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俗人【俗人养生,快乐做人】

来源:二年级 发布时间:2019-06-10 点击:

  中里巴人,本名郑幅中,北京中医协会理事,家学渊源甚深,其父为八卦掌第四代传人。自幼师承父亲练习道家导引养生功法,更从祖父的亲书秘笈中汲取中医之精髓,后又研读了中医各家经典和现代医学典籍,尽得医武同源之意趣。此文是作者2008年12月7日在“浙江人文大讲堂”的演讲
  很多人把养生和治病相混淆,其实养生和治病是两码事。你有病,就一定要看医生;但如果你想保持健康快乐的生活状态,医生是帮不了忙的,得靠自己。现在大家开始宣传一个新观念――“治未病”。这里的“治”并非指“治疗”,而是“治理”,“病”也不是一般的病征,而是产生疾病的环境。把这个环境治理好了,你就可以不生病或少生病。就好比家里来了苍蝇,我们用杀虫剂一喷,苍蝇死了。可没过两天,又来一批苍蝇。什么原因?原来家里有没清理掉的垃圾,是垃圾招来的苍蝇。“治未病”就相当于清运垃圾,没有垃圾,想让苍蝇来,苍蝇也不愿意来。身体没有产生疾病的环境,疾病就不找你,“治未病”就是改善自己的身体环境。
  
  防病的关键在内因
  
  病是怎么产生的?按照中医的传统观念,病因有两个:外因和内因。
  这两个因素就写在“疾病”这两个字里。“疾”字是病字框加一个“矢”。“矢”就是“箭”的意思,即外来的损害,就像射过来的箭一样。所以,从外部来的、侵害你身体的东西就叫“疾”,像细菌、病毒;而“病”字由病字框和“丙”组成,“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火的意思,俗话说“百病从心生”,心火就是不良的情绪,像忧虑、恐惧、愤怒、悲伤等,这些情绪变成心火,最后生成病痛。因此,“病”的问题如果用应付“疾”的方式来解决,总是不能除根的。
  通常疾病又是相伴而来。比如我抑郁了、恐惧了,外界的风寒就更容易侵害我。人人都是先得病,后染上疾的,因为症状有点严重,所以把关注点放在症状上,忙于消除表面疾的问题。前几天我一个朋友说,让她苦恼了20年的偏头痛治好了。我问她吃了什么药?她说吃药、扎针好多年都没搞定,这次只在一天当中就好了。这么神奇?她说她搬家了,离开了她爱唠叨的婆婆,头马上就不再疼了。过去她每天一下班,只要见着婆婆,就马上犯头痛,长期如此,她也找不到原因。到医院去查了多次,说“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各种说法都有,弄了半天原来是“婆婆性”头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治未病”,环境改变了,病就除根了。
  理念一生都会影响你,一个正确的理念,让你一生都快乐;一个错误的理念,误导你一辈子。
  
  装聋作哑更长寿
  
  前段时间,某电视台报道了一个老太太:105岁的高龄,背不驼,眼不花,耳不聋。大家都想知道她是怎么养生的,问她是不是特别注重饮食,老太太不回答。再问她是不是常吃素,老太太把自己灶头的锅盖打开,里边有大肉,她说:“我每天都要吃这个,不吃不舒服。”这老太太还有每天抽两口烟的习惯,不抽睡不香。
  记者纳闷了:这些都不符合现代养生的理念啊?老太太一笑,说了一个长寿的秘诀――装聋作哑。“我105岁了,儿子、孙子、重孙、重重孙都一大堆了。家里人有的喜欢我,也有的不喜欢我,说我老不死。我听得很清楚,也看得很明白,可就装作没听见没看见一样。我从不操心是谁说的,我每天只关心是不是给了我两块肉,我的烟叶够不够,剩下的事不管。我心里想的就是我自己这点事,所以活到105岁了。”
  可见养生就是养心,心理平衡了就好办了。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神补补哪里?就是补心态。
  
  发发脾气有利养生
  
  “病”就是心火,心火是从肝上来的。人体内气太多了,发不出去,老憋着,就成了心火。每个人都会生气,有人说我修养好不生气,这只不过是把气藏得比较深罢了。气不发出来,就容易上火。我从不劝人莫生气。不发脾气这个气往哪里走?只能在身体里面憋着!人有气了就应该发出来,有脾气的人才是有血有肉的人。
  生气本身对身体没损害,关键是你的气要在该发的时候发出来,而且发得恰到好处。孔子说“发乎情,止乎礼”,在情感上表现出来,在礼节上适当控制。
  中国的文字特别有意思,“俗”人就是吃五谷杂粮的人;“仙”人是在山里面待着的;而“佛”字里的“弗”就是“不”的意思,佛就不是凡人呐。因此我们是俗人,俗人就应当有俗人的快乐。
  
  多听听身体的语言
  
  有人说,你教给我一些绝招吧,最好告诉我,怎么找经络、揉穴位,最好像开关一样,一按身体就好了。这个问题我答不上来,因为我根本不去找经络。人体的12条经络都在身上,想找的时候一摸就有了,就像字典一样,没必要背得滚瓜烂熟,把360个穴位记住,把12条经络都找准。就像写文章一样,需要时把字典拿过来用一下就行,不需要天天背字典。有很多朋友就怕找错了穴位,说:“揉到死穴上怎么办?”这可能是受一些小说、影视作品的误导,现实生活中没这回事。这些穴位都非常友善,顶多是按了没效果,不会有副作用。
  身体是有语言的,经常跟你交流。身体不舒服了就会痛,痛就是一种语言,告诉你该按哪里,就像我们身上哪里痒痒要挠挠一样。我们不去听它就听不懂,你只要经常听听身体发出的警告,寻着身体的声音,就很容易解决问题。
  
  逆天而行难健康
  
  《黄帝内经》里有句话――“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不好的地方不要去,不好的事物不要沾。但现代人有一种思想叫“人定胜天”。很多人觉得,天冷了,我不怕冷,我穿短袖到外边跑步去,跟它抵抗,我要胜天;还有人觉得不是人定胜天,就是想战胜自己,看自己有多少能耐,于是冬泳去,看能不能战胜自我。这种精神可嘉,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实在不值得提倡。你生在天地之间,就要善于借助天地之力。荀子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站在高山上挥手,多远的地方都能看见,但你站在平地上,就是姚明在招手,隔远了也看不见;顺着风向呼叫,很远的地方都能听见,你要逆风,帕瓦罗蒂来吼两嗓子也没用。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其自然,所以我不主张硬去锻炼,硬去抗争。有个实例,美国著名长跑运动员瑞安・谢伊在奥运选拔赛中猝死了。什么原因?他14岁时发现先天性心肺虚弱,他父亲是田径教练,觉得虚弱没关系,锻炼就行。结果肌肉是练得很强壮了,不料梗死了。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人在能力方面没什么大差别,只是有人善于利用自然的动力就成功了,有些人要硬顶着它来就不行。
  
  没有更好,只有正好
  
  古人提倡返璞归真,就是回到本能上来。人先天就有许多很强大的能力,如果你不用,就浪费了,慢慢地这种能力就萎缩了,使不出来了。比如我们天天在空调房间里待着,我们对外界环境的抵御能力就弱了,慢慢地就没有抵抗力了,本能慢慢就消失了。
  养生就是把人原来的本能找到,这种本能才会伴随你一生。吃点什么、喝点什么来补身子,都是暂时的外来助推力,这种力量不长久。俗话说“虚不受补”,现在人有钱了,不想把钱都存到银行里,想存在自己身体里,要买点好东西补补。有人早上起来吃点人参,晚上回家吃点鹿茸,再喝点燕窝,没两天就出鼻血了,这就是虚不受补。其实你身体里不需要这些东西,身体需要的只是平衡。
  有一个口号叫“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身体不一样,身体是“没有更好,只有正好”,“更好”就是上火了,差点就有些虚弱,多了就上火了,最好达到平衡,“正好”才是平衡。
  (摘自《浙江人文大讲堂(第四辑)》浙江科技出版社)

推荐访问:俗人 养生 做人 快乐
上一篇:[我疼过,所以知道她们有多疼] 鱼知道疼吗
下一篇:出汗的秘密|睡觉出汗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