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五科技发展总体构想

来源:建设工程网 发布时间:2020-08-08 点击:

 临沧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

 ( ( 征求意见稿) )

 临沧市科技局

 6 2016 年 年 8 8 月 月 9 19 日

 1 1

 目

 录

  一、科技创新成效和创新发展新态势 ........................................................... 1 (一)“十二五”科技创新回顾 .................................................................. 1 1. 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 .............................................................. 1 2. 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 2 3. 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 3 (二)“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新态势 ...................................................... 4 1. 机遇 ................................................................................................... 4 2. 挑战 ................................................................................................... 6

 二、“十三五”科技创新基本思路 ....................................................................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基本原则.......................................................................................... 7 (三)主要目标.......................................................................................... 8 三、重大部署 .................................................................................................. 10 (一)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 10 (二)着力培育技术创新主体 ............................................................... 10 (三)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机制 ........................................................11 (四)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1 (五)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支撑 ....................................................... 12 (六)加快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 13

 2 2

 (七)扩大科技对外开放 ....................................................................... 14 四、主要任务 .................................................................................................. 14 (一)实施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工程 ....................................................... 14 1. 生物产业和食品制造业 ................................................................ 14 2. 中医药和大健康产业 .................................................................... 15 3. 以锗为主的新材料及新能源产业 ................................................ 16 4. 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 16 5. 现代物流和信息产业 .................................................................... 16 6. 以外向型轻纺为主的制造业 ........................................................ 17 (二)实施新产品开发工程 ................................................................... 17 (三)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 ....................................................... 18 (四)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 19 (五)实施科技人才培引工程 ............................................................... 20 (六)实施科技惠民工程 ....................................................................... 20 五、保障措施 .................................................................................................. 21 (一)强化政策落实,推进法制环境建设 ........................................... 21 (二)加大科技投入,助力产业创新发展 ........................................... 22 (三)加强科技宣传,培育发展创新文化 ........................................... 23 (四)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监督考核机制 ........................................... 23

 1 1

 临沧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

 (初稿)

 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明确“十三五”时期全市科技创新的总体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推动临沧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根据《云南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和《临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科技创新成效和创新发展新态势

 (一)“十二五”科技创新回顾

 1. 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

 “十二五”期间,临沧市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决定,主动作为,先行先试,加快推进创新型临沧建设。2 2012 年,临沧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获国家科技部批准,成为云南省首个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地级州市。先后出台了 《中共临沧市委

 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临沧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共临沧市委

 临沧市人民政府 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临沧建设的意见 》和《临沧市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办法》,修订了《临沧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2 2

 科技管理部门制定和实施了专利申请 资助、加强科技计划项目及经费管理、 科技财务专家管理、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监督检查制度等相关配套措施和办法。落实并稳步推进省对市、市对县(区)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责任目标考核,形成上下联动、共同推动创新发展的工作格局。

  2. 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科技投入大幅增长。

 “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实施国家和省、市科技计划项目 4 324 项,投入 财政科技经费 3 24939.3 万元,年均增长 28.93 %, 较“十一五”增长 6 3.56 倍 。其中争取国家项目 9 19 项,资金 1 8571 万元;争取 省级 项目 2 182 , 项, 资金 14999.3万元 ;安排市级项目 0 120 余项,支持资金 9 1369 万元。全社会 R&D经费支出 7 3.17 亿元,较“十一五”增长近 3 3 倍。

 二是区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新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4 4户(累计 6 6 户)

 , 获省级认定创新型(试点)企业 5 5 户(累计达3 13 户)、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 6 36 户、科技型中小企业达 99户。

 临沧鑫圆锗业股份公司获得云南省科技小巨人企业认定。临沧“神十”龙胆草航天育种工程、云南航天生物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和“临沧科技创新园”启动实施。

 新获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 2 个(累计达 3 3 个)、企业技术中心 4 4 个(累计达 8 8 个),市级企业技术 中心 7 7 个(累计达 9 9 个)。获认定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 2 2 个 、众创空间 1 1 个 、红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1 1 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1 1 个、农业科技示范园 6 36 个、优质种业基地 19

 3 3

 个、科技型农村 经济合作组织 2 12 个,云县、永德、临翔、双江先后获云南省“云药之乡”认定。

 三是科技人才培引工程取得新进 展。“十二五”末, 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数为

 人,较“十一五”末

 人增长

 %。其中事业单位专技人才占人才总数的

 %,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为 5 1.35 人。

 市委 、 市政府聘请 了 傅廷栋、苏君红、荣延昭、陈宗懋、 朱有勇等 5 5 位院士为 临沧市高原特色农业培育和发展顾问 。获批准站 建立了云南省院士工作站 1 1 站 个、专家工作站 4 4个、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 4 4 个、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 1 个 ; 累计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人才 8 8 人,入选“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培养 1 1 人。

 联合 选派科技特派员 4 174 人、农村科技辅导员 3 43 人、“三区”科技人员 8 198 人,为推进创新型临沧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

 3. 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全市 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积极开展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民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综合实验, 示范, 通过集聚创新资源,构建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了科技在转方式调结构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支撑 引领作用。

 重点产业和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医疗卫生、禁毒防艾、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领域科技进步步伐加快,以 蔗糖、茶叶、核桃、澳洲坚果和畜牧业等为主的 传统支柱产业得到有效升级改造,以 锗材料、单晶硅

 4 4

 材料、高岭土材料等为主的一批 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有效培育 。“十二五”期间全市共 申请专利 6 506 件,获得专利授权 6 316 件,其中 发明专利 4 44 件, 专利申请、专利授权及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占历年总数的 60% 以上。

 发明专利有效量累计 0 50 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 2 0.2 件;开展专利申请资助 8 218 项,实施专利转化项目 3 13 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 2 112 项,完成科技成果及技术合同登记 4 104 件,其中 2 12 项成果先后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临沧鑫圆锗业实施的“ 难选冶含锗物料资源化及制备高纯产品”成果获 得了 4 2014 年度 云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实现了 我市 获省级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 零 ” 的突破 ;6 36 项成果获得市科学技术奖励,4 4 个 自主研发的 新产品 获云南省重点新产品认定 。5 2015 年达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46.5 %, 较“十一五”末增长3 2.3 个百分点。

 。

 (二)“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新态势 1. 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当前,全球经济社会格局正进入深度调整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科技创新成为各国实现经济再平衡、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国家力量对比,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竞争格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国家发展全局核心。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整体部署,科技改

 5 5

 革和发展步入新的历史阶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 新“双轮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增长新动能,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和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十三五”时期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云南跨越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演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新时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科技创新拓展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习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指导工作时提出,云南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为云南确定了新坐标,明确了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重点发展“八大产业”、推进“五网”建 设、精准扶贫等重大部署,也对进一步凝聚科技创新主要目标,找准工作要点,支撑全省经济跨越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临沧在国家安全和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及云南省“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全面提速,“两型三化”产业升级方向明晰,特别是我市被列为全省铁路、高速公路“五出境”通道之一,为临沧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要深刻认识新常态下的地域性、阶段性和个性特征,既立足于临沧发展基础,又从同步实现小康目标需要出发,紧紧抓住和用好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最大限度地激发

 6 6

 全社会创新热情,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

 2. 挑战

 未来五年,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加,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仍然十分复杂,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交织,机遇和挑战并存。临沧作为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发展后劲不足状况仍将长期存在,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脱贫攻坚任务繁重,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区域创新能力不足,劳动者素质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科技创新还存在着深层 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化解,创新创业思想不活、氛围不浓、环境不优;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亟待完善;创新平台建设水平低,高层次人才匮乏,区域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制不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这些都是制约我市创新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和急需解决的薄弱环节。

 “十三五”是我市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的关键期。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找准科技创新的定位和突破口,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适应和引领发展新常态,大 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开创跨越式发展新局面,逐步缩小与全国、全省的发展差距。

 7 7

 二、“十三五”科技创新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 未来”指导方针,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和云南省发展战略,聚焦临沧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着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加快创新型临沧建设为重点,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夯实创新发展基础,强化“六大产业”科技支撑,推动产业结构向开放型、创新型和绿色化、信息化、高端化“两型三化”发展,助推临沧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中走在全省前列,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 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改革创新。破除一切不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系统完整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加强创新法治保障,加快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转向创新服务,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

 8 8

 2. 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3. 坚持重点突破。聚焦“六大产业”重大科技需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科技资源,集中力量,部署一批重 大科技专项和成果转化,重点突破产业发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融合发展。

 4. 坚持开放发展。实施全方位的、更高水平的开放创新,依托“科技入滇”等各类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强化科研平台、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科技人才和团队“四个落地”转化,最大限度地吸纳和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 , 以协同创新促进跨越发展。

 5. 坚持人才优先。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把人才资源开发摆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创新培养、用好和吸引人才的机制,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培育造就规。

 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三)主要目标

 到 到 0 2020 年 ,全市 创新投入、能力建设、成果转化、创新绩效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 D R&D 经费支出占全市 P GDP 的比重达 达 0.65 %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2 0.32 件以上,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49 %以上 ,科技进步综合水平达到全省中等行列。

 9 9

 一是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基地(中心)5 5 个以上, 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

 等创新平台达 达 0 30 个以上 。着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 等多种创新创业模式,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积极融入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范畴。

 二是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

 高新技术企业 和省级以上 创新型(试点)企业达 5 35 户以上,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达 4 45 5 户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 150户以上。

 三是经济与科技更加融合。在若干重点产业、重要领域研发具有重大支撑引领作用的关键技术 0 50 项以上, 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0 30 项 以上,支持专利成果转化 0 30 项以上, , 开发新产品 0 100 个以上, 带动相关企业实现新增销售收入 5 50 0 亿元以上。

 四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建立省级以上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 0 10 个以上, 引进高端科技人才达 达 1 15 5 名以上,培养和引进市级以上学术 和 技术带头人 、技术创新人才 1 12 20 0 名以上,建立科技创新团队 0 10 个 以上。

 五是创新效率显著提升。科技投入大幅增长,创新基础条件持续改善,科技型企业快速壮大,科技人才高度集聚,自主创新

 10

 实力不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科技创新产出大幅提高,若干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实现重大突破,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实现发展质量、速度和效益同步提升。

 三、 重大部署

 立足临沧区位优势和资源分布特点及构建“一轴两城三带”发展空间格局,以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建立技术创新导向机制,落实创新创业保障措施和支持措施,抓好科技、人才、政策等要素配置组合,加快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五化”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一)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加强统筹和协同创新, 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全面部署科技体制改革。重点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机制、创新创业服务机制,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健全科技创新管理机制,着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生态环境,提高科技创新整体效能,推动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二)着力培育技术创新主体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快创新型(试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强化骨干

 11

 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增强对中小微企业创新公共服务,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升规”,加快推进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加强原始创新、协同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积极开展支撑行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协作攻关,推进人才、智力、项目、成果与产业发展科技需求的深度融合。探索发展政产学研用结合新模式、新机制,完善产业创新链,鼓励构建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企业、科研机构 、高等学校、社会组织、创客等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和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发展。

 (三)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机制

 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环境,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及广大科技人员围绕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健全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和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信息平台和服务平台建设,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逐步推进实施第三方评价制度,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和科技成果处置收益、股权期 权激励制度。强化技术市场功能,探索建立企业科技需求招投标机制,健全企业购买科技成果、委托开发、共同开发和以技术入股分红等制度。放宽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和股权期权激励,提高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

 (四)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2

 围绕主导产业布局和重点领域发展需求,培育建设一批专业科技服务机构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重点发展产业技术研发、技术转移转化、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知识产权、政策法规、科技金融、工业设计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加强创新创业载 体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投资机构、行业组织等社会力量集聚创新资源,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多种创新创业模式,建立集技术供需、专业人才、融资服务、中介服务于一体的数据平台,形成创新创业的综合支撑和服务体系,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

 (五)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支撑

 把创新驱动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聚焦生物产业和食品制造业、中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以锗为主的新 材料及新能源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现代物流和信息产业、以外向型轻纺为主的制造业等“六大产业”和重点领域发展重大科技需求部署创新链,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并逐步迈向中高端。立足临沧生物资源优势,加快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培育一批生物利用、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产品、大品牌,加快生物资源精深加工

 13

 产业的提质增效。实施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工程,加快推进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临沧工业园区、临沧科技创新园、临沧市工投生物产业科 创孵化园和各县(区)相关园区建设,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向园区聚集,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围绕“六大产业”、脱贫攻坚、现代服务业发展等领域,部署一批重大科技计划,实施重大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福祉、谱写好中国梦临沧篇章提供重要支撑。

 (六)加快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落实科技人才培养政策措施,优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市场发现、市场认可、市场评价的人才培引机制,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推荐培养和引进一批国家级、省级科技领军人才、高端科技人才、高层次创业人才和产业技术领军人才、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建设,鼓励一批本土科技创业人才脱颖而出,引进并留住一批高层次人才,积极投入临沧创新创业服务。做好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和“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的组织实施,加快科技管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为产业发展、 脱贫攻坚、管理服务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14

 (七)扩大科技对外开放

 立足临沧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重要门户建设,依托科技入滇、沪滇合作及南博会、边交会等交流平台和重大活动,搭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合作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进科研平台、科技型企业、科技人才和团队、科技成果“四个落地”转化。构建开放型科技创新格局, 在科技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共建合作载体、共建技术转移平台等方面全面深化对内对外科技交流合作,推动合作向宽领域、深层次和高水平方向发展 ,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把临沧打造成南亚东南亚 与内创新资源交汇的枢纽、科技创新与经济转型发展的先行者、科技创新有效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

 四、主要任务

 围绕“六大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科技需求,合理部署创新链和资金链,以推进协同创新为基础,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促进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施重点产业科技攻关、新产品开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培引、科技惠民等“六大工程”。

 (一)实施重点产业科技攻关工程 1. 生物产业和食品制造业

 聚焦高原特色产业新品种选育、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机械化信息 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发创新,强化食品生产技术与装备、食品安全监测与检测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全产业链技术创新。

 15

 大力推广甘蔗良种良法和高产配套技术,强化甘蔗生产机械化尤其是收获机械化的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持续改进制糖工艺,推进蔗糖精深产品开发和制糖副产品、废弃物综合利用。依托云南省红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凤庆农业科技园区、滇红生态产业园和双江冰岛生态文化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推进茶叶精深加工及跨界产品开发。加大早实核桃优良品种选育及核桃精深加工与产品存储、副产品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和成果转 化。加快推进澳洲坚果、咖啡基地建设及产品精深加工,为打造世界最大的坚果产业基地、云南省重要的咖啡生产基地提供科技支撑。

 2. 中医药和大健康产业

 持续推进“云药之乡”建设和省级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中药材种植(养殖)科技示范园、中药材加工科技型企业申报认定工作。培养和引进一批制药企业,支持以茯苓、滇龙胆、重楼、诃子等为主的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巩固提升复方滇鸡血藤膏、藿香正气水、香砂胃痛散等临药品牌,充分利用现有批文国药进行产业化开发,研究开发茯苓、魔芋、竹汁饮料、石斛、葛根、诃子、茶多酚、茶碱等为 主要原料的“药食同源”药品、功能性保健品和食品。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临沧卫生学校积极申报建设国家级、省级重点专科,引进高尖端医疗设备,将重点专科建设成为融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为一体的市内及周边享有较高声誉的特色专科。

 16

 统筹利用生物医药、医疗、生态旅游等优势资源,鼓励发展多样化健康产品和服务项目。

 3. 以锗为主的新材料及新能源产业

 支持重点矿产企业、新材料加工企业不断提升矿产冶炼技术及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强化锗资源的高效利用,支持高纯锗材料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高端产品研发,推动锗产业向光纤、 PET T 催化剂、红外光学及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延伸。加强高岭土超细粉碎和煅烧关键技术研究,推动高岭土行业嵌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推进单晶硅、晶体硅研究与开发,支持防水密封、保温隔热、海绵城市建设、建筑陶瓷等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加大太阳能、风能、生物质洁净成型燃料、机制炭、沼气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建设清洁载能产业发展创新基地。

 4. 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聚焦文化创意、旅游文化发展,创新文化旅游发展方式,开展地理信息位置服务、数字多媒体、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等技术集成创新与模式创新,提高艺术生产装备水平和文化 管理科技服务水平,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催生科技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

 5. 现代物流和信息产业

 重点支持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和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 + ”等技术的应用,推进“智慧临沧”建设。提高物流信息化水

 17

 平,加大移动信息服务、智慧交通和位置服务、物流标准化、现代物流作业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物流业综合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建设连接缅甸、辐射南亚东南亚信息网,打造南亚东南亚国际通信重要节点和主要通道,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

 6. 以外向型轻纺 为主的制造业

 以加快推进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为契机,面向南亚东南亚市场,主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积极引进纺织服装鞋业和五金、机电、摩托车等装备制造业和 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原材料深加工 入临发展。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澜沧江 — 湄公河合作为重点,积极参与区域性重大科学研究与技术联合攻关,推进沿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着力把临沧建设成云南省辐射南亚东南亚示范区。

 (二)实施新产品开发工程 推进“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行动的实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围绕高原特色农业、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 在蔗糖、茶叶、核桃、咖啡、澳洲坚果、木竹、橡胶和林下经济作物、畜牧、水产等高原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及健康产品、中药饮片等产业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着力打造一批“专、精、特、深、优”名优品牌。支持高纯锗、锗元器件及高纯硅、晶体硅光伏组件、玻纤高岭土等新能源、新材料等中高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企业质量技术创新,加大重点

 18

 新产品、名牌产品认定、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质量奖评审、知名品牌示范区等培育和建设工作力度,提升企业和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

  建立完善技术转移服务机 构、生产力促进中心、 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等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机构,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信息平台、交易平台和服务平台建, 设,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示范推广服务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加快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临沧工业园区、临沧科技创新园、临沧市工投生物产业科创孵化园和县(区)相关园区及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技成果转化输出基地建设,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提供研发、中试生产、经营场地和共享设施,创办科技项目、产品测试、财务、法律和风险投资等一站式公共服务,、 把临沧工业园区打造成省级高新区、 临沧科技创新园打造成省级孵化器。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 + ”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企业技术需求库、科技成果展示库、成果转化政策咨询库等,建立集技术供需、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专业人才、融资服务、中介服务于一体的数据平台。立足临沧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重要门户建设,依托科技入滇、沪滇合作及南博会、边交会等交流平台和重大活动,搭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合作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进科研平台、科技型企业、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四个落地”转化。建立完善技术市场体系和功能,

 19

 依托成果转化中心、政府采购中心和公共资源 交易中心等平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和企业成果转化需求订单等方式,建设网上网下相结合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完善企业购买科技成果、委托开发、共同开发和以技术入股分红等制度,推进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供需服务和第三方评价等服务。围绕产业发展和企业技术需求, 完善 “产业链、创新链、转化链”服务链条,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新模式,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促进重大关键技术、重大新产品开发及产业化。

 (四)

 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围绕重点产业重要领域技术创新需求,集聚行业创新资源,健全企业创新技术、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支持骨干企业建立省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加快建设一批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检验检测平台,加大科研基础设施和专利基础信息资源库建设;优化创新资源,建立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有效开放的机制,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增强对广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服务能力和水平;在事关全市经济发展重点产业领域,探索建立由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的新模式,整合形成若干产业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 进协同创新;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社会力量建立技术评估、专利服务、产权交易、成果转化、技术推广

 20

 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建立起服务功能完备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和资源共享机制,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五)实施科技人才培引工程 , 优化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资源, 建立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培养资源的有机融合。

 围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产业关键核心共性技术需求,, 继续加大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的培养引进力度, 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 动站和科研工作站建设, 吸引集聚一批高水平人才入临从事科研、教学、医疗等公益事业及兴办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

 完善创新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和适应不同创新活动特点、人才成长规律的分类评价机制,支持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和企业人才双向流动,推进创新创业大赛活动,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健全科研项目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强化科技项目支持人才培养导向,推进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专家)制和项目经理人制。持续推进国家和省级创新人才及团队培养计划申报实施工作,启动市级科技创新人才及团队培养专项计划,加快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 、创新人才和基础人才队伍建设,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六)实施科技惠民工程 围绕 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突破和应用示范, 提升 人

 21

 口与健康、 食品药品安全、 防灾减灾、生态环境、绿色建筑、 禁毒防艾、民族文化 等民生领域 的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 , 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民生。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大数据创造更加利民便民的信息服务,提高科技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结合实施 “ 27241 ”工程 脱贫攻坚目 标和部署,以满足贫困地区科技需求和提升产业发展能力为导向,加大科技惠民工程、科技富民强县等重大专项计划 、 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和“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的组织实施。每年选派 0 100 名科育 技特派员到贫困地区开展科技服务,确保每个贫困村培育 2 2- -3 3个农业科技示范户、每个县(区)建成 2 2- -3 3 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推进新品种、新技术和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的转化, 使创新成果能够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为全市“精准扶贫”提供技术支撑。

 五、 保障措施

 围绕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加大普惠性政策落实力度;发挥 好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激励作用和市场配置各类创新要素的导向作用,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强化组织领导,形成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与制度保障,推进规划顺利实施。

 (一)强化政策落实,推进法制环境建设

 1 1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云南省鼓励自主创新系列政策措施和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

 22

 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研发投入补助等普惠性政策的落实力度,积极探索建立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用担保制度和科技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建立完善地方相关配套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大政府采购对企业自 主创新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加强科技政策与财税、金融、经济、政府采购、监督考核政策机制的相互衔接,强化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的监测评估。

 2 2 .强化创新法制环境建设,加强科技法规执行情况调研和监督检查,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依法增长和科技资金的高效使用。认真落实《云南省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和专利资助办法,完善知识产权激励政策,建立健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长效机制和保护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完善工商、质检、安全监管等部门的行政执法联动机制,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应用力度。

 (二)加大科技投入,助力产业创新发展

 1 1 .加 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确保科技投入逐年增长。积极争取上级财政科技资金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加大创新投入,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保障体系。整合各部门的产业扶持资金,围绕我市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重点向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基地等领域加大扶持力度。开辟科技投融资渠道,逐步建立创业投资引导、风险补偿机制,推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

 23

 2 2 .加强科技创新管理统筹协调,完善科技部门与其他部门在政策制定和工作协同协商机制,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规范竞争、行业自律为导向,推动 产学研整合联动,实现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加强财政科技计划和科研经费管理,优化各级各类科技。

 资源配置,完善科技管理运行机制,提高科技计划投入产出效益。

 (三)加强科技宣传,培育发展创新文化

 1 1 . 加大对创新驱动发展的舆论引导,加强科技宣传普及,优化学术氛围, 树立创新理念,发扬敢闯敢试、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宽容失败,开放包容、崇尚竞争的创新精神,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和学术环境 ,将创新驱动发展自觉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整个进程和各个方面 。加强对重大科技成果、典型创新人物、创新型企业的宣传,加大对创新创造者的奖励 力度,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在全社会营造更加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

 2 2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持续推进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日、科技讲座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建设创新型临沧的具体实践中来,夯实推动创新发展的社会基础。

 (四)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监督考核机制

 1 1 .完善科技规划实施机制,切实加强对科技规划的组织领

 24

 导,推动形成“政府负责、部门协调、上下 联动”的工作格局。建立规划实施工作责任目标,做到责任明确、任务具体、时限清楚。加强各类规划(计划)与创新规划的有效衔接和统筹推进,建立创新规划年度实施进展情况报告制度,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对规划进行必要的动态调整与适时修订,保障规划制订、执行的科学性。

 2 2 .完善“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工作机制,将科技创新规划实施绩效纳入领导干部目标管理考核责任体系,为科技发展提供组织、制度、机制和环境上的保障。建立完善规划指标统计制度和科技报告制度,加强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和重大项目的监督检查,提高科 技规划的实施效果。健全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推进规划实施情况的信息公开,提高规划实施的透明度。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促进科技规划的有效实施。

推荐访问:科技发展 构想 总体
上一篇:应急管理“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和“十四五”规划编制情况报告(1)
下一篇:浙江省烟草公司嘉兴市公司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