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人口统计》复习要点总结

来源:澳洲移民 发布时间:2021-04-12 点击:

 《社会与人口统计》复习题 第一章《社会和人口统计》的研究内容和若干前沿问题:

 1 、狭义的社会统计学的研究范围;

 (1)经济、社会统计学两门学科 (2)经济、社会、科技统计学三门学科 (3)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统计学四门学科

 2 、从内容上看,目前有哪两种版本的《社会统计学》教材? (1)卢淑华:《21 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社会统计学(第 4 版)》 (2)袁

 方: 《社会统计学》

 3 、国外和我国的“人口学”、“人口统计学”在概念使用上有什么区别?

 (1)西方:人口学=人口统计学 (2)我国:人口学=人口理论+人口统计学+人口分支学科

 4 、简述人口统计学学科体系的内容。

 人口统计学由 3 个互相衔接、互相联系的部分组成。

 (1 1 )

 人口统计资料搜集方法 。包括人口普查、人口经常性统计(登记)、人口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以及其他搜集人口统计资料的方法。

 (2 2 )

 人口统计资料的汇总与整理。人口统计学规定汇总、整理的原则和方法,对人口统计资料确定按性质和数量关系建立分类和分组体系,如城市人口分组、出生率死亡率分组、职业分类等等。

 (3 3 )

 人口分析方法。

 1. 从分析方法上讲,有综合指标法、平均数法、相对数法、方差分析法、

 相关与回归分析法、图表法、人口数学模型等。

 2. 从人口现象讲,有人口增长率和趋势分析,人口总量和构成(自然构成、经济构成、社会构成)分析,人口再生产过程(生育、死亡、迁移)分析,人口预测和目标分析,人口与经济、社会关系分析等等,包罗人口现象的各个方面。

 第二章 劳动要素投入统计 5 、国际劳工组织(ILO )如何界定失业?中国城镇登记失业与其差别是什么? (1 )

 国际劳工组织失业的标准:①没有工作,既没有被雇佣,也没有自谋职业;②目前可以工作,即具备劳动能力;③有就业意愿并正在寻找工作。

 (2 )

 中国城镇登记失业:①有非农业户口、②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 周岁至退休年龄)、③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④并已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求职登记的人员。区别:1.“登记失业”还不是完整的“失业”概念;2.失业人口统计有年龄上限。

 6 、劳动力资源结构的分析指标有哪些? 1.劳动参与率;2.就业率与失业率、就业人口比;3.人口红利

 7 、什么是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如何认识“就业弹性”的高低及其变化? (1 )

 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 :

 简称就业弹性,是指在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变化一个百分比引起的就业变化的比率,即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

 (2 )如何认识“就业弹性”的高低及其变化? 一般来说,就业弹性越大,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效果越大,依靠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的作用越明显。在经济增长速度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保持较高就业弹性对于就业和再就业增长具有现实意义;而当就业弹性水平较低时,即使经济保持高增长,也不一定对就业有较强的拉动。

 A. 就业弹性的高低并不直接反映就业形势的好坏。

 。就业弹性高并不说明就业更加充分;反之,就业弹性低也并不意味着失业更加严重。

 当就业弹性为正值时:弹性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大;弹性小,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低。

 当就业弹性为负值时 :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挤出”效应,即经济增长为正但就业减少,此时就业弹性绝对值越大,对就业“挤出”效应越强;就业弹性绝对值越小,对就业“挤出”效应越小。(一些新技术的实施);另一种是“吸入”效应,即经济增长为负但就业增加,此时就业弹性绝对值越大,对就业的“吸入”效应就越大;就业弹性绝对值越小,对就业“吸入”效应就越小 B. 经济结构的调整一般会带来就业弹性的降低。如产业转型、投资转型、产业升级、新旧产业调整。

 8 、 熟悉“终生收入法” 测算人力资本的原理,能指出公式 中 每个符号 的含义。

 终生收入法:以个人预期生命期的终生收入现值来衡量个体人力资本水平,并通过对个体人力资本水平的加总得到社会的人力资本水平。终生收入法主要通过生存率(存活率)、升学率和就业率来估计预期未来收入。在估计未来收入现值时,终生收入法考虑了劳动收入增长率和折现率,并假设二者是不变的。同时,使用倒推的方式,从 60 岁、59 岁、58 岁等一直推到 0 岁。对于青少年人群,计算的是其毕业后的预期终生收入。

 第五阶段 —— 退休, 不上学不工作:假设男性≥ 60 岁,女性≥ 55 岁。

 预期收入公式:, , ,0y s a emi ,即退休的人的未来预期终生收入为 0。

 其中:y 表示年份;s 表示性别;a 表示年龄;e 表示受教育程度;mi 表示劳动者预期未来的终生劳动收入。

 第四阶段 —— 工作,不上学:这一阶段的年龄限制为:女性(25—54),男性(25—59)。

 预期收入公式:

 , , , , , , 1, , 1, , 1,1

 1+y s a e y s a e y s ay s a emi ymi srGmiR   

  第三阶段 —— 边上学边工作;该阶段年龄限制为 16—24 岁。

 , , , , , ,1, , 1, 1 1, , 1 , , 1, 11, , 1, 1 1, , 1 , , 1,

 [

 +(1 ) ]1

  1+y s a e y s a ey s a e y s a y s a ey s a e y s a y s a emi ymisenr sr misenr sr miGR               

 第二阶段 —— 上学,但没有工作:该阶段年龄限制为 6—15 岁。

 , , , 1, , 1, 1 1, , 1 , , 1, 11, , 1, 1 1, , 1 , , 1,[

  (1 ) ]1

  1+y s a e y s a e y s a y s a ey s a e y s a y s a emi senr sr misenr sr miGR                 第一阶段 —— 既不上学也不工作:这个阶段可假设为 0—5 岁人群。(不存在升学率和当期收入)

 , , , 1, , 1 , , 1,1

 1+y s a e y s a y s a emi sr miGR   

  测算了每一阶段的预期未来终生收入后,再测算各人群的人力资本存量数据。一个国家总人口的预期未来终生收入,即从收入角度出发测算的 人力资本存量为:

 , , , , , ,( )y s a e y s a es a eMI y mi L  

 9 、从内容上看,劳动适龄人口和非劳动适龄人口有什么关系? (1)劳动适龄人口:处于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劳动适龄人口=就业人口+失业人口+非经济活动人口(窄口径)

 (2)非劳动适龄人口:人口总体中未达到劳动年龄或超过劳动年龄的人口。

 非劳动适龄人口=超过劳动年龄人口+不足劳动年龄人口 (3)劳动适龄人口和非劳动适龄人口之和为全部人口(劳动力资源总量)。

 (4)劳动适龄人口中的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构成经济活动人口;劳动适龄人口中的非经济活动人口(窄口径)和非劳动适龄人口构成非经济活动人口(宽口径)。

 第三章 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10 、熟悉 2010 年及以后人类发展指数的计算方法。

 2010 年以后 HDI 的计算方法:

 HDI 用预期寿命指数、教育指数、收入指数平均综合而成。2010 年以后 HDI的计算方法:

 3-=-GNIHDI   单项指数有三个:预期寿命指数、教育指数、收入指数实际值 最小值单项指数最大值 最小值计算收入指数时,要先对人均 取对数。预期寿命指数 教育指数 收入指数

             -20 / 83.2-20-0 / 0.951 00 / 13.2 00 / 20.6 0( 255LEI LEEI MYSI EYSIMYSI MYSEYSI EYS      ①预期寿命指数②教育指数( )( )成人平均受教育年数指数儿童预期受教育年数指数成人平均受教育年限:

 岁的人在学校接受教育年限的平均数;儿童预期受教育年限:在现有入学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岁的

  幼儿一生将要接受教育年限             3ln -ln 163 / ln 108211 -ln 163 II GNIpcHDI LEI EI II  的平均数)③ 收入指数  

 11 、如何评价人类发展指数 (HDI )

 ?(优点、局限性及改进)

 (1 )

 优点:

 HDI 是评价人类发展三大基本维度平均成就的综合指数,这三大基本维度是健康长寿的生活、知识以及体面的生活水平。具体指数涵盖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因而排名可以比较完整地反映出各国人民的生活现状,大有取代 GDP排名之势。

 (2 )

 局限性:

  1、选择指标少。HDI 只选择预期寿命、受教育年限和人均 GNI 三个指标来评价一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而这三个指标只与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关,无法全面反映一国社会发展水平。

  2、计算方法不够完善。预期寿命指数、教育指数、收入指数受极大值、极小值的影响大,极值一变,单项指数发生变化,HDI 也会发生变化。

 3、笼统的 HDI 掩盖了贫穷、性别差异等导致的不平等。

 (3 )

 改进 :

  1、增加变量。如引入环境污染变量、资源消耗变量等

  2、考虑引入权数。

  3、分性别计算各单项指数和人类发展指数。

 4、推出不平等调整后的人类发展指数。

 5、用一些变量补充说明原有变量。

 6、方法重构。

 第四章

 人口统计中的基本方法 12 、熟悉指标的标准化的意义、 直接标准化与间接标准化的方法 。( 能熟练计算 )

 (1 )

 熟悉指标的标准化的意义 为了消除年龄结构对指标的影响,需要进行标准化。标准化分为直接标准化和间接标准化,其出发点都是消除年龄结构的影响。

 (2 )直接标准化与间接标准化的方法 A. 直接标准化:在比较两个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时点的指标时,用一个统一的年龄结构作为分年龄人口率(如分年龄生育率、分年龄死亡率等)的权数,重新计算该指标。以这个统一的年龄结构计算出的指标值是可以进行比较的。

 ( )sx xASR v C   其中,ASR 表示标准化值,如标准化粗死亡率、标准化一般生育率。

 xv 表示分年龄人口率,如分年龄生育率、分年龄死亡率等; sxC表示标准人口年龄分布,= =ssxxSPCP标准人口中各年龄人口数标准人口总人口数 在分析生育率时,一般生育率的计算公式为:

 15 49( )

  x xx xxx xxf FBGFR f CF FBf F xC x   ( ):出生人数;:年龄别生育率; :年龄为 的育龄妇女人数;:年龄为 的育龄妇女在总育龄妇女人数中的占比

  可见一般生育率 GFR 受分年龄生育率xf和育龄妇女年龄结构xC 的影响。

 假如对 2010 年全国不同省的一般生育率进行比较时,可以选用全国育龄妇女年龄结构为标准人口,采用直接标准化的方法。

 ,,( )sk x k xkx ksxASGFR f CASGFR kf kC 其中, 表示第 个省的

 直接标准化生育率;表示第 个省年龄别生育率;表示标准人口年龄分布,此处为全国育龄妇女的年龄结构。

  B. 间接标准化:求出一个标准化因子系数,然后用这个系数乘以标准人口的人口率(比如粗死亡率、出生率等),由此得到间接标准化的指标。

 ( ) ( )( )= = ;SSS Sx x x xSx xsSxxx xR NIASR R Rv C v PNv PRNRvPC Cp     其中, 即为标准化因子为实际人口相应的人口率(如粗死亡率、出生率等);为实际人口相应人口数,如死亡人口数、出生人口数;为标准人口相应的人口率,如粗出生率、粗死亡率等;为标准人口的分年龄人口率,如分年龄生育率、分年龄死亡率等;实际人口中各年龄人口数为实际人口的年龄构成,实际人口总人口数xP P 为实际人口的分年龄人口数, 为实际人口总人口数。

 ( ) ( )( )

 ( )( )SSS Sx x x xS Sx xSSx xSx xR NIASR R Rv C v PN IASRv P RNIASR Rv PNv P       证明:

 实际人口的事件人口数(如出生数)

  :实际人口的间接标准化人口率按标准人口计算的事件人口数 :标准人口相应的人口率所以:其中, 即为标准化因子

 13 、熟悉生命表的意义与构成。

 (1)记录了同一批人的生命过程。

 (2)生命表的直接成果——平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

 平的重要指标。

 (3)生命表是人口预测的重要依据。

 (4)生命表是进行寿险研究和医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第五章 人口城镇化与人口分布 14 、如何评价人口城镇化对我国发展的意义? (1)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

 (3)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4)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

 (5)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6)城镇化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15 、简述人口城镇化分析指标。

 (1 )

 城镇化水平 :在特定地域和时点的城镇化程度,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重; (2 )

 城镇化速度 :如城镇化率平均每年上升百分点、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

 长速度; (3 )

 城镇人口增加的构成 :城镇人口的增长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原有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二是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流动,三是农村地区变为城镇地区。

 (4 )

 城镇规模分布 :对各种规模的城市构成进行分析,可以判断城镇化发展的合理性与均衡性。城市首位度、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常用来反映城镇化内部构成状况,指标值越高说明该地域城镇化发展越不均衡。

 A. 城市首位度 :某一地域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大城市人口的比值。首位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镇体系中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11211 2PSPSP P:某地城市首位度;、 :分别代表某地域第一和第二大城市人口数。

 B. 四城市指数:某地域第一大城市人口数与其后 3 个大城市人口数之比。

 142 3 441 2 3 4+ +PSP P PSP P P P:某地域四城市指数;、 、 、 :分别为某地域第一、二、三、四大城市人口数。

 C. 十一城市指数:

 :某地域第一大城市人口数与其后 10 个大城市人口数之比。

 1112 3 4 11111 2 112+ + +...PSP P P PSP P P:某地域四城市指数;、 、...、 :某地域第一大城市人口数。

 16 、如何评价我国城镇化速度是否超前或滞后?

 考察一国城市化水平是否滞后,一般要通过 国际比较来得出结论。这就意味着首先要选择国际比较的基准,这就是一国或一组国家在“相同条件”下的城市化率。

 把人均 GDP(人均 GNI)水平用于确立中国城市化水平国际比较基准的经济指标是比较适当的。(注意:人均 GNI 应按 PPP 计算,最好用世界银行数据。)

 100% 中国城市...

推荐访问:要点 复习 人口
上一篇:《古典概型》教学设计
下一篇:2020年邮政近三年个人工作总结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