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实践创新人才优化策略

来源:新东方在线 发布时间:2020-10-24 点击:

 高校社会实践创新人才优化策略

 摘要:为了推动实践创新往专业化方向纵深发展,构建实践创新共同体,全面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文章从思想就位、走出舒适圈、突破难题、管好头尾四方面阐述了基于高校社会实践的创新人才培养优化策略。

 关键词:社会实践;高校创新人才;创新精神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观察与认知世界、发挥实践主体效应、磨砺求真务实实践品格的基本方式,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上下求索的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的实践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高校社会实践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指通过对社会实践方案的科学设计、实践平台的有效扩展、实践共同体的组织建设及实践结果的科学考评,使之与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这一目标相吻合,进而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素质全方位发展的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2]。因此教师要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时代特征与社会变化,结合专业特点与学生兴趣,精心设计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践项目,供学生选择。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现有本科生 1200 人左右,近年来积极构建社会实践共同体,推动实践往专业化方向纵深发展,打好平台“公关牌”,凝聚人力资源形成创新合力,从而全面推动创新人才培养。

 一、思想就位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自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整体性发展观念深入人

 心,这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我院积极构建“社会实践共同体”,让学院内部主体(包括领导层、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及学生)及学院外部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动力、原则、方法等方面形成一致或相近的看法,即“共同体意识”[3],直接服务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下,自 2015 年来,不论是实践队伍数量,还是参与学生人数基本都呈上升趋势,这也间接提升了大学生在参与社会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4],“社会实践共同体”理念为人才培养的革新完善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而我院内外主体共同推动大学生在实践中把握和证实思想理论的真理性,增强了其独立思维与创新思考的自觉性。

 二、走出舒适圈

 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必须从社会实践团队内容与形式上进行革新,注重创新导向[5]。我院鼓励实践团队扩大实践场地的选择,2019 年外省组队数量达历史新高,范围覆盖江苏、河南、四川、西藏等地,越来越多的实践团队坚持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实践导向,在与不同民族、地域风情和民俗文化的碰撞中擦出创新火花,同步对接不同地域的政治、文化、经济需求,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扩大了实践创新的影响力与辐射效应。此外,在“双创”大环境下,政府、企事业单位、民众都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寄予厚望,因此我院从跨学科组队与项目化传承两方面入手探索了实践创新的新形式。一方面,我院为跨学院、跨学科组队开辟“快车道”,让汉语言文学、信息

 工程技术、经贸管理等不同学科的学生在社群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打破学科局限性,形成取长补短、各展才华的“创新生态圈”。另一方面,我院围绕具体项目进行多层次、深领域的传承化运作,如“山水人文秀,醉美畲乡韵”实践队连续三年以衢州市龙游县沐尘畲族乡为根本,就乡村振兴开展持续性活动,对竹业经济、文化礼堂及红色理论的有效渗透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思考。

 三、突破难题

 社会实践选题、立项、组队、培训、调研、总结、评价、反馈等各个环节都充斥着创新变量,如何在各个环节中发挥人才培养的创新力量是目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学院应紧抓难题,一是要扩充社会实践师资库,破解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参与实践的育人难题。我院提出指导教师来源多样化,不仅包含思政辅导员,更要包含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同时,我院近两年推出《人文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试行)》,将导师工作量计入学校教师课外育人工作绩效考核,作为教师个人年度考核的要求和学校、学院评奖评优的依据。该办法明确提出导师工作职责包含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鼓励以问题为导向带队实践。实施以来,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的带队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二是要提高专业相关团队数量,破解专业教育融入实践育人的难题。我院向来倡导大学生开展专业性田野调研、创新型科研活动,提升专业发展能力;倡导创新成果的创业转化,激发创新创业的热情。学院专业依托型团队数逐年提升,由模仿复制式发展向革新发散型模式转变,一二课堂互为补充。各个团队不再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

 而是将广告学、广播电视学、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理论投入项目,服务地方建设。三是要破解实践创新“平台荒”的难题。现有实践创新平台受欢迎度较低,搭建接地气、有活力、能创新、可作为的众创空间、人才培养合作基地刻不容缓。近几年我院结合专业特色,陆续与杭州市文保所、徐志摩纪念馆、万事利集体有限公司等建立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双方奉行平衡开放、科教融合、求同存异的新型产学研人才发展原则,破除有基地无项目、有协议无活动的形式化现象,实现校企创新人才的联合培养。其中,“杭州孔庙祭孔大典情景剧开发研究”实践团队对接杭州市文保所校外实践基地,在 2018年 9 月 28 日杭州孔庙举行的戊戌年祭孔大典上,创作的《古礼新辉———南宋太学释奠礼》带领观礼人士感受完整礼俗、重温古人礼制,成为大典上最重要的礼仪展示环节。浙江日报、浙江经视、青年时报等多家媒体对本次情景剧的创作进行了报道,为学院创新表演形式、活用专业知识的行为点赞。

 四、管好头尾

 一方面,要做好社会实践的专题培训,鼓励形成创新创业实践特色。专题培训上,我院引导学生“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6],从选题、方案设计、抽样与测量、数据分析、成果总结等方面介绍研究方法,鼓励更多的团队结合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与路径设计,并积极与校内外创新创业项目交流合作,促进项目的创新融合和价值提升。另一方面,要形成科学的社会实践评价方法,倒逼厚基础、宽口径的高素

 质创新人才培养。学院应重视过程评价、能力评价、质量评价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鼓励将科研成果作为实践成果,并加大对科技创新、自主创业等专业提升类实践活动的扶持力度,从而发挥学科建设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在常规性评价体系之外,我院基于人文学科优势,重视实践团队的信息化发展方向,将网络载体建设吸引力作为考核指标之一,鼓励将大数据、新媒体等网络信息技术运用到实践中,推广创新实践成果。总而言之,社会实践需要各方联动形成“实践创新共同体”,通过跨学科组队与项目化传承推动实践创新往专业化方向纵深发展,同时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的力量也不容忽视,只有上下一心、全员参与,才能逐步破解实践创新的育人难题,全面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方正泉.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实效性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9):79-82.

 [2]滕智源.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8(4):64-67.

 [3]刘宏达,许亨洪.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内涵、问题及对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5(5):170-176.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 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0.

 [5]孙珊.高校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圈”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9(9):59-63.

 [6]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

 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2.

 作者:李丹琳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推荐访问:社会实践 优化 策略
上一篇:春季安全自查报告
下一篇:对于茶产业调研报告例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