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农业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

来源:中华会计网 发布时间:2020-10-26 点击:

 地方性农业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研究生是推动科技进步新生力量,肩负着科技强国的重要使命,地方性农业院校缺乏优质的学生资源,科研能力相对不足。本文在深入剖析此类院校研究生科研活动的优势及不足的基础上,在加强研究生的学术修养、提高导师指导作用、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等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对策,对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管理具有指导意义。论文关键词: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提升 本文对地方性农业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进行了总结,在深入剖析此类院校研究生科研活动的优势及不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措施。为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管理人员、研究生导师完善研究生科研活动、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对于提升研究生的竞争力以及培养单位声誉具有积极作用。

 1 农业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 1.1 科研意识薄弱 当今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格局已经改变,地方性农业院校中硕士研究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比例不足 10%,硕士学位是绝大部分研究生的终结性学位,他们的工作往往都是应用性岗位,涉及科学研究的机会很少。因此这部分研究生在读硕期间并没有强烈的进行科学研究的愿望,个人主观上也没缺乏科学研究的意识[1]。

 1.2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大多数研究生,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也很难拿出完整的学位论

 文开题报告,整个学位论文过程中,论文的选题、试验设计、试验结果的归纳、创新点的总结等各个环节对导师依赖性过强,这说明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这也是农业院校研究生面临的最大问题。主要是研究生缺乏主观能动性,探究问题的意识较差,主动训练不够。

 1.3 进行科研训练的途径单一 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是硕士生进行科研训练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这种方式对于研究生科研动手能力培养最为有效,但对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就显得捉襟见肘。因为研究生是按照导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科研,研究生扮演的是“技术工人”的角色,缺乏自己独立的思维。

 1.4 参加科研训练的层次较低 部分研究生也有机会参加导师的科学研究,也有一定的科研训练,但训练的层次普遍偏低,多集中在资料收集和数据整理等较为初级的阶段,做一些“打下手”的低级工作,没有单独申请项目、独立设计科研项目的试验方案、撰写中期检查、结题报告的机会,这样难以充分挖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1.5 学术交流偏少 因为学术交流可有效拓展研究生的知识面,是提升研究生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有效方式,在发达国家,学术交流是研究生科研训练中必修环节。目前,部分研究生认为在校内做学术报告的水平不够,很少参加,即使被要求参加,效果也不好。校外的学术交流受经费限制,参加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由于缺乏必要的学术交流,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思维能力未得到充分挖掘,科研能力明显不足。

 与之相反,农业院校研究生也有自己的优势及特色,动手能力强是其一,吃苦耐劳精神突出是另外一个优势。因为农业院校都较为重视农业生产实践教育,学生在农业现代化领域的综合素质较高,这也是其他类别研究生所缺乏的。这些优势也为农业院校研究生能力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科研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2.1 不具备浓厚的学术氛围 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离不开学校良好的科研环境,而科研环境的营造又无法脱离浓厚的学术氛围。由于地方性农业院校多为教学型或教学科研型,法学专业论文以教学为主,教师的职称晋升、博硕导师评选、出国进修、课题申请、论文撰写等科学研究方面的压力较低,与名校相比,学术氛围相对不足,研究生的科研主动意识也不高。

 2.2 学术成果考核体系不完善 研究生是农业院校科研活动中的一线人员,对其科研活动进行科学评价、并对学术成果进行适当奖励,有助于激发其科研的热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现阶段,大环境下的学术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应用于研究生层面的学术成果考核体系就更成熟,与之配套的学术激励制度也很难产生应有的激励作用。

 2.3 试验条件相对落后 由于是地方性院校,办学的资金来源单一,与名校相比,科研试验的硬件投入明显落后,导致研究生对自己学科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偏低,后期进行科学研究能力明显不足。

 2.4 科研经费不足 科研经费是进行科研活动必要的支撑、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部分导师受个人资历、学识水平等因素限制导致经费缺失,也就无法满足高档次设备的运行与维护、无法满足外出参加学术交流、无法发表科研论文,这样学生的科研训练和科研能力提升就无从谈起。

 2.5 现行的财务制度有不合理之处 一般情况下,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和科研出差的经费来源于导师的科研课题,科研课题报账采用实名制,必须是课题组成员才能花销科研经费,由于申请课题时研究生尚未入学,所以参加科研工作的研究生不能被列入课题组成员。因此,即使导师有科研经费,未列入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生没有经费参加学术会议,学术交流的机会偏少。

 2.6 部分研究生的学习动机不端正 部分研究生读研是为了给将来的就业增加筹码、为了将来的升职发展,而没有考虑到个人的兴趣,所以缺乏很强的自主创新意识,学术研究的功利化;有的认为从事创新研究,过于枯燥、投入精力太大,影响自己的婚恋和找工作等,得不偿失;有点研究生自认为基础差、不具备灵活驾驭学术研究活动的能力,失去了科研创新的自信心。

 2.7 研究生学习方法不科学 进行科学研究,必须具备较强的问题意思,这才是创新性的源泉。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论知识,从事科学研究,才能提升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8 导师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好

 导师的指导作用不够理想主要体现在指导频次较低、指导方式单一或指导力度不够等方面。导师的兼职工作量较多(尤其是有行政兼职的导师)和指导研究生数量过多(学术地位较高的导师表现得更为突出)是导致指导频次低的主要原因;指导方式单一主要是指未充分发挥指导小组的作用(一般仅在开题和中期考核等集体活动中才会接受指导小组的指导);指导力度不够主要受导师的工作态度及科研水平所决定。

 3 完善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对策 3.1 加强研究生的学术修养 首先,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摒弃读研的功利心;其次,逐渐引导学生自觉加强自我的学术素养教育,有明确的科研定位,逐步完善以研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形成科学的研究精神;最后,激发研究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培养研究生自觉加强对科研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加强自我管理和调控,自觉地在科学研究中寻找乐趣。

 3.2 提高导师的责任意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 首先,限制导师指导学生的人数,加强指导力度;其次,规定导师的经费数量,保证指导质量;再次,完善对导师的监控机制,提高指导效率;最后,重视导师的学术水平,提高指导能力。

 总之,导师方面,要充分调动导师的主观能动性,并要求导师进行持续性的知识更新,提高导师的学术素养及对研究生的指导能力。

 3.3 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 首先,严把导师关,规范导师的初期遴选与后期考核;其次,研究生

 管理部门加大对科研活动的支持力度[2];再次,加强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硬件建设;最后,逐步完善学术成果考核体系、充分发挥学术激励制度的作用。

 【参考文献】[1]陈勇.农学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7):13-15.[2]李萍,任建华.社会转型时期高校组织管理中的困惑与反思[J].高等函授学报,2011(11):27-29.

推荐访问:农业院校 地方性 对策
上一篇:质量管理负责人个人简历
下一篇:教师师德教育心得体会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