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2020最新版)

来源:中华会计网 发布时间:2021-04-08 点击: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和教学计划(2020版)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寻访、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第一单元是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在以后各单元中安排了“走进科学”、“身边的动植物”、“土壤”、“奇妙的水” 、“空气”、“各种各样的材料”、“我学习了观察”等六个单元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自己去发现自然现象和物质,并对物质现象进行观察,认识物质成分、作用、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常见的材料,了解简单物质的基本构成,学会简单的科学测量、思维方式。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观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6、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本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

2.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本册教学难点:
1.本册课本开篇之初,便设计了很多的对比分析、对比实验、对比研究,对于初涉科学的小学生此项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2.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习惯,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又一难点。

六、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本册课本是科学课的起始册,学科认识尚没有形成,更无从谈起科学兴趣可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故此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应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和简单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科学的思考习惯,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以及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

七、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5、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6、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八、课时分配: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 共4课时 第二单元:身边的动植物 共5课时 第三单元:土壤 共3课时 第四单元:奇妙的水 共3课时 第五单元:空气 共4课时 第六单元:各种各样的材料 共2课时 第七单元:我学习了观察 共2课时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走进科学 1 校园寻 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教学准备:
纸和笔、一个小盒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 1、4 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 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 —整理资料—分析研究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

(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交流寻“宝”发现, 拓展延伸 教师检查“百宝箱”,总结全课。

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校园寻“宝” 1、了解科学家:达尔文 2、寻“宝”游戏 教学后记:
2 观察 “宝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 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观察与思考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浓厚兴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观察、认识一些自然物的性质。

教学重点:
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 教学准备:
放大镜、前一课找到的“宝贝”、记录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展示找到的宝贝 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它有什么特别吗?你是怎样发现它 的特别之处的?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

教学新课 一、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有收获, 我们这节课就带大家学习达尔文 观察宝贝。板书:观察宝贝 二、学习讨论达尔文的观察方法 1、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
2、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三、观察宝贝 1、如果每组选一样你们最感兴趣的宝贝观察,你们选哪一样?打算用 什么方法去观察这个宝贝?(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完善,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

3、学生观察宝贝,教师巡视指导。

4、讨论交流。

(1)小组成员整理好桌上的“宝贝”,填写记录单。

(2)分组说说你们的宝贝的特点及运用的观察方法。

(3)对于你们的宝贝,有些什么问题,有什么解释吗? (4)小结:哪个宝贝最有价值? 拓展延伸 一、活动:认领宝贝 1、观察一颗宝贝石头 2、上交石头 3、认领宝贝 4、小结 二、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观察“宝贝” 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顺口溜:眼耳鼻舌手 人人身上有 帮我认东西 是我好朋友 教学后记:
3 整理百宝箱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对它们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并能叙述自己 分类的理由,懂得给事物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2、能简单处理收集到的研究材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独立观察和思考,能乐于和其他同学合作。

2、善待被寻来的小动物,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观念。

(三)科学知识目标:
了解什么是分类,分类有什么好处,了解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习“在事物的各种特征中找共同特征”, 以共同特征为基础进行 简单分类。

教学难点:
能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分类或排序 教学准备:
纸盒或瓶子作标本容器、标签纸、胶水、真标本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学生拿出“百宝箱”, 引导学生模仿达尔文的做法, 整理自己的“百宝箱”。

教学新课 一、给“宝贝”分类 1、学生检查“百宝箱”,想出自己的分类方法。

2、小组交流分类方法,全班汇报讨论。

3、说说自己分类的理由,说出分类的标准。

4、教师小结活动情况,强调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二、制作标本 1、科学家为了长期研究“宝贝”把它们制成标本,我们也来试试。

2、老师出示石头标本或树叶标本,激起学生的制作热情。

3、介绍标本的制作方法。

4、分小组制作标本,教师指导。

拓展延伸 一、标本展览,成果交流。

二、“走进科学”单元评价 板书设计:
整理“百宝箱” 一、给“宝贝”分类 二、制作标本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身边的动植物 1 身边的植物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 征,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2、能做一份植物的观察记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植物,激发学生参与科 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想了解与植物有关的事情。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

2、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

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表、放大镜、植物卡片、各种奇异植物的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有多少种植物?那你知道咱们校园里 有多少种植物吗? 教学新课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1、谁能说说我们周围有哪些植物?向同学们介绍它的名字及其特征。

2、看教材活动图例,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手摸、鼻闻、眼看来掌握植 物特征,认识植物。

3、提出课外观察的任务及注意事项,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4、分小组进行课外观察活动,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检查观察记录表的记载情况。

二、教师小结。

拓展延伸 继续了解认识本地的一些植物。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1、介绍我国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2、李时珍认识了上千种植物,在《本草纲目》里还给植物进行了分类。

教学新课 一、给身边的植物分类 1、请同学们按照不同的标准,试着给下面这些植物分类,将同一类植 物做上相同的记号。

2、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分类标准。

3、把自己上节课观察到的植物按照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4、学生汇报,教师记录。

5、教师小结。

二、有趣的植物 1、学生了解书中介绍的四种有趣的植物。

2、学生展示搜集的有趣植物的资料并相互交流。

3、教师补充、小结。

拓展延伸 课后继续搜集了解植物的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身边的植物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二、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三、有趣的植物 教学后记:
2 常见的动物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运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 征,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

2、能观察记录。

3、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条件下的定性观察。

4、知道进行科学研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植物,激发学生参与科 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促进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更多常见动物的名称,在对动植物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体会动物 分类的标准;
初步意识到要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来认识动物。

2、在对动物进行特征描述的过程中增加对动物的了解。

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
知道进行科学研 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表、放大镜、动物卡片、相关动物的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1、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150 万种。

2、我们认识哪些动 物呢? l 教学新课 一、认识常见的动物 1、分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名字及其特征。

2、学生汇报。

3、把你知道的常见动物填写在书上记录表中合适的位置。

4、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填写理由(自己的分类标准)

5、教师小结。

二、猜动物 1、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别人很快就能猜到结果? 2、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的特征,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3、合作游戏。教师准备动物卡片。出示后请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说特 征一个猜动物名称合作游戏,在规定时间内哪一组猜的动物多。

拓展延伸 指南车信箱公告:征集有关动物的谜语。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猜谜语活动。

教学新课 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 1、请每一小组选择一种合适的动物进行研究,并确定好研究的题目。

2、小组交流确定研究选题。

3、学生汇报,教师对选题的确定进行指导。

4、分小组进行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写下来。

5、学生汇报,互相交流。

6、教师小结。

拓展延伸 出示指南车信箱,学生探讨:蚯蚓会唱歌,这是真的吗?古人的这种结论可信吗? 板书设计:
2 常见的动物 一、认识常见的动物 二、猜动物 三、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 土 壤 1 本地的土壤 教学目的:
(一)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采集土样。

2、能够采用不同的方法观察土壤。

3、能够用自己设计的方式分离土壤里的物质,并填写实验记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观察土壤的乐趣。

2、意识到保护土壤要从小事做起,能将研究后的土壤及其中的动植物放回 原处。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的概念。

2、知道本地土壤的组成。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教学难点:
了解土壤的成分 教学准备:
小铁铲、塑料袋、标签、 笔、记录纸、托盘、报纸、筛子、水、烧杯、玻璃棒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提问:有谁知道土壤是什么吗? 理解土壤的概念 教学新课 一、认识土壤 1、哪些地方有土壤呢? 2、土壤和植物、动物、人类有些什么关系呢? 二、采集土样 1、想去看看土壤吗? 2、教师宣布采集时的安全事项。

3、教学生做土壤标本的方法(18 页)
4、带工具采集土样 三、活动总结 四、课后准备 将土壤样本交给老师保存。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提问:我们采集来的土壤,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些什么问题?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要靠大家认真地、仔细地观察 教学新课 (一)观察土壤成分 1、你已经知道土壤里有哪些东西? 2、你是用什么观察方法发现的? 3、讨论:
我们还可以用些什么方法观察土壤? 4、用自己的方法观察土壤。

5、汇报观察结果。

(二)设计方法分离土壤 1、讨论:
你怎样把土壤中看到的物体分离开来? 2、汇报分离方法。

3、分组按照自己的方法分离土壤。

4、学生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自己的发现。

(三)教师小结 拓展应用 1、整理器材 2、留心观察不同的土壤。

板书设计:
1 本地的土壤 (一)观察土壤成分:土壤里有小石子、泥土、沙、腐烂物、 水等 (二)设计方法分离土壤:沉淀法、筛选法、挑拣法 教学后记:
2 土壤的种类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会做土壤鉴别类型的实验。

2、能够开展小调查活动,了解本地土壤类型。

3、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2、乐于用所学科学知识、技能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理解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的土壤里。

教学重点: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引起对家乡的关注。

3、通过中长期观察培养学生的坚持性。

教学难点:
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 教学准备:
上节课所采土壤、笔、记录纸、种子、花盆、不同类型的土壤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通过你们的观察,所有的土壤都相同吗? 教学新课 (一)
认识土壤的类型 1、土壤的类型是根据砂和黏土的含量来划分的。

2、打开书 第21 页自行了解。

(二)鉴别土壤 1、讨论: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土壤中砂和黏土的含量? 2、学生汇报。

3、教师补充“手捏法”。

4、学生分组对上节课采来的土壤进行鉴别。

5、学生填写实验记录。

拓展延伸 小调查 1、了解本地的土壤类型。

2、了解本地的土壤适合种哪些植物。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大家的小调查进行得如何? 教学新课 (一)科学调查讨论会 1、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调查的,有什么结果? 2、学生汇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3、教师宣布调查结论。

(二)研究不同的植物生活在不同的土壤里 1、了解仙人球、花生适合生长在什么类型的土壤里。

2、 猜一猜, 同一种植物生长在不同类型的土壤里会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 影响吗? 3、教会学生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对比实验)
4、学生动手实验。

5、 嘱咐学生做一个有科学精神的有心人, 坚持给豆子浇水、 记得每天察。

拓展活动 1、学生自己阅读了解无土栽培技术的知识。

2、教师补充说明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2 土壤的种类 砂质土:含砂较多。颗粒大,渗水快,保水性差,透气性好 黏质土:含黏土较多。颗粒小,渗水慢,保水性好,透气性差 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颗粒居中,渗水居中,保水性居中,透气 性居中 教学后记:
3 土壤的保护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会推测土壤遭受破坏的严重后果。

2、能够参与保护土壤的活动。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保护土壤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能主动参与到保护土壤的行动中去 教学难点:
能设计保护土壤的活动 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 但是人类却在破坏它。

教学新课 (一)了解土壤被破坏的方式 1、出示人们破坏土壤的图片资料。

2、这样做为什么破坏了土壤? 3、列举本地土壤被破坏的情形。

4、破坏本地土壤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5、生开展讨论:这样下去我们的大地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二)保护土壤 1、开书 26 页,讨论这些做法是否正确。

2、你能想到一些什么办法来保护土壤? 3、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保护土壤? 拓展延伸 1、角色扮演 (土壤的申诉)
、小实验(埋垃圾)
2、校外宣传 3、土壤改良 板书设计:
3 土壤的保护 (一)了解土壤被破坏的方式 (二)保护土壤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 奇妙的水 1 认识水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获取证据,能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描述对一定量的水的形状变 化的观察结果。

2、能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方案,并实施。能对各组实施的方案及效 果进行评价,在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易操作性、简便性的基础上, 评出 1~2 个最优方案。

3、学会使用量筒进行测量。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尊重证据,用证据来说明问题。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
在设计方案时,能积极思考,方案严 密、可行。

(三)科学知识目标:
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教学重点:
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教学难点:
能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方案,并实施。

教学准备:
水、烧杯、量杯、漏斗、水槽、量筒、瓶子、不同形状的其他容器若干、 尺、调匙、滴管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阅读单元页,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二、提问:关于水,我们有哪些认识?有哪些问题? 教学新课 一、拿出清水、杯瓶等各种容器。

二、试猜想:将水倒入这些容器中,水的形状会是什么样子? 三、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四、交流汇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容器内水的形状。

拓展延伸 你能画出容器里水的形状吗? 第二课时 教学新课 一、提出猜想。

1、出示三瓶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水。

2、谁的肚子里装的水最多呢?(学生回答)
3、教师统计学生所持观点情况。

二、实验验证。

1、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根据现有材料选择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4、办法可行吗?这需要咱们亲自动手试一试。

教学过程:
温馨提示:
1)你们小组准备使用哪种实验方法?需要什么材料呢? 2)小组内的同学怎样分工? 5、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6、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三、反思猜想。

通过刚才的猜想和动手实验来验证,说说你有什么想法呢? 四、认识量筒。

1、为了精确地测量水的多少,我向大家推荐一个专门用来测量水的仪 器——量筒,它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

2、小组观察量筒,认识“毫升”。

3、介绍量筒的使用方法。

4、比赛:教师说出多少毫升水,学生马上量出水。比一比,哪个小 组倒得快? 5、先估测,再用量筒测量一号瓶的水,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有刻度的物体,可以来测量液体的体积呢? 板书设计:
1 认识水 一、 关于水,我们有哪些认识?有哪些问题? 二、水的特点: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有一定的体积但没 有一定的形状 教学后记:
2 流动的水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材图示,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

2、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能找到两种以上的 办法使小水轮转得快。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积极思考,大胆设想。

2、注重实践,尊重事实。

3、能意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都有有利和有害的一面,科学能帮助 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能帮助人们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力量,趋 利避害,甚至化害为利。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列举实例说明流水有力量。

2、 能初步了解人类科学利用流水的历史。

教学重点:
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

教学难点:
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

教学准备:
红萝卜、小塑料片若干、铁丝支架、水槽、烧杯或可乐瓶、与流水有关 的图片和声像资料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阅读指南车信箱,介绍古时水磨及这一技术发明给人类带来的好 处和它创造的价值。

二、提问:水磨是怎样利用水力的? 教学新课 自制小水轮。

1、教师出示一个小水轮范例。

2、介绍制作小水轮的材料及基本制作方法。

3、学生动手制作。

4、简单测试后展示自己的作品,交流制作经验。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课后做出更多的各具特色、新奇有趣 的水水轮。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一、展示学生课后制作的作品。

二、让小水轮转起来,想想,怎样才能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呢? 教学新课 一、研究讨论。

1、小组讨论:小水轮转得快的条件和原因有哪些?试做猜想。

2、汇报交流,互相补充。

二、实验探究。

1、提问:我们的小水轮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2、学生实验尝试,教师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控制变量。

3、汇报交流。

通过实验体验“流动的水有力量”和如何用好这种力量。

拓展延伸 1、教师展示有关水利和水害的图片,让学生谈谈水力对人们的生产生 活有什么影响? 2、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利用水力,减少水力的危害? 板书设计:
2 流动的水 1、 水磨是怎样利用水力的? 2、 自制小水轮 3、 流动的水有力量 教学后记:
3 溶解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经历简单的猜测,验证活动过程。

3、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将科学探究中得到的发现用于生活中。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溶解现象。

2、 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重点:
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教学难点:
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水、烧杯、搅拌棒、粗盐、糖块、高锰酸钾、红糖、沙子、石子、粉笔、 肥皂、洗衣粉、橡皮、面粉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教师出示一杯清盐水。

提问:透明的水中能“藏”东西吗?(学生回答)
二、请几个学生尝杯中的水。

提问:水中藏没藏东西,“藏”的是什么? 教学新课 一、观察实验: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1、教师出示实验的器材:水、烧杯、搅拌棒、粗盐。

2、指导学生认识实验的器材,并教给学生正确的搅拌方法。

3、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
1)按照“没有放入水中时”、“刚放入水中时”、“搅拌一会儿”、“搅拌较 长时间后”的观察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填写观察记录表。

(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
3)安全提示:实验的液体不能随便尝,这样很危险。只有经过老师确 定无危险,且得到教师的允许才能尝。

4、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认识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是:由大颗粒→小颗粒→微粒→“化”在水 中。

三、对比实验。

1、观察沙子和高锰酸钾放入水中的情况。

2、理解溶解的科学含义:溶解就是像盐这样,在水中慢慢消失、慢慢 溶化的现象。

3、使学生知道:有的物质在水中容易溶解,有的物质在水中不容易 溶解。

拓展延伸 1、你还有什么问题? 2、归纳问题,引导感兴趣的学生课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学生汇报交流上节课后深入研究的情况。

教学新课 一、提出猜想。

1、学生拿出准备的材料:石子、红糖、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

(允许学生补充其它的材料)
2、学生预测这些材料放入水中后将如何变化,并说出预测的根据。

二、观察实验:其他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并且做好实验记录。

(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
2)实验完毕整理观察结果,得出哪些材料容易溶解、哪些材料不容易 溶解的结论。

2、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三、汇报交流。

拓展延伸 1、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溶解现象? 2、 怎样使糖块溶解得快?把自己的方法与同学交流, 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好。

板书设计:
表一:
没放入水中时 刚放入水中时 搅拌一会儿 搅拌较长时间后 盐粒的样 子 表二:
石子 红糖 粉笔 肥皂 洗衣粉 橡皮 溶解 没有溶解 教学后记:
4 浮与沉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3、能设计实验证实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4、能找出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三)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重点: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
能设计实验证实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能找出改变物体浮沉 状态的方法。

教学准备:
平衡尺、绳、橡皮筋、测力计、水槽、铁块、木块、塑料块、卵石、橡 皮泥、气球、吸管、蜡烛、牙膏皮、橡皮、可乐瓶、有盖和无盖的小玻 璃瓶、肥皂、萝卜、马铃薯、锡箔纸、海绵、棉线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物体在水中有的浮,有的沉。同学 们回忆一下,举例说说。

二、提问:试预测,我们将所带材料放入水中,哪些会下沉,哪些会 上浮?并说出预测的依据。

教学新课 一、观察实验:材料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 1、我们来用实验验证预测是否正确。

2、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做好实验记录。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 沉入水中的物体 2)实验时,放入水中的物体,应轻拿轻放,防止水溅出。

2、学生准备实验材料。

3、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检查原来预测的依据是否正确,现在有什么发现。

拓展延伸 你对物体的浮与沉还有哪些疑问?课后可以查阅这方面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是什么力量使这些物体浮在水上面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这个问 题。

教学新课 学生动手实验,感知浮力。

1、教师说明实验方法,提出探究问题:将空可乐瓶放入水中,它浮在 水面上。用手缓慢将可乐瓶向水中压,有什么感觉? 2、学生动手实验。

3、汇报交流实验感受,得出科学结论。

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4、提问:水对浮在它上面的物体有浮力,那么水对下沉的物体是否也 有浮力呢? 5、学生提出猜测。

6、学生进行实验验证。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准备好半桶水,将 2~3 千克的卵石装入网丝袋 中。每位同学认真体验 1~2 次,提牢网丝袋,慢提慢放,注意安全。另 外,让装卵石的网丝袋浸入水中时,不要触及桶底或桶壁。

2)学生预测:用手提着装了卵石的网丝袋放入水中,感觉会变重还是 变轻。

3)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7、学生汇报交流。

拓展延伸 你还有哪些方法来对此进行验证? 第三课时 教学导入 教师演示沉船实验。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沉船打捞上来呢? 教学新课 一、探究实验:怎样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呢? (实验前,教师为每组准备两种不同的材料)
1、分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并做好记录。

2、分组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3、学生汇报交流。

二、打捞“沉船”。

1、学生分组设计打捞方案。

2、分组实验,教师及时指导。

3、汇报交流。

拓展延伸 1、打捞“沉船”,还有没有其它新的办法呢? 2、课后,我们可通过上网、上图书馆或新华书店、访谈等途径收集信 息,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打捞沉船的方法。

板书设计:
4 浮与沉 一、预测:材料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 思考:为什么物体能浮在水面上? 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二、汇报交流 三.打捞沉船 教学后记:
5 地球上的水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查阅资料,了解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和分布。

2、能用图表形式表示地球上咸、淡水分配比例信息。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和与水有关的自然景观。

2、意识到水对于生命的意义,认识到水的无比珍贵。

3、将“珍惜每一滴水”化为学生每天的实际行动,养成节约用水、一水多用的好习惯。

(三)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和分布。

2、知道生命离不开水。

3、了解自然界淡水资源的缺乏。

教学重点:
意识到水对于生命的意义,认识到水的无比珍贵 教学难点:
知道生命离不开水 教学准备:
CAI 课件、榨汁设备、蔬菜、水果、彩笔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提问:我们周围哪里有水?冰和雪是不是水?水还有哪些状态?地球上还有哪些地方有水? 教学新课 一、多媒体播放课件。

地球上的水的形态和分布有关的图片和资料。

(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自然 水域和风景,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水资源信息等。


二、感受生命体内也存在水。

榨水果或蔬菜汁活动。

三、生命离不开水。

1、学生举出人类和动植物都离不开水的事例。

2、假如没有水,我们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 3、将自己的观点写或画在纸上。

4、对比认识:生命离不开水。我们要节约用水。

四、珍惜每一滴水 1、要求学生用彩色笔将咸水、淡水、可利用的淡水分别占有的份数在 教材上的方格坐标图上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让学生感受水资源的 缺乏,要节约用水。) 2、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现象?关于节约用水我们应该怎样做? 你有哪些建议?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拓展延伸 课后可将自己好的建议写成书面报告,寄给水资源管理局。

板书设计:5 地球上的水 一. 地球上水的分布 二. 生命体内也有水,生命离不开水 三. 珍惜每一滴水 教学后记:
第五单元 空气 1 周围的空气 教学目的:
(一)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观察空气,在观察空气的存在。

2、 能运用多种感官对空气进行观察,并能描述空气的形态特点。

(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做出猜想,并能检验猜 想是否正确。

2、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并愿意 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三)
科学知识目标:
1、 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2、 知道空气没有固定的形态。

3、 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找空气”,用各种感官观察空气,证明空气存在于 我们的周围,并用语言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空气 教学难点:
设计简单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透明塑料袋、扇子、气球、海绵、粉笔、橡皮泥、碎砖 块、小卵石、水槽、矿泉水瓶、塑料吸管、大烧杯、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谜语引入“围着我的身,无色又无形” 教学新课 (一)找空气 1、你能看见空气吗?请你们利用手上的材料想办法 把空气找出来。

①用塑料袋找空气 ②用扇子、气球找空气 ③说说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观察空气。

④观察空气。

2、土块、粉笔、石头、橡皮泥、海绵里有空气吗? ①猜一猜 ②动手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3、你观察到的空气是什么样的?。

(二)吹气球 1、按书上的方法把气球装在矿泉水瓶中。

2、吹一吹,试着把气球吹大。

3、为什么吹不大,猜一猜。

4、用什么方法可以把气球吹大,试一试,为什么? 5、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到空气跑出去了?再试一试。

6、说说你的发现。

拓展延伸 留心观察生活中与空气有关的现象 板书设计:
1.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 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

3 空气要占据空间。

教学后记:
2 流动的空气 教学目的:
(一)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自制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2、能运用多种感官对流动的空气进行观察。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制作纸风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习惯。

2、学习用尝试的方法来探究热空气的流动,初步培养学生百折不饶的科 学态度。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能够流动。

2、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3、知道风是流动的空气形成的。4、了解风力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制作、体验、实验来研究空气流动,认识空气能够流动, 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教学难点:
制作纸风车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边长 5 厘米的正方形、圆规、图钉、竹筷、剪刀、蜡烛、 火柴、电风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玩过纸风车吗?这节课我们利用纸风车来研究空气的流动。

教学新课 (一)制作纸风车 1、打开书第44 页看图学习纸风车的制作。

2、老师教学生制作。强调剪刀的使用安全。

3、分组制作。

4、相互评价制作的纸风车。

(二)旋转的纸风车 1、根据你的经验使纸风车转起来。

2、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鼓励用更多的方法。

3、想一想,是什么推动纸风车旋转的? 4、怎样使纸风车旋转得更快? (三)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讨论:将纸风车靠近点燃的蜡烛,它会转动吗? 2、有几个可以放的位置,猜想在各个位置时可能发生的现象。

3、分组动手实验让纸风车转动。注意别将纸风车点燃。

4、讨论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拓展延伸 介绍走马灯、孔明灯 板书设计:
1.热空气轻,冷空气重. 2.空气的流动形成风.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形成的。热地方的 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从而形成风(冷到热)
。3.风有力量。

教学后记:
3 压缩空气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指导学生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 能力。

2、 学习用自己的实验结论来解释某些现象, 体验“科学结论可以通过重复 实验来验证”这一重要的科学本质和特征。

3、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自己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科学的初步办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成功与喜悦,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 的作用,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应用所学知识的热情。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2、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

3、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

4、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知道压缩空气 有弹性、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挤压空气”的实验来认识:
空气可以被压缩、 压缩空气有弹性的特征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篮球一个、打气筒一支 分组实验材料:甘油注射器一只、橡皮擦一块、硬吸管四只、牙签四只、 橘子皮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演示实验引入 :“ 给篮球充气” 解释这种现象。

教学新课 (一)挤压空气 1、介绍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

2、预测会发生什么现象。

3、提示操作注意事项,分组实验。

4、填写实验记录表。

5、交流实验结论,再次解释:给篮球充气这一 实验现象。

(二)制作空气枪 1、演示教师制作的空气枪,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教师讲解制作方法进行安全教育。

3、分组制作实验,分析子弹是怎样射出去的。

(三)压缩空气的应用 1、学生说生活中的例子。

2、看插图补充说明。

拓展延伸 留心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压缩空气。

板书设计:
1、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

2、空气能被压缩。

3、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教学后记:
4 空气中的灰尘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空气中的灰尘,初步学会在对比研 究中控制变量的方法。

2、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相似现象做出判断的能 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研究,引起学生对空气环境的关注,使他们认识到保护空 气环境的洁净自己应该怎样做。

2、在研究空气中的灰尘的实验中,培养学生乐于、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 精神,体会合作的成功与喜悦。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中有灰尘,知道不同的环境里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不同。

2、知道吸入过多的灰尘会危害人体的健康。

3、知道减少空气中灰尘的办法。

教学重点:
研究不同地点空气中的灰尘 教学难点:
会应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对类似的现象做出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准备:
幻灯机一台、宽胶带一捆、小方凳 5 条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每天来到学校都会发现桌子上布满灰尘,猜猜这些灰尘 从哪里来的? 教学新课 (一)光柱中的发现 1、我们现在怎么没有看到空气中有灰尘呢?你在哪里 看见过空气中的灰尘? 2、你能想办法让同学们看见空气里的灰尘吗?试一试。

3、学生分组观察、记录。

4、你还有哪些办法可以找到空气中的灰尘? (二)研究不同地点空气中的灰尘 1、空气中的灰尘会一样多吗? 2、猜测学校哪些地方的灰尘会多,哪里会少? 3、讨论:怎样才能知道那里的灰尘有多少?设计出一个实验方案。

4、汇报方案,教师指导完善。

5、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第二课时 教学新课 (一)汇报实验记录 1、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2、总结室外研究活动,得出学校各个地点的灰尘含量。

(二)比较不同环境下灰尘的多少 1、观看插图。

2、比较判断,分析灰尘多少的原因。

3、了解灰尘对人体的危害。

(三)判断图中的对错 1、观察图片。

2、判断并说明原因。

3、说说你平时是怎样做的。

课后拓展 连续一周收集讲台上的粉笔灰,看看有多少?发表你的看法,要使它减少我们该如何做? 板书设计:
1、空气是不纯净的,里面含有尘埃和其他杂质。

2、空气污染越严重的地方,空气中所含的杂质越多。

3、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持空气的洁净。

教学后记:
第六单元 各种各样的材料 1 形形色色的材料 教学目标:
(一)
科学探究目标:
1、 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并做记录。

2、 把不同的物体按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

(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感受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2、意识到有些材料的不可再生性,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情感和 态度。

(三)科学知识目标:
1、建立“材料”的概念。

2、知道可以把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重点:
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并做记录。

教学难点:
把不同的物体按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教师:观察记录表、橡胶、陶瓷、塑料、丝绸的历史资料。

学生:每人自带玩具及各种日常生活用品。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同学们,咱们身边的物体都是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

教学新课 一、 它是用什么做的 1、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或你带来的物品,它们各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 2、学生分组活动,指名回答。

3、把这些物体按不同的材料分一分类。

4、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5、交流汇报。

6、小结:我们生活中的物品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我们的生活离 不开材料。

二、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1、观察棉花和石油这两种物体的材料来源:棉布来自棉花,塑料来自煤 和石油。

2、体会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区别。

人们把像棉花这样, 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叫做天然材料;
像塑料这样, 由人类合成制造的材料叫做人造材料。

3、说说你知道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拓展延伸 你对材料还有哪些问题?课后, 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尝试着解决问题, 了解有关材料的更多知识。

板书设计:
1 形形色色的材料 1、 你知道哪些材料?塑料、玻璃、木材、橡胶、棉花 2、 材料的分类:天然材料 人造材料 对于简单的特征明显的材料,学生分类很清楚,但有些不熟悉的学生就不 能准确判断了,很多学生把材料和物品混为一谈。

教学后记:
2 我们的衣服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调查身边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

2、能够运用多感官和工具探究服装材料的特点。

3、初步尝试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检测不同材料的特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感受到与人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服装材料,如棉、丝、毛、尼龙等。

2、知道服装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教学重点:
能调查身边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多感官和工具探究服装材料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关于服装材料发展历史的资料,丝绸、棉布、尼龙布、毛料四种同 样大小的服装材料,钩码、一次性杯、温度计、热水、放大镜、镊子。

学生:各式服装、手电筒、砂纸、剪刀、木块。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1、P54 观察五幅不同时期服装的图片。说说各个时期服装的材料。

2、随着科技的发展,服装是变化的,制作服装的材料也越来越丰富。

教学新课 一、调查了解服装衣料的材料组成。

1、拿出所带来的服装,查阅服装的标签说明。

2、分组填写调查记录表。

3、交流汇报。

4、 请同学们说说:使用不同的材料织成的面料有什么好处?多种材料混 合使用是否可以扬长避短? 二、衣料的研究。

1、你想研究衣料的哪些特点?确定研究的问题。

2、分组讨论:对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需要的材料、讨 论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

拓展延伸 课后,对小组的研究计划再做修改。

第二课时 教学新课 一、 衣料的研究。

1、 交流汇报制定的实验计划。如:
实验一:将衣料蒙在手电筒上,用放大镜观察衣料的纹理。

实验二:把砂纸固定在桌上。把衣料包在一个木块上,在砂纸上磨。研 究衣料的耐磨性。

实验三:用四个同样大小的杯子装上同样多和同样热的水,同时用不同 的衣料包裹住。一定时间后,同时测量四杯水的温度。研究衣料的保暖 性。

2、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并做好实验记录。

3、交流汇报。

4、小结。

二、选择衣料设计服装。

我们从事不同类型的工作、参加不同的活动通常需要穿上不同衣料制成 的衣服。观察 P57 图中不同的人穿的衣服各需要应用衣料的什么特点? 拓展延伸 我设计的未来服装。长大了,你想做什么工作、参加什么活动?根据工 作或活动的需要,使用合适的衣料设计一种未来的服装。

板书设计:
2 我们的衣服 一、服装衣料的材料组成 二、衣料的研究:纹理、耐磨性、保暖性 三、设计的未来服装 教学后记:
3 纸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制定研究计划,再深入探究不同纸的各自特点。

2、能用简单器材做观察纸的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3、能模拟蔡伦造纸的过程造一张纸。

(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为保护森林资源,我们要节约用纸。

2、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3、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三)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生活中常见纸的一般特点和用途。

教学重点:
知道生活中常见纸的一般特点和用途。

教学难点:
能制定研究计划,再深入探究不同纸的各自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镊子,放大镜,同样大小的牛皮纸、报纸、复印纸、餐巾纸每组各一 份,铁架台,钩码,大头针,双面胶,解剖盘,红水,蔡伦造纸的图片资料。

学生:各种纸制品,收集废纸或其他造纸原料,搅拌棒,棉布或过滤网,毛 巾或旧报纸,一大堆书,胶水。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请同学们拿出所带的纸制品,进行展示。

教学新课 一、提出问题。

1、欣赏、观察大家所带来的纸制品。

2、说说纸有哪些类型、用途及纸制品的优点。

二、研究纸的相同特点。

1、这节课我们着重研究纸的相同特点。

2、同学们运用感官认真观察,桌上的这几张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3、还可以通过以下下两种方法观察纸。

1)将纸片撕开,观察撕开的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2)把纸揉搓后展开,观察揉搓后的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注意:观察过程中要用放大镜,并把放大镜下纸纤维的样子画下来。

三、制定研究纸不同特点的研究计划。

1、关于纸,你有哪些问题?将它写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选择吸水性和抗拉强度等特点进行板书。

3、每组选择一个想研究的问题,分组做好研究计划。

纸的研究计划 第 组 研究的问题:
我们的猜想:
研究方法: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4、布置分组带好材料。

第二课时 教学新课 一、 制定研究计划。

1、交流汇报各组制定的研究计划,并做适当的评价。

2、各组修改完善研究计划。

二、实验探究。

1、交代实验的注意事项。

2、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并做好实验记录。

3、交流汇报。

4、总结。

拓展延伸 说一说,生活中的纸制品分别应用了纸的什么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导入 请一位同学说说蔡伦造纸的方法。

教学新课 一、 学习造纸的方法。

1、大家从蔡伦造纸的活动中,提炼出造纸的方法。

选择树木、废纸等原料 把原料捶捣或搅拌成纸桨 把我们抄好的纸晒干 二、自己造一张纸。

1、学生分组合作生动手造一张纸。

2、展示所造纸的原品。

3、说一说,我们自己制造的纸有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
2 我们的衣服 1.常见的服装材料有棉、丝、毛、尼龙等 2.调查我们自己的衣服 3.衣料的研究 教学后记:
4 材料的应用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利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材料发展的历史。

2、知道物质有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

3、查找资料了解生活中处理可再生物质和不可再生物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难点: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材料发展史、材料的回收和利用的图片或资料。

学生:收集材料发展史、材料的回收和利用的图片或资料完 整 。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人类生产技术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发展,材料的开发和利用起到了极其 重要的作用。

教学新课 一、 阅读材料发展的历史。

1、学生阅读教材 P61 的史话材料。

2、教师做介绍、补充。

3、小结。

二、材料的回收利用。

1、请同学们阅读 P62 图片。你认为下图中谁做得对吗?谁做得不对? 2、如果人类无节制地使用自然界中的材料而不知道回收利用,你认为 会出现什么后果? 3、小结:地球上可供人们利用的材料大部分是有限的。我们要尽量使 用可再生的材料,节约资源。

拓展延伸 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新型材料。

板书设计:
4 材料的应用 1. 材料是不断发展的. 2. 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要节约使用. 3. 材料的回收利用. 教学后记:
第七单元 我学习了观察 1 我学习了观察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回顾本学期经历的观察活动,对如何做好观察进行总结。

2、在学生对科学观察的认识逐步条理化的基础上,有效促进学生观察能力 的发展和提高。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反思,乐于与他人交流,能正确对待他人的意见。

2、意识到科学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 惯。

(三)科学知识目标:
对观察方法进行总结和掌握。

教学重点:
回顾本学期经历的观察活动,对如何做好观察进行总结。

教学难点:
在学生对科学观察的认识逐步条理化的基础上,有效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教学准备:
大白纸、放大镜、实验记录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观察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几乎所有的科学研究 和过程都离不开观察,这一学期你经历了哪些观察活动? 教学新课 (一)感官观察的总结 1、你们喜欢吃西瓜吗?你怎样才能选出一个又红又甜的 西瓜呢? 2、学生汇报。

3、总结用感官观察的方法,板书:
看 视觉 “形状”、“大小”、“颜色” 摸 触觉 “光滑程度”、 闻 嗅觉 “气味” 尝 味觉 “味道” 听 听觉 “声音” 单个感觉器官只能判断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只有将所有的单个感觉结 合起来,才会形成对事物的综合感觉,这样的了解才更全面。

(二)运用工具观察的总结 1、我们曾在哪些课上用到了这些工具, 它们对我们的观察活动有些什么 帮助? 2、你还知道哪些观察工具?可以用它们干什么? (三)对观察对象进行处理的观察方法的总结 观察土壤时我们对土壤进行了哪些处理?说说这些方法的好处。

(四)思考与观察的总结 1、不断的思考,能让观察的发现更多,观察更深入。

2、有计划的观察使观察活动保持持续和有序。

3、坚持长期观察使我们了解事物发展的长期趋势,发现隐蔽的规律。

教学后记:
2 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习的观察方法,以岩石等为主题内容展开相对自主 的研究。

2、能以合适的方式,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探究,能积极参加岩石的观察研究。2、爱思考,能在观察和研究中提出自己的发现和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了解岩石有不同的种类、特征,了解人类对岩石的运用。

教学重点:岩石的观察研究 教学难点:了解岩石有不同的种类、特征 教学准备:放大镜、盐酸、铁钉、锤子、滴管、铜钥匙、小刀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新课 研究岩石 (一)提出问题,研究问题 1、关于岩石你想研究哪些问题?小组讨论。

2、集中汇报,教师板书。

3、在教师指导下对问题进行选择。

(二)制定观察研究计划 1、出示 66 页研究计划样本。

2、学生了解研究计划的制定方法。

3、小组讨论选定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

4、教师抽查研究计划,全班指正。

(三)收集岩石 1、课堂收集。

2、课外收集。

第二课时 教学新课 观察研究岩石 1、拿出采集来的岩石标本。

2、检查研究计划,完善研究计划。

3、分工合作,观察岩石。

整理记录,展示成果 1、整理记录。

2、全班交流汇报研究成果。

3、选择好的张贴展示。

4、小组之间展开互评。

5、教师总结评价

教学后记:

推荐访问:
上一篇:八年级物理课时练10.4浮力第2课时阿基米德原理及应用
下一篇:3895国开电大管理英语1历年期末考试(第三题阅读理解判断题)题库「分学期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