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压力知觉与应对方式] 大学生如何应对压力

来源:美国移民 发布时间:2020-04-04 点击:

  大学生应对方式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基于以往对压力知觉与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成果,就压力知觉和应对方式的概念、国内外研究现状,压力知觉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并对其研究进行了展望。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合理认知并有效应对压力。

 关键词:大学生 压力知觉 应对方式 研究现状

 1压力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对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的直接作用,是加工外界客体和事件进行一系列组织和解释而使感觉信息过程由此产生的过程,个体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也影响着这一过程。知觉过程的三个阶段一般包括辨认和识别阶段、感觉阶段和知觉组织阶段。

 压力,又称为“应激”、“紧张”,指一种紧张状态,这种状态一般是产生于个体的身心在感受到威胁时。压力,包括三个内容:一是刺激事件,这类事件促成个体压力感觉的产生。二是对刺激事件,个体自身所作出的认知、评价,即当个体认为刺激事件不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时,就会产生压力的感受。三是个体的内在体验,如恐慌、焦虑和紧张等等。

 压力知觉,是对压力的知觉评估过程,个体通过进行知觉的评估过程刺为激事件赋予了一定的意义,进而对刺激事件是否对自身造成压力进行评定,因此,压力知觉,是认知与评估个体由察觉到刺激事件个体可能造成的威胁与意义的过程;压力知觉是个体认知环境中的威胁性刺激并进行评价以后由此得到的心理反应,即个体对事件的压力知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客观压力事件。压力知觉是指生活中困惑和威胁着人心理的各种刺激事件和不利因素,通常以紧张、不适为表现,同时,也是以个体的紧张和失控的状态形式存在着[1]。

 2压力知觉的研究现状

 2.1国外压力知觉相关研究

 Connor (2007) 进行的一项比较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比普通人更容易感知到压力,焦虑症患者有着较为敏感的压力感知,同时,压力知觉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2]。Gaerht J. Trheame (2007) 在1年的追踪研究以后,对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的研究得出的结果表明,不对患者具有较高压力知觉得分的时候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3]。Natalio Extremera (2009) 等人对大学生元情绪、压力知觉以及生活态度的相关研究发现,压力知觉与元情绪和生活态度显著相关[4]。

 2.2国内压力知觉相关研究

 孙敏华 (1993) 、叶英坤 (1995) 指出,个体认知主观压力远比生活改变或压力事件本身更有价值。江承晓 (1999) 同时对客观压力和主观压力进行了测量,同时,两者对心理健康的预测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主观压力相较客观压力,能更好地对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预测。吴煌辉 (2008) 在研究大学生的压力知觉、心理健康与自我分化的关系以后,得出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在不同的自我分化水平下,也有着显著的压力知觉和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因此压力知觉对于心理健康水平能够进行很好的预测

 [5]。胡夏娟 (2009) 对大学生压力知觉、复原力和心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压力知觉和心理弹性与心理幸福感相关显著[6]。郭慧,冯丽云等人 (2009) 在适用性验证分析中文版的压力知觉量表(CPSS)后,得出的结果显示,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从事放射工作人群中良好,因此该量表可以作为这一群体压力评估的测量工具。

 以上研究表明,国内压力知觉研究的主要对象集中在学生群体中,也有少部分研究针对特殊人群,研究方法大多是相关研究,研究的工具主要是CPSS。

 3应对方式的概念

  应对一词最早由精神分析学派提出,被认为是解决心理冲突的自我防御机制。应对也称应付,Folkman 和 Lazarus (1986) 将应对定义为:“当一个人判断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可能会为自己带来负担、甚至超出自己拥有的资源时,他为处理     (减低、最小化或忍耐)这种交互作用中的内、外需求而采取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7]。 Eisenberg 及其同事(1997)将应对定义为自我调节的一个方面,特指个体面对压力时的自我调节,并区分了三个方面的自我调节:情绪调节、行为调节和由情绪驱动的行为调节。他认为应对是有努力参与的过程,但并非总是有意识和意志参与的。Compas 等(2001)将其定义为个体在面对压力事件和情境时调节情绪、认知、行为和环境的有意识的意志努力。这些调节过程依赖于个体的生理、认知、社会和情绪的发展,同时,又受它们的限制[8]。 

  我国学者梁宝勇在《精神压力、应对与健康一应激与应对的临床心理学研究》一书中曾将应对定义为:个体在处理那些超出自己能力所及的情境时,所作出的认知与行为的努力[9]。

 可见,各研究者对应对的定义虽不相同,但基本含义是一致的,简单地说,指的就是面对压力时人们对压力源及其所造成的心理、身体、行为等方面状况的处理。

 4应对方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4.1国外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应对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Freud对自我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他认为个体面临应激性事件时会无意识地运用否认、压抑、投射、反向形成、升华等防御机制来应对问题。特质论认为应对方式有两种:积极应对与消极应,积极应对有助于应激事件的解决,使个体免受伤害,促进个体的心理成熟,而消极应对只能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0] 。 Lazarus和Folkman (1984) 根据个体面对不同情境时所采取策略的不同,将应对方式分为:问题取向的应对方式和情绪取向的应对方式两种。问题取向的应对方式试图直接解决问题,是应对外部压力的;情绪取向的应对方式试图去调节压力事件产生的负向情绪,不直接处理产生压力的情境,只针对内部压力[11]。Deboran和G1oria (1998) 将应对反应分为问题取向和情绪取向,问题取向应对又进一步细分为问题评估和问题管理,情绪取向应对又进一步细分为逃避和情绪途径应对。

 4.2国内应对方式研究现状

 车文博等人(2005)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问卷,考察了全国各地 2007 名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结果表明:大学生总体上以心理调节为主,自我防御和外部疏导机制使用较少;在压力的应对方式上,大一学生以寻求帮助、压抑、幻想和调整情绪方式为主,大二、大三学生以自我防御方式和总结经验为主,大四学生则较多采用心理调节机制的方式;女生的应对方式比男生更积极;农村来源的大学生倾向于压抑自己和总结经验,城市来源的学生更喜欢宣泄压力,独生子女的应对方式以消极防御机制居多[12]。杨俊茹等 (2005) 的研究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北京 552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 当前的大学生面临压力时以积极应对方式为主;男生在积极应对因素上显著高于女生。对于不太严重的压力,大学生自己也能解决 [13]。

  可见,目前我国大学生普遍感受到心理压力,而其应对策略则是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还存在群体差异性,不同的学生群体倾向于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对大学生进行压力应对的引导是针对他们的那些比较消极的应对方式的。

  5压力知觉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相关研究

 陈翠玲,王大华等人 (2007) 研究了压力知觉和压力应对方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压力知觉可以通过压力应对方式影响心理健康水平[14]。李江雪,李北容 (2009) 在《谈大学和僧压力源及影响压力感知与应对的因素》一文中研究了大学生感知到的压力来源,以及影响大学生压力知觉和应对方式选择的负性情绪,自我效能,社会支持,个性等方面的因素;另外,北京体育大学的王清菊在《优秀射箭运动员的竞赛压力认知评估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简要论述了运动员对竞赛中压力的知觉评价情况对应对方式选择的影响。

 目前而言,国内外关于压力知觉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还不够丰富和明确。大部分研究是从侧面反映了压力知觉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并且研究对象与压力知觉有一定的差距。

 6关于压力知觉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展望

     现有的关于压力的感知情况即压力知觉的研究理论国内还很少,并且大多研究都是集中在从压力源的角度研究压力情况,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其对压力感知情况并不是单一的来自于压力源,较小程度的压力如果有消极的认知评价,产生的压力感知水平反而会较高,因此,对于压力知觉的研究及其影响因素还应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

     国内对压力知觉和应对方式关系已有所研究并且在一定程度说也取得了较大成果,但是对其关系的研究仍然还不够充分和明确,压力知觉和应对方式的明确关系还应进一步深入了解和研究。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交接点,面对各种压力所采取不同的认知评价会影响其应对方式,对大学生的身心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大学生的压力知觉和应对方式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是有必要的,可以为今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指导,帮助大学生正确认知并有效应对压力。

  

   

 7参考文献

 [1] 吴于崖, 齐世荣主编. 《世界史·现代史编》 上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 Kathryn M. Connor, Sandeep Vaishnavi, Jonathan R. T. Davidson, et al, Perceived stress inanxiety disorders and general population : A study of the Sheehan stress vuinerability scale. Psychiatry Research, 151 (2007) 249一254.

  [3] GarethJ. Trehame, Antonia, C. Lyons, et al.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cross l year With Rheumaloid arthritis : Coping resources as buffers of Perceived stress. Journal of HealthPsychology , 2007, 12, 323一345.

  [4] Natalio Extrernera, Auxiliadora Duran, Lourdes Rey,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trait meta-mood and perceived stress on life satisfaction. Personali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ees 47 (2009) 116一121 .

  [5] 胡夏娟. 大学生压力知觉、复原力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 2008.

 [6] 吴煌辉. 大学生自我分化与压力知觉、心理健康的关系. 硕士学位论文. **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 2007.

 [7] 解缤. 应对的理论研究及其在运动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方向.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6, 22 (3) : 50一53.

 [8] 李恒. 大学生压力及其应对研究综述. 科技信息. 2007, 9: 7一19.

  [9] 梁宝勇, 等著. 精神压力、应对与健康一应激与应对的临床心理学研究.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10] 袁浩. 大学生认知风格与应对方式、抑郁、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山西医科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009.

 [11] Lazarus R S , Folkman S. Stress,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 1984 : 96 一105.

 [12] 张林, 车文博, 黎兵. 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编制理论及其信效度研究. 心理学探新, 2003, 23 (4) : 47一51. 

  [13] 杨俊茹, 张磊, 陈雁飞. 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7 (3) : 74一77.

 [14] 陈翠玲, 王大华, 压力知觉和压力应对方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2007.

 [15] Folkman S , Lazarus R S. Appraisal , coping , health status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 1986, 50 (3) : 571一579.

 [16] 邝嘉宜, 吕宣斌, 邓慧慧, 李珊珊. 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及其关系实证研究. 心理健康杂志, 2011, 8 (4).

推荐访问:知觉 应对 压力
上一篇:民间借贷抵押合同范本【民间借贷担保合同】
下一篇:【围绕生产经营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思考】思想政治工作 而不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