

 -

 1.85

 -

 发计局

 17

 城市道路与旧城改造项目(环城北路南北沿河两侧改造、县后底改造、松枫台改造)

 1.1

 1.1

 -

 1.1

 -

 建设局

 18

 城乡景观结构和城镇绿化(景观、东湖风景区开发、城市绿地、广场38000平方米)

 13.1

 10.2

 2.9

 11

 2.1

 园林处、建设局

 资源保护和环境恢复工程

 1

 市区、乡村河道综合整治

 6.95

 3.95

 3.00

 5.75

 1.2

 平湖市市区河道整治领导小组,各镇(街道)

 2

 平原绿化工程

 6.71

 4.15

 2.56

 6.05

 0.66

 农经局

 3

 重要水环境恢复和引水工程(待定)

 0

 0

 0

 0

 0

 水利局

 4

 规范化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

 0.5

 0.5

 -

 -

 0.5

 环保局

 5

 平湖市白沙湾至水口治江围涂工程

 7.92

 5.6

 2.32

 7.2

 0.72

 水利局

 资源保护和环境恢复工程

 6

 平湖市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与农业地质环境调查项目

 1.56

 1.56

 -

 -

 1.56

 国土资源局

 7

 冰蓄能空调技术推广应用工程(服装企业)

 0.6

 0.6

 -

 0.4

 0.2

 经贸局

 8

 太阳能推广利用工程

 0.2

 0.05

 0.15

 -

 0.2

 经贸局

 9

 防灾及紧急救援体系建设

 1.5

 0.5

 1

 -

 1.5

 市府办

 10

 海洋捕捞渔船转产转业工程

 0.6

 0.5

 0.1

 -

 0.6

 沿海各镇、海洋与渔业局

 11

 海洋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工程

 0.1

 0.03

 0.07

 -

 0.1

 海洋与渔业局

 12

 海洋环境保护工程

 0.1

 0.03

 0.07

 -

 0.1

 海洋与渔业局

 人力资源与科创

 新能力建设

 1

 新世纪人才工程

 0.15

 0.05

 0.1

 -

 0.15

 人事局

 2

 平湖科技创业中心

 1

 1

 -

 -

 1

 科技局

 3

 平湖环保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平湖环保生产力促进中心)

 0.15

 0.05

 0.1

 0.07

 0.08

 科技局

 4

 公务员管理能力培训项目

 1.5

 0.5

 1

 -

 1.5

 人事局

 5

 人口素质教育与继续教育体系建设

 3

 1

 2

 -

 3

 教育局、人事局、劳动保障局

 生态文化建设工程

 1

 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工程与民俗与民间艺术的挖掘与整理项目

 1.2

 0.2

 1

 -

 1.2

 文体局

 2

 全社会生态文化工程(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饭店、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绿色家庭、保护“母亲河”号创建活动等)

 0.8

 0.8

 -

 0.7

 0.1

 教育局、环保局、旅游局、文明办、卫生局、市妇联、

 团市委

 3

 生态村、生态镇建设

 2

 2

 -

 1.5

 0.5

 各镇(街道)

 4

 平湖游泳馆

 0.33

 0.33

 -

 -

 0.33

 文体局

 5

 平湖多功能影剧院

 0.4

 0.4

 -

 -

 0.4

 文体局

 合

 计

 422.87

 361.26

 61.61

 382.64

 40.23

推荐访问:建设规划 生态 XX
上一篇:第六单元基础达标卷【《好卷》第六单元,基础达标卷】
下一篇:党员评议表自我批评【民主评议党员考核表】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