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课 近大远小1-苏少版

来源:一年级 发布时间:2021-01-17 点击:

近大远小 教学内容分析:
物体反射的光线透过人的瞳孔投射在视网膜上,会出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其实物体的尺寸并没有变化,人们只是在视觉上产生偏差,却能“真实”地表现画面的空间感。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通过观察自然界与生活中常见景物的远近变化、分析和讲解现象产生的原理,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通过学习把有关透视的原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学情分析:
透视学是一门科学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五年级学生空间感知能力、理解力、观察力相对较弱,透视知识中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对小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难懂的。必须创设相应的情境引领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常见透视现象的感知以及切身体验来形成相应的感性经验,把握透视规律,理解透视现象形成的本质。再通过直观演示表现方法,化难为易,将规律运用到绘画创作中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初步掌握画出透视效果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观察的方法,运用透视规律,尝试用油画棒或水粉、水彩等材料表现身边的景物,画出纵深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观察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分析原理,运用原理。

教学难点:表现“近大远小”的画面时,对直立并排列整齐物体的认识及表现。

流程设计:
师:有一句成语叫 “眼见为实”,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只有眼睛看见的才是真实的。”但是生活往往会和我们开玩笑,用一些现象来迷惑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产生错觉,引起一系列奇特的视觉效果。请看大屏幕! 视频播放《近大远小的秦老师》
师:在这个视频中,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们知道近大远小的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吗? 师:人的眼睛看物体是通过瞳孔反映于眼睛的视网膜上才被看见的。同一物体距离我们越近,视网膜的成像越大,距离越远的则越小。这种近大远小的现象,被称为透视现象。

师: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具有透视现象的情景吗? 生描述生活中的透视。

师出示图片。

师:透视在我们的生活真的是无处不在。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的是排列比较整齐有规律的事物的透视绘画! 一. 研究技能,示范小练习 师:秦老师有两位学生特别喜欢这张图片,还各自将它画成做品了呢!师出示2幅作品! 师:这2幅作品中,你比较喜欢哪一幅呢?能说说为什么吗? 1马路的走势是不一样的,近处的路面大远处的路面小,所以整个马路会有慢慢缩小的感觉! 2两边的树不一样,近处的树比远处的树要大,所以树也会表现出慢慢缩小的感觉 师:运用透视的原理,第一幅画具有更强烈的空间感和纵深感! 师:著名的绘画大师霍贝玛也画过林荫道!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林荫道》这幅画! 师:在这幅画上,同学们看到了哪些透视现象呢?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所有的树和马路逐渐缩小最后好像消失在这个点上了!你们能给这个点起个名字吗?(消失点)
师:说的真好,他的确叫做消失点! 师:那画面了除了这个点比较特别外,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师:对,这条线在画面中也很重要,它叫视平线!是决定了画面中物体位置与大小的一条线! 师:老师可以在极短实践内让任何一位同学画出一幅有透视感的画!你们对自己有信心吗?哪位同学愿意试一试? 师师范 师:老师把这种方法叫点线透视法!排列整齐的物体比较适合用这样的方法来画!让咱们用3分钟时间来尝试用点线透视法表现一些排列比较整齐的事物!在画之前小组讨论!(学生快速的绘画)
课堂小练习! 同学们的挑战非常的成功,让我们给予自己热烈的掌声吧!你们是最棒的! 评价2位学生的作品 师:在绘画大师中,秦老师认为最棒的是梵高!接下来让我们来欣赏梵高的《帆船与海》! 师:这幅画中的透视是怎样来表现的呢? 分析梵高的画《船和海》
画面中的船越来越小,由实变虚! 这幅画中的色彩效果!由深变浅!点出色彩同样是画近大远小的一种方法! 师:很多小朋友在学习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也画了很多的画!让我们来欣赏一下他们的作品! 欣赏学生作品! 二. 作业、整理与拓展 出示作业要求! 在点线透视法的基础上加入虚实的表现,让画面透视效果更加的明显! 引导学生通过作业纸上的知识点,整理与反思本节课所学知识,并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

拓展:
透视是一种绘画的科学,让我们在以后的绘画时也加入一些科学的方法!临摹一些大师的杰作,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画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来!

推荐访问:
上一篇:2021年6月班主任述职报告参考范文
下一篇:年党员年度个人工作总结模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