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来源:环球网校 发布时间:2020-04-03 点击:

  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区域发展的基石,关系到一个地方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科学梳理总结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自觉遵循经济社会自然发展规律,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于增强全县综合实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扰 纵观全国、全省发展的大背景,县域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也面临着各种困境和局限。有的农业比重偏大,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县域主导产业的龙头带动、链式发展和配套提升作用发挥不充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育缓慢,经济结构转型压力大。有的地处边缘,受区位、资源、人文等客观因素制约,经济基础差,工业底子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致使县域经济发展手段及方式上的可选择面较为狭窄、发展速度缓慢。有的发展理念守旧,还存在“等靠要”、小富即安等思想,对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缺乏科技领军人才、行业拔尖人才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抓抢机遇的意识不强,改革创新的能力不足。有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强,在抓发展、上项目过程中没有把生态放在第一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出现资源趋紧、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导致原有发展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快速凸显。有的财政自给能力不足,财政收入来源单一,刚性支出压力大,只能依靠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维持运作,用于扶持经济发展的资金十分有限,缺乏大项目、大产业支撑,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发展后劲不足。 二、正确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协调处理好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是县域经济发展中一个方向性的关键问题。必须牢固树立三次产业缺一不可、融合发展的理念,坚持因地制宜,找准定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稳步发展主导工业,扩大做强第三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探索推进,激发科学发展潜力活力。改革创新是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之源。要巩固扩大现有改革成果,聚焦发展瓶颈制约和全面小康短板问题,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承接落实上级改革任务,有效激活生产要素、释放资源潜力。要积极探索自选改革课题,按照“切口小、落点实、见效快”的要求,重点抓好高新技术人才引进、城乡生态文明一体化、农村“三块地”抵押贷款、村级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自主性改革,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创新创业基地功能,引进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创业者入驻创业基地,深化拓展院地校企合作,推动产业、科技、金融、人才等全面创新,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二、把结构调整作为着力重点分类施策,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不可缺一的思维,在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提升产业整体水平上寻找切入点和突破口。现代农业要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提质增效为目标,以培育主体、打造品牌、提高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益为重点,在产业结构上稳定制种业、做强蔬菜产业、扩大饲草养殖业、扶持新型产业,加快完善“产供储加销”全产业链体系,稳定提高种植业收入,扩大养殖业收入,着力增加劳务和三产收入。生态工业要以园区带动为突破,以重点园区基础建设、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招商引资引进新型产业、扶持发展小微企业为重点,围绕园区扶老、引新、扩微,实现工业经济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旅游和三产要以发展全域旅游为目标,以A级景区创建、全域线路培育、服务质量提升、个性产品开发为重点,抓大、建新、推线,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补充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实现旅游文化体育医养融合发展。 三、把生态环保作为发展底线优先考虑,促进县域经济绿色转型。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实践证明,一个地区拥有生态资源优势往往更有发展前途和发展后劲。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抓发展、上项目始终把生态放在第一位,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着力打造农业原生态、工业可循环、旅游业可持续的生态经济产业体系。要改善绿洲生态环境,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湖渠清淤恢复行动,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筑牢绿色生态安全屏障。要加强环境综合治理,认真贯彻落实“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相关政策法规,深入推进“蓝天行动”“碧水行动”“净土行动”,彻底整治生态环境保护突出问题,确保土净水净、天蓝地绿、空气清新。 四、把项目建设作为强力引擎狠抓不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项目建设永远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石,今天的项目数量就是明天的经济总量。要精心谋划储备项目,积极争取一批创新创业、产业培育、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的大项目、好项目,大力推广PPP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以好项目拉动大投资、培植大财源、带动大就业、促进大发展。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围绕县域资源禀赋和产业链延伸,积极对接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吸引一批中小微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孵化一批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和新商业模式,不断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要积极推进项目落地,建立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和督查考核工作机制,畅通客商投资兴业和项目落地生根的“绿色通道”,不断提升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成功率。 五、把新型城镇化作为重要抓手持续用力,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要注重城乡规划管理,高起点推进城乡规划、小城镇和美丽乡村规划修编工作,推行“多规合一”,合理确定城乡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合理布局产业、路网和功能性项目,实现“一张蓝图”管控城乡发展空间。要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按照老城区做“减法”、新城区做“加法”的思维,加大棚户区、老旧街区改造力度,推进城市风貌改造,规划建设新城区学校、医院、文化、养老等公共设施,让广大居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要整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镇村污水达标排放、畜禽养殖场(区)污染治理、河滩荒地变绿见水、秸秆废旧塑料回收再生利用、房前屋后净化绿化、房屋村落门面改造等专项行动,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满足群众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民生需求。 六、把从严治党作为最大保障抓实见效,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县域经济要发展,党的领导是关键。要切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体现到党委领导经济工作之中,更好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职能,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全面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严格执行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凡属经济建设方面重大工作举措、重要工作事项、重点建设项目和大额资金使用,严格按照党内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充分征求人大、政协及各方面意见,努力提高决策的程序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要注重培养专业型领导干部,强化政策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提升掌握政策、吃透政策、运用政策的能力,锻造一支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持续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要大力弘扬扎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坚持在基层实践中了解情况,在一线工作中发现问题,真正把心思放在谋发展上,把精力放在干事业上,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推荐访问:县域经济发展 建议
上一篇:*****村后备干部管理培养制度|后备干部管理与培养制度
下一篇:[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图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